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范文大全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读观后感 > 正文

    面向对象:对思政课网络资源课程一点看法!

    时间:2021-08-08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作者:夏永林老夏说课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利用网络平台以及网络资源,已经成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作为讲了几十年思政课的我来讲,尽管过去多是以传统的手段进行教学,但是对于长期以来处于艰难前进的思政课来讲,还是能够理解手段与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对于增进课程的吸引力、使其表达方式更加贴近受众——对我们来讲就是大学生,不妨是一种探索。特别是随着“线上金课”——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的评选和申报,将更多学校、教师和资源引向网络课程建设,这就带来的一个问题:我们建设包括网络课程在内的各种课程资源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难道就是仅仅为了成为某种名义上的“金课”吗?这个问题如果回答的或解决的不好,往往会使我们的课程建设背离初心,即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和教育。我相信大家也都在关注一些评上各种名头的“资源课程”,有一些课程还是不错的,但是有相当的一些课程,如果不是用某种“方法”要求学生点击学习的话,结果可能会很“惨”。我们的课程资源对学生有吸引力吗?我们的而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有竞争力吗?网络资源课程的建设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很费钱”的、很烧钱,这在过去对于思政课来讲是想都不敢想的问题,现在,“钱”不是问题了,但是效果究竟如何呢?今天只是就自己学习浏览了一些思政课的网络资源课程后谈一点感受。

    一、大多数思政课教师是在什么基础上使用网络课程的?

    当下,各种类型的网络课程或者网络资源课程不敢用多如牛毛来形容,但也可以说是比比皆是,这本来也是适应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技术与手段发展变化的结果,特别是网络课程,我从百度上查了一下对于网络课程的几种定义:

    定义一:“网络课程是基于Web的课程,即在因特网上通过WWW浏览器来学习的课程”(从学习的工具、手段来定义);

    定义二:“网络课程是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与学理论的课程”(从指导思想、理论基础来定义);

    定义三:“网络课程是基于资源的学习,基于情境的学习,基于协作的学习”(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所涉及的三种特征来定义);

    定义四:“网络课程是指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主要特征的课程”(从学习过程的特征来定义)。

    上述四种关于网络课程的定义都有各自的根据,也有其合理性,具有较大的影响和应用范围;但是由于它们都是只考虑网络课程某一方面的特征,所以又都还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是,基于网络的课程教学所带有“跨越时空”、“开放性强”、“互动性高”、“共享性强”、“资源丰富”、“传播快速”等特点,从一开始就显现出适应现代学生学习认知心理特点、对学生来讲便捷程度高而受到学生的接受和喜欢。

    但是,对于绝大多数思政课教师而言,真正在技术层面上使用网络技术为教学服务的并不多(像北京中成智慧课堂沈震那样既懂技术又是思政课教师这样的老师的真不多,对于技术的外行、漠视甚至恐惧的思政课教师不在少数。去年疫情期间开展的“听课不停学”活动就是一个检验器,在太多的思政课教师在十分慌乱、紧张、汗流浃背的操作中慢慢地、比较被动地适应了这样的教学方式,因此,可愿意这样讲,绝大多数的思政课教师(其他课程估计也差不多)就是一个“用”,是从不熟练到比较熟练、再到熟练的过程。还真的谈不上在教育教学理念方面的层次。

    所以,对于大多数思政课教师而言,他们既没有资源也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建设网络课程资源,尤其是青年思政课教师。他们对于网络课程资源的态度:一是模仿学习、二是借用资源、三是多一种办法。那么,我们的思政课网络资源怎样让受众欢迎呢?

    二、目前大多数思政课网络课程的课程效果真的不敢恭维

    个人认为,网络资源课程从对学生的层面上,就是要想办法吸引学生。这种吸引从一开始就是从形式、方式、美感等而不是“高大上”内容和“唬人”的概念与抽象的理论,你吸引不了他,你想通过“网络手段”来实现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和“三进”等教育、宣传和传播的作用是很难的。除了学生学习之外,估计浏览和观看我们的思政课课程资源的,估计还是以思政课教师居多。他们主要是希望能够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为自己答疑解惑、提高自身的教学能给力与水平,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名人大咖的影响力的吸引。我认为,从以上这两个思政课网络资源课程的受众群体来看,我们的课程资源要真的做到有吸引力,就得有针对性、要有“货”。

