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范文大全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读书笔记 > 正文

    医生党员学习笔记

    时间:2021-10-16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医生党员学习笔记

    医生党员也要参加党课学习,用笔记记录中药的会议内容,把党的作风建设、纪律建设融为一体。下面是豆花问答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医生党员学习笔记,欢迎大家阅读。

    01

    中医科党支部于4月27日在医办室隆重召开“两学一做”支部生活会。会议在支部书记刘永惠的主持下拉开了帷幕,他将学好党章党规、学好系列重要讲话结合起来,在学系列重要讲话中加深对党章党规的理解,在学党章党规中深刻领悟系列重要讲话的基本精神和实践要求,并将会议精神与本科基本现状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全体党员积极参与讨论并受益匪浅,会议最终圆满成功。

    首先,刘永惠书记和大家共同认真学习了党章和关于“两学一做”专题教育重要指示精神、传达院党委专项活动安排与要求、支部具体开展活动要求并分享了自己的学习感言和深刻体会。“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就是要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学做结合、以学促做,“学”得深入,“做”得扎实。通过学习,做合格中国共产党党员。学习实践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并将五大发展理念逐一解析并与本科室现状现相结合,回顾科室发展史并展望未来发展动向,从医疗安全、科室建设、医疗服务、党风廉政建设等几方面深入分析,积极动员全体党员学好本次教育活动,并要做好动态回馈和再学习工作。

    最后,支部组织委员孙连庆副主任及其他党员同志也积极踊跃的参与讨论,大家各抒己见纷纷并与大家分享本次学后感想。孙连庆副主任从科室宏观角度和个人微观角度谈了本次学习的感言,举例说明的本次会议对于本科室的重要性,并强调强化责任、发掘潜力、增强内涵,不懈进取,努力把我科建设成为环境舒适,医德医风高尚、医疗技术精湛、广大人民群众信赖的西北地区综合医院中医领头科室。杨保存教授等几位医生也分别从个人方面为“两学一做”教育活动献言献策,不仅积极响应,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还把合格的标尺立起来,把做人做事的底线划出来,把党员的先锋形象树起来,共同为中医科的发展不懈努力

    新出炉的“两学一做”从干部的思想着手补足精神上的钙,旨在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每个支部、落实到每名党员。抓好“两学一做”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保持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新时代的必然之举,而“两学一做”要落地还需解决“实”的问题。

    做好“两学一做”,“实”在靶向施药找准定位。我国党员分布在各行各业,不同背景的党员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尽相同。但结合历史来看,大部分的教育往往逃不脱“吃大锅饭”的局限,使得教育的开展不能深入“病患”,故而“两学一做”的开展要想落实须找准定位“靶向施药”。定位工作要做好需要地方组织部门带头,针对不同的党支部“私人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各党支部、每位党员也需要做好问题清单,面对共性问题重锤出击,面对个性问题究根溯源逐个击破。

    做好“两学一做”,“实”在推陈出新创新方式。在学习环境、阅读方式深刻变化的今天,新形势下,落实“两学一做”只有创新方法手段,锐意改革、勇立潮头,才能切实将“两学一做”逐级逐点的贯彻下去。在“互联网+”时代浪潮中,利用集中到会学习、去革命老区参观等传统教育方式往往会让人产生“疲惫感”,达不到深入贯彻教育的目的,要想除去思想上的“毒瘤”还须充分利用网页、手机报、电视栏目、软件公众号和远程教育平台等传播党的正确思想,将直观、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内容及时推送,引导党员自主学习。

    做好“两学一做”,“实”在“去活动化”避免流于形式。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反思过去开展的教育,总有地方为应付上级检查集中“做样子”,即使“终日不食”,“夜不能寐”也达不到教育的实效,使教育“活动化”。“两学一做”是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之后,深化党内教育的又一次重要实践,是承上启下之举,需要各级党组织坚持学用结合,知行合一,将思想政治建设抓细抓深,坚持领导带头率上而下在实践中找问题,在学习中出真知。

    我们党的根基在基层,党的肌体细胞是党员,每一个党员干部有能量,党的基层有活力,党的事业就兴旺发达。要解决好“实”的问题,做到由上至下全党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补足思想上的钙,做一名新时代的合格党员,为实现中国梦注入新的力量。

    02

    近日,医院党支部组织中心组全体成员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这是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之后,深化党内教育的又一次重要实践,也是推动学习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全体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活动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行政党小组全体成员通过学习认识到要做好新形势下的组织工作,我们首先要把这项重要的政治工作、政治任务抓紧抓好。

