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范文大全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教案反思 > 正文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报告

    时间:2021-10-01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报告 3 3 篇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报告 1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所在。**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外出务工人数逐年增多,打工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为更好的掌握农民工基本情况,探究“求职难”、“用工荒”背后的深层原因,笔者深入广大农村和劳务市场,采取走访调查、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农民工的真实想法和意见,并就如何科学合理的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作了一些浅显思考。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基本情况

    截至 2014 年底,全县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13.55 万人,实现工资性收入 22.8 亿元,净收入 14.72 亿元。各类培训机构共组织开展电焊工、电工等职业技能培训 4994 人次,大大提高了转移就业水平。创新输出模式,抓住“两站”移民建设等大项目、大工程建设契机,开辟多形式的务工渠道,组织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 19187 人。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通过创业促进就业,把开展贷免扶补贷款、小额担保贷款和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作为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推动就业的有效手段,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2014 年,全县发放贷免扶补创业小额贷款 475 人 2375 万元,带动就业 712 人;全县发放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500 人 2500 万元,带动就业 750 人。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程度低,职业技能差。接受问卷调查的 500 名农民工中,拥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 72 人,占 14.4%;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 428 人,占 85.6%。参加劳动力技能培训人数 145 人,占 29%,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占 2.2%,获各种技能等级证书的占 12.2%。薄弱的文化基础限制了他们的就业能力,大部分农民工从事劳动密集型、低报酬、没有技术含量的工种,主要集中在电子加工、服装、建筑业、服务业、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六大行业。

    (二)就业渠道窄,传统观念浓。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就业方式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受农村劳动力市场信息化程度低、发育不健全、服务机制和网络不完善等因素影响,调查显示,农村劳动力转移依靠亲戚、熟人介绍或引导的占转移总数的 77.8%,依靠政府或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组织的占 22.2%。农村劳动力占全县劳动力的 91%,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传统观念浓厚,认为打工无需技能,有力气、有毅力就可以了,参与技能培训积极性不高,只顾眼前利益,

    缺乏长远职业规划,导致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组织难、开展难。

    (三)工资待遇差,权益保障难。农村转移劳动力在个体私营企业打工居多,就业单位不稳定。调查显示,在个体私营企业打工的占 59%,从事修理、装修、搬运、摊贩等流动性工作的占 26%,在外资或港澳台资企业打工的占 8%,在国有或集体企业打工占 7%。月均工资收入在 4000 元以上的占 9%,2500 元至 4000 元的占 36%,2500 元以下的占 55%。虽然近几年国家把保障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放在重要位置,但是权益保障的长效机制仍未建立。当前农民工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依然严峻,一些用人单位虽然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但往往对农民工规定的义务多、权利少,合同上的约定不平等。调查显示,有 12.4%的农民工有过工资被克扣或拖欠的经历,有 54.5%的农民工有过强制加班加点或超时工作的经历。一些用人单位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安全保护、职业病防护等方面采取的措施不得力,投入不到位,农民工相关权益无法得到保障,有 4.8%的农民工反应法律援助无力。

    三、对策和建议

    (一)抓培训,培养就业新技能。新生代农民工提高技能的意愿非常强烈,极其渴望学有一门技能,拥有和城里人一样的技术水平。一是进一步打破部门、行业、区域、城乡界限,逐步建立层次分明、规范有序的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组织部门要切实发挥党管人才“牵头抓总”的作用,联合人社、教育等有关部门,充分发挥职校的作用,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二是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网络平台优势,要优化培训内容,按照缺什么培训什么、用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原则,定向培训人才。根据农民工的实际需要,因需施教,开展校企结合、定单培训、招标培训,利用岁末年初等农闲季节,集中开展建筑、缝纫、烹饪、电焊工、电工、餐饮服务、病虫害防治、畜禽防疫等多种内容的培训。农民工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技能,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培训内容要紧扣市场需求,紧扣农民工的打工需要,让农民工普遍感觉“用得上”、“没白学”,发挥培训的应有效果。三是聘请各行业专家、各工种技术能手授课,建立一支门类齐全的高素质、高技能培训队伍,确保农民工学到新技术、新方法。通过走出去、请进来、集中培训、技术示范、技术人员包人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让农民工听得懂、看得清、学得会,掌握 1-2 门实用技术,努力把农民工培养成高素质新型农民,促进其从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同时,应注重培训质量,力争培训一人就业一人,使农民工看到培训的作用,提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四是加大财政对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的支持力度,建立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专项资金,政府出资部分列入财政预算,保证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由“政府买单”的免费培训制度落实到位。

    (二)建平台,开辟就业新渠道。一是在进行农村劳动力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建立农村

