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范文大全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读书笔记 > 正文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精选)

    时间:2020-08-23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第一篇:送东阳马生序教案ok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3.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通过现身说法,以自己年轻时代的求学经历启发马生,以达到劝学的目的。4.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2.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

    教学设想通过写自己年轻时期读书的艰苦,劝人利用便利的条件,虚心求教,认真读书。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种勤奋善学的精神,并掌握其中一些重点字词,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课时安排 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1.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2.作者及文体简介

    二、初读,读熟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标记解决。2.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停顿、读音。3.集体正音。

    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嗜学怠叩问绮秀裘葛谒余撰

    4.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语调5、学生齐读课文6、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7、教师根据学生复述,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师板书(边讲述边板书)

    勤幼时——借书——室内抄书——嗜学苦

    且中

    艰加冠——求教——百里叩问——益墓圣贤之道作

    此当余之从师也——求学——负籍远游——中有足乐者乐

    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尝试背诵课文。

    8.学生反复读课文,并熟读成诵。9.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三、精读,疏通文意学习课文第1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1段。

    2.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

    (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2)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3)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4)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滑。

    (5)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

    (6)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
    质理,质询道理。

    (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3.指名学生翻译部分重点句子。

    4.思考: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学生讨论后明确:这一段是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5.思考: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

    学生讨论后明确: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2)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3)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4)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

    6.思考: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明确:从本段最后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7.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以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明确: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学习课文第2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2段。

    2.学生采用结合注释、相互交流、向老师提问等不同方式,理解本段中的重点语句,疏通阅读障碍。

    3.思考以下问题:

    (1)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2)文章从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3)作者写这些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的用意何在?

    学生讨论后归纳:这一自然段主要是说明今之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这些内容与前一段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从四个方面与前面作者求学的情况形成对比:

    衣食:廪稍之供、葛裘之遗——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组袍敝衣

    住宿: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行深山巨谷

    从师:未有问而不告——未尝稍降辞色、叱咄

    书籍: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经过四层对此,显而易见昔日艰难和今日条件的优裕。在昔日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
    而处于优越条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四、研读,赏析文章检查背诵品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审美鉴赏。

    1.围绕“用审美的眼光看,你觉得这篇文章美吗?美在哪里?”的话题展开讨论。

    2.赏析本文的说理美、手法美、语言美。

    3.“作者求学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迪”或“文章给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小组交流讨论。

    五、朗读,积累词句1.回读课文,再次领会作者思想,把握文章感情。

    2.整理文章多音词,一词多义词,古今异义词。

    六、布置作业学习本文后,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一篇读后感。

    勤幼时——借书——室内抄书——嗜学苦

    且中

    艰加冠——求教——百里叩问——益墓圣贤之道作

    此当余之从师也——求学——负籍远游——中有足乐乐

    学习研讨:

    1、精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他求学时的艰难的?

    明确:三个方面:无书之苦、求师之难、生活之艰。

    ②根据第二段内容,请具体指出作者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求学路途艰难;
    衣服破旧;
    食物粗劣。

    ③文中写了教师的态度和同舍生的生活,各有什么作用?

    明确:写教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艰难和求学态度的诚恳。写同舍生的奢华生活在于与作者的贫困生活形成对比,突出作者生活条件的艰难,从而衬托他读书的勤奋、执著和以读书为乐、乐以忘忧的求学精神。

    ④作者的勤奋又体现在哪里?

    明确:体现在“手自笔录”、“色愈恭,礼愈至”、“略无慕艳意”等语句上。

    ⑤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

    明确:作者从读书中得到精神上的快乐,不在意生活的贫困。

    ⑥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何在?

