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范文大全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教案反思 > 正文

    中学教师雨巷获奖说课稿

    时间:2021-10-11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中学教师雨巷获奖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豆花问答网小编精心整理的雨巷获奖说课稿(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雨巷获奖说课稿1

    一、说教材

    首先谈一谈我对于教材的理解,《雨巷》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组第2课《诗两首》的第一篇,本首诗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全诗没有直白的“情语”,只有委婉的“景语”,是一篇象征意味很浓、抒情色彩浓烈的现代诗歌,这给学生感知、体验、认识带来了困难。

    二、说学情

    高一的学生生理、心理都经历着巨大的变化,而又面对着的是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学习。这些所形成的跨度势必导致学生心理体验、心理倾向的极大不同。他们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适应、不习惯,怀旧、厌学、缺乏信心,没有清醒的认识、没有明确的目的、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甚而焦虑不安。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

    根据对于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生情况的了解,设立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掌握学习现代诗歌的方法,锻炼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喜爱的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三维教学目标的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重点】

    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难点】

    体会文章深邃的寓意。

    五、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我本堂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设置情境法。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播放《丁香花》,并顺势导入新课《雨巷》。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本篇文章的兴趣。

    (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同学听读,初步感知文意。要求学生理解生字词,体会语气。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指导学生如何断句。

    4.感知本文的情感基调以及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现代诗歌断句的正确方式。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学生按语文兴趣小组分组讨论PPT展示的问题串,10分钟时间后,指名学生具体分析问题的答案。

    1.本文描写了哪些意象?创造了怎样的意境?选取这些意象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姑娘象征着什么?

    3.本首诗歌的情感主题是什么?

    4.赏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设计意图:这样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能够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也能养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再一次一起聆听《雨巷》。

    设计意图: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五)小结作业,巩固提高

    1.师生共同总结。

    2.举办诗朗诵比赛。

    设计意图:掌握学生本堂课的学习情况,并通过诗朗诵竞赛的方式剧激发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兴趣。

    雨巷获奖说课稿2

    一、说教材

    《雨巷》是鲁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的第二单元中新诗二首中的一首,这首诗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在那个社会的年代,戴望舒用他独特的诗风替新诗的音节开启了一个新的.纪元。他用那饱含着纯洁而苦闷的真情,用那回环往复的和谐音节,谱写了一曲幽怨而凄美的雨巷之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像。它的音韵、它的意境、它的情愫、它的内涵,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尝。

    鲁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以“美的真谛”来组织文本,从而来突显它的审美性。《雨巷》出现在这一单元,就让我们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中心,在音乐般的节奏中,在优美徜徉的语言中,在回环往复的结构中,在朦胧如雨的意象中,引导学生去欣赏美,去探索美。

    二、说学情

    《雨巷》是高中学生接触的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新诗”,也是被人们传唱不休的名作。本课恰可以作为窗口,帮助学生认识这个陌生的领域,学会欣赏它,并喜爱上它。以此达到审美训练的效果。

    三、说教学目标

    一是通过不断的诵读,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感悟诗歌描绘的画面。

    二是感受诗歌的意境与意象。

    三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雨巷”“丁香”等重点意象的含义,并由此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情节。

    意象是中国诗学的重要概念,是解读作品灵魂的关键所在。在这首朦胧含蓄极富象征意味的《雨巷》中,意象的理解尤为重要。

    五、说教学难点

    理解“姑娘”这一意象,品读其象征意味,解读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诗无达诂”,对诗歌的鉴赏没有固定的方向,然而解读要合理,要有依据,必须知人论世。

    六、说教法

    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运用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完成本课。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淅沥沥的雨点打在印有山水画的油纸伞上,他如同一名孤独患者慢慢的行走寻觅着心中的“她”。到底是何种情,何种人,何种境地,让他在一条寂寥空旷的巷子中彷徨迷茫。到底又是何种愁思,让他迫切的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巷,走进戴望舒。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感受诗歌画面之美

    我不准备一开始就按部就班地介绍作者和背景,因为我想努力创造一种读诗的心境,随着导入直接进入一种美的境界,而不想因为作者、背景的介绍而中断;再者,介绍之后,反而扼杀了学生自己对诗的想象和理解。尤其这首朦胧的小诗,更有多样的解读。

    一读——自由读。认识生字(彳亍,颓圮),初步体验作者情感变化。

    再读——播放录音读。让学生随着富有情感的朗读再次感受作者情感,在头脑中勾勒诗歌的画面。在听录音过程中注意改用什么语调来读诗歌。

    三读——让学生示范大声朗读。在画面中丰富感情色彩,注意幽怨、伤感、惆怅这类词语的读法。

    四读——小声默读。建立基本感情基调,形成对诗歌美感认识

    明确:让学生们在脑中形成一个对诗歌的画面感,明确诗歌的基调是忧伤凄凉的。

    2.品味语言,品诗歌回环叠唱之美

    整首诗歌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忧伤之感,在诗歌中的哪些地方是体现出这种感情的呢?请学生找出表现感情的词语。

