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范文大全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发言稿 > 正文

    产业扶贫调研报告

    时间:2021-09-15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最新产业扶贫调研报告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目 目 录

    一、主要成效 一是现代农业厚植产业扶贫“硬支撑”。

    二是经营主体担当产业扶贫主力军

    三是现代园区成为产业扶贫主阵地。

    四是社区工厂拓宽产业扶贫新渠道

    五是三产服务开辟产业扶贫新天地

    二、基本做法 一是坚持宏观抓产业,强化关键支撑。

    二是坚持中观抓主体,激发市场活力。

    三是坚持微观抓就业,力促农民增收。

    三、存在问题

    四、几点思考

    安康是国家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市10县区都是贫困县,其中有4个深度贫困县。近几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全面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第一民生工程和最大的发展机遇,大力实施产业扶贫这一关键之举、治本

    之策,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主要成效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安康市以“四个凡是”统揽工作全局,深入推进脱贫攻坚“五大工程”,2014 年至 2019 年,全市贫困人口由 79.9 万人减少到3.3 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2.3%降至1.3%,六年贫困人口减少76.6 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31个百分点,992个贫困村脱贫退出,10县区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决定性胜利。

    一是现代农业厚植产业扶贫“硬支撑”。通过育良种、建基地、抓龙头、创品牌四大关键举措,完善和强化“龙头+基地”“基地+企业”“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既抓立竿见影的短平快增收项目,又抓支撑未来的长效增收产业。茶叶、魔芋、生猪、核桃、生态渔业五大主导产业不断壮大,魔芋产业规模位居全省第一,茶叶、核桃、渔业产值位居全省第二;“紫阳富硒茶”成功创建国家知名品牌示范区,品牌价值达到77.5亿元;蚕桑、中药材、烤烟、食用菌、天然蜂蜜等传统产业和木瓜、拐枣、油用牡丹等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培育形成了一批适生能力强、带动作用大、增收效果好的特色农业产业,基本实现了“一村一品”产业全覆盖。

    二是经营主体担当产业扶贫主力军。紧紧围绕把更多贫困群众镶入特色产业链,着力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千村千园、十百千万”培育工程、“支部+X+贫困户”强基工程和“三变”改革赋能工程扎实推进,截至 2019年底,全市家庭农场 2380 家,认定职业农民 10577 人,其中:高级 132 人,中级 616 人;市级以上龙头企业累计达 277 家,其中:国家级 2 家、省级 64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领效应明显,已成为我市特色产业发展、农民持续增

    收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载体。

    三是现代园区成为产业扶贫主阵地。园区承载集约发展、推进产业融合、助力脱贫攻坚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截至2019年底,全市现代农业园区1107家,汉滨、平利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汉滨、汉阴成为全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农民专业合作社突破6000家,入社社员18.4万户,带动农户36.6万户。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8个,省级示范社92个,市级示范社299个。安康国家高新区、恒口试验区、瀛湖生态旅游区、旬阳高新区以及 19 个省级县域工业集中区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成为就业扶贫的“空间站”。

    四是社区工厂拓宽产业扶贫新渠道。统筹推进陕南移民搬迁工程,积极探索“新社区工厂”助力产业扶贫路子,围绕100户以上的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社区实现新社区工厂和新社区工厂贷“两个全覆盖”,通过标准模式连锁推广毛绒玩具文创产业,大力引进电子、服饰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积极招引高收入型新社区工厂。与建行陕西省分行联手,创新推出的零担保、零抵押、纯信用的“新社区工厂贷”,落实信贷资金7694万元,有效破解了新社区工厂发展融资难问题。截至 2019 年底,共建成各类新社区工厂 587 家,其中毛绒玩具类新社区工厂 308 家,共吸纳就业 21307 万人,贫困群众 6879 人,实现了农民就业、工厂发展、社区繁荣、社会稳定等一举多赢。

    五是三产服务开辟产业扶贫新天地。聚焦全域旅游发展,夯实旅游产业扶贫基础,“十镇十村百户”旅游扶贫示范工程加快推进,已建成11 个省级旅游特色名镇、3 个省级文化旅游名镇、24 个省级旅游示范村、3 个国家级乡村旅游模范村。扎实推动“宽带下乡”和“农村电商”建设,10县区全部创建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区)”,组建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 10 个,发

    展镇村电商服务站点 700 余个,开设农村网店 5630 余家,年均线上交易额达到23.8亿元。

    二、基本做法 近几年来,安康始终按照“宏观抓产业、中观抓企业、微观抓就业”的思路,坚持“扶志为先、扶业为本、扶技为要”,扭住新常态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条主线,以党支部为纽带,把产业链与脱贫链紧密联结在一起,着力把贫困户镶嵌到产业链、价值链中,以特色产业大发展支撑脱贫攻坚大决战。

