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范文大全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发言稿 > 正文

    延安党性教育学习之旅心得体会

    时间:2021-08-02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篇一】

    9月12日,怀着朝圣的心情奔赴延安,开启了为期4天的红色延安党性教育学习之旅,4天的学习,坚定了我的理想信念、洗礼了我的灵魂,让我深深的震憾,感触颇多,记之以共勉。

    追忆一:鱼水情深

    坐在小板凳上,听老师讲述《延安时期水乳交融的党群干群关系》,思绪仿佛飞到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战争年代生活不容,我们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国民党800万精兵依靠的是群众,胜利的取得是群众一针一线缝出来的,是独轮车一步步推出来的,是群众踊跃送子女参军送出来的。那时的干群关系是那么的朴实,体现的是军民一家人,革命无不胜的情怀,正是这种情怀才能让我们高呼“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也正是这种情怀才让帝国主义瑟瑟发抖。然而曾几何时,我们一小撮干部脱离了群众,忘掉了初心,让我们的群众落泪无助,不再信任我们的干部,水乳交融的党群干群关系有了缝隙,影响了我们党的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人民中心,通过加强作风建设,党群干群关系得到极大改善,鱼水情深的党群干群关系将推动着我们党的伟大事业阔步前进。

    追忆二:牢记宗旨

    小时候就学习过毛主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很崇拜张思德这个人,多年后在部队宣传栏里对张思德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故事很简单,就是在挖炭窑过程中,炭窑垮塌,张思德将身边的战士推出窑洞,自己却被埋在了窑洞中牺牲。毛主席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发表了著名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演讲。但尤为让我感动的是张思德同志平凡见证伟大的胸怀。张思德1915年出生,18岁时参加红军并当了特务连班长,1935年参加长征,1937年编入警卫连,1942年,部队合并整编后又成了一名普通的战士,直到1944年响应大生产运动号召烧木炭不幸牺牲。张思德生长在战争年代,参加过长征,负过伤,但他当过的最大的“官”是班长,就是班长这个职务,在部队整编时也没保留住。在那样的战争年代,与他一起参加革命的同志很多都走上了高级领导岗位,但这些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工作热情,更没有影响他在关键时刻作出伟大抉择。坦白的讲,我无法做到像张思德那样在平凡的岗位上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一个人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很难做到像张思德那样无私奉献的。将张思德树为共产党人学习的典型,也正是要我们共产党人始终牢记宗旨。

    追忆三:民族脊梁

    曾经以为观看《延安保育院》会枯燥无味,而事实上却让我感动落泪。故事讲述的是1938年7月,由进步人士、社会团体和陕甘宁边区发起成立延安保育院,负责接收培养边区干部、军人子女和烈士遗孤。烈士遗孤小宏远来到保育院,院长像妈妈一样守着他睡觉、陪他玩耍、关心他情绪变化;

    战争来了,为了转移时能带走更多的革命遗孤,院长忍痛将自己刚在战斗中失去父亲的女儿红霞留在了老乡家里,最终,老乡为了保护红霞而牺牲,院长为了将小宏远安全送过黄河也壮烈牺牲。我想,无论是普通的群众还是院长,他们都是英雄,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力量。

    追忆四:家国情怀

    在教员讲述毛泽东与毛岸英的父子故事时,天气有点凉,但毛主席那种先国后家的博大情怀却宛如一团烈火让炙烤着我们,让我们深深的感动。毛岸英是毛泽东的长子,在这世上的28个春秋里过得颠沛流离。8岁时被军阀抓进监狱,保释后逃亡到上海,一度过着流浪生活,还要承受弟弟毛岸龙失踪、毛岸青精神异常的压力。14岁至24岁期间在苏联学习并成为上尉军官,本可以过着优越的生活。因为父亲毛泽东病重1946年回到延安。1950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1月25日在美军突袭中牺牲。整个故事中几个小细节让人泪奔。1946年,重病中的毛主席抱病到机场迎接儿子,在寒风中等待了好几个小时。毛岸英回来后只和主席吃了两天饭,主席就安排他到食堂吃大灶,到农民家去学种地。第二个细节是毛岸英与刘思齐1949年10月结婚时,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父亲送的贺礼仅仅是一件自己穿过的军大衣。第三个细节是毛岸英去朝鲜前,有人曾劝主席出面阻止,但主席却说:“说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他不去谁还去!”毛岸英去世后,工作人员请示毛岸英遗体如何处理时,主席仍然不使用特权,将毛岸英的遗体与其他牺牲战士的遗体留在了朝鲜。其实这些故事我曾听过多次,但那时感触不深,直到今天自己的女儿慢慢长大,我才深深的体味到父子之间的情谊承载了太多不易言传的东西。现在多少个中国家庭不是倾其所有为孩子筹备婚礼;

