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范文大全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教案反思 > 正文

    古诗词三首《长相思》教案

    时间:2021-09-11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古诗词三首《长相思》教案

    同学们说得真好,他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悬崖绝壁,经过了荒山野岭,经过了险滩急流,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小编和大家分享的古诗词三首《长相思》教案材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教学目标

    1.会认“浣、聒”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并背诵这三首诗,默写《枫桥夜泊》。

    3.体会诗中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4.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

    1.会认“浣、聒”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2.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掌握这首诗的意思。

    2.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3.认识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2)

    1.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板书:山居秋暝

    2.作者介绍(出示课件3)

    王维(约701-约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他又精通绘画,擅作平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有《王右丞集》。

    二、诗歌朗读指导

    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诵读指导(出示课件5)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三、诗中有画

    (一)题解(出示课件6)

    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二)诗中有画(出示课件7)

    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这里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板书:诗中有画

    (出示课件8 )既然说“诗中有画”,我们就把诗还原为一幅古典的卷轴画。

    1.我们首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出示课件9)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出示课件10)

    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板书:寂静,清新,幽雅

    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出示课件11)

    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3.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12)

    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板书:山村生活美

    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出示课件13)

    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新雨之后才能显清泉之声响。

    4.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出示课件14)

    明确:是。写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勃勃生机。这里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5.六句写景的句子,哪几句可以作为画面的主体?学生概括。(出示课件15)

    明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

    四、拓展延伸

    网上搜集王维的其他诗,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背诵下来。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预习。

    板书内容

    山居秋暝

    诗中有画

    寂静,清新,幽雅

    山村生活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利用教材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的意思。

    2.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评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诗人“愁”的意蕴与情怀,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与启迪。

    3.在反复诵读、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愁思与景物交融、契合的写法,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初步领悟做人的哲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解字读题

    1.板书课题

    2.题解:(出示课件16)

    “泊”:停泊。

    板书:枫桥夜泊

    二、初解诗意,读出韵味。(出示课件17)

    1.看能不能读出诗的节奏与新的感觉来。

    2.学生自学自读。

    3.指名生读。请大家认真听,听一听他的朗读停顿是否合理,节奏是否恰当。

    指导:“到——客——船”,这节奏一放慢,声调一降低,就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来,一起来读后两句。

    学生齐读全诗。

    三、感“眠”悟“愁”,“对”出愁思。

    1.抓一“眠”字,进入情景。(出示课件19)

    (1)请同学们默读古诗,想一想:哪些字眼、哪些词语向我们透露出张继没有睡觉的消息?

    (2)学生默读、圈画。

    (3)停。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字眼看出张继的不眠?

    月落。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

    板书:月落

    乌啼。他听到了乌鸦的啼叫。耳闻乌啼,所以未眠。

    板书:乌啼

    (出示课件20)霜满天。张继还看到了霜满天的景象。满天的霜有谁看见过?哦,霜满天其实写的是作者的什么感受?对,是诗人感觉到的。诗人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能睡得着呢?

    板书:霜满天。

    诗人看到了枫树和渔火。

    板书:江枫、渔火

    张继因为未眠,所以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

    板书:半夜钟。

    (4)在这深秋之夜,张继目睹月落,耳闻乌啼,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睡得着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态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2.抓一“愁”字,感受愁意。(出示课件21)

    (1)旅途本辛劳,本应该早点歇息,张继却久久不眠,为什么?

    学生回答。

    一个字,愁。学生说带“愁”字的词语。

    板书:愁

    (出示课件22)(2)是的。请你看看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愁绪和愁怀?是什么拨动了诗人的愁心与愁弦呢?

    是月落、是乌啼、是江枫…… 抓住这些词语读出感觉。

    (3)学生自由地读、圈、想、读。

    (4)交流:月落能带给人一种失落感,一种孤独感。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读第一句。

    板书:月落----失落感、孤独感

    乌啼---凄凉

    霜满天-----寒冷

    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3.抓一“对”字,感悟“愁”思(出示课件23)

    (1)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思考:这里的“对”字是什么意思?