    一是坚持宏观抓产业,强化关键支撑。把带动贫困户增收作为产业扶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带动贫困户数量和效果作为衡量产业精准扶贫的重要标尺,在专项资金、品牌培育、技术培训、政策导向上给予倾斜扶持,依托山、水、人资源禀赋,优先发展具有资源优势和对群众脱贫致富带动性强的生态富硒、生态旅游、山林经济、涉水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等生态友好型产业,农产品加工、家庭手工业以及庭院经济等就业主导型产业蓬勃发展。生态富硒产业连年保持30%左右的超高速增长,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来自于富硒特色种养收入,70%以上的贫困群众依靠生态富硒产业脱贫。

    二是坚持中观抓主体,激发市场活力。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主体,也是产业扶贫最关键的基础平台。通过培育壮大“顶天立地”的龙头企业、抚育生成“铺天盖地”的中小微企业、建立多种经营主体协同发力的产业扶贫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拉动精准扶贫。一方面,突出抓好园区建设。实施“千村千园(合作社)产业扶贫工程”“千村千处山林经济示范点工程”“百村百河水利风景示范园工程”,使每个贫困村至少建成 1 个县级以上现代农业

    园区(专业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1个山林经济扶贫示范点,每个贫困户至少有一个长短结合且稳定增收的发展项目。另一方面,积极培育经营主体。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基础好、实力强、潜力大,与贫困村贫困户联系紧密、扶贫积极性高的龙头企业、家庭农场、新社区工厂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土地租金、务工薪金、资本股金,真正让贫困户分享产业发展红利。支持将财政专项投入形成的资产优先折股量化给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充分发挥国家政策性贷款、互助资金组织等融资政策支持作用,积极筹措产业扶贫发展资金,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设立扶贫产业投资基金参与脱贫攻坚。

    三是坚持微观抓就业,力促农民增收。只有稳定充分的就业,当前才能如期脱贫,未来方可持续致富。首先,坚持扶志为先。针对“干部干、群众看”“懒汉难扶”等影响脱贫实效的精神贫困顽疾,把整治陋习、培育良俗作为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的重要措施,大力推进“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激发“想脱贫”的意愿,催生“要脱贫”的动力,立下“快脱贫”的志向,找准“能脱贫”的门路,着力破解扶贫扶志中“法律手段用不上、行政措施难奏效、说服教育不管用”难题,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优良民风保障和社会思想基础。其次,提升就业能力。巩固推广“培训+企业+就业”技能培训模式,借助产业扶贫“技术服务 110”平台,建立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有针对性地开展“百队进百园”科技服务、“千员进千村”技术帮扶活动,采取“点对点、一加一、手把手”实训和指导,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1名技术人员,每个贫困户家庭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每个产业脱贫户至少掌握1门实用技术,让每个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增收。第三,抓实驻村帮扶。把抓产业脱

    贫作为驻村帮扶干部的第一要务,选派有技术专长的干部驻村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对于不懂技术的干部,与贫困群众一起接受培训,锻造了一支懂科技、会营销的驻村帮扶干部队伍。

    三、存在问题 一是重点产业规模小。目前除卷烟有旬阳烟厂支撑、茶叶整体规模较大外,其它子行业发展规模较小。比如,全市魔芋种植面积达到49.5万亩,但仍然不能满足13家魔芋龙头企业的加工需要,原料仍缺口70-80%,企业“吃不饱”,大多处于季节性生产、半停产状态。再如,汉阴县黄豆、油菜等原料种植面积有限,无法满足企业生产需要,需从外地大量购进原料,成本较高,制约了企业规模化生产。

    二是经营主体培育难。贫困村产业发展难,有自然资源差、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等客观因素,也有村组干部能力弱、农民素质低的主观因素,但最关键的还是缺经营主体。一方面,单家独户的传统农业生产,很难从内部发育出有一定规模的经营主体;另一方面,引进经营主体的难度很大,许多针对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奖补政策享受不到,导致深度贫困村产业培育的难度加大。

    三是市场主体活力弱。安康市现有的市场主体中,多数企业处于创业起步阶段,实行作坊式、家庭式的粗放经营,管理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缺乏营销意识和手段,很大程度上仍依靠政府的鼓与呼。比如,通过供销合作“农超对接”进入西安隆顺和超市、新合作西果连锁超市、莲花餐饮公司的部分企业,由于产品数量有限,配送不及时,进入超市后时常断货,无法及时满足大

    批量销售需求。

    四、几点思考 一是产业扶贫要有耐心、韧劲和定力。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安康市,无论我们是抓发展摆脱落后局面,还是抓产业助推脱贫攻坚,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一次会战、一次突击能够实现的,必须尊重市场规律、尊重客观实际,保持耐性、久久为功。要持之以恒发展壮大生态友好型产业,把贫困户镶嵌在重大项目和产业链延伸当中,为今后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好头、布好局,实现永续发展。

    二是抓产业扶贫不能仅就产业抓产业。善于运用全局观念、多维视角、系统思维看待、谋划和推进产业扶贫,做到统筹施策、多措并举、全面推进。既要抓企业培育,还要抓园区建设;既要抓好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硬配套,更要优化提升营商软环境;既要抓特色产业的规模经营,还要抓一二三产全链条延伸和农工贸文旅多业态融合;既要抓招商引资,还要抓人才培养和引进,既要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还要扎实推进新民风建设。只有这样,产业扶贫才能事半而功倍。

