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范文大全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实习报告 > 正文

    对于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管理长效机制

    时间:2021-10-13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关于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管理长效机制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硬任务。下面是关于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管理长效机制。

    案 题:关于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管理长效机制,推进广东乡村振兴战略可持续发展的提案

    提 出 人:杨森平(共1名)

    分 类:综合

    办理类型:主办会办

    承办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

    内 容: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解决广东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根本之策。广东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5月29日,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对乡村振兴各项任务做了全面部署。但从广东农村实际情况来看,相对于资金投入较多、使用方向明确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基础设施管理机制尚存在诸多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及时有效的得到解决,将严重影响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使用功效,进而成为广东乡村振兴战略可持续发展的短板。

    一、广东农村基础设施管理的问题

    (一)不愿管——权责不清,缺乏相应的奖惩机制。对于地方政府而言,面对居住分散的农村地区,对基础设施进行专人监管需要花费较大的财力和精力,地方政府往往没有太大的精力和财力用于农村基础设施的维护和监管上,他们宁愿将主要精力用在争项目、跑资金、搞建设上,将较大财力用于凸显政绩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这就造成了严重的“重建轻管”现象。对于村民而言,其管护意识薄弱,主人翁意识不强,权责不清,认为农村基础设施的管护是政府的事,对基础设施的使用不加以爱惜。此外,由于在农村基础设施受损时没有相应的奖惩机制对肇事者或相关责任人追责,导致部分人心中产生“只管享受,不尽义务”的错误意识。

    (二)不会管——农村群众受教育水平较低,缺乏管理基础设施的能力。一些村领导缺乏对管理知识的系统学习,难以良好高效的运用财政资金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管护,导致财政资金的浪费。而部分村民虽然对基础设施的管理有些许经验,但是却无权对其进行管理,由于缺乏主人翁意识,不会主动向村领导献计献策;而部分村民虽然具有主人翁意识,但由于受教育水平较低,能力不足,缺乏管理基础设施的能力,同时,在不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或者指引方案的情况下,难以发挥其群众监督作用,只能对受损的基础设施视而不见。

    (三)没钱管——后续投入资金不足,运营机制存在问题。总体而言,多数地方政府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政府投资。但在资金有限和“政绩”工程的影响下,地方政府更倾向于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量资金兴建各种基础设施,却没有考虑后续管理资金的投入,管护成本的增加与薄弱的村集体经济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根据“生态宜居”这一要求,许多农村完成村道建设、雨污分流、垃圾处理、厕所改革等基础设施建设,但后续道路养护、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人员的费用如何分担成为难题。基础设施建成后得不到有效管护,设施加剧老化,毁损严重,影响前期投入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高效利用,导致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很大,但群众满意度却不是很高。

    二、建立广东农村基础设施管理的长效机制建议

    推进广东乡村振兴战略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诸多方面。接下来本文将从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管理的长效机制这一角度,提出一些具体的、适合农村可操的相关政策。

    (一)明确产权责任,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基础设施管护体制和运营方式。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各方面投资建设和管好农村小型基础设施的积极性,保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可持续性,避免因不抓落实、轻实干,使乡村振兴战略停留在文件和口号上。具体地说,对已经存在的农村基础设施重新理顺关系,明晰产权,明确经营和管理责任,实行责任制和问责制;对在建或即将建设的新项目,必须在建设之初就坚持“谁投资,谁拥有产权和收益权”的原则,根据不同类型的基础设施,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管理体制;对于国家和集体投资的纯属公益性的基础设施项目,应由政府承担管护责任,安排支出管护费用;一些准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工程的管护可以引进市场方式,推行公司合营合作模式或民营模式;对于小型基础设施,则可以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转让等形式,明确管护责任。

    (二)建立绩效评价体制,将地方政府考核评估与基础设施管理情况相联系。为了增强地方政府管护农村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出台一些激励约束机制,构建“以实绩论英雄”的鲜明导向,建立奖优罚劣的工作机制,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强大活力和动力。例如,开展基建项目普查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台账,通过备案制度建立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对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状态分类并向上级部门备案,上级部门随机抽查检查备案涉及问题的处理情况,追责到人;建立群众举报制度,让公众参与到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中去,在评估指标中设立民众满意度指标,利用群众监督政府的基础设施管理进程;直观地将农村基础设施管理纳入评价体系,既要评估公共设施的投入资金和产出数量,又要评估公共设施的使用效率和使用寿命,以保证其效率的发挥。