    劳动力资源的人才信息库,登记农村劳动力的有关情况,盘清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底子。二是健全农村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整合新闻网、电视台、远程教育站点等资源,实现县、乡(镇)、村(社区)“三级联网”,建立方便、快捷、全程的信息化平台,使农村劳动力不出村社就能够了解到就业信息,掌握就业动态。三是不断规范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完善以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主体,社会职业介绍机构为补充,城乡一体且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市场体系,力求城区有市场、乡镇有网点、村社有窗口,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主渠道作用,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咨询、求职登记、信息查询、职业指导和推荐就业等提供服务。四是建立准确高效的用工信息发布制度,通过市场服务大厅、城市电子屏、互联网、大众媒体、电视台、手机短信等渠道,发布真实准确快捷的用工信息,减少农民工无序流动,提升农民工求职效率和企业招聘效率。

    (三)重宣传,树立就业新观念。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和提高农民基本生活水平的根本措施,也是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问题。一是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政策宣传力度,鼓励农民走出家门外出务工;二是以“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活动为契机,广泛搜集各类用工信息,以各种形式召开农民工专场对接会,为农民搭建就业平台,让更多的农民外出务工;三是落实好农民的各项优惠政策,提高办事效率;四是大力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宣传行业、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工作的具体做法和成功经验,努力扩大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的社会影响,激发农民主动参与培训的热情,引导他们更新就业观念,变“政府要我就业”为“我要就业”,为扩大就业与再就业、自主创业营造良好的氛围。

    (四)建体系,打造就业新服务。一是改革多头管理的就业管理体制,把就业资金用在刀刃上,确保农民工就业工作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实施,集中使用就业扶持经费。健全“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工会、妇联、团委等相关部门配合、协助,消除部门利益之争,建立统一的组织体系,实现三级联网,直通村庄,统一标准,增强服务能力。二是在政务服务大厅开办农民工对口服务窗口,开展一站式综合服务,把分散的资源整合到一起,充分利用现有的服务机构和设施,集中办公,最大限度地拓展服务功能,提高效率、方便群众。三是打造良好的“硬”环境,大力帮助解决农民工在就医、就学、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方面的实际问题,给予农民工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和支持,让农村劳动力享受到最新、最全的就业服务。

    (五)强保障,建立就业新局面。一是对组织转移输出把好三关,即用工信息关、送人

    关和跟踪服务关。由政府宏观调控,劳动保障部门牵头对外地劳务市场及用工单位的性质、规模、实力,特别是劳资报酬、劳动安全等情况进行实地考察,统一组织,统一输出,到达用人单位后办理好交接手续,并对其转移情况进行跟踪询查服务,尽量达到用工企业、劳动者、家庭三满意。二是努力清理农民工工资拖欠,建立企业欠薪保障金制度,在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的规定的同时,明确用工单位必须及时发放农民工工资,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用人单位责令支付工资及赔偿金,并对拖欠工资的用工单位给以重罚,不让农民工流汗流血再流泪。三是建立农民工维权组织,切实做好农民工维权工作,保护农民工利益,增强农民外出务工的信心,用国家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农民工的权益不受侵犯。四是加大农民工补贴、扶持、奖励政策力度,建立公平的就业援助制度。继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通过贷免扶补贷款、小额担保贷款,鼓励农民工自谋职业或回乡创业,减免农民工从事个体经营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再就业政策扶持范围、困难就业援助范围、残疾就业援助范围、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范围,免费提供就业岗位及生活救助等援助。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报告 2

    根据省政协办公厅--文件要求,我们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进行了认真调研,并认真探讨了农民工融入城镇问题,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现有总人口 129.85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62.98 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 48.5%。全市农村劳动力从业人员 37.38 万人。今年以来,我市实现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16427 人,完成省下达计划的 76.1%。

    (一)农村劳动力从业人员文化、技能构成。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 26.31 万人,高中、技校文化程度的 10.62 万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 0.45 万人,分别占全市农村劳动力从业人员总数的 70.4%、28.4%、1.2%。掌握职业技能并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 17.76 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从业人员总数的 47.5%。

    (二)农村劳动力从业人员产业分布及从业状况。从全市农村劳动力产业分布看,从事第一产业的 17.87 万人,从事第二产业的 10.80 万人,从事第三产业的 8.71 万人,分别占全市农村劳动力从业人员总数的 47.8%、28.9%、23.3%。从全市农村劳动力就业方式及收入情况看,到国有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等各类用工单位务工的 11.59 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从业人员总数的 31.0%,通过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灵活方式实现就业的 6.73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从业人员总数的 18.0%。农村劳动力在市外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上海、北京等全国 30 多个大中城市,主要从事电子、电焊、服装、食品加工等行

