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范文大全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述职报告 > 正文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汇集

    时间:2021-09-14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汇集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游褒禅山记》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1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补世力作。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游记立意超卓,指向鲜明,言简而意丰,言近而旨永。“吟咏之间吐呐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自创新格而弥足珍贵,彪炳千古而有无限的可开掘性。本课是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文言文。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宋代散文。《六国论》和《游褒禅山记》是教读课文,《伶官传序》和《石钟山记》是自读课文。《六国论》和《伶官传序》都是借古讽今的史论,《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都是因事说理的游记。《游褒禅山记》显然引领了《石钟山记》。此前,学生学习文言文已经有了初中三年的学习经验,上了高中后又掌握了不少的文言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这篇浅易的文言文并不会感到特别的吃力。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能够诵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根据这一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二、能力目标——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领会治学处世皆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重点:

    一、重点积累名、曰、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二、掌握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三、词类活用。

    教学难点

    一、掌握文章说理深刻、章法严谨的写作特点。

    二、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教法运用:

    指导思想: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的教学思想以及素质教育的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健全的认知结构,激励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学会学习。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碍,应在课前梳理清楚。

    二、本文又是一篇游记,可与学过的旧课文进行联系比较。

    三、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的风光图片以及作者的游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四、为了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词语,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课堂习题。

    教学方法:

    诵读法---古诗文需要熟读背诵。串讲法---文言文需要疏通文意。提问法---课堂上需要师生互动。

    比较法---新旧知需要温故知新。讨论法---课堂上需要活跃气氛。练习法---教学上需要精讲多练。

    教学媒体:录音机、多媒体课件、幻灯片。

    学法指导:高一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已具备了一些基础知识和积累,但对如何学习文言文,还是一个新课题,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运用已有的知识框架同化新信息,建立新的智能,逐步走向独立学习的境界。

    一、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

    二、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遵循的原则。

    三、调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积极性,教师适时点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提示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所阐述的道理。五、鼓励学生及时归纳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注意积累文言文知识。

    教学程序:教学本课可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首先给学生介绍毛泽东的七绝诗《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学生通过诵读领会了“无限风光在险峰”一句的含义。随后因势利导,引出课题,指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就含有类似的深邃哲理。

    2、整体感知:

    先用录音机播放课文朗读,再组织学生诵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纠正不正确的读音。并以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①课文中记游部分,集中于文中哪几段?(第1、2节)

    ②文中第三段的议论是针对哪部分内容阐发的?(第2节)

    得出怎样的结论?(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③文中第三段的议论是针对哪部分内容阐发的?(第3节)

    得出怎样的结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慎取之也。)

    ④请同学们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能够作为///"无限风光在险峰///"注脚的语句(“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3、写作顺序:A、本名与别名的由来B、记游洞经过C、抒发游洞的感慨D、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E、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

    4、课文分析:

    A、引导学生自读前两段,让学生叙述游山经过。从学生的回答中提出重点实词的解释方法。

    (“舍”在注释中解释为“筑舍定居”,其根据是什么?曾见过的类似的句子有哪些?这样解释是古汉语的什么特点?——名词活用作动词,曾学过“驴不胜怒,蹄之”、“公将鼓之”等。总结:“慧褒始舍于其址”,在“其址”前边的必须是个动词,来表示慧褒的动作。因此,从“舍”的名词必须引申开去,会想到“舍”是由人建造给人居住的,故释为“筑舍定居”。这便是从词的位置以及词的关系来揣摩词的意义。因此,识词辨义要考察语言环境,不但在句中看,还要注意句与句的关系。前两段中用法相近的还有: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名词作动词,“命名”之意。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作动词,“照明”之意。这便是词类活用)

    B、以提问方式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情况。

    (1)第1节中为何提及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为后文作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物的本源,充分体现了“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这也是“深思慎取”的依据。)

    (2)第2节略与详是怎样安排的?其中有哪些对比?这些对比的作用是什么?(略写游前洞。详写游后洞及所见所感。)

