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范文大全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读书笔记 > 正文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交流

    时间:2021-07-22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如何引导学生实行有效交流

    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制订探究计划、实行探究活动、记录观察现象是学生探究活动的一部分,但是探究的结果、效果如何,学生在探究中是否还存有不科学的做法?这些都需要在交流活动中得到展示和检验。虽然学生在交流前经过了一定时间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活动,对需要交流的问题有初步的看法,形成了自己的观点。但还不足以使学生将探究获取的信息、想法积极有效地向他人传递,达到资源共享,提升分享与交流水平。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才能够引导学生实行有效的交流呢?我认为能够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和谐、融洽的 氛围,使学生乐于交流。

    罗杰斯曾说过:“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是个体发挥创造性的基本条件。”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禁锢的课堂中,又如何能产生创新思维的萌芽呢?在课堂上,教师应设法创造一种民主平等、自由开放的氛围,儿童的想象在其中会变得敏感,会设想出感官所不能表达的东西;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和谐、融洽的交流机会和气氛,构建平等自由的交流平台,实现心与心的互动。因而在指导学生交流时,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尊重学生,自愿选择。让学生要参与到交流活动中,首先要让他们明确交流的问题,没有明确的科学问题就是没有目标,而没有目标的探究始终停留在感性知识阶段,而不能够上升到理性——形成概念。而科学问题的提出应该是让学生从活动中提出来的,而不是在老师的追问下“逼”出来的“我想研究……为什么……”或者“我想研究……怎么样……”等脱离学生实际体验的问题,长期这样的话,学生就会对科学问题产生厌倦或依赖性,失去了交流的动力。在引导学生整理归纳科学问题时,也应该把握主题要小,对于“是什么”的问题,所观察的对象要具体;对于“为什么”的问题,所解释的现象要简化,不要变量太多了。其次,不要要求所有的问题学生都能够积极的参与。每一个学生的知识面是不同的,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对不同问题的适合也是不同的,因而要心中有数,不强求。最后,尊重学生的个性,要多注重内向的孩子,鼓励他们多参加、多发言,建立他们的自信。

    (二)掌握教学技巧,鼓励每位孩子积极发言。人都不愿在众目睽睽之下暴露出自己的迷乱,小学生尤其如此。所以,当学生的表述有困惑时,应晓之以理;

    当学生思维一时转不过弯时,也不可“强按牛头喝水”,而应顺势引导,用揣摩的口气、商榷的口吻,引出学生想要交流的话题,又不着痕迹地化解学生的尴尬,并给予即时的激励,如热情的话语、赞许的目光、亲昵的动作,来增强学生交流的自信心,使学生在科学知识的理解、思维水平发展的基础上,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这样才能发挥交流的最佳作用,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交流得到持续提升和完善。

    (三)重视交流,区别对待,分年级定目标和要求。三、四年级学生的各种水平(比如说表达水平、记录水平)不可能达到极大的水平,所以,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有可能出现表达不准确、辞不达意等情况,让别的孩子产生理解岐义或疑问。教师的注重点应该在提升学生交流的积极性、掌握基本的交流方法,只要学生能够将研究的成果比较清楚的表达出来,水平就得到了锻炼。同时,教师一定要给表达者和倾听者交流的时间与机会,这样,既能够解决倾听者的问题,使他们从同学那里获得更多的信息,又能够让表达者有补充、完善的机会,他们的表达水平也会在这种交流中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与进步。

    (四)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外部环境。合理设计和编排课堂座位,利用座位的变化适合教学目标和教学情境的变化,改善学生对周边环境的弱视心理,激发对周边环境的好奇心与新鲜感,对整个教学环境的创设意义重大。例如,圆形排列法、会议式排列法、小组式排列法、U形排列法等方式比秧田式座位排列有明显的优势。变学生单行单坐的座位形式为小组式排列,也便于师生、生生之间多角度交流,使得课堂气氛宽松,学生容易进入学习状态,教学成效明显。另外,课堂教学情境的营造、科学教室的有针对性布置、班级交流氛围的创设等都能够丰富学生的交流。

    (五)当好组织者,适时引导、调控。小组讨论时每个组要有组织者,每组的组织者要选择行事公平的孩子担任,切忌让少数“小干部”一手包办,反对组内的“独断专行”,不能让少数孩子的意见以点带面;交流时不但要重视组内的交流,还应重视组与组之间的横向交流。小组讨论后要实行汇报,汇报是学生之间交流的一个过程,这个交流一定是双向的,切忌一组少数孩子说,绝大部分孩子只有听的权力,要鼓励大家即时地提问、提建议,小组的汇报员说完后,能够适当给其他组孩子提问、提意见的机会,这样,既培养学生“听”的习惯,又使孩子之

