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范文大全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实习报告 > 正文

    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与《山海经》原文

    时间:2019-05-01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教学目标:

    整体把握文章,了解文章的内容。

    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真切怀念之请。

    学习鲁迅“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创造复杂性格的创作方法。

    教学方法:

    本文篇幅较长,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住课文内容,然后再着重点研读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分析课文时切忌面面俱到,一定要突出教学重 点,做到纲举目张。

    考纲难度要求:

    把握文章记叙的事件及事件中蕴含的感情(“我”对长妈妈深厚的感情和长妈妈对“我”率真而朴素的关爱);

    把握文中对长妈妈细节描写的地方,分析长妈妈既复杂又单纯的性格。

    课时安排:

    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个星期我们结束了对第一单元的学习,从区分战争的正义与否获得了不少有益的提示。从这个单元起,我们将接触几篇以爱为主题的文章,它们传达着人间各种各样的至爱真情,尤其是表达了对平凡人、乃至弱者的关爱。让我们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去学会“爱”。

    二、屏幕展示孟郊的《游子吟》,培养学生感悟亲情的能力。

    这首《游子吟》以一个儿子的身份写出了母爱这样一种世间最无私、最伟大的感情。我们或许并不是每时每刻都能意识到,平淡的生活中其实蕴藏着许多爱的细节。多年以后,回首往昔,我们才体会到那种“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无奈心情。就连鲁迅先生这样伟大的文豪,,也不例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纪念他儿时的保姆——长妈妈而撰写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至爱真情。

    二、整体感知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

    1.课文围绕阿长写了哪几件事?重点写的是哪件?为什么这样安排?(结合课后第一题)

    2.你从这些事中,看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3.在作者眼里,阿长是怎样一个人?他是如何刻画这个人物的?(结合课后第一题)

    学习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明确:

    1.课文围绕阿长写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厌恶的种种规矩,关于“长毛”的故事,给“我”买《山海经》。其中重点写的是买《山海经》一事。因为买《山海经》透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敬意和怀念,最能突出文章的主题,所以重点详写。

    2.对她不好的习惯,我最先是“憎恶”、“讨厌”的;当听到“长毛”的故事后,“我”对阿长产生了敬意——“却不料她还有这样的神力”;但当阿长踩死隐鼠后,“我”对她的敬意突然消失了;当长妈妈买来“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时,“我”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3.在作者眼里,长妈妈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许多繁文缛节,但同时又心地善良、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有着淳朴、宽厚、仁慈的美德。

    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前后呼应的写法,为读者充分展示出一个有点粗俗、迷信、守旧,但却善良、热心、忠厚、真诚的阿长形象。

    作者在文章的前半部分着重写了对阿长的“憎恶”与“讨厌”,不是么?谋死作特别喜欢的隐鼠的是阿长;让作者“最讨厌的常喜欢‘切切察察’并因此使家里“有些小风波”的是阿长;挤得作者“没有余地翻身,久睡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样热”却“实在是无法可想”的也是阿长;让作者去做那些“都是些烦琐之至,现在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的还是阿长。就是阿长所讲的“长毛”的故事以及自己那让外面的大炮放不出来作用的讲述,今天的读者也可一眼看出,是多么的可笑与荒谬。这些真切的描写,都带着贬义,是“抑”的一面,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着长妈妈的善良、朴实的品质。

    后半部分着重写她对长妈妈的佩服和敬意,主要是因为阿长给“我”买来了《山海经》。这是一部作者渴慕已久的图书。但一直难以买到,“谁都不肯真实的回答我”只有大字不识的阿长,主动来问,并且在她告假回来时带回了《山海经》。由此可见她对小主人的热心、忠诚。她是一个连真正姓名都很少有人知道的下层劳动者,但却善良、真诚、热爱孩子。她思想、性格上有很多消极、落后的东西,那是封建思想毒害的结果,与其说是她的过错,不如说是她的不幸。

    三、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但在这些充满贬意的文字背后,你能感觉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吗?(结合课后第二题)

    儿时的眼光: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

    明确:回忆性散文的双重眼光——

    写作时的眼光:含蓄的,在写作时饱含同情与怀念。

    (身世说明她粗俗是情有可原的;管教不符合儿童的心理,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奢求,只求“顺顺流流”)

    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作者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的再现了长妈妈的形象。使我们了解了长妈妈这个鲜活的人物。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重点研讨阿长给“我”买《山海经》部分,深入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检查旧课

    二、学习新课。

    {一}快速阅读第18----28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阿长为什么也来问《山海经》?她懂得《山海经》吗?何以见得?