    (对比有:前洞后洞平旷幽深甚众已少、又少余所至浅好游者所至深还有见到奇景的欣喜与出洞的后悔相比。)(作用:为议论作铺垫。)

    C、课堂训练:名、曰、文、进、奇、好、出、极”的意义与用法。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第二课时:

    1、导入新课;第二段详写游后洞的经过,着重写在力尚足、火尚明的情况下,竟随“怠者”而返的遗憾心情。还有前洞与后洞的对比,都为第3、4段的议论打下伏笔。

    2、思考,回答第2自然段的层次: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第二层:“盖余所至”到段末,追记后洞所见并表达遗憾的心情。

    3、诵读第三段:

    教师范读并穿插评点,及时进行提问和展开讨论。

    提问

    ①古代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句话来概括。(“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②作者说“不能至”是针对什么说的?(不能到达洞的深处,见不到“非常之观”。)

    ③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④“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讨论

    ①“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极夫游之乐”是针对什么说和?(至洞之深处。)

    ③为什么到了洞的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④作者“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随之止。)

    小结:“随之止”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做最大的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由此得出本段的结论:要有志。

    4、读析第4段:

    学生朗读,然后展开讨论。

    (1)“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其文漫灭。)

    (2)“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3)这样说来,这两句话是不是专指碑文字迹模糊和“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两件事说的呢?为什么?

    (不是,它既是专指,又是泛指,而且重在泛指。从“何可胜道也哉”中,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传或刊印的讹误。)

    小结:这就是从个别引申出一般的写法,也表现了作者的阔大胸襟,看问题有思想高度。

    由此得出本段的结论:要深思慎取。

    5、略讲第五段:了解古人写游记结尾的写法和作用。

    6、总结扩展:

    中心思想。(这篇游记叙述作者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写作特色。(因事见理、叙议结合,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结构严密、前后照应)

    心得交流。(各人用一句话说说自己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7、课堂练习:整理虚词“其”字的用法(结合练习“三”)。完成课后练习“一”。

    8、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四”。课后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要力求体现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记叙记山(山→院→洞→碑)仆碑(1节)

    (1、2节)游洞(前洞→后洞)后洞(2节)

    议论怠出而悔有志、力、物(3节)

    (3、4节)漫灭谬传深思慎取(4节)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结构严密、前后照应

    总结:“《游褒禅山记》说课稿模板”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希望能从最基本的地方帮助到大家,也祝愿每位老师工作顺利!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2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所论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从、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3、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用法,特别是“其”、“道”、“名”、“然”等词的用法。

    4、熟读背诵,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目的2、3

    教学难点:

    目的1、4。

    教学设想:

    1、本文的语言比较通俗,可让学生利用注释自己串讲课文,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文中的一些常用词,除弄清它在本课的用法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所学过的篇目及利用查找工具书的方法积累这些词的其他用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关系,从而理解作者所阐述的观点。

    4、诵读是本文学习的重点,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读课文,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落实本课的背诵要求。

    总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及课文简介,疏通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景物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有人曾将游记比作“纸上山水”。)

    二、介绍作者、背景。

    三、交代本课的教学目的及课时安排。

    四、由学生朗读课文。

    正音(板书):褒 冢 华 相 谬 窈 父

    五、默读课文,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六、由学生复述课文,串讲。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做些必要的点拨,特别要点出一些重点字词的用法。

    七、由学生质疑,提出存在的其他问题。

    八、齐读课文,巩固词义。

    九、作业

    1.积累“其”、“道”、“名”、“然”的义项。

    2.熟读课文,体会叙议结合手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体会叙议结合手法。

    教学步骤:

    一、检查上节的重点词语的用法。

    二、积累词义。

    指定几位学生把自己所归纳的词义及例句抄写在黑板上,并讲解。

    三、齐读课文,理清思路。

    由学生讨论,明确文章结构。

    第三部分(1、2):记游山所见及经过。

    第二部分(3、4):写游山的心得。

    第三部分(5):游山的时间及同行者。

    四、讨论叙议结合的手法。

    1.问:本文的叙议是怎样紧密相连的?