    明确:是为了鼓励马生勤奋学习,同时,文章由自己的经历写起,现身说法,读起来也更亲切平易。

    ⑦读了本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明确: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
    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
    学习要敢于发问;
    学习要有主动性;
    学习要勤奋刻苦;
    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

    第二篇:《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掌握文中的实词,理解“以”字的用法,了解“弗之怠”的句式特点。

    (二)了解赠序的文体知识,学习本文通过对比阐发主旨的写法。

    (三)沉潜涵泳,体悟作者的谆谆教诲,感受作者对年轻人的殷切期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1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1)读准音,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2)读顺文,并圈出意蕴深刻、内涵丰富的句子。

    (3)读懂意,朗读全文,初知文章大意。

    2导入新课

    孟子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苦难中坚持苦读而大有成就的古人的故事就更多了。以买不起灯油为例,凿壁借光的有汉匡衡,囊萤的有晋车胤,映雪的有晋孙康,随月的有南北朝江泌,等等。其实,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3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在浙江省义乌县一带)人。明初文学家。他幼年家贫,学习十分刻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借口父母年迈辞不就职,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朱元璋让他为太子讲经,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被认为是“开国文臣之首”。年老辞官回乡。不久,因长孙宋慎被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现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一带),中途病死于夔州(现在四川奉节)。宋濂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的文章内容深广,辞采丰富,闲雅从容,善于变化,又以传记文学最为出色,能用多种方法塑造人物,代表作有《王冕传》等。宋濂一生勤奋好学,“未尝一日去书卷”,一天也没有离开过读书。著有《宋学士文集》。

    (2)文体知识

    古代的赠序与序言不同。赠序是友人临别时所写的赠言,多用“送??序”为题。如柳宗元的《送孟东野序》、《送李愿归盘谷序》。《送东阳马生序》即是“送给东阳县姓马的年轻人的临别赠言”。序言则是作者或熟悉了解作者有关情况的人写在书前面的话,多是介绍作者的生平和创作经过等方面的内容。

    (二)活动过程

    1正音听读

    (1)下列加点的字该怎么读?(板书或以多媒体显示,学生认读后配上拼音)

    余幼时即嗜学(shì)不敢稍逾约(yú)

    或遇其叱咄(chìdu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sì)

    负箧曳屣(qiè yè xǐ)足肤皲裂而不知(jūn)

    媵人持汤沃灌(yìng)以衾拥覆(qīn)

    右备容臭(xiù)烨然若神人(yè)

    (2)听老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听准读音,听清句读。

    范读旨在以教师的美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吟诵涵泳,培养文言语

    感,体味文言文的韵味。

    2朗读质疑

    (1)朗读课文,要求吐字清晰准确,停顿恰当。

    (2)质疑活动

    策略: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不能自行解决的,举手质疑。

    3讨论交流

    (1)落实下列加点的字词,注意古今不同的意义和用法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每:时常。假借:同义词连用,可译为“借”。

    ②无从致书以观。

    无从:没有办法。致:取得,这里指买到。

    ③益慕圣贤之道。

    道:学说。

    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硕:大。硕师即大师,才学渊博的人。游:交往。

    ⑤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俟:等待。欣悦:高兴。请:请教。

    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支:通“肢”。汤:热水。乃:才。

    ⑦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绮绣:丝绸做的华丽的衣服。

    ⑧假诸人而后见也。

    假:借。诸:兼词,“之于”的合音。

    ⑨之

    弗之怠代词,指抄书。(“弗之怠”即弗怠之,否定句式代词宾语前置句)

    当余之从师也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结构助词,的。

    ⑩以

    以衾拥覆介词,相当于“用”。

    生以乡人子谒余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身份,可译为“用(凭)??身份”。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俯身倾耳以请连词,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语。

    以中有足乐者连词,表原因,相当于“因为”。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前一个“以”同“是”组成复音虚词,相当于“因此”,引出事

    理发展或推理的结果;
    后一个“以”是介词,相当于“把”或“拿”。)

    (2)疏通下列句子的意思,并译成现代汉语。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我)抄完后,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期限。(注意“走”的古今不同意义)

    ②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寄居的旅店的主人每天给准备两顿饭,从没有鱼肉这样的东西可以享受。(注意“再”的

    古今不同意义)

    ③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如果他们的学业不能精进,良好的道德品行不能养成,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及我的专一,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注意“卑”古今意义不一样,感情色彩也有区别)④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马君则)写了一封专呈公侯的信作为见面礼,言辞非常流畅、通达。

    ⑤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他将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因此,我讲讲求学的艰难来告诉他。(注意两个“其”和两个“之”各自的不同用法)

    4诵读设疑

    (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设疑激趣:作者写这篇赠序的缘起和目的是什么?从文中哪一部分可找到答案?

