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范文大全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工作总结 > 正文

    河南生态环境保护事业70年发展综述

    时间:2021-08-14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河南生态环境保护事业70年发展综述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巨变,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也不断深化改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步稳蹄疾。

    在探索发展道路的奋斗历程中,河南省不忘污染防治,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近年来,河南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逐步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河南省环境保护工作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

    不断深化环境保护工作

    我国的环保事业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工业化还处于初期阶段,人们普遍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对环境污染、环境公害还知之甚少,但党和国家从国外暴露的环境公害事件中,开始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1972年,中国派团参加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1973年,中国环境保护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之后,国务院成立了“三废”办公室,开始关注工业生产的废水、废气和废渣污染。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河南环保事业相伴而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改革开放的号角。那一年,河南省也成立了省人民政府“三废”治理办公室。1979年,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环境保护法出台,同年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办公室成立。1983年,省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厅下设环保局,主要工作是对废气、废水、废渣工业“三废”进行综合治理。1986年机构改革,省政府把环保局从正处级升格为副厅级,公开选聘局长、副局长。1994年11月,在省政府机构改革中,省环保局升格成为省政府正厅级直属单位。2009年,省环保局升格为省环保厅,正式成为省政府组成部门。2018年11月,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在省环境保护厅的基础上,扩大部分职能,组建省生态环境厅。

    环保机构的不断升格,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党和政府在不断深化和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在经济快速发展中,环境污染问题出现,河南省环境保护也由此展开。

    1978年到1988年,河南省处于乡镇企业起步阶段和工业企业恢复起飞阶段,当时整体环境质量保持较好。1988年到1998年,改革大潮汹涌澎湃,河南省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部分地区忽视环境成本招商引资,污染问题开始凸显。

    因投资小见效快,一大批“十五小”企业蜂拥而上,小型皮革厂、造纸厂、皮毛厂、淀粉厂、食品加工厂、药厂上马,因当时的工艺水平低,污染大,生产废水直排造成河流严重污染。

    当时国家提出“九七达标”治理淮河,要求1997年实现全流域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处于淮河上游的河南积极投入治理行动中,1996年河南省对淮河流域2800家“十五小”企业实施了关闭,1997年省辖淮河流域日排废水100吨以上的566家工业企业基本实现达标排放,完成“九七达标”任务。1998年以来,河南省开展水污染治理环保零点行动,进一步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2000年基本实现了“一控双达标”,水质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局部地区水环境有所改善。

    当年河南省是造纸工业大省,造纸废水治理水平低,造成部分河流污染严重。2003年,省委省政府做出决定,到2005年年底前全省完成造纸工业调整,通过关、停、并、转和深度治理,解决造纸工业对地表水环境污染。2003年以前,新密市大隗镇有造纸企业360家,通过综合整治建设了48座污水处理设施,规范了48个排污口。当年通往大隗镇的公路彩虹门上有一排蕴含荣耀的大字“中国造纸第一镇”,造纸产业结构调整开始,该镇立即拆除了彩虹门。2005年全省如期完成造纸产业结构调整,河流水环境逐步变清。

    随着城镇化加快,激增的生活污水污染河流问题凸显。2003年,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提出到2007年全省县县建立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的目标。2007年11月底该目标如期完成,通过工程项目为河南水环境改善和完成总量减排指标奠定了基础。2007年11月,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全国现场会在郑州召开,对河南在全国率先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并向全国推广。随着工业快速发展、机动车保有量增加、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耗量大增,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急剧增加,大气污染问题开始显现。

    2008年开始,河南省针对煤电机组、耐火材料、水泥、砖窑、电解铝等污染严重行业,持续开展了环境综合防治,关闭淘汰了一大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污染严重的企业和生产线,实施耐材炉窑改造、淘汰所有水泥立窑生产线、淘汰电解铝自培槽、燃煤电厂安装脱硫脱硝设施等一系列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