    聚焦“学”,打牢基础。两学一做”,基础在“学”。要重点把握好“为什么学”“学什么”和“怎么学”三个问题。可以看出,这次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十分明确,目的也非常清楚。学习党章党规,重在明确基本标准、树立行为规范;学习系列讲话,重在加强理论武装、统一思想行动。我们要结合这一目的,切实组织好,确保取得实效。这就要求各级党组织要充分结合各自实际,不搞一刀切、齐步走,坚持见缝插针、小型灵活,根据党员队伍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集中学习培训时间,以足够的学习时间、灵活的学习形式保证学习实效。

    聚焦“做”,把好关键。学习的目的是用。只学不思,即使学得再多也不会有益处;只学不用,就会陷入“本本主义”。因此,在组织广大党员学深悟透基础上,通过开展共产党员先锋工程、设立先锋示范岗、组建党员先锋队等形式,引导广大党员将所学所思自觉应用到工作生活上,应用到严格要求自己上。要引导广大党员切实增强看齐意识,学会站在党和国家的大局上想问题、看问题,自觉在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引导广大党员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引导他们充分认识到“共产党员”的内涵和实质,让对党忠诚、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践行宗旨真正成为广大党员的内心信念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理想信念时时处处体现为行动的力量,切实做到爱党、信党、护党、跟党走。

    聚焦“转”,融入核心。“两学一做”,归根结底是要端正思想作风,解决突出问题。这次学习教育是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的巩固和深化,因此要树起问题导向,抓住学习教育的核心,通过学习教育,锲而不舍、弛而不息地解决一些党员党性意识弱化、宗旨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涣散等问题,解决党员教育管理失之于宽松软、不严不实等问题,解决党内生活庸俗化随意化平淡化等问题,全面提升党员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坚持把“两学一做”融入日常,以党支部为基本单位,以组织生活为基本形式,以落实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制度为基本依托,把常态化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融为一体。

    新的学期即将到来,为了使下学期的学习成绩进步、各科成绩优异、不偏科,在此做新学期的打算,如下:

    一、做好预习。预习是学好各科的第一个环节,所以预习应做到:1、粗读教材,找出这节与哪些旧知识有联系,并复习这些知识;2、列写出这节的内容提要;3、找出这节的重点与难点;4、找出课堂上应解决的重点问题。

    二、听课。学习每门功课,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听好课,听课应做到:1、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2、听课要特别注重“理解”。

    三、做课堂笔记。做笔记对复习、作业有好处,做课堂笔记应:1、笔记要简明扼要;2、课堂上做好笔记后,还要学会课后及时整理笔记

    四、做作业2020年党员学习计划工作计划。1、做作业之前,必须对当天所学的知识认真复习,理解其确切涵义,明确起适用条件,弄清运用其解题的步骤;2、认真审题,弄清题设条件和做题要求;3、明确解题思路,确定解题方法步骤;4、认真仔细做题,不可马虎从事,做完后还要认真检查;5、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积累解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6、遇到不会做的题,不要急于问老师,更不能抄袭别人的作业,要在复习功课的基础上,要通过层层分析,步步推理,多方联系,理出头绪,要下决心独立完成作业;7、像历史、地理、生物、政治这些需要背的科目,要先背再做。

    五、课后复习。1、及时复习;2、计划复习;3、课本、笔记和教辅资料一起运用;4、提高复习质量。

    做好以上五点是不容易的,那需要持之以恒,我决心做到。

    所谓“准则”,就是言论、行动、思想等所依据的原则。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准则,顾名思义,就是党员领导干部言论、行动、思想的依据,党员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都必须按照廉政准则规定的“八禁止”及“52不准”去严格要求自己。

    俗话说“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当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在湘赣边界发动秋收起义后,毛主席就给部队定下了不准拿老百姓一块红薯的纪律,后来逐渐发展到“三大纪律和八项注意”,并写进了《红军士兵会章程》,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言行准则”,从而赢得了民心。

    与此相对应,国民党反动派军队由于缺乏“准则”的约束,四处明偷硬抢老百姓的财物,所过之处一片狼藉,惹得众怒民怨,最终不得不吞下自己一手酿制的“苦果”。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毫无疑问,中国共产党最终能够带领广大的无产阶级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依靠的正是“铁”的纪律。

    然而,在和平稳定发展的今天,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却逐渐的丧失了共产党人廉洁的本性,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演变为“全心全意为自己牟取私利”,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这条路线“走”成了“群众想也是空想,群众急与己无关”,虽然是“从群众中来”,却根本没有“到群众中去”。长此以往,不但会伤了老百姓的心,还会给党和政府的形象造成巨大的损害。

    常言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作为大权在握的党员领导干部自然也应该有具体的书面准则来规范言行。在现实中,很多位高权重的贪官污吏在落马后都惊人一致的称自己腐化源于权力缺乏有力的监督。不可否认,由于制度上存在的缺陷,所谓的监督到了他们这里都变成了一种形式,没有人和机构敢于充当“出头鸟”监督他们,除非是上级机关或是忍无可忍的民意喷发。由此可见,要让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有效的监督固然必不可少,但最要的还是需要党员领导干部自己能够廉洁自律,随时坚守廉政底线。

