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范文大全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读观后感 > 正文

    主题教育调研报告—对于某县“扶贫+扶智”路径探索

    时间:2021-08-14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主题教育调研报告—关于xx县“扶贫+扶智”的路径探索

    如何激发脱贫攻坚更强内生动力(原创)

    ——关于××县“扶志+扶智”的路径探索

    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逐步消除精神贫困”、“推动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2012年xx县被列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以来,注重“志智双扶”,着重围绕激发内生动力,打出系列组合拳,走出了一条根本的、可持续的脱贫之路。

    一、聚焦问题——思想贫困是造成贫困的深层次原因。

    近年来,部分地区扶贫效果显著,但仍有一部分地区出现贫困反弹。贫困地区之所以难以脱贫,究其原因是精神比物质更贫困。“坐在门口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思想贫困”不仅严重影响我国扶贫脱贫的政策效应,阻碍脱贫攻坚的顺利进行,还产生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xx,地处xx腹地,国土面积xx平方公里,下辖xx个乡镇(街道),xx个省级经济开发区,xx个村(社区)。2014年开展贫困村、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共识别出贫困村xx个,贫困人口xx户xx人,贫困发生率高达xx%。目前,国办系统中我县共有贫困人口xx户xx人,未脱贫xx户xx人。这些贫困户、贫困人口整体素质偏低,自我发展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不强,主动参与发展生产积极性不高,自我脱贫动力不足。其中,因学、缺技术、缺劳力和自身发展能力不足是致贫的主要原因,占了大半比例。而因学、缺技术、缺劳力和自身发展不足正是思想贫困的直接表现。因此,新时期通过“扶志+扶智”扶贫模式提高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是脱贫的根本出路。

    二、分析问题——xx县“扶志”与“扶智”基本情况

    为全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xx县立足实际,坚持产业引领、项目带动,按照“全、准、实”的要求,创新党建引领、聚焦“两业两生”、聚焦精准施策,着力实施“五个一批”工程。

    (一)做法与成效

    1.聚焦党建引领,深挖内生动力之源。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基层党组织身处脱贫攻坚的最前沿,必须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强基固本,提高农村生产组织化程度,以产业链条的延伸,助推更多贫困农户走上增收脱贫的道路。近几年来,xx县把脱贫攻坚作为党员干部的“练兵场”,把党的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压舱石”,创新推行了党建网格化管理体系,构建了“xx个乡镇(街道)党委—xx个村党组织—xx个联合党支部—xx个党小组—xx万余名党员”的五级党建网格,联系群众xx万余户,补齐配强扶贫队伍,稳固形成了“乡镇党委、村级党组织、联合支部、自然村党小组、农村党员”五级基层党建网格共抓扶贫的农村群众工作新格局。各级党建网格大力推行“党建+产业”扶贫发展模式,比如立仓镇薛庙村7000多亩地的稻虾连作模式,就是“支部+合作社(企业)+基地+贫困户”的产业运作模式,实现了党建活力变为脱贫动力。

    2.聚焦双基工程,夯实内生动力之基。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是政府应该承担也必须扛起的政治责任。2014年以来,xx坚持把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构建公共服务体系,解决农村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2014年至2017年,累计投入资金61.6亿元,实现农村道路“庄庄通”、电网改造、视频监控、县乡村三级应急广播、危房改造、清洁工程、为民服务全程代理“七个全覆盖”。2017年底,该县出台新一轮“双基”建设实施方案,包含8个领域42个项目,总投资31.8亿元。2018年度计划投资27.2亿元,目前已完成立项40个,开工实施项目18个,完成投资14.54亿元。通过加大对基层需求最紧迫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让贫困群众拥有最直接的获得感,激发了致富动力,为产业发展、持续脱贫提供了必要条件。