    明确:寂寥、愁怨、忧愁、哀怨、彷徨、冷漠、凄清、惆怅、太息、凄婉、迷茫、颓圮。

    这些都是带有浓厚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诗歌运用复沓、排比等手法,运用大量叠词,请学生找出相应的诗句。

    明确:表达诗人忧愁伤感的情绪难以排解的苦闷之情。

    (三)深入探究

    1.理解意象,品意境之美

    在整体感知了诗歌的音韵和情感后,让学生再次诵读,根据刚才分析的感情勾勒出你想象中的雨巷之景,可以用绘画、唱歌、表演等多种方式把雨巷之景展示出来。

    这样做旨在根据文本发挥学生的丰富想象力,让学生独立品味诗歌中特有的事物与情感,并让本来朦胧难以琢磨的诗歌有了切入口。

    归纳学生发言,总结诗中的形象。由此引入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概念,加以介绍和拓展。

    为了探究《雨巷》的意象之美,以及通过意象来体会诗人的感情,也可以用换意象的方法来把握。举例:雨巷——小路、油纸伞——小花伞、丁香——荷花或牡丹。让学生比较两种意象的不同的审美效果。

    例如:小巷给人一种幽深寂静之感,而作者在诗歌中又用一个“雨”来形容这个小巷就更加给人增添一种忧伤凄凉之感。,而小路是曲折、遥远、清晰的,它代表着一种思念、飘荡、怀远的感情。

    再如:丁香是紫色的,给人的感觉是神秘的、含蓄的,而且在古诗词中丁香又是愁心的象征。“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荷花是粉红或洁白的,给人的感觉是清高脱俗,美丽自赏。

    再有油纸伞,做工是精细古老的,颜色是古铜色,所以给人的情绪是怀旧,思念,伤感。而小花伞则是新朝的,现代的,颜色是鲜亮明丽的。给人的感觉是浪漫的、美好的。

    “丁香”是我国古诗中常见的的意象,可着重加以介绍,给同学们展示含有丁香意象的古诗句,并以此为例,让学生学会诗歌的意象分析法。

    2.品味诗歌内涵,品思想之美

    在缓缓的旋律和淡淡的忧伤与凄凉感的诗歌中,瞬时就把我们带到了下着雨的江南,悠长的雨巷。是什么原因让诗人愁思万分?诗人又为什么想要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而这个愁怨的姑娘又是谁呢?

    同学们分组讨论。小组代表作答。

    不同的读者对诗歌的品鉴感受程度是不同的,在感受完诗歌的各种美感之后,让学生们自主合作探究,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让学生有足够的思想空间去思考,这样可以对诗歌有多元的解读方法,而教师自己也能收获一些意外的观点。

    在同学们讨论之后,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再让学生再次讨论,让他们针对之前的讨论结果进行品评,回味开始时对诗的理解。这样,学生对这首诗很可能就有了前后不同的两种或多种感受,就有了多重的审美体验,开拓学生的思想境界!

    (四)结束语

    《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吟唱,把心中美好理想比喻成丁香姑娘,诗人明明离它很近却又无法触碰,像梦一样来像梦一样消逝。最后为大家播放一首《丁香花》,希望大家在这首歌曲中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再次聆听配乐朗诵)

    (五)作业

    熟读诗歌并进行背诵

    雨巷获奖说课稿3

    一、说教材。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课文,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和具有三美特征的《再别康桥》共同组成一个文本,出现在这一单元,那么我们就得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中心,在音乐般的节奏中,在优美徜徉的语言中,在回环往复的结构中,在朦胧如雨的意象中,引导学生去欣赏美,去探索美。

    二、说教学目标。

    1、情感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把握文章情感,理解意象。

    2、知识和能力:了解有关戴望舒的知识,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3、过程和方法:探讨意象的多角度理解,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理解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悟雨巷诗情诗境。

    2、难点:体会本诗“丁香姑娘”“雨巷”等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的手法,初步学会鉴赏象征诗。

    四、说学情: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现代诗歌,懂得一些鉴赏诗的基本方法,但象征诗还是第一次碰到,所以理解象征手法还有一定难度。另外本诗写作年代久远,学生很难理解其历史背景。六、五、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朗读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诗歌是一门抒情的艺术。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以丰富思想、陶冶情操,通过多种方式的“读”使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在学生对诗歌有所感知的基础上,讨论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对意象进行多角度理解,发挥学生自主性。运用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完成本课。诗歌重在朗读,所以本课四个环节的解读都在朗读中完成。

