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范文大全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述职报告 > 正文

    将相和教学设计_小六语文,将相和,教学设计2

    时间:2019-03-01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掌握“隆重、典礼、丝毫、抵御、侮辱、拒绝、和氏壁、完璧归赵”等词语。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成语故事的来历,理解它们的含义并能使用。

    (二)能力训练点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德育渗透点

    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精神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好品质中到启示和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民族文化的语言美和顾全大局、知错就改的美好品质。

    二、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

    谈话法,导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

    (二)难点

    理解三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结果以及这三个故事之间的相互因果联系。

    (三)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采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1.从检查预习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清故事的前因后果和内在的联系。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知道文章写的是哪三个故事,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内也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检查练习

    1.齐读课题:课下我们已经进行了预习,谁知道“将、相”分别指谁?

    板书:蔺相如 廉颇

    2.这篇文章写了蔺相如和廉颇之间的什么事呢?

    (写了他们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事)

    3.那么这件事是分几个小故事来写的?

    (三个。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哪些自然段是写完璧归赵的?(1一10自然段)

    哪些自然段是写渑池之会的?(11一15自然段)

    哪些自然段是写负荆请罪的?(16-18自然段)

    4.分别朗读每一部分,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教师相机纠正其中的错误。

    教师小结:这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二)了解时代背景

    1.齐读第一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2.教师介绍时代背景:《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他六国进攻。赵国的东面是比较富强的齐国,西面是最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因此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亡。今天我们要学的“将相和”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三)你在预习中遇到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简单的直接解决,一些重点的问题归纳后留作以后讨论。

    (四)学习课文,交流体会

    默读课文,思考: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并用具体事例来说明。

    第二课时

    (-)小结上节课学习内容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叙述顺序,知道这篇课文通过讲“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记叙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这节课我们一起深入地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检查自学情况(引导学生讨论喜欢文中的哪一个人物)

    1.喜欢蔺相如。因为他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为国家的利益着想,深谋远虑。

    板书:机智勇敢 不畏强暴

    2.喜欢廉颇。他知错就改。

    教师总结:这两个人物都具有美好的品质,大家都喜欢。但为了交流方便,下面我们就“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先交流一下你们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具体说明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人?

    (l)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蔺相如不仅愿意铤而走险,而且还分析了两种可能,想出两种对策。目的就是造成秦国理屈的局面,让秦王“没有动兵的理由”,使赵国化被动为主动。可见蔺相如不仅勇敢,而且是个深谋远虑,才智过人的人)

    (2)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璧交给了蔺相如。

    (蔺相如善于察颜观色,能洞察对方的心理,随机应变,果断地想出了对策。这又表现出了他的机智。)

    (3)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你并不想交换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理解“理直气壮”从中体会蔺相如的勇敢。

    “撞”可以看出蔺相如的勇敢。为什么?

    (撞的力量是很大的。这说明蔺相如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用“撞”更能突出蔺相如的勇敢。)

    那么你们想一想,蔺相如真的要连头和璧一起撞碎吗?(不是的)你怎么知道的?

    (因为蔺相如答应赵王,如果秦王没有以城换璧的诚意,就把璧送回来。)

    那蔺相如为什么这样说?(他在威胁秦王,吓唬秦王。他知道秦王特别喜欢这块璧)

    从哪可以看出他特别喜欢这块璧?(当秦王还没有看到璧的时候,就想用十五座城来换这块无价之宝,当他亲手拿到这块璧时又是那样的爱不释手。这些都足以说明秦王非常喜欢这块璧。因此,他是肯定不会叫他去撞的。)

    (蔺相如就是抓住秦王喜欢璧的心理,才这样说,这样做的,我们可以看出他才智过人)

    看图,抓住蔺相如的动作、神态、语言描绘一下。

    我们在读这一部分的时候,就要把蔺相如的大义凛然和勇敢的机智的精神读出来。自由读,指读。

    (4)“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典礼的日期。”

    (在秦王假意答应给城后,蔺相如又提出举行授璧典礼的主意,既赢得把璧送回赵国的时间,又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秦王以城换壁的事是真是假,他说话是不是算数。由此看出蔺相如非常的机智。)

    (5)从“大大方方”这个词可以看出蔺相如勇敢。结合第九自然段,讲讲你对这段话是怎样理解的?

    (蔺相如非常聪明,先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先发制人。假如秦王一生气,真杀了他,参加授璧典礼的人就知道秦国不讲信誉,在这种场合,秦王根本不敢杀他,就把他送回赵国)

    师:其实,蔺相如说这话是在保护自己,使秦国处于被动局面,可见他非常聪明。

    2.理解最后一句话:“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客客气气”是非常客气有礼貌吗?