    三是要突出抓好产业组织方式创新。核心是把各种要素资源最优化配置起来,以求最大化发挥效能。坚持发挥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等初级要素的现实比较优势,更加注重科技、资金、人才、环境等高级生产要素的竞争优势,把产业组织方式创新引向深入。健全柔性引才机制,促进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技术攻关,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推动普惠金融政策有效落实。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制度性成本,为企业发展创造

    充足的市场空间。

    四是要着力培育新型市场主体。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标志,就是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体验农业、定制农业。必须把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作为关键,依靠现代农业园区来承载,着力发展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发挥各类经营主体带贫主力军作用,把贫困户嵌入产业链中,鼓励引导经营主体与贫困户之间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稳定持久的利益联结机制,切实防止“富了老板、丢了乡亲”。支持各类市场主体“跨界”发展,促进产业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持续增强产业扶贫的能力和效果。

    2020 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

    一、工作思路概述 教育信息化要紧密围绕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以“育人为本、融合创新、系统推进、引领发展”为原则, 坚持稳

    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全面完成教育信息化规划目 标,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 , 实施好“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攻坚行动” , 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 , 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 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 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 建设学习型社会。

    二、核心目标解读 一是研制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 年) 和“十四五”规划, 出台推进“互联网+教育” 发展。二是深入实施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

    科学规划推动教育专网建设, 完善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启动国家中小学生网络学习平台建设, 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不断普及深入, 师生信息素养持续提升。三是推广“三个课堂” 模式应用, 以“三区三州” 为重点开展网络扶智工程。

    教育信息化试点示范效益彰显, 不断探索“互联网+”条件下教育发展新模式。

    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三、重点任务拆解 ( 一) 坚持党对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的全面领导 1.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统筹部署深入实施《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 》 。

    召 开 2020 年教育信息化工作会, 研究 部署年度重点 工作。

    研制 教育信息化中 长期 发展规划 、教育信息化“ 十四 五” 规划 , 出 台 推进“ 互联网 +教育” 发展的指导意见。

    指导各地进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 和发展机制 , 推动教育信息化融合创 新发展。2.应对疫情, 保障“ 停课不停学”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总 体部署, 指导做好教育信息化和 网络安全工作, 提供更好的网 络、资源、安全等服务, 有效支持学校延期开学期间 线上教学开展, 保障“ 停课不停学” 。

    ( 二) 有序开展数字资源服务普及行动 1.完善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深入落实《教育部关于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 , 继续推动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应用,实现省级平台全部接入体系, 启动国家中小学生网络学习 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体系联盟的作用, 推进体系完善标准规范、实施共建共治和深化应用服务, 形成协同服务的有效机制。实施教育大资源共享计划, 有序开展国家平台资源汇聚工作, 新汇聚 20 个以上单位的资源应用。

    做好体系汇聚资源应用课题研究工作, 促进体系建设和创新应用的落地。

    2.深化基础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继续实施“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活动, 巩固活动成果, 完善晒课体系。

    树立典型, 深化资源应用, 形成一批善用优课资源的名师队伍。

    组织开展应用推广研究, 实现个性化资源推送。

    整合开发学生学习资源供学生学习使用。

    遴选推广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和优秀成果。积极推进少数民族双语教学资源有关项目 建设工作。

    继续做好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统编“三科” 及其他“人教数字教材” 的开发和优化更新, 建立跨区、跨校协同的项目 机制, 打造学科典型应用示范区、示范校, 推进中小学数字教材在学校的普遍化、常态化应用。

    3.持续推进教育资源建设围绕深化教学改革和“互联网+职业教育” 发展需求, 鼓励探索课程建设、教材编写、资源开发、信息技术应用一体化统筹推进。

    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部署, 进一步健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建立共建共享平台的资源认证标准和交易机制, 引导职业院校形成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

    继续开展“职业岗位核心能力精品课”项目 。以学习者需求为导向、以课程为中心, 全面提升教育资源建设质量, 增强学习资源的

    科学性、时效性、针对性, 为学校各类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学习资源保障。

    全面推进网络课程建设, 进一步加强通识课程、专题课程、五分钟课程、实践类课程等专项课程资源建设。

    ( 三) 持续深化网络学习空间覆盖行动拓展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广度与深度。

    推动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网 络学习 空 间 建设与 应用 的指导意见》 《网 络学习 空 间 建设与 应用 指南 》。开展 2020 年度全国 网 络学习 空 间 应用 普及活动。依托国 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 组织师生开通实名 制 网络学习 空 间 , 计划 新增 1000 万个。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范围 内 遴选出 40 个网 络学习 空 间 应用 优秀区域和 200 所优秀学校进行展示推广 , 推动逐步实现“ 一人一空 间 、人人用 空 间 ” 。

    继续与 中 国电信、中 国 移动合作开展中 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 网 络学习 空间 人人通” 专项培训 , 计划 全年培训 中 小学校长 2000 人、骨干教师 4000 人。

