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范文大全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工作总结 > 正文

    社会,民生,党建类调研报告例文12020

    时间:2021-10-13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 1 —

    社会,民生,党建类调研报告范文 15 篇

    民生类 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的调研报告 ...........................................79

    关于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89

    关于主城区环境卫生综合治理调研报告 ..........................97

    关于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调研报告 ................................106

    关于人居环境整治的调研报告 ........................................112

    党建类 关于选调生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120

    关于人才引进工作的调研报告 ........................................129

    关于推动机关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的调研报告 ..........135

    关于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的调研报告 ...........................148

    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

    斗争情况的调研报告 155

    — 2 —

    关于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调研报告 ................................106

    关于人居环境整治的调研报告 ........................................112

    四、党建类 关于选调生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120

    关于人才引进工作的调研报告 ........................................129

    关于推动机关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的调研报告 ..........135

    关于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的调研报告 ...........................148

    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

    斗争情况的调研报告 155

    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的调研报告 网络 调研报告 民生

    我区始终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头号工程”, 认真践行“五步工作法”,以“六个坚持”“五个体系”“五个三”统筹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切实加大安置点项目建设和探索创新后续服务工作力度,坚决打赢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通过集中面上调研、听取相关部门的情况介绍、深入跨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家中走访、召开座谈会和发放征求意见表等方式, 详细调查我区安置人员的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及安置点

    — 3 —

    建设等方面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近年来,我区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重心从搬迁建设向后续 脱贫发展、社会融入管理转变,研究出台《加强和完善易地扶 贫搬迁后续工作实施方案》,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五个体系”建设,深入实施“新市民·追梦桥”工程,推动 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融入、能致富”。

    (一)抓组织建设、优化公共服务,着力解决“稳得住” 的问题。

    一是社区管理“共治”。设置正光街道、铜兴街道,配齐

    — 80 —

    配强领导班子。成立安置点党支部和社区居委会,同步推进工、青、妇等组织建设,健全基层组织体系。构建“综治+社区警务 +司法+”“3+N”大综治工作格局,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780 余起。二是服务阵地“共建”。按照“资源整合、共建共用”的原则, 建成打角冲、白岩溪、正光 3 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规范建立 社区“两委”办公室、妇女之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 20 余个服务阵地,100 余名干部入驻社区办公,零距离服务搬迁群众。三是公共服务“共享”。根据搬迁群众就学就医需求,新建、改扩建学校 11 所,增加学位 1.2 万个,调配教师 398 名。挂牌督战正光第二幼儿园、白岩溪幼儿园,5 月底前投入使用。建成卫生服务中心 6 个,配备医生、护士 27 名。健全三重医疗保障 体系,搬迁群众异地就医直报 7157 人次 245 万元。发放一次性 临时救助 4689 人 703 万元。

    (二)抓就业创业、促进稳定增收,着力解决“能致富” 的问题。

    扎实开展“留雁行动”,逐户走访、摸排,建立安置区劳 动力就业信息台账,通过就业创业多渠道促进搬迁群众增收。

    目前,常住人口有搬迁劳动力 4987 户 11528 人(沿河籍 1437 户 3396 人)。截至目前,促进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 4987 户 9196 人(区内就业 3341 人、区外就业 5855 人,沿河籍搬迁劳 动力就业 1437 户 2765 人),实现“一户一人以上就业”。一 是全力保障就业。针对原来在浙江、广州等沿海地区有稳定就

    — 81 —

    业岗位,因疫情影响不能及时外出的,积极与用工地政府及企 业对接协调,通过“务工班车”点对点输送 971 人;通过东西 部劳务协作有组织输送到昆山就业 86 人。针对有意愿留在市内 就业的,根据情况分类安置。加快裕国菇业项目建设,动员搬 迁群众承租大棚,目前已签订承租意向协议 807 户,建成大棚 450 个,投产 86 个,带动就业 86 户,已出菇大棚 12 个。5 月 初投产 120 个大棚,预计今年建成大棚 1000 个、投产 600 个以 上。通过园区企业、项目工地、城区服务业等岗位吸纳 2150 人 就业;通过开发环卫等公益性岗位解决就业 204 人;通过开发 安置点“四员一长”(信息采集员、矛盾纠纷调解员、邻里互 助关爱员、社会治安巡逻员及楼栋长)就业扶贫援助岗位解决 就业 728 人。二是积极支持创业。通过安置点商业部分搭建创 业孵化平台,实行“基地+车间”发展模式,引进藤制品厂、制 鞋厂、制衣厂等扶贫车间 10 个,提供就业岗位 800 余个,吸纳 搬迁劳动力就业 236 人,其中沿河籍搬迁劳动力 82 人。出台“免 租+创业一次奖补 5000 元”等扶持政策,鼓励搬迁群众通过开 小卖部、理发店、小餐馆等实现自主创业 51 户。三是开展技能 培训。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就业意愿人群,开展电工、家政、保安、缝纫等技能培训。目前,开展培训 3465 人次,培训后初 次就业率达到 65 以上。

    (三)抓文化建设、注重思想引领,着力解决“快融入” 的问题。

    — 82 —

    围绕安全用电用水、安全出行、爱护环境卫生、爱护公共 设施开展培训,引导搬迁群众增强安全意识、提高防范能力,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尽快适应城市生活方式。组织开展文艺 活动进社区 80 余场次,丰富搬迁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投入 30 万元建成矮屯安置点乡愁馆“春晖感恩文化阵地”,讲好历史 故事、留住乡愁记忆、常怀感恩之心。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择岗主观意识强,劳动就业需进一步加强。

