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范文大全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读书笔记 > 正文

    观看大国重器有感

    时间:2021-10-13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观看大国重器有感

    起重机的吊装重量取决于背后的砝码,对于一个国家,砝码的轻重取决于自身的重量。——大国重器。下面是东星资源网为大家整理的大国重器观后感 ,供大家参考。

    篇一

    《大国重器》一片充分的展现了中国工业体系30年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坚历程。体现了一大批工业人为强国之梦而奋斗的信仰,其中有普通的工人、技术工程师、企业家等等。

    《大国重器》的第五集的一开始,在汽车之城底特律,刚刚来到福特安装现场的张志刚,召开的一次工作例会说:"胸前贴着的是济二,但是事实上你们代表的是我们中国人的形象。"这是济南第二机床厂人的信仰,他们以自己的行为在维护着中国企业人的尊严,他们用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生价值观组成了自己的信仰——团队的`荣誉。并使得他们的信仰赢得了福特汽车公司全球冲压设备主管鲍尔的高度评价:"这个团队向我证明,他们能安全的作业,并遵守规定,这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这是一个企业的信仰,是一个团队的信仰,有了信仰,就有了一个团队的荣誉,更有了并且坚定的一个团队的目标。

    有这样一篇寓言故事:虾子、天鹅、螃蟹拉一辆货车,虾子一个劲的往有水的地方蹦达,天鹅一个劲的往天上飞,螃蟹横着使劲,结果可想而知——货车是不会动的。这个寓言告诉我们,集体需要一致的目标。

    团队意识——很多时候不是问题怎样,而是团队怎么样看待、解决这个问题。

    团队中不是每个人都是最强的,他们是通过相互无间的合作达到了完美。他们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相互包容、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关怀。相互合作能一起发挥每个成员的长处;相互竞争能决定每个成员最佳的岗位;相互包容能促进每个成员关系的密切;相互信任能使每个成员专致自己的工作;相互理解能让每个成员知道团队的重要性;相互关怀能让每个成员溶入团队。这就是一个团队的信仰!

    "世上没有完美的个人,但是有完美的团队。"

    是的"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完美的团队有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有自己的荣誉,有自己的信仰。

    只有被信仰才有价值,而且是首先建立在团队自己的信仰、员工信仰然后逐步被社会认同和接受,才是有价值的信仰。

    篇二

    当看到《大国重器》播出V58项目产品在连云港码头装船的镜头时,作为拍摄的亲历者,我的眼眶不禁湿润了;“摆个摊位,放几张图片,与世界工程机械巨头相比,简直就是不能看的产品”当听到徐工集团王民董事长评价徐工第一次参加德国宝马展时,不禁有些心酸;当听到王民董事长说“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已经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杀出了一条血路,在世界工程机械的最高顶峰上,我们必须要有位置”时,作为新一代徐工人,感受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之重。

    从美、欧、日主导,中国的位置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到成为工程机械的重要出口国,稳稳占据“一席之地”,中国工程机械的“走出去”之路可谓越走越稳、越走越宽。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在“走出去”、“走进去”后努力“走上去”,以产业报国为己任,以技术创新为驱动,铸就了敢与国际抗衡的国之砝码、创造出了属于中国的大国重器。

    在《大国重器》在徐工的六次拍摄期间,徐工国际化就不断传来好消息:20**年7月,徐工集团谋划布局全球市场在欧洲设立了研发中心;今年10月11日,徐工欧洲研究中心、徐工欧洲采购中心新址在德国北威州克雷菲尔德市正式启用;与此同步,美国、巴西等海外研究中心也正在筹划建设中,一个全球协同的徐工创新体系正在逐渐形成……

    “徐工是一个有着70年光荣历史积淀和深厚底蕴内涵的企业,中国工程机械的原创主要在徐工。徐工也是靠着不断变革创新,才有了今天……没有任何天上掉馅饼的好事给徐工,我们要成为最优秀的世界级企业,还有差距,这个差距,要通过自主创新来填补”。正如王民董事长所言,正是凭借着一代代中国装备制造人,用汗水与智慧,才成就了今日中国的装备制造规模全球第一的位置。在20**年,中国的工程机械制造行业遭遇到了史无前例的寒冬。面对全球性的市场低谷,以徐工为代表的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硬是打破了行业颓势、走出了行业低谷。今年徐工已完成13.2亿美元的出口额,连续十年位居行业出口第一。

    “起重机的吊装重量取决于背后的砝码,对于一个国家,砝码的轻重取决于自身的重量。”而中国装备制造人正是中国机械身后的“砝码”,要继续用“创新”吊起中国制造在世界的一席之地。

    篇三

    听说为纪念国务院《关于抓紧研制重大技术装备的决定》颁布30周年,拍了一部大型高清工业电视纪录片《大国重器》,以宣传中国装备工业30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共六集。《大国重器》讲述了十八家装备工业企业的成就,以及他们的领导人、技术工人的学习先进技术并加以创新、创造的精神,鼓舞人心,他们的事迹成就值得效仿。

    花了几天时间看完这部系列片,感触很多。

    首先,虽然这么多企业获得的这些成就都很值得说道,但除非是与之密切相关的人员,知道这些企业的国人是非常少的。可以看到,这些企业基本上都已经上市,对这些企业的宣传,一是在全国树立一个可以学习的典型,二是鼓励更多的中国企业能够在当代的企业转型中实现自主,三是为中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型指出方向。