    (三)提高领导、村民的素质能力,制定管理指引措施。各级政府、特别是县、乡(镇)两级政府应该加强对村领导和农民的教育,提高其管理农村基础公共事务的能力尤为重要。通过印发小册子宣传、专项教育培训、走出去参观学习等办法提升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和法律、现代管理理论知识,特别是村委会领导的素质和视野,方能让他们有能力和意识来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管理。同时,由于广东分珠三角、东西两翼和山区四大区域,农村基础设施管理中遇到的问题也会因地域的差别而有所区别,因此必须因地制宜,采取“一村一策”的办法制定管理指引措施。通过与公众讨论多次,吸收公众的建议反馈,最后由专业人员对意见进行归类和评判,纳入到规划方案中来,建立健全诸如《村规民约》、《卫生管理制度》、《公共设施管理制度》等管理措施,以制度的形式明确领导和村民管护基础设施的义务和能力。

    (四)拓宽获取资金的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第一,在当下乡村振兴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要落实国务院“放、管、服”的要求,最大限度的简化涉农项目管理的相关程序,要本着效率优先兼顾规范的原则来提高基础设施项目的使用效率。第二,根据“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在农村建立费用分担机制,使基础设施的管护费用由村民们集体承担。第三,针对部分具有盈利性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适当的引入市场机制,采用PPP融资模式,不仅可以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还能提高资金的优化配置。第四,农村是基层单位,所承担的事权与支出责任远大于其所拥有的财权,当基层机构财力不足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解决。

    之前很多想不明白的问题好像找到了答案。

    简单却不浅薄!

    建立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

    --我市创新社会管理纪实之五

    2008年8月,鹰潭率先在全省建立在村党支部领导下、以党小组为核心、以党员为骨干的新型村民自治组织--村民事务理事会制度,组织开展了农村“卫生清洁”工程,探索出了一条新形势下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的新路子。 通过实施农村“卫生清洁”工程,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农民的主体地位、提升了村民的自治能力、夯实了农村基层组织,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民群众的卫生陋习和居住环境,呈现出“三个明显改变和三个明显改善”,即农村环境面貌明显改变,垃圾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农户的卫生习俗明显改变,垃圾分类处理得到广泛认同;乡、村干部作风明显改变,工作绩效得到群众好评;干群关系明显改善,相互融洽了;邻里关系明显改善,相处更好了;城乡关系明显改善,相互贴近了。这是多年来农村没有过的喜人景象。 模式:一次对农村垃圾处理的全新探索

    在推进农村“卫生清洁”工程中,我市确定了一个基本思路:根据“原态垃圾”中的各种物质属性进行分类,用一种合理的方法处理,将其充分利用,变废为宝,使“垃圾”不成为污染物,而成为可利用的再生资源。农村垃圾处理“2+5”模式、集镇垃圾处理“三三六”方式就是基于这种理念和思路而被提出的。 在农村推行“2+5”垃圾处理模式,“2”就是落实农户和保洁员两个操作主体,“5”就是指对垃圾进行就地无害化处理的5种方法。在集镇实行“三三六”垃圾处理模式,就是落实居民、保洁员和垃圾处理工三个操作主体,通过三个处理环节、六种方法对垃圾进行就地无害化处理。

    这两种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对农村的有机垃圾、无机垃圾、灰土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和医疗卫生垃圾,实行统一管理、分类处理,在操作中做到了“乡镇组织,能承受、做得到;农民主体,能接受、做得好;自然村为单元,好操作、坚持得下”。 实践证明,实行“2+5”和“三三六”垃圾处理模式,可以有效做到处理无害化、利用资源化、运作一体化、成本节俭化。处理无害化,就是对“原态垃圾”实行日产、日清、日处理,做到不出村庄、就地消化,避免造成二次污染;利用资源化,就是对非有机垃圾中的废旧塑料、橡胶等进行回收利用,将有机垃圾处理与沤制农家肥和开发沼气池结合起来,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运作一体化,就是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或回收利用,或密封储存,或用炉焚烧,相互衔接,过程连贯;成本节俭化,就是缩短了工作链条,减少了处理环节,有效降低了设施建造、工作运行、劳力投入、组织管理的成本。 做法:建立体制机制,激活农民主体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卫生清洁”工程工作,把农村“卫生清洁”工程作为全市三大基础性工作之一。为此,我市将农村“卫生清洁”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认真执行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亲自调度、挂点督导、责任追究、考核激励等制度。33位市级领导挂点督导乡镇工作,经常深入基层指导开展“卫生清洁”工程。

