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范文大全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述职报告 > 正文

    英语小组合作教学案例【小组合作互动探究──《故都的秋》教学案例】

    时间:2019-02-05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师:大千世界,山川草木本无情,但是由于文人墨客睹物思人,寓情于景,于是便有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于是便产生了“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审美效果。这种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是许多散文大家所追求的意境,不少散文正是因为达到了这种极致而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今天,我们来赏析一篇情景交融的美文──《故都的秋》。

    师板书:《故都的秋》郁达夫。

    师:现在请大家跟着名家的朗读一起走进郁达夫为我们描绘的意境中,并请同学们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出北国之秋的特点。

    教师放录音朗读。

    师:好!欣赏完了,我们先来回答老师的第一个问题。

    生1:清、静、悲凉。

    师:这些有关故都的秋的描写集中在哪些语段?

    生2:3至11。

    师:下面请大家和我一起随作者细腻传神的文笔,去神游故都。看看文中作者选取了哪些画面来描绘故都的秋这一特色的?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第3至11段,并给每幅画面取一个名字。

    两分钟之后老师将请两个同学上讲台板书。

    生3:小院图

    槐树图

    秋蝉图

    秋雨图

    秋果图

    生4:小院静观图

    秋天槐树图

    秋蝉鸣叫图

    秋雨秋人图

    秋果丰收图

    师:这两位同学的字都写得很漂亮,很好!老师也给这五幅画面命名了。

    多媒体展示:

    小院清晨图

    槐树落蕊图

    秋蝉啼唱图

    闲话秋雨图

    秋果奇景图

    同学们比较一下,怎么命名要好一些?

    生(齐说):老师的好。

    师:其实这两位同学写的也很不错,但有的不是很准确,我们要抓住描写的对象进行概括,这样才能既准确又全面。

    师:下面请同学们以我们的学习小组为单位,选择你们喜欢的一幅画面,进行仔细品读,看看文中是怎样通过景物描写展示北国之秋这一特点的?然后公推你们小组最不喜欢说话的一位同学展示你们的讨论结果,好不好?

    生(齐说):好!

    小组讨论,学生兴致很高,讨论得很热烈。

    师:同学们应注意圈出文中呈现色彩的词语和传递声音的事物,抓住这些词语进行分析,体会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这一提醒,有助于学生正确品味语言所创设的意境。

    生5:我们组喜欢“槐树落蕊图”。“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没有声音,没有气味,能感觉那么微细、柔软的触觉,可见其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地上扫帚的丝纹都没有被踩乱,可见其环境的静。

    生6:我们组也喜欢“槐树落蕊图”。还有,“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可见落花的寂静无声。“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里应该不仅有环境的静,此时作者的心也觉得静,要不他是不会注意到这些细节的。

    师:对,分析得很好!我们学校里也总要大扫除,你们有没有注意过路上留下来的扫帚的丝纹?

    生(齐说):没有。

    师:为什么?

    生7: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去注意那么多。

    生8:学校里人多,路上的扫帚的丝纹马上被踩乱了。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接着说。

    生9:我们组喜欢“小院清晨图”。“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作者推崇蓝色和白色的牵牛花,我觉得从他在色泽的选择上,也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他选择的都是冷色调,我们组一致认为这一选择正好契合了作者的心理。

    师:很好!那么此时作者是怎样的一种心理呢?

    生9:他选择租“破屋”住,端着“一碗浓茶”,“向院子里一坐”,静看天色,静听“驯鸽的飞声”。驯鸽的飞声也能听到,环境的静,同时更可看出作者清闲落寞的心情,要不在这皇城人海之中作者应该选择去那些名胜景点的。

    生10:我们组也喜欢这幅画。坐在院中的人,手捧茶碗,举头望碧空,俯身观牵牛花,耳边不时传来驯鸽的飞声,画面有静有动,秋的美、秋的情趣完全融合在蓝天白花之中。如此的一种举动,如此的一份感受,同样是作者落寞的心情的体现。

    生11:我们组选择的是“闲话秋雨图”。“灰沉沉的天”、“息列索落的雨”、“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灰袄的都市闲人”、“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的互答声”,给我们展示的就是一幅清、静背景之下的悲凉、落寞的心绪的交流图。

    师:悲凉、落寞的心绪的交流,说得太好了!心绪的交流,在这一问一答中得以体现,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看看是否能用我们的有声语言表达出话语中流露出来的这种心绪呢?

    生12:读“哎,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生鼓掌。

    师:大家的掌声也就说明了一切,读得很不错的!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名家是怎样演绎这样一份心境的。(放这两句的课文朗诵录音)

    师:我们接着交流讨论结果。

    生13:我们组选择的是“秋蝉啼唱图”。“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我们知道“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秋蝉是哀怨、忧愁的象征,在这里给我们展示的就不仅是一幅自然的蝉声,而且还有作者有点落寞有点忧伤的内心。

    生14:这幅图也给我们一种很静的感觉。如此“衰弱的”叫声,也能听到,这是以闹写静的手法。和“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师:从内容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同学们考虑问题真周到!哪一位同学选择的是“秋果奇景图”,把你们组讨论的结果向大家展示一下。

    师:哦,大家都没选择。不过没关系的,我们一起来欣赏这幅图画吧。在这里作者给秋枣来了个特写,从橄榄色到淡绿到微黄到枣子全红,从枣子颜色的变化来写季节的特征,是从动的角度描绘色彩的。