    业。我市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收入呈逐年上升趋势,在本市进城务工人员月收入一般在1200 元至 2000 元,到市外务工的大都在 2000 元以上。

    (三)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情况。我市新生代农民工主要为“80 后”、“90 后”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制造、机械、电子、服务等行业。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和技能素质都比较高。从成长经历来看,新生代农民工没有经历过父辈那样从农村到城市的变化过程,与城市同龄人更为趋同。不少新生代农民工自小就跟随父母移居城市,或是在农村初、高中毕业后到城市“谋出路”,因此他们对城市生活环境比农村生活环境更熟悉、更适应。即时出生、成长在农村,他们在务工前也同城市里的同龄人一样,大多数时间在学校读书,不熟悉农业生产。他们的外出就业动机从“改善生活”向“体验生活,追求梦想”转变,从单纯要求实现基本劳动权益向追求体面劳动和发展机会转变。对职业角色的认同由农民工向工人转变,对职业发展的定位由亦工亦农向非农就业转变。对务工城市的心态,从过客心里向期盼在务工地长期稳定生活转变。维权意识日益增强,维权方式由被动表达向积极主张转变。对外出生活的追求,从忽略向期盼精神、情感生活得到更好的`满足向转变。与上一代农民工的最大的区别是,新生代农民工有着不通的追求和梦想。新生代农民工熟悉城市生活,向往城市生活,也渴望融入城市社会。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市按照统筹城乡就业工作的要求,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积极稳妥地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考核体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每年都把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作为为民办的实事之一。市政府与各区政府、各区政府与各乡镇(街道)政府之间层层签订《就业再就业目标责任书》,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培训等,作为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市委组织部在对各乡镇(街道)的综合考核中,也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列入考核内容。形成了各级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靠上抓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责任体系,为做好转移就业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完善政策体系,实现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自 2003 年,我市就取消了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限制性政策,实现了城乡劳动力身份的平等。在不断调整完善促进城镇劳动者就业再就业政策体系的同时,将部分就业优惠政策积极向农村劳动者延伸,制定实施了农村劳动者就业培训补贴、职业介绍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政策,为农村劳动者提供免费的就业培训、职业介绍和技能鉴定服务;实施小额担保贷款政策,为从事个体经营自筹资金不足的农村劳动者,提供小额担保贷款支持,在全市初步实现了城乡就业政策的普惠共享。

    (三)建立完善基层平台,实现就业工作延伸下移。在全面提升市、区人力资源市场就业服务功能的基础上,按照机构、场所、人员、经费、制度和工作“六到位”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了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建设标准,明确了工作职责,充实了工作人员,并将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规范了业务流程和行为规范,在每个行政村至少确定了--名劳动保障协理员,全市聘请了--名劳动保障协理员,劳动保障协理员补贴每人每年 500 元,由市、区财政按 1:1 的比例从就业资金中列支。形成了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有机衔接、运转畅通、城乡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体系,实现了就业工作的延伸下移。加强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实现了市、区、乡镇(街道)、村四级网络互联。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向城乡劳动者全面开放,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求职登记等服务。

    (四)摸清底数,建立城乡劳动力资源管理体系。自 2007 年以来,我们就对全市具有农村户籍、男 16 至 60 周岁、女 16 至 55 周岁,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愿望的农村劳动力(不包括在校生)进行了“拉网式”普查。调查结束后,将调查数据及时录入微机,全面掌握了农村劳动者数量、民族、性别构成、年龄结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政治面貌、身体状况、技能特长、就业愿望、就业状况等基本情况,建立了城乡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并实行动态管理。将农村劳动者纳入了日常就业统计工作范围,并对就业统计标准和指标体系进行了调整、规范,提高了统计数据的科学性。

    (五)加强就业创业培训,推进农村劳动者素质就业。综合运用各种补贴,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创业培训等各类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技能素质和就业能力。特别是 2009 年以来,按照创建全省创业型示范城市工作要求,坚持把开展就业创业培训作为提高城乡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措施来抓,实行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制度,对有培训愿望的城乡各类人员发放“培训券”,在全市大力实施全民免费就业创业培训工程。从市内选择认定了 27 家职业培训学校作为定点培训机构,并从省内外选择认定了 3 家高校、技师学校作为定点培训机构,建立了社会化的培训体系。着眼提升培训质量,增强培训效果,积极创新培训模式。开展定向培训。指导定点培训机构根据我市产业发展特点和企业用工需求,以就业为导向,校企联合,开展定向式就业培训,实现了培训与就业的紧密结合。开展流动培训。指导有条件的定点培训机构到乡镇、村设立流动培训点,开展“送培训下乡”活动,先后有 10 多家定点培训机构到偏远乡镇设立培训点,较好的满足了广大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需求。开展创业实训。在全省率先引进全球模拟公司的创业模拟实训系统,建立了--赢在起点创业实训基地,对学员开展实景实训,提升了参与市场竞争

