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范文大全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正文

    七一建党100周年优秀征文稿汇总四篇

    时间:2021-07-08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人不能有丝毫的自满心理。因为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浅尝辄止或半途而废,就学不到高深的技艺。下面是博通范文网小编为您推荐七一建党100周年优秀征文稿汇总四篇。

    七一建党100周年优秀征文稿汇总

      优秀征文稿一

      电话的故事

      第一次知道电话这个词儿,是来自小时候那首很多人都熟悉的童谣:“大雨哗哗下,北京来电话,要我去当兵,我把匣子挎。”当时,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乡村露天电影中众多的“战斗片”,让我和小伙伴们都有着极为浓厚的英雄情结,在我们的心目中能穿上一身绿军装,再像电影里的指挥员斜挎着一个匣子枪,那是多么令人向往的事啊。因此,我们整天,尤其是大雨天,我们大声地唱着这首童谣,心里美极了,好像真的成了挎着匣子枪的英雄。当然,我们当时唱这童谣时,其重点是落在“北京”和“要我去当兵,我把匣子挎”这几句上,虽然我们也在电影里看到过电话,但因为电话离我们的童年生活太遥远,就不太上心了,我们所关心的是,是否能接到北京的电话,以及电话传来信息背后的美好梦想。

      生平第一次打电话,是参加工作之后的事。虽然走过童年、少年,乃至外出求学,但因为那个年代电话极为稀缺,一直没有机会接触电话。直到高中毕业回到村里,做了村里的广播员兼通讯员,20岁的我,才有机会摸到电话,而那时已经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了。那个时代,乡间的电话还是那种比较落后的摇把子电话。那时我有时给乡广播站或者是县广播电台投了稿子了,心急地想知道是否被采用,就近水楼台地用村部的电话问一问。一只手按着话筒,另一只手使劲摇,这一摇,交换台就响铃了,之后我拿起话筒,和接线员说 “我要乡广播站”或者是“我要县广播电台新闻部”后,把话筒撂下,然后等回铃震响后,说明已经接通,再拿起话筒与对方通话。第一次使用电话,感觉很是神奇——一根细细的电话线,就能让电话两端的人,不管多远都能互相对话。这个叫电话的东西,真是了不起呢。

      在村上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又到乡中学当了一段语文教师,随后便进入省城一家机关单位的行政办公室工作。因为岁数小,又是新来的,我不仅要承担文字材料这一块,还要负责会议通知等一些日常事务。第一次用电话下发会议通知,我就闹个了笑话。看惯、用熟了乡下的摇把子电话,对从来没有接触过的程控电话,很是打怵——没看见摇把子啊,怎么要插转台呢?想问别人吧,还怕被人笑话自己“土老帽”,啥也不懂。于是,我就努力地回想别人打电话时情景:先拨号,然后就通了。靠着这不太深刻的印象,我自作聪明地想,这城里的电话比较先进,可能直接拨号,插转台就知道了。这拨号,可能就是替代摇把子的。于是,我拿起话筒,开始拨对方电话号码,拨完号码后,听话筒传来一阵“嘟、嘟”的声音,我还以为和摇把子电话一样,需要等电话回铃才能接通呢,就想当然地把话筒撂下了,然后就静静地等着电话回铃。可是等了足足五分钟,也没听到回铃。我就知道,自己肯定是哪里做得不对了,但到底哪里不对,也没想明白。我不再敢盲目地尝试,怕出笑话,让同事们看不起。也就揣个小心眼儿:好像若无其事地闲逛到别的科室,开始认真观察别的同事打电话。观察了两个同事打电话的过程,我才明白:原来拨完对方电话号码后,不用把话筒撂下,直接就可以通话了。我第一次拨打这先进的程控电话,运气就不太好——遇到了对方占线,让我误以为是需要等待回铃呢。好在自己小心,没有在同事们面前丢丑。但从此知道,凡事需要留心观察才行。单位有了电话,但毕竟公家的,私事始终不敢用电话联系,只是给老同学和亲友通信时把自己办公室的电话留下,希望对方给我打电话联系。但我在机关工作的两三年,接到私人电话很少,这可能和我的情况一样吧——用单位的电话说私事,不太方便,也不好意思。偶尔接到报社或者上级对口单位的电话找我,就很兴奋,但这种情况少之又少。

