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范文大全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写作方案 > 正文

    镇经济发展考察材料

    时间:2021-08-03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1 1

    镇经济发展的考察材料 3 篇

    镇经济发展的考察材料第 1 篇

    *镇位于苏州*市的东北端,幅员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人,辖个行政村,个居委会。近年来,该镇通过在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带头创业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活动,大力发展以加弹、棉纺、灯饰为主的民营经济,年实现工业产值亿元,销售收入亿元,财政收入万元,本站原创农民人均收入居*市第一,从几年前的经济落后镇巨变为该市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增长最快的镇。

    一、大力强化四动,*镇民营经济迅猛发展

    *镇民营经济之所以能得到迅猛发展,成为中国加弹第一镇,其经验主要体现在四动。

    一是观念变动。按照思想上放心、放胆,工作上放手、放开,政策上放宽、放活的六放方针,破除民营经济姓资姓社的束缚,牢固确立三个有利于的观念;破除民营经济适度发展的束缚,牢固确立能快则快的观念;破除民营经济会造成两极分化的束缚,牢固确立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的观念;破除民营经济是百姓的自发经济,可抓可不抓的束缚,牢固确立领导带头的观念;破除服务民营经济怕遭非议的束缚,牢固确立身正不怕影子歪的观念。二是干部带动。积极进行六看六比,即看企业规模,比社会效益;看税费上缴数,比对国家贡献;看发展速度,比创新程度;看帮带实效,比

    2 模范作用;看环境建设,比文明素质;看依法经营,比劳动致富。评选双带示范户、双带榜样区、双带领先村。目前,该镇左右党员带头办了企业或入股,的老百姓办有自己产业。三是政策推动。按照法律上给予保护,政策上给予鼓励,经营上给予指导,发展上给予扶持,政治上给予地位,服务上给予方便的原则,对民营经济发展不限经营方式、投资方式、经营规模、地域界线,积极鼓励投资者想投、能投、快投、多投。四是环境牵动。对民营经济发展做好法律、用地、用钱、用电、用技、用权等六项服务。

    二、正视六大差距,增强民营经济发展的紧迫感

    南办处与*镇条件相差不大,但民营经济发展存在巨大反差。对照别人,反思自己,我们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理念上人新我旧。*镇敢于挑战禁区,坚信发展生产力没有错,为民富民不犯罪。选干部不但比思想先进,更比发展经济怎么样;要成为村委、支委委员,创办的企业必须分别在全村前名、名;要入党必须要有企业。相比之下,我们大谈解放思想,但对新理念、新事物却无所适从,求稳求安,怕担风险。二是精力上人专我散。上级围绕下级转,下级围绕基层转,一切围绕发展转在*镇成为普遍现象,领导干部三分之一的时间围绕投资者跑,哪有项目哪里跑;三分之一的时间围绕上级重要部门跑,争取资金、审批项目;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本乡本土落实具体工作。而我们,务虚的多,

    3 陷入文山会海的多,真正能用于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时间和精力太少。三是机制上人优我差。*市对镇、镇对村的考核主要是税收、用地、用电和投资四项,以税务、国土、电力、计委等部门提供的数据为准。而我们的综合目标考核多达多项,还有个单项,造成了考核时务虚的多,收到实效不大。四是招商上人实我虚。*镇采取政策跟着项目走、上门招商、网络招商、感情招商、产业招商、形态招商等多种方式。一位领导到上海招商,在客商房间门口连续守了个晚上,深受感动的客商来投资了亿,并带动另外位客商投了亿。回顾我们的招商引资,高呼口号的多,等客商上门的多,主动出击招商的少。五是服务上人优我劣。*镇承诺是一切手续我来办,一切矛盾我来解决,一切服务我来做。本站原创而我们,优化发展环境各级都在讲,但在一些边缘政策运用、社会信用建设、政府职能转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提高等方面,始终是说得多,落实得少。六是创新上人进我稳。*镇对民营经济发展实行干部创业带出一批,降低门槛引进一批,挖掘能人兴办一批,强化载体发展一批。该镇国税分局局长、财政所会计、司法办副主任辞职办起了企业,兴联村支部副书记创办了年产值万元、利润万元的宝莲化纤公司,还帮群众担保万元兴办企业。我们的创新仅停留在口头上,在具体事情处理上,创新却成了包装。

    三、夯实四个领先,加快南办处民营经济发展

    4

    借鉴*镇先进经验,立足实际,要把民营经济培育成南办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力军,必须夯实四个领先。