    间增强横向的交流。

    (六)当好参与者,深入参与、启发。学生开始讨论后,教师要深入下去和学生一起讨论,激发他们讨论的热情和情趣,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培养自信力。要营造一种师生共同探索、共同攻关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就在我的身边。学生意见分歧时,教师适时的点拨,不但解决了学生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迸射了学生的思维。在师生共同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解决所讨论的问题。引导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多表述自己的观点。不但要鼓励学生讲思维的结果,更要讲思维的过程和方法。这样能够诱导学生从单纯的知识继承发展到思维的培养。从而更快地掌握创造思维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水平。师生要认真听取发言人意见,切忌一棍子打死。即使是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观点也要尊重学生的看法让其讲完,然后再慢慢引导,最终寻求准确答案。在解决问题后,还可实行“个性体现”,让学生表达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的看法和观点。

    二、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善于交流。

    (一)学会倾听。加拿大教育专家安尼福来斯特曾说:“你的教室将很少有完全的宁静,分享和交流是轻松气氛的关键。新的发现和感受到的新的成功所带来的强烈的喜悦会引导学生产生急切倾听下去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抓住关键处,听懂别人的意思,并认真地吸取别人的见解,调整自己的观点。同时,还要发表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样在合作中让学生理解到自己的意见与别人有分歧时,既要坚持自己的,又要吸取别人的意见,体现出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思考。具体说就是:

    1、培养学生“倾听”的意识。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倾听”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要让孩子学会安静地听、认真地听,要明白“倾听”是尊重别人的表现,也是学习的重要途径。当别人说的内容自己知道时,不要急着接嘴,而应在别人说完后再举手补充。当别人说得不够流畅时,要耐心地给予鼓励。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实行“换位思考”,多想想如果是自己在说的时候,希望有怎样的听众,在班上形成“倾听公约”。

    2、培养边听边记的习惯。

    仅仅用耳朵来“听”,是一种肤浅的过程。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听”,还要培养学生“会听”、“爱听”、“听懂”,在“听”中有更多的收获。边听边记,是一

    种“听”的好习惯。在听别人说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用笔来记——记观点、记疑惑、记要点、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

    3、培养边听边问的习惯。

    “倾听”的过程,也应该是提问的过程。在“听”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能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听别人说完后举手提问,教师应该预留有提问的时间。第二种是马上举手提问,将自己不懂之处即时地提出来。教师应对提出问题的同学即时的给予鼓励,让更多的孩子有提问的意识。

    4、在倾听中培养敢于置疑的精神。

    老师也好、同学、专家也好,他们的观点都不是权威,要鼓励学生敢于置疑、善于置疑,而且敢于将自己的疑问公诸于众,让大家来讨论、甚至争论。

    5、巧妙利用学生的倾听注意力。

    现代心理学已证实,即使是同一个人,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其注意力保持的时间长短及注意点分布情况也不同。教师只能想方设法利用学生的注意力特点,强迫学生集中注意力的做法是徒劳无效的。教师设计精辟简洁、新颖有趣的课堂语言,引导学生跟着自己一步步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另外,还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探究活动的重点、难点、关键点,要通过各种方式去提示、去突出、去强化,比如老师有意识地将嗓门压低轻轻地说,学生反而越听越集中注意力,不得不在此逗留片刻、思索片刻。这样便不知不觉地延长了注意时间,提升了倾听质量。

    (二)、学会表达。表达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也是个人实际水平的标志。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用简练的语句,准确地表达自己探究中的所思所想。即陈述前对自己的观点略加整理,陈述时力求表述明白、条理清楚、简明扼要。同时,善于对他人的观点或认同、或补充、或争辩。

    (三)、学会评价。引导学生在倾听他人交流的同时,学会客观地分析、辨证地思考,对他人的发言要有明确的评价。经常问自己:他的阐述准确吗?一定是这样吗?我们的为什么和他的不同呢?如果有不同发现要即时补充。通过倾听评价他人的交流,对照自己的思考方法及思考过程,从而持续地修正自己、提升自己,让学生感受到我要向别人学习。

    (四)、学会反思。反思是对自己思维实行再理解和检验的过程,是一个自我矫

    正、持续提升的过程。善于在众人观点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思考,能够完善已有观点或生成新的观点;是否需要对表达者的发言实行补充,是否需要生成新问题做进一步思考、探究,是否产生一定的体验或形成经验。

    三、使用多种方式,使学生深入交流。

    1、语言交流。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交流思维过程,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体会,在交流中学会准确地与他人沟通,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获得准确的理解,促动思维水平的提升。

    2、文字交流。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有限,但他们的文字表达水平比较突出,能够让他们通过文字的形式将交流的内容表现出来,也是不错的选择。比如,观察记录单、科学记录本、观察报告、观察日记、小论文等,同样会有惊奇的发现。

