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范文大全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写作方案 > 正文

    也谈“贵妃捧砚” 贵妃捧砚

    时间:2019-04-18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也谈“贵妃捧砚”

    ◎胡西奎近日,笔者翻阅2013年《咬文嚼字》合订本,看到第10期刊有《杨贵妃何曾为李白磨墨》一文,对文中观点,不敢苟同。文中说,2013年4月19日《文汇读书周报》所刊易中天《文人真面目》一文中,“比如让杨贵妃磨墨,高力士捧靴之类”一句中的“杨贵妃磨墨”于史有误,磨墨者应为杨国忠。文章以冯梦龙《警世通言》书中的《李谪仙醉草吓蛮书》一文为其说张本,并阐述道:“杨贵妃不可能去为李白磨墨。唐玄宗那么宠爱她,‘三千宠爱在一身’,在李白面前,杨贵妃是‘君’,李白是‘臣’,哪有‘君’为‘臣’捧砚磨墨的道理呢?”查阅《警世通言》,书中确有“乞玉音吩咐杨国忠与臣捧砚磨墨,高力士与臣脱靴结袜”的记述,但这一记载是否可信呢?众所周知,《警世通言》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所编小说集“三言”中的一部,“小说家之言,多虚妄之言”,自是不足信也。就连对于比较接近历史真实的小说《三国演义》,清代学者章学诚还说它“七分事实,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所惑乱”。更不用说《警世通言》这种纯文学性的小说,其真实性、可信度当更为不足。那么“贵妃捧砚”之说,古典文献中究竟有无记载呢?查阅资料得知,其说不仅有,而且典出不止一处。杨贵妃捧砚之说始于宋代,刘斧《青琐高议》载:“曾得龙巾拭唾,御手调羹,力士抹靴,贵妃捧砚;天子门前尚容吾走马,华阴县里不许我骑驴?”

    元代的辛文房《唐才子传·李白》记载:“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辛文房和刘斧的记载颇为相似,记的都是有关李白“骑驴过华阴”的故事。明代屠隆在《采毫记》中也写道:“仍着高力士与他脱靴。贵妃捧砚,以助供奉吟兴。”只是到了比之稍晚的冯梦龙的小说中,才将“贵妃捧砚”的故事,演绎成“杨国忠捧砚磨墨”,以圆“君”不能为“臣”捧砚磨墨之说。赘述了如此众多关于“贵妃捧砚”的记载,那么这种说法是否就是历史真实呢?笔者稽之信史《新唐书》《旧唐书》,均无一言片语之记载。可见,“贵妃捧砚”也是杂史家、小说家为刻画李白狂放不羁之形象,而杜撰臆造出的,也不可信。其实,后人杜撰的“捧砚磨墨”的精彩故事,在历史上并非无影迹可寻。唐代孟棨(qǐ)《本事诗》中记载过一件关于李白的轶事。其言曰:“玄宗尝因宫人行乐,命高力士召李白吟咏其事……白领命,请玄宗赐其无畏。上许可,遣二内臣掖扶之,命研墨濡笔以授之,又令二人张朱丝栏于其前。”这里讲得十分明白,为李白“研墨濡笔”的是“二内臣”。显然,这里的“内臣”是指在宫内侍奉皇帝的宦官,不是杨国忠,更不可能是杨贵妃。后世的文学家为了文学创作之需要,将其演绎成了“杨贵妃捧砚”或“杨国忠捧砚”。不管是“贵妃捧砚”还是“国忠捧砚”,都不符合历史真实。街谈巷议讲讲故事无妨,但严肃的学者谈严肃的历史,最好不用这些材料。如果有人用了,用前者纠正后者或用后者纠正前者,都没纠到点子上。

    推荐访问:贵妃 也谈 也谈“贵妃捧砚” 贵妃捧砚的具体故事 贵妃捧研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