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范文大全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教案反思 > 正文

    钱学森课堂实录_《钱学森》课堂实录之一

    时间:2019-06-07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师: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

    生:喜欢。

    师:说到电影,我想请教一下,你们知道世界上最著名的电影大师是谁吗?

    生:张艺谋!

    师:张艺谋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电影导演,暂时还不是世界最著名的电影大师。当然,我们希望他努力争取。

    生:卓别林!

    师:对!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在电视里看到的,说卓别林是电影之父。

    师:对!电影之父。(板书。)在电影这一行业里他是老大!算是祖师爷了,谁还知道哪些“之父”?

    生:音乐之父贝多芬。

    生:钢琴之父李斯特。

    生:炸药之父诺贝尔。

    师:在中国,也有一个人被誉为“导弹之父”,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生:不知道。

    师:他就是放弃了在美国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国的世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板书:钱学森。)钱学森,194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留学美国。当时,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但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经过五年的漫长岁月,1955年10月1日,他终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为我国的火箭、导弹的研究和发射工作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想不想读课文?

    生:想。

    师:好!放开声音,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

    (一会儿,学生基本读完。)

    生:还想读吗?

    生:想。

    师:真话假话?

    生:真话。

    师:好,想读的请举手。好了,时间到,再举手也不算了,就你们这些人读,你们举手最快,获得了读课文的权利,请你们起立齐读课文第一节。(对没有举手的学生)等他们第一节读完了,你们才有权利接着读。当然,如果谁读累了,随时可以坐下来歇一歇,谁想读了再站起来读,好吗?

    生:好!

    师:开始读吧。

    (部分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节,紧接着全班同学陆续接着读,直至全文读完。)

    师:听你们整齐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不过,现在我想学一学齐泯王,不听你们齐奏,想听你们一个一个地吹,见识一下你们各人的真功夫。谁敢出来?

    (生无人举手。)

    师:被吓住了?都想当南郭先生?

    (生笑,众笑。)

    师:(有一学生举手。)好!他站起来了,站起来就证明自己不是南郭先生,有勇气!

    (该生读课文。)

    师:读得不错,你百分之百不是南郭先生!不过有个字音要注意一下,“屈指一算”读“qū”,不读“qǔ”,你读,再读,全班读。“魂牵梦绕”的“绕”读第四声,不读第三声。这是个多音字。读!再读!

    师:谁来接着读课文?

    (一生读下一节。读到“赴美国留学”,师示意停下。)

    师:停。这个“赴”字是个生字,怎么记住?

    生:姓“赵”的“赵”字“×”换成“卜”就行了。

    师:闭起眼睛写一下。“赴”是什么意思?

    生:到的意思。

    师:对!还可以怎么说?

    生:去。

    师:也对。但这里为什么不用“去”或“到”?(略停)“赴”是书面语,而“去”和“到”有时可以作口头语使用。所以“赴”字一般用在比较正规的书面语中。比如在电视新闻里经常听到“胡锦涛总书记携夫人赴某某国访问,而不说“去”或“到”某某国访问。好,接着说。

    (一生读到“富裕”时,师示意停下。)

    师:停。还得打断你一下。看老师写这个“富裕”的“裕”字。“裕”字怎么解?

    生:“裕”就是富的意思。

    师:怎么知道的?

    生:“裕”字左边是衣字旁,右边是个“谷”,一个是穿的,一个是吃的。

    师:吃穿都有了,丰衣足食了,还不富裕吗?对吧?

    生:对!

    师:你真聪明。从字形上就看出字的意思了。其实这也是我们祖先的一种造字方法,有一些字的字形就代表了它的意思。比如“孬”读“nāo”,意思就是不好,差劲。“不正”合起来就是“歪”wāi,两个“木”就是“林”,三个“木”就是森林的“森”。

    (边说边板书这几个字。)

    师:下一段?请你来读。(指一生。)

    生:(读)“……欢度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师示意停。)

    师:除了中秋节外,还有哪些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生:春节。

    生:重阳节。

    生:元宵节。

    生:“五一”劳动节、“三八”妇女节。

    师:传统节日是指世代相传的、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的庆祝活动或祭祀仪式等。“五一”劳动节、“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等是国际性的节日,不是咱们中国所特有的传统节日。明白吗?