    以后写文章就跟这个套路走。

    2015年党员学习笔记

    时间:2015年3月12日

    地点:办公室

    学习形式:自学 学习内容:

    法治思维的提出经历了一个过程

    一般认为,法治思维是指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所遇到或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形成结论、决定的思想认识活动与过程。

    从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到党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思维“,历经了四届党代会、15年的时间。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发展民主必须同健全法制紧密结合,实行依法治国。”“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着重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对干部提出了明确要求。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尤其要增强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党员和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成为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模范。”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写到:“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制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要“提要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从上述四届党代会的报告可以看出,十八大对“依法治国”和“依法思维”的提出,是建立在前三届党代会的基础上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十六大奖“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十七大提出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八大提出既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还要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对党员、干部的要求,从“法治观念”到“法治思维”的转变,是执政理念上的提升,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从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到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是执政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彰显了时代发展对我们党执政方式和执政能力的新要求。

    时间:2015年3月26日

    地点:四楼会议室

    学习形式:自学 学习内容:

    培养法治思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法治思维方式是实现依法治国战略的内在要求。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具体执行,都需要法治思维做保障。依法治国战略的实现和落实,必须有一系列的条件做保障。从法的一方来看,实现依法治国的战略,既要以与时俱进的法律体系的规范和完善为依靠,也要以对已经生效的法律的严格执行为保证。这个过程,既是要求人们培养法治思维方式的过程,也是要求人们善用法治思维方式看待和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过程。依法治国的战略,就是要求形成法治思维的好习惯,把个人和集体的行为控制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长期坚持不懈。

    法治思维是解决改革中各种现实问题和矛盾的需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可见,只有依靠法治思维,才能更有利于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这充分体现了要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穿于改革全程的理念。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四期”阶段,即黄金发展期、转型关键期、矛盾凸显期、改革攻坚期。在这个特殊时期,一些问题如环境污染、执法不严、群体性事件、贪污腐败等已经到了不治不可的地步,到了需要标本兼治的时候。治本,就是把矛盾和问题放在法治的轨道上,通过法律的途径和方法来解决,这凸显了一个现代化政党科学的执政理念。法治最大的特征是平等。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有四种平等,分别是起点平等、机会平等、结果平等、规则平等。他认为前三种平等在任何社会都是难以实现的,只有规则平等才能够实现。怎样实现呢?就要通过制定制度、法律来实现。规则平等是最大的平等,是公平公正的基础,对任何人都有效。正如马克思所说:“当规则利己和偏私的时候,公正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法治本身就是规则平等的实现形式,用它来解决矛盾和问题,才能确保社会公平正义。

    法治思维的提出与现实中法治思维的缺乏有关。新华社有一篇电稿列举了几个事例。记着跟随一位市委书记调研,书记在车上大谈加强法治,但下车后指挥拆迁,大手一挥,把这个拆了,把那个拆了。一位曾当过市委书记的领导抱怨:“你说要搞法治,但别人却不信”有一次他拒绝了干预法院办案的请托,请托人拍桌大叫:“全市都归你管,法院还能不听你的?!”广西的一位教师曾做过一次对县处级领导干部法治意识的调研,发现有39.5%的被调查者认为“法律不管用”;5.1%的被调查者认为依法办事只是口号,实际工作中坚持不了;15.5%的被调查者表示会迎合领导意图办事。这些事例说明,在一部分党员、干部中间,法治思维的自觉还没有形成,甚至一些执法者也没有自觉形成法治思维。缺乏法治思维,在工作中,就不可能完全按照法律的要求办事,违法的行为就可能发生,从而给社会和个人带来危害。

    时间:2015年4月9日

    地点:四楼会议室

    学习内容:

    如何培养法治思维

    (一)充分认识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冲突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人治治国的历史,人治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以基因的形式代代相传,流淌在国人的血液中。相比而言,依法治国的实践才刚刚起步。人治俞法治是两种截然不同、相互对立的治国理政的方式。法治思维崇尚良法之治,人治思维信奉贤人之治。只有在认清人治思维的危害、与法治思维的冲突等问题的基础上,才能够逐渐压缩人治思维的空间,树立法治思维的主导地位。