    有多少父母不是用尽心思为孩子铺平人生道路;

    又有多少所谓的“二代”不是禀承父荫游戏人生;

    但毛泽东与毛岸英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这或许是当今“毛泽东热”的有力诠释。

    追忆五:不忘初心

    培训结束的那天,我们来到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知青下乡的地方——梁家河。1969年,年仅16岁的习近平同志来到贫穷落后的梁家河,开始了他7年的知青生活,讲解的老师详细道出了艰苦环境如何磨砺一个人的心志,强健一个人的体魄,讲到了他们如何密切联系群众,如何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正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正是在这里,习总书记和其他知青一起,完成了他们人生中的华丽蜕变。“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正是许多共产党人在对理想信念的坚持,它了是指引我们党伟大事业前进的明灯。即使我们前行的道路上充满曲折、遍布荆棘,只要我们共产党人坚定信念,不忘初心,迎接我们的一定是康庄大道,我们党的伟大事业就一定能够成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

    这次教育培训虽说只有4天,行程短,学习紧,但人的精神面貌却焕然一新,灵魂得到一次洗礼。这次延安之行收获满满,它必将会对我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篇二】

    八月的盛夏,来到延安获得如此难得的清凉,就如这次期待了已久的学习,沁人心牌、让人又难忘,回想起得知将要去延安学习时,才激动万分。曾少年时与父亲来过一次延安,懵懂未知,只是印象中那座宝塔矗立在那,那时不懂延安代表什么,只是从课本中了解到过“那有红军”。就这样期待着这次的寻找“初心”之旅。

    八日二日艳阳高照,走进延安大学参观了校史馆,了解了延大的校史,惊叹于在那个艰苦年代中,知识分子、有识之士不畏艰辛努力为祖国培养人才,为我党输送新鲜血液做出不懈努力。犹记得那首由上海青年学生创作的诗:“割掉皮肉还有筋,打断骨头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让我深深感受到斗装昂扬,意气风发,如果处于那个时代,我也愿意走向了延安。参观中发现延大第三任校长江隆基的雕塑,就是这位老人将知识的火种带入兰州,我的母校兰州大学,造就了西北的希望,我的荣光。听了惠晓峰教援的专题讲座《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系统地学习了我党在延安时的工作及生活情况,以及延安在中国革命战争中的历史地位,惠教授生动活泼的讲述,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加身临其境的认识。

    参观八路军总司令部王家坪旧址,讲解员讲起一个个故事,都让我内心久久不能平复,讲到毛主席与毛岸英的故事,突然好难过。

    那时的主席已经病的很严重,当得知阔别二十年的儿子将要回来,凌晨四点便起床接岸英。我作为母亲,不见儿已一周有余,

    我已万分思念。是什么精神支撑着这对父子久别?我想着就是革命吧!为大家而舍弃小家。主席门口的石桌上斑驳的青苔,彰显着岁月流逝的痕迹,那句“你在苏联的大学毕业了,但学的只是书本上的知识,只是知识的一半,这是不完全的。你需要上另一个大学,这个大学中国过去没有,外国也没有,这就是劳动大学。”这什么精神让这位父亲愿意让孩子继续离开自己去农村锻炼?看着故展,看着故居中主席的照片,补了的衣服,虽破旧但难掩主席那“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让我深深的崇敬。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中,以图文并茂、实物展示,进一步了解我党的革命历程。学了太多的东西,明白了太多的精神、不负过次寻找“初心”之旅。小米加步枪、边区大劳动、整风运动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眼中,感动于心。“实事发是”的石刻,让我看到中国岁月中沉淀的那份勇气,那份力量。作为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让我明白自己的使命,作为老师“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是我为祖国的建设能作的一切。

