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范文大全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读书笔记 > 正文

    构建艺术批评艺术教育新形式

    时间:2021-10-14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构建艺术批评的艺术教育新形式

    作者:陈建用 单位: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一、乔治•吉伊根的艺术教育理念

    为了使教师在学校的环境中更好地发挥艺术批评教育的作用,更有效地创设教学环境和有利于教育策略的实施,在教学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颇为重要。吉伊根“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为基于批评的艺术教育实践提供了具有指导和决定性作用的价值前提,他明确指出:“批评不是当作一种评论的形式,而是作为一种探索的方式。”[4]这里的“探索”包含三层意涵。

    第一,强调学生通过对作品的批判性解读,探寻作品中所暗含的社会观念、价值和信仰,将审美体验放在它所在的社会背景中感受,研究审美与意识形态的互动,分析作品与自我的关系,不仅加深学生对艺术作品中美的理解,也促进他们确立对社会生活的看法和积极的自我认同。[5]诚如吉伊根所说:“批评探索为自我理解和社会理解的培养提供了可能。”[6]可见,他把艺术批评的侧重点从评价艺术本身,转移到通过理解和鉴赏艺术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自我意识上来,凸显出由艺术表达到社会批判、由艺术创作技巧到艺术评价的重心位移。

    第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以问题导向为主脉,对艺术作品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发掘和探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教学并非单向传递的过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应共同交流讨论,实现知识、价值建构的双向互动。从某种意义

    上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学生的引导者又是学生的合作者。[7]

    第三,应把艺术作品的含义和价值放在一个相当广阔的知识领域来解析,这需要学生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各类艺术进行外延性的、扩展性的交往活动,这就涉及开放的心态、对话的意识以及追问和比较的自觉。故而,既要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也要重视学习内容的多元文化取向,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吸纳不同民族、种族和社会群体的文化。[8]吉伊根还强调:“学生不仅要学习传统艺术,而且应学习当代艺术,还要学习审美艺术和应用工艺美术、民间艺术和高雅艺术。”[9]可以说,对艺术作品的评价是建立在对艺术作品所蕴含的审美价值、人文历史和文化背景等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同时也是学生主动探究、整合多元文化的过程。

    可见,“探索”意味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创造性和开放性,确立了学生是教育的原动力和根本,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内在潜力与学习动力,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性客体转变为主动探究的主体。“教”始终围绕着“学”来开展,使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活动和自我构建过程。

    二、吉伊根教育理念的启示———促进我国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对策

    艺术教育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推崇创新合作,主张以开放、平等的态度尊重和了解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并保有其独特性。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以往单一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与时俱进,开拓视野,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受吉伊根教育理念的启示,我们应该结合

    我国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促进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

    (一)确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教育思想吉伊根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意味着不仅将学生视为教育的对象,更切实地将他们看作教育过程的平等参与者、合作者、教育与自我教育的主体。为此,应了解并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需求和愿望,并在尊重的基础上爱护学生、了解学生和与学生沟通。实际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对教育质量负责、对学生负责的具体体现,英国艺术教育家赫伯•里德(HerbertRead)也说:“对一个生命负责的责任寄托在我们身上,而我们对他们不应有丝毫支配的迹象。”[10]因此,这样的教育理念更应在艺术教育实践中去贯彻。反观我国目前的艺术教育现状,在诸多方面尚存不足。例如,我国惯有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质疑和批判精神,不善于独立研究、发现和解决问题,忽视了艺术教育在完善人格、提高素养等方面的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育观念没有转变过来而造成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过程越来越倾向于“教与学”的双边方向发展,以个性塑造为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品质和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已变得日趋重要。所以,要顺利地实施教育措施,首先应切实改变教育观念,确立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教育思想。唯此,才能走出艺术教育的误区,真正有效地改革艺术教育的课程,落实艺术教育的政策和措施,以发展我国的艺术教育。

    (二)引导学生由“欣赏型”向“批评型”转换美的感受是一种主动探求艺术作品内涵的过程[11],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并非对其做简