    搬迁人员 90 以上的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剩余劳动力年龄大、无技能、随意性强,劳动就业不理想。一是思想上不够重 视。通过对响塘龙安置点调研了解到,登记有 50 余名搬迁户的 就业意愿是保安,就业部门协调南长城培训学校提供了 30 个保 安岗位,在通知他们培训和应聘时,只有 1 人前来参加,导致 岗位流失。黔东中学提供了 5 个保安岗位,适用于 50 到 59 岁 之间的大龄人员,但因搬迁户不愿参加培训,导致用人单位不 得不在开学前自行招人。二是主观意识强烈。部分易地搬迁户 对用工企业要求较为苛刻,根据前期调查统计,对上岗就业月 薪的要求有 70 的搬迁户填写 3000 元以上,但自身无文化、无 技能,且年龄偏大,企业无法满足,造成推荐不成功。如,《读 者报》为易地搬迁户提供了 20 个要求很低的岗位,月薪为 1800 元每月+全年发行量提成,有 9 人报名,但是企业去接人时,报 名求职人员要求“包吃、包住、包接、包送”,甚至还有要求

    — 83 —

    带着七十岁的母亲一起去工作。

    (二)搬迁户思想顾虑多,优惠政策需进一步明晰。

    一是归属感不强。据入户调查了解,在一些入住的搬迁户中,有故土难离的观念,从农村到城市,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 他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极不适应,对现居住地归属感不强, 对户籍迁转问题,仍处于观望态度。二是思想顾虑多。一些搬迁户担心户籍迁入我区农转非后,失去原所拥有的“三权”, 搬离后没有技术和手艺,单靠打工难以维持生活,因而不愿拆除旧房。还有部分群众搬迁前一栋房子属于两户人家,而搬迁的只是其中一户,造成旧房难以拆除。三是优惠政策需明晰。由于搬迁户从农民转换成居民,搬迁地政府已经将部分搬迁户 的低保取消,由于跨区域,缴纳医保和社保的金额和年限不同, 造成搬迁户现在对自己的医保和社保情况不知,相关优惠政策不明了。如,现有房屋所有权问题,今后物管费、电视费、室内装修等问题等,工作人员上门服务不知该如何宣传解释。

    (三)社会保障资金支出增加,医疗救助压力较大。

    一是低保资金支出剧增。根据扶贫政策,即符合条件的对象应同等享受城市低保,因迁入对象在原居住地均为贫困群众, 大部分属原住地的农村低保对象,加上原居住地的农村低保标准远远低于我区城市低保标准,如果按迁入本区总人口 50 的对 象符合城市低保条件测算,全区新增城市低保对象 12792 人, 按城市低保人均月补助水平 405 元计算,需增加低保资金支出

    — 84 —

    将达 6200 万元以上。二是相关救助政策落实难。但按照相关救 助政策规定,申请救助的前提条件必须是在本辖区范围内常年 居住,符合相关救助政策条件才能给予相应的救助。因救助对 象流动频繁、户籍未及时迁入,相关救助政策难以落实。

    (四)城区教育资源承载有限,就学压力巨大。

    目前我区教育面临巨大压力。一是主城区教育资源承载已达上限,“大班额”化解难。目前中心城区小学平均班额 58 人, 最大班额 89 人;初中平均班额 53 人,最大班额 73 人;高中平 均班额 61 人,最大班额 89 人,大班额化解率小学为 53 、初中

    75 、高中 10 。二是主城区流动人口逐年剧增,学位存在不足。从 2014 年至 2019 年,外来进城随迁子女在城区就读学生每年不断递增,2016 年达 19155 人,公办就读 17938 人,占常住户籍就读的 54 ,按增长幅度测算,老城区必须每年新建 2 所小学, 两年新建一所初中才能满足外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三是学校编制紧缺,财政投入大。要满足 5.5 万易地扶贫搬迁人员子女全部入学,安置点周边学校需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46 所,共缺教师编制 1802 个,预计需投入经费 42 亿元。

    三、推进易地扶贫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教育培训,拓宽就业创业渠道。

    一是纠正群众思想观念,激发搬迁户自主创业就业愿望。

    加强对搬迁户的思想引导,建立定期的走访机制和宣传平台, 随时发布用工信息、搬迁户创业就业故事和创业就业扶持新政

    — 85 —

    策,激发他们劳动就业的愿望。二是创新培训方式,提高搬迁群众就业培训实效。根据搬迁群众就业创业需求和意愿,结合 市场需求,积极开展“订单式”培训,如开办夜校、家庭学校、企业上岗实训等。针对其职业技能偏低、就业困难等问题,大力开发保安、家政保洁、月嫂、烹饪等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就业困难人员提高就业率,力争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三是多渠道全方位推荐就业。对安置点附近的各类企业特别是工业园区新兴企业用工需求进行全面调查更新,按协议优先安排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对个体工商户用工进行摸底,实行大数据管理。引进一些“高大上”制造或代加工企业,扩大就业吸纳能力;与帮扶城市昆山市搭建企业和搬迁群众供需劳务对接平台,有计划、有组织地输出劳动力到外地务工;加大对原有公益性公益岗位清理工作,同时争取市级重点支持,重点用于安排搬迁贫困户中的“4050”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二)强化宣传服务,增强搬迁群众归属感。

    一是开展亲情服务。结合搬迁户实际,做好深入细致的宣传解释工作,消除他们思想顾虑,积极为搬迁移民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险、就业、入学、医疗保障等咨询服务,开放参保经办、户籍迁移等绿色通道,切实做到便民服务工作。在安置点建设中,同步规划建设乡愁馆,以增强搬迁群众的归属感。二是扩大政策宣传。采取有针对性的宣传措施,特别是搬迁前的正确宣传,让广大群众了解国家扶贫搬迁的优惠政策;组织工作队

    — 86 —

    入户,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听取他们的心声,解答疑问,消除顾虑;采取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办法,从最困难、最迫切需要搬迁的农户开始,让群众真正看得到搬迁的好处。三是加强后续管理。提请市级层面统一建立迁出和迁入地联席办公制度, 以响塘龙为例:联合办公工作组入住移民搬迁服务中心,服务对接跨区县易地扶贫搬迁后存在的问题。对困难搬迁户今后房屋产权、用电、用水、用气、物业管理等相关费用,研究出台具体管理政策和措施;加快建立进城落户易地扶贫搬迁人员“三权”维护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完成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为搬迁对象户口的迁出解决后顾之忧。