    (3)诵读策略:指导同学抑扬顿挫地诵读课文,养成吟诵、咀嚼、揣摩、品味的习惯。5讨论活动

    (1)作者写这篇赠序的缘起和目的是什么?从文中哪一部分可找到答案?明确:第3段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缘起和意图。同乡的年轻后生马君则来拜访“我”,因觉其“善学”,在他将回乡省亲之际,作者作了这篇临别赠言,目的在于勉励马君则进一步刻苦向学,实际上也是向更多的年轻人提出告诫。

    (2)活动策略

    ①抓住关键词“善学”。“是可谓善学者”的结论的得出有三个依据:一、同辈的评价“流辈甚称其贤”;
    二、“善学”的结果,“辞甚畅达”;
    三、“与之论辩”时的表现“言和而色夷”。②结尾交代写作意图,是“赠序”的文体特点。

    (三)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力争成诵。

    第二课时

    (一)精读品析

    1诵读课文

    要求:请学生自己高声朗读课文第1段,边读边圈出仍有疑难的词句和感触最深的句子。2讨论交流

    (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清句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2)质疑活动

    活动策略:

    鼓励大胆质疑和相互交流释疑,以解决语言上的一些难点和重点;
    巩固前一堂课所学知识,落实翻译任务。

    ①余幼时即嗜学。

    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②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天气很冷,砚台里的水结成很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从不(因此)对抄书有所懈怠。

    ③未尝稍降辞色。

    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

    ④援疑质理。

    援疑,提出疑难;
    质理,询问道理。

    ⑤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3)交流感受

    ①第1段中,哪些语句最能打动你的心扉,哪些语言最能扣动你的心弦?

    活动策略:

    引导学生“读出自己”。所谓“读出自己”,就是从课文当中,读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或场景,读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个情节,甚至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一个时代或一段历史。交流可围绕下列几方面进行:

    第一,幼时求学的情形。面对“嗜学”与“家贫”这一对矛盾,作者的勤苦求学令人感动。借书抄录,手自笔录,虽苦不怠,走送不逾期,结果是“遍观群书”。

    第二,成年后求师的情形。这一层着重写“叩问之难”:要“趋百里外”去向“先达”求教。在老师面前还要毕恭毕敬,“立侍左右”、“俯身倾耳”地求教,“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些表现既说明了“援疑质理”的求教之艰难,又表现出作者求知的渴望与诚心。

    第三,从师求教的道路异常之辛苦。行走于“深山巨谷”,冒着“穷冬烈风”,“足肤皲裂??四支僵劲”形象地写出了长途跋涉所遇到的种种艰难困苦。

    第四,求学时的生活情况。衣食粗劣不堪,生活极其简朴,但不追求“口体之奉”、一心向学。

    第五,作者“勤且艰”的求学经历给我们的启示是,只要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是作者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作者现身说法,用自身的实例不仅最有说服力,也最能打动人,作者对青年人的期望之殷切也由此可见一斑。

    这一段结构层次较清楚,在交流谈论过程中可理清本段的层次关系。

    第一层幼时求学(开头至“余因得便观群书”)

    第二层成年求师(“既加冠”至“卒获有所闻”)

    第三层跋涉艰难(“当余之从师也”至“久而乃和”)

    第四层简朴生活(“寓逆旅主人??”至“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

    第五层勤奋艰苦(最后一句)

    ②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活动策略: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要想准确生动地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同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二)研读探究

    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第2段,听读的同学思考如下问题:(1)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2)文章从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3)作者写这些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的用意何在?

    2学生活动要求:结合自己读的感受,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

    辅助策略:理清层次,注意与第一段的对照。

    3讨论交流

    (1)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明确:这一自然段主要是说明今之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

    (2)文章从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明确:这一段内容与前一段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从四个方面与前面作者求学的情况形成对比:

    衣食:禀稍之供、葛裘之遗——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袍敝衣

    住宿: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行深山巨谷

    从师:未有问而不告——未尝稍降辞色、叱咄

    书籍: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经过四层对比,显而易见昔日艰难和今日条件的优裕。在昔日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
    而处于优越条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3)作者写这些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的用意何在?

