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范文大全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述职报告 > 正文

    党史小知识党有哪些历史知识

    时间:2021-10-03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党史小知识党有哪些历史知识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党史小知识党有哪些历史知识》的内容,具体内容:党的历史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育人素材,需要认真挖掘。对党史感兴趣的朋友,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党史小知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党史小知识【1-30】

    ...

    党的历史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育人素材,需要认真挖掘。对党史感兴趣的朋友,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党史小知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党史小知识【1-30】

    1、1919 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2、1921 年 7 月 23 日,各地共产主义小组选派的代表在上海秘密举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 13名代表,他们代表了全国 53 名党员。会议召开期间,由于受到暗探侦察和巡捕骚扰,大会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嘉兴南湖举行。

    3、中国工人运动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罢工是省港大罢工。

    4、表明蒋介石集团公开叛变革命的事件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5、在北伐战争中,由叶挺独立团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英勇善战,屡破强敌,赢得了"铁军"的称号。

    6、1927 年 8 月 1 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率领党掌握

    或影响下的北伐军二万多人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7、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这是我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坚决地纠正和结束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的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总方针,继续领导党和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战斗,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8、1927 年 9 月 9 日,湘赣边界爆发"秋收起义"。

    9、井冈山精神的基本内涵: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10、1928 年 6 月 18 日至 7 月 11 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是党的历史上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

    11、1931 年,日本关东军蓄意炸毁沈阳北部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路轨,反诬是中国军队所为,突然进攻沈阳北大营中国军队,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12、1931 年 11 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并选举毛泽东为主席。

    13、从 1930 年到 1933 年,在毛泽东和朱德、周恩来的领导下,中央苏区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四次"围剿"。

    14、在左倾错误的影响下,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于1934 年 10 月开始长征。

    15、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最壮烈的一战,此战后,红军人数从长

    征出发时的 8.6 万余人锐减至 3 万余人。

    16、1935 年 1 月,在红军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路线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7、1935 年 12 月 9 日,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领导下,针对日本制造的华北事变,北平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示威游行活动,这就是著名的"一二九"运动。

    18、1935 年中国共产党在《八一宣言》中,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

    19、1936 年 10 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20、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是:对共产主义坚定信仰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无私奉献精神;是顾全大局、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

    21、1936 年 12 月 12 日,发生的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局面的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2、1937 年 1 月 13 日,中共中央领导机关由保安迁驻延安。此后延安成为指引中国革命方向、照耀中华民族前程的红星。

    23、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日军进攻卢沟桥,挑起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开始。

    24、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的标志是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为公布国

    共合作宣言》并发表蒋介石谈话。

    25、1937 年 8 月 25 日,中央军委发布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 115 师,师长林彪;第 120 师,师长贺龙;第 129 师,师长刘伯承。

    26、1937 年 10 月,国共在南京达成协议,将留在南方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除琼崖红军游击队外,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

    27、为了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系统阐述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毛泽东于 1938 年 5 月写了《论持久战》这篇重要文章。

    28、"百团大战",1940 年 8 月 20 日起,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对日军发动的一次大规模战役,给了日本侵略军以沉重的打击,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29、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首次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30、1941 年 1 月 6 日,"皖南事变"。新四军军部及所属部队九千余人行至安徽泾县境内,突遭国民党军七个师八万余人的包围袭击,除二千余人突围外,大部壮烈牺牲、失散或被俘,军长叶挺被无理扣押,副军长项英突围后遇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周恩来为皖南事变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党史小知识【31-60】

    31、延安整风运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全党的普遍整风从 1942

    年的延安整风开始。延安整风运动的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32、1945 年 4 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七大系统地总结了党 24 年来领导中国革命的经验,深刻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理论。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是七大的历史性贡献。

    33、延安精神的基本内涵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真理、纠正错误的精神;实事求是、民主团结的精神;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精神。

    34、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三大作风是:理论和实际结合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

    35、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 月 2 日,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至此,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胜利结束。

    36、中华民族为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中国军民伤亡3500 万,直接经济损失 1000 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 5000 亿美元。