    这句话写出了秦王什么心理?(生气,无可奈何)

    教师小结:秦王本想杀了他,本想愚弄赵国,可是反而被蔺相如捉弄了,他现在是哑巴吃黄连有口说不出了。这句话仅仅是写秦王的心理吗?突出了蔺相如的聪明机智)可见作者用词是多么的巧妙。

    自己练习读一读,体会蔺相如的聪明才智。

    3.蔺相如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为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

    师: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国家的尊严,蔺相如铤而走险与秦王进行了机智勇敢的斗争,既做到了完璧归赵,又使秦王处于被动的局面,为赵国立了大功,受到了赵王的重用,封他为上大夫。我们看看蔺相如在几年之后的渑池之会上有什么表现?

    4.学习渑池之会。

    (l)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有什么表现?具体谈一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通过读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出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表现的机智勇敢)

    ①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

    (“去吧,怕有危险,”有什么危险?秦王借渑池之会报上一次没有得到和氏璧的一箭之仇,其实渑池之会是一场非常复杂的政治斗争,在赵王和大臣们左右为难时,他审时度势,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因此赵王才决定动身并让蔺相如随行)

    ②当秦王让赵王鼓瑟,并叫人记下来时。蔺相如非常生气,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由这句话可以看出蔺相如机智,因为蔺相如很快就想出对付秦王的办法。让秦王为赵王击缶,也让人记下来。)这叫什么办法?(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同时由这句话也能看出蔺相如勇敢。因为蔺相如只不过是赵国的一位大臣,但他一点都不害怕,敢走到秦王的面前,面对面地和他进行斗争。

    ③“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这句话中的“拼”字就把蔺相如为了维护赵国的尊严,临危不惧的精神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他连命都豁出去了,他是多么勇敢啊!)

    谁能读读这个句子,把蔺相如的勇敢精神读出来。

    怎样读才能读得更好呢?我们看看这句话的提示语里能加上什么表示语气的词?

    (蔺相如生气地说;蔺相如怒气冲冲地说;蔺相如怒发冲冠地说;蔺相如咬牙切齿地说。我们就用怒气冲冲的语气来读读试试。自由练习读,指名读,读出感情)

    最后秦王被逼无奈,只好为赵王击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了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2)同学们想一想,渑池之会这场政治斗争秦赵两国是打成了平局,还是决出了胜负?为什么?

    ①他们打成了平局。因为秦王先叫赵王鼓瑟,后来蔺相如也叫秦王击了缶。他们都演奏了乐器,一比一平。

    ③我看是决出了胜负,赵国赢了。因为秦国的力量比赵国强。

    (如果学生争执不下时,老师可作两点提示:一、秦国比赵国力量强大;二是秦王是一国之王,而蔺相如则是赵国的一名大臣。)

    ③我认为是赵国胜利了。因为秦国是个强国,赵国是个弱国,秦王和赵王一样为对方演奏了乐器,还是秦王吃了亏。

    ④赵王鼓瑟是秦王叫鼓的,而秦王击缶是在蔺相如逼迫下才去的。秦王和蔺相和的身份不一样,秦王是君,而蔺相如是臣。要求对方的方法也不一样,这样也显得秦王更难堪。

    教师补充:“瑟”是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声音悦耳动听。“缶”是古代的一种打节奏的乐器,形状像个瓦罐子,声音单调。这两种乐器比起来,秦王显得更丢人。

    (3)教师小结:同学们都能认真读书,积极思考,很好。的确,渑池会上的斗争是赵国占了上风。那么这场斗争的胜利应该归功于谁?

    ①归功于蔺相如。为什么?

    蔺相如在渑地会上表现得机智勇敢,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所以说应该归功于他。

    说得不错,老师也同意这个意见,同学们再看看书,还有什么补充吗?

    ②廉颇也有一份功劳。为什么?

    (如果不是廉颇带领大军在边境上做好应战准备,秦王也不会这样轻易地放赵王回去。可见,蔺相如是在廉颇的密切配合下,才出色地完成了这次任务。)

    很好,同学们读书很认真,既注意了主要的,又注意了次要的,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教师:蔺相如机智勇敢地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又一次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为赵国立下了大功。可见蔺相如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蔺相如在这场斗争之后,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廉颇和蔺相如开始不和,也就引出了课文的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

    5.学习“负荆情罪”。

    (l)你觉得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说说为什么。

    (2)你觉得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说说为什么。;

    (3)交流学习结果。

    ①廉颇知错就改。(看图读课文体会,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②蔺相和顾全大局。(读蔺相如的话,体会他宽广的胸怀和顾全大局的精神。)

    (四)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五)质疑,释疑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小六 语文 小六语文 将相和 教学设计2 将相和优秀教学设计 将相和公开课教学设计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