    一是观念领先,深入开展思想大解放活动。思想解放一步,发展向前一步,思想超前一步,发展领先一步。要深入学习宣传*镇的先进经验,解放和统一全办干部思想,牢固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念,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勇于实践,加大民营经济发展力度,加快全面建设南城小康社会步伐。

    二是党员领先,扎实开展双带双争活动。在全办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带头创业致富、带领群众致富,争当先进、争创一流的双带双争活动。要求全体机关干部、村(社区)干部、社干部和农村周岁以下党员必须带头创办经济实体(独资或入股)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力争的农户也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时,全体机关干部要争当先进,部门的业务工作要争创全市前十名。每年评选双带双争标兵和双带双争先锋办公室、先锋村、先锋社区,并召开表彰大会予以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

    三是载体领先,加快十里工业经济走廊建设。在铜合路沿线,发挥交通便利的优势,全力打造十里工业经济走廊。

    四是服务领先,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努力建设客商投资审批时的一条龙服务、企业建设过程中的全方位服务、企业开工投产后的经常性服务等三大服务体系,成立客商服务

    5 受理中心、企业协作交流中心、客商投诉中心等服务民营企业三大中心。积极推进机关效能建设,编印《南城投资指南》,为投资者提供项目、政策、信息等一系列服务。

    镇经济发展的考察材料第2篇

    我市共有81个乡、99个镇、12 个街道,下辖 1795 个村、34 个居委会。XX 年末,乡(村)总人口 354.76 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 75%。近年来,特别是我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各乡镇认真贯彻市委一个定位、四个打造、五大战略的总体部署,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上项目,作为发展乡镇经济的总抓手,不断提高乡镇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为县域经济和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乡镇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亮点

    1、产业优势逐渐显现,民营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全市各乡镇普遍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注重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或原有产业的基础优势,上项目、兴产业、培税源,初步确立了本地的优势产业和工业主导项目。庐山区近两年来各项经济指标保持高位增长态势,乡镇财政收入约占全区收入三分之二以上,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该区乡镇充分发挥了临江临湖临路临市的优势,在经济结构上确立了自己的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分别打好工业立镇、文化旅游兴镇、商贸活镇三张牌。修水县立足山区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仅蚕桑业一项就

    6 形成了从制种到销售的一条龙专业化体系。都昌县努力克服工业底子薄、财政实力弱的困难,着力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鄱湖水产、华意珍珠贝类加工、春天食品等一批创品牌企业、农字号企业、个体民营企业都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2、农业结构渐趋合理,产业化进程扎实推进。经过多年努力,全市乡镇经济结构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粮棉油等传统优势产业稳定发展,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布局渐成雏形。XX 年,种植业在农业中所占比重已下降到45.6%,养殖业比重上升至 47.7%。全市初步形成了棉花、油菜生产区域,茶叶、油茶生产区域,蚕桑生产区域,水产养殖区域,蔬菜、花卉苗木生产区域,早熟梨生产区域以及速生工业原料林生产区域等块状经济。修水的古市镇、三都镇还分别被冠以江南花椒之乡、江南蚕桑第一镇的美誉,都昌县周溪镇荣获全国珍珠核生产基地和中国淡水珍珠之乡两块金字招牌,庐山区赛阳镇成为我市的花卉苗木之乡。。市财政还每年安排 400 万元实施农业产业化,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市委提出的农业产业化 1121 工程得到稳步推进。

    3、小城镇建设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各地通过完善小城镇的规模布局,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有序流动,使一些集镇规模迅速扩张,人口急剧增加,小城镇在各地交通枢纽、边贸集市得到快速发展。修水县渣津镇短短几年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集镇面积达

    7 到 2.5 平方公里,集镇人口 1.8 万,成为湘、鄂、赣三省交界的商贸重镇。特别是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中,各地以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村庄规划和三清三改三配套为切入点,大大提升了集镇、村庄建设品位,全市 647 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工作成效明显,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产业村、生态村等示范典型纷纷涌现,一大批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

    4、支农投入逐年增大,财政增收机制灵活。近年来,国家扩大了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财政支农资金、预算内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资金比重、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都逐年大幅提高。XX 年,上级财政共安排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专项资金 2 个多亿,安排乡村两级转移支付 4575 万元。农业税免征后,乡镇财政收支管理体制逐步得到规范,体制外收费问题基本得到遏制。一些县开始积极探索组织征收新机制,引导乡镇干部从原来的抓税源转变为抓财源工作上来,既缓解了乡镇财政增收压力,更重要的是减轻了乡镇干部一年到头忙于找税的负担。修水县自 XX年起未对乡镇下达财税任务,而是由税务机关依法据实征收,县财政对乡镇支出实行六个确保。