    37、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经过重庆谈判,于 1945 年 10 月 10 日签署了《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38、1946 年 6 月,国民党军队 22 万人围攻鄂豫边境的中原解放区,继而又大举进攻华东、晋冀鲁豫、晋绥、东北以及海南岛等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39、1947 年 9 月制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比较完备的一部土地革命纲领。

    40、1948 年 9 月 12 日,东北野战军发动了辽沈战役,11 月 2 日,历时52 天的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东北全境解放。

    41、1948 年 11 月 6 日至 1949 年 1 月 10 日,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历时 66 天,歼敌 55 万,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

    42、1948 年 11 月 29 日至 1949 年 1 月 31 日,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联合发起平津战役,历时 64 天,歼灭和改编敌军约 52 万,使华北基本上获得了解放。

    43、西柏坡精神的基本内涵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彻底革命精神;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开拓创新精神;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团结精神;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

    44、1949 年 4 月 23 日,经过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胜利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在全国反动统治的覆灭。

    45、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下午 3 时,首都 30 万军民举行隆重庆典。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今日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4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47、1950 年 5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施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公布的第一部法律。

    48、1950 年 10 月,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共中央命令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作战,并任命彭德怀为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49、1951 年 10 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

    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50、我国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于 1953 年。

    51、我国是从 1956 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其标志是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从此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52、1956 年 4 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是首次提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著作。

    5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54、1963 年 3 月 5 日,毛泽东题写的"向雷锋同志学习"在《人民日报》上公开发表,全国广泛开展了向雷锋学习的群众运动。

    55、1964 年 10 月 16 日,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有力地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56、《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文章的发表以及随之而来的群众性批判运动,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从 1966 年 5 月开始,到 1976 年 10月结束,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时期,这是由毛泽东发动的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所利用的突出阶级斗争为纲的一场内乱。

    57、1970 年 4 月 24 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

    58、1971 年 10 月 25 日,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

    59、1978 年 12 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被认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

    60、1984 年 4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上海、宁波、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 14 个沿海

    港口城市。

    党史小知识【61-88】

    61、1990 年 9 月 22 日,第 11 届亚运会在北京隆重开幕,这是我国举办的第一次综合性的国际体育大赛。

    6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内容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63、邓小平在 1992 年的南方谈话中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64、1994 年 9 月,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和总任务是:把党建设成为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65、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66、抗洪精神的基本内涵: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

    67、1998—1999 年,全党在县以上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以整风精神分期分批深入开展了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

    68、1999 年 11 月 20 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号,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有了新的重大突破。2003 年 10 月 15 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将航天员杨利伟成功送入太空。

    69、1999 年 12 月 20 日,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殖民统治,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性贡献。

    70、2000 年 2 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期间,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71、2001 年 12 月 11 日,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即 WTO 第 143 个成员。

    72、新中国建立以来,"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三农"问题基本含义是: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

    73、根据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共中央从 2005 年 1 月起,在全党开展了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74、党的十七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75、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四化"方针是: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

    业化。

    76、开展反腐倡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

    77、2005 年 4 月 29 日,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在北京举行会谈,这是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事隔 60 年后的首次正式会谈。

    78、2005 年 12 月,十届全国人大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决定,自 2006 年1 月 1 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这意味着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农业税已经成为历史。

    79、2006 年 3 月 4 日,胡锦涛同志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精辟地阐述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具体内容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80、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81、2007 年 10 月,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写入党章。

    8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83、2008 年 5 月 12 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 8 级特大地震,造成 69227人遇难,17923 人失踪,受灾群众 1510 万人。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领导下,我国迅速组织了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活动,夺取了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

    84、2008 年 8 月,北京成功举办了第 29 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奥运会上获得 51 枚金牌、21 枚银牌、28 枚铜牌,位居金牌榜第一位。

    85、2008 年 9 月,中央决定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86、争当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是,努力做到"五带头":一是带头学习提高;二是带头争创佳绩;三是带头服务群众;四是带头遵纪守法;五是带头弘扬正气。

    87、2010 年 5 月 1 日,上海世界博览会隆重开幕。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88、中共"一大"选举出的中央局书记是陈独秀,他是安徽人。