    的综合能力。自实行培训券制度以来,全市已开展就业创业培训 5 万余人,技能培训就业率达 85%以上,创业培训学员初次创业成功率达到了 41%。

    (六)加强公共服务,促进农村劳动者转移就业。我市各级公共就业服务部门每年均要开展“春风行动”等一系列专项就业援助活动,通过召开专场招聘会,搭建供求对接平台,通过人力资源市场清理整顿,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通过开展“送信息、送岗位、送服务”等活动,帮助农民工尽快实现转移就业,各区还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集头招聘”等活动,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效的促进了我市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在户口管理、子女就学、社会保障、住房、生育等面面,进城务工人员均可享受与城镇劳动者同等的待遇。

    三、存在问题

    (一)劳动力资源总量不足。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把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统筹城乡就业和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强化培训服务,全市每年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万人以上,农村富余劳动力存量逐年减少,逐渐使我市由劳动力输出地转变为劳动力输入地区。特别是随着我市大项目、大招商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很多大型的项目均已落地投产,今后三年内,全市大项目共计需要招收新员工要超过 4 万人,劳动力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显现。

    (二)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特别是大龄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加之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思想保守,就业观念落后,主动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较差,导致大多从事重体力劳动、技术含量低和一些报酬较低的行业,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

    (三)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难度较大。新生代农民工对就业的期望值越来越呈现多元化、复杂化,对工资待遇、工作、生活、娱乐环境、企业文化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随意跳槽现象比较普遍,就业的稳定性较差。加之城市生活成本偏高,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顺利融入城市。

    四、对策建议

    针对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下一步,应紧紧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按照“转方式、提效率、优环境、保增长、促发展”总体要求,健全完善产业经济带动、就业创业公共服务、培训提升素质等体系,实施更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措施,建立起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一)依靠产业发展带动转移就业,进一步扩大农民转移就业领域。一是继续实施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建一批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大

    项目、好项目,充分发挥项目建设的带动效应。健全公共投资带动就业增长机制,实行重点建设项目就业评估跟踪服务制度,深入挖掘政策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增长潜力,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二是加快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大力实施科技创新、中小企业成长、特色产业提升和小企业培育计划,充分发挥其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作用。三是大力推动就业潜力较大的服务业发展。加快服务业特别是对劳动者技能素质要求不高、就业门槛低的家庭服务业发展,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容量。

    (二)以大项目建设拉动转移就业,进一步拓展本地就业空间。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争取项目早立项、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确立以大项目建设带动就业、以增加岗位稳定就业、以强化服务促进就业的工作战略,紧紧围绕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狠抓就业服务体系的健全完善,为企业和劳动者搭建起招聘求职“金桥”,以大项目建设带动就业,以就业服务保障大项目有序推进。对于已经落地的项目,就业服务部门要及早介入,预测企业尤其是大项目企业的用工需求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储备工作,为项目建设投产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

    (三)强化就业创业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一是开展针对性培训。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现有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积极创新培训模式,实行订单培训、定向培训等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二是继续做好“送培训下乡”工作。指导定点培训机构到偏远乡镇设立流动培训点,就地就近开展培训,满足广大农村劳动力的培训需求。三是严格持证上岗制度。加大对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力度,严格持证上岗制度,增强劳动者参加培训的主动性。四是强化宣传。加大全民免费就业创业培训政策的宣传,进一步调动城乡劳动者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四)强化创业服务,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创业成功率。一是加强创业服务载体建设。充分发挥创业指导专家委员会作用,建立日常指导与定期指导相结合的创业指导制度,为农村劳动力等创业人员提供针对性地指导服务。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增加孵化基地数量,完善创业帮扶流程,切实发挥孵化创业的作用。完善创业项目资源库,筛选适合农村劳动力创业的项目,积极向农村创业人员推介。二是积极开展创业实训。加强创业实训基地建设,对有创业愿望的农村劳动者开展创业实训,将创业知识培训、创业实训、创业指导咨询、项目推介、政策协调落实、创业孵化、跟踪服务等业务整合在一起,实行“一条龙”、“一站式”服务,提高创业成功率。三是深入开展创业助推活动。深入开展创业型街道(乡镇)、社区(新农村)创建活动,促进农村劳动力以创业带动就业。由市、区就业服务机构面向参加创业培训学员集中开展推介项目、落实场地、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等创业助推服务活动。