    板书:对(出示课件24)

    “对”在这里的意思是“面对、对着、陪伴”的意思,那么请你们纵观全诗,想一想:是什么在陪伴着孤独的诗人呢?

    哦,是冷月、悲鸦与寒霜在和诗人做伴,是江枫、渔火和钟声在与诗人作陪,这一对,对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

    (2)张继到底在愁什么?此时此刻他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生带着“愁”来读。(出示课件25)

    教师范读。但是,这里什么都没有,这里有的只是——

    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板书:愁

    四、钟声叩心,释放愁怀

    1.钟声响起,述说情怀(出示课件26)

    请问,这午夜的寒山寺的钟声似乎在向张继述说着什么呢?请拿起笔,写下你的述说。

    2.交流评析,释放情怀

    学生述说着钟声的述说。

    学生在钟声的伴奏下齐读全诗。

    五、总结拓展,人文关照。

    推荐《不朽的失眠》给大家阅读。

    六、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板书内容

    枫桥夜泊

    月落----失落感、孤独感

    乌啼---凄凉

    霜满天-----寒冷

    江枫、渔火---半夜钟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能字正腔圆、深情地朗读,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作者天涯行役时的相思之苦与情感之深。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直切主题。(出示课件27)

    师: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学过哪些这类的诗句?(生自由答)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词,就是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板书:长相思

    二、读准《长相思》(出示课件28)

    1.自由读,读准字音。

    畔(pàn) 更(gēng) 聒(guō)

    2.指名读全文,读后评价。

    3.朗读时注意节奏:(出示课件29)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4.根据节奏,小组成员互读,要读得有韵味。

    三、把握词意(出示课件30)

    1.根据注释默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大意,把握不准的,可以向同学请教。

    2.请学生说说词的意思。要求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自己的解释。

    3.评价。(出示课件31)

    四、深入理解。

    1.根据问题再读课文。

    A作者身在何方?

    B作者在“相思”谁?是从哪句中体现出来的?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他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悬崖绝壁,经过了荒山野岭,经过了险滩急流,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出示课件32)

    2.指导朗读:“山一程,水一程”, “风一更,雪一更”。

    师小结:同学们,作者在行军途中历经了千辛万苦,尝尽了酸甜苦辣,作者怎能不想自己的故乡,不想自己的亲人呢?他怎样想呢?怎样相思呢?(出示课件33)

    3.思考:作者怎样相思?想到怎样?题目中哪个字体现了?

    板书:心眷故园

    4.想象词的意境:(出示课件34)

    师引导:同学们认真听同学朗读,想象一下当时的景物以及人物的心情,体会作者的情感。

    师小结:是啊,此时只能聆听寒风呼啸的声音,看到大雪纷飞的情景,一种难以入眠的心境装着一颗思乡的心。

    五、交流纳兰性德的资料。(出示课件35)

    (出示课件)清代诗人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州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幼好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正三品。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纳兰性德去世后,被埋葬在北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

    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出示课件36)

    六、再读《长相思》

    七、拓展《长相思》(出示课件37)

    1.问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想家,你为什么不回家呢?谁来替纳兰性德回答。

    2.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板书:心系祖国

    八、交流

    交流纳兰性德的《菩萨蛮》。(出示课件39)

    菩萨蛮

    纳兰性德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

    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

    旧事逐寒潮,啼鹃恨未消。

    板书内容:

    长相思

    身在征途

    心眷故园

    心系祖国

    教学反思:

    1.这三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不同的情感。《山居秋暝》体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枫桥夜泊》体现出诗人寂寞、孤独的愁苦;《长相思》体现出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在这三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导学生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并通过小练笔的形式梳理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在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的基础上,把握整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这样处理,提高了学生对这三首诗的理解。

    美中不足的是对《枫桥夜泊》这首诗的背景介绍得不够详细,有些学生对这首诗体现的“愁”理解得不够透彻。在今后的工作中,希望有所改进。

    真心佩服立意。

    《古诗词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青螺、敬亭山”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揭示诗题,读题解题

    1、了解诗人:同学们知道李白吗?你们对李白有哪些了解呢?教师相机补充资料。(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音律和谐多变。他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2、你能够背诵李白的哪些诗?