    ( 四) 协同实施网络扶智工程攻坚行动 1.支持“三区三州” 等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深入推进网络扶智工程攻坚行动, 以“三区三州” 为重点继续开展教育信息化“送培到家” 活动, 分别举办 6 期管理干部培训班和 3期中小学校长培训班, 并进行信息化教学设备捐赠、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等系列活动。

    总 结贫困 地区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 提升模式与 经验。在民族地区特别是“三区三州” , 实施“智能村小” 及“一村一幼” 教育公平提升计划。

    开展“三区三州” 区域性智能远程教育创新模式研究, 通过全日制远程教学、AI+自主学习课堂等八大课堂研究,将国内外智能教育和远程教育理念、模式等引入“三区三

    州” 学校。2.开展网络条件下的精准扶智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三个课堂” 应用的指导意见》 , 建立健全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 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深入推进“网联优教”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项目 、教研共同体试点项目 。

    ( 五) 全面推进教育治理能力优化行动 1.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统筹管理印发关于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 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顶层设计。

    研究制定教育系统网站发展指引, 规范教育系统网站的管理, 治理教育系统网站“小散乱” 的问题。

    推动高等学校“最多跑一次”改革, 利用信息化手段支撑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改革新模式,切实提高在校师生获得感。深入推进国家教育考试综合管理平台建设试点工作, 进一步完善阳光高考平台服务。

    继续优化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做好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全国征兵网的运行维护和信息服务工作。

    2.推进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开展教育部直属机关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专项调研。

    建设教育部通用业务服务平台, 探索以信息化应用服务新模式, 避免重复建设、减少资源浪费。按照“一数一源” 的原则, 完成《教育管理信息化数据标准体系框架》等数据标准的制订和发布。

    建立教育部直属机关数据溯源图谱。推动教育数据的有序共享, 扩大数据共享范围, 提高数据共享效率,更好支撑各地政务服务应用。

    3.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 和“互联网+监管” 工作推进教育部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二期建设, 实现教育部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上办理, 与国家平台对接实现一网通办。

    推进电子证照和电子印章平台的部署和应用, 开展电子印章等业务应用试点。继续推进“互联网+监管” 系统建设。

    推动监管事项、

    监管行为的全程网上录入, 探索监管业务的全程网上办理, 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

    4.持续做好软件正版化工作印发《教育部直属机关软件正版化管理办法》 , 规范正版软件的管理。

    开展软件正版化检查, 推动各项重点任务落实到位。

    5.加强教育系统密码应用与管理落实《教育行业密码与应用创新发展实施方案》 , 推进密码基础设施和支撑体系建设, 有序推动教育重要业务信息系统开展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 完善教育数字认证(CA) 基础支撑体系建设, 推动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密码普遍应用, 提升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

    6.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管理推动落实《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引导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有序健康发展的意见》 , 完成现有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备案, 建立事中事后监管机制, 重点治理强制使用收费、违规采集个人信息、呈现低俗信息等问题, 开展高等学校管理服务类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专项治理行动, 促进移动互联网有序健康发展。

    ( 六) 扎实开展百区千校万课引领行动 1.遴选认定典型区域、标杆学校和典型课例启动百区千校万课引领行动, 遴选 30 个典型区域, 300 所基础教育标杆学校、50 所职业教育标杆学校、30 所高等教育标杆学校、20所继续教育标杆学校, 3000 堂基础教育示范课例、200 堂职业教育示范课例、800 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0 堂继续教育示范课例。

    2.教育信息化的工作实效体现到 教与 学关键环节指导“ 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 学模式” 实验区开展实验工作, 切实把教育信息化的工作实效体现到 教与学这两个关键环节上来, 助推教育改革, 提高教育质

    量。

    word文档整理分享

    2018年产业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产业扶贫是帮助贫困群众甩“穷帽”、去“穷根”的根本路径,是精准扶贫的关键所在,也是从“输血式扶贫”转向“造血式扶贫”的重要体现。今年以来,鄠邑区农业局为全面抓好产业扶贫工作,确保全区具有产业发展意愿和发展能力的建档立卡户实现稳定产业增收。根据我区实际,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生产发展为基础、以科技为支撑、以政策为保障,充分调动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园区、专业合作社等带贫主体支持农户增收致富积极性,通过龙头企业(园区)带动的“公司+基地+建档立卡户”的形式,以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的“专业合作社+建档立卡户”的形式,采取“捆绑式”参与、“链条式”带动、“项目式”推进、“整合式”投入,加强政策和服务保障,进一步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全力推进产业扶贫,为建档立卡户增收搭建平台。结合日常产业扶贫工作开展情况及入户走访、座谈情况,现将调研报告汇报如下:

    一、基本概况

    鄠邑区辖13个镇街、1个景区管理局,1282平方公里,240个行政村,耕地面积58万亩,总人口57.7万人,其中乡村人口36.5925万人。全区现有省定贫困村51个、市级重点村33个(两者重复11个),未脱贫贫困村11个,在册贫困户2329户6282人,今年计划退出贫困户1627户,贫困发生率为1.3%。产业兴则乡村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实施,我区坚持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思路,立足地域特色优势,构建大产业扶贫格局,形成了