    5、打工经济渐成规模,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通过学习浙江创业经验,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不断加大,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村外出打工、就地从业、回乡创业的

    8 人数越来越多,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XX 年,全市乡镇外出务工人员约 70 万人,劳动者报酬 40 多亿元,也就是说,70 万务工农民在经济收入上创造出了一个与当年全市财政收入大致相当的业绩。农民务工收入约占家庭纯收入的 52%,成为部分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谋生就业、脱贫致富的主要收入来源。。庐山区 XX 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 4729 元,务工收入占其总收入的 43.4%。

    二、乡镇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肯定乡镇经济发展成绩的同时,还应该看到,我市乡镇经济总量还不够大,实力还不够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还不够高,加之我市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市,长期受思想观念、自然条件、产业基础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乡镇经济发展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是:发展思路还不够宽。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状况、文化背景、产业基础、领导观念、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差异,致使全市乡镇发展还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地方县乡两级没有很好地统筹规划、整合资源、错位发展,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一盘棋的格局,而是你上你的、我抓我的,甚至还存在一个锅争食、大鱼吃小鱼的现象;有的部门不顾乡镇客观条件和客观经济规律,硬性规定增长项目、指标、比例,不仅影响了乡镇因地制宜、扬优成势,而且因片面追求产值、项目,迫使一些地方不惜牺牲环境、破坏生态,举债

    9 建设、重复建设;有的乡镇没有着眼宏观谋划,制定适合本乡镇的发展总体规划,而是急于求成、饥不择食,盲目跟风、朝令夕改;还有的乡镇领导作风不实、玩风较盛,有的不能很快适应经济转轨、工作重点转移的需要,不仅工作找不到着力点,而且主动性较差,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缺乏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信心和勇气。

    然后是:发展实力还不够强。据了解,萍乡市 5 年来坚持采取放水养鱼的优惠政策,大力扶持乡镇经济,全市财政总收入由 5 年前 7.32 亿增至 XX 年的 27.09 亿元,年均递增 26.6%;XX 年乡镇财政收入平均达到 1957.7 万元,较上年增长 24.1%;其中,安源区 11 个镇(街道)财政收入平均达到4059 万元。新余市仅 26 个乡镇,XX 年财政过千万元的就有23 个,其中超 3 千万的 5 个,预计 XX 年超亿元的乡镇 3 个。而我市 XX 年乡镇财政收入仅 3.21 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 6.98%;过 500 万元的乡镇仅 16 个、过千万元的 4 个,过5 千万元的没有。XX 年,全市仅 4 个镇跻身全省百强乡镇。乡镇经济总收入与全市 gdp 总量比较,规模极小,对提升全市经济总量根本产生不了决定性或重大的影响。在不多的财政收入大户乡镇,有的还是依靠临城镇周边的土地出让收入充实财政,有的是依靠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等拉动税收,这样的收入结构很难保证持续增长势头。在不同地区的乡镇之间,发展也很不平衡。

    接着是:财源增收后劲堪忧。近

    10 年落户我市乡镇的千万元以上的项目少之又少,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在乡镇没有一家。免征农业税后,大多数依赖农业、收入结构单一、工商业基础薄弱的乡镇,开始陷入增长乏力、财源不足、收支平衡难度加大的窘境。由于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少乡镇为完成税收任务,低税率从外地引税,有的用财政资金甚至干部工资垫交税款。许多乡镇迫于财税任务的压力,把大部分人员和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协税(买税)上,根本无暇服务三农、发展经济。同时,普遍存在的乡镇债务负担问题不容忽视。绝大多数乡镇负债运行,多的负债达上千万乃至几千万元,少则几百万元,严重制约了乡镇财政发展公共事业的能力,甚至影响到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

    而后是:支农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农村基层科技等涉农服务体系存在缺位、错位的问题,现有科技人员老化,支农服务人员严重缺乏,制约着乡镇七站八所在服务农业、引导农民、发展农村经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产业化经营中,各地普遍缺乏成熟的中介组织,即专业的流通行业协会和经纪人队伍,制约了农产品闯市场的三级跳。此外,融资难问题不仅困扰着许多地方的小城镇建设,也严重制约了乡镇经济的发展。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企业和专业户,无论产品市场前景如何,如果不提供担保或抵押,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贷款。

