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范文大全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写作方案 > 正文

    【三年级上册《龙宫借宝》教案汇总】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19-03-26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龙宫借宝》教案【1】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孙悟空借宝的过程。

    重点难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分角色朗读课文内容。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歌、谈话、导入新课。

    1、播放西游记主题曲,引发回忆。

    2、谈话:你知道西游记中的哪些故事,你认识西游记中的哪些人物?

    3、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西游记中的一个有趣的故事。

    4、板书课题。

    二、质疑导读,学习生字。

    1、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

    谁到龙宫借宝?为什么到龙宫借宝?怎么借?借到什么宝?

    2、导入读文,初步解疑。

    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生字,读读记记。

    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

    说说:迷些生字在读音和书写方面要注意什么?

    教师强调识字难点。

    “称”“念”

    齐读生字新词。

    分段指名读课文,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初步解疑。

    学习练习正确地读课文。

    理清文章脉络。

    分为三个部分:

    借宝原因――借宝经过――借宝结果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了解借宝原因。

    1、指名读课文第1、2自然段。

    2、说说:孙悟空为什么要去龙宫借宝?

    3、学生齐读课文第1、2自然段。

    4、谈谈:从这部分课文中,你对孙悟空有了哪些了解?

    学生自由发言。

    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结束课堂。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并扩词。

    2、听写有关词语。

    3、导言:打败了混世魔王,孙悟空真是春风得意,他搬来了傲来国的所有兵器准备教猴子们学习武艺,但他自己同有合适的一件兵器,在一

    只老猴子的建议下,孙悟空决定去龙宫走一趟。

    二、继续学文,了解借宝的过程与结果。

    1、学生默读课文3到6自然段。

    2、思考:孙悟空在龙宫里试了几样兵器,结果呢?

    3、指名反馈。

    4、引导了解、感悟。

    这些兵器各有多重?

    孙悟空是怎么样试用这些兵器的?

    5、指名发言。

    6、说说你从孙悟空借宝时的动作、语言中对孙悟空有了哪些认识?

    7、对于孙悟空来龙宫借宝,龙王又是怎么对待的?

    8、小结,引导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瑞气腾腾、伸缩自如、兴冲冲、竟然”,体会金箍棒的神奇与孙悟空对金箍棒的喜爱。

    9、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3到6自然段。

    10、导言:孙悟空在龙宫里挑来挑去,老龙王看了是又气又怕,最后,在小龙女的引荐下,孙悟空终于如愿以偿地借到了宝贝――如意金箍棒

    ,你说孙悟空高兴不高兴?

    11、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2、理解词语“抓耳挠腮、作了个揖、高高兴兴“,体会孙悟空对所借之宝的喜爱之情。

    13、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结拓展,表演谈话。

    1、学生练习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集体评议,把握人物特点。

    (孙悟空:神通广大,读出敬佩;率真机智,读出可爱)

    (老龙王:又气又怕,读出敬畏)

    3、学生分角色表演孙悟空龙宫借宝的故事。

    4、组织谈话,进一步认识孙悟空。

    板书:

    龙宫借宝

    九股叉(拿、耍)――太轻

    方天戟(接、比划)――太轻

    金箍棒(提、使)――称手

    《龙宫借宝》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参照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孙悟空的性格特点和自己的独特感受。能分角色表演“龙宫借宝”的故事。

    3.初步体会故事诙谐、幽默、新奇的风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故事内容,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朗读和感悟水平。

    2.体会课文的风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准备:

    挂图、自制头饰、投影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谁是英雄”语文知识小竞赛活动。

    1.投影片出示选择题:

    中国古代文学四大名著分别是:a《红楼梦》b《聊斋志异》c《水浒传》d《三国演义》e《西游记》f《一千零一夜》

    2.投影片出示连线题:

    《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曹雪芹 吴承恩 施耐庵 罗贯中

    二、表扬竞赛获胜者,引入新授。

    这四大名著是我们中国古代文学长河中四颗璀璨的明珠。其中《西游记》深受孩子们的喜欢。因为它充满了神奇、瑰丽的想象,故事诙谐、幽默、新奇,里面还有无所不能的孙悟空,油嘴滑舌的猪八戒,忠厚老实的沙僧,一心向佛的唐僧。我们都知道武艺高强的孙悟空手中有一件好兵器——如意金箍棒。这可是件宝贝。孙大圣是怎么得到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龙宫借宝》就知道了。

    三、自读课文,随文识字。

    1.借助课后拼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标记有困难的字词,标出自然段。

    2.按要求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3.整体感知课文。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正音,学习生字新词(请小老师教学生字)。

    4.指导写字。宫:上下两个“口”都写扁一些,上小下大;猴:右边不要写成了“候”;拒:注意右边“巨”的笔顺。

    四、学习课文1、2自然段,初步感受人物性格特点。

    1.学生齐读课文1、2自然段。

    2.这两个自然段哪里体现了故事的神奇?哪里体现了孙悟空的高强武艺?

    3.指导朗读:没有一件合适的兵器时孙悟空是怎样的心情?当听说龙宫有好兵器时,孙悟空是怎样的心情?体会孙悟空的心情,读这两个自然段。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龙宫借宝的起因,要想知道借宝的具体经过,下节课我们就跟着孙大圣去龙宫借宝。

    六、课后作业。

    熟读课文;自制孙悟空、龙王、龙女(选择其一)的头饰。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孙悟空邀请咱们一块去龙宫借宝,去不去呀?(画外音:那就请老师和同学们跟老孙去龙宫吧!)

    二、引读第3自然段。

    师:说完,孙悟空念着避水诀,从铁板桥下钻到东海龙宫。

    生:(编避水口诀)

    师:东海龙王敖广连忙起身迎接说——

    生:大仙到水晶宫,不知有什么事情?

    师:孙悟空单刀直入说明来意——

    生:(练说来意)

    (感悟孙悟空的话语爽快,不绕弯子。相机理解单刀直入——用短刀柄直接刺入。原比喻认定目标,勇猛精进。后比喻说话直截了当,不绕弯子。)

    师:龙王听孙悟空要讨一件兵器,心里虽然不愿意,但是又不敢拒绝,只好命令手下抬出三千六百斤重的九股叉。(理解“拒绝”。)

    三、小组分角色练习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

    1.小组间练习朗读。

    2.分角色戴头饰表演朗读,交流朗读收获。

    教师适时问:你准备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谈体会和理由,交流朗读感悟,提高朗读水平。

    四、范读第5自然段。

    教师朗读第5自然段过渡:如意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这么重,这么长,不太好使吧。怎么才能如意呢?

    五、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

    1.“嗯,重是够重,可惜太长、太粗了。”(可以带着遗憾的语气来读。)

    2.“说也奇怪……那宝贝又细了几分。”(要读出孙悟空吃惊的语气。)

    3.孙悟空十分欢喜,说:“原来,这是一件随人意思伸缩自如的宝贝呀。”(要读出发自内心的兴奋。)

    4.他提起金箍棒,使了一阵,不觉叫道:“好称手的兵器!”(“好”要读得重些,慢些。)

    5.用教鞭充当金箍棒,学生表演借到如意宝贝的孙悟空的欢喜模样。

    通过神态动作来理解“兴冲冲、抓耳挠腮”。

    六、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七、拓展延伸。

    说说你喜爱的孙悟空还有哪些可爱的方面。

    八、课后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龙宫借宝》的故事说给别人听。

    2.摘抄文中词语:单刀直入、瑞气腾腾、兴冲冲、抓耳挠腮。

    推荐访问:龙宫 上册 教案 三年级上册《龙宫借宝》教案汇总 孙悟空龙宫借宝 龙宫借宝概括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