    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随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部分地区盲目上项目、铺摊子,粗放式发展带来的污染危害逐步显现,环境问题也逐步被党和国家纳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考虑因素。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从提出并最终成为新时代发展的指导思想,党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方针和政策日趋成熟。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将环境保护列为基本国策,上世纪90年代制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首次将“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入了大会报告,并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并对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系统部署和安排。作为中部发展大省,河南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面临加快发展和环境治理的双重任务。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发展理念、环保工作思路发生质变,把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干部考核体系并占有重要分值,持续开展环境保护,强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为扭转污染恶化态势,河南省2016年率先打响了污染防治攻坚战,并逐年加大攻坚力度,全面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空前。与此同时,全省自然生态保护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长足进步。河南省已建立自然保护区30处,约占全省国土面积4.7%,初步形成了类型较齐全、分布较广泛的自然保护区网络。2017年以来,以“绿盾专项行动”为重点,对自然保护区开展执法监管,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十一五”以来,河南省持续推动生态创建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已经创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2个、省级生态县19个。在2018年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河南省又提出要实施经济结构提质、生态功能提升、国土绿化提速、环境治理提效四大行动,坚持削减污染排量与扩大环境容量“两手抓”,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治理“三管齐下”,加快推动绿色发展,开创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进入污染防治攻坚期

    为尽快解决环境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于优良生态环境的需求,污染防治从“软约束”变为“硬杠杠”,河南省污染防治已经进入了攻坚期、关键期。

    2016年,河南省打响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当年,从最受关注的治霾着手,源头抓起,实施控尘、控煤、控排、控车、控油、控烧“六控”,解决工地扬尘、燃煤锅炉、工业排放、黄标车、劣质油、秸秆焚烧等污染问题,开展不同领域的专项治理,全省燃煤发电机组全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2017年,河南省在继续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同时,开展水、土污染防治治理。实施“三治本三治标”,大力推进集中供热供暖工程建设,依法整治“散乱污”企业,实施燃煤“双替代”,严格落实扬尘污染治理、工业企业污染管控、监测监控体系建设。2018年,紧盯突出问题,河南省集中开展重型柴油车整治、工业治理项目、集中供热项目建设、餐饮油烟治理等多个专项行动。全省范围油品提前实现国Ⅵ标准,钢铁、水泥等行业超低排放试点取得突破。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和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为契机,紧盯目标不放松,持续发力不懈怠,全力改善环境质量。2019年,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打好重点领域专项战役为抓手,开展了非电行业提标改造等“六项治理”。自5月1日起全省在用车环保检验实施新标准,7月1日全省全面执行国家第六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在全省开展了“千名专家进百县帮万企”绿色发展服务活动,陆续成立26个行业绿色发展协会,每月开展企业服务日活动,现场解难释疑,服务企业绿色发展。下半年,全省聚焦“三散”,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实现“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持续开展散煤污染治理,全面提升散尘污染治理水平。为筑牢污染防治工作基础,河南省实施了环保工作“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月度生态补偿、有奖举报、环保督察等一系列制度,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夯实各级政府攻坚责任。通过提升环境准入门槛,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倒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对于绿色发展理念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不少群众也以实际行动来关注环境质量,参与到污染防治中来。数年来,河南省污染防治攻坚取得突破——大气污染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和扭转,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净土行动顺利推进。监测表明:2018年全省空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比2014年均浓度下降了两成半左右。2019年5月至8月,细颗粒物(pm2.5)月均浓度连续4个月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2018年省控河流断面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平均浓度分别比2013年下降了近两成、六成、三成。

    形成协同共治大格局

    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全社会生态文明的认识和理念明显增强,各级党委政府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程度明显加强,政府各部门协同抓环保的局面已经形成,生态环境系统自身能力建设和队伍建设正在不断加强,环境保护执法执纪的力度空前加大,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正在逐步解决。

    河南省近年来的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得如火如荼,取得不少成效,总结起来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绿色发展,加强组织领导。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省委书记、省长“双组长”的省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明确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分管环保,并兼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建立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统筹协调指导、责任单位主要领导具体负责的推进工作机制。二是坚持标本兼治,强化源头严防。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壮大战略新兴产业,三大结构优化调整有序推进。积极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强化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全面实施煤炭减量替代。持续推进工业深度治理,强化治污减排,把超低排放改造扩展到钢铁、水泥等行业。三是坚持科学治污,严格依法治污。把具体问题整改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环境治理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加快环境保护立法步伐,完善考核奖惩机制。建立调度推进机制,对当月或连续排名靠后的,分别实施通报、警示、约谈。强化突出问题排查整治,用好“一明六暗”机制和五步工作法。实施生态补偿机制,以经济手段倒逼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推行绿色调度机制,建立激励政策,引导企业绿色发展。加快环境监测监控能力建设,逐步实现空气、水质自动监测站点和工业企业在线监测监控全覆盖。四是坚持严厉执法,保持高压态势。遵循“零容忍”的环境监管执法理念,着力构建环保、公安、司法等部门协作配合的环境监管执法联动机制,落实“双随机”监管制度,开展各类专项执法和集中暗查执法行动。五是坚持统筹兼顾,深化环保改革。加快推进深化环保体制改革,高位推进环保督察工作。切实强化空间、总量、准入环境管理,充分发挥好环评制度源头预防作用和可持续发展“控制闸”“调节器”作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建设美丽河南、决胜全面小康社会,谱写中原更加出彩的新篇章。