    最后是:全民创业氛围不浓、创业环境有待优化。

    11 表现为对业文化培植不够,对创业成功典型宣传不够,对本小利薄的创业者尊重不够,致使创业成功人士没有社会影响,剩余劳动力没有创业冲动,不愿就业甚至打牌为业的现象没有舆论批评。有的职能部门对各类创业主体缺乏政策支持,满足于照抄照转上级有关红头文件,而没有把着力点放在细化配套政策上,放在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上。一些地方的小城镇建设没有形成聚集效应,不能满足全民创业的需求。这些小城镇的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都比较狭窄,对周边资源的利用能力较低,加之小城镇缺乏非农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又不完善,因而对农村劳动力和社会资金的吸纳能力都比较弱,影响了城镇聚集效应的发挥。

    三、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建议

    乡镇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局,事关全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我们建议:

    1、从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全民创业上打开乡镇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发展小城镇应成为我市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的一个切入点。建议将全市乡镇大致分为城区乡镇、卫星乡镇、区域中心镇、特色乡镇、其它乡镇五类,抓好规划、建设和管理,按照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全力支持做大做强,以此辐射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对没有工业发展基础的乡镇,要借鉴萍乡市和庐山区的做法,积极

    12 打造园区经济和飞地经济,培育项目孵化园,与项目落地地区共同搞好扶持、服务,争取双赢。

    推动全民创业应成为乡镇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和长远之策。要在全市积极培育创业文化,加大各类创业人才和创业典型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尊重人才、崇尚创业的的社会氛围。要制订引凤返巢政策,积极鼓励在外人士回乡创业,促成人回乡、企回迁、钱回流;要着力引导民营企业家、工商业主、专业大户二次创业,通过延伸产业链、项目带动战略,发展特色经济;要充分释放科技人员、事业单位人员的创业潜能,借鉴萍乡市的有效做法,允许和鼓励事业单位人员离岗创业或兼职参与创业;要努力推动村组干部和农民经纪人围绕农字号创业,支持各地成立各种形式的产业协会和行业商会。

    2、从改进现行财政运作模式上增添乡镇经济发展的动力源。针对一些乡镇为完成财税任务采取的买税行为,要抓紧建立一套合理的财政增长机制。可推广庐山区属地征收、在地统计,核定基数、超收分成的经验,支持乡镇做大财政总量。县级财政要妥善核定乡镇财政的支出项目和总额,确保刚性支出,免除乡镇为财政正常运转而产生的后顾之忧。要科学确定乡镇实际财税收入基数,对完成预算目标的超收部分,绝大多数返还乡镇。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向乡镇政府提供行使职权必需的资金保证。针对乡村普遍存在

    13 的债务问题,一方面要防止债务规模进一步扩大,禁止乡镇财政为非生产性支出、基建性项目贷款和任何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严格控制乡镇财政举债规模;另一方面要逐步化解原有债务负担。建议市财政部门对全市乡村两级债务问题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摸清底数,核实情况,健全账目。

    3、从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战略上谋划乡镇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市、县两级都应制订乡镇经济发展规划、发展战略目标,下大力气支持和帮助乡镇把经济搞上去。各县(市、区)要注意充分发挥乡镇的资源、区位等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游,努力走出一条专业化、基地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各乡镇在发展特色经济的过程中,要注意力戒重复建设,盲目跟风,一哄而起,更不能无序发展,搞低档次开发,低水平运作,而要立足本地实际,选择具有较好的区位资源优势、较强的综合竞争实力、较大的市场拓展空间的产业,进行重点培育。要从打造一批专业乡镇、特色乡镇抓起,不断做大农业产业化规模,并在形成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基础上,不断延伸产业链,培植农工商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推动我市农村经济朝着产业化、规模化、农工商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4、从建立激励机制上提供乡镇经济发展的组织保障。建议市委、市政府适时出台关于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规范性文件,制订乡镇经济发展的规划、目标、总体要求,加