      我从政府机关到新闻单位工作后,偶尔也用报社的电话约稿或是与被采访对象联系。但只限于联系业务,也都是长话短说,可不敢在电话里进行采访,更不敢煲电话粥,毕竟那时的电话费高得惊人,当时电话费可是单位一笔不小的开支呢。记得有几年,单位为了方便我们新闻采编人员联系业务,还为大家发放了电话卡——用办公电话打电话时,需要临时插卡才能拨通外线,而且每张电话卡每月都存有一定额度,卡上的额度用完了,就打不了电话了,所以每位同事打电话,都是短得不能再短,恐怕卡上的额度用完,打不了电话而耽误事。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单位为每一位一线采编人员都配备了传呼机。但当时我家里没有安装固定电话,因为那时的家庭座机初装费1000多元,对于工资只有三四百元的我来说,显得极为奢侈,属于可望不可及的一个美好梦想。所以,每次接到传呼后,总是要到家门口的小卖部去回电话。记得1998年山西假酒案时,单位半夜打来传呼,想派我跟随质监稽查人员去连夜采访。不过传呼上只有一个电话号码,我不知道具体什么事,只能回过电话后才能清楚。于是。就去小卖部回电话。不过当时,已是深夜,小卖部已经关门,砸了半天门,也没叫开。只好悻悻地转身回家。刚一转身,却见单位的车出现在我面前。原来单位领导见我没有及时回电话,也想到了我找不到地方回电话的可能。于是,就派单位司机直接找到我家了。没过两年,数字传呼机换成汉显传呼机,有什么事情,可以直接用文字传达了,

      后来呢,经济条件好一些,我也配备了手机。但因为手机的月租和话费都较高,所以还是传呼机与手机并用,且还是以传呼机为主,手机只是在紧急时候回电话用。传呼机被淘汰后,手机的使用频次多了,但还是感觉费用高。于是,就安装了家庭固定电话。于是常常出现这种现象:接到别人电话时,总是先挂掉,然后再用固定电话打回去,目的就是为了省一点话费。

      说到节省话费,就不由得想起了关里老家舅舅与二姨、小姨之间关于手机通话的一些趣事。我的老家处在河北省和山东省两省交界的地方。舅舅们都住在河北省这边,而两个姨都嫁到了山东省那边。说是两个省,是一点也不假;但分属两个省的几个村子,相互距离也就三四公里。当时,生活条件都不错了,各家的年轻人也都有了手机。有什么事互相联系,用手机也确实很方便,但舅舅和姨们,过日子都比较节俭,总是心疼手机费。往往是这边表弟或者表妹刚拿出手机,没等拨号呢,那边姨或者舅便开始发话了:“哎呀,别打电话了,这可是跨省长途啊,漫游费那么老贵。干脆骑摩托去送个信儿得了,一脚油门儿的事。”表弟或表妹们虽然不太情愿,但也不敢违逆,只能照做。回头想想,老人说得也有道理:也是啊,三四公里的路,摩托车也就十几分钟的事,还真比打手机省钱、省事。

      电话越来越普及,我们给住在乡下的父母也安装了固定电话。但父母还是心疼话费,只是接听别人主动打到家里的电话,也只有在节假日,才舍得给远在一千公里之外的亲人们互通个电话,诉说思念之情。因为,他们听说节假日电话费是半价的。而不管关里老家的亲人,还是我父母,都是抢着给对方先打电话,其目的也是想给对方省点话费。虽然生活越来越富裕,谁家也不差那点电话费了。但对于早就养成了节俭习惯的老人们而言,能省一分钱,也是好的。他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才受穷。”这里说的算计,不是抠门儿,而是精打细算,是百姓人家过日子的根本。