    3.聚焦思想转变,重塑内生动力之魂。治穷先治愚。摒弃“等靠要”思想,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观念转变,必须补足“精神之钙”。文章系壹号秘书微信公众号原创发布,侵权必究。xx县依托集农家书屋、文化大院、村村通广播、村规民约等功能为一体的17个农民文化礼堂,通过文化搭台、典型示范、传承引领,因循施策破解“精神贫困”难题。一是开展典型宣传。选树一批脱贫致富群众和扶贫帮扶干部典型,开展好典型宣传。选树各类扶贫先进典型人物31个,编发新闻稿件408条,广泛宣传帮扶干部先进典型的崇高精神、脱贫致富群众的感人事迹,激发贫困群众脱贫攻坚、共奔小康的斗志。二是加强广播宣传。制作扶贫政策宣传光盘3000余张,开办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新栏目《小康路上》,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身边的变化教育引导群众。三是开展文艺宣传。征集创作了70多个接地气的扶贫文艺节目,组织文艺小分队分赴全县60个贫困村巡回慰问演出,教育引导群众要“立志跟党走,脱贫靠双手”的坚定信念。

    4.聚焦两业两生,找准内生动力之路。xx坚持突出抓“两业(产业、就业)”促“两生(生产、生活)”,挖掘好贫困群众致富增收的“源头活水”。一是牢牢抓住产业扶贫“牛鼻子”。制定《特色产业扶贫奖补办法》,通过对贫困户培训种养殖专业技术,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提高自我“造血”功能。2017年,分四批共兑现贫困户特色种养业奖补11317户,打卡发放奖补资金2245.48万元。实施“四带一自”产业引领扶贫模式,打造“一村一品”专业村69个,逐渐形成了果蔬种植、园林等各具特色的区域性产业。2017年,全县累计实施产业扶贫到村项目460个,村均达7.7个,到户覆盖率83.3%,高于省产业绩效管理指标60%的23.3个百分点。全县102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2100户贫困户发展,10078户贫困户实现自主发展特色种养业。二是稳稳升起光伏分红“引航帆”。通过“村户联建”“户户联建”方式,建设365个光伏扶贫电站,累计发放4166.2万元光伏受益金额,为13759户贫困户和268个村增加一份“阳光收入”。三是大力培育就业创业“领头雁”。深入实施“xx老乡,请你回家”和助力青年学子创业活动,累计转化项目1928个,带动贫困户就业4000余人。通过开发“三保三护三助”(保洁、保绿、保安,护林、护路、护水,助老、助幼、助残)公共服务辅助就业岗位,安置贫困人员就业3279人。

    5.聚焦智力扶持,筑牢内生动力之本。一是加强教育帮扶。按照“以城带乡、整体帮扶、城乡一体、共同发展”的教育扶贫思路,帮扶从学前到高校建档立卡学生16564名,实现在校贫困生教育资助全覆盖,发放资金3011万元;

    城区16所中小学与74所贫困村学校结对帮扶,参与送教教师438人,年送教6次;

    投入6463.6万元资金对60个贫困村幼儿园、小学进行升级改造,实现办学条件提升全覆盖;

    完成24所贫困村薄弱学校在线课堂项目,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阻断贫困代际传播。二是培养致富能力。依托技能脱贫培训、扶贫驿站、扶贫基地和招聘会等就业平台,通过蔬菜种植、家禽牲畜养殖、汽车维修、家政服务、厨师等技能脱贫培训,激发村民自立自强。目前,xx县共建设50家扶贫驿站、扶贫车间等平台吸纳贫困人口就业644人;

    4258名贫困劳动者中4143人掌握一技之长稳定就业,3981人已脱贫。

    (二)存在问题

    xx县结合当地实际找出了贫困的症结,开处方、找良药,全力增强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后劲。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与难题。

