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范文大全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工作总结 > 正文

    高中语文教案《钴鉧潭西小丘记》教学实践报告

    时间:2021-10-10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钴鉧潭西小丘记》 教学实践报告

    最新小学课堂教学精品资料系列

    (指导思想,设计方法等说明)

    指导思想:

    把文言文作为文章来教。

    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依据文章特点,设置主问题,以一条主线贯串全文,进而串联起文中的知识点;重视语感,突出诵读,由整体到局部,在把握文章的内在意蕴的同时积累文言知识。

    设计方法:

    本文主要从概括文意和从赏析文章的角度展开教学。

    《钴鉧潭西小丘记》作为一篇游记,全篇围绕“小丘”展开。依次写了“得小丘”、“售小丘”、“修小丘”、“赏小丘”和“贺小丘”。可以通过概括各部分内容,明晰文章的思路。

    本文的基本写法与作者同时期的绝句《江雪》类似,《江雪》以渔翁自比,本文以小丘自喻,都表现了悲愤、孤傲之情。可以通过比较阅读,深化对本文的理解。

    一、实践过程

    核心问题展示:

    《江雪》与本文都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的作品,两者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 一、背诵《江雪》,导入课文。

    教师介绍:《江雪》与本文都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的作品,抒发的情感是相近的,我们今天就来一同诵读文章,体会文中的情感。

    二、朗读、概括、讨论本文。

    1、齐读、概括、讨论第一节。

    (1)齐读第一节: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

    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教师作简要点评。“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一句不能读破。

    (2)概括第一节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辨析这节文字中的“寻”和“得”,“寻”在文中是介词,“沿着”的意思,而“得”在文中是“找到”的意思,从而概括出本段的内容:“得小丘”。

    (3)找出这一节中重要的词语、句子。先自读,再讨论。

    如“当湍而浚者为鱼梁”中的“当”不是“面对”的意思,而是“在”;“若熊罴之登于山”中的“之”不是用在主谓之间,取独,而是提宾的标志;“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是宾语前置的倒装句,等。

    2、朗读、概括、讨论第二节第一部分。

    (1)朗读、概括。

    师:大家看第二节接下去写了小丘的那个方面?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

    小丘”,并请女同学读这一部分,读到该停的地方为止: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予怜而售之。

    师:这一部分写的小丘的什么? 师(提示):能不能也用文中的词来概括? 有学生脱口而出:售。

    师:很好,这里的“售”是(学生一起说)“买”的意思? (教师板书)

    师:在文中当中这个字还有一个意思,大家找出来。

    生:“货而不售”中“售”。

    (2)推敲、讨论这部分文字中的重要词语。

    师:在这一部分,还有一个词的意思很耐人寻味,大家能不能找出来? 师(提示):“予怜而售之”中的哪个字?

    师:大家回顾一下“怜”在文言文中的有几种意思? 生(一起说):喜爱、可怜、怜悯、同情、怜惜。

    (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

    (从每组找出一位代表回答)

    学生 1:怜惜。

    学生 2:可怜。

    学生 3:喜爱。

    学生 4:喜爱。

    师:联想上下文,看看哪位讲得有道理? 有学生:“喜爱”有道理。

    师:为什么? 生:前文对小丘的描写很美。

    师:还有没有了? 师:请大家看前文,“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怎么翻译? 有什么情感在当中? 生:同情。

    师:那这个词怎么翻译? 生:喜爱(它)、同情(它)。

    (齐读这一部分)

    3、朗读、概括、讨论第二节第二部分。

    (1)自读这一部分,概括。

    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

    师:下面这一部分写到哪?

    (请男生读,读到这一部分结束)

    师:能不能用文中的词概括这部分内容?

    生(众说纷纭):铲小丘、刈小丘、伐小丘、焚小丘……

    师:好像都不好。

    (教师请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生:修。

    (教师板书:修小丘)

    (2)推敲、讨论这部分文字中的重要词语。

    教师请学生质疑:“嘉木立”中的“立”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立”和“露”、“显”都是“显露”的意思。

    4、分小组朗读、概括、讨论第二节第三部分和第三节。

    (1)第二节第三部分:

    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朗读这一部分。

    概括本部分内容:“赏小丘”。

    解释加点的词语。

    翻译划线的句子。

    (2)第三节: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朗读这一部分。

    概括本部分内容:“贺小丘”。

    解释加点的词语。

    翻译划线的句子。

    三、再读《江雪》,并自读本文,思考:

    (1)本文与《江雪》的写作手法有什么类似的地方? 《江雪》以渔翁自喻,本文以小丘自喻。

    (2)本文与《江雪》表达了哪些共同的情感?