    跟着作者学到了不少东西。

    从毛泽东诗词看中国革命

    不了解毛泽东,就不可能了解二十世纪的中国革命。我们通过欣赏毛泽东的一些诗词,来了解一下毛泽东其人,来感受一下中国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艰难曲折和波澜壮阔。

    (一)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919-1927年)

    1919-1927年是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重要时期。这一 时期,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革命的中心任务是打倒列强,除军阀;其突出特点是国共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共同推动国民大革命的进行。这一时期,毛泽东参加过中共“一大”、“三大”和国民党“一大”,并先后担任一些重要的职务;在国民大革命中,已经开始关注农民运动,被称为“农民运动的王”。这一时期毛泽东的诗词主要有四首,分别是《虞美人·枕上》《贺新郎·别友》《沁园春·长沙》《菩萨蛮﹒黄鹤楼》等。我们主要介绍后两首。

    第一首:《沁园春·长沙》

    词中“忆往昔”的内容,是作者回忆在长沙一师求学期间,与同学们一块畅游湘江、针砭时政的情景。而词中的“怅”则引出了作者的困惑:“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联系20世纪20年代初的中国形势,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困惑?

    1923年,中共三大召开,主要讨论国共合作问题,但关于合作后的领导权问题,这次大会并没有明确规定。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但从合作开始,共产党就一直受到国民党右派的排挤。这首词写作的背景就是1925年,因受国民党右派的排挤,作者回乡一面“养病”,一面组织农民运动,其间遭到当局捕拿而潜入长沙,故地重游情景。作者的担忧很快变成了现实。一首《菩萨蛮·黄鹤楼》体现了大革命失败前夕作者凄凉的心情。

    第二首:《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沉沉、莽苍苍、锁,几个字眼勾勒了一副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画面,令人压抑的笔调,表达了一种苍凉的心情。联系1927年春大革命的形势,作者的心情为什么如此沉重?

    1927年春,国民党右派公开叛变革命,向共产党和革命志士举起了屠刀;而党内陈独秀仍然把持政权,右派投降主义日趋严重,大革命处于失败的前夕,所以作者心情沉重,一时不知如何是好。随后,汪精卫也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一场轰轰烈烈的前所未有的大革命就这样落下了帷幕。正所谓“其兴也勃矣,其亡也忽矣”。路在何方?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似暴风雨来临前的声声惊雷,给布满阴霾的中国大地又送来了丝丝希望。

    ﹙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27-1937年)

    1927-1937年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艰难地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并从幼稚走向成熟。同时,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局势也逐渐由内战走向抗日。

    这时期也是革命最艰难的时期,革命道路的坎坷,个人命运的沉浮,战争环境的艰难,战斗场面的惨烈,给了诗人更多的灵感,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也应运而生。存在决定意识,此时毛泽东的诗词,既有对革命斗争写实般的记载,如《西江月·秋收起义》《西江月·井冈山》《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七律·长征》等,又有因个人命运的沉浮而引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如《十六字令三首》《清平乐·六盘山》等,又有对人物的讴歌赞美,如《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临江仙·给丁玲同志》等。因此这一时期也是毛泽东创作诗的高峰期。我们主要来看五首,分别是:《西江月·秋收起义》《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沁园春·雪》。

    第一首:《西江月·秋收起义》

    这次起义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公开地打出了自己的旗号──工农革命军;由于敌人力量强大,起义军损失严重,毛泽东开始带领军队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创建了中国第一块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井冈山,毛泽东领导军民,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终于使井冈山上的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使国民党大为恐慌。1930-1933年,国民党先后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五次“围剿”。国民党与红军之间展开了一场“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毛泽东对次也作了史诗般的记载。

    第二首:《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这首词写得痛快淋漓。词中提到“七百里驱十五日”,反映了红军作战的主要方式是以运动战为主。在共产党领导的五次“反围剿”的斗争中,前三次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胜利。第四次“反围剿”时毛泽东已经被剥夺了中央苏区军队的领导权,“左”倾错误在中央苏区占据着统治地位。但周恩来、朱德抵制了王明等人的错误指令,仍然执行毛泽东的军事路线,第四次“反围剿”也取得了胜利。而第五次“反围剿”是在博古、李德的领导下,执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结果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这也是红军长征的原因。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但一曲《忆秦娥·娄山关》则又如柳暗花明,作者心情豁然开朗。