    明确:业有所精,德有所成,关键在于用心是否专。这一段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现在学习条件好,学有不成,非他人之过,因而应多反省,知警惕。

    (三)提高升华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作者所提倡的刻苦向学和诚恳专一在今天有没有现实意义。活动要求与策略:

    允许学生畅所欲言,鼓励学生谈自己独特的认识。要求阐述观点时要备足理由。

    (四)活动总结

    1活动方式

    教师提出课堂总结的方向,放手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主题方面: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技巧方面:在写作上本文有哪些方法值得学习?

    2规范结论

    主题:以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辛来告诫年轻人要认真刻苦地学习,文中的谆谆教诲至今有着很强的教育意义。

    技巧:对比的手法

    (五)课外迁移

    1古人“嗜学”的事例很多,试搜集一两个,并与同学交流。

    2课外阅读清朝文学家袁枚的《黄生借书说》,巩固对古人苦读精神的认识。

    (六)拓展训练

    补出下列语段中省略的成分。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 )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 )援疑质理,( )俯身倾耳以请;
    或遇其叱咄,(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 以复;
    俟其欣悦,( )则又请焉。

    明确:先达、余、余、余、余

    板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

    明·宋濂《宋学士文集》

    借书 手自笔录 不稍逾期

    勤且艰若此叩问 援疑质理 色恭礼至

    从师 负箧曳屣 足肤皲裂对比

    寓旅 再食敝衣 中有足乐

    业精德成←———→勤苦专一

    (选自李禧同主编《教案选编》)

    第三篇:《送东阳马生序》教案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 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 了解作者及本文的文体特征。

    3、 理清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

    4、 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 通过反复朗读,增强文言文语感,进一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 通过复述及同学之间的互相点评,进一步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 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

    学习作者刻苦求学,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难点:

    1、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 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复述法、讨论法、质疑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示范朗读带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刻苦求学的成语故事大比拼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解题:(文前导语)

    三、作者简介:(课文p179)

    四、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1、 分两大组竞读,并互相指出对方读书过程中的不足(字音、停顿、重音、语速、语气等)

    2、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带,要求听读。(注意上述几个方面)

    3、 齐读。

    4、 自主与合作:解决字、词、句的意思

    5、 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找出难译词语。

    五、复述课文,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1、选定一名学生朗读。

    2、分小组进行创造性复述

    教师提示:以“宋濂求学记”为题。

    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合理概括其求学经历,抓住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以及他能这么做的原因。

    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象,合理补充一些细节。

    教师根据学生讲的情况,帮助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作者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例,分别叙述他的学习条件、学习态度、学习的毅力。据此可知,在艰苦的条件下,作者勤奋学习,意志坚定,毅力非几,只因“中有足乐者”。

    六、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讲述)

    七、写法鉴赏(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

    八、拓展延伸(课后练习3)

    板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幼时----嗜学---家贫---------借书---手抄------------遍观群书

    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求教---无硕师名人----趋百里叩问

    -------俯身倾耳、色恭礼至

    从师时----求学-----

    附:板书设计

    24 送东阳马生序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不敢稍逾越

    求学勤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东阳马生

    余:足肤皲裂而不知 四支僵劲不能动 无鲜肥滋味之享

    求学艰口体之奉不若人而不知对比同舍生:被绮绣 戴朱缨宝饰之帽------烨然若神人

    艰苦求学--------------卒有所获勤奋学习(自励;
    励人)

    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一、导入新课

    苦难有时候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关于作者宋濂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人。明代文学家。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志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回乡。不久,因长孙宋慎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现四川省汶羌族自治县一带)中途病死于夔州(现在四川奉节)。宋濂与刘基、高君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文集》。

    二、作者、课题介绍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三、思考探究。

    (一)文章结构:

    第一段:总写,突出勤奋

    无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借书,抄书:每

    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无师:无硕师名人与游——求师:从乡之先达

    为师严厉:未尝稍降辞色,叱咄—求学礼周:立侍左右,色愈恭,礼愈至

    第二段:详写,突出艰苦

    求学艰难——受人照顾

    学习生活艰苦——乐以忘忧

    (二)重点问题:

    (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3)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4)文章写了其他学生哪些优越的条件?写这些人的目的何在?