    参考资料

    word文档整理分享

    以户太葡萄、同兴西瓜、设施蔬菜、中蜂养殖、乡村旅游、苗木花卉、电子商务等特色主导产业,确立了三大产业脱贫带和8大产业扶贫模式,建立全区产业精准扶贫对象信息库,共计1842户,培育现代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带贫主体30家,将有产业需求和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全部镶嵌在产业链中,对产业扶贫对象实现了帮扶措施全覆盖。

    近年来,针对我区不同类型的区域,确立三条脱贫产业带:在沿山一带以 “户太葡萄、旅游观光”为产业发展重点;在中部平原以“设施瓜菜、特色种养”为产业发展重点;在北部渭河沿岸以“农耕休闲、苗木花卉”为产业发展重点。扶贫开发重心已从夯实农村基础设施,逐步转向抓产业开发并举,特别是建立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稳定的增收长效机制,已成为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年,全区共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园区、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30余家,通过自主发展、入股带动、利益联结等模式确定中长期产业发展户1740户,其中1145户与企业(合作社)签订了帮扶协议,建立了稳定产业发展机制。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明确产业脱贫目标

    按照区委、区政府脱贫攻坚工作部署,为扎实推进我区产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贯彻落实“产业脱贫一批”的要求,发挥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探索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特色产业竞争力强、贫困户增收可持续

    参考资料

    word文档整理分享

    的产业扶贫路径,进一步培育壮大各具特色的脱贫支柱产业,拓宽贫困户增收产业体系,实现对全区2329户贫困户全覆盖。

    (二)明晰产业发展路径 1.秦岭北麓沿山地区产业脱贫

    (1)产业扶持内容。主要发展景区旅游、乡村民宿旅游、中蜂产业,同时大力推进秦岭北麓葡萄产业发展,建立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模式。一是通过引导对贫困户开展技能培训,提升改造室内外整体环境,配备厨房、住宿用品等措施,落实帮扶计划;二是通过农家乐、民宿产业带动农产品销售拓宽贫困户就业渠道,达到增收目的;三是引进中蜂养殖龙头企业,向贫困户提供蜂箱、蜂王,三年技术跟踪服务,产品兜底销售,打造中蜂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四是通过葡萄品种改良、创新栽培模式、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投入品使用控制、有机质提升等集成技术,帮助贫困户实现优质绿色生产。

    (2)产业扶持对象。重点扶持景区理局、草堂镇、石井镇、蒋村镇等镇贫困户536户1319人。

    2.中部平原地区产业脱贫

    (1)产业扶持内容。发展以设施大棚西瓜、蔬菜、草莓、苗木花卉、特色养殖业为主的增收产业。一是对苗木购置、新技术推广、管护、基础建设等方面进行扶持;二是通过对贫困户提供种苗、实用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制定产业发展方案等措施,提高贫困人口技能素质,增强其脱贫致富能力。

    参考资料

    word文档整理分享

    (2)产业扶持对象。重点扶持祖庵镇、玉蝉镇、甘亭街办、余下镇、五竹镇、秦渡镇、庞光镇等镇贫困户1386户3902人。

    3.在渭河沿岸地区产业脱贫

    (1)产业扶持内容。发展以休闲农业产业,打造无公害蔬菜基地等为主的增收产业。

    (2)产业扶持对象。重点扶持甘河镇、涝店镇、渭丰镇等镇贫困户402户1191人。

    (三)聚焦产业扶贫带动模式 1.产业精准施策帮扶到户发展模式

    对全区2329户贫困户用各级财政资金按每户100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对于自主发展产业的贫困户,可按贫困户产业发展自身投入情况分批次补助到户。贫困村驻村工作队、联户帮扶干部、街办包村干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协助贫困户落实产业帮扶计划,配合贫困户完成相关财务报账手续。截至目前,已落实产业到户资金3581.1万元。

    2.企业(园区)+金融+贫困户模式

    建立“企业(园区)+金融+贫困户”模式。通过贫困户到户帮扶资金和贴息贷款入股企业(园区),企业为贫困户保底分红的方式,作为产业精准施策帮扶到户发展模式的补充形式,实现对全区贫困户产业帮扶全覆盖。由各镇(景区管理局、街办)可根据辖区实际情况,择优选择经营状况信誉良好的工商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园区)通过合同协议的形式,每带动1户贫困户由金

    参考资料

    word文档整理分享

    融部门发放金融贴息扶贫贷款5万元入股工商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园区),确保帮扶贫困户入股分红享受上不封顶,使贫困户实现稳定分红增收。同时,鼓励工商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园区)、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务工,获得工资性收入。贫困村驻村工作队、联户帮扶干部、街办包村干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协助贫困户与入股的龙头企业(园区)签订产业脱贫股权合同或协议,保证贫困户享受到股权分红。目前,已落实帮扶企业26家,吸纳入户资金1735万元,计划每年分红138万元,覆盖贫困户1735户。