    14 大对乡镇发展的协调调度。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建立一套科学完备、便于操作的乡镇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乡镇干部激励奖惩机制。把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纳入县(市、区)党委、政府政绩考核、工作考察、年度考评的重要内容,推动他们一任接着一任干,一级领着一级干,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建议对全市乡镇经济年度财政收入达到 5 千万元,或在此基础上连年保持一定比例增幅、重要考核指标荣获红旗(先进)单位的乡镇(街道),其党政主要领导在职级上实行高配、经济上给予重奖;对在经济发展中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和乡镇干部,要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并在干部调整中优先提拔使用;对那些为促进乡镇经济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真正在全市形成合力推进、携手共创乡镇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5、从加快支农服务体系的构建上形成全社会支持乡镇经济发展的合力。要以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契机,全面发展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各种民间经济合作组织,积极探索产业化经营的新路子,增强农民自我保护和农业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市、县两级要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扶持特色农业和大宗农产品建基地、强龙头、育市场、创,提升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乡镇经济的综合竞争力;要大力推广都昌县周溪镇围绕珍珠产业组建经济共同

    15 体的好做法,加强银企合作,鼓励金融部门合理布局农村金融网点,开放小额贷款,通过贴息、融资、财政垫付等形式,增加对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投入;要恢复、健全全市统一的农技服务机构,组建、充实农技队伍,建议借鉴湖南省的做法,对县、乡从事农技推广等公益事业的服务机构实行地方财政全额拨款扶持,同时引导、规范一批面向市场的农技服务性实体和经营性中介机构组织。

    镇经济发展的考察材料第 3 篇

    一、发展现状

    东桥镇村后村原位于东桥镇北部偏僻山区,距福州近 100公里、距县城 40 多公里。全村 190 户 726 人,党员 29 人,xx 年前人均收入不足 1300 元,村财不仅零收入还负债较多,是名副其实的空壳村、典型的山区贫困村。xx 年起该村遭受地质灾害后实施造福工程,村民陆续搬迁下山,开始建新村。由于工程量大、资金不足等原因,至 xx 年新村基础建设仍不完善,无村部办公、村道泥泞、村民看不上电视、水电未配套,村民生活水平低。xx 年 11 月,市卫生局下派驻村干部黄荦到该村挂职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村党支部班子也得到调整优化。新班子讲团结、讲奉献,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致力发展,短短几年村路、闭路电视、自来水、电网、体育健身场所一应具全,很快扭转了该村落后的面貌,成为具有社会主义新农村雏形的新村。今年 2 月 17 日,省委副书记王三运在该村调研后提出,该村党支部的先进做法、成功经

    16 验值得借鉴、推广。之后不久,闽清县委在全县开展了学村后、强核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推广村后村的先进经验,推进核心工程建设,并以此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大发展,挑海西大梁,树闽清形象。

    xx 年,该村村民人均收入达 4100 元,比 xx 年增加了 2倍多。今年年初,该村先后被评为市级卫生村、县综治先进村、未成年人零犯罪村,被市委文明办推荐为市级文明村。

    二、主要做法

    1、着眼长远,编制发展规划。村两委坚持发展为大、规划先行,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研究制订了《村后村三年发展规划》,理清了发展思路,明确了今后三年的目标任务、主攻方向、工作重点。特别是根据规划内容,找准了符合村情实际的发展经济路子,村集体和村民收入不断增长。大力完善新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了浓厚的发展氛围、良好的道德风尚、文明

    2、突出核心,建设坚强堡垒。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后村党支部注重加强自身建设,在班子建设、制度建设、执政能力建设和党员先进性建设上下功夫,努力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一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把一些年富力强、有经济头脑、群众威望高,有强烈事业心和开放意识的党员吸收到党支部、村委会领导班子中来。二

    17 是带好党员干部队伍。加强村干部和党员的教育培养,把农民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村干部,使党员干部成为国家政策的宣传员、农村经济的信息员、解决矛盾纠纷的调解员,成为发展生产的技术员、带头人。三是树立良好形象。党支部办事公道正派,勤勉有为,党组织的威信高,工作力度大,凝聚力不断增强,群众对党支部十分拥护。

    3、因地制宜,培育农业经济。村后村两委一班人把党交给的责任担在肩上,把*的福祉挂在心头,带领群众拔穷根、闯富路。针对村集体无收入、群众贫困、村民脱贫致富愿望强烈的实际,村两委与村民共同探讨致富之路,并到镇里、县里、市里跑市场、跑项目、跑资金。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村*见的基础上,村两委决定依托镇里的食用菌基地,成立村食用菌种植协会,由党员大户带头兴办种植基地,采取支部+协会+基地+农户的方式,引领群众发展食用菌生产。建起了党员食用菌栽培示范基地,由党支部牵头,派村干部到县、镇学习技术,动员 5 名党员带头示范,发动 17 名群众参与。为解决资金难题,村两委把争取来的经费存于农村信用社,再贷给种植农户,而且只要求种植户以生产收成的蘑菇等价抵还贷款。经过 3 个月的生产,取得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的东塔牌食用菌外销到新加坡及港澳等地。一期 20 万袋规模的基地实现产值 60 多万元,基地纯收入 16 多万元,菇农每人净收入 1 万多元,村党支部(村委会)与协会收入 2