    第三首:《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晨月、凄鸣的寒雁,哽咽的军号,细碎的马蹄声,把人引入悲壮萧杀的境地。而“从头越”三字则显露了作者瘦虎雄心之威,死地后生之勇。何为如铁雄关,今也要从头越过。想一想:作者的心情为什么如此豪迈?在正确与错误的对比中,历史重又选择了毛泽东。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领导。所以毛泽东的心情是豪迈的,遵义会议也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之后,毛泽东指挥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渡过金沙江,冲破敌人的包围圈;又继续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穿过大草地,进入甘肃、陕西。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同陕北红军会师。身后的脚印,已化作了留给大地的诗行,如此惊心动魄的征程,总该给后人留下点什么?对毛泽东来说,最好的表达方式依然是写诗。于是,我们又听见了诗人的吟哦。

    第四首:《七律·长征》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红军长征的路线。长征是什么?在作家魏巍的笔下,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在美国作家素尔兹·伯里笔下,长征是“前所未有”的事;在埃德加·斯诺的笔下,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在毛泽东笔下,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一完结,新局面也开始了”。1936年2月,毛泽东率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队东征,到达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黄河时,适逢大雪。皑皑白雪把个西北高原盖得严严实实,这又激起了素爱白雪的毛泽东的无限诗兴。一首千古绝唱《沁园春·雪》便在陕北小小的窑洞里诞生了。

    第五首:《沁园春·雪》

    平生爱雪,正好置身于雪的世界,凭着雄奇的构思,给我们描绘了半个中国的雪色:内外茫茫的长城,顿失滔滔的大河,如银蛇逶迤的山群,似蜡像驱驰的高原;忽而又想到了红日照耀雪国的妖娆壮美。长征中牺牲的许多战士的身影一一浮现出来了,一种荡气回肠的壮烈情怀化为意欲超出历代有为政治家的具体图像。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但真正让世人领略到毛泽东风骚独步的事发生在1945年的重庆。是啊,没有经历过艰难险阻,没有博古通今的文化积淀,怎能写出如此大气的诗篇?词中提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首词写于中央红军长征结束后,表达了作者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壮志。1958年,毛泽东在自注中提到,“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是啊,在毛泽东眼里,只有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革命,方才造出真正的风流人物。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历史证明了这一点。我们来看第三篇“民族阵线,救国良方”。

    (三)民族阵线,救国良方﹙1937年7月-1945年8月﹚

    1937年7月-1945年8月是全民族抗战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斗争中得以巩固和扩大,直至战争完全胜利。除了《四言·祭黄陵》和《五律·挽戴安澜将军》外,毛泽东很少写诗。但在这个时期,他理论方面的著作却很多,如《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这些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理论基础。我们来看第四篇《天翻地覆慷而慨》。

    ﹙四﹚天翻地覆慷而慨﹙1945年8月-1949年10月﹚

    1945年8月-1949年10月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这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艰难地指挥着全国的解放战争,先后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取得了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胜利,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这时期毛泽东的诗主要有三首:《五律·张冠道中》《五律·喜闻捷报》《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前两首描述的是作者离开延安后转战陕北时战斗的场面或战后的感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写于渡江战役后。诗中提到“不可沽名学霸王”,“霸王”指的是项羽。项羽先胜后败的严重教训,使得这位政治家诗人能够遇喜不亢,临胜不骄,不去怜悯毒蛇一样的恶人,而择取彻底消灭顽敌,一统中国的历史必由之路。

    (五)一唱雄鸡天下白(1949-1956年)

    1949-1956年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彻底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并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这时期毛泽东的诗词主要有《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浪淘沙·北戴河》《七律·和周世钊同志》《五律·看山》《七律·莫干山》《七绝·五云山》《水调歌头·游泳》。