      近几年来,手机不断更新换代,智能手机走进人们的生活。随着微信的兴起,“天涯若比邻”不再是一种美好愿望,而是实实在在地走进了现实。每到节假日,关里老家的叔叔、姑姑、舅舅和姨们,都先后用表哥、表姐、表弟、表妹们的手机发来视频通话,向我年近90岁的老父亲问候、聊天,并互相晒一晒各家的节日餐桌;而且多数时候,还是好几部手机同时连线、多家联动,尽管是各家都分布在不同的地方——山东、河北、吉林、天津、北京、广东、上海……虽然是南北多地,隔着几公里、几百公里,甚至是几千公里,但经小小手机荧屏传递,各家过节的热闹场面便宛若眼前了。亲人们在微信视频里共同举杯畅饮,就好像一起过团圆节了……这回真的不用仰望明月、而自我安慰地说“千里共婵娟”了;如今,不管有月无月的日子,通过小小的手机,就能千里共团圆了。

      出生于民国时代的老父亲非常感慨地说:“这要是在过去哪敢想啊,那时候过年亲戚们离得远,能通个信就不错了,现在可好了,一个电话就见着面了,真好啊!还是共产党领导的新社会好!”是啊,共产党在风雨兼程的一百年中,让我们中华民族改天换地,也让我们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当年的摇把子电话,到如今的微信视频通话;从电话两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到如今的微信视频关山遥隔却能宛如面对面。亲人之间的联络与交流更加便捷,相互之间也不会再因地理上的距离,而被思念煎熬了——想念亲友了,就打开手机看一看对方,聊一聊家常;绵长的思念,被时代的科技进步缩短;游子的思乡之苦,也在微信视频聊天中,转化成了“团圆”的甘甜。

      从电话两端的惊人变化,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辽阔的神州大地,也变得时时共通、处处相连了。在这种天涯瞬间成咫尺的时代新变化中,我们的新中国,也正与世界一起携手并肩,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优秀征文稿二

      小院的变迁

      我的家乡响水铺坐落在燕山山脉的余脉,黄洋山南麓的山脚下。村里有一条自西向东流淌的河流,叫洋河。它流至官厅水库与永定河汇合,最后注入渤海。这是一个有山有水,鲜有现代工业污染的自然村落。它一直沿袭着自给自足的传统农耕,经济发展缓慢,但也随着时代悄然变迁。

      我家的院落在村子的南面,是祖辈留下的。我的父辈们也不知道它起始于哪个年代。通过院子里一株三人伸开双臂都合不拢的老榆树的年龄来看,它少说也有500年的历史了。那粗壮如桥墩的树干,遮天蔽日如云团的树冠,以及皱皱巴巴、翘起的像鱼鳞一样的一片片树皮,都讲述了一段饱经风雨沧桑的历史。树是鸟的天堂,树上栖息着各种鸟。树下则是儿童的乐园。这棵树收藏了小院太多的故事。

      我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庚,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少年时,院里开着一个三里五村都知名的大碾房。每天碾房一 开门,两匹高大的红棕色骡子就被蒙住了双眼,开启了它们一圈一圈转动碾盘上碾轱辘的单调生活。母亲终日在碾子旁不停地劳作,我也没少在一旁帮忙,家庭的生计靠终日劳动来维持。我母亲说,大碾是从沙城狼山花了十八担米买回来的。十八担相当于一千八百千克。那时没有平坦的柏油马路,生怕把这花了大价钱买来的、凿有花纹的花岗岩宝贝碰坏了,就想出了办法运输它。一人牵着拉着碾轱辘的骡子,另外四人,两两一组,不停地在地上倒替两块毡子,铺一截,走一段,一百多华里的路程就这样亦步亦趋地走了四天才回来。这大碾在那个年代为家庭立了汗马功劳。后来,它被磨面机所取代,但父辈艰苦创业的优良家风被一直传承了下来。

