•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范文大全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精美散文 > 正文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时间:2021-03-23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实施方案

    (讨论稿)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市安排部署,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和省委、省政府《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流域一盘棋的思想,按照“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总体要求,遵循“生态优先、因地制宜、量水而行、节水为重”的基本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谋划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绿色发展,科学处理系统保护、全面治理和有序开发的关系,围绕“水土保持、污染治理、高质量发展”三大核心任务,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流域长治久安、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五大方面为抓手,实施水土保持、防沙治沙、污染治理、绿色生态产业培育、黄河流域红色文化传承等重大工程,着力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为新时代黄河长治久安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镇原力量。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制度,坚决守住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红线,加大生态保护、水土保持、环境治理力度,优先发展生态绿色循环产业、新兴产业,推动清洁生产,坚定走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为重。坚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在有效开源增水的同时、全面实施全社会节水行动,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积极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遵循自然规律,以系统工程的思维和方法,以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目标,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因地制宜制定和实施恢复、修复和治理策略,有效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效率和质量。充分考虑我县自然条件,积极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绿色生态产业,打造特色鲜明的高质量发展体系。

    坚持传承文化、特色发展。深入挖掘镇原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红色镇原”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坚持文化创新,推进传统文化与科技创新、现代文明相融合,催生文化产业新业态,壮大文化市场主体,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立足于全流域和生态系统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统筹谋划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以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为突破口,实施一批综合性生态环境治理重大工程,有序推进,分步实施。

    (三)战略定位

    坚持服务国家战略,贯彻省市决策,站位流域全局,担当属地责任,切实找准镇原县作为黄土高原沟壑纵深区及市区水源主要保护区的战略定位,着力在“防洪、拦沙、治污、净土、增绿、兴产、乐游、康养”等方面下功夫,将镇原打造成为生态宜居、商业繁荣、旅游活跃的宜居宜游宜业丝绸之路经济带节点城市。

    (四)发展目标

    经过3-5年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互馈共赢,推动“绿”“利”和谐共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样板。

    2021年全力固底板、锻长板、补短板,着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编制“一区四园”总体规划,启动实施扩容供电、供水、供热、供气、排污等基础配套工程,全力争创省级工业集中区;
    聚集各类资源要素,创建白羽肉鸡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肉牛、苹果、中药材3个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
    完成下剩8乡镇街区雨污分流、10乡镇污水处理站建设任务,全面推动生态环境排查整治工作和河湖“清四乱”“春雷2021”河湖保护攻坚专项行动;
    启动编制好《国土空间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生态搬迁规划》《水土保持规划》《高标准农田和节水示范片带规划》等工作;
    严守耕地红线,种植粮食134.5万亩以上,完成造林绿化15万亩、草原生态修复治理1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5万亩、创建清洁村85个、建成“万村整洁”村10个。

    到2025年,镇原县茹河、蒲河、交口河、洪河“四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不断筑牢,水土保持、防沙治沙、国土绿化、流域治理等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全面实施,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供水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宜居宜游宜业城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四大产业园基本形成,资源能源利用高效绿色,产业转型初见成效,乡村振兴发展效果初显,城市综合功能基本完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趋于健全,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二、重点任务

    (一)全面提升水资源高效利用

    持续推进农村安全饮水提升改造工程建设,提升农村供水保障能力。在新城、郭原、孟坝、临泾新建4个百万方蓄水池,通过配套输水管线解决水源紧缺问题。依托白龙江引水干线修建平泉塬、屯字塬、孟坝塬、临泾塬、新集塬骨干供水工程,全面并网村组自备水源,推进农村供水规模化。新建清水河水库、洪河南川引水、巴家咀水库引水、陕甘宁盐环定扬黄、孟坝塬抗旱应急水源等工程,解决水资源补足的问题。加快实施茹河、洪河、蒲河河堤护岸及水旱灾害防御等工程,不断提升防洪治理能力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逐步改善河流水质和河道生态环境。到2025年,全县年用水总量控制在4500万立方米以内,年新增供水量860万立方米,集中供水工程供水人口覆盖比例达到86%,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农村饮水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农村供水保证率达到95%以上。完善用水需求管理制度,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制定分地区、分行业用水效率定额标准,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坚决抵制不合理用水需求,促进人口、经济社会与水资源协调发展。到2025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1.2%。(水务专责组牵头,相关部门配合)

    (二)提升水源涵养能力

    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地质灾害防治,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与恢复长效机制。大力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加快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重点防护林建设、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保护和培育森林、草原、荒漠、湿地、农田、城市等生态系统,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全面开展茹河、蒲河、洪河、交口河水源地生态治理、河道治理。重点推进巴家咀水库蒲河上游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工程,就近解决灌溉和绿化生态用水,打造生态景观。启动实施洪河和交口河全方位生态修复改造工程,实施地下水限采综合治理和洪河流域水库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切实提高主要河湖及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修复能力。严格落实“河长制”,扎实开展河道治理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河道私挖乱采行为。(生态修复专责组牵头,相关部门配合)