    我们主要来看《水调歌头·游泳》这首词。一阕《水调歌头·游泳》,道出了无限的乐趣和无穷的奥秘。毛泽东说这首词是赞美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词中提到“一桥飞架南北”中的“一桥”指的是武汉长江大桥,它是万里长江上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1955年9月开始修建,1957年10月建成通车。词中“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指的是三峡工程。经过几十年的论证,1994年三峡工程正式开工,2006年三峡大坝全线建成。由当时正成为现实的“一桥飞架南北”,而憧憬“高峡出平湖”,不正是毛泽东勃勃雄心的诗化吗?正如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所预言的“我们将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历史虽然经历了曲折,但历史最终证明了这一点。

    可以说,毛泽东一生奋斗,一生有诗。正是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造就了政治家毛泽东;正是革命战争严酷悲壮,造就了军事家毛泽东;正是战争生涯的惊涛骇浪,造就了诗人毛泽东。毛泽东的诗词不仅是他个人的心理实录,也见证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艰难历程。希望大家能喜欢毛泽东的诗词,更加深对中国革命的理解。

    历史之最

    1、最早的学位制

    我国最早的学位制是清朝末年的“附生、贡生、举人、进士”四级学位制。

    学位,是根据专业学术水平而授予的称号,是对某一学者在学术水平上的一个评价。我国现行的学位制,是世界上一般通行的“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学士、硕士、博士的称呼,虽然自古就有,但与学位制并不沾边。因为在古代,博士是个官名;学士最初指在学读书的贵族子弟,以后也成了官职的名称;而硕士只不过是对德高望重、博学广闻的人一种敬称而已。另外,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虽然有秀才、举人、进士等级,但这些等级只是充作当官任职的阶梯,与学位制同样是风马牛不相及。

    清末于戊戌变法后兴办了学校。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规定:“小学卒业(毕业),奖给附生;大学分科卒业,奖给进士。”这样,以奖励的形式,对不同程度、水平的知识分子授予相应的称号。可以说,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学位制。

    2、最短命的封建统一朝代

    秦统一中国之初,秦王赢政在自称“始皇帝”时说:我做皇帝,后代按世序计算,称为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传之无穷。秦始皇还让人制了一方传国玉玺(xi喜,帝王的印),上面镌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意思是他当皇帝是受命于天,永远昌盛。秦始皇把整个国家视为自己的私产,做着传之于子孙万代的美梦。然而,秦王朝非但没有“既寿永昌”,而且只延续了十五年就灭亡了,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封建统一朝代。

    在战国长期的战乱后,农民渴望求得休养生息,可是秦王朝给予农民的却是超过前代几十倍的租税和力役,压得人民喘不过气来。严法酷刑,使人民动辄便受重罚,而且一人获罪,亲族蒙难;一家出事,四邻遭殃。以至当时竟出现了“赭衣”(穿罪犯服装的)塞路,囹圄(监狱)成市”的恐怖景象,全国成为了一座大监狱!秦二世胡亥即位后,对百姓更加暴虐,而且诛戮大臣,甚至把他的二十二个兄弟姐妹杀个净光,结果统治阶级内部也“人人自危,欲叛者众”。这时的秦王朝,如同布满了干柴,星星之火,便可燎原。

    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他们首先掀起的农民革命风暴,却越来越猛烈。刘邦和项羽率领的起义军逐渐壮大。公元前207年,项羽率领的起义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歼灭了秦军主力。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率领的起义军没有遇到大的抵抗,便打入关中,逼近秦都城咸阳(今陕西咸阳附近)。刚被立为秦王四十多天的子婴(秦二世的侄子,去掉帝号,称秦王)见大势巳去,乘着素车白马,来到咸阳城东的灞上,站在道旁,颈上系着一条白练,躬身捧着那块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玉玺,向刘邦投降。至此,煊赫一时的秦王朝,在秦始皇死后刚刚三年就灭亡了。

    3、最早的纸币

    我国最初的货币是原始社会末期使用的海贝。秦朝以前,已出现了金属货币和铸币。秦朝建立后,统一了币制,以黄金和方孔圆形的铜钱流通全国。最早的纸币则是北宋时期的“交子”。