    单的评价和判断,也远不是表达自己的喜好与厌恶,而是通过主动探寻其含义和价值,从而表达对艺术的洞见。吉伊根说:“一个人对艺术作品的体验是批评探索的开始,这种体验绝非被动的,而是包含了一种主动探寻其含义的行为。”[12]他又说:“只有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得到了个人的理解,他们才能真正体验到艺术作品中蕴藏的价值。”[13]因此,在艺术批评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取多种探索方式,让学生直接体验和挖掘作品的价值,并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表达、共享和思考他们对艺术作品的个体反应。在艺术的学科课程体系里,艺术批评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我国却长期被忽视。在我国当前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中,只有艺术欣赏而无艺术批评教学。课堂讲授内容基本上是作者及创作背景介绍、作品内容形式分析和艺术审美欣赏等,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这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艺术理解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变这种现状。可通过以下三种方法将学生引入到对艺术作品的主动反应之中:第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某一件作品的见解,鼓励学生各抒己见,阐述与众不同的看法。这样,教师既为学生提供了畅所欲言的机会,学生亦可从他人的见解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第二,精心挑选一些在内容主题、艺术风格等方面类似的、有一定联系的艺术作品,比如唐代张萱的《捣练图》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让学生进行深入比较和判断,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和洞察能力。第三,教师还可以选择某些与学生原有的认识信念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不同的、能引起争议的作品进行分析。

    通过以上三种途径,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式与方法对作品加以探究,借助感知和感悟的方式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和判断,持之有据地鉴别和评估艺术的戏剧性文本、谜语性特征及其隐含的意味与价值,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时代以及文化做出恰当的批判”[14],还可促使学生“充分发挥批评主体的艺术感受力、理解力和判断力”[15],从而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挺不错的!

    2010论文·教育科

    批评教育艺术

    【摘要】在班级管理中,批评,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这一手段使用得当,可起到树立正气、打击歪风邪气、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教师在批评犯了错误的学生时,一定要注意批评的艺术,要多动脑筋,尽量避免采用容易引起学生反抗情绪的强烈措施,而以春风化雨般的柔性教育开导学生,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引起自责,把纪律约束体现到行动上来。

    【关键词】批评教育,循循善诱,示范暗示,教育方式。

    一个学校中,班主任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实施者,在整个教学工作、学校管理中他(她)是举足轻重的。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意义在于班主任是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者,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新人的培育者,是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组织者、领导者,是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作为一个班主任教师,正确教育每个学生,以人为本,多给学生鼓励固然重要,但对学生的批评也不可少。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怎么能让学生知错能改,更好地成长起来呢?要使批评达到一定效果,就要和学生心理相融、感情相通。只有正确分析和研究被批评学生心理状态和特点,采用不同的批评方法,才能很好地产生批评的效果。

    一、分析原因、就事论事

    青少年绝大多数都想改正错误,但由于自制力差,有时难免会再三的做错事。有经验的班主任批评学生时,不会揭学生的旧疮疤,或新账老账一起算,而是就事论事,指出错误的性质和危害,并启发学生反省,同时错误一经处理,就不再提起,给学生一个改正错误的时间。

    批评通常是在事情发生后出现的,教师一定要深入实际,调查情况,通过研究分析后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给予公正合理的批评。客观公正是教师对学生作出评价的最基本要求。

    有时,教师会用“你总是怎么样怎么样”,“你从来”、“你根本”等这类以偏概全的字眼,使学生心理觉得受冤枉。所以在选定评语之前,教师要明确你要批评的是针对学生的哪一件事,哪一个行为。点明了某一值得批评的行为,千万不要“以点带面”,将犯错误学生的所有行为

    笼统地纳入批评的目标,也不至于因某一位同学有违纪行为而在班会上批评全班同学。对学生而言,针对某一具体行为的批评是比较容易接受的。所以,批语时要分析原因,就事论事,做到客观、公正、针对性强。