    但是,正如我的标题所示,目前大多数思政课网络课程的课程效果真的不敢恭维,我有时经常在问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真的有必要建如此多的思政课网络课程吗?这就让我想起来前些天在我的朋友圈中,一位网友提到了这样的问题:他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提到了一本高数教材(樊映川编写)的影响力,他说道,后来我们编了那么多的“高数教材”。真正超过“樊本”的寥寥无几,只是大家都是处于各自的需要而大量的编教材,这种现象在思政课圈中也一样,只是后来马工程教材规范了这一行为。

    现在的课程建设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弄到一笔钱、拉一支队伍就可以开干。有些队伍的水平,估计在线下上课都是睡到一片,弄到线上会有人看吗?虽然有了包装,但依然属于新瓶装了些陈酒。一些教师的思想认识与技术的快速进步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尤其是对人的影响的认识有相当的距离,特别是对于教育革命所带来的教育理念的影响、新时代党和国家对育人的要求的认知有一定的距离,他们录出来的课程只不过是换了个场景,思想还是原来的、讲法也是原来的。这就让我又想起了另外一件事儿:当年的多媒体教学的盛行的时候,我们绝大多数教师理解的多媒体教学就是会播放PPT、会做PPT,直到我第一次听了李梁老师的一次报告,才了解运用多媒体上思政课是什么意思。我们的一些网络资源课程根本就没有把基于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教育技术革命体现在课程建设中,没有体现网络资源的建设和使用的任何优势,依然是慢条斯理的讲着空洞的大道理,这样的课估计自己看回放的时候都尴尬、这样的课学生会听吗?这样的课能配得上“金课”的标签吗?(我们能够理解网上录课有这样或那样的限制或不适应,但是听起来或者看起来死板的课程学生肯定不会买账的)这也是我今天想说的第一个面向对象,就是00后的青年学生,部根据学生的需求建设的课程效果可想而知。

    我所说的第二个面向对象就是思政课教师,因为我们的思政课课程建设水平与那些知识性课程与通识性课程相比,吸引力还真的不够大。特别是随着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的加大,大量的、缺乏教学经验的青年思政课教师迫切地需要从一些高质量的网络课程资源中学习加深对于理论、对于课程的理解,甚至需要经验丰富的教师的示范引导。而我们目前建设的诸多的思政课网络课程资源(观看线上课程)除了为一些教师资源奇缺的院校暂时缓解了一些矛盾和一些不愿意在教学上投入的少数教师提供一些简单的模仿之外,对于教师在解决理论之惑、教学之惑、学生之惑等方面的帮助并不大,甚至一些名家录出来的课程依旧是比较刻板的书面语言,没有显现出理论的深度、没有显现出课程的温度,这样的课程听多了,我不知道对于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有多大的帮助。

    因此,当务之急是需要把思政课教师的主要精力、教学改革的重点吸引到对于立德树人的育人和对课程的理解上、放在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与改革上,而不应当是开展大呼隆的“建网课”的群众运动。国家应当集中力量重点建设一批既有内涵、关键在于“好听”的资源课程。好听不好听应当是取决于真正的“学习者、听课者”。要么就是分两类进行建设:一是符合思政课要求且一定是学生喜欢听的课程,不一定是名家大腕领衔,充分挖掘当下的一些中青年优秀的思政课教师(不一定是会写文章、也不一定是竞赛获奖者,但一定是在教学上有研究有成果的)来建设真正的思政课。二是充分利用名师大家的理论功底、丰富的经验和影响力,开设专题报告类的网络资源,让更多的承担思政课教学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受益。千万要注意的一点是:评价思政课优劣的标准不是在专业的课堂而是到非思政专业的大课堂中去检验,不能够用对研究生、博士生上课思路和方法去上公共课程。只有找准了听课者的需求定位,我们打造出来的课程才会是各取所需。

    以上就是一点儿不成熟的感受,讲得不对的地方或不准确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

    看了之后懂得的实在很多。

    很受用的一篇范文,谢谢分享!

    我的目标就是写出这么优秀的范文。

    推荐访问:网络资源 面向对象 看法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