    生:明白。

    (生读到“兴奋”时,这段正好读完。)

    师:注意,最后一个词“兴奋”读第一声“xīng”。读,再读。新中国刚刚诞生,又碰上中秋佳节,几个留学生,一群好朋友,对月抒怀,谈得格外兴奋。怎样读才叫兴奋呢?谁再来读读?

    (生再读这一段。)

    师:好,继续下一段,后面那位高个子女孩,你来读。

    (生读到“袒露”时,师正音,释义。)

    师:这里“露”读“lù”,跟我读“露,袒露”,再读,再读。这是个多音字,还读“lòu”,只是用在“露马脚”、“露馅”中读“lòu”音,其余都读“lù”。“袒露”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吐露。

    生:流露。

    生:表露。

    生:表白。

    师:(生读到“运载火箭”时,师正音。)“运载”的“载”读第三声“zǎi”,跟我读,“载,运载”,再读,再读。“载”也是个多音字。只是在“载歌载舞”中读“zài”。

    师:刚才我们已经把课文读了两遍了吧?

    生:嗯。

    师:我告诉大家,学语文一定要靠读,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就读准了,读不顺的句子多读几遍就读顺了,不理解的地方多读几遍也就明白了。当然,学语文又不能光是读,都让你们读去了,读完下课,各走各的,读了以后各人有什么感受,有什么体会,有什么发现,有什么疑问,大家彼此都不知道,那又何必要几十个人挤在这一间屋子里干什么呢?对吧?那你们说,不光要读,还要干什么?

    生:还要说读书后的感受。

    师:对!还有?

    生:谈谈不理解的地方。

    生:说说自己的收获。

    师:对!只要是自己的体会、感受、困惑、发现,就要坚持自己的观点,实话实说。一句话,不管你有什么想法,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好了,现在我还想请大家读课文,不过这一遍要求提高了,读完后要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建议大家默读,这样便于思考,可以在你认为有想法的地方勾勾画画,作个批注。会作批注吗?

    (生默读课文,作批注。)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谁先来说?你是第一个举手的,发言权应该先给你!

    生:我觉得钱学森很伟大!

    师:嗯!说得不错。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读)“钱学森194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赴美国留学……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钱学森在美国有那么高的待遇,生活条件那么好,可他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他是中国人,要为中国人民多做点事。

    师:身在异国他乡,心系祖国人民。就这段话,谁还有话要说?

    生:钱学森说“他是中国人”。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我读了很受感动,我想起了一首歌《我的中国心》。

    师:能给大家唱几句吗?来!掌声鼓励!

    生:唱“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师:《我的中国心》最初是由香港著名歌手张明敏在80年代的时候演唱的。这首歌唱遍了大江南北,唱出了全世界爱国华人的共同心声。会唱吗?来!一起唱!

    (师生同唱《我的中国心》,气氛热烈。台下掌声雷动。)

    师:唱起这首《我的中国心》,有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感觉很激动!

    生:感到很自豪!

    生:很兴奋!

    生:很想大喊一声!

    师:喊什么?

    生:(大喊)中国,我爱你!

    师:多么真挚的情感!多么富有激情的呼唤!你同样喊出了身在美国心系中国的钱学森的心声!有把握把钱学森的心声读出来吗?

    生:有!

    生:读钱学森的话。“我是中国人。我现在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师:我听到了深情!谁再来?

    (一生激动地再读钱学森的话。)

    师:我听到了深情而又激动!来!一起读!

    (全班齐读钱学森的话,群情激昂!)

    师:还有谁有想法?

    生:老师,我能先读一下吗?