    全市各相关部门积极跟进,形成了协作联动机制。教育部门广泛开展学生“三项活动”和教师“两项活动”;卫生部门在全市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推行了农村医疗机构的生活垃圾分别纳入自然村、集镇统一处理;交通部门在县乡村道路沿线公共区域进行了垃圾治理试点;公路部门在境内所有国道、省道、县道和高速公路连接线建立长效保洁制度;农业部门着重抓了垃圾处理工场大型沼气池的使用试点示范;供销部门加强垃圾废品回收网络建设;民政部门积极落实低保户与保洁员对接对象,每人每月安排低保补助;各级妇联组织农村妇女开展“卫生清洁”工程巾帼行动。

    治理农村垃圾没有农民的支持和参与,单靠政府号召、政府投入是不能持久的,只有把农民的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让农民发挥主体作用,把农村“卫生清洁”工程当作自己的事,自己动手,积极配合,全民参与,才能事半功倍,才能从根本上为治理农村垃圾提供不竭动力。

    为此,我市以自然村为单元,结合农村特有的亲缘、血缘、地缘的实际,建立村民事务理事会,让村民中威望高、能干事、有热情的“核心人物”进入村民事务理事会,引导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充分调动了村民参与垃圾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做好农村“卫生清洁”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延伸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工作手臂。 成效:实现三个改变,改善三种关系

    人能改变环境,环境同样也能改变人。在环境的潜移默化中,我市农村干群、村民邻里、机关干部与农民的关系,农民的观念,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等等,都随着“卫生清洁”工程的开展得到重大的改善和转变。鹰潭掀起的这场卫生革命,奏响了一首文明新曲。

    通过开展农村垃圾集中治理、宣传教育及周检查、月评比等活动,我市的农村卫生体系实现了三个明显的改变。农村卫生面貌发生了明显改变,彻底清理了沉积多年的陈年垃圾,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垃圾的污染问题;农民长期形成的不良卫生习惯发生了明显改变,农民基本上告别了千百年来形成的不良卫生习惯,讲卫生的多了,不讲卫生的少了。“讲卫生光荣,不讲卫生可耻”、“环境好,身体好”、“比卫生、比健康”、“物尽其用,变废为宝”等观念正在形成并不断加强,不乱扔乱倒垃圾、合理处理垃圾和维护居室、庭院、村落、田园清洁已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拣垃圾、扫庭院、爱干净、勤洗晒蔚然成风;农民以前对垃圾不进行处理的习惯发生了明显改变,每家每户自备了装有机垃圾、非有机垃圾的两个桶和袋子,对当天产生的生活垃圾自觉及时分类,为保洁员统一进行二次分拣提供了便利。 我市开展的农村“卫生清洁”工程把干部的视线和精力引向了农村。市、县、乡干部深入农村上门宣讲、包村挂点、督查调研,和群众零距离接触,帮助他们开展“卫生清洁”工程,增进了干群感情,融洽了干群关系。同时,由于普遍成立了群众信任,由村组干部、党员、优秀中青年、热心公益事业的村民组成的理事会,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培养和造就了戴明良等一批有公心、有才干、有威信的土生土长的村民理事会理事长,实现了农村基层组织再造,使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得到了有效落实,推动了农村“两委”换届、新农村建设、控访维稳、综治计生和村民事务民主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开展,使一批“告状村”、“宗族派姓村”、“治安不稳定村”等所谓的“老大难村”,重新焕发了生机,成为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领头羊”。 如今,鹰潭市农村“卫生清洁”工程惠及千家万户,它让鹰潭农村大地焕然一新。

    推荐访问:长效机制 基础设施 建立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