    (三)落实社会保障,实现医疗救助全覆盖。

    一是全面落实最低生活保障。组织力量对区内和跨区域搬 迁户入住对象城乡低保情况进行全面认真核查,及时向上汇报 对接政策。严格应保尽保政策,确保易地扶贫迁入群众与当地 群众同等享受救助政策。二是加大医疗救助资金投入。提请市 级财政对我区安置工作财政补助资金的政策倾斜,加大对我区 困难群众医疗救助资金的补助力度,在统筹部署脱贫攻坚工作 时,安排一定的扶贫资金用于民政医疗救助和新农合兜底,在 跨区域扶贫搬迁对象计划安排时,统筹做好低保资金和新农合 的预算补助分配,以缓解我区社会保障资金压力。

    (四)整合教育资源,满足搬迁子女入学需求。

    一是统筹安置区教育配套建设工作。提请市级层面出台我

    — 87 —

    市新建改建居住区教育配套设施建设管理办法,预留教育建设用地,从政策层面保障新建扩建居住区教育配套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建好中小学、幼儿园,无偿移交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使用,以缓解人口增加后学校入学压力。

    二是市区共建,加大对安置点周边新建(改扩建)学校的扶持力度。简化规划、用地等审批程序,使新建(改扩建)学校建设能提前启动,按时完工,确保搬迁人员子女有学校读。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提请市级财政对我区的学校建设经费保障的政策倾斜,加强我区师资力量统筹,确保新建(迁建、改扩建)

    学校的教师编制补充。三是积极探索推进学区教育。为使搬迁户子女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也为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行多校划片,一个小区对应多个小学初中,通过学校联盟划分大学区的方式,迅速扩大优质教学资源。

    (五)健全工作机制,形成脱贫攻坚强大合力。

    一是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机制。提请市级层面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统筹,加强与沿河、松桃、印江三县驻碧工作组的对接和协调,做实双向联动,强化信息精准、思想统一、工作同步。充分发挥易地搬迁服务中心平台作用,建立联合办公工作组, 整合区人社、教育、卫生、民政、移民、扶贫、安监、工商、税务等部门资源,形成帮扶合力。二是建立统一大数据台账。由安置点辖区属地管理,负责统一入户调查摸底,各相关部门提供相应的联络员,统一制成服务卡发放到搬迁对象手中,让

    — 88 —

    搬迁对象的诉求随时有应答。三是实现安置区的自我管理。进 一步加强全安置区基层组织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社区党群服务 中心、党支部和社区居民委员会,加强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强 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现安置区自我管理。四是落实同城同 待遇的政策。在区内搬迁户安置点配套建设中,协调统筹资金 按照外县搬迁的装修及设施配备的标准建设,让区内分散安置 的搬迁户也能拎包入住,以有序推进我区易地扶贫搬迁和脱贫 攻坚工作的落实。

    — 89 —

    关于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网络 调研报告 民生

    党的十九大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作出了新的重大部署, 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为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市脱贫攻坚工作情况, 根据市委党校学习安排,调研组一行实地了解扶贫建设项目、危房改造、易地搬迁、村集体经济、互助资金使用等情况,并走访贫困户,召开座谈会,查阅相关资料,集体讨论研究,形成了调研报告。现报告如下:

    一、脱贫攻坚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工作重要论述,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提出“村村过硬、户户过硬、人人过硬”新目标,推动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全面进步, 果断调整“两个率先”目标,形成了聚焦聚力、奋起直追的新局面,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新的阶段性成效。

    (一)突出工作重点,确保任务落实。

    1.

    以目标为导向抓工作落实。

    聚焦目标,系统部署,夯实责任,统筹实施,严格问责, 对计划脱贫的贫困村、贫困户全面对标,列出问题和缺项清单,

    — 90 —

    落实“八个一批”,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保证如期脱贫。

    2.

    以问题为导向抓动态调整。

    全面开展建档立卡贫困户核查和数据清洗,坚持分类指导, 对触及“九条规定”的经研判决定是否纳入建档立卡系统,逐户逐人过筛子、建档案,做到“应纳进纳、不落一户、不漏一人”。认真落实省上贫困退出《实施意见》和“5763”标准, 制定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退出方案和贫困村、贫困户退出抽查方案,全面准确搞好动态调整”总要求,确保贫困对象识别精准、退出精准,问题整改落实到位、信息采集录入标注准确。

    3.

    以满意为根本抓群众获得。

    建立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帮扶机制,设立扶贫日,开展 不脱贫不脱钩。坚持实行阳光公示、民情直通车等制度,开通 扶贫微博公众号,发布简明政策条目,提高群众的知晓率和支 持率,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二)瞄准扶贫对象,狠抓精准施策。

    1.

    大力实施八个脱贫工程。

    一是抓好产业扶贫,突出“一村一品”,启动农村“三变” 改革,实施“百村试点千村推进”工程,为全省产权制度改革提供样板和经验。二是抓好就业扶贫。贫困村特设公益岗,安置“三无”贫困劳动力就业,安置贫困家庭大学生就业,开发就业岗位。三是抓好健康扶贫。开展 11 种大病集中救治工作,

    — 91 —

    重症兜底保障,充实乡村医生,新农合患者补助比例提高 20 , 从根本上解决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四是抓好教育脱贫。全市专 任教师 4.64 万名结对帮扶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劝返义务教育阶 段辍学学生。五是抓好兜底脱贫。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 人口纳入农村低保范围,认真落实农村特困人员政策。六是抓好 生态脱贫。兑付生态扶贫补助资金,完成选聘生态护林员。七 是狠抓危房改造。实施危房改造 1899 户,达标率 90 。八是狠 抓易地扶贫搬迁。易地扶贫搬迁达到入住标准 1090 户。

    2.

    竭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施 方案》,争取中省资金和项目。大力实施贫困村安全饮水工程, 积极实施自然村通动力电工程。狠抓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编制完成全市光伏扶贫计划和实施方案,按照市、县政府和运维企业 2:3:5 的筹资方式,实行整村推进。

    3.