    其次,这次宣传的主要还是一些先进装备的制造,宣传的目的性很强。这些企业都很典型的在一些领域站在了世界一流水平,甚至是世界最先进的水平。这充分的说明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制造业水平上的极大提升,从一个基本没有重工业基础的制造业弱国,到现在的制造业大国,我国的很多企业的领导者和基层的技术人员经历了很多,也有了非常多的发展,应该说是基本上完成了进入跨国企业行列的初始积累并逐步进入国际市场。

    再次,这些记录篇针对企业的领导者和技术工人的篇幅很多。一方面是对他们在促进中国制造业发展中做出的贡献,更主要的是为中国众多的企业领导和广泛的技术工人树立一个先进典范,告诉他们只要"真的"想要完成一个目标,凭着中国人的能力和智慧,这个目标一定能够完成,只是实现的时间的长短不一。我觉得这才是最重要的,做人必须要有相当强烈的自信心和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够完成自己的目标。

    最后,这些企业多是打破了某些领域的垄断而获得相当大的成功的。当今的大企业大多已经发展了很多年,很多人根本就没有勇气在一个有垄断的领域中创建一番事业,这部纪录片的宣传,不仅宣传了正能量,更是要让人们有一种打破垄断,开创新事业的信念。

    总体来说,我看到了装备工业的几个方向的发展,一个是总体的、大型的、集成的装备制造,一个是材料的、零部件的基础装备部件的制造加工,还有一个是小型精密仪器装备的制造加工。但不论那一个,只要有成为世界一流的愿望,都要做到更高的效率、更高的精度、更低的成本,最主要的是有自主的先进的核心技术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受制于人,才能有光明的未来。未来的制造装备业可能会竞争的极其激烈,但只有在激烈的竞争中,才能火中出金,实现自身的升华。我们不仅要成为制造业大国,更要成为制造业强国,以实现中国梦,实现共产主义。

    观看《大国重器》有感

    我们制造,推动繁荣和成长;我们创造,走向自立与强盛;我们前行,让梦想变为现实。这是大国重器第一集的开篇语。的确,我们中国是世界上公认的制造大国,庞大的劳动力集体让我们在制造业上发现了机遇,我们抓住了机遇,正在有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进步,正在不断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大国重器》分别从国家博弈,国之砝码,赶超之路,智慧转型,创新驱动和制造强国六个方面细致并且全面的介绍了中国目前的状况以及各大企业对未来的憧憬。首先是大国之间的博弈,说白了也就是中国的企业走向世界,走进世界的一大步。像中国瓮福集团投中沙俄的磷肥矿工厂,湘电集团的大型自卸车的产生和中国企业中标的美国大桥的修建等一系列走向世界的成功案例。但是这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以前,中国在外工人的眼中是没有能力的,更别说让我们来做他们的项目。这让大型企业不得不想方设法让他们看到现在中国企业的实力,其中像中国瓮福集团投标磷肥矿工厂的时候,沙俄专家来到的时候,让他信服的是1效率高于国际同行,2先进的装备和高端技术。这些条件已经成为在国家与国家之间博弈的重要砝码。就目前状况来说,大型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再单纯的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在其背后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所以,想要使中国企业在世界上更好的生存,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势在必行。

    再者,“国之砝码”,但我看到这个标题时,我在想什么是我国在世界上生存的砝码。是先进的技术,强大的军事实力?还是那些垄断世界的产品?在我看完之后,彻底的明白了,那些都不是。从外国人对我们态度“东亚病夫”到现在的不断在我国签约项目。短短的几年,外国对我们的态度发生了戏剧性的改变。源于我们国家的技术发展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上升,不得不令外国商人刮目相看。其中最令我敬佩的是杨建华,一位高级焊接工。他说,他进场的时候还是个孩子,40年的光阴一转即过,他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这个中国企业吧,他不舍得离开,那种朝夕相处的感觉不舍得丢掉。目前他有12位徒弟,他说如果他把40年的经验全部传给他的徒弟,相信他们会比他做得更好。想想这估计就是我们所说的国之砝码了吧!是各位老前辈年复一年积累下来的经验,是那种中国工人永不屈服的精神,是那种工人们对自己工厂的热爱!而不是那些独一无二的产品,高端的技术,那些全部是由工人创造出来的。

    之后就是赶超之路,智慧转型,创新驱动和制造强国。伴随着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上升,我们的赶超之路似乎变得容易了许多。派遣出国学习,由国外引进人才教导。其中德国的西门子的威斯特就是一个例子,他在中国待了6年,临走时专门开了一个类似“ Party”的欢送会,他说中国现在已经有了一批拥有国际水准的焊接技术,这是国内外交流的成果。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是必要的,我们能够借鉴发达国家的技术,拓张自己的视野,更好地把握好世界发展的趋势,便于我们顺应世界潮流,融入世界。就像美国现在好像正准备发展自己国家的制造业也就是哪里发明哪里制造,这不得不是使我们要加快自国家的发展步伐,各大企业更好的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型,培养创新型人才,以创新来驱动我们国家的制造业向制造业强国发展。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表达能力强。

    我完全被作者的观点打败了。

    推荐访问:有感 大国 观看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