    怎么可以写得这么真实!

    其他文章无法企及。

    河南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综述

    苏全有 曹风雷

    (河南师范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河南 新乡453007)

    摘要:迄今为止,以历史时期河南生态环境为研究对象的成果并不多,但与河南历史时期气候变迁、水利开发工程、土地的利用及整治、森林植被的变迁、灾荒饥馑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已有了不同程度的深入。 关键词:河南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综述

    作者简介:苏全有(1966—),男,河南省辉县人,河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先后发表论文一百六十多篇,出版著作三十部,主要论著有《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转型问题研究》、《近代中国进口替代工业问题研究》、《袁世凯与中国近代化》、《孙中山与三角联盟》、《黄兴与阳夏战役》、《徐世昌家族》等。

    曹风雷(1973—),男,河南省永城人,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社会史。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世人的关注,史学界也开始利用自身学科的优势对历史时期的生态环境变迁问题展开了研究,并且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由于历史时期的生态环境变迁涉主要涉及到历史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环境地学、生态学、古农学、考古学等自然科学,因而过去生态环境的变迁问题的研究成果主要来自于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多年来,人们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展开广泛探讨,涉及到河南历史时期气候变迁、水利工程、土地的利用及整治、森林植被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河南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的深入。本文拟对与河南生态环境史研究密切相关的成果予以综述。

    迄今为止,直接反映历史时期河南生态环境的成果并不多。最引人注目的是程遂营的《唐宋开封生态环境研究 》[1],该书从气候、水文、地形、地貌与土壤、植被,城市建设与规划、城市的公共环境等方面论述了唐宋时期开封地区的生态环境变迁状况。认为开封地区的生态环境变迁以12世纪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12世纪以前,开封的生态环境处于良性循环状态;12世纪后生态环境出现了明显恶化的趋势,气候转寒、水系破坏、湖泽消减、土壤沙化、碱地增多、灾害加剧等。该书是从多层面、多角度综合研究河南开封市生态环境史的

    [2]一部力作。薛铎主编的《河南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是一部直接以河南生态环境为研

    究对象的专著。该书探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森林变迁、农业生产、环境污染、矿产开发等因素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回顾了河南生态环境的历史演变及教训,指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导致了北宋以后河南作为我国中心地位的丧失。其次,海外学者

    [3]赵冈的《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一书中也涉及到河南历史时期的生态环境变迁问题。

    [4]论文方面:郭予庆的《河南地理环境的历史变迁》 一文根据考古和历史文献资料,

    阐述了自远古先秦时期以至明清时期的几千年间河南境内的地理环境变迁状况,指出河南地理环境的演变始终是在黄河流域宏观地理环境中发生的,与整个大区域的地理变迁密切相

    [5]连、息息相关。李民的《殷墟的生态环境与盘庚迁殷》则从地理位置、气候、水文、土质、

    地貌、矿藏论述了安阳殷墟的生态环境及其对盘庚迁殷的影响,认为当时的人为因素造成了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环境的恶化反过来加重了社会因素,如此恶性循环才迫使盘庚迁都殷地。

    [6]周炳中的《河南登封自然生态环境演变初探》一文主要从地质、气候、植被的演变方面重

    点分析了河南登封地区地质历史时期的生态环境变迁。相关文章还有王星光的《黄河中下游

    [7]地区生态环境变迁与夏代的兴起和嬗变探索》、王义民等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变迁的主