    (五)坚持就近转移和市外引进相结合,进一步拓宽转移就业渠道。一是拓展就近就地转移空间。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的镇域经济、飞地经济,配合新农村、新社区建设,拓展就业空间,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依托已建成的农产品基地,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创建一批农副产品深精加工企业,就近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二是大力开展市外劳务输入工作。加强与输入地对接,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合作,不断增加劳务输入人员数量。

    (六)完善就业服务机制,帮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一是完善统筹城乡的就业服务管理体系。健全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制度,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就业问题,探索开展城乡统一的社会登记失业率统计,建立农民工统计监测制度。二是健全完善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强乡镇(街道)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和村级劳动保障协理员规范化建设,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加强城乡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和企业用工信息库管理,完善覆盖城乡的农村劳动力供求信息网络。三是完善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全面贯彻《劳动合同法》,加强农民工劳动管理,建立企业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建立健全预防和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长效机制,严格监督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及时调整发布工资指导线和实施最低工资标准;加强劳动保障执法检查,规范用工管理,督促用人单位为农民工加入各项社会保险。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报告 3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所在。__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外出务工人数逐年增多,打工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为更好的掌握农民工基本情况,探究“求职难”、“用工荒”背后的深层原因,笔者深入广大农村和劳务市场,采取走访调查、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农民工的真实想法和意见,并就如何科学合理的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作了一些浅显思考。

    截至 20xx 年底,全县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13.55 万人,实现工资性收入 22.8 亿元,净收入 14.72 亿元。各类培训机构共组织开展电焊工、电工等职业技能培训 4994 人次,大大提高了转移就业水平。创新输出模式,抓住“两站”移民建设等大项目、大工程建设契机,开辟多形式的务工渠道,组织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 19187 人。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通过创业促进就业,把开展贷免扶补贷款、小额担保贷款和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作为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推动就业的有效手段,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20xx 年,全县发放贷免扶补创业小额贷款 475 人 2375 万元,带动就业 712 人;全县发放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500 人 2500 万元,带动就业 750 人。

    (一)抓培训,培养就业新技能。

    新生代农民工提高技能的意愿非常强烈,极其渴望学有一门技能,拥有和城里人一样的技术水平。

    一是进一步打破部门、行业、区域、城乡界限,逐步建立层次分明、规范有序的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组织部门要切实发挥党管人才“牵头抓总”的作用,联合人社、教育等有关部门,充分发挥职校的作用,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

    二是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网络平台优势,要优化培训内容,按照缺什么培训什么、用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原则,定向培训人才。根据农民工的实际需要,因需施教,开展校企结合、定单培训、招标培训,利用岁末年初等农闲季节,集中开展建筑、缝纫、烹饪、电焊工、电工、餐饮服务、病虫害防治、畜禽防疫等多种内容的培训。农民工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技能,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培训内容要紧扣市场需求,紧扣农民工的打工需要,让农民工普遍感觉“用得上”、“没白学”,发挥培训的应有效果。

    三是聘请各行业专家、各工种技术能手授课,建立一支门类齐全的高素质、高技能培训队伍,确保农民工学到新技术、新方法。通过走出去、请进来、集中培训、技术示范、技术人员包人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让农民工听得懂、看得清、学得会,掌握 1-2 门实用技术,努力把农民工培养成高素质新型农民,促进其从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同时,应注重培训质量,力争培训一人就业一人,使农民工看到培训的作用,提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四是加大财政对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的支持力度,建立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专项资金,政府出资部分列入财政预算,保证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由“政府买单”的免费培训制度落实到位。

    (二)建平台,开辟就业新渠道

    一是在进行农村劳动力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人才信息库,登记农村劳动力的有关情况,盘清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底子。

    二是健全农村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整合新闻网、电视台、远程教育站点等资源,实现县、乡(镇)、村(社区)“三级联网”,建立方便、快捷、全程的信息化平台,使农村劳动力不出村社就能够了解到就业信息,掌握就业动态。

    三是不断规范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完善以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主体,社会职业介绍机构为补充,城乡一体且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市场体系,力求城区有市场、乡镇有网点、村社有窗口,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主渠道作用,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咨询、求职登记、信息查询、职业指导和推荐就业等提供服务。

    四是建立准确高效的用工信息发布制度,通过市场服务大厅、城市电子屏、互联网、大众媒体、电视台、手机短信等渠道,发布真实准确快捷的用工信息,减少农民工无序流动,提升农民工求职效率和企业招聘效率。

    (三)重宣传,树立就业新观念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和提高农民基本生活水平的根本措施,也是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问题。