    2.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我”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这种想法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3.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

    4.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5.文章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不多,用的是一种叙述语言。为什么不详写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呢?发挥你的想象和联想,将她买《山海经》的过程补充出来。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1.因为“我”太过于念念不忘了。阿长根本不知道《山海经》是什么样的书,她给“我”买回《山海经》后,说成了“三哼经”。

    2.“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3.“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可谓又惊又喜,感激不尽。

    4.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她又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5.不写阿长是怎样买到《山海经》的,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想象她跑了多少路,费了多少心,在想象中更觉得那真是一种“伟大的神力”。想象合理即可。提示 :她是怎样到处打听,怎样跑书摊书店,操了多少心等。

    {二}研读最能打动你的地方,欣赏它成为亮点的原因。

    学生自由发挥,合情合理即可。

    明确:“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这一句是作者感情发生变化的议论句,真正让作者对阿长产生敬意的是阿长给他买到了《山海经》。这是一部鲁迅渴慕已久的神话传说图画书,但一直难以买到。大字不识的阿长

    却能够急小主人所急,想小主人所想,设法买回了《山海经》,这不能不让鲁迅感到意外和惊喜。

    阿长不识字,错把“山海经”念成了“三哼经”,她一定为买这几本小书下了不少工夫,她对小主人的热心、忠诚,通过这件事表现得十分充分。而正是这个偶然的事件,不仅满足了鲁迅的愿望,同时也激发了鲁迅大量买书的习惯,特别是作为少年鲁迅的一部文艺启蒙书,对他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正是鲁迅对长妈妈念念不忘、几次在作品中写到她,对她充满了感激、怀念、敬意的原因所在。

    “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这句话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真挚的感情,表现了鲁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从对长妈妈的厌烦、埋怨、畏惧,到对她的敬意、爱戴、祝福,在鲁迅的人生经历中,长妈妈曾起过那么重要的作用,但他竟不知道她的姓名和经历,这是多么令人内疚的事情!他所能做的,只有祈祷仁厚的地母,安息阿妈的灵魂。鲁迅对阿长的深沉感情在这里表现得真切感人。

    {三}齐读最后两段。结束回忆,回到现实。

    “我的保姆”再次点明了长妈妈的身份,“长妈妈”是“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这样称呼她 ”,“阿长”是祖母和“我”憎恶她的时候的称呼。这里不厌其烦地将三个称呼罗列出来,一来是强调阿长与“我”非同一般的关系,二为后文“我”抒发对阿长深切的怀念之情打下基础。再一次交代“我”不知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也甚至不清楚她的身世,就是这样一个人,却那样善良、真诚,热爱和关心孩子!文末使用祈使句,表达了作者发自内心深处对阿长永远的怀念之情以及对她良好的祝愿,祝愿她永远安息、万古长存。

    小结

    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们了解了在鲁迅先生的少年时期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的保姆长妈妈,从鲁迅先生对长妈妈的深切的敬佩和怀念,我们了解了“母爱”这样一种伟大的人间真情。我希望在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同学们能够细心地发现蕴藏在我们生活中的爱的细节,让爱我们的人不会白白的付出。

    作业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请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超值补充

    一、鲁迅简介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本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其中收录了十多篇回忆性文章。本文写于20年代末。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是现代世界文坛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鲁迅作品简况:

    小说集两部:《呐喊》、《彷徨》

    历史小说集一部:《故事新编》

    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一部:《野草》

    杂文集16部。另外翻译了俄国作家果戈里的《死魂灵》、前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等作品。

    二、作者轶事

    鲁迅逝世后,不少中外文豪撰写挽联,其中,下面两幅最著名:

    (1)著作最严谨,岂徒中国小说史;

    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蔡元培挽鲁迅)

    (2)译书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斯诺与姚莘农合挽鲁迅)

    三、阿长简介

    阿长(?——1899),鲁迅称她为长妈妈,浙江绍兴东浦人。她是鲁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只是众多旧式女人中的一个,做一辈子的老妈子,平时也不回家去,直至临死。”长妈妈患有羊癫病,1899年4月“初六日雨中放舟至大树港看戏,鸿寿堂徽班,长妈妈发病,辰刻身故。”

    其实,这个自浦东的长妈妈身材矮小,周家原先的保姆个子高大,按周家工友王鹤照的说法:章庆福的老婆阮氏——“庆太婆”才是真正的长妈妈,只是听惯了,也把浦东的那位叫做长妈妈。不过,笔者曾特地为此函询周建人夫妇,回答是否定的意见,周作人日记里的“章妈”也是浦东的那位长妈妈死后才雇佣的。

    四、《山海经》简介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地理著作,共18篇,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也没有定论。近代学者多数认为不是出自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作品,《海内经》4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主要内容为民间传统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术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五、背景提示

    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因受守旧势力的排挤,作者不愿意想到目前,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写出了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共十篇散文)。本文是《朝花夕拾》的第二篇:回忆自己童年时期与家里女工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写于北京寓所(北京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二十一号,现为鲁迅博物馆一部分)。发表于1926年3月25日《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一期上。

    推荐访问:山海经 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阿长与《山海经》原文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