    [8][9]导因素分析》、徐庭云的《隋唐五代时期的生态环境》等。

    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着重大影响,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时期可以决定某些地区经济的兴旺或衰亡。气候变化在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土地沙漠化及动植物的地区迁徙。历史时期气候周期性的波动每一次都引起了生态环境的重大变化,它是河南生态环境变迁的主导因素之一。人类用现代方法观测气候并留下完整的资料在国内外至多不超过二百年,而在我国历史文献中可以找到的气候记录却可以上溯到三千年前,近千年来的记录则更加丰富,故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最令世界瞩目。盛福尧、周克前的《河南历史气候研究》[10]和王村、王廷梅的《河南省历代旱涝等水文气候资料》[11]等著作对史籍中有关河南省旱暖的记载加以整理并建立了旱涝序列分级,分析了河南历史上的大旱大涝规律。前者还从地质构造和地质发展史、历史时期的人口变化、森林变迁、黄河水灾等诸方面简述了几千年来河南生态环境的演变轨迹。其它相关著作有:刘昭民的《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12]、张丕远主编的《中国历史气候变化》[13]等。论文主要是萧廷奎等合写的《河南历史时期干旱规律的初步探讨》[14] 一文。该文通过分析近五百年来史籍中有关河南旱灾的记载得出了几点结论:河南历史时期的小旱具有11年和45年周期、大旱具有90至100年周期且与太阳活动周期有关,季节性干旱中以春夏旱出现次数最多、危害最大,愈是大旱持续愈久、微旱年年有,干旱出现的地区以豫东、豫北最频繁等。其次,徐近之的《黄淮平原气候历史记载的初步整理》[15]、张先恭、张家诚的《近五百年来我国气候的几种震动及其相互关系》[16]、竺可桢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17]、龚高法的《十六世纪以来中国气候变化的若干特征》[18]、陈玉琼的《中国近五百年的干旱》[19]等论文都与河南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相关。

    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以及防治水、旱、风、沙等自然灾害的功能,因而森林植被的变迁是影响生态环境演变的一个极其重要因素。对河南森林植被的历史变迁的研究当首推徐海亮的《历代中州森林变迁》[20]一文,该文探讨了历史时期河南天然森林的变迁规律及变化特征,认为战国至两汉、唐宋、清中后期是河南天然林消耗的三个高潮,天然林自北向南、自东向西缩减,历史气候自温湿向干冷转化,与人为因素叠加,加剧了森林的消减乃至消亡,指出了森林破坏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此外,凌大燮的《我国森林资源的变迁》[21]也述及河南森林变迁的过程。直接研究河南森林变迁的著作尚没有见到,相关著作则有陈嵘的《中国森林史料》[22]、熊大同的《中国近代林业史》[23]等。人们的筑堤、浚河、凿井、开渠等水利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

    [24]河南水利厅宣传中心编的《河南水利大事记》一书以编年体为主的形式记录了自公元前

    2297年至1949年四千多年中河南人民与水旱灾害斗争中的一些较大事件,大体反映了历史时期河南水利事业的兴衰轨迹。其次,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史述要》编写组编的

    [25][26][27]《黄河水利史述要》、《河南黄河大事记》、《民国黄河大事记》等系列著作和水利

    [28][29]部治淮委员会编的《淮河水利简史》 及郑肇经的《中国水利史》、冀朝鼎的《中国历

    [30]史上的基本经济区域水利事业的发展》、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中国水利史稿》编写组编

    [31]写的《中国水利史稿》也涉及到历史上河南境内的水利建设。论文主要有:魏希思的《民

    [32][33]国时期河南水利机构述略补正》、袁跃汉、王玉华的《南阳地区历代水利述要》、钮

    [34]仲勋的《豫北沁河水利灌溉的历史研究》和《百泉水利的历史研究——兼论卫河的水源》

    [35]等。

    盲目的开垦林地、草地、山坡地是造成水土流失乃至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因素之一,因此探讨土地的垦殖利用及整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对历史时期河南的土地利用和整治问题进行研究的论著颇为罕见。目前,所能见到者主要有:赵晋三的《河南土地整理问题》[36]和周锡桢《河南盐碱地利用之研究》[37] 马雪芹的《明清河南农业地理》[38]三部专著,