      1971年,我在学校代课,时间不长就赶上了好政策,转成了非农业的公办教师。翌年,我与同事自由恋爱。领了结婚证后,家里的三间房太小,住不下,就在外面租了一间房。爱人是村里的民办教师,上班不挣工资,而是挣生产队的工分,到年底抵消了农业税和口粮款就所剩无几了。我的收入比较稳定,但很微薄。我们省吃俭用,攒了一点积蓄,开始筹备在老院里盖新房的材料,其中最艰巨的一项任务是把五间房需要的土基打出来。白天上班,这些活只能在工作之余才能干。那时没有机械,一切全靠人工。抹土基需要黄土、稻草和水。黄土得从老远的河边用箩筐担,水则是从邻居家的石头井打上来,再用水桶挑回家。土和铡成碎节的稻草拌匀后,倒上水、和成泥,再把泥放进土基模子里,用泥抹子将它们抹平,一块长方形的土基就做好了。盖五间房需要许许多多这样的土基,我俩一块一块地制作,抹了一年多。1975年,我们拆掉了原来的大碾房和三间破旧房,终于在老院里盖起了五间土坯房。我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一个温馨的小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以后,国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1982年,我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因为妻子、三个孩子和老母亲都是农业户口,家里分到了土地。我们一边教书,一边种地,很快摆脱了贫困。1984年,我租了模具,用钢筋水泥混凝土,做好了五根直径和高均为1米的管子和一个环形的井台,准备在自家院里打一口水井。为了方便下井,每根管子从中间分开,每半根的内侧中腰上对称地镶着一对钢筋把手,当梯子用。管子用粗麻绳拽着,半节半节地放进打出水的井里,上面放上井台,一口井就打好了。当汩汩的井水流出来的时候,我们告别了挑水的历史。

      儿子越来越大,沿袭中国的传统,我开始规划给孩子盖新房。1991年初,我买好所需的建筑材料后,就把工程包给了专业工程队。工程队在土房的前面扎了四间房的根基。不久,一幢前脸镶着水刷石、前檐带着长檐板、内部装修精美的红砖瓦房就建起来了。

      我一直生活在老院里,对它有着浓厚的感情,始终精心地经营着它。没有水井的时候,院子里种一些抗旱的农作物。打上水井以后,灌溉条件得到改善,可以种蔬菜。我家的菜篮子就丰富起来了。小院有一个后花园,里有种着各种各样的果树。果子成熟的季节,果园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孩子们长大后,个个有了出息。他们都在城里买了楼房,我则从土房搬进了儿子原来住的砖房里。儿子知道我的腿脚不好又怕冷,在城里买了高层的电梯楼。2015年11月,我和老伴也搬进了做梦都没想到的两室一厅的新楼里。城市住宅设施完备,连接着互联网,生活更加方便了。

      我以为小院会日渐衰落,没想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故乡发展了旅游业。我家的四合院又被重新地利用了起来,经过装修变成了一个美丽的民宿生态园,每天以崭新的姿态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百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国家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又到强起来的蜕变。小院的变迁是时代发展风貌的折射。每一个幸福的中国家庭的背后,都有一面鲜明的旗帜,也有一座坚如磐石的靠山。生为中国人,我们无尚的光荣,也无比的自豪!