    1.思想意识尚未根本转变。从政府角度看,精准扶贫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为了完成目标任务,存在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指标,而忽视教育、文化指标。在脱贫过程中,个别镇村只重视贫困户短期收入提升,而对贫困户长效稳定增收、内生动力的激发重视不够。少数帮扶联系人责任心不强,到户帮扶仍停留在走一走、看一看、给点钱、送点油这些表面帮扶,缺乏实质性措施帮扶。从群众角度来看,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其一,贫困群众一般处于追求满足基本温饱的物质需求阶段,对精神需求、文化需求都还处于较为淡薄的阶段。加之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守旧的观念思想根深蒂固,“等、靠、要”已成固定思维,难以短时间内改变。少数贫困户把贫困当作“福利”,不想脱贫,不愿脱贫,“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其二,扶贫产业预期经济效益与农民增收脱贫意愿之间存在不确定性。由于产业发展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影响大,一些贫困户发展产业中还存在缺技术、缺信息、缺销路、怕风险的“三缺一怕”问题。

    2.考评体制机制不健全。缺乏科学的教育、文化、科技领域的绩效考评机制。教育、文化、科技领域的绩效指标占总考评指标体系的比重较小,造成当地政府把扶贫开发的重点放在经济发展指标上,忽视教育文化领域的发展。尤其是文化指标多属于定性指标,难以进行科学的量化考评。考评方式渠道单一,仅对结果进行考评而缺乏过程管理与监督。对于考评结果,也没有及时地沟通与反馈,最终造成考评流于形式,考评结果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整个考评重主要指标而轻次要指标、重定量指标而轻定性指标、重结果而轻过程、重表面形式而轻实际内涵。

    3.人才的引进和培育不足。xx县引进人才力度较弱,引进培育机制不健全。教育领域的人才待遇水平不高,培养渠道单一,人才流失严重,人才资源匮乏。文化领域的人才多以传统型人才为主,缺乏既有专业素养又懂得当地实情的创作型、研究型复合人才。同时缺乏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严重制约了贫困地区文化工作效率和质量。科技领域的人才更是难以吸引,没有扎实的产业基础与发挥能力的空间,第一产业基本靠传统手段发展,属劳动密集型,对科技型人才需求量不大。贫困地区人们宁愿用传统的老方法进行种植、养殖,而不愿意付出高成本来接受新技术。人才的匮乏更造成了贫困地区越来越贫困的马太效应的恶性循环。

    三、解决问题——“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

    扶志以自强,扶智以自立。“扶志+扶智”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促进地区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贫困群众观念陈旧落后,科技文化整体素质水平低,商品经济意识淡薄,制约了一个地区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而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与劳动生产率,切断贫困的恶性循环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是促进贫困群众摆脱愚昧落后、贫困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途径。

    (一)加强宣传引导,注重思想扶贫。转变贫困户的观念,破除贫困心理,引导群众“愿脱贫”是关键。贫困地区固有的旧的传统观念和长期的贫困状态导致部分贫困户养成对贫困生活的适应和惯性,造成贫困状态和贫困心理的长期稳定。在脱贫致富的过程中,要加强宣传引导,着力推动贫困户转变思维方式,破除陈旧的思想观念,文章系壹号秘书微信公众号原创发布,侵权必究。引导贫困户树立谋发展、想发展的信心和信念,激发自身发展动力。一是用先进文化扶“志”。要坚持用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先进文化来鼓舞士气、激励斗志,让贫困群众树立起不惧艰难、战胜贫困的坚定信念。二是用传统文化修“德”。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倡导乡风文明,开展一些列符合乡村实际的文明评选活动,设置光荣榜、曝光台,向不良风气“亮剑”,加强道德教育,传播道德能量,遏制不良风气,移风易俗,让道德精神成为激励贫困群众自立自强、自信自坚、脱贫致富的强大动力。三是用文明习惯促“变”。改变贫困群众的精神面貌,就要从改变其不良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诚信建设等开始。完善村规民约,推进村民诚信体系建设,引导其树立正确价值观念,诚信做人,维护和谐正义的社会环境。通过思想扶贫,逐步改变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使其树立自强意识、感恩意识、进取意识和勤劳致富意识,充分激发其脱贫的内生动力。