    八月三日参观枣园,郁郁葱葱的枣园已没有枣花的香气,但革命的气息充沛丰盈。走过那段保留的土路,一步一个脚印感受革命党人那奉献一切的决心。“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在基层农村把根扎。从金水桥畔出发,驶向宝塔山下。记住妈妈的叮嘱的话,不问归期,只愿将理想的风帆高挂”这是青年学生的豪气;

    这是青年学生的志气;

    这是青年学生爱国的勇气!劳模郝树人,张思德等为人民服务舍身忘己的精神深深的激励了我。一个小小的香包,上面隽秀的三个字“娘的心”让我感受到习母对十五岁的习近平同志离家去延安的期望。梁家河精神,就如这穿城而过的延河一般直达我的心扉。是啊,去学习吧!是啊,去锻炼吧!这一声声的呼唤并没有消失,我们也将扛起这面大旗,昂首挺胸,不畏艰险不畏挫折,一心一意跟党走,重拾信心,不忘初心,真正牢记自己的使命。这是延安精神,一个让你脱胎换骨不枉此行的地方!

    【篇三】

    12月3日,在院党支部的统一组织下,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与其他党员同志共计52人赴陕西延安开始了为期三天的红色教育之旅。

    进入延安境内后,望着外边厚重的黄土高坡,一下子就使我感受到革命圣地凝重的气息。到达延安后,顾不上休息,我们首先来到了宝塔山。听着讲解员生动的讲解,远眺对面的清凉山、凤凰山,巍巍宝塔山的形象瞬间在脑海中便高大起来。

    12月4日上午,我们先后参观了延安革命历史纪念馆以及王家坪、杨家岭、枣园等革命旧址。在延安革命历史纪念馆,丰富的人物模型、沧桑的历史图片、生动具体的文字介绍,再现了革命延安当年的光辉历史。我看到了毛主席等老一代革命领导人所用的手枪、背包、干粮袋,还有为了打破日军及国民党政府对延安经济封锁,我党为了生产自救而所用的棉花纺车、农具等。站立在那些大刀、长矛、土地雷和步枪面前,我仿佛回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看到了当年的战火硝烟,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浴血奋战的情景和高昂的革命斗志,顿使我久久肃立,思绪万千。

    在王家坪、杨家岭及枣园,一孔孔简陋的窑洞,一件件朴素的陈设,一幅幅珍贵的图片,无不生动再现了当年老一辈革命家的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和高尚情操。在杨家岭,我看到了中共七大旧址,一个充满了神圣的地方,墙壁上的照片记录着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每一件事都已载入历史。在会址后面的山坡上,散落着一排窑洞,那就是当年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同志的住所。一座低矮的土墙围起来的小院子,山坡里开凿出来的三间窑洞,屋里一桌、一椅、一床,简陋到无法再简陋,这就是毛主席曾经生活了八年的地方!也就是在那样简陋的环境下,毛泽东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指挥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也就是在那一盏盏昏暗的油灯下,他们写下了一篇又一篇决定中国革命方向的光辉著作。在枣园中央五大书记铜像前,面对鲜艳的党旗,我紧握双拳,重温了入党誓词,一股使命感油然而生。

    12月4日下午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下乡插队的地方—梁家河。在村史馆,我深深被习总书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情怀所感动,他当年带领村民打坝淤地、引进沼气,为改善人民生活做出了巨大努力。而后,我们又参观了知青旧居,深刻感受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插队的艰苦奋斗岁月。

    12月5日,我们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离开延安。此行虽然短暂,但对我来说,无疑心灵上得到了一次洗礼,灵魂上得到了一次净化,思想上得到了一次升华。今后,我要认真学习延安精神,结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不讲困难,积极进取,在工作中加强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努力在实践中体现党的宗旨,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篇四】

