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范文大全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述职报告 > 正文

    读论语心得:汲取修身营养

    时间:2021-08-14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自从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典选读》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范文意蕴显得深厚。

    浅谈《论语》中的科学研究思想及其对当代

    科研的指导意义

    引言

    应中国传统文化课老师的要求,最近我我粗略的读了《论语》,学习了孔子的“仁”和“礼”的思想,虽然我的理解能力有限,但是我还是被这部《圣经》深深地触动了。书中论述涉及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虽然它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完全吻合,但是作为一本传承了几千年的经书,它的思想,对我们的行为意识,仍有很大的指导作用。论语给我们的总体感觉是复古、保守、教化的,所以,很多人愿意从政治、思想、教育、伦理层面去解读它,更重视它在伦理道德方面的影响,但是很少有人从科学的角度去解读它,其实细细品读,书中也蕴含了不少科学研究精神,它的思想,也需要在当代科学研究中得到弘扬。在此,我简单概括一下我从论语中学到的科学研究精神。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涉及了政治、思想、伦理、教育等多个层面,同时在科学研究方面也有从分的体现。本文选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代表之作《论语》,利用举例说明法,从追求真理、注重实践、博学广思、不懈的毅力、严谨的态度等几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研究精神及其对当代科学研究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论语 科学研究思想 指导意义

    正文

    1、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

    真理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是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追求真理是科学的生命, 是全部科学活动的灵魂。崇尚科学, 就是提倡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就是要反对盲目信从、僵化固守的思想。只有做到追求真理,实事求是,才会存在所谓的科学。

    很多人认为,孔子是拥护迷信思想的,他相信鬼神的存在,“文化大革命”中甚至出版过一本书, 叫做《论语批注 》,《前言》写道:“孔老二是我国春秋末期腐朽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代言人, 他逆历史潮流而动,坚持倒退, 反对前进, 坚持复辟, 反对变革, 是一个臭名昭著的复辟狂、政治骗子、大恶霸。”

    但是,我们似乎忽略了孔子生活的时代,在那个时代,神鬼意识、迷信思想十分严重,他不可能脱离时代的影响而成为一位现代意义上的无神论者,但他的思想中确实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精神。当弟子樊迟问孔子什么是智,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为人做事,就是尊敬鬼神之事,而又远离它,就可以叫做明智了;当季路问如何侍奉鬼神,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孔子将人与鬼作了对比性论说,强调事人在先,事鬼在后,先后不能错位,本末不能倒置,表现了重视现实人生的生活态度。他认为鬼神属于不可知的范畴,不能用客观手段加以研究应该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而且他所说的鬼神实际上更接近于天命的概念,所以孔子属于理性而明智的有神论者。他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做人应务实,就这点而言,就是对当时社会迷信思想的极大的批判与挑战,因此,我认为,孔子具有鲜明的摒弃迷信色彩的态度。

    在当今这个高度重视科学发展的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心存追求真理、反对迷信的理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不奢求自己能一下子摒弃所有和科学相违背的观念,但是要像孔子那样,能够冲破自己所处时代思想的束缚,在追求真理的路上,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探索。

    2、注重实践

    真理是科学的灵魂,实践是科学的第一要义。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才能检验真理,才能检验科学。实践的观念,在《论语》中也有体现。

    孔子施教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游于艺”,就是让学生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而这个“游”就是指快乐地实践。另外,儒学经典《中庸》强调“力行”、“笃行”,虽然为“伦理意义”层面上的“行”,但也有实践指向的意义。其实这也不难理解,传说孔子少年时生活在社会底层,为了生存,吃了不少苦;他也曾对学生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意为:我小时候穷苦,所以学会了不少鄙贱的技艺。这就是说,他自己就是一个靠“做”打拼出来的哲人,他又怎么会反过来轻视“做”呢?故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实践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环节。

    实践出真知,一个理论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成为真理,才能为科学研究所用。面对当今高速发展的多元化信息时代,我们不可能准确判断每个理论的正误,对于一个新的领域,当它的理论还不成熟的时候,我们只能通过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实践,才有可能取得突破,所以,科学需要真理,也需要实践。