    师:当然可以。

    生:(读课文第4节。)当时我们中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就连和他在一起的中国留学生都劝他暂时不要回去。可他却说,就是因为祖国现在很穷,所以我们要共同去创造,我们应当回去。如果心里没有祖国,他怎么会这样坚决呢!

    师:是啊!中国有句俗话,“子不嫌母丑”,“狗不怨家贫”。祖国就是自己的母亲!

    生:钱学森明明知道当时我们国家很穷,就是搞起科学研究来也不方便,但他却放弃了在美国的优越条件。因为他是中国人,他要为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做贡献,他要把汗水和智慧洒在中国的土地上,让自己的祖国早一天强大起来!

    (掌声。)

    生:钱学森的话让我感动万分,因为他在美国帮助美国人做事情,美国给了他很高的待遇,将来可能会更有前途,而他回国,各方面条件都赶不上美国,如果不是由于他的爱国,那不就是一个傻子吗?

    师:那你说,钱学森傻不傻?

    生:我觉得他一点都不傻。因为在美国再好,但美国不是他的家啊。他在中国长大的,怎么会不要自己的家呢?

    (热烈的掌声。)

    师:说得多好啊!中国才是他的家!是祖国的山山水水养育了他。祖国的一草一木,一沟一坎都令他难忘;长江、长城,黄山、黄河,无时不在对他深情地呼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来!我们再来读一读钱学森的肺腑之言,感受他那颗赤诚的爱国之心。

    (生齐读钱学森的第二段话。)

    师:这段话是钱学森对谁说的?

    生:这段话是钱学森对留学生说的。

    师:什么情况下说的?

    生:留学生劝他不要回国时说的。

    师:钱学森既答复了留学生们的劝说,又表白了自己的心迹。想一想,假如你是钱学森,说这番话时应是怎样的心情?

    生:激动!

    师:对!

    生:诚恳!

    师:缺不了。

    生:坚决!

    生:坚定!

    生:果断!

    师:体会得很好。那你就带着你的激动,带着你的诚恳,带着你的坚决和果断再来读一读。

    (生齐读,声情并茂!)

    师:同学们发现没有,这一节除了写钱学森的话,还写了谁的话?

    生:还写了留学生的话。

    师:为什么要写留学生的话?

    生:因为留学生的话正好是个对比。

    师:就是说,留学生的话和钱学森的话正好是个对比,对吧?对比着写,有什么好处?

    生:这样,就更能突出钱学森的爱国心!

    生:一对比,钱学森回国的决心就显得更坚决了!

    师:那我们找找看,课文里还有没有这种对比的写法?快速浏览一下。

    生:刚才我们学过的第二节就是对比写法。

    师:说具体点。

    生:书上说钱学森在美国享受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而钱学森却要回去。

    生:还有课文第一节,(读)“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这里用“轮船的甲板”和“火箭的舱壁”作对比。说明钱学森归国心切!

    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轮船的甲板,说明钱学森是乘船回来的;火箭的舱壁,这说明是坐在火箭里,火箭的速度比轮船快,说明他盼望早一点回来。

    师:分析得很有道理!精彩!看这句话,有一个成语正好能概括它的意思,又能表达钱学森此时的心情,谁知道?

    生:归心似箭!

    师:对!但作者为什么要用火箭作比,而不是飞机或者快艇呢?

    生:因为成语不是说“归心似箭”吗?

    师:当然也有这个“箭”的意思。还有别的吗?

    生:因为火箭是最快的,没有比它再快的了。

    师:也就说明钱学森盼得不能再盼了,急得不能再急了,对吧?

    生:对!

    师:谁能把这归心似箭的心情读得让大家都能感受到?

    (一生读,不够理想。)

    师:哪个词语在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生:火箭的舱壁。

    师:对呀,那就要突出出来呀!

    生:(读)“……而是火箭的舱壁呀!”

    师:好!感觉出来了!一起读!

    (生齐读,语感很好。)

    师:还有对比写法吗?