    一是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政策宣传力度,鼓励农民走出家门外出务工。

    二是以“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活动为契机,广泛搜集各类用工信息,以各种形式召开农民工专场对接会,为农民搭建就业平台,让更多的农民外出务工。

    三是落实好农民的各项优惠政策,提高办事效率;四是大力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宣传行业、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工作的具体做法和成功经验,努力扩大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的社会影响,激发农民主动参与培训的热情,引导他们更新就业观念,变“政府要我就业”为“我要就业”,为扩大就业与再就业、自主创业营造良好的氛围。

    (四)建体系,打造就业新服务

    一是改革多头管理的就业管理体制,把就业资金用在刀刃上,确保农民工就业工作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实施,集中使用就业扶持经费。健全“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工会、妇联、团委等相关部门配合、协助,消除部门利益之争,建立统一的组织体系,实现三级联网,直通村庄,统一标准,增强服务能力。

    二是在政务服务大厅开办农民工对口服务窗口,开展一站式综合服务,把分散的资源整合到一起,充分利用现有的服务机构和设施,集中办公,最大限度地拓展服务功能,提高效率、方便群众。

    三是打造良好的“硬”环境,大力帮助解决农民工在就医、就学、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方面的实际问题,给予农民工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和支持,让农村劳动力享受到最新、最全的就业服务。

    (五)强保障,建立就业新局面

    一是对组织转移输出把好三关,即用工信息关、送人关和跟踪服务关。由政府宏观调控,劳动保障部门牵头对外地劳务市场及用工单位的性质、规模、实力,特别是劳资报酬、劳动安全等情况进行实地考察,统一组织,统一输出,到达用人单位后办理好交接手续,并对其转移情况进行跟踪询查服务,尽量达到用工企业、劳动者、家庭三满意。

    二是努力清理农民工工资拖欠,建立企业欠薪保障金制度,在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的规定的同时,明确用工单位必须及时发放农民工工资,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用人单位责令支付工资及赔偿金,并对拖欠工资的用工单位给以重罚,不让农民工流汗流血再流泪。

    三是建立农民工维权组织,切实做好农民工维权工作,保护农民工利益,增强农民外出务工的信心,用国家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农民工的权益不受侵犯。四是加大农民工补贴、扶持、奖励政策力度,建立公平的就业援助制度。继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通过贷免扶补贷款、小额担保贷款,鼓励农民工自谋职业或回乡创业,减免农民工从事个体经营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再就业政策扶持范围、困难就业援助范围、残疾就业援助范围、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范围,免费提供就业岗位及生活救助等援助。

    此文贴近生活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所在。为了解决和了解xxxx农民就业问题与现状,进而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广泛的深入调研。按安人社发〔xxxx2〕437号文件要求,我局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到基层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查,掌握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和实际情况,通过走访和座谈多种方式,掌握第一手基础材料,现形成如下报告。

    一、我县农村劳动力概况及劳动力就业现状

    (一)农村劳动力的资源情况

    全县总人口为59295人,16周岁-60周岁劳动力资源39083人,占总人口的77.7%。其中男xxxx85人,占51.6%;女18898人,占48.4%;16-30周岁16712人,30-45周岁12995人,45-60周岁9376人;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0411人,高中6019人,大专及以上 2653 人。农村劳动力常年转移15413人,每年新增成长劳动力1000人以上。数据表明我县富余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低,技能单一,整体素质不高是不容忽视的事实。近几年,流动人口和农村居民进城有所增加,城市人口逐渐增多,转移就业的人数大幅度上升;转移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有所提高;从劳动力的职业构成看,从事农、林、牧、渔第一产业的劳动者比重大幅度下降,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因此技能型劳动力逐渐上升。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

    从总体情况来看,农村劳动力已成为农民实现劳务收入的主要渠道。大量的劳动力开始向大城市和小城镇转移,农民刚进城所从事的主要是一些边缘工作,即城镇人不大乐意干的脏、累、苦、险等工作。如建筑、废品回收、环境卫生、饮食服务、小商小贩等这些城镇人退出或自动放弃的工作岗位。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县农村劳动力素质有所提高,慢慢的从体能型转化为技能型,通过职业、技能培训等措施,培养了一批有知识、有文化、观念新、懂技术、会管理、能带动广大农民运用技能脱贫致富的务工能人,从而带动其它就业人员从事一些高技能工作,慢慢从高、危、苦的行业脱离出来。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是大势所趋,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条件,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当然,也是促进工业经济、县域经济发展和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是历史进步的必然结果。

    1.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有所提高。xxxx0年以前,除了高考、招考等所谓正规转移就业进城的农村劳动者外,大部分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工文化程度是初中或初中以下;21世纪以后,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文化要求有所提高,基本上是高中或中技以上,这促使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