    3、广泛的学习各种知识——博学

    作为影响了中国教育几千年的一本经书,《论语》无处不在体现“博学”这个概念。博学是孔子治学的第一境界,《颜渊》篇强调:“君子博学于文”;其得意门生子夏在《子张》篇中亦云:“博学而笃

    志”;儒学经典《中庸》里编织的“学习五部曲”中,第一部就是:“博学之”。当然,孔子这里强调的博学,不仅是伦理层面上的礼仪知识, 还指鸟兽虫鱼等自然知识。在《阳货》篇中告诫其弟子:“小子何莫学夫诗„„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当时孔子本人,就以博物而倍受世人的青睐。据有些学者统计,《论语》中引天文资料6 则、理化资料8 则、动植物资料21 则;总之,有关于自然知识的资料 35 则。

    博学虽不等于科学,但却是科学发育的最重要的因素,没有博物广见的知识视野,就不会有科学的发现。我们不可否认,是孔子的博学成就了他的伟大,没有哪一个伟人不是博学广思的,没有一项科学发明不是经过广泛地学习研究得出的,博学是科学研究的前提。

    4、坚持不懈的毅力

    在《论语·子罕》中孔子打了一个比方:“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苗而不秀,庄稼虽然出苗了却不吐穗开花,比喻虽然资质良好却没有什么成就;秀而不实,庄稼虽然吐穗开花了,却不能灌浆结实,比喻虽然发展态势不错,却最终没有大的成就。因为不能持之以恒,所以尽管它们的开端都很良好,却最终没能取得良好成果。孔子利用这个例子告诫世人,做事要坚持不懈,脚踏实地,坚决不能半途而废。

    虽然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岁月,但是坚持不懈的毅力仍然是我们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面对日新月异的高科技产品,我们不可能把每个原理都理解的那么透彻,我们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如果我们没有坚持不懈的毅力,就只能半途而废,只能一事无成。科学研究本身是枯燥的,但是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必须踏踏实实、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当我们在遭遇了各种打击,感觉前路迷茫的时候,不妨想想孔子的比喻,因为如果放弃,我们只能前功尽弃。

    5、严谨认真的态度

    孔子在教诲学生时,特别强调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他特别讨厌那种不懂装懂凭空造作之人,《论语·述而》篇中,孔子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他还说自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很谦虚地说自己只是阐述前人学说,并没有创建新的理论,其实,孔子是“述而又作”的,他的“述而不作”只是传达了一种严肃认真的科研作风。《为政》篇中记载,孔子教导子张:“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就是: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知道的也要谨慎言之,这样就能减少过错。在谈论“正名”问题时,率真的子路回敬其“子之迂也”,孔子马上教训子路:“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即:鲁莽呀,仲由!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只能取保留的态度。正如教诲子路的经典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态度。这些都是求实求是的、严谨的科学态度的体现。

    严谨、精确是科学的第一品格,科学的东西就是:一是

    一、二是二,来不得半点的含糊。毛主席曾经说过:“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只有我们足够严谨,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错误与损失。

    虽然孔子生活的年代和我们相差了两千五百多年,《论语》的生成语境与当今的语境,具有天壤之别,但是书中的思想,无论从思想政治、道德伦理还是科学研究上仍然对我们有很大的指导作用。《论语》的生成语境中,虽没有系统的科学思想,但是我们当今的科学研究思想,似乎都可以从《论语》中找到与之对应的思想。这也正是孔子的伟大之处。《论语》是孔子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多去挖掘它,了解其中更多的内涵,并且把这份财富一直承传下去。

    参考文献

    [1]郭柏春.《论语》中的科学精神研究.嘉应学院学报,2010年12月 [2] 郭柏春.高扬科技攻关的精神和魅力.光明日报,2007年3月.[3]席泽宗.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的关系.科学新闻,2007年9月

    我实在是写不出这么优秀的作品。

    推荐访问:论语 汲取 修身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