    由学生讨论后明确:

    (1)两部分间衔接过渡自然。

    (2)记仆碑情况突出“花山”二字,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

    (3)强调前洞路近、地平、游者众,后洞强调路远、奇险、游者少。为后文议论作铺垫。

    2.作者通过记游,阐述了什么观点呢?

    作者据仆碑得出了要有“深思慎取”的态度;通过两洞对比,得出了做任何事都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个结论。

    3.本文即事明理,借游山抒发了内心的感慨。诸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你对作者这一感慨的看法。(本题可由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

    五、作业。

    熟读课文,写一篇读书笔记。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背诵。

    教学步骤:

    一、检查上节所讲授的叙议结合的特点及作者的观点。

    二、启迪思维,深入研究。

    从游览来看,这是一次半途而废的游览。照理,这样的游览并没有多大价值可写,而本文却成为一篇传诵千古的名篇,为什么?从中,我们对作文之法有什么体会?

    提示:

    1.首先要重视文章的立意,有新意,能启发人们思考。

    2.其次要重视构思布局,使材料与观点有机统一,结构严密。

    三、指导背诵第三段

    第三段紧承上文,抒发自己的感想。

    (1)用“叹”领起下文。

    (2)以古人作立论的标准:“求思之深而无不在”才“往往有得”。

    (3)世人的做法: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4)阐述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5)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悔”。

    3、结合提示,争取当堂背诵。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游褒禅山记》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课文。现依据教学大纲、考纲、教材、学情对本课的教学目的、教学法的制定及教学程序的设计等方面作如下说明。

    1、教材简析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力作。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游记立意超卓,指向鲜明,言简而意丰,言近而旨永。

    2、教学目标的定位

    (1)知识目标

    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2)能力目标

    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情感目标

    领会“意志”、“ 深思慎取”对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意义。

    3、教学重点

    一、重点积累名、曰、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二、掌握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三、判断句、陈述句、反问句等常见文言句式

    4、教学难点的突破

    一、掌握文章说理深刻、章法严谨的写作特点。

    二、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二、说教法

    1、点拨法:蔡澄清先生大力倡导的语文点拨教学法是根据中国汉语文的特点,针对中学生学习语的实际,为落实启发式教学原则而采取的一种教法。所谓“点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与,运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的方法。简单说,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游褒禅山记》中,我主要点拨的是准确理解词语含义的几种方法,使学生学会“猜”,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

    2、归纳法。从上学期开始,我一直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如《游褒禅山记》一文的.第二课时,我主要运用归纳法,归纳“文”“盖”“道”三个实词义项及 “乃”“然”“其”三个虚词用法

    3、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情境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诵读法———古诗文需要熟读背诵。

    小组合作法———文言文需要小组协作。

    提问法———课堂上需要师生互动。

    讨论法———课堂上需要活跃气氛。

    反馈法———新知识需要及时整理。

    练习法———教学上需要精讲多练。

    三、说学法

    1、学生的情况

    此前,学生学习文言文已经有了初中三年的学习经验,上了高中后也掌握了不少的文言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这篇浅易的文言文并不会感到特别的吃力,但是部分文言字词的读音、句读、释义依然会对高一学生存在一定的挑战。

    2、学法的指导

    高一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已具备了一些基础知识和积累,但对如何学习文言文,还是一个新课题,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运用已有的知识框架同化新信息,建立新的智能,逐步走向独立学习的境界。

    1、诵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诵读能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言语声音形态与情味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从感知的直接性来说,文字不如声音彻底、深刻、细腻。

    2、圈点法。使用各种圈点勾画符号阅读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这也是需要学生掌握的一种常见的阅读方法。