    着力加快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对 3 个深度贫困村及残疾、孤寡、“慢病”贫困人口特殊 支持,坚持资金、项目倾斜支持,累计完成投资 2694.38 万元, 实施 66 个,全面补齐水电路讯房基础设施短板。

    (三)聚合各方力量,深化社会扶贫。

    1.

    狠抓扶贫协作。

    签订加强扶贫协作《协议》,农业、旅游等部门与对口部门签署合作协议,8 个贫困县党政代表团先后到结对县区对接,

    — 92 —

    签订扶贫协作《协议》,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

    2.

    统筹实施帮扶。

    国企出资 2 亿元、联合市国资委,成立合力产业扶贫开发 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金 2.05 亿元,建立产业扶贫开发投融资平台。

    3.

    强化社会扶贫。

    深化“万企帮万村”行动,全市 454 个企业帮扶 669 个村, 其中贫困村 362 个,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解决劳动就业、提高劳动技能、开展公益捐赠等方式,助力精准扶贫工作。

    (四)开展扶智扶志,培育内生动力。

    开展“扶智扶志”助力脱贫攻坚主题教育,开设“道 德讲堂”,采取进乡镇、进贫困村的方式开展巡回宣讲,引导 群众学习正面典型、抵制反面典型,建立脱贫激励机制,出台了 一系列脱贫奖励政策。通过主题实践活动,打造特色亮点,推 出了一批叫得响、立得住、推得开的先进典型。

    二、当前贫困现状分析 虽然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贫困问题在今后相当 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困扰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个突出问 题。

    (一)致贫原因复杂。

    有的贫困户、贫困人口同时存在两种以上致贫原因、情况 复杂,增加了精准施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难度。特别是缺

    — 93 —

    技能、缺资金的贫困户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和技能培训。

    (二)贫困面广程度深。

    贫困人口居住条件恶劣、总体素质偏低、致贫原因复杂, 导致自身致富能力较弱,实现同步小康难度大。收入渠道单一, 由于贫困地区工业发展起步晚、水平低,工业企业普遍规模不大、实力不强、带动能力弱,加之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对促进贫困群众增收的拉动效应不明显。

    (三)政策落实有偏差。

    产业扶贫一发了之、一股了之、一光了之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产业带贫致富效益低;存在虚设扶贫公益岗位,轮流坐庄、变相发钱;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入住比例低,搬迁腾退率低, 后续帮扶措施乏力;产业带贫机制不够完善,没有吸纳和带动贫困人口参与;未全面落实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政策,慢性病签约服务工作不扎实,特别是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

    (四)内生动力不足。

    在调研中,乡镇普遍反映当前的扶贫政策都是真金白银,对 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给的越来越多,帮的越来越实,但相比之下, 如何激发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仍是亟需补齐的短板。一些地方 帮扶方式方法简单,只注重短期增收,重“帮”轻“扶”,简单给钱给物的多;一些贫困群众主动致富意愿不强,过度依赖帮扶政 策,个别贫困群众甚至存在“你不帮,我不动”现象;一些贫困

    — 94 —

    户不愿脱贫,戴着穷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出现争当贫困户 现象;一些有劳动能力却不愿劳动的懒汉,躺在脱贫优惠政策上 不劳而获,导致“边缘户”心理落差和抵触越来越大,在一些地 方已经形成了新的干群矛盾。

    (五)干部作风不够扎实。

    摘帽县不同程度存在“摘帽”后思想松懈,重视程度不高 的问题。部分县镇村、行业部门对脱贫攻坚主体责任履职不到 位,压力传导、政策指导层层递减,责任落实逐级弱化,走样 偏差、形式主义仍然存在。部分村“四支队伍”职责不清,村 “两委”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靠推”思想严重。部分基 层组织攻坚能力不足,主要依赖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推进脱 贫工作。

    (六)脱贫成果需巩固。

    扶贫长效机制有待健全,目前尚无成熟的脱贫攻坚工作中 长期规划,极易造成脱贫攻坚工作的前后脱节,项目实施盲目 无序的状况,更容易造成脱贫村与脱贫户再次返贫。非贫困村 的集体经济发展和贫困户脱贫工作目前也无规划。如何持续巩 固并扩大脱贫工作成效,问题不容忽视。

    三、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补齐脱贫退出短板,确保任务完成。

    进一步规范收入核算,逐户破解收入不增反降问题,确保 收入稳定达标。采取超常规手段和“扛硬”措施,确保退出指

    — 95 —

    标全部达标。对计划脱贫户和退出村,全面组织开展脱贫退出 研判,不让一户不达标、不稳定的贫困群众脱贫。严把时间节 点要求,加快脱贫退出认定。

    (二)抓实抓牢问题整改,提高脱贫攻坚工作质量。

    坚持“不改完、不松劲,不到位、不销号”,强力加压, 稳步推进,市县两级对巡视考核巡查等反馈问题整改全面排查 一遍,严查弄虚作假,杜绝“纸上作业”,确保所有问题全部 整改到位。

    (三)狠抓关键少数,加强扶贫干部作风建设。

    要树立正确的监督考核评估导向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加大《奖惩细则》运用力度,真正建立容错纠错机制,鼓励支持基层干部放开手脚做事,完善工资待遇、职位晋升等方面的激励政策,解决基层干部的后顾之忧。着力解决干部不会干问题,通过组织开展各级扶贫干部实效性培训,下大气力解决不会干、不会说的问题,充分调动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持续推进“教育引导、行为规范、村规民约、公益救助、司法保障”的“扶志六法”,开展“明理、感恩、诚信、自强” 教育,结合实际,全面加强以“贫困户培训全覆盖、树立反面典型、生产奖补、劳务补助、退出奖励、孝老敬老”为特色的扶志“六大举措”,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对自力更生、主动脱贫的人员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对尚有劳动能力却无所作为的