    2.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具有明显兼业性。事实证明兼业农户的出现,他们既从事其他产业活动,也不放弃农业生产。即保留了自己土地的收成同时也增加了家庭经济收入,丰富了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劳动力市场,同时对于缩小城乡差别和农民进城落户奠定了良好基础。

    3.从转移的行业看,第三产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就目前情况看,农村劳动力基本上改变了就业观念,从所谓的“正式固定工”、“计划合同工”转向就地就近临时工、外出农民工等。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是与社会经济发展方向是相符的,应该尽快解除各种观念的束缚和限制条件,敞开城市的大门迎接他们。

    4.自xxxx7年我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的人数就突破万人,在方式上从曾经盲目性慢慢趋向有组织性,xxxx8年至xxxx2年劳务输出趋于稳定上升趋势,常年转移在珠江三角洲及长江三角洲等地有1.3万人以上,转移时间为1年以上,最短的3-6个月。对于一个只有5万人小县来说劳务输出处于良好状态,因此,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进程,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进城农民就业作为工作重点,制定各项优惠政策,引导鼓励农民工外出和进城落户,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客观性、必然性。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收入及就业趋势分析

    1.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城郊农村土地被征用,虽都以现金形式补偿,一部分农村劳动力没有得到有效安置,造成失地又失业的新型富余劳动力,在经济基本上保持旺盛的活力,第

    二、三产业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都已得到迅速发展,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投身于产业之中,这部分富余劳动力基本上无生活忧虑。此类劳动力基本已融入到城市体系,是典型的转业型农民。

    2.我县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扶持力度。五年来,县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xxxx8至xxxx2 五年间,全县已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5 万人,其中省外转移就业 1.3 万人,市内转移就业0.8万人,每年新增转移就业1000人左右,劳务收入逐步稳定且有上升趋势,创劳务收入1.3亿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了自由型向组织型、分散型向规模型、体力型向技能型、大众型向特色型、流动型向稳定型转变的良好局面。

    3.近年来,通过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加了农村劳动力收入。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农民劳务收入是我们促进农村劳动力收入增长的主要工作内容。十一五以来,全县共开展农村劳动力各类培训38期5987人,其中旅游培训320,计生子女培训219人,再就业培训1317人;创业培训7期460人,人人技能工程培训5期522人。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并获《国家职业资格证书》1173人。以此为出发点,我们一是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创业扶持力度,认真贯彻落实我县关于鼓励全面创业促就业各项优惠扶持政策,从政策、资金、信息、技术、市场、服务等各个方面,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二是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乡土人才培训、产业带头人创业培训,农村两后生培训等多形式、多层次、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技能和素质,健全横向、纵向劳务信息网络,加大和经济发达地区劳务对接,不断提高农民工转移就业渠道,努力改善农村居民就业创业环境和条件,确保农民工资性收入不断快速增长。

    4.不断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自xxxx8年以来,随着大城市、沿海开放城市等经济迅速扩张和县有关部门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民增收及城乡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鼓励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人社部门从事劳动保障全体工作人员,服务阵地转移,及时采取“走出去”的工作方式,全面细致的掌握各类企业和项目的用工需求状况,做好人力资源供求监测分析和用工调控工作。通过县人力资源市场和乡镇社保平台等发布单位招聘信息、个人求职信息,让用人单位和求职者能有更多机会和途径了解就业信息,使返乡的农民工能与用工企业及时对接。以“春风行动”为载体,积极开展“送岗位、送技能、送信息、送服务”活动,以“就业送岗位、创业送服务、求技送培训”为目的,广泛开展就业政策宣传和引导,在县城主要街道横挂标语10多个,发放“春风卡”3000多张,发放农民工维权手册和务工指南4000余份,筛选发布用工信息xxxx余条。活动效果良好。

    (二)建立健全了服务保障制度,切实保护农村劳动力的合法权益。对组织转移输出把好三关,即用工信息关、送人关和跟踪服务关。由政府宏观调控,劳动保障部门牵头对外地劳务市场及用工单位的性质、规模、实力,特别是劳资报酬、劳动安全等情况进行实地考察,统一组织,统一输出,到达用人单位后办理好交接手续。然后要对其转移情况进行跟踪询查服务,尽量达到用工企业、劳动者、家庭三满意。为全面掌握全县劳动力资源源基本情况,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现状和流动情况,了解农村劳务输出动态,进一步针对性地搞好农村劳务输出奠定基础,为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规律提供了有实依据,发展了劳务经济,拓宽了农民工增收渠道。