    (二)加大技能培训,增强脱贫本领。帮助贫困户学到实用技能,引导群众“可脱贫”是方法。多数贫困群众一方面对具体学什么技能不清楚,另一方面对于参加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又不高,主要担心参加培训花时间、没效果、不实用。提高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贫困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重要。一是要问需于民,制定规划。要对贫困群众劳动力技能掌握情况、技能学习意愿、文化状况等基本情况进行全面摸底,了解群众的技能培训需求,并与产业发展政策、就业市场形势等有效对接,制定科学可行的贫困群众劳动力技能培训规划。二是要精准项目,订单培训。按照技能培训与产业结合、与就业结合的要求,以需定培,大力开展农村产业发展急需的生态特色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电子商务技术等实用技术培训,让培训项目精准,培训效果精准。三是要整合资源,加大投入。要有效整合分散在扶贫、人社、妇联、残联、工会、农技等多个部门的技能培训项目资源,由人社部门统一制定技能培训项目规划,统一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加大对贫困群众参加技能培训的投入保障。四是要加强监管,提升实效。要加强对职业培训机构的资质、能力和承担培训项目组织完成情况的监管,建立有效的培训项目考核评估制度,对师资力量差、培训效果差、行业信誉差的职业培训机构实行“黑名单”管理,促使职业培训机构真正在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上下功夫,提升培训实效。

    (三)强化群众参与,发挥主体作用。一要发挥主体作用,引导群众“自脱贫”是重点。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的主体,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心热起来、手动起来,是脱贫攻坚工作成败的关键。政府和帮扶单位一定要改变替贫困群众大包大揽的观念,充分发挥贫困群众主体能动作用。在贫困对象的确认、脱贫项目的选择、脱贫计划的制定等方面,尽可能地让贫困群众最大限度的参与,使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决策更接地气。二要培育脱贫引路能人,推动群众“会脱贫”是法宝。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脱贫攻坚中,要有针对性加大贫困地区致富带头人的培训和扶持力度,为典型成长创造条件,鼓励致富带头人发展因地制宜的脱贫项目,并通过这种示范和带动作用,让贫困群众能够学有目标、赶有方向;

    还要深入挖掘典型的精神内涵和脱贫经历,营造浓厚宣传氛围,进一步扩大典型的影响力,扩大示范引路效应。

    (四)强化文化扶贫,斩断代际传递。夯实贫困主体的发展基础,支撑群众“能脱贫”是根本。贫困地区发展能力的落后体现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支撑能力,以及贫困户自身生产能力和参与市场经济能力的落后。能力的发展要以激发、激励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为导向,其中文化教育是关键。贫困群众长时间文化教育的不足甚至缺乏,使其逐渐丧失脱贫的动力和能力。作为提升贫困户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和关键,贫困地区的文化教育既要重视基础教育,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链条;

    也要重视职业教育,“授之以渔”,让贫困户成长为有本领、懂技术、肯实干的劳动者,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增强自身造血能力。

    幸福生活不会从天而降,脱贫致富终归要靠贫困群众自己创造。“志智双扶”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我们深信,只要把“扶志”与“扶智”作为xx县扶贫攻坚的重点任务,将“精神贫困”问题作为“坚中之坚”攻克,就一定能实现更高层次的脱贫。

    为什么可以写得这么好?

    关于县扶贫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主题教育调研报告

    xx县委书记

    xx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核心,是稳定脱贫的根本途径。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产业扶贫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推进扶贫产业做强做大,为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下面,结合工作实际和专题调研,现将XX县扶贫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总结如下:

    一、发展现状

    1.制定了优惠政策。2016-2019年,县委相继出台了《关于印发等“五个一批”扶贫实施办法的通知》《关于调整XX文件有关政策的通知》《关于印发2019年度产业扶贫和教育扶贫因户施策调整方案的通知》等相关政策文件,在政策内容上,对牧原养殖、蔬菜种植、香菇种植、茶叶种植、林特种植、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光伏发电等八大项目进行补贴扶持。如: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油料作物等1亩以上的,每亩补贴500元;年养殖猪5头以上的,每头补贴700元,年养殖牛3头以上的,每头补贴1200元;农产品加工业投资在100万元以上且带动贫困人口10人以上的,验收合格给予财政奖补。在扶持方式上,重点鼓励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扶贫开发。同时,各帮扶单位每年按不低于10万元的标准,支持驻点村发展扶贫产业,合力推动产业扶贫政策落实落地。此外,针对全县50个重点贫困村,全面启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用于发展产业项目,2016至2018年共投入专项扶贫资金9876万元,20%用于基础设施建设,80%用于产业发展,共发展产业项目558个。