    3、教师指名背诵,根据学生的诵读,随机点拨,如: 《静夜思》——一个乡愁满怀的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重情义的李白。 《望庐山瀑布》——一个寄情山水的李白。

    4、小结: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教师相机板书课题。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题。引问:“敬亭山”前面有个“独坐”,你认为该怎样读?

    6、学生自由读,并说说这样读的理由。

    7、教师小结:从诗题中的“独”字,我们感受到了李白当时很孤独,所以读时语气要轻,速度要慢,来,我们一起读一下课题。全班齐读。

    二、初读古诗,学习字词

    1、过渡: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古诗读两遍,做到字音准确,语句通顺。

    2、学生自由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3、教师出示词语进行检测,指名读,开火车读。 课件出示词语:众鸟 独去闲 两不厌 敬亭山

    4、学习生字“亭”。

    播放课件:(字理识字)读“亭”字时应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尖顶,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像亭尖,“口”字像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像秃宝盖,“丁”字像亭檐及柱子,“丁”不要写成“子”。

    5、指导书写“亭”。

    (1)教师示范书写“亭”,讲解书写要领:点正,横短;秃宝盖宜写宽;“丁”竖钩正直。

    (2)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6、过渡:同学们字音读得很准确,你能试着把古诗读得正确、流利吗?

    7、指名朗读古诗。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请同学们再读古诗,边读边想想这首诗的意思。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借助书下注释或者利用工具书,还可以联系上下句来解决。如果仍有疑问可以做好标记,在小组里交流讨论,小组成员共同解决。

    2、小组内说一说自己读懂了哪些诗句,还有哪些弄不懂的地方。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重点词语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地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4、教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引问: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预设:为什么会相看两不厌?为什么只有一朵云飘来飘去?为什么这里的鸟都飞走了?

    四、深入研读,领悟意境

    1、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古诗意境,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齐读古诗题目,你认为古诗是围绕哪个字写的?(独)“独”可以组成什么词?这些词说的都是同一个意思,那就是——(孤单、单独、只有一个人。)

    2、古诗中也突出了一个“独”字,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只有李白一个人?一句一句地读,一个一个地画。

    3、学生自由圈画,教师巡视。

    4、指名汇报。

    “飞尽”说明一只鸟也没有了;“独去”说明云也飘走了。

    5、教师导学:鸟飞走了,云也越飘越远,这是怎样的敬亭山?(冷清、清净)李白心里会怎么想?(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6、过渡:好一个“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游历了那么多的名山,现在为什么只有敬亭山?(孤独)

    7、教师引问:在生活中,鸟飞了,云飘走了是很正常的事,可在李白的眼里却认为“高傲的鸟、云是弃他而去”,这是为什么呢?

    8、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理解。

    9、教师导学:适当地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件出示,介绍背景: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闻名天下。但他遭受权贵迫害,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已被朝廷贬官整整10年了,长期的漂泊,生活的坎坷和艰辛使他感到孤独。

    10、教师为学生配乐引读:

    师:李白,孤身一人,流落他乡,饱尝世间辛酸苦楚——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此时,人看着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山陪伴着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1、课堂练笔,体会诗人情感。

    教师导学:李白,你有什么话要对敬亭山说;敬亭山,你又有什么话要对李白说。

    (1)播放音乐,课件出示:

    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它说:“________________。”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________________。” (2)学生想象,完成小练笔。

    (3)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诗句。

    12、积累背诵古诗。

    五、联系拓展,安慰孤愁

    1、补充《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从《秋浦歌》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白?从哪读出的?