    赵晋三对民国时期河南土地利用类型按区县作了详尽的数字统计,分析了土地利用中存在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土地整治措施;周锡桢对民国时期河南盐碱地的成因、分布、性状、利用现状和造成的危害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各种治理与改良措施;马雪芹则指出明清两代,是河南农业大发展和大变革时代,一方面,由于人口的大量增加,土地开发的深度和广度都随之增加,另一方面,域外作物的传入,又使全省的作物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后来的作物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论文主要是:朱显谟、何金海的《河南中牟泛区之土壤及其利用》

    [39],该文对河南中牟泛区的土壤变迁之原因经过、土壤的概性及其治理措施都作了详细阐述,指出黄泛携带泥沙到处沉积、气候干燥、乏高山林木之屏障、风蚀异常剧烈、水利失修、土地利用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了本区的土壤变迁,认为植林种草、大规模开建排水沟渠殊属必要。席连之与程伯容的《河南开封附近之土地利用与改良刍议》[40]、《黄泛区土壤与复耕》

    [41]提出了与上文相似的观点。相关论文则有张履鹏的《黄淮海平原垦殖史略》[42]、钮仲勋

    —的《黄淮海平原区域开发历史及其对环境的影响》[43] (p160166)等。

    灾荒与生态环境恶化是一对孪生兄弟,相伴相生、互为因果,因此在有关灾荒史的研究中必然要或多或少的论及生态环境问题,以河南灾荒为研究对象的专著主要是苏新留的《民国时期河南水旱灾害与乡村社会》[44] 一书通过研究民国时期河南水旱灾害概况、地区的变动和趋势,分析了灾荒造成的后果、灾荒时期的乡村民生及其打击下的乡村经济,考察了社会对灾荒的应对机制,书中论及了灾荒打击下的生态环境。此外与河南灾荒相关的著作还有邓云特的《中国救荒史》[45]、张水良的《中国灾荒史(1927——1937)》[46]、夏明方的《民国时期的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47]、胡明思和骆承烈的《中国历史大洪水》[48]和李文海的《灾荒与饥馑》[49]、《中国近代十大灾荒》[50]、《近代中国灾荒纪年》[51](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等。论文方面主要是苏全有的《有关近代河南灾荒的几个问题》[52]一文。该文对近代河南的人口、灾荒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了精辟的分析,指出人类活动引发的生态环境退化使灾荒极易发生,而灾荒反过来又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圈。

    综上所述,尽管已有不少的成果论及或间接涉及历史上时期河南的生态环境变迁过程,但多数成果侧重于研究河南的自然灾害与灾荒问题,没有系统的论述多种自然和人文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相互之间的互动关系。笔者以为今后应加强的若干方面是:

    1、研究内容:由于生态环境是由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的,因此其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历史时期的生态环境内涵与现代意义上的生态环境概念内涵有一定的差异,就河南生态环境变迁史的研究内容来看,笔者认为当主要包括:历史时期气候变迁、植被变迁、人口变迁、垦殖活动、河流治理、农田水利、矿产开发及灾荒饥馑等诸种因素对河南生态环境影响及其生态环境后果。以上诸方面除河南气候变迁、黄淮的治理研究比较深入以外,其它或有待于深入或有待于拓荒。

    2、研究方法的整合:生态环境史本身是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有机体,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从历史文献的找寻与解读出发,来探讨生态环境的变迁,大都十分强调其中人文因素及其负面影响。而自然科学工作者则从孢粉分析、树木年轮等实验方式人手,讨论历史时期的自然环境变迁,一般强调自然环境自身的演变规律性及其天文、地理成因等自然因素。对于从事生态环境史研究的历史工作者来讲,应注意借鉴其他学科的一些研究方法、原理来进行本课题的研究,如来自自然科学领域的系统论的观点、反馈原理、有序原理、整体原理、板桶效应原理、耗散结构论、突变论等。

    3、客观评价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生态环境的变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其自身的演变规律,人为因素只是诱发环境演变的多种诱因之一,不应该总是把人

    类看作一切生态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要正确把握生态环境演变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程度,无限夸大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制约作用,把人类描绘成环境的奴隶,在环境面前无所作为、任凭摆布是极不可取的。另一方面,也不能认为人类可以超越生态环境的演变规律而可以为所欲为,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利用看成是对自然界的征服,而片面宣扬“人定胜天”的思想。

    参考文献

    [1] 程遂营.唐宋开封生态环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 薛铎.河南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

    [3] 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4] 郭予庆.河南地理环境的历史变迁[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1).

    [5] 李民.殷墟的生态环境与盘庚迁殷[J]历史研究,1991(4).