    — 96 —

    贫困群众应减少资金和物质的直接给予;对“因懒致贫、因赌致贫、因婚致贫、因子女不赡养老人致贫”等不良现象,要因户施策教育惩戒,杜绝不良导向。

    — 97 —

    关于主城区环境卫生综合治理调研报告 网络 调研报告 民生

    环境卫生状况是一个城市市民综合素质、经济社会发展水 平和城市管理服务水平的综合体现。在市委“六大”活动中, 我围绕主城区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的痛点难点,通过实地查看、走访了解、座谈交流等方式,对主城区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情况 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主城区环境卫生现状 目前我市主城区建成区涉及“三办四镇”,共有 31 个城市社区、13 个“村改居”社区、3 个城郊村,另涉及高新区横沟桥镇 3 个村和 7 个城郊村。为切实巩固疫情防控持续向好态势,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市委文明办(创文办)在主城区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重点对村湾、城乡水体、城区菜地、山地、裸露地、建筑工地和收储未利用地等区域进行综合整治。环境卫生整治月活动开展以来,市委文明办 (创文办)成立联合督导组,分设四个专班,采取边督导、边 整改、现场办公的方式,分区域分类别对主城区环境卫生综合 整治情况进行了全面督导。督导共发现问题 266 个,现场交办 解决问题 112 个,跟踪处理问题 154 个,印发督办函 13 份,中

    — 98 —

    心城区环境卫生状况得到了较大的改观。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经过了一次综合性、突击性的环境卫生整治,主城区 环境卫生有了一定的改观,但环境卫生问题具有一定的反复性 和顽固性,不可能一蹴而就。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主城区环境 卫生形势依然严峻,主要是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干部群众环境卫生意识不强 1.

    干部群众环境卫生意识有待提升。

    各级各部门对环境卫生治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突击性的搞环境卫生多,常态化的研究和解决环境卫生难点少。市民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的意识不强,随时随处可见乱扔杂物、随地吐痰、乱穿马路等现象,道路两旁的绿化带成为隐形的“垃圾堆” “烟灰缸”。

    2.

    干部群众对环境卫生整治参与度、满意度不高。

    党员干部参与单位集中组织开展环境卫生志愿服务多,平 时自觉主动捡垃圾、制止不文明行为少。群众“看你干”多, “跟你干”少,在党员干部开展志愿活动时,围观、拍照多, 主动配合参与少,还有一边扫、一边丢的现象。

    (二)环境卫生管理死角多 1.

    居民小区环境卫生管理难。

    物业管理小区水平低。目前,全市有物业企业 155 家,其 中一类全国知名物业企业、二类省内知名物业企业仅 10 家。一

    — 99 —

    些物业企业管理停留在“两保一修”即保洁、保安、维修的基 础性服务,对于业主反映的其他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业主对于 物业服务质量不满,导致物业企业收费率不高,又导致服务质 量进一步下降,形成恶性循环。“三无小区”、老旧小区、散 居片区管理难。“三无小区”、老旧小区、散居片区普遍存在 基础设施老旧、管线规划不合理、雨污不分流、下水道堵塞严 重、停车位不足、公共活动场所缺失、绿化不足、道路破损等 问题。

    2.

    城中村、背街小巷脏乱差现象严重。

    据环卫部门反馈,目前是“四支队伍扫全城”:一是启迪 公司,负责主次干道及背街小巷清扫;二是高新区自有的保洁 公司,负责高新区清扫;三是街道办事处部分公益性岗位,负 责辖区内部分背街小巷清扫;四是 13 个城中村各自聘请保洁员 进行清扫。四支队伍中前两者是专业化的保洁公司,清扫较为 规范,城中村和部分背街小巷均由临聘人员进行保洁,队伍素 质参差不齐,加之城中村、背街小巷规划管理滞后,基础设施 差,城中村、背街小巷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严重。

    3.

    闲置用地环境卫生问题突出。

    环境综合整治月前,主城区收储地大部分地块内垃圾堆积 成山,部分被用来种菜、经营沙石厂、废品收购站,如大地小 区收储地、大畈村六组片区收储地、泉塘一组收储地等,地块 内建筑垃圾、白色垃圾、生活垃圾比比皆是。同时,城中村普

    — 100 —

    遍存在闲置土地或宅基地上种菜、垃圾乱丢乱堆等情况。

    (三)环境卫生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1.

    垃圾处理末端缺乏。

    据环卫部门反馈,我市约有 60 万吨建筑垃圾需要处理,但 因建筑垃圾无害化处置设施正在建设过程中,末端没有合理出 口,做不到资源化利用,导致城区建筑垃圾随意倾倒、抛洒现 象屡禁不止;运输车辆私运、偷运建筑垃圾,不按照规定密闭 运输建筑垃圾的现象时有发生。

    2.

    常态化的环境卫生维护机制不健全。

    各级各部门缺乏有效的环境卫生维护机制,往往是突击整 治一时有效,不久之后又出现反弹。如一些收储地、闲置宅基 地等虽然在环境卫生整治月过程中进行了整治,但因为缺乏长 期管护措施,不久又成为了垃圾场,环境卫生治理陷入整治— 脏乱—又整治—又脏乱的怪圈。

    三、对策与建议 (一)正向引导,严管厚爱 1.

    对各级各部门要高标准、严要求。

    强化工作定位,把环境卫生治理工作纳入各级各部门的工作安排,建立党委、政府以及单位党组(党委)常态化研究部署环境卫生工作机制。咸安区要制定出台环境卫生治理绩效评价考核办法,将环境卫生工作纳入年终目标考核管理评价体系, 严格进行考核评价。市委文明办(创文办)、市爱卫办要制定

    — 101 —

    高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的环境卫生标准,作为 全市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考评的依据。

    2.

    对市民群众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

    坚持“严管”在前,加大对乱停乱靠、乱丢乱吐、乱倒乱 堆、乱贴乱画、乱牵乱挂、乱搭乱建以及行人闯红灯等问题的 管理和处罚力度。充分利用媒体手段,让不文明的行为在闪光 灯下露露脸、曝曝光,以“严管”管出好的文明习惯。坚持“厚 爱”引领,选树环境卫生标兵、挖掘和推广身边的好人好事, 以典型模范来示范引领做表率。

    3.