    (三)深入推进环境综合治理

    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控、后果严惩”的全过程治理模式,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水气土等环境治理为重心,着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改善县域生态环境。加快巴家咀水源地上游截污、城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金龙工业集中区污水处理厂二期等重大工程建设进度;
    启动实施临泾、南川、屯字、上肖、马渠、庙渠、武沟、郭原、中原、新城10个乡镇农村污水处理项目,切实解决生活用水和工业废水污染问题。完成临泾、南川、屯字、上肖、太平、马渠、武沟、郭原、平泉、新城10个乡镇雨污分流管网建设,确保所有乡镇污水处理站建设实现在线监测。进一步完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全面提升生活污水收集率。新建污水处理站10座,增加污水处理能力5000方/日,力争到2025年乡镇街道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提高到95%,污水排放水质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加大农村河塘沟渠整治,消除农村黑臭水体,确保县域河流断面水质和城乡集中式饮用水稳定达标。加快实施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和茹河县城段生态补水项目,确保全县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有较大改观。(污染防治专责组牵头,相关部门配合)

    (四)建设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

    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把发展生态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抓手,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新时代产业创新发展体系。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突破口,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着力建设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强县。力争到2025年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26亿元,年均增长7%,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亿元,年均增长7%以上,创建省级知名商标6个和示范企业8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达到20%以上,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发展层次和质量明显提升。(产业发展专责组牵头,相关部门配合)

    (五)加强黄河流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

    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挖掘特色文化内涵,提升全域旅游品质,加快形成文化旅游全方位、深层次融合发展新格局,打造“丝路重镇、人文镇原”旅游新名片,把镇原建成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县,全域旅游强县和区域休闲旅游目的地。力争到2025年文化旅游产业综合收入达到7.18亿元,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直接或间接就业2.1万人。按照“农业围绕旅游提升,工业支撑旅游做大,商贸联姻旅游搞活,文化融合旅游繁荣,城镇结合旅游扮靓,生态契合旅游做美,交通服务旅游畅通,人民依靠旅游乐活”的发展思路,加快实现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从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转变,形成全景化打造、全时空体验、全要素保障、全程化服务、全方位管理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格局,把镇原建成甘肃红色教育基地、全域旅游示范县和区域休闲旅游目的地。(文化旅游专责组牵头,相关部门配合)

    (六)加强水土保持

    以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功能恢复为目标,推进山区水土保持林、北部农田防护林、天然林缘区水源涵养林、城市村镇绿色通道一体化等四大生态工程建设,加大“固沟保塬”治理力度,实施重点开发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程。积极推进封山禁牧和育林育草,加强坡耕地改造和沟道治理,积极推进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程。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地质灾害防治,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与恢复长效机制。大力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加快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重点防护林建设、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保护和培育森林、草原、荒漠、湿地、农田、城市等生态系统,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按照“整体推进、各有侧重”的思路,切实做好水土流失治理,县域北部以多沙粗沙治理为主,中部以小流域治理为主,南部以固沟保塬治理为主,构筑“保塬、治坡、固沟”三道防线。年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平方公里,争取到2025年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70%以上,全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水土保持专责组牵头,相关部门配合)

    (七)开创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

    优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科学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彼此借力、并联发展、互促共生,畅通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培育高质量发展动能。既要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让更多的农民就近就业,提高城镇化率,又要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统筹财政投入、争取上级支持、社会参与三大渠道解决好城乡建设资金问题,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强弱项工程建设,遵循规律、因地制宜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把镇原建成新时期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县。(城乡融合发展专责组牵头,相关部门配合)

    (八)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根据镇原山、川、塬兼有的地形地貌和半湿润性气候特点,遵循“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游则游”的原则,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在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发展“鸡、牛(羊、猪)、果、药”四大特色富民产业,依托全县24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1268个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种养业。积极推广农业生产经营环节服务外包、土地托管、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等综合服务模式,建设集收储、烘干、加工、配送、销售等于一体的服务中心,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各乡镇、村级同类型农业合作社合并成立全区性合作社,支持合作社成立农产品加工企业,打造集现代农业、文化旅游、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发展精品乡村旅游。(现代农业产业专责组牵头,相关部门配合)