    [6] 周炳中.河南登封自然生态环境演变初探[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3).

    [7] 王星光.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变迁与夏代的兴起和嬗变探索(博士论文),郑州大学2003.

    [8] 王义民等.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变迁的主导因素分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

    [9] 徐庭云.隋唐五代时期的生态环境《国学研究》第8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0] 盛福尧、周克前.《河南历史气候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0.

    [11] 王村、王廷梅.河南省历代旱涝等水文气候资料[M].出版地未详,1982.[12] 刘昭民.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

    [13] 张丕远.中国历史气候变化[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14] 萧廷奎等.河南历史时期干旱规律的初步探讨[N].河南日报,1961-8-25(3).

    [15] 徐近之.黄淮平原气候历史记载的初步整理[J].地理学资料,1957(1 ).

    [16] 张先恭、张家诚.近五百年来我国气候的几种震动及其相互关系[J].气象学报,1969(2).

    [17]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1972(2).[18] 龚高法.十六世纪以来中国气候变化的若干特征[J].地理学报,1979(3).

    [19] 陈玉琼.中国近五百年的干旱[J]农业考古1988(1).

    [20] 徐海亮.历代中州森林变迁[J].中国农史,1988(4).

    [21] 凌大燮.我国森林资源的变迁[J].中国农史,1983(2).

    [22] 陈嵘.中国森林史料[M].中华农学会丛书,1951.

    [23] 熊大同.中国近代林业史[M].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

    [24] 河南水利厅宣传中心编.河南水利大事记[M].方志出版社,2005.

    [25]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史述要》编写组.黄河水利史述要[M].郑州:黄水利出版社,1982.

    [26]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史述要》编写组.河南黄河大事记[M].郑州:黄委会印刷厂,1993.

    [27] 民国黄河大事记[M].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4.

    [28] 水利部治淮委员会编.淮河水利简史[M].水力电力出版社,1990.

    [29] 郑肇经.中国水利史[M].商务印书馆,1939.

    [30] 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域水利事业的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31] 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中国水利史稿》编写组.中国水利史稿[M].水利电力出版社,1989.

    [32] 魏希思.民国时期河南水利机构述略补正[J]河南水利史资料,1986(1).

    [33] 袁跃汉、王玉华.南阳地区历代水利述要[J]河南水利史资料,1987(2).

    [34] 钮仲勋.豫北沁河水利灌溉的历史研究[J]史学月刊,1965(8).[35] 钮仲勋.百泉水利的历史研究——兼论卫河的水源[J]历史地理(创刊号),1982.

    [36] 赵晋三.河南土地整理问题[M].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7.

    [37] 周锡桢.河南盐碱地利用之研究[M].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7.

    [38] 马雪芹.明清河南农业地理[M].台湾:洪业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

    [39] 朱显谟、何金海.河南中牟泛区之土壤及其利用[J].土壤季刊,第6卷第4期 1947.

    [40] 席连之、程伯容.河南开封附近之土地利用与改良刍议[J]土壤季刊,第6卷第4期1947.[41] 黄泛区土壤与复耕[J].土壤季刊.第6卷第2期,1947.

    [42] 张履鹏.黄淮海平原垦殖史略[J].中国农史,1983(2).

    [43] 左大康.黄淮海平原农业自然条件和区域环境研究(第二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44] 苏新留.民国时期河南水旱灾害与乡村社会.[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

    [45]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46] 张水良.中国灾荒史(1927——1937)[M].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

    [47] 夏明方.民国时期的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M].北京:中华书局,2000.

    [48] 胡明思、骆承烈.中国历史大洪水[M].北京:中国书店,1992.

    [49] 李文海.灾荒与饥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50] 李文海.中国近代十大灾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1] 李文海.近代中国灾荒纪年[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52] 苏全有.有关近代河南灾荒的几个问题[J].殷都学刊,2003(4).

    A Review of the Studies on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Henan

    Su QuanyouCao Fenglei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Development School, Xinxiang 453007, Henan, China)

    Abstract: There has been few fruits about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Henan up till now.But the relevant researches has a lot involving the changes of climate, the exploitation of irrigation works, the utilizing of lands, the variety of forests, the plagues and famines.

    Keywords: Henan;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view of studies

    推荐访问:河南 综述 生态环境保护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