    宋代铜钱和铁钱并用,四川地区则专用铁钱。当时,四川是盐、茶、丝绸的重要产地,货币流通很大,但铁钱非常笨重,大钱一千枚重二十五斤,买一匹罗需中钱二万枚,重二百六十斤,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铁钱不便流通的弊病越来越突出,因而宋真宗时(997——1022)成都有十六家富商共同印制发行了代替铁钱的纸币——“交子”。“交子”上面印有房屋、树木、人物等图案,还有签押作为暗记。交子可以兑换现钱,也可以在市场上流通,用交子向交子铺兑换现钱时,须交一定数量的佣金。新旧交子三年兑换一次。后来,由于交子铺的富商挪用吞没现钱,交子的兑换不能保证,常引起争讼,官府遂禁止商人发行。1023年(仁宗天圣元年),改由政府发行交子。

    “交子”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的出现是货币发展的重大进步,在经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南宋、元、明、清各朝也都发行和使用纸币,不过,在我国封建社会里纸币的流通面并不广,尚不能完全代替金属货币。我国纸币的大量发行和使用,是近代以后的事情。

    4、最早的土地制度

    我国最早的土地制度是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出现了农业、畜牧业。原始农业最初是火耕,后来发展为锄耕和犁耕。当时,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开始,由于生产力低下,公社成员必须互相协作才能耕种、收获,因而氏族成员一起在土地上劳动,产品归氏族成员平均分配。氏族公社后期,生产工具得到改进,人们也积累了一些生产经验,生产力有了提高。公社的各个家族或家庭具备了独自进行农业生产的能力,公社便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各个家族或家庭耕种,过了一年或几年再将土地收回,根据人口的变动等情况重新分配。这就是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

    5、最早的医疗制度

    我国不但医药学源远流长,而且早在周代就建立了比较健全的医疗制度。

    周代的医疗机构,设有医师、上士、下士、府(管药库)、史(管记录)、徒若干人。下面又分食医(管饮食卫库)、疾医(内科)、疡医(外科)、兽医四种。医师总管医药行政,并在年终对医生进行考核;“岁冬则稽其事,以制其食”,就是说,医生每年都要通过年终考核增减俸禄。

    当时的患者已经分科治疗,而且建立病历。“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于医师”,规定在死者病历上要写明死因,然后送交医师存档,以便总结医疗经验,提高医疗技术。

    6、郡县制之始

    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战国时期。

    春秋初期,秦、晋、楚等国往往在新兼并的地方设县。县与卿大夫的封邑不同,是直接隶属于国君的地方行政区域,有利于国君对边远地区的统治。春秋中期以后,设县的国家增多,有的在内地也设置了县,县开始成为地方行政组织。春秋末期,有的国家又在新得到的边远地区设置了郡。这时的郡,虽然面积比县大,但是由于偏僻荒凉,地广人稀,地位却比县低。进入战国后,郡所辖的地区逐渐繁荣,人口增多,于是在郡的下面分设了县。战国时期,各国先后在边地和内地设置了郡县,产生了郡统辖县的两级地方行政组织。至此,郡县制开始形成。

    郡的长官称“守”,县的长官称“令”,均由国君任免。郡县制使各诸侯国形成了中央、郡、乡一套比较系统的行政机构,对地主阶级实行集权统治起了重要的作用。战国时期,郡县制虽然形成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各国分立,执行情况不尽相同。直到秦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才健全了郡县制,进而在全国推广。

    7、科举制度之始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科举,就是由封建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这种作法,也叫“开科取士”。

    在奴隶社会,主要官职都是世袭的。封建社会逐渐采取选拔官吏的办法。魏、晋、南北朝时,选拔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由地方政府进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全凭门第出身,于是名门望族子弟被选为上品作高官,庶族寒门出身的人只能被选为下品小官,以至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