    二、循循善诱,诚心开导

    汉代学者刘向有言曰:“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学生做了错事或违反了纪律,班主任必须要怀着爱心,抱着理解,心平气和地加以引导,让其感到你是在真心诚意在帮他,从而自觉地认识错误并加以改正。那种尽管是正确的,但却是硬邦邦的,粗暴刻薄的语言,甚至谩骂式的批评往往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明知有错也不肯向你认错,并与批评者发生争执。这样一来,就与批评学生的出发点南辕北辙了。俗话说,“哀莫大于心死”,“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成功的老师是深悟“良言”妙用的。他们善于观察与揣摩学生的心态处境,然后选择时机有针对性地用“良言”抚慰他、温暖他、鼓励他。

    三、先表扬,后批评

    美国著名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能是对赞赏的渴求。”先表扬,后批评的做法,学生易于接受。表扬让他感到自豪与自信,产生了自我价值感。马卡连柯说:“应该善于发现学生比眼前所表现出来的更多的优点,这样做永远是正确的。”[1]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学生也不例外,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坚持人人熟知的“以表扬为主,以批评为辅”的教育原则。

    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要让学生说话。要让犯错误的学生谈自己的想法,真正找到问题的结症在什么地方。有时候学生的行为结果是错的,但是其动机是令人敬佩的,这时应先对其动机进行表扬,再对其行为进行分析批评。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学生也乐于接受批评,改正错误。批评以后,要听听学生对问题的看法,作好善后工作,使其心悦诚服。

    四、因人而异、对症下药

    班主任批评学生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如对性格活泼、反应敏捷的学生给予直接式的批评;对性格内向、感情脆弱的学生进行对比式批评;对于逆反心理严重的学生宜用缓冲式或书信批评;对脾气暴燥,行为易被语言所激的学生要用商讨式批评。

    五、以身作则,示范暗示

    当学生犯错误时,传统的方法是严厉地指责、批评、说教。其实,在使用这些方法时,学生的心灵是处于一种闭合状态的,容易伤学生的自尊心,教育效果并不理想。我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暗示是一种巧妙的批评方法,但是寻求暗示的方式是非常重要的,而暗示的方式很多,可以以笑话、故事、寓言等方式暗示,其中最直接的就是教师本身要以身作则,示范暗示。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正人者,先正己。”教师的言行,应为学生的楷模。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先做到。用自己的行动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无声的批评,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批评学生时应庄重严肃,语气恳切,切忌体态不正,仪表不端。有些教师批评学生带手机进课堂,自己的手机却常在课堂上响起,有些教师批评学生时把椅子歪靠墙上,翘起二郎腿,或口叼香烟,喷吐烟圈;有的散开钮扣,或掀起衬衫;有的摔课本、拍桌子等,这些举动,不但会使学生产生反批评的心理,降低批评的效果,而且有损教师自身形象。

    六、侧重引导,灵活转化

    一般的批评多半把重点放在“错”的地方,而未指明今后该怎样做?如果学生听了你的批评而没有任何行动,又有何意义呢?这样的批评收不到积极的效果。真正懂得批评的老师则侧重引导,侧重的正而不是误。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批评时要说明该做的事,指出改正的方向,让学生用积极的态度思考批评的问题。

    学生犯了错误,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感到后悔,这时教师不须批评,而应给予关心和体贴,给予改正错误的机会,当学生犯了错误,通过教育有了正确的反应,接受教师的指点并积极付诸于行动,改掉了错误的行为习惯,这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赞许,恰当地给予表扬,批评转化为表扬,达到了批评的最佳效果。

    七、注重善后,加强巩固

    即使是最温和的批评,也是对学生否定性的评价。由于中学生自尊体现的极端性,批评之后,感情上也很可能会产生自卑、消沉、低落等消极反应,教师应细心观察这些变化一方面要教育其正确对待批评,另一方面对其批评后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教师要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必须用爱心欣赏每一位学生。总之,对学

    生的批评要把握适度。有一点是我们教育者必须格守的,这就是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尽管我们的批评未必会有切肤之痛的深刻,但能从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出发,学生最终会领悟到老师的用意。善用批评这一教育方式会与表扬有异曲同工之效。

    参考文献:

    [1] 董维佳.实施积极的情感教育 促进高职学生的认知学习[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

    脉络非常清晰。

    推荐访问:艺术 构建 批评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