      优秀征文稿三

      星空

      车门开处,闪出一个女人,和我同款同色真丝旗袍。女人摘下墨镜,弯成月牙儿的眼睛闪着光。

      我跨前两步,抓住她前伸的手,学着她,歪头,飞媚眼。

      平衡力,我们喊着对方相同的昵称,轻轻相拥。

      快说,你是咋找到我的?平衡力搔搔我右后背第二根肋骨。

      我笑着跳开,刮了刮她的鼻尖。真难为你,这么多年,还精准记得我痒痒肉的位置。

      有点儿淑女样好不好?平衡力拉起我,走向我们规划好的第一站。

      反咬一口的本事见长不少。我晃晃她的胳膊。

      你家“后花园”比照片里还美。平衡力甩开我,掏出手机,塞进我的手心。我离开那年,这儿还是一片柏树林,里面住着上千只蚊子巫婆。

      重色轻友的家伙。我摇摇头。

      平衡力靠近花丛,粉色的花探向她的发髻,映在她的前额。我嘴角微翘,按下录像键。

      我美吗?平衡力双手半张,托起下巴,扮成祖国的花朵。

      美,我点头,美不胜收。

      又乱用成语,看我一会儿咋削你。平衡力白我一眼,拍拍大臂。

      暴力女。我嘟囔着。

      嘀咕啥呢?平衡力扭着胯走过来。

      平衡力。你以为我在说啥。我板住笑。

      是这个音,又好像不是。平衡力满眼狐疑。

      给。我递过手机。

      死妮子,让你给我拍照,你咋还录视频?平衡力比划着拳头。

      你没说呀。我跨出一步,跑向小路,高跟鞋敲出一串儿有节奏的音符。

      第二串音符越靠越近,渐渐合成一个,双倍音量。

      小朋友的欢闹粘住我俩的脚,平衡力的胳膊肘捅捅我,要个二宝吧,再要个三宝,不能白瞎了这个儿童乐园。

      二宝,要不要去滑滑梯呀。我逼近平衡力,柔声细气。我抱你过去。

      平衡力挣开,掸了掸胳膊,这一身鸡皮疙瘩。

      我错后一步,尾随平衡力拾级而上,登上花园至高点,迈进凉亭。

      你家“后花园”变化太大了,美不胜收。绕亭一周,平衡力戏谑着扯住我,在长椅上坐下。快说,你是咋找到我的。

      特简单。隔着窄桌,我坐到平衡力对面。我只是发了一个朋友圈,就是你最初看到的那个。

      这个?平衡力指着一张截图。

      对。我使劲点点头。

      失去联系十年,仅凭一个朋友圈就能找到我?平衡力敲敲太阳穴。咱们可隔着三千里路呢。

      这要感谢你的姓氏,咱们这座城市,你的姓可不多见。我指着图片上的字。

      没人骚扰你?平衡力揉揉我的脑瓜。

      有,不多。我轻笑。一句话就把她们问跑了。

      请补充完整你的名字。平衡力学着我的声音。

      第一关答不上来,我就把她们拉黑。我用食指在桌子上画了个叉。

      我的名字很平常,就没有蒙对的?平衡力不甘心。

      还别说,真有一个。我拢拢耳边的碎发。我就问她第二个问题。

      我们相互的昵称是什么?平衡力再一次学着我的声音。

      对。我们同时笑出了声。

      真有你的。平衡力握着粉拳,捶捶我的肩膀。咱俩的昵称也很普通。

      是的呢。我们看着对方含笑的眼睛。只是她们想不到,咱俩的昵称是同一个。

      难为你了。平衡力双手合在胸前。感恩数不尽的热心人,感恩快速发达的网络。

      看到你满世界找我,我安排好工作,从携程定张高铁票,不到一天就和你面对面了。平衡力眼里藏着一朵泪花。你订的旗袍、鞋子也太快了,和你报完尺码,不到一小时,就穿在了我身上。

      感恩同城、择时发货。我亦双手合在胸前,感恩中国速度。

      平衡力站起身,坐到我右侧。两个脑袋很自然地歪抵着,手臂贴着手臂。

      各处的喧嚣隐没,两颗急促的心跳,渐渐缓和,我闭上眼睛。

      绿色的星星。平衡力高喊着,猛然起站,我失去重心的身体朝长椅摔去。

      一只手托住我的头,另一只手揪住我的左耳,我的龇牙咧嘴对上一张强忍欢笑的脸。

      平衡力。齿间扁出几个字,我挣扎窜起,两手捏住她的双颊。

      息怒息怒。她的下唇叩着上齿。

      阿姨,你俩在打架吗?一个童声在一米外停住。

      没有没有。我和平衡力同时摆手,挽住对方的胳膊,站成贤良淑女。我俩在玩老鹰捉小鸡。

      两个人也能玩?童声伴着疑问跑远了。

      我是老鹰,你是小鸡。我们同时指指自己,又指向对方。两只手缓缓攥在一起,定定地互看着。

      她眸中的我,乌黑的长马尾,光洁的额头,眼角没有岁月的划痕。

      彼时,我们用同样拙劣的演技,辟过无数次“平衡力处于失衡中”的“谣言”。

      一颗星星代表一个心愿,你这是有多少心愿?无数星星篡夺了我的位置,平衡力指着挂满街树的小灯。你的心愿都是绿色的?