    (5)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要点提示:

    (1)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2)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③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④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

    (3)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4)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但他们都没有成学,由此可见作者在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的人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5)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以:以衾拥覆(用,介词)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连词)

    俯身倾耳以请(而,连词)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介词 / 拿,把,介词)

    无从致书以观 (来,连词)

    和:久而乃和 缓解、暖和

    言和而色夷 谦和

    冠:勇冠三军 天下第一

    既加冠 男子20岁成年

    请:战则请从 请让我

    俯身倾耳以请 请教

    再:一而再,再而三 第二次

    日再食 两次

    患: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担忧

    无冻馁之患 忧患

    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的,助词)

    走送之 (代词,指借的书)

    盖 余之勤且艰若此(不译)

    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其:门人弟子填其室 (代词,代乡之先达)

    缊袍敝衣处其间 (代词,代太学生)

    而:足肤皲裂而不知 (表转折)

    久而乃和 (顺承连词)

    生: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用为动词,腰挂

    生:
    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着

    日再食 食:通“饲”,给饭吃

    生:
    古今异义:

    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
    热水今:
    菜汤

    走送之 走:古:
    跑今:
    行走

    尝趋百里 趋:古:快步走 今:
    趋势

    或遇其叱咄 或:古:有时今:
    或者

    卒获有所闻 卒:古:
    最终 今:
    士兵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古:借今:假期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每个人都渴望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过上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人们在享受优越的生活时,也极易养成惰性,尤其是青年学生。读了宋濂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我对此感受尤深。

    宋濂从小勤奋好学,家里贫穷,没钱买书来看,就常常向藏收的人家借,亲手抄录,和他们约定日期归还。在非常冷的冬天里,砚台都结了坚固的冰,手指冻得没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懒。当他出外去追随老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凛冽的冷风,大雪积了好几尺深,脚、皮肤都冻裂而不知道。他博览群书,最终成为明代的大学士。

    时光过去了600余年,今天我们的生活、学习条件与600余年前相比,发生了不可同日而语的变化。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师和颜悦色地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
    我们不需要抄书、不需要长途跋涉,也没有寒冻之苦,可是,我们真正像宋濂那样用心求学了吗?有时候我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心却飞到了窗外;
    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我缺乏应有的兴趣和激情;
    父母不惜自己省吃俭用,为我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我却不知心存感激??与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当的距离。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学业没有大的进步,如果不是因为我的天资不够聪明的话,只能归因于不如宋濂专心和勤奋了。

    我曾经看过标题为《要“穷”孩子不要“富”孩子》这样一篇文章,印象很深。这是一篇关于澳大利亚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绍说,澳大利亚是一个发达国家,每个家庭都相当富裕。但是,父母却让孩子们过着清贫的生活。冬天父母让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炼他们的意志;
    从小让他们到大海中冲浪、冒险,锻炼他们的胆量。我想,也许这就是澳大利亚之所以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之一吧!

    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今天优越的生活条件下,希望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多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磨炼其勤奋好学、不怕吃苦的意志,使其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现。

    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2.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

    3.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利用文中的对比展开讨论,层层剥茧,领会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

    2.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理解。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补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

    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嗜学(shi4)怠(dai4)叩问(kou4)绮秀(qi3)

    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五、学习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

    2.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文句。

    3.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或短语。

    (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2)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3)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4)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晋。

    (5)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

    (6)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
    质理,质询道理。

    (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4.思考探究。

    (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3)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4)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学生分小组讨论。)’

    要点提示:

    (1)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2)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③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④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

    (3)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4)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六、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七、拓展探究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写成发言材料,下节课交流。

    八、布置作业

    1.完成上面“拓展探究”。

    2.背诵课文。

    第四篇: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教学目标:

    1、熟练地朗读课文。

    2、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4、学习运用对比表现中心的写法。

    5、引导学生从前人的刻苦好学和虚心求师的精神中受益。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欣赏乐曲《高山流水》。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2、展示学习目标

    1)、熟练地朗读课文。

    2)、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检查预习情况。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指名学生翻译部分重点句子。

    2.思考: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3.思考: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 。

    4.思考: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5.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以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2、学生讨论后明确:这一段是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3、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2)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3)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4)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

    4、从本段最后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5、明确: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五、课堂小结,推荐作业

    1、课堂小结:

    你的收获是什么?