    (九)优化空间规划布局

    全面落实国家区域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提高空间利用效率,优化空间布局,加强生态修复。以城乡统筹、质量并重、重点突破为抓手,引导人口和经济要素有效聚集,推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力争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2%以上,县城常住人口达到10万人以上;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0.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6平方米;
    人均道路、住宅面积均达到28平方米。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科学有序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严禁任意改变用途,杜绝不合理的开发建设。统筹规划,总体布局,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重点按照“一心两翼三支多点”思路,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建设特色小城镇和美丽乡村。(空间规划专责组牵头,相关部门配合)

    (十)建设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按照外联发展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内通县乡道路路网升级改造的发展思路,加快实现“县城通高速公路,乡镇通三级公路,5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目标,到2025年形成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四通八达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积极配合做好兰州至太原高速铁路和庆阳至平凉快速铁路镇原段的基础设施配套过程建设,争取早日结束镇原出行无铁路时代。加快实施国道、省道以及县城、园区、重点景区高等级道路提标扩面工程,注重路网连接线建设。加快高等级公路建设,提升县乡道路网络升级改造。积极做好省道s15吴起至平凉高速镇原段和国道g699环县南湫至镇原屯字二级公路的配合协调工作,争取早日建成通车。2025年,实施普通省道改造工程3条56公里,县乡道路提质改造10条200.3公里,实现全县19个乡镇全部通三级路。按照民用飞行等级指标4c要求,积极申报镇原通用机场建设项目,配套建设跑道、综合业务楼、机库及空管、供油及各类生产辅助设施,实现民用通航。持续推进农村路网改善工程,加快自然村组道路建设,改善村组交通出行条件。因地制宜推进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道路通硬化路发展目标,2025年,全县计划完成1370公里自然村组道路建设任务,实现996个自然村道路硬化,养护农村公路743条2148.82公里,着力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道路交通专责组牵头,相关部门配合)

    三、政策保障

    (一)突出产业引导。各部门、各乡镇严格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严格执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18年版)》和《镇原县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试行)》。开辟绿色生态产业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优先受理、优先办理。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县战略,按照重点开发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科学实施开发强度管控,提高各类要素聚集水平,加快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积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褒奖和激励诚信行为机制,建立对失信行为的行政性、市场性、行为性、社会性约束和惩戒机制,营造公平法治便捷透明的市场环境。

    (二)强化项目支撑。2021-2025年,围绕省、市重大战略部署,全县共谋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乡村振兴等十类518个项目,总投资977.8亿元。谋划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项目212个,总投资251亿元。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采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以社会投入为主的多渠道投融资模式推进项目建设。优先保障符合生态产业的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紧盯国家、省、市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坚持必要性、可行性和合规性“三性”论证,围绕生态环境、城乡融合、产业提质、文化传承等方面,谋划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部门专项资金、债券资金支持,根据每年政府投资项目资金情况,按比例将资金用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中,稳定增加生态建设资金投入,探索开展ppp、水权特许经营等模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到县域生态环境建设中来,凝聚多方力量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三)强化土地保障。严格遵循生态、农业、城镇等不同功能,按照国土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盘活现有土地资源,科学编制土地利用年度用地计划和供应计划,适当加强经济建设用地保障,争取适度加大用地计划。提高单位土地产出,对不同规划的土地利用实行差别化管理,设置土地准入条件,明确投资强度要求。在城区与重点开发乡镇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优先安排城市基础设施和主导产业用地。

    (四)健全制度。建立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制度、空间规划与用途统筹管控制度、惩戒制度,探索碳汇林、公益林实物补偿制度以及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着力创新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实现跨区域跨流域开展水污染治理,将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明确黄河流域水生态补偿制度,明确补偿范围和补偿标准。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各部门要根据职能职责,建立由牵头部门负责、相关部门配合的联席工作机制,协同推进重点任务的实施,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见效。各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具体量化年度工作任务,细化工作措施,落实分工责任制,形成执行有力、上下联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以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的要求统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设。

    (二)制定专项行动计划。各专责组牵头责任部门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全面梳理相关领域发展现状,明确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专项行动计划。各专项行动计划要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工作路径和保障措施,明确重点实施的项目和培育引进的骨干企业,以重大标志性项目工程为引领,确保全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大发展,取得新进展、大成效。

    (三)强化执行考核问责。各牵头部门要落实主体责任,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严格落实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体系和考核督查机制,对专责领域的各项工作落实及项目谋划实施情况每半年评估一次,并将各领域推进情况专题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工作进展缓慢、落实不力的乡镇和部门将严肃追究问责。

    (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强教育培训,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真正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来抓。充分利用县内各种媒介,加强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宣传、教育和解读,营造全社会共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优良环境。

    (五)健全法治保障。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纳入法治化轨道,以法律武器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用法治思维推进转型、促进发展。严格执法,加强生态环境执法监管,建立完善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执法监管体系,严惩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违法违规行为,构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环境。

    推荐访问:黄河流域 高质量 实施方案 生态保护 发展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