    在和法治思维对立的一切思维中,人治思维是最突出的一种。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说:“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于人和法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所用的力量和所依据的规范的性质。”人治的性质是权利和利益,法治的性质是法律。二者的冲突主要表现在法律至上与权力至尊、保障权利与漠视权利、规范权力与放纵全力、注重程序与拒斥程序、公开透明与暗箱操作等五个方面。从这五个方面入手,才能够逐渐压缩人治思维的空间,建立法治思维在社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人治思维的基本特征是政治权威神化、法律权威弱化、约束机制软化、权力竞争恶化。在现实生活中,个别领导干部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的现象时有发生。其带来的恶劣影响是:首先,在社会上形成了权力至高无上的消极影响。人们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习惯性地找熟人、托关系,都是受“权大于法”不良影响的反映;其次,破坏法律尊严。法律的神圣性,不仅仅在法庭上得到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对法律的维护和遵守也是在维护法律的尊严,且后者更容易形成习惯。遗憾的是,在人治思维的支配下,凭权力压制法律、看人执法的现象却不同程度地践踏着法律的尊严,也导致了人们对法律的漠视;最后,危害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权利具有平等性,而权力具有不平等性,和利益紧密相连。人治思维关注的是人的权力,而非权利。对于掌握权力的人,平等相待甚至奴颜婢膝,而对于不掌握权力的人,高高在上甚至视如敝屣。表面看这是对人的不同态度,而在本质上,却是对公平正义理念的挑衅。因此,人治思维和我们所提出的建设学习型、服务性、创新型政党是格格不入的,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必须坚决予以摒弃。

    (二)营造党员、干部培养和运用法治思维的外部环境

    培养和运用法治思维,需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需要逐步改善法治环境,从外因上形成动力和压力,促进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二者形成良性互动和循环。

    要完善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改革开放30年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结合中国国情,我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立法工作,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法律体系。2011年3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和确立之后,只是完成了立法任务的阶段性目标,并不意味着立法工作的终结,而是在更高起点上的新开始。随后几年,我国在立法工作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立了依法治国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出了五大体系和六大任务,成为我国法治建设的又一个里程碑。

    但是,这些成绩并不能说明我们的法律是尽善尽美的。在实践中,还存在法律和实践脱轨现象的法律盲区等,影响到法律的权威和实施。因此,完善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应当坚持立法先行,充分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提高立法的质量。

    在法律的执行上,应确保司法公正。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因此,确保司法公正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法律实施和执行中,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冤假错案不在少数,不仅直接侵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而且危害司法公正,造成了消极的社会影响。确保司法公正,要求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查权的制度、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进严格司法、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要在全社会树立法律信仰。对法律的信仰是培养和运用法治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全社会形成坚定的法律信仰,才能够从内心拥护法律、维护法律的权威。公民信仰法律,相信法律能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确信通过正当的法律途径能够解决正常争端,才能形成全民自觉学法、守法的社会风气,避免选择性守法的陋习。法治工作人员信仰法律,对法律有敬畏之感,才能以合法性约束自己的行为,站在法律的立场上行事,避免选择性执法的不良倾向,确保司法公正。

    营造法治思维的外部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制定长期的规划。除了上面提到的几个方面,还需要在全社会进行广泛、持久的宣传,养成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家庭、学校、社会协同配合,长期不懈才能实现。

    时间:2015年4月23日

    地点:四楼会议室

    学习内容:

    党员、干部应自觉培养和运用法治思维 目前,我国有8600多万共产党员。这个庞大组织的成员如果都能培养和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对推动依法治国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党员、干部应主动转变观念,在培养和运用法治思维的道路上先行一步,作出表率。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法律是为人服务的。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不在法律本身,而在于通过完善科学的立法和严格公正的执法,彰显人性,保障人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本质上还是指人的发展,而非物的层面。因此,党员、干部只有牢牢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摒弃人治思维,自觉培养法治思维,并在为民服务的过程中自觉运用法治思维,保证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自由。

    认真学习各种法律制度。党员、干部不能是法盲。培养和运用法治思维,了解法律的具体内容是前提和基础。如果不懂法,就谈不上法治思维。我国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其构成是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涵盖了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了解这些法律内容,才能够按照法律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举行,切实在法律的框架内解决各种问题和矛盾。当然,还要根据自己和工作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学习。在有些情况下,还应当去钻研一些具体的法律条文。

    要做法律的忠实践行者。一项法律制定出来以后,是要执行和遵守的,否则,就是一纸空文,没有任何价值。培养和运用法治思维,不仅要求在重大事情上守法,也要求在日常小事上不违法,如了解和遵守交通法规等日常生活中的法律和规则,自觉形成良好的习惯。无论事情大小,只要能体现法治精神,显示一个人的法律方面的素养,党员、干部都应当自觉做到、积极践行。

    总之,培养和运用法治思维是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对每一个公职人员提出的必然要求请,也是一个现代化执政党对其成员提出的必然要求。因此,党员、干部应行动起来,响应号召,自觉用法治思维武装头脑、指导工作,为依法治国、依规治党作出贡献。

    每一个人看到会不会有不同的感受呢。

    推荐访问:党员 学习笔记 医生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