    “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十月二十七号下午,我坐上火车参加制作二党支部第二批党员到革命圣地延安学习培训,这是我心中久仰的圣地。多年来,我只是从书本里、影视中、报刊上了解到它光辉的历史,看到它宏伟的身影。总想有一

    天能亲临延安去瞻仰它的风采,感受老区人民淳朴的风情和崇高的风范。这一次终于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夙愿。到达延安,大家简单做了休整后,就直接奔培训班进行开班,授旗仪式,这次培训特别邀请了中国延安

    干部培训学院王教授进行授课,王教授给我们讲述了中央红军在延安十三年的历程,翻开中国的现代革命史,延安这个名字永远都闪耀着光辉,对它的功绩,怎么评价也不会过分。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

    领红一方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与西北红军和先期到达陕北的红25军胜利会师,最终成为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诚如毛泽东所言:“没有这块土地,我们就下不了地”。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被后世称为“延安时代”。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的革命活动留下了大量革命文物和遗址,这里是我们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摇

    篮。培训结束后,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到南泥湾纪念馆观看三五九旅大生产的景象,延安革命纪念馆、枣园革命旧址、参观了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故居和中机关办公地。就是在这样狭小、

    阴暗、简陋的窑洞里,毛泽东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雄才大略,运筹帷屋,决胜千里,指挥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就是在这窑洞的小油灯下,他们写下了一篇又一篇决定中国革命方向、指导中国革命

    的光辉著作,在这里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人民共和国的坚定基石,培育了永放光线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历史篇章。延安,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圣地而永载史册。延安之行,使我们受到了一次最生动的党性教育。延安之行坚定了我的信仰。我要在今后工作中,积极

    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严格按照《党章》要求,发扬延安革命光荣传统,以延安精神为指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中钞防伪人,

    我将在在自己岗位上,实事求是、恪尽职守,以发展的思维来有效开展自己的本职工作,做一名爱岗敬业的中钞防伪人!

    【篇五】

    8月5日-11日,在学院的精心组织和安排下,我在延安参加了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延安大学开办的暑期社会实践研修班。我们参观了延安革命历史纪念馆、王家坪、枣园、杨家岭、凤凰山麓等革命纪念地,实地观看了习总书记青年时期在梁家河践行的延安知青精神,还驱车赴志丹县、吴起县、南泥湾实地学习参观。在宝塔山下,党旗前我们全体学员庄严宣誓,重温了入党誓词。通过专题学习,现场教学,实景感受,我深受教益,收获颇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需要全党全国人民弘扬延安精神,用“奋斗”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个人认为弘扬延安精神应着重从“学、思、践、悟”入手,在平常的工作中践履。

    一、“学”。

    即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原著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著作,逐字逐句的学,原原本本地学。准确领会马克思主义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治意义、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特别是要下大功夫、长功夫,注重坚持经常学、持久用力学上,不搞“一阵子热”,不刮“一阵子风”。

    二、“思”。

    就是联系我们高校思政教师的实际,把我们的工作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实践贯通起来,同把握党的十九大作出的各项战略部署贯通起来。认真思考现阶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方法,认真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在新时代的需求。从而提高自身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紧迫性。

    三、“践”。

    即弘扬延安精神,重点是落在践行上。学习研究宣传延安精神是基础,必须将理论转化为具体的自觉行动,以延安精神为我们思想、工作和生活指南,将延安精神全面准确地贯彻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恪尽职守做好本职工作,以刘少奇提出的“共产党员的修养”作为为人处世的原则,以“艰苦奋斗”作为做事的精神内核,以“从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为人民服务。我们要紧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步伐,一刻不停歇地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和研究,拿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永不止步的劲头,恪尽职守、勤勉工作,以钉钉子精神,严实深细地做好本职工作,不负时代不负青春。

    四、“悟”。

    就是坚持边实践边总结,对照延安精神的要求,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的能力和本领。我党的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经验就是——善于总结与反思,通过反思把感性的认识理性化,把零碎的认知系统化,把表象的感觉具体化,才能不断进步。我们要善于在实践中总结自我,对自己的短板和不足做到心中有数,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提高。通过“悟”,进一步深化认识我们的工作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间的关系,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我们要树立坚定的信念,只要是对党有利、对人民有利的事,不论有多难,我们都要做好。