    3、猜读法。哥德曼认为,阅读过程并非一个精确知觉的过程和系列加工的过程,而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和预期的过程,阅读是一种语言心理学的猜测游戏。在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后,碰到难词时,教师应引导点拨学生大胆猜测,在小心求证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词在文中的含义。

    4、归纳法

    高二游褒禅山记语文说课稿鼓励学生及时归纳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注意积累文言文知识,这也是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

    四、说教学程序

    (一)教学环节与设计思路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就是一个例子,第一篇课文我是详讲、细讲,后面的课文,学生在把握方法的基础上以自学为主)所以本课的教学我安排了四课时,教学环节共分三关即诵读关、通义关、悟志关,其中诵读关解决这样几个教学任务:读准字音、读准句读;通义关主要把握文章的大义、重点实词的含义、重点虚词的用法、文言句式及特殊用法的整理;悟志关在前两关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文本中的人文内涵及其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包括文章的自然游览的路线、④“有志矣……不能至也”推开一层,点出“力”,照应上文“余之力尚足以入”。

    ⑤“有志与力……不能至也”再推开一层,点出“物以相之”,照应上文“火尚足以明也”。

    ⑥“然力足以至……讥之乎”——用推理导出最重要的结论(即本文主旨),作者正意只在“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这句话上。前有反衬,后有反问,语势节节上升。

    ⑦“此余之所得也”——总收一笔。

    2、教师领读。

    也要提示学生考虑如何划分层次。

    3、学生分层练习背诵。

    可分两层:第一层(开头到“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心)”导出立志的重要性;第二层(“有志矣”到段末)阐述“尽吾志”的观点。

    〔提示〕这一段逻辑性很强,作者的推理过程明显,行文又处处跟前一段相照应——所有这些都在语气上反映出来。因此,本段使用虚词的频率较高。要提示学生注意“焉”“也”“夫”“则”“而”“故”“矣”“然”“其”“乎”等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用;必要时教师应二遍三遍地领读。这是本文思想内容的重点,也是诵读的重点。这段能否诵读得顺畅,是衡量这篇课文教学成败的主要标准。

    4、检查背诵。

    可以采取三种方式:(1)全班学生齐背;(2)抽查个别学生背诵;(3)分别默写若干句。后两种方式可以同步进行。

    5、指点与答疑。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意思就是“古人观察天地”。“之”,助词,无义,有舒缓语气作用。“于”,这里表示观察的对象,译成现代语时可省略。

    ②“险”,这里用的是本义,即“高山”,因为后洞在山上。“夷”,指平地,说的是前洞地势。

    ③“至于幽暗昏惑”中的“至于”是实词性词组,意思是“到了……的地方”。

    ④“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中的“也”,在一般情况下可省,但此处不能省,它表示肯定的语气,意思是确实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⑤“此余之所得也”:这是特殊形式的判断句,读时“此”后应作一顿。

    五、留作业。

    1、连贯背诵第1至3段,准备背诵第4段。

    2、绘作者游踪示意图。(据第一、二段绘制)。

    3、整理“之”“以”二字的用法。

    作者怎么能写得这么好!

    很有个人特色的好文章!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今天的3号考生黄锦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游褒禅山记》(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游褒禅山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的自读课文。好文章,特别是古文,如牛肉干,越嚼越有味,越嚼越能感受它的精思细理,这篇课文就是如此。 此文作者是北宋文学大家王安石的散文精品,立意不同凡响,写法别具一格。它的主旨不在于通过记游表现山川之美,景物之胜,或者寄托某种情致怀抱,而重在借景生情,即事明礼,最终以精警独到的理趣取胜。这篇记游,由此及彼,拓宽视野,能使我们获得更多的规律性启示。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由于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文章所阐发的人生哲理的领会会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学生结合实际领会处世治学皆须坚定意志、深思慎取的道理,借鉴本文即事说理的写法。