    2、推荐作业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欣赏歌曲《梁祝》。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

    2、展示学习目标

    1)、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2)、学习运用对比表现中心的写法。

    3)、引导学生从前人的刻苦好学和虚心求师的精神中受益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检查预习情况。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2)文章从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3)作者写这些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的用意何在?

    (4)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1、这一自然段主要是说明今之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

    2、这些内容与前一段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从四个方面与前面作者求学的情况形成对比:

    衣食:廪稍之供、葛裘之遗——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组袍敝衣

    住宿: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行深山巨谷

    从师:未有问而不告——未尝稍降辞色、叱咄

    书籍: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经过四层对此显而易见昔日艰

    难和今日条件的优裕。在昔日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
    而处于优越条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4、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叙述、描写的同时,还适当地穿插了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在讲述了今之太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后,进而推论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这就是通过今昔对比所揭示出的道理。

    五、课堂小结,推荐作业

    1、课堂小结:

    读完这篇文章,你对学习有什么感受吗?

    2、推荐作业:

    附板书:

    教学反

    思:

    (总第——课时)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欣赏歌曲《》。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2、展示学习目标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检查预习情况。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五、课堂小结,推荐作业

    1、课堂小结:

    2、推荐作业:附板书:

    教学反

    思:

    (总第——课时)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欣赏歌曲《》。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2、展示学习目标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检查预习情况。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导学提纲: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五、课堂小结,推荐作业

    1、课堂小结:

    2、推荐作业:附板书:

    教学反思:

    第五篇:《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送东阳马生序》课堂实录

    ◆胡振叶

    【目标预设】

    1.通过变换角色体验等形式,感受宋濂的苦乐观

    2.领悟“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求学态度

    3.把握写作目的,领会写法的作用

    【教学设想】

    1.教学构思:

    这篇文章理解难度不大,文章除了个别难懂词句没有注释外,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开篇提出“嗜学”,通篇运用了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由词句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充分体遵循新课标指导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理念,设置使他们感兴趣的话题的理念,力争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2.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质疑法

    3.课型:教读课

    4.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师:古今中外,家境贫寒,但是勤奋好学,终成大器的人屡见不鲜,同学们能举出相关的例子吗?

    生:爱迪生。

    生:陈景润。

    生:囊萤夜读的故事。

    生:程门立雪的故事。

    师:今天我们也来结识一位这样的人,看看他是怎样克服艰难困苦、自强不息,成为明代大学士的。(师板书题目及作者,并出示课件,了解作者。)

    生读:宋濂(1310—1381),明初著名文学家。官至翰林学士。著作收入《宋学士文集》。

    师: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课文中的生字词比较多,请看屏幕,你会读吗?

    嗜学 shì叩问 kòu叱咄 chì duō皲裂 jūn至舍 shè僵劲 jìng媵人 yìng烨然 yè皆被绮绣 pī俟其欣悦 sì以衾拥覆 qīn缊袍敝衣yùn bì负箧曳屣 qiè xǐ右备容臭 xiù

    (一生读,教师纠正,后齐读两遍。)

    二、读通文意

    师:请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请你边读课文边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要求能理解大意,归纳一下本文的重要语言现象。现在两人一组,或你读我译,或边读边译,并找出常见文言文现象。

    (学生翻译课文,小组合作交流,4分钟后,提出疑难,互相纠正,互相提问。)

    学生表现:

    生:“手自笔录”是什么意思?

    生:亲手用笔抄录。

    生:“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是什么意思?

    生:又担心没有学识渊博的老师名人可与之交往。

    生:假借的“假”是什么意思?