    3.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能人大户)+贫困户+产业项目资金扶持模式。

    按照“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能人大户)+贫困户+产业项目资金扶持”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鼓励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能人大户)带动贫困户学习种养殖产业技术和市场知识,为贫困户提供种苗种畜、技能培训、动物防疫等服务给予特殊帮助,区政府将给予合作社建设标准化种植和养殖基地、发展山林经济、开发乡村旅游等产业项目资金扶持。带动10-15户以上给予10-20万元产业项目建设资金扶持;带动15-20户给予20-30万元产业项目建设资金扶持;带动20户以上给予30-50万元产业项目建设资金扶持。

    同时,鼓励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能人大户)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入社务工,获得工资性收入。贫困村驻村工作队、

    参考资料

    word文档整理分享

    联户帮扶干部、街办包村干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协助贫困户与入股的专业合作社签订产业脱贫股权合同或协议,保证贫困户享受到股权分红。

    2018年,全区参与“十百千万”产业扶贫工程的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18家,与1145户建档立卡户建立了稳定利益联结关系,注入产业发展资金835万元。

    4.推进“三变”改革模式。

    全区开展产权制度改革的村达到104个,已完成产改村81个;注册股份经济合作社账号71个,目前已拨付各类产改资金2049万元,为全区贫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注入启动资金1859万元。区政府与省农担公司签订农业信贷担保正式合同,并签订了省农担公司在鄠邑区设立办事处合同,现与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农商银行开展农业信贷业务已经签订合作协议。2018年4月12日,6月14日,召开全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推进会,扎实安排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各项工作任务,对2018年要完成的190个产改试点村工作任务分解到各镇街,与各镇街签订目标责任书;同时印发了《2018年鄠邑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方案》和《鄠邑区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办法》,并对清产核资工作进行了培训。

    5.农业项目扶贫带动模式

    从2018年起将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作为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龙头企业、标准化养殖场申报农业项目和升级创建的前

    参考资料

    word文档整理分享

    置条件和硬性约束,按照下达资金量每10万元带动1户贫困户的标准向每户贫困户分红2000元,带动贫困户户数在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及项目验收拨款时予以落实,每户贫困户只能享受一次农业项目扶贫带动。同时引导现代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标准化养殖场通过订单生产、土地托管、股权合作、吸纳就业等方式,与贫困户形成稳定的产业带动关系,建立帮扶共赢机制。

    6.其它模式。

    各镇(景区管理局、街办)可根据辖区产业发展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其他产业脱贫模式。产业扶贫带动贫困户产业发展,以上模式可叠加享受。

    (四)统筹规范使用资金

    1.贫困户产业扶贫资金主要用于对贫困户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及其它增收产业所需的设施等费用的补助。

    2.贫困户产业扶贫资金不可使用的方面包括:不能用于家庭个人直接生活性消费,固定性建设,非产业发展的其它用途。

    3.贫困户产业帮扶资金,可多批次、多时间段根据贫困户家庭个人实际情况使用。

    4.产业扶贫资金的管理:各镇(景区管理局、街办)是贫困户产业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的主体,对辖区贫困户产业扶贫资金安全运行和使用负总责。

    5.各镇(景区管理局、街办)可以根据辖区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整合贫困户产业扶贫资金,统筹安排能帮助贫困户增收的项目,建立贫困户联帮机制,带动贫困户共同发展。

    参考资料

    word文档整理分享

    6.资金使用程序:贫困户个人申请,联户帮扶干部审查,村两委会审核,街办包村干部同意,上报各镇(景区管理局、街办)审批使用。

    7.资金监管:项目实施完成后,由各镇(景区管理局、街办)进行验收拨款,并汇总报送至区产业脱贫办备案。

    8.各镇(景区管理局、街办)根据辖区主导产业发展情况,也可以自主选择其他增收项目和带动模式。

    (五)狠抓保障机制

    1.加强组织保障。建立区级产业脱贫联席会议制度,由区脱贫办牵头,产业办、财政局、金融办、经贸局等相关部门共同研究、推进产业脱贫工作。区脱贫办负责全区产业脱贫攻坚组织协调工作;区产业脱贫办负责全区产业扶贫组织实施工作;区财政局负责产业脱贫资金的落实及划拨;区金融办负责金融扶贫贷款发放;区经贸局负责全区工商企业筛选推荐;各镇(景区管理局、街办)负责辖区内贫困户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工作。各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明确责任分工,总结经验做法,推广典型模式,定期通报情况,及时解决困难和问题,全力做好产业脱贫推进工作。

    2.加强脱贫攻坚“四支队伍”保障。充分发挥贫困村驻村工作队、街办包村干部、第一书记、村“两委”班子的作用,协助贫困户落实产业脱贫帮扶计划,指导帮助贫困户完成相关财务报账手续,为实现产业扶贫项目公开、公正、公平运行提供保障。通过组织“四支队伍”培训,有效增强了“四支队伍”的脱贫观念和意识,更加明晰了政策指向和尺度,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