    四、说教法

    我主要采用了“反复诵读法”和“问题探究法” 反复诵读: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通过反复诵读能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问题探究: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从而理解作者所阐发的人生哲理。 明白在人生路途上我们应该怎么正确归因。

    五、教学设想

    在这里我要强调指出,文本解读的本质不仅仅是认识文本讲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读者要从文本中汲取什么,认识什么。具体到《游褒禅山记》,读者应从积极方面看王安石要人们坚持“尽志无悔”的哲学。淡化“志、力、物”三者辩证关系的传统解读。

    王安石把游山(准确说是游洞)的成功归为四个条件,一是有志;二是有力;三是有物;四,当然还有难度:“险以远,则至者少”。但是他最强调的是志。在物和力允许的情况下,要“尽吾志而无悔”。

    王安石提出了非常重要的归因方法,一个人做事的成功和失败,怎样的归因才有意义?一般归因可以是任务的难度,可以是客观的条件,可以是个人的能力,可以是努力的情况(四归因)。

    但归因到任务的难度,往往产生畏难情绪。电影里“国军”打了败仗,将领对蒋介石说,“不是我们无能,是共军太狡猾!”他们的错误是把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失去自信。归因到客观条件,不是积极的态度,因为人改变客观较难,产生“等靠要”的心理。归因到个人能力,往往产生悲观情绪,觉得自己不行,因为能力不是一时半会可以提高的。只有归因到自己的努力程度,才是积极的。因为努力从现在开始,就可以努力去做。

    我认为我教这节课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解读王安石的成功归因方式,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做正确的归因。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生活中大家都有从众心理,即使文学大家王安石也不例外。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游褒禅山记》,看看王安石为什么也会”从众”,“从众”后的他,是怎么反思自己的行为的?

    (二)思考、交流 研读第三段

    1、王安石认为,真正的奇伟瑰丽的景在哪里?明明奇伟瑰丽的美景在险远之地,可为什么是“人之所罕至”?试在文段中找出提到“不能至”的句子。 明确:常在于险远。(板书:难度)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2、试用三个字概括到达险远之地的三个条件。作者在第二段中说到了自己也没有能到达那险远之地而极夫游之乐。试以此三个条件看,作者因何而没有到达的? 明确:志、力、物。(板书)

    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力与物的条件具备了;未至乃是因为志不坚。

    3、作者不得极夫游之乐,当他回味过来,发现力与物的条件都具备时,是什么心情?作者感慨,要怎样才无悔 明确:后悔。“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4、试以四字概括作者游洞后的心得体会。 明确:尽志无悔。(板书) 研读第四段

    5、作为一名学者,王安石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从他游洞观景而深得体会可见一斑。此次游褒禅山,他除了对游洞生出感触外,还对什么事情做了一个小小的考证?由这一考证又引发作者怎样的思考?

    明确:因仆碑而考证华山当为花山,但大家都弄错读音了,却是以讹传讹。感叹古书不存、讹误必多,而众人不得而知。

    做学问要 深思而慎取。(板书)

    (三)、感悟表达

    1、事实上,生活中、人世间,以讹传讹而造成谬误的,又何止是一个字的读音或一本书的真义了。对此,你有何看法或感悟呢?

    2、王安石把自己没有成功的原因归结为归“自己的努力程度”,你怎么看待取得成功的归因?你认为现实生活中做怎样的归因才能走向成功?

    (四)、小结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别具一格的散文。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写作目的并不在于表现山川之、美景物之胜,而是在借景生论、即事明理。作者通过游洞不得穷尽和华花读音缪传两事,得出“尽志无悔”和“深思慎取”的道理。这也给我们以启示:无论是治学还是修身立业,都得有坚强不屈的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深思慎取的态度。愿我们共勉。

    (五)、板书设计:

    —— 即事明理 ——

    志、力、物———尽志无悔

    难度

    深思慎取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游褒禅山记》说课稿转自说课稿网站(http://www.daodoc.com/

    推荐访问:汇集 说课稿 游褒禅山记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