    (二)说学法。

    关于学法,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本诗歌意象比较朦胧,对意象的理解和把握是鉴赏本课的关键,多元解读和问题探究能有效促进对话教学,实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语:听惯了北方胡同里粗犷的叫卖,看惯了北国风光的千里雪飘,却不曾体会,那细雨如丝的江南空气中氤氲的朦胧与凄婉。一条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古色古香的油纸伞,一抹丁香般的身影,一点太息般的泪光,若有若无地,飘进那杏花春雨,又消融在青石路巷。是什么样的意境如此荡人心肠?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欣赏那别样的美。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感音韵之美。

    我不准备一开始就按部就班地介绍作者和背景,因为我想努力创造一种读诗的心境,随着导入直接进入一种美的境界,而不想因为作者、背景的介绍而中断;再者,介绍之后,反而扼杀了学生自己对诗的想象和理解。尤其这首朦胧的小诗,更有多样的解读。

    初听配乐朗诵,进入诗境,同时展示江南雨巷的画面。这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是那么完美,而诗歌本身,不就是一曲动人的旋律吗?

    再听配乐朗诵,思考:诗人的音乐美是怎样造成的?

    (三)深入研究。

    1、在读语言,品情感之美。

    在整体感知了诗歌的音韵和情感后,让学生再次诵读,根据刚才分析的感情勾勒出你想象中的雨巷之景,并且画在纸上,并口头描述。有何人、何物、何景、何情?朦胧、凄清、悠长、寂寥的雨巷该是怎样的?结着愁怨的丁香有时怎样的一个姑娘?

    2、品读内涵,品思想之美。

    舒缓的旋律,淡淡的忧伤,把我们带到了迷蒙的江南,如烟的雨巷。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徘徊惆怅?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倾注了如此愁怨的诸多意象?诗人为什么想要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愁怨的姑娘又是谁?(同学分组讨论,小组代表作答)

    (四)结束语。

    美是丰富多彩的,清丽明快是一种美,隐隐旷达是一种美,同样舒缓低沉、忧郁凄凉也是一种美,戴望舒的《雨巷》便是一首美丽的忧伤。但我们不能为了美而学戴望舒的伤感。毕竟他有那个时代的情绪背景。同学们可以课下深入的了解戴望舒。也可以阅读他的其他作品,学习他高尚的审美情趣,学习他的爱国情怀。

    (五)作业:试依照《雨巷》一诗的情景,展开想象,描写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姑娘”。

    《雨巷》教案

    一、关于教材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之一。《雨巷》出现在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本单元收录了包括《雨巷》在内的几篇中国现当代优秀诗歌。《雨巷》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起被安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和鉴赏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现代诗歌作品,这恰好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高尚审美情趣和审美创造力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诗人戴望舒的相关知识以及作品的写作背景,体会诗歌的韵律、节奏和表达技巧;理解诗中的意象;

    2、情感和态度:进一步把握作者的复杂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

    3、过程和方法:对比、探讨意象的多角度理解,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理解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4、教学重点和难点:优美的韵律、精练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构成了诗歌的主体,鉴赏诗歌就应当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品味语言,感受作品所蕴含的真情实感。本文的教学重难点就在于对诗歌中的“雨巷”、“丁香”、“油纸伞”、“姑娘”等几个重点意象的把握,并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体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法

    我拟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的方式,以诵读、体悟和比较为主,再配以讨论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自古以来,诵读法就是诗歌学习的一般方法,正如宋代学者朱熹所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所得耳”,通过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充分感知和享受诗歌的音韵、节奏和旋律之美。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我再让学生自行体会和感悟诗人的情感以及诗歌的意象;在此过程中,我会让学生独立思考和体会,再让个别同学发言,然后小组、集体讨论交流,形成一种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四、教学过程

    1、导入:利用学生熟悉的一首网络歌曲《丁香花》作为音乐背景,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营造一种符合诗歌情感的整体氛围,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精美的诗篇是轻盈的蝴蝶飞跃万年的光阴,轻叩我们的心扉;是圣洁忧郁的丁香飘过无边的烟雨,任我们惆怅;是女孩溪水荡漾的歌声,玫瑰样的身影,牵引我们的思绪轻曼地飞扬。今天,我们将学习这样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戴望舒的《雨巷》。”

    2、感受音韵之美

    我不准备一开始就按部就班地介绍作者和背景,因为我不想因此而中断了努力营造的一种读诗的心境;再者,对作者和写作背景加以介绍以后,反而扼杀了

    学生自己对诗的想象和理解,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背景音乐,让学生独自诵读诗歌,让个别同学诵读展示。

    再听配乐朗诵,进入诗境,同时展示江南雨巷的画面,让学生感知和比较自己与示范诵读的区别。思考:诗人的音乐美是如何形成的?