    参考资料

    word文档整理分享

    3.实行网格化管理,加强技术服务保障。一是持续做好产业扶贫110服务,组建11支技术服务队,实行产业培训网格化管理模式,对全区51个省级贫困村、33个市级重点村产业布局情况,开展“一对一”、“点对点”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产业技术巡回培训及指导工作,实现了产业脱贫全方位跟踪帮扶。截止目前,产业扶贫110技能服务共接诊群众问询19次318人次。二是投入产业技能培训项目资金50万元,采取农业系统技术单位与委托第三方培训机构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开展“十百千万”产业脱贫户技能培训、贫困村产业发展培训、四个一乡土人次培训及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目前共举办技能培训36期2138人次。

    4.加强“四个一”乡土人才培育。在51个省级贫困村、33个市级重点村,按照“四个一”(每个贫困村培育一名产业引领村干部、一名互助合作带头人、一名农林技术骨干、一名农产品流通服务人)标准培育产业领军人才,共计291人,实现51个省级贫困村、33个市级重点村发展脱贫主导产业有人领、技术需求有人教、互助合作有人带、市场销售有人跑的良好局面。

    三、典型经验

    一是全力聚焦12345,用好六个一工作法。为坚决打赢“十百千万”产业扶贫工程这场硬仗,鄠邑区农业局提出了“十百千万”产业扶贫工程“12345”目标,即:“1”——“收入过线”:建档立卡户通过产业带动,工资性收入、生产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各类收入总和必须过线,增收户年人均收入必须达到3600元,示范户年人均收入必须达到5000元;“2”——“一

    参考资料

    word文档整理分享

    业一技”:建档立卡户通过产业带动,必须确定一项中长期产业项目,具备一定的产业技能;“3”——“三稳定”:建档立卡户通过产业带动,达到“三稳定”,即:产业发展稳定、产品销售稳定、收入渠道稳定;“4”——“四个精准”:在产业扶贫中务求项目安排精准、资金投入精准、带动方式精准、利益联结精准;“5”——“五个提升”:建档立卡户通过产业带动,在技术管理、产品品质、发展理念、发展规模、经济效益五个方面明显提升。为凝聚产业扶贫攻坚合力,探索出产业扶贫“六个一”工作法(即:制定一份项目实施方案、签订一份产业扶贫协议、企业帮扶每月至少联系对接一村贫困户、统一政策扶持标准、建立1+N产业扶贫档案、建立一个产业扶贫宣传阵地),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带贫企业(合作社)帮、带、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推动产业扶贫精准到户,让产业脱贫户有更多的获得感。

    二是抓主体培育,强化农企利益联结。制定出台了《贫困户产业扶贫资金入股指导意见》、《深入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产业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带贫主体建立完善长效利益联结机制指导意见》、《村企联姻产业融合,助力产业脱贫工作的指导意见》、《鄠邑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指导文件,在产业扶持政策上有了较大突破,全力推进产业扶贫,为建档立卡户增收搭建平台。目前,全区先后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家庭农村等新型经营主体30余家,按照产业带动、入股、技术服务、园区务工、包销产品等多种形式将产业发展户镶嵌在产业发展链中。为强力推动“十百千万”产业扶贫工程,荣华集

    参考资料

    word文档整理分享

    团推行了“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模式,与85户产业发展户建立了利益联结关系,按照新时代农业、新产业发展理念,发挥科技示范引领作用,不断促进贫困户产业发展增收;西安渭河家禽育种有限公司带动景区管理局辖区内70户中蜂养殖户发展中蜂产业,并签订了产品收购包销协议,全面解决了农户产品卖难问题; 西安东山果品专业合作社引入“党建+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与蒋村镇青三移民新村联姻,采取“三带一帮”扶贫模式,即:务工带动、入股带动、销售带动、全程跟踪帮扶,东山合作社创新扶贫模式,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另外,玉蝉镇孙家硙村采用“民营企业+帮扶企业+贫困户”模式,建立了“花草种植”和“净菜检测加工”两个产业链;余下镇灵山寺村成功创建了300亩温室果蔬产业园。通过不断打造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树立样本示范,切实发挥了先进导向作用,引导更多的社会企业和贫困户投入到产业脱贫攻坚战中。

    三是抓技能培训,提高农户经营能力。为全面提升建档立卡户中有产业发展意愿及产业发展能力的户产业经营水平,不断提升群众致富能力,确保产业脱贫户实现稳定增收产业项目。区农业局派遣11支产业脱贫技术服务队,实行产业培训网格化管理模式,持续发挥产业脱贫技术服务110指挥体系作用,对全区51个省级贫困村、33个市级重点村产业布局情况,开展“一对一”、“点对点”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产业技术巡回培训及指导工作,实现了产业脱贫全方位跟踪帮扶。今年投入财政专项资金50万元,采取农业系统技术单位与委托第三方培训机构相结合的方式,对