      NO,我晃着一根手指,换了个方向,还有红色的、黄色的、紫色的。

      平衡力挽着我走入灯海,各色灯闪在头顶,偷听着我们的窃窃私语。

      步入湖畔,选块大石,我们背对背坐下,仰望星空。

      平衡力。她指着一颗晶亮的星,喃喃。这是我数到的第一百颗星星,你记不记得,第一颗星星在哪里?

      我点点头,朝星空的深处望去。一串串数字跳进我的眼睛,2021,2020,2015,1997,1978,1964,1949,1935,1927,1921。

      我刚想撤回视线,两组数字同时闪出,缀在1921和2021的腰间。

      50多,我轻唤平衡力,同望9100多万,耳畔再次回荡铿锵豪迈的入党誓言。

      优秀征文稿四

      勋章

      喜欢看大树。

      惊叹她薄云干霄;欣赏她枝繁叶茂;赞美她挺拔虬劲!

      更瞩目她满身斑斑的伤疤。

      在东北长白山原始森林看。在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看。在北京皇家园林看。在河畔堤岸街衢看。

      哪棵大树没有疤!

      风摧,雷击,马啃,虫蛀,菌噬,洪水,奇旱,严寒,地震,人毁……佛修成正果历经多少磨难,树就受多少伤害。

      疤,大的,小的,椭圆的,竖长的,凹下去的,凸起来的,瞪圆巨眼的,张开大嘴的,平滑坚硬如磐石的,粗砺参差如巉岩的……数不胜数,触目惊心。

      伤疤。伤疤!

      不是受伤就一定结出疤,就像开花未必结出果。

      一棵树,当她遭罹巨大伤害之后,面临两种抉择:毁灭或重生。

      有的,毁灭了。

      有的,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潜能:向外,浴血拼杀;向内,泣血更生。拼杀与更生,于是从内向外结出坚硬的疤瘿,于是由外向内生命更顽强!

      一次次伤害,一场场拼杀与更生;一层层伤疤,一节节成长与强大!

      没有没有疤的大树!没有疤的树或者尚小,或者早已化为粉齑!

      一个伤疤记录着一次重生。树疤才是大树真正生命的年轮。

      大树是岁月的英雄,树疤是英雄的勋章,缀满一生。

      树如此,人尤是。老英雄全身挂满功勋章。其实不用挂。勋章是刻满全身的伤疤。是嵌入灵魂的一串硬结。

      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何尝不是如此!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磨难重重,疤痕累累,生生不息,愈加焕发强大的生机!

      中国共产党把一颗救国救民的理想种子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大地上,以科学共产主义理论为指引,百年风霜雪雨中逆势生长,已然长成一棵巍然巨树!百年千磨万难,百年浴血重生!

      “红船”是磨难的第一个见证。“南昌起义”“秋收暴动”武装夺取政权的方针,是不掌握枪杆子惨遭杀戮沉痛教训的觉醒。“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从教条主义的血泊中走出来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成了共产党伟大思想精神的宣传队、播种机和宣言书。日本军国主义欲灭我族,我们十四年浴血抗战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反动派不许和平全面围剿解放区,我们打出了一个全新的共和国。帝国主义打到我们的家门口,我们被迫“抗美援朝”,却打出了新生共和国的国际地位。国际反华势力沆瀣一气对我经济、技术、军事严密封锁,我们勒紧库腰带自力更生,用最短的时间造出“两弹一星”。勇于“拨乱反正”“韬光养晦”一心发展经济;锐意改革开放全面发展……今天,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中国人民已经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一个经济发达、人民富裕、国防强胜的世界大国强国!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磨难的历程,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拼搏、更新和成长的历程。每一次磨难都结出一个巨大的“疤”,每一个伤疤都铸成一个辉煌,每一个辉煌都是一枚光耀环宇的勋章!

      中国共产党这棵百年巍峨大树,结满了一身的“疤”,也就挂满了一身的勋章!这正是她伟大、光荣、正确的铭刻!

      愿这棵大树愈加根深叶茂,巍然参天,万年长青!

     

    推荐访问:七一 建党 征文稿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