    ①、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

    ②、一韵到底,每节押“ang”韵

    二、三次。(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歌从头至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节奏。)

    ③、使用排比。

    ④、双声叠韵词:芬芳、彷徨、惆怅等。

    总结:这些手法的运用形成了一种悠长舒缓、低沉徘徊的旋律,营造了一种凄婉迷茫的意境,加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形成了一种音韵美。

    3、体悟情感之美

    再请一位同学朗读,让同学们在与录音朗诵的对比中,思考:该用什么语调去读?

    (幽怨、低沉、伤感、惆怅)

    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清丽明快,而是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忧愁。哪些地方体现出这种感情呢?请学生找出表现感情的词语。

    (寂寥、愁怨、忧愁、哀怨、彷徨、冷漠、凄清、惆怅、太息、凄婉、迷茫、颓圮)

    这些都是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双音词,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朗读指导:语速舒缓,注意停顿和语调,要特别注意那些承载着作者浓厚情感的词语。

    4、享受意象之美

    在整体感知了诗歌的音韵和情感之后,让学生再次诵读,根据刚才分析的感情勾勒出你想象中的雨巷之景,并口头描述。有何物、何人、何景、何情?

    归纳学生发言,总结诗中的形象。由此引入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概念,加以介绍和拓展。诗歌是通过客观景象,或者想像的景象来抒发情绪和情感的,什么样的景象就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和情感,什么样的情绪和情感就得用相应的景象来抒发。所以诗歌的意象是解读诗人感情的客观景象。

    例如:雨巷是悠长、古老、灰暗、迷离、朦胧的,它蕴含着诗人的彷徨、失望、忧愁等暗淡的情绪。

    再如:丁香一般在暮春时节开放,颜色为白色或淡紫色,所以丁香在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中是美丽的、素洁的、高雅的;再者,丁香在古诗词的传统意象中,往往跟忧愁结合在一起,如唐代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和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更是把丁香与忧愁联系在一起。

    再有油纸伞,做工是精细古老的,颜色是古铜色,富含时代气息,所以给人的情绪是怀旧,思念,伤感。

    通过这些意象,同学们来分析一下这首诗的意境是怎样的?

    本诗通过雨巷,丁香,油纸伞,颓圮的篱墙等意象向我们描绘了一副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从而表达了作者哀婉,惆怅,凄迷,失落的情感。

    5、体悟思想之美

    舒缓的旋律,淡淡的忧伤,把我们带到了迷蒙的江南,如烟的雨巷。诗歌中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怎样的姑娘呢?

    清新淡雅,楚楚动人,但又幽怨,哀婉,惆怅满腹的江南女子形象。 那么诗人为什么希望逢着一个这样的姑娘呢?

    ①因为这个姑娘可能就是诗人曾经的恋人,现在重新相遇却无法相伴。

    ②丁香姑娘是诗人高洁美好而又虚渺的理想。

    ③„„

    有人说戴望舒的这首诗是单纯的抒发自己对理想爱情的渴望不能实现时惆怅伤感的爱情诗;也有人说《雨巷》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苦闷彷徨的政治诗。你赞同那一种看法呢,你还有没有自己的解读?

    同学们分组讨论。小组代表作答。

    在同学们讨论之后,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学生再次讨论,品评先前讨论的观点,回味开始时对诗的理解。这样,学生对这首诗很可能就有了前后不同的两种或多种感受,就有了多重的审美体验,应该说收获甚丰!

    最后,将“多家之言”展示出来,加以总结。

    6、结束语

    美是丰富多彩的,清丽明快是一种美,隐逸旷达是一种美,同样舒缓低沉、忧郁凄凉也是一种美,戴望舒的《雨巷》便是一首美丽的忧伤。但我们不能为了美而学戴望舒的伤感,毕竟他有那个时代的情绪背景。在生活中,我们要走出迷茫的雨巷,走出那个迷惘的时代,要知道只要用心,我们就会寻找到心目中的那个美丽却不忧伤的姑娘。

    7、作业:

    试依照《雨巷》一诗的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

    板书设计:

    雨 巷

    戴望舒

    音乐美:押韵,反复,排比,双生叠韵

    情感美:幽怨、低沉、伤感、惆怅

    意象美:雨巷、丁香、油纸伞、篱墙、“我”、姑娘

    很美妙的文章。

    思想丰富。

    推荐访问:获奖 中学教师 说课稿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