    3、图片交流。当对某个问题、某个现象用语言和文字都不足以表述清楚时,图片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表达水平、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与分析问题的水平的局限性,一张图片会协助他们解决很多的问题,哪怕是一张随手几笔勾画的简图,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网络交流。时代发展了,网络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资料、图片等等堪比百科全书,方便、快捷也不比其他的交流手段逊色。在学生的学习空间里,不可能忽视它的存有。网络视频、网络电话、网络聊天等等让孩子们畅快展示。当然,学生自控水平不强,在采用这种交流方式时,应该有明确的要求和具体、可行的组织、管理的办法。

    学生交流是否有效,是检验一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尤其在现在面临大班额教学、留守儿童增多、进城务工子弟增加等情况时,更促使我们去探索与研究,将科学教育工作持续、有效的推动。

    描写形象具体,以小见大。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小学(435005)梁红斌

    在倡导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改革中,课堂交流已经被赋予新的意义,成为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提高课堂交流的实效已被教师们重视。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呢?

    一、独立思考是交流的前奏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们都意识到交流的重要性,也都很想发挥交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很多老师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只是象征性的几秒钟,就匆匆忙忙要求学生进行交流,其结果由于思考的时间不够,多数学生说不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只好当陪客、做听众,或者学生会偏离主题而作漫无边际的闲扯,抛开重要话题仅作浅层次的交流。交流是建立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需要给学生一定程度的自由思考时间和空间,自由往往能激发学生参与交流的兴趣,让学生充分利用这份自由,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思考问题或向老师提出问题。创设多种方式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试着说一说,也可以同桌进行交流,或者在学习小组小范围内交流,最后学生就会有足够的胆量在全班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通过交流也能促进学生再次的独立思考,因为在展示中,学生对自身有一个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的过程,在交流中学生个体对自身的学习经历有一个回顾与反思的过程,在交流中思维的冲突与认同,正是对自我认知系统的一种整理和修正,从而对问题进行再认识和再思考,达到思维的深入和提高。

    二、善于倾听是交流的基础

    只有倾听,才有交流。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静心倾听别人发言的意向和行为。其一,在教学中,老师和学生间的关系只有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基础上,学生才愿意听。由此教师的语言要注意亲切、清楚,语态要随和、自然,面带微笑,消除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让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静静地倾听。其二,让学生掌握一些倾听的技巧,要求听的时候抓住以下几个要点:一听表达的大致过程,从总体上把握别人发言的要点;二听别人解答问题的思维策略,采用的思考方法;三听别人的观点与自己的想法有哪些不同,分析出其正确与错误、合理与不合理的地方,以便进行修正和补充。教师可通过“谁听懂他的意思了?能解释一下吗?”“谁听清楚了他的方法?能再说一说吗?”等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培养倾听的良好习惯。

    三、平等对话是交流的展开

    在倾听别人发言时,经过自己的思考后,还要学会对话和评价。要学会合理地评价别人的观点和想法,要学会接受别人的优点,要学会从别人的发言中捕捉闪光点,通过对话,把交流引向深入。可以用这样一些方法进行对话提问:一是质疑型提问,如“你讲的我不太明白,能不能说得更清楚些?”二是反驳型提问,如“如果是这样,用你的方法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三是补充型提问,如“前面我想的跟你差不多,但是后面我是这样想的„„”通过对话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让交流的过程成为大家共同发展的过程。

    四、相互理解是交流的深入

    良好的“学习共同体”要求师生、生生相互接纳、悦纳,强调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传统的课堂中,全体学生只是面向教师、独立地与教师交流,而不去思考同伴的想法,对每一个学生而言,交流的集合里只有一师一生两个元素,相互理解的对象少。然而有效的交流应该是多向交流。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基础和思维的个性,遇到同一个问题,可能会有不同层面的困惑,也常常会有不同的解决策略。成员间的相互倾听、积极理解、悦纳对方,对于形成关系良好、思路开阔、互营互养的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效交流不仅要求交流的相互性,还要求每个学生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努力理解他人的想法,并把诸多思想联系起来进行对比,或主动反思质疑,要求学生听同学回答问题时,不一定要赞同,但起码要做到理解,弄清同学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即使持有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也不随便给予否定,也要以“我认为„„”“我想补充说明„„”方式参与交流,这样学生既学会了倾听,又保持了理解的心态,交流效果就会好一些。

    课堂中的有效交流是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过程。这种过程是在独立思考、静心倾听、平等对话、相互理解、真诚沟通中展开的。这种“过程”的形成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课堂教学的面貌,改变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对提高学生交流能力、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读一下。

    推荐访问:学生进行 引导 交流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