    教师介绍本文和《江雪》的写作背景:

    这两篇作品都作于作者谪居永州期间。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21 岁中进士,33 岁为礼部员外郎,协助王叔文等改革弊政,失败后被贬为永州(现在湖南零陵)司马。永州地处偏远,生活艰苦,柳宗元在此谪居 10 年。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两篇作品共同的基本情感:悲愤、孤傲之情。

    (3)本文中的五个部分的文字分别侧重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得小丘”:孤傲之情;(山石的桀骜不驯,傲岸不群)

    “售小丘”:悲愤之情;(写小丘的不遇,对小丘的同情)

    “修小丘”:孤傲之情;(铲除污秽,品行的清高)

    “赏小丘”:孤傲之情;(清幽的景色,精神的高洁)

    “贺小丘”:悲愤之情。(以小丘自比,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

    四、教师总结,再次背诵《江雪》,体会作者在本文中表现孤绝的心境,结束本课。

    二、收获与体会

    本文主要从概括文意和从赏析文章的角度展开教学。

    概括文意,可以促使学生在准确理解文章词语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把握文意,深入理解文章;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赏析,则能让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得到升华。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依据文章特点,设置主问题,以一条主线贯串全文,进而串联起文中的知识点;重视语感,突出诵读,由整体到局部,在把握文章的内在意蕴的同时积累文言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大局观和创新意识,深入研读文本,充分而合理地挖掘文本资源,使文言文焕发出其自身应有的魅力。

    三、问题与建议 本课教学,在能力点上分三个层级,即理解词语,把握文意和赏析文章。这就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学习效率。

    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学情,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如,概括文意中,在“

    小丘”中填上一个词语,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带领学生找到或提炼出合适的词语,从而使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

    的确感受到了作者的用心!

    课 题 : 《钴鉧潭西小丘记》教案 备课时间: 2007 –3—14

    教学目的:

    (一)知识和能力

    1掌握文中相关的字词及句式

    2赏析文中的景物描写及情景的交融,并能灵活运用

    3分析文中作者用小丘自比的手法及所寓的情感

    (二)过程和方法

    1、对照注释,自由阅读课文,圈出难理解的词、句子。

    2、熟读成诵,整体感知,领会文章主旨。

    3、师生互动,解决相关疑难词语、句子,老师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相关问题,由学生讨论回答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 过程:

    一、导入

    当我们在学习《赤壁赋》时曾用余秋雨的话来评价苏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让 他走向了成熟”,那么今天,我们也用余秋雨的话来评价另一位文人大家柳宗元: 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中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

    1、山水游记的介绍: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和审美体验的结晶。由意在渲泄悲情到艺术的表现自然,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宗元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其代表作是《永州八记》。

    2、“永州八记”为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分别为:《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八篇游记。

    二、对照注释,自由阅读课文,预习检查

    (一)、词类活用判别

    1、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

    2、可以笼而有之。

    3、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4、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

    5、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6、枕席而卧

    7、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8、农夫渔父过而陋之,

    9、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二)、句式掌握

    1、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2、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石之铿然有声者,

    3、若牛马之饮于溪;„„若熊罴之登于山。

    4、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

    5、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

    6、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鄂、杜,则贵游之土争买者,

    7、今弃是州也,

    三、古今异义词

    1、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

    2、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三、内容讲解

    1、集体朗读全文,试着从文中找出相关对小丘相关的描写语段及相关的作者的感慨文字。 明确:

    1、2节文字重在对小丘的地理位置及相关的景描绘,而最后一节文字则重在写作者的感慨。

    2、第一段中,作者突出小丘的哪方面特点?运用什么样的手? 明确:

    突出齐和多

    比拟(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比喻(若牛马之饮于溪;若熊罴之登于山。 )

    3、体会第一段中“争”的妙处。 明确:

    不甘心被埋没在泥土中,仿佛顽强地同逆境抗争着,这也可以看着是作者自身品格的写照。

    4、作为弃地,小丘的地位如何? 明确: 货而不售 止四百

    5、作者购得小丘后,采取了那些措施? 明确:

    取 铲刈 焚 伐

    6、整治后的小丘如何? 明确:

    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

    7、作者的感受如何? 明确:

    宁静 心旷神怡(则清泠之状与日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8、整治后的小丘显示自身的价值,但导致它当初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被弃置穷乡僻壤。

    9、小丘的遭遇和作者有何相似之处? 明确:

    小丘——有价值——弃置穷乡 怀才不遇 作者——有才能——流放永州

    10、体会最后一句“所以贺兹丘之遭也”。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抒发作者愤懑不平之情

    表面上是祝贺小丘得到赏识,真正的用意是为自己被贬谪的不公平待遇而气恼和忧伤,借小丘来抒发胸中的积郁。

    11、有人说“是其果有遭乎”;表包含两层意思,你是如何理解? 明确: 一层:小丘被发现,是它有好的遭遇,得到赏识。 二层:是说自己的遭遇同小丘十分相似。

    四、板书设计:

    1、小丘——有价值——弃置穷乡 怀才不遇

    2、作者——有才能——流放永州

    3、以丘写人 以得意写失意 贺小丘而伤自身

    4、借物舒怀

    五:教后感:

    这篇文章重点应该是

    二、三段,作者写小丘被发现前后不同情况,意在说明小丘是有价值的,同时,作者也极力写自己发现小丘以后的喜悦心情,但联系作者的身世,我们可以发现,在作者喜悦的背后,是作者悲愤和忧伤,是作者的不平和气恼,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作者是借小丘来写自己,以自己不表面的得意写自己的失意。

    发人深省。

    推荐访问:小丘 教学实践 语文教案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