    2、安慰诗人:

    背诵《静夜思》,李白你不要孤愁,你时刻想着家乡的亲人,家乡的亲人此时也正想着你。

    背诵《赠汪伦》,李白你不要孤愁,因为你不忘故人,你的好朋友汪伦同样也思念着你呢。

    背诵《望庐山瀑布》,李白你不要孤愁,你一生游历过许多名山大川,此时庐山的瀑布也正想着你呢!

    李白啊,李白,你永不孤独,因为时隔千载的今天,我们仍在大声诵读你那不朽的诗篇——《独坐敬亭山》。

    第二课时 望洞庭

    一、创设情境,感知诗文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我们一起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湖的美景。(板书:洞庭)

    2、课件展示洞庭湖风光,教师结合图片进行简介。(洞庭湖古称“云梦泽”,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号称“八百里洞庭湖”。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春秋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秋月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物?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4、过渡:洞庭湖的景色非常迷人,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5、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诵,师将课题补充完整。

    二、质疑问难,自悟诗意

    1、要求学生自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汇报读,正音。

    3、回忆理解诗句内容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4、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说诗句的意思。

    5、过渡:通过交流,你读懂了哪些诗句,谁愿意和大家说一说?

    6、学生自由汇报,教师相机点拨相关词语的意思。(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

    7、过渡: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8、课件展示画面,教师讲述古诗大意,学生对出诗句。

    师:在月光皎洁的秋夜,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洁的月光互为映衬,显得那么和谐、宁静。

    ——(生接)湖光秋月两相和。

    师: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上没有一丝风,水面平静得似一面没被磨过的镜子。 ——(生接)潭面无风镜未磨。

    师:远远望去,君山碧绿如翡翠,山点缀着水,水环抱着山。 ——(生接)遥望洞庭山水翠。

    师:君山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就像是在白银似的盘子里放进的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 ——(生接)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聚焦景色,丰富画面

    1、品味“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1)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 (2)结合课文插图说说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3)这里藏着一个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 (4)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

    (5)你能把你感受到的美景介绍给大家听吗?(引导学生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景。)

    (6)请你用朗读来表达内心的感受。指名读,师生评价。(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

    (7)教师引读,升华情感。

    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 多么宁静啊!一起来读——

    洞庭湖在朦胧的月光的笼罩下,泛起点点银光,此时是那么温柔,一起读。 (8)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

    2、品味“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

    (1)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的美。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感悟比喻的修辞方法运用得形象、生动、巧妙。)

    (2)图片出示君山,师简介君山的传说。(君山风景秀丽,它是洞庭湖上的一个孤岛,岛上有72个大小山峰,相传4000年前,舜帝南巡病故,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追之不及,攀竹痛哭,眼泪滴在竹上,变成斑竹。后来两妃死于山上,后人建成二妃墓。二人也叫湘妃、湘君,为了纪念湘君,就把洞庭山改为君山了。君山现有古迹二妃墓、龙涎井、柳毅井、飞来钟等。)

    (3)你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吗?同桌互读评价。

    (4)指名读。(以评促读,引导学生读出韵味,逐步提升读的质量。) (5)品味独特的比喻: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好像更清楚,这样改行吗?