    参考资料

    word文档整理分享

    “十百千万”产业扶贫工程带动发展产业贫困户、“四个一”及贫困村、重点村农户进行全方位技能提升培训,实现了产业发展户技能跟踪服务全覆盖。

    四是坚持示范引领,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坚持以产改示范镇村建设推动全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首先是在草堂镇、玉蝉镇、蒋村镇建立镇级产权交易中心,在玉蝉镇胡家庄村、蒋村镇王坊村、草堂镇李家岩村村级“四屏”(LED显示屏、电脑屏、电视屏、手机屏)建设和村级便民服务大厅,制作了产改宣传片;积极引导产改示范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其中胡家庄村与荣华集团合作,以土地入股,建立了“农户投地、企业投资、村委会持股”的合作经营模式,激活了农村发展内生动力;蒋村镇王坊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按照“自我主导型”的发展战略,投资190万元兴办粮油加工厂,现在已开始试运营,另外建设大型气调冷库项目,预计7月份建成,今年葡萄上市前就可以投入使用;草堂镇李家岩村通过村企合作,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发展农家乐经营,目前全村有130户、500余人从事农家乐经营活动,人均收入达18700元。

    四、几点启示

    1.产业是区域经济的“发动机”,是增收致富的“摇钱树”,是精准脱贫的“铁抓手”。

    就我区来说,要想让有发展意愿和发展潜力的贫困农户脱贫致富,重要的是挖掘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景区旅游、乡村民

    参考资料

    word文档整理分享

    宿旅游、中蜂产业、葡萄产业、设施大棚西瓜、蔬菜、草莓、苗木花卉、特色养殖业、休闲农业,打造无公害蔬菜基地等特色产业,栽下产业这棵“摇钱树”,确保农民(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

    2.产业脱贫是脱贫攻坚的必由之路,也是精准脱贫的必然选择。

    坚持以项目扶持为主要手段,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把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与贫困农户、脱贫资金有机结合起来,使新型经营主体成为项目实施和资金周转的有效载体,促进产业脱贫工作市场化。坚持“扶持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就是扶持农民(贫困户)”的理念,构建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创新“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产业项目资金扶持”的产业化脱贫体系,推动经营主体和贫困农户双赢,才能进一步提高户县产业脱贫成效,

    3.产业脱贫需要多部门联动。

    产业脱贫不单单是农业部门的工作,涉及农业局、财政局、金融办、经贸局等相关部门,必须建立产业脱贫联席会议制度,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共同推进产业脱贫工作。

    4.“三变”改革是产业脱贫的希望之路。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集体产权越明晰的村,“三变”改革基础越好;积极进行“三变”改革探索,已经有一定变革基础的村,农民经济收入普遍高于未进行三变改革探索的村;产业项目越成熟、越大的村,在一、二、三产业融合方面越全面,融合程

    参考资料

    word文档整理分享

    度越深;“三变”改革越深入的村,脱贫效果越好,整村经济水平越高。可见,“三变”改革能够更加稳定、长效助推产业脱贫工作,随着变革深入,对脱贫工作的推动作用将会有质的提升,是产业脱贫的希望之路。

    五、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经过多年的扶持发展,我区的主导产业葡萄、设施蔬菜、苗木花卉等产业虽初具规模,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产业化水平依然滞后。产业布局分散、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市场规模较小、龙头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弱,带动面小,服务体系不完善、合作组织发育不足等问题突出。

    二是产业项目周期长,产业扶贫效益难以显现。产业扶贫项目投向重点大多是种植、养殖业项目,生产周期较长,抗自然灾害、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效益短期内难以显现。

    三是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力弱。全区虽然有30家新型经营主体通过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建档立卡户发展产业,但真正上规模、上档次的企业(园区、专业合作社)并不多,大多数经济实力弱、科技含量不高、产品结构单一、品牌意识不强、辐射面狭窄、产品加工转化率较低,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衔接不紧,“公司+基地+农户”的格局未完全建立。

    六、主要措施及建议

    1.加强领导,做大产业。要发展产业,要明确抓领导,领导

    参考资料

    word文档整理分享

    抓。要充分发挥产业扶贫组的作用,形成合力,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紧紧围绕培育产业、促农增收核心,引导贫困群众转变传统种植模式,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优势种植业,增加群众收入。

    2.用活土地资源。有条件的村可以探索实施土地股份合作社。将没有劳动能力进行耕种的农户土地集中起来,采取入股、租赁、转包、互换、托管等多种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给有劳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农业园区进行产业发展。

    3.延伸产业链条。要积极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单项产业集中连片发展到500亩以上的区域或附近要相应建成加工企业,同时要采取加大扶贫贴息贷款发放数额和覆盖面及落实有关税费优惠政策等措施,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扶贫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建成一批大型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解决老百姓“卖难”和“贱卖”的问题。

    4.打造亮点抓好示范带动。要在产业扶贫建设中,选择3个以上增收项目明显,覆盖面广,群众易接受的种、养、加工项目,作为特色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做强做大,做出成效。培育10家以上新型经营主体和现代农业园区参与扶持,辐射带动发展100户以上增收示范户,带动1000户以上有产业发展需求的贫困户脱贫增收。

    5.强化技术支撑。加强与农业院校及相关科研单位联系建立

    参考资料

    word文档整理分享

    科研基地,请他们派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支撑,开展种植、养殖实用技术和农业产业化技能培训,同时围绕各个地方的产业发展进行调查研究,指导当地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参考资料

    完全没觉得哪里有不足。

    读完超级兴奋。

    推荐访问:扶贫 调研报告 产业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