    随着封建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族地主阶级的经济力量不断加强,人数不断增多,形成了一股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要求在政治上得到相应的地位 按门第高低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堵塞了他们进入仕途的道路。加上这种作法容易造成世家大族长期操纵地方政权,称霸一方的弊病,因而越来越不适应封建王朝的统治利益。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杨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地主阶级的政权基础,正式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规定各州每年以文章华美为标准选拔三人,荐给朝廷。后又命令京官五品以上、地方官总管、刺史等以“志行修谨”(有才)、“清平干济”(有德)二科荐举人才。隋炀帝杨广即位后,又创置了进士科,国家用考试的方法以才取人,考取的就可以到中央或地方政府中作官,这就是我国科举制度的开始。

    创置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外重大改革。它适应了庶族地主阶级兴起的历史趋势,为地主阶级的各个阶层加入统治集团开辟了道路。隋朝实行的科举制度,一直为以后的封建朝代所沿用,并不断加以发展和完善,成为封建国家选官的基本制度。和隋朝以前的选官制度相比较,它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行政效率,对维护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8、最早的国歌

    国歌是代表一个国家的歌曲。从清朝末年到民国,我国曾先后颁布过五次国歌。最早的国歌名为《巩金瓯》。

    清朝之前,我国一直没有国歌。近代,因受西方国家的影响,1906年清政府曾于陆军部成立后,将新制订的军歌代替国歌。1911年(宣统三年),清政府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首国歌——《巩金瓯》。歌词是:“巩金瓯,承天帱(dao道,覆盖),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暤(hao浩,明亮),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金瓯”指国土,“巩金瓯”是要巩固腐朽不堪、濒临崩溃的清帝国。国歌的内容更是为清王朝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然而,这首国歌颁布还不到一年,随着武昌城头的枪声,清王朝便被辛亥革命推翻了。

    9、最早的国旗

    国旗是代表国家的旗帜。古代的中国虽有多种多样的旗帜,却一直没有国旗。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原来闭关自守的清王朝同各国的交往日益增多,在外交场合中需要有代表大清帝国的旗帜。“龙”本来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却被封建君主视为自己的化身;黄色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高贵的颜色,后来又成了皇帝的专用之色。出于“朕即国家”的观念,清廷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起,允许以黄龙旗(三角形)作为国旗使用。八十年代后期,清政府正式决定以长方形的黄龙旗作为官方使用的国旗,而旅外华商只能以三角形的龙旗作为国旗使用。这是中国最早的正式国旗。黄龙旗的旗面为黄色,上绘飞龙戏珠的图案;龙为青色,珠为红色,龙头向左上方昂起。

    9、“东道主”的来历

    “东道主”这一词语,我们经常在各种媒体、场合看到。那么它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它是有典故的。

    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九月十三日,晋文公和秦穆公的联军包围了郑国国都。郑文公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得向老臣烛之武请教,设法解围。当夜,烛之武乘着天黑叫人用粗绳子把他从城头上吊下去,私下会见秦穆公。

    晋国和秦国是两个大国,他们之间本不和谐,常常明争暗斗。烛之武巧妙地利用他们的矛盾,对秦穆公说:“秦晋联军攻打郑国,郑国怕是保不住了。但郑国灭亡了,对贵国也许并无一点好处。因为从地理位置上讲,秦国和咱郑国之间隔着一个晋国,贵国要越过晋国来控制郑国,恐怕是难于做到的吧?到头来得到好处的还是晋国。晋国的实力增加一分,就是秦国的实力相应地削弱一分啊!”秦穆公觉得烛之武说得有理,烛之武于是进一步说:“要是你能把郑国留下,让他作为你们东方道路的主人。你们使者来往经过郑国,万一缺少点什么,郑国一定供应,作好充分的安排,这有什么不好?”

    秦穆公终于被说服了,他单方面跟郑国签订了和约,晋文公无奈,也只得退兵了。秦国在西,郑国在东,所以郑国对秦国来说自称“东道主”。后来,它泛指招待迎接客人的主人。

    端午节的传说和习俗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位列右大夫,很受楚王器重。后来,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襄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同时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

    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端午节的习俗有: 吃粽子、赛龙舟等等

    文字表达简明,扼要。

    推荐访问:党史 小知识 知识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