    2.发展了特色产业。坚持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着眼于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群众意愿,全力推动“XXXX”等特色产业做强做大。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支持XX镇、XX镇和XX镇重点发展养殖产业,支持XX镇重点发展蔬菜种植、苗木花卉等产业,支持XX镇发展文旅、农旅产业,支持XX镇、XX镇、XX乡等地重点发展林特项目等特色产业,全力打造了一批Y养殖基地、蔬菜基地、XX特色村和乡村旅游热点。

    3.推进了三产融合。全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围绕XX等五大产业,县财政投入1亿元的绿色产业奖励基金,全力打造农产品加工集群。一方面,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支持XX建设,将XX项目纳入绿色产业奖励资金项目库。另一方面,发挥特色基地的推动作用。推进XX茶叶加工基地、XX肉肠加工基地等茶叶、食品加工项目建设投产,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全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结合乡村振兴,精心谋划了县乡两级50个乡村振兴示范点项目,将XX打造成了乡村休闲旅游新的目的地,结合XX等120多个特色农业基地,精心设计推出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XX游等11条一日游、二日游特色乡村旅游线路,带动沿线农业观光采摘、农特产品销售、农家乐、民宿产业等快速发展,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全力推进电商产业发展。成立XX县电商中心,为电商企业及从业人员免费提供电商运营场地、技术支持服务、农资电商服务以及工商注册、融资、贷款等咨询服务,为入孵企业组织创业沙龙、项目培训等活动,并提供广阔的市场渠道和多样化的分销平台,着力打通产销对接关键环节,推动XXX等本地特色农产品触网上行。

    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目前,我区带动建档立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比率累计达到95%,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建档立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比率累计达到77%。50个重点贫困村都新建了小型光伏发电站,新发展产业扶贫项目5个以上,村级集体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主体带动,每年每人务工收入8000元以上,分红收入每年3000元左右。

    二、存在问题

    1.产业规划不完善。县级层面虽然出台了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但是由于未出台明确的扶贫产业发展规划,导致对产业发展统筹协调和精准指导力度不够,一定程度上造成扶贫产业一哄而上的不良现象。如:2018年鼓励发展XX项目,当年全区新增XX面积8000亩,但是由于市场因素影响,2019年XX县XX市场价格较往年下跌较大,出现经营户亏损的现象。

    2.发展动力不够强。部分乡镇农村劳动力匮乏,贫困户老弱病残居多,自主生产经营能力较低。部分贫困户思想观念陈旧,存在小农思想,习惯安于现状。农业发展回报周期长,受技术、资金、思路限制以及自然灾害、市场行情等方面的制约,贫困户自主发展难度较大。部分贫困户对政府指导和政策扶持依赖性强,自主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不高。

    3.产业链条不完整。龙头企业偏少,产品附加值低,带动作用不强。专业合作社、农业基地、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制度不够健全、运营不够规范、人才不够充足,从业人员知识欠缺、专业素质不高。产品市场份额小,生产和运输成本偏高,对市场开拓不够,辐射作用不够,我区许多优质农产品依然是“墙内开花墙内香”。

    4.产业化程度不高。部分贫困村特色产业优势不明显,扶贫产业总体规模较小,相当一部分贫困户基本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生产经营方式分散,传统种养业的比重较大,产业化程度不高。