    生:也是“借”的意思。

    生:“无鲜肥滋味之享”是什么意思“

    生:没有新鲜美味的东西可以享受。

    生:通假字(词语替换法):通假字,首先应找出与之相通的字,然后进行解释。例如: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着

    生:一词多义法(归类法)

    例如:以:以衾拥覆(用)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

    俯身倾耳以请(而)

    生:词类活用法(活用变换法)

    例如:手自笔录 “笔”:名词用作状语, 用笔

    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用为动词, 腰挂

    师:大家总结的方法非常好,老师这里也有两种方法:

    1、拓展法:

    例如:“既加冠”中的“冠”,古代指男子成年,一般指二十岁,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等年龄的代称。

    2、以故推新法:

    例如: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略无慕艳意(无,没有)

    师:其实这样的方法有很多,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总结归纳。下面我们就进入角色,假如你就是文中的“藏书者”、“先达”、“同舍生”,试以“我所交往的宋濂”为话题说一段话,有创意地翻译课文,感知文意。(用第一人称来叙述。)

    学生表现:

    生:“藏书者”——宋濂是一个嗜书如命的人,家境贫寒,无钱买书,得知我家有许多书,便厚着脸皮从我家借书。但是我怕父母知道,给它限制期限,结果他总能按时归还,我觉得他还是很讲信用的,不过还书时总是气喘吁吁的样子,像是跑着来的。有一次我想试试他真读书还是假读书,他竟能详细的陈述整本书的内容,甚至有些内容能够背下来,令我吃惊不已。后来我才知道,他借书后亲自用笔抄书,天气寒冷的冬天也是这样,因此每年冬天他的手总是生冻疮。

    师:加入了自己的想象,更加生动具体了。

    生:“先达”——我算是本地方圆百里有道德有学问的老师了,由于我有一些声望,许多年轻人来拜师求学,我的弟子还不少呢。作为师长不应在弟子面前温和随便,要保持严肃矜持。其中有一个弟子叫宋濂,非常好学,经常提出一些很有价值的疑难问题。对老师非常恭敬,请教时,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很用心。有时我斥责他的时候,表情更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说;
    等我高兴了,他就再请教。

    师:理解到位,表述非常清楚流畅。

    生:“同舍生”——在我们的同窗中,大都是富家子弟,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而宋濂家境算是贫寒的,穿着破棉袄,旧衣衫。但他并不在乎这些,学业上确实很出色的,他也很以此为荣。

    师:感触颇深!

    生:“媵人”——宋濂是一个求学若渴、能吃苦的人,他家离学舍路途遥远,又没有车马。有一回,是大雪天,他来到学舍后,四肢被冻僵了。我赶紧拿热水给他擦洗,又给它盖上被子。不知过了多久他才慢慢暖和过来,总算捡了条命。住在旅店中,一天只有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

    师:苦难是最好的大学。

    二、读懂人物

    师:大家以不同的身份介绍了你所交往的宋濂,现在你就是“宋濂”,请归纳你求学历程中遇到哪些方面的艰难困苦,并说明你是怎样面对和解决的。

    (生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印证。学生阅读课文并进行思考、概括。)

    学生活动:

    生:没有书,只能借、抄。——“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因为家中贫穷,无法买书来看, 常向有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用笔抄录,按约定日期送还。

    ——致书之艰(师板书“致书之艰” )

    生:遇到问题,只能到很远的地方找老师问。——“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常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到了成年时,愈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游,曾往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请继续 关注:Www.HaOWoRd.CoM)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求教。

    ——寻师之艰

    生:请教老师要毕恭毕敬,看老师脸色——“先达德隆望尊??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前辈道德高,名望大,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不曾稍微把言辞和态度放委婉些。

    ——问师之难(师板书“从师之难” )

    生:求学路途顶风冒雪,足肤皲裂;
    差点被冻死,至学舍,多亏受人照顾。——“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当年我从师学习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仆人拿热水给我浇洗,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行、住之苦

    生:陋食敝衣——“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处其间??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俸不若人也。” 我寄居在旅店里,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穿有珠穗、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 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好像神人;
    我却穿着破旧的衣袍处于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家。