    加强宣传引导,全方位动员参与。

    强化思想引领、价值引导,持续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及 新媒体等多手段全方位开展宣传。创造性开展党员干部志愿服 务进小区活动和党员干部做好事活动,建议每月固定半天开展 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党员干部不仅要自身参与,还要积极宣传 动员家庭成员、左邻右舍一起参与环境卫生大扫除活动。践行 走遍辖区、走遍全城,督促动员全体市民争做文明创建、环境 整治的参与者、推动者,让群众变“局外人”为“局中人”, 变“看你干”为“跟你干”。

    (二)紧盯重点,分类施策 1.

    分类推进居民小区管理。

    规范物业管理小区。住建部门要加强行业指导和监管,进 一步严格实行新建小区前期物业管理招投标制度,规范物业服

    — 102 —

    务企业进入和退出物业项目行为。完善落实物业服务分级定价 机制和退出机制,全面推行物业服务质量公示及物业服务等级 第三方评定与街道社区参与评定机制。实行物业服务弹性调价 机制,根据等级评定等次适时调整其收费标准并在所服务的小 区进行公示,全面打造“质价相符”的物业服务环境。对无故 不交物业费的业主制定相应的制约措施,如将物业费交纳情况 与个人信用挂钩,对恶意不交物业费者可采取法律诉讼方式来 解决,以确保物业服务费的收缴率。探索“三无小区”、老旧 小区、散居片区多模式管理。将疫情期间在每个小区设立的小 区党支部作为“三无小区”、老旧小区、散居片区管理的牛鼻 子,探索以小区党支部为基础组建“红色业委会”,党支部与 业委会成员交叉任职。探索推进“一帮一”管理:即一个管理 规范、党员志愿者多的小区,结对帮扶管理较差、党员志愿者 少的小区;“一带一”管理:社区主导,鼓励物业管理较好的 小区将周边的“三无小区”、老旧小区、散居片区纳入统一规 范管理;“多合一”管理:打通无形的围墙,将多个“三无小 区”、老旧小区、散居片区合并为一个大的小区,引进龙头物 业规范管理。

    2.

    “整”“建”结合,解决城中村、背街小巷乱象。

    一方面,下决心、下大力气做好城中村、背街小巷的“减 法”。街道办事处要对城中村、背街小巷现状进行摸底,依法 依规打击和拆除违建;采取回购、置换等方式分类研究解决闲

    — 103 —

    置未利用宅基地问题。要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精神,旗帜鲜 明地为基层依法依规打击处理违建等行为撑腰,尊重鼓励基层 对闲置宅基地处置的探索和创新。另一方面,争取上级项目政 策推进城中村、背街小巷“换新颜”。积极争取、合理利用老 旧改、棚改政策资金支持,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城中村、背 街小巷改造。要结合城中村、背街小巷的实际,既考虑经济社 会发展,也要充分考虑居民生活实际需要,合理配置停车场、公厕、广场、小游园等公共资源,切实完善城中村、背街小巷 居住和营商环境。

    3.

    探索推进闲置地“短期利用”和“长期托管”模式。

    要围绕闲置用地,列出短期和长期利用清单,宜绿则绿, 宜商则商,宜建则建。探索部分闲置用地建立临时停车场、临 时市场等,缓解停车难、流动商贩管理难等问题。收储未利用 地按照“谁储备、谁负责”的原则管理,鼓励把收储未利用地 块托管给社区进行管护。

    (三)标本兼治,常态管理 1.

    赋能街道。

    探索推进市、区直有关单位由街道统筹的“双重管理”权 责体系。建立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制度,推进市区两 级城管、市场监管、公安、住建、交通等重要职能部门管理执 法力量下沉到基层,可对应三个办事处设立集城管执法、物业 管理、市场监管、公安交管一体的综合执法常驻机构,实行双

    — 104 —

    重管理。按照干部工作日志制度,对下沉街道的市、区两级执 法人员履职尽责情况进行严格管理。结合文明单位动态管理, 给予街道、社区部分“不文明单位”授权名额,在文明单位评 选中充分征求街道、社区意见。

    2.

    畅通渠道。

    加快推进建筑垃圾、大件垃圾、餐厨垃圾末端处理建设, 在咸安经济开发区静脉产业园合理规划设置集生活垃圾处理、建筑垃圾处理、餐厨垃圾处理等一体的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园,畅通垃圾末端处理渠道。在园区建成过渡期,可在园区临 近建立定点“堆场”,规划建设建筑垃圾、大件垃圾收纳中转 站,防止违规偷倒、私倒垃圾等不法行为,减少环境污染和经 济损失。

    3.

    合力管控。

    探索推进法制化、智能化、高效化、公开化的环境卫生管理体制机制。严格环境卫生治理执法,强化职能部门执法力度, 不定期开展多部门联合整治,对违规偷倒、乱堆乱放等破坏环境卫生行为,实施顶额、上限处罚。强化公众监督,对市民举报第一时间受理,并在核准后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形成社会、公众、媒体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全面推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环境卫生治理中的应用,将雪亮工程、环境监测、交通运行、供水供气供电、防洪防涝、生命线保障等城市运行数据进行综合采集、整合分析,

    — 105 —

    促进多部门公共数据资源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形成综合性城 市管理数据库,让城市管理向智慧化升级,实现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督“五位一体”。

    — 106 —

    关于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调研报告 网络 调研报告 民生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扎实推进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 加强村庄规划布局,引导农村社区建设,高度重视农村环境建 设,把村容整洁摆在了十分重要位置,明确要求大力加强环境 保护工作,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在统筹城乡发 展中,始终把土地整治工作与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把土地置换安置小区建设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 活质量的重要抓手,注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积极开展多 种形式的村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一些试点示范村镇面貌发生 了显著变化,但也有不少乡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比较严 重。其城管局所驻的镇村也不例外,村有 4259 人,1065 户,16 个村民小组卫生脏、乱、差较为突出的小组有:河边、学堂下、胡屋坪、老安置地、新屋、老屋、火车站及邱屋、杨屋等。虽 然工作队进驻后与镇、村一起不定期进行装运,但由于经费、人员等问题的困扰及村民素质的问题有待提高等客观因素制约 着多项工作的总体推进。“三送”工作队就此开展专题调研活 动,现报告如下: 一、当前农村环境卫生面临的突出问题