    生:课文第5节“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这一段用美国一位将领的话来作对比,突出了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

    师:这位将领的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是说钱学森是个难得的人才,坚决不能让他回到中国,这样美国的损失就大了。

    生:说钱学森抵得上五个师,说明他是个威力无比的人才。

    师:一个师有多少人?猜猜看。

    生:500人。

    师:太少了!

    生:5000人。

    师:差不多。我来告诉你们,部队的编制分甲、乙两种,乙种师5000人是一个师,甲种师一个师就是10000人,你们说五个师是多少人?

    生:按甲种师是50000万人,乙种师25000人。

    师:至少25000人啊!钱学森至少赶得上25000人!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力量无比的人!

    生:伟大的人!

    生:了不起的人!

    生:不可多得的人!

    生:打着灯笼难找的人!

    生:像神仙一样的人!

    师:神奇的人!对吧?所以美国海军的高级将领怎么说?

    生:读“钱学森无论到哪里……美国!”

    师:“绝”字什么意思?

    生:坚决不允许。

    生:没有商量的余地。

    师:这句话怎么讲?

    生:就是不允许钱学森回到中国!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没有别的?

    生:是不允许他离开美国,到中国不行!到其他国家也不允许!

    师: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再往深一点思考,这句话还有什么潜台词?

    生:就是他们美国一定要想方设法把他留下来,帮助美国做事情。

    师:他们会怎么留?

    生:他们会给他涨工资,给他更好的别墅,更高档的轿车。

    师:嗯,有可能。

    生:还会给他升官。

    生:给他美女。

    (生笑,众笑。)

    师:这是想诱惑他。电影电视里一些坏蛋经常会这么做。还有别的吗?

    生:他们如果劝说不行,利诱也不行,可能就要来硬的了。比如抓起来,拷打他。

    师:会进行卑鄙的暴力威胁。

    生:会派人监视他,把他软禁起来,不允许他外出、打电话、通信等。控制他的自由。

    生:实在不听话,不为美国做事,他们有可能对他下毒手,秘密杀害他。

    师:是啊!同学们想像的都有可能。他们会软硬兼施,千方百计阻挠钱学森回国。事实上,当时的美国政府确实也是这么做的。当钱学森提出回国后,他们非常恐慌,后来又非常的恼火,明里暗里对钱学森进行迫害。后来还卑鄙地找了个借口把钱学森抓了起来。当祖国得知这一消息后,周恩来总理马上和美国政府进行交涉,经过五年的努力,钱学森终于从美国的束缚中获得了自由,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谁来读一读第5节和第6节。

    (一生读。)

    师:五年的时间有多长?你们现在是五年级,五年后你们高一就读完了。再算一下,一年是365天,5年是1825天;一天24小时,5年是43800个小时;一堂课40分钟,五年整整2628000分钟,相当于65700节课,若按一年在校上课200节计算,整整要在学校上课328年啊!这么漫长的等待,对一心回国的钱学森来说真是怎样?

    生:度日如年。

    师:好!他用了四个字的词语来概括,谁还会说?

    生:倍受煎熬.

    生:望眼欲穿。

    生:寝食不安。

    师:所以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读!

    生: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

    师:虽然在美国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可是他说——读!

    生: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师:当他袒露心迹,有留学生劝他不要回国时,他诚恳而又坚决地说——

    生: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师:正因为如此,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

    生: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师:钱学森回国后,得到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一个月之后,成立了我国的第一个导弹技术研究院。钱学森就是这个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长。他带领一批科技人员奋力拼搏,1960年9月10日,在中国的国土上,用国产燃料成功发射了第一枚P—2导弹,从而揭开了中国导弹试验史上的第一页。1970年,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东方红卫星……1991年10月16日,在钱老即将年满80岁的前夕,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钱学森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关于钱学森的感人事迹,还有太多太多,同学们课外可以读《中华名人传记》,还可以上网查阅有关资料,只要点击“钱学森”三个字,网上就有260万个页面。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推荐访问:课堂实录 钱学森 《钱学森》课堂实录之一 19钱学森课堂实录 钱学森教学实录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