    三、对策思考

    1.进一步找准产业发展方向。坚持特色化发展。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优”原则,在全县主导产业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贫困户意愿、劳动能力、投入水平、土地资源等条件,合理确定分村到户的产业发展品种、规模、重点,着力发展特色、精品农业,以XX为引领,继续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思路,大力发展XX优势产业以及XX等特色种养业,积极发展XX、XX、XX等发展前景好的产业,形成镇镇有特色、村村有基地的良好发展格局。坚持市场化发展。重点扶持发展市场适应能力强、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新型市场主体,既要发展适销对路的“短、平、快”种养加项目,又要

    按照市场化原则发展标准化程度高、市场开拓水平高的利益共同体项目。同时,不断搭建市场平台,开拓销售渠道,推动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等销售主体与贫困村和扶贫项目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特别是要加大电商扶贫力度,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增加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坚持绿色化发展。把绿色发展贯穿于产业发展各环节,坚持“宜林则林、宜养则养、宜种则种、宜工则工、宜游则游”原则,努力发展既生态又高效的绿色产业项目,大力推广减肥节水、测土配方等绿色种养模式,推进生态链、产业链、价值链同步提升。

    2.进一步加大产业帮扶力度。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针对部分贫困户期望值高、“等靠要”思想严重、内生动力不足等倾向,要通过典型引领、正向激励、入股发展、务工就业等措施,引导贫困户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摈弃落后观念和传统陋习,真正激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让贫困户心里热起来、脑子转起来、手脚勤起来。充分发挥政策资金的杠杆作用。在招商引资、人才服务、要素保障、政策支持等方面加大帮扶力度,特别是在资金整合方面,要实行统筹安排、综合调度、捆绑使用,最大限度向基础设施项目、农业开发项目、龙头带动项目上集中使用,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推进扶贫产业的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和品牌化。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带动作用。按照有市场、有特色、有基础、有主体、有效益的发展方向,坚定不移推动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通过资金奖补、政策优惠等措施,鼓励他们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带动关系,以土地托管、订单帮扶、入股合作、协议收购、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向贫困户提供全产业链服务,切实提高产业增值能力和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

    3.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质效。做长链条。按照“农头工尾”的思路,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充分考虑地域优势、发展基础、规模效应、加工布局、市场导向等条件,不断推动XX等五大农产品加工集群向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坚定不移走精深加工、转化增值之路,持续优化供给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做优服务。一方面,加大对专业合作社等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他们经营管理、抵御风险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实行行业部门分片联系产业、联系基地、联系贫困村机制,发挥行业部门各自优势,确保项目配套、技术指导、政策支持及时到位。做亮品牌。进一步做好品牌的培育、提升、整合、创新、推介,以农产品“三品一标”为载体,深入挖掘区域特色、经典产品,通过线下推介和线上推广,讲好扶贫品牌故事,挖掘品牌文化内涵,引导产业发展从卖原料向卖品牌转变,从卖“有形”向卖“无形”迈进,不断提高XX等特色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美誉度,真正引导XX扶贫产业走“高端、特色、品牌”发展之路。

    4.进一步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大力推行带动发展模式。园区带动,用足用好“XX”这一产业发展平台,坚持上下游延伸、左右链配套、集群式发展,不断提升扶贫产业发展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龙头带动,积极培育XX等本地成长企业,不断引进XX等带动能力强的引领性、旗舰型企业,以强大的市场、技术、资金等优势,带动扶贫产业持续稳定发展。集体带动,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不断提升村集体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能力和水平。大力推行合作发展模式。鼓励企业扎根到村、联结到户、带动到人,鼓励大户严格按标准新改扩建产业基地,鼓励贫困户以资金、土地、房产、林地、水面等要素入股合作,积极推行“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特色农业产业+贫困户”模式,加强贫困户与龙头企业、产业扶贫项目、电商对接合作,使贫困户通过务工得薪金、土地流转得红利等获得稳定增收渠道。大力推行就业发展模式。一方面,鼓励和支持有劳动

    技能和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到劳动密集型产业基地或企业参与务工取得务工收入;另一方面,通过设置“扶贫车间”和创设护林员、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的模式,引导贫困户就地就业,实现就业脱贫。

    作者描写的方法很棒。

    推荐访问:扶贫 路径 调研报告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