    — 107 —

    (一)生活污染不断加剧。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随之生活污水和垃圾数量也持续增多。现场观察到,农民生活污水和垃圾,大部分未经处理,就随意倾倒、随意排放,日积月累,垃圾越堆越多,污染越来越重,局部地区沟渠淤塞,污水横流。本村河边小组(老一中对面)有一个村委的简易垃圾池, 周边 300 多户的生活垃圾全部倾倒在河边,大雨来时直接被大 水冲走,由于车子进不去,给周边的村民带来很大的健康隐患。

    (二)公共设施配套不齐全。

    大多数村只注意农民住房主体工程建设,而对新村道路、供电、供水、排污、卫生、绿化、美化、亮化、垃圾和污水处 理等附属设施大多没有同步建设、及时配套。

    (三)管理机制缺失。

    一是部分村级卫生队伍不健全,环卫设施不配套;二是大部分村缺乏公共卫生管理机构,环境卫生长期处于无人抓、无人 管、放任自流状态;三是没有形成村环境卫生工作机制,收集、处理垃圾(污水)的责任没有落实到位。

    (四)饮用水安全难以保障。

    目前村自来水水源大多为地表水,极易受到各类污染源的 侵蚀,水质差,且大部分无处理设备;不少地方供水能力不足, 严重影响农民生活用水。村处于城乡结合部,部分村民还未安 装自来水,问题比较突出的如老屋小组黄日春等 25 户,要求安

    — 108 —

    装自来水问题多次与工作队联系,但由于目前火车站的自来水 压力不够,只能等到 206 国道改建后,新增自来水新管线方能解决。

    二、主要原因分析 当前统筹城乡发展的环境污染问题,是由多种因素长期累 积所致,其根源在于发展不足或发展不当。

    一是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使得环境整治的重心几乎全部放在了城市,对农村环保工作重视不够,广大农民的生存环境权益未能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与城市和工业污染防治相比, 农村污染防治工作,既无全面系统的措施,也无强有力的管理手段,使得农村环境卫生工作基础十分薄弱,在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技术支撑、监督考核等方面亟需进一步加强。

    二是投入不足。

    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欠帐较多, 加上缺乏有效的公共服务投融资机制和政策,导致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虽然每年村有 5000 元的环卫经费,但到现在一直未到位,每次的垃圾装运都要村委及“三送”工作队先行垫付。

    三是意识不强。

    不少群众对环境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日常生产生活行为缺 乏必要的环卫知识作指导,尚未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相

    — 109 —

    关部门环卫宣传教育力度不大,未能达到进村入户、家喻户晓, 导致农民参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统筹城乡发展的主体作用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加快推进新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几点建议 目前我统筹城乡发展环境卫生状况不容乐观,已经成为影 响各地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突出问题,应引起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为此建议: (一)将农村清洁工程列为市政府民生工程,大力推进农 村环境综合整治。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是一项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统筹发 展,造福百姓的基础工程。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 进,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实 现村容整洁势在必行。建议各级党委、政府以统筹城乡发展和 苏区振兴发展为契机,进一步重视抓好农村的环境卫生整治, 将农村清洁工程纳入各级政府的民生工程,建立和完善相应的 工作推进机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改善农民人居环境。

    (二)坚持规划先行,研究制定农村环境保护规划。

    要科学编制乡镇、村庄建设规划,统筹安排建设村镇基础 设施,推进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区域共建共享。要以市、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基础,认真编制农村环保规划和垃圾 处理等专项规划,明确农村环境整治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 和政策措施,推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向农村覆盖延伸。

    — 110 —

    (三)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农村环境整治投入力度。

    在积极争取国家、省项目资金支持的同时,市、县政府应从城市建设维护费和土地出让金中安排一定的比例,用于乡(镇)、村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中转补助;市、乡财政应对垃圾运输和养护保洁经费予以保证;村庄清扫保洁费用可适当由村集体(置换土地收益,建立部分集体房用于卫生所、超市等公益收益,部分土地出让所得)和农民自筹,也可设立“村卫生保洁基金”。从长远看,各级政府应将农村环保和环境卫生整治项目纳入各级财政预算,逐年提高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 建立农村环保长期、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

    (四)重视抓好项目资源整合。

    目前,国家和地方对农村环境整治投入有限且涉及多个部门,建议在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以市(县)为单位,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和涉农环保奖金,将农村环保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程、村村通工程、农村饮用水工程、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农村清洁工程、文明村 镇建设、农村改水改厕、农网改造、村卫生室建设等有机结合, 聚合有限财力,集中区域,统筹使用,抓好试点示范,从而产生集聚效应。

    (五)注重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建设。

    各级党委、政府应把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纳入节能减排和环

    — 111 —

    境保护工作总体安排,抓紧制定农村环境整治规划和农村清洁 工程实施方案,将环境整治纳入市县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

    加强乡村环卫队伍建设,制定和完善环境卫生管理村规民约, 加大对环境整治的宣传教育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文明意 识和环保意识,逐步建立适应农村环保工作需要的监管体系和 环境卫生保洁运行管理的长效机制。

    (六)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环境整治。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 过程。当前,应锁定有限目标,在统筹规划建筑垃圾、污水和 粪便处理设施的同时,把垃圾集中处理作为新农村环境整治的 切入点,加快推进覆盖市乡村三级生活垃圾收集、中转和处理 网络建设,因地制宜建立各具特色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有条 件的地方,应建立完善收运系统,将农村生活垃圾转运到城镇 垃圾处理场处理或实行垃圾分片划区集中处理;在缺乏垃圾处 理场的地方,鼓励农民开展简易、有效方式处理。

    — 112 —

    关于人居环境整治的调研报告 网络 调研报告 民生

    为了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进展和成果,反映农民的满意 度和期盼,地方统计调查局课题组进行走访调研并开展问卷调 查,形成本文。本文分析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成效与特点, 总结了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人居环境整治的成效与特点 调查显示,对当前人居环境整治成果满意和较满意的村民达 92.5 。农村总体呈现出“水净、村美、人和、民富”的宜居、宜业、宜养、宜乐的美丽乡村新风貌。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美村”意识深入人心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造福广大农村民众的重要举措,被越来越多的村民知晓并支持,“美村”意识深入人心。特别是近年来大力倡导的生活垃圾分类,更为农...