    ——吃、穿之苦(师板书“求学之苦” )

    师:本文主要从致书之艰、从师之难、求学之苦这三方面来讲述了作者的求学生涯。作者讲述这些的目的是劝勉马生努力学习,老师也写了一篇《送东阳马生序》比较一下,看看哪一篇的劝勉效果更好。

    (课件出示:“贫困是一位良师,苦难乃一所名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业精于勤荒于嬉。良好的读书条件并非人皆具备。期望马生能珍惜年华,精心向学,终能成为吾国之栋梁之才。”)

    学生表现:

    生:宋濂的劝勉效果更好,因为用自身的事实经历更易打动并说服马生。

    生:老师写的只是空头说教,说服力不强。

    生:为达到教导的目的,现身说法,循循善诱,比板起面孔能起更好的激励作用。因而从自己当年的求学经历谈起,委婉地说到马生的好机遇,从而要求马生专心用功读书。

    三、读出自己

    师:面对这些困难,作者没有退缩,而是勇敢的克服困难、战胜困难,最终成为一位学识丰富、文采彪炳的大

    文学家。现在请同学们说一说从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可以完成这样一个句式:“我读出了一个的宋濂”。

    学生表现:

    生:我读出了一个勤奋、刻苦读书的宋濂。从“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这句中读出来的。(师板书“勤” )

    生:我读出了一个诚实守信的宋濂。从“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这句中读出来的。

    生:我读出了一个有强烈从师愿望的宋濂。从“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这句中读出来的。

    生:我读出了一个尊敬老师的宋濂。从“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不敢出 一言以复;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句中读出来的。

    生:我读出了一位隐忍、坚毅的宋濂。从“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这句中读出来的。

    生:我读出了一个有志向的宋濂。从“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句中读出来的。

    师:正如韩愈所说:“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要有所成就,环境条件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勤奋、刻苦、勇于克服困难,自强不息。文中表现了宋濂少年时致书之艰、从师之难、求学之苦,但他同时认为“有足乐者”,由此,你认为苦与乐有着怎样的关系?

    生:苦与乐相互依存,苦中有乐,乐中有苦;

    生:以苦为乐,其乐无穷;

    生:先有苦后有乐,有苦才有乐。(师板书“乐” )

    师:作者虽家境贫寒但执著为学,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一言,对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方式,你有怎样的看法?

    (自由组合,分别以当代中学生的身份,或“宋濂”、“先达”的身份,开展一次对话活动。)

    学生表现:

    生:应肯定学习态度和刻苦精神,正确认识是非关系,辩证看待刻苦精神与快乐学习的关系、学习条件与成才的关系。

    生:应认识到彼时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中国旧式教育沿袭已久的、普遍的传统。

    生:应领会作者意图是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生:应肯定其中包含着尊师重教的积极因素,但也显得过于迂腐。

    生:要正确处理好尊敬老师与追求真理的关系,倡导教学相长,倡导与老师平等交流,各抒己见,甚至可以展开激烈的讨论,因为没有圣人,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师:“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作者一心向学,不辞劳苦,那么是什么力量推动了他呢?学生表现:

    生:想当官,想赚钱。“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为了自己的将来。

    生:但是如果这样的话,选这篇文章还有什么意义呢?难道国家倡导我们:你读书吧,读书就可以当大官、赚大钱、你就可以在众人面前炫耀自己?

    生:一个没有知识的人是一个可怜虫,作者努力学习是为了丰富自己。

    生:知识就是力量。

    生:人的内在精神追求甚于物质上的满足。作者便是这样。作者说“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于所者来说这是一种乐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要我们保持着一种纯正的追求,就可以领略到做学问的趣味,生活才更具价值。

    师:学习这篇课文,大家有这么多的感触,其实,要想做成一件事,都会遇到重重困难,克服困难的过程就是拾级而上的过程,每上一个台阶都会遇到很多的困难,虽然苦,但因有勤和乐的相伴,最终会学有所成。这也是我对在座各位同学的期望和勉励!(板书并勾画台阶)

    下课!

    推荐访问:东阳 教案 精选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