    师:刚才同学们分析准确有深度。草木凋零,秋蝉啼唱,有“清、静、悲凉”的感觉,这很好理解,但文中作者的这份悲凉,我想与他本人的经历及写作背景有关。

    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

    “我还长不到十二个月,就因营养不良患起肠胃病来了。一病年余,由衰弱到发热而痉挛;家中上下竟被一条小生命而累得精疲力竭;到我出生后的第三年春夏之交,父亲也因此以病以死,在这里总算是悲剧的序幕结束了,次后便只是孤儿寡妇的正剧下场。”

    ──郁达夫《自传·悲剧的出生》

    在哥哥家里小住了两三天,去年采取葡萄枣子的时候,龙儿站在树下,兜起大褂,仰看着树上的我,我摘取一颗,丢了他的大褂里,他的哄笑声,要继续到三五分钟。今年的这两颗枣树,结满了青青的枣子,风起的半夜里,老有极熟的枣子辞枝自落。女人和我,在这样的时刻,最怕听到的就是这滴答的坠枣之声……

    现在去北京远了,去龙儿更远了,自家只一个人,只是孤零丁一个人,在这里继续此生中大约是完不了的漂泊。

    ──郁达夫《一个人在旅途》

    国民政府,是国民的政府,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府,它的基础是建设在国民的全数上的,然实际上在这国民政府内左右政治的大局的,只有几个人,几个和民众漠不相关的前世纪伟人……政府仍在说政府的话,被压迫阶级的满肚子的苦楚,仍旧只是吐不出一二分来……

    1933年到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虎视中原,国民党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离开上海,避居杭州,过着游山玩水的隐逸生活,这期间,作者写了大量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师:从小体弱多病,幼年丧父,中年丧子,经历了如许多的人生之大不幸。早年曾留学日本,饱受民族歧视之苦,工作后从事文学创造的同时,支持抗日工作,一生中屡受颠沛流离之苦,最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年仅50岁。个人的不幸、社会的动荡、当局的腐败,家愁国难都在郁达夫的心中留下了浓黑的阴影,这也是本文悲凉伤感之音的原因之一。

    师:有了这些认识,请同学们再次仔细体会景物描写中字体行间笼罩着的“悲凉”之情。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的悲凉已是故都赏秋的心态与作者丰富的人生感悟的交流。因此作者不写北京的名胜古迹,不写被无数文人墨客赞颂过的北京的香山红叶,而是在老槐树下细树日光、静对牵牛花的蓝朵、轻踏落蕊、静听蝉鸣、听人闲话秋雨,可以说此时的作者是“而今识得愁滋味──

    生(齐说):──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师:作者正是如此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创设了一个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意境。

    师:下面请一个同学把课文的第11段朗读一遍。

    生15:读第11段。

    师:正如作者所说,在“中国与外国的诗文里,总能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的确如此,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数不胜数。请同学们回想一下,说出你熟悉的有关写秋的名篇或佳句。

    生16: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生17: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生18: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生19: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生20:长风万里送秋燕,对此可以酣高楼。

    生2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生2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好,同学们说出了这么多中国文人的咏秋诗句,有哪位同学能说说你熟悉的外国诗人咏秋的诗句或篇章吗?

    生23:我们的《语文读本》上有一篇济慈的《秋颂》。

    师:这位同学肯定课下读过《读本》上的文章,所以能有这么深刻的印象,这很好!

    生24:我记得我在一本外国诗歌集上读过雪莱的《秋·葬歌》

    师:确实是举不胜举。所以作者说,“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诗句(多媒体显示),下面同学们齐声读一遍列举出来的这些诗句。

    师:以上诗句、诗篇,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书法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意;有的描写了秋天的萧杀凄凉,寄寓了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那么郁达夫先生眼中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到底是悲秋还是赞秋呢?

    生25:悲秋,因为文中没有热烈的色彩和澎湃的激情。

    生26:我认为应该是赞秋,什么原因我还说不清楚。

    生27:我也认为应该是赞秋,因为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深沉的爱,其实就是对国家的深沉的爱。爱国,不仅应该爱她的繁荣与强盛,更应该爱她在屈辱中的抗争与奋起。因为深爱着祖国,因为深爱着故都,所以面对即将遭受日军践踏的北平,即使是“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作者也是饱含着无限的深情来抒写的。

    师:老师也同意你的看法。非常精彩!同学们掌声鼓励一下。

    师:明白了这一点,请同学们再看到课文的第2段与第12段,作者既然是赞美故都之秋,那他为什么还要写到南国之秋呢?南国之秋有什么特点?

    生28:南国之秋的特点是:慢、润、淡。让人看不饱,尝不头,赏玩不到十足。

    生29:用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更加突出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情有独钟。

    师:好,分析准确、生动!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生齐读。

    结束语:生命是可贵的,可作者却愿意以寿折秋,直抒胸臆,点明对故都的秋的热爱。正因为这份深沉的爱,他用自己的灵魂去品尝秋,用自己全部的情与爱去抒写秋,这才品出了深蕴其中的不为外人道的秋味,才有了这篇至美之文。

    延伸练习:同学们,郁达夫独钟情于秋的清、静、悲凉,那么每当秋天来临之际,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触呢?请选择你熟悉的地(校园、乡村、古城……),以“---------------的秋”为题,写一篇散文。

    推荐访问:故都 互动 探究 小组合作互动探究──《故都的秋》教学案例 故都的秋问题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