    (6)再看插图,齐声诵读后两句。

    四、借助资料,感悟诗情

    教师过渡:一切景语皆情语,让我们透过这首诗来了解一下作者。

    (一)用自己的话把你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介绍给大家,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适当补充。

    1、作者的才学。

    2、政治生活上的不得志。

    3、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结合本诗感受作者虽然被贬却依然满眼美景,乐观豁达,热爱生活的平和心态。)

    (二)入情入境地朗读,读出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试背诵。

    五、欣赏名句,感受美景

    (一)拓展诗句,从多个角度感受洞庭之美。

    1、课件出示相关诗句: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题君山》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洞庭湖上清秋月,月皎湖宽万顷霜。——韩偓《洞庭玩月》

    白水连天暮,洪波带日流。风高云梦夕,月满洞庭秋。——李端《宿洞庭》

    2、教师简介诗意,学生齐声诵读。

    3、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尝试积累背诵。

    (二)口语表达《我眼中的洞庭湖》。

    1、课件播放洞庭湖图片。

    2、学生挑选感兴趣的图片进行说话练习。

    3、全班交流。

    第三课时 忆江南

    一、创设意境,释题入情

    1、教师播放《忆江南》歌曲,请学生欣赏后,谈谈感受。

    2、课件出示江南相关资料,指名读,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江南。

    江南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这里小桥流水,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古镇小城,田园村舍,古典园林,如诗如画;啼莺流转、柳绿花红,令人心旷神怡。这就是我们的水乡——(江南)。

    3、过渡: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了一组绝唱——《忆江南》,板书课题。

    4、教师范读古诗,引问: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5、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明晰诗与词的不同。

    诗的每一句字数都是相同的,词的句子有长有短。诗一般是四句,五言七言居多,而词的写法是根据词牌确定的。

    6、教师小结:词又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忆江南”是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或许这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写自己江南情结的用意所在吧。

    二、疏通词句,整体把握

    1、过渡:这么美的词,想读吗?

    2、学生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给别人听,看谁读得最好。

    3、学生采用找伙伴、找老师共读,同桌对读,小组分配读等形式,汇报朗读情况。

    4、指名读整首词,重点指导学生读好“谙”的读音,读好这首词的节奏。

    5、指导书写生字“谙”,教师范写,讲清书写要领。 谙:“立”的第二横长,与横中线重合,“日”瘦小。

    6、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

    7、引导学生再读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词的意思,并画出难理解的句子。

    8、学生汇报,全班交流质疑,教师相机点拨。 旧:从前,指作者年轻时游过杭州。 曾:曾经。 谙:熟悉。

    蓝:一种植物,叶蓝绿色,可提取青蓝色染料。

    红胜火: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 绿如蓝: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春天的江水如蓝草一样碧绿。

    三、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过渡:“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思念)

    (一)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忆景。

    1、教师导学:诗人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

    2、学生回答“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3、教师引问:读这两句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4、学生重点围绕“红与绿的映衬之美”展开交流。

    5、教师引读: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江花更红得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绿的更绿。所以作者由衷地说——

    6、学生接读——江南好。

    7、过渡:如此景致,作者是听别人说的,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你从哪儿知道的?理解“旧曾谙”。

    8、教师导学:曾经,诗人在这迷人的江畔做过什么?

    9、学生自由想象。

    (二)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忆人。

    1、过渡:诗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

    2、教师课件出示资料: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当地百姓和他的感情很深。后来,他生病了,不得不卸任苏州刺史一职,在他离任回洛阳时,苏州的人们不舍得让他走,都哭着为他送行。他的好友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3、教师引问:忆的还是什么?(江南的人)

    4、教师引读:带着江南人民对诗人的爱戴,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人民的思念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眷恋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那忘不了、抹不掉的江南情,读——能不忆江南?

    (三)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忆情。

    1、过渡:一个“忆”字勾起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思念,于是他又写了其二和其三,我们一起来赏读一下。

    忆江南(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忆江南(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学生自由读。

    3、教师引导学生说说从这两首词中读懂了什么。

    4、教师引读:江南景色秀丽迷人,江南人民情深义重,这叫诗人怎能忘记?

    5、学生读词。

    6、教师引导学生背诵诗词。

    7、学生齐背全词。

    可以看出作者真的是花了不少功夫!

    推荐访问:古诗词 教案 三首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