    (三)强化技能培训,完善中介服务,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就业能力。随着珠江三角地区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用工需求已从过去的简单劳动力转变为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大中专、技校毕业生供不应求,一到转移地的企业就能很快上岗,而且还能拿到高工资。这对我们的劳动力转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尽快适应这一要求,强化职业培训,切实做好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服务,在不断提高我县劳动力人数的同时,大力提高转移人员的技能和素质,从而形成技能型、高素质劳务输出的品牌。因此素质和技能培训已成为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举措。积极开展劳动力输出前培训,拓宽多途径的就业局面,提高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和文化素质,为农村农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和后备力量。从而增加农民创收能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对滞后

    从总述情况看,影响xxxx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首要原因是:xxxx县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低,还没有完全从传统经济和农业社会中脱胎换骨出来,

    二、三产业和城镇的接纳能力弱小;其二,农村人口增长率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其三,城乡经济结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强烈排挤、限制和制约,就业制度、分配制度和教育制度,阻碍了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入城市的通道,以及僵化的思想意识观念,抑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造成大量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和农村经济的落后与贫困;其四,农村劳动力素质相对较低是制约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特别是转移层次提高的重要因素。总之xxxx农村非农产业由于缺乏资金、技术、人才,发展水平不高,对剩余劳动力的容纳能力有限,本县劳动力市场发育滞缓,中介组织发育尚不成熟,政府部门没有发挥到应有的作用。

    (二)农村转移劳动力素质偏低

    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今后仍将有相当数量的农民必须离开土地,农民转移就业问题将更加突出。随着技术的进步,就业岗位对劳动力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据调查100家用人单位所提供的1386个岗位中,对技能有要求的岗位就有900多个,约占65 %,而我县农村劳动力拥有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的人员不超过10%,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具有专业技能的比例低,致使出现技能人才短缺与富余劳动力并存的现象。

    (三)农村劳动力对就业培训认识不够

    我县农村劳动力占全县劳动力的90%,在加快全县全面提升技能培训工作中,最主要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没有农村劳动力的发展,就难以实现的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的核心是提高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问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对整个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但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低、生产技能弱,传统观念难以改变,培训积极性不高,只顾眼前利益,没有通过技能培训达到就业目的的长远打算,导致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组织难、开展难的局面。培训和需求存在差距、培训项目与市场需求、岗位要求不能实现有效对接,因而市场竞争力不强,培训转移率不高。因此,加强农民工的技术技能培训,全面提高素质,是我们当前的重点工作。

    (四)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虽然近几年国家把保障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放在重要位置,但是权益保障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当前农民工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依然严峻,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包括:克扣和拖欠工资,强制加班加点和超时工作,劳动和卫生条件恶劣,不按规定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等。一些用人单位虽然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但往往对农民工规定的义务多、权利少,合同上的约定不平等。一些用人单位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安全保护、职业病防护等方面采取的措施不得力,投入不到位,农民工相关权益保障制度还不完善。

    四、下一步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计划

    (一)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县将加大组织培训力度,畅通转移渠道,扩大转移规模,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完善政策激励措施,依法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二)力争到xxxx5年,每年平均培训xxxx0 人,新增转移就业 600人,全县累计培训8000人,累计转移就业突破 16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实现近万元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收入。

    (三)维持较高的农村经济增长率带动就业,扩大规模扩大城市,增加大容量的就业岗位,解决现有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切实把农民工转移就业工作作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促进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快速健康发展。

    五、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引导,建立和完善劳务经济服务体系。坚持本地服务与异地服务相配合,软件服务与硬件服务相结合,加强服务体系建设,精心架设培训与转移的“连心桥”,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水平,保障劳务输出的及时性、有序性和稳定性。政府及中介机构要加大信息服务力度,积极做好用工信息服务和就业跟踪服务,不断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信息化水平。

    (二)多业并举,拓宽就业增收渠道。按照县上“一县一业”的总体战略,采取以生猪发展产业为主,多业并举,积极构建

    二、三产业的发展路子,尤其是第三产业。充分利用建设农村工业化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明确和出台鼓励农民工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从培训项目、资金、土地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在农村培育出更多的养殖、种植大户,同时发挥能人和典型作用,带动更多的劳动力实现就业,推动我县劳务经济的发展,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三)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对农民工采取多种形式的政策宣传,充分利用广电、网络普及农村实用性技术,培育农民市场头脑和科技头脑。按照“农民欢迎、适用易学、市场需要”的原则,带动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同时政府加大农村农业公共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快水电、路、通讯、广电、工程建设,积极推行各类保险等社会保障工作,使农村劳动力就业条件与面貌得到根本改变。

    实在是很棒。

    推荐访问: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 就业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