    关于**市教育界民生类提案落实的调研报告

    按照**市教育界“界别活动周”的安排,近期,通过对近三年教育界界别与界别委员有关民生的提案的落实情况开展了调查研究,重点追踪了近三年的优秀提案。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总体情况

    近三年,教育界政协委员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高度的负责精神,切实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就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进创新发展,促进**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及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总体而言,具有数量多质量高;主题明确、言而有据、可操作性强的特点。教育界别提案每年至少提交一件,每位委员每年提交提案均在三件以上,其中**、**两名委员仅20

    13、2014两年度提案数就均达10件。其中教育届别提出《**》被列为重点提案,2013年度**委员《**》、**委员《**》、**委员提出的《**》被评为优秀提案。

    (二)民生类提案解决情况

    关注民生,为民服务是人民政协的重要职责,我们教育界的委员能牢固树立履职为民的理念,坚持把维护民利,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每年各位委员都深入民众,撰写反映民意的提案。如**委员 《**的建议》《**的建议》、《**的建议》,*

    1 *委员有《**的建议》,**委员《**的建议》等等。

    这些涉及养老事业、医疗保障、公共交通、环境治理等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类提案均得到有效落实,有效地促进了民生事业的改善。如针对**委员提出的《**的建议》,市政协会员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和部分政协委员成立专题调研组,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调研,形成《**的建议案》,提交市政府,市政府及时采纳了“加强属地管理、突出业主主体地位、会类确定物业管理模式、严格落实配套设施建设、加强行业监管”等主要意见,并出台了《**市贯彻实施江苏省物业管理条例意见》,现已实施。针对**委员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市二手车市规范建设和管理的建议》,**市商务局已通过多方协调,在**着手建设二手车市场。针对委员提出的养老类提类,民政局先后组织有关同志到外地参观学习居家养老的先进经验,又到居家养老服务站,就建设和开展服务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在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实施办法》,并已推广。

    二、民生类提案有效落实的主要原因

    (一)领导重视关注民生,重视民意

    我市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政协提案的办理工作,尤其重视维护民利,关注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政协提案交办工作会议,对办理时限、办理程序、职责要求等方面均作了明确的要求。市委、市政府督查室适时做好跟踪督查和督办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

    2 各承办单位均把十分重视提案的落实,一般均为主要领导亲自过问,亲自协调,领导班子成员齐抓共管,大部分提案是措施到位,落实到位,有力地促进了提案的落实。

    2012年和2013年所有提案通过各承办单位的共同努力,所有提案都在规定的时间内办理完毕,办复率达100℅。委员对提案办理工作总体上是满意的。对2014年的提案,政协也都已交办。

    (二)提办双方紧密联系。

    承办单位能够按照提案办理的要求,采取登门走访、电话交流、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及时与委员保持联系,做到与委员沟通密切,真诚交换意见,共商解决问题之策。使提案办理工作真正成为密切协商、集思广益的过程。

    (三)创新举措办理工作更顺畅。

    为高质量做好提案办理工作,各承办单位均创新了办理举措。如教育局在办理民生类建议时做到了“三个结合”,即将办理工作与转变工作作风相结合,使办理过程成为建设服务型、透明型、效能型机关的过程;将办理工作与推动教育工作相结合,使办理过程成为广纳良策、解决问题、促进工作的过程;将办理过程与建立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相结合,使办理过程成为听取民意、体察民情、解除民忧的过程。

    三、进一步做好提案办理工作的建议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在极个别提案办理过程中还存在着承办单位对提案办理工作认识存在还不够到位,重答复、轻落实的现象。针对

    3 这一问题对进一步做好提案办理工作,提高提案办理的实效性提出几点建议:

    (一)将办理提案与工作实际相结合。如果单纯地“就提案办提案”“就答复办答复”,不仅做不好办理工作,久而久之还将挫伤委员参政议政的政治热情,要使提案办理工作长办长新,始终保持活力,就必须将提案工作与本单位工作实际结合起来,体现在计划中,落实到工作中,见效在单位的长远发展中。

    (二)狠抓工作落实。提案办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解决问题、取得实效。把真正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作为衡量建议提案办理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实现建议提案办理由“答复型”向“落实型”转变。建议提案承办单位要分两次答复,第一次为答复为针对提案的提出问题,重点答复下一步拟作出的政策调整或采取的工作措施,;第二次答复在问题解决之后,重点答复在解决过程中采取的措施、方法,出台政策的文件,以及解决结果。

    (三)加强督促检查。完善督办机制,承办单位办公室要对需落实的提案逐一登记,动态督查,对短期内能解决的问题,限时解决。对受客观条件限制,需要一定时间解决的,制定具体规划,实行延伸办理,并将提案办理情况上网展示,切实提高督办催办效能。而且建立通报制度,及时调度建议提案办理进度,办理结束后,查找问题,总结经验,通报点评。强化不定期抽查方式,采取多种形式不定期征求代表委员对办理工作的意见,及时将有关情况反馈承办处室,督促改进办理工作。

    (四)要建立长效机制。目前有些提案在立案后能很快得到办理落实并收到实效,让提案人感到十分满意。然而,在经过一段时间后,所取得的效果会渐渐反弹,甚至回归到初始状态,即出现所谓提案办理落实的收效“一阵风”现象,而且由于民生类问题往往涉及面极广,反复性极强,所以“一阵风”现象在民生类提案的解决过程中尤其明显。这就需要承办单位要建立提案办理落实与成果巩固的长效机制,通过制定和颁布相关政策、法规、制度等给予惩治和约束。

    推荐指数五颗星!文章写的好,一点也不拖沓。

    作者观点敏锐!

    推荐访问:例文 党建 民生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