    延安精神是我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精神内核,一代代优秀的共产党员以延安精神作为行动指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学思践悟,知行合一,是弘扬延安精神的关键之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我们必须要脚踏实地、心无旁鹜、躬身实践,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任务。

    文章风格迥异。

    延安红色之旅心得体会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巍巍宝塔山,清清延河水,从小学的历史课本中我第一次知道了延安,那时的延安在我的记忆中代表了一段历史、一个时代,在那个风云际会的年代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战斗、生活、工作了13个春秋,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做出了关系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为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 延安——革命的圣地 精神的家园

    延安,陕北的一个小城,这里留下了党的战斗足迹。翻开中国的现代革命史,延安这个名字永远都闪耀着光辉,对它的功绩,怎么评价也不会过分。陕西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开展革命运动较早的地区之一。1931年以后,刘志丹、谢子长等,在陕甘宁边区和陕北领导游击战争、创建革命根据地,使这里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保存的一块较大的红色区域。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心率领红一方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与西北红军和先期到达陕北的红25军胜利会师,最终成为中共中心和中心红军长征的落脚点,诚如毛泽东所言:“没有这块土地,我们就下不了地”。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心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被后世称为“延安时代”。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的革命活动留下了大量革命文物和遗址,这里是我们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摇篮。怀着崇敬的心情,我们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登上了雄壮的宝塔山;到了王家坪、杨家岭、枣园参观了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张闻天、彭德怀等中央领导的故居和中央机关办公地。就是在这样狭小、阴暗、简陋的窑洞里,毛泽东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雄才大略,运筹帷屋,决胜千里,指挥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就是在这窑洞的小油灯下,他们写下了一篇又一篇决定中国革命方向、指导中国革命的光辉著作,在这里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人民共和国的坚定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历史篇章。延安,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圣地而永载史册。

    通过参观老一辈革命家的枣园、杨家岭的故居及中共中央七大会址、办公旧址、革命纪念馆、宝塔山旧址,回顾延安革命史。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历程,使我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再次受到共产主义理想、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的深刻教育。联系实际,使我更加坚定理想和信念,并增加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实践中积极工作,不断进取实现人生追求和信心与决心。

    (二)重温入党誓词坚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理想信念。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前,在毛主席的铜像下,我们全体党员重温入党誓词,我更加清晰的认识到入党不只是一种形式,要加入到伟大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共产党员就必须经过思想到行动的全面优化升华。要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坚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理想信念,在行动上要认真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目标,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在杨家岭、枣园看到毛泽东等第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住的窑洞内设施极其简单,一张木板床,一张摆着几支笔、尺的旧桌子,院里一个手摇纺车,用几块长青石板搭起的桌案。抬眼看去的一片贫瘠的黄土地,难以想象就是在那艰苦的岁月里,在物资匮乏,战火硝烟的环境下,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领导人,发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开展了大生产运动,自给自足;开展整风运动,整顿党风,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当时的延安革命圣地呈现一派丰衣足食,人民和谐共处的喜人景象。我在思考是什么力量,是种什么样信念让他们如此不畏艰难,坚韧不拔,通过不懈地奋斗,最终取得全国解放的。我一定跟着党走,继承革命传统,坚定理想信念,艰苦奋斗,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二)联系实际实现人生追求

    今天,延安时期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延安精神却融入时代精神之中,成为不朽的精神。当今的时代与革命战争年代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延安精神在当代仍然有着伟大的现实意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从没有过时,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经过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艰苦奋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没有不继续艰苦奋斗的理由,即使以后发展了、富强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依然不能丢。

    此次的延安之行虽然时间很短,但留给我的精神财富却是难以估量的,在这里,我像一个渴望知识的孩童,无时无刻不接受着心灵的洗礼,感受着精神的力量。我坚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伟大的延安精神将作为中华之瑰宝,代代相传,继续引领中国人民不畏艰险、奋勇前进!

    作者的确是个人才。

    推荐访问:延安 党性 之旅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