    18 万元,实现了建国以来村财收入零的突破。预计今年可种植100 万袋,目前已完成 50 万袋的培育规模。为进一步拓宽村民增收路子,党支部还带领 33 名党团员到位于高山地区的旧村建立党团员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发展高优林、果、粮生产。同时积极牵线搭桥,介绍村民外出应聘就业,全村 80%青壮劳力实现输出就业,村民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

    关于江浙六县市县域经济 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

    根据市委主要领导的安排,近日我们赴江苏省江阴市、张家港市、常熟市、昆山市和浙江省慈溪市、绍兴县,就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考察学习。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此次考察的六个县市,都处于全国百强县的前十位。总体上看,这些地方经济发展基础好、速度快、质量高、实力强,特别是他们不断解放思想、勇于超越自我,目标定位之高,争先意识之强,发展思路之宽,工作魄力之大,令人印象深刻。总结他们的发展情况,主要有五个特点:

    (一)综合实力强。一是经济规模大。2007年,江阴、昆山、张家港、常熟、绍兴和慈溪的生产总值分别达到1190亿元、1150亿元、1050亿元、972亿元、541亿元和531亿元,其中江阴一个市的生产总值就比我市五个县区的总和还多515亿元。二是发展速度快。这几个地方在经济总量大、基数高的情况下,近年来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仍然保持了高速增长,其中生产总值保持了年均20%以上的速度,财政收入保持了年均30%以上的速度,发展势头非常强劲。三是财政实力强。2007年,江阴、昆山、张家港、常熟、绍兴和慈溪

    1 的财政收入分别达到82亿元、86.6亿元、84亿元、60.1亿元、32.8亿元和35.5亿元,超过了许多地级市。四是收入水平高。六个县市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均超过了2万元和1万元。五是竞争能力强。昆山市连续两年保持“全国百强县”第一,江阴市连续五年蝉联“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第一。

    (二)产业结构优。一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逐年优化,目前六县市一产比重已不足5%,呈现出“二产稳定、三产上升”的后工业化特征。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产业规模化。江阴市抓住发展高新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两个重点,以增量投入带动存量调整,工业投入的50%以上用于传统产业改造和高新产业发展;昆山市以落实“六个一批”专项计划为抓手,加快培植光电、太阳能、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形成了产业升级、企业生根、产品创牌的整体推进格局,高新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3.7%。二是产业集群效应凸显。每个县市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如江阴的风电、张家港的冶金、常熟的服装、昆山的电子、慈溪的电器、绍兴的纺织等,都达到了数百亿甚至上千亿元的规模,成为城市靓丽的“名片”。三是大企业支撑作用突出。去年江阴市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达到10家,超亿元的企业达到29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291.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量的比重达到88.4%。四是民营经济发展强劲。张家港市大力实施民营经济

    2 腾飞计划,私营企业达到15968家,个体工商户发展到35023户,注册资本300多亿元,民营经济销售收入占全市工业的75%,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2/3,其中沙钢集团成为江苏省首家利润超百亿元的民营企业。五是园区特色功能突出。依托骨干企业,以产业链为纽带,形成了一大批特色专业园区,如化工园、冶金园、物流园、软件园、机电园等。

    (三)发展后劲足。一是强化投资拉动。始终把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培育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去年六个县市平均投资达到277.2亿元,其中江阴市投资达到372.2亿元,张家港市五年累计工业投入达到855亿元。二是推进自主创新。昆山市拥有各类产学研联合体300家,省级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36家,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75%,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67家,企业累计申请专利超过1.6万件,人才总量达到18万人,城市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县级市第一。三是推动企业上市。江阴市积极实施资本运作,先后有22家企业上市,累计募集资金160亿元,上市公司数量和募集资金总量在全国县级市中第一,被誉为独具特色的“江阴板块”和“华夏A股第一县”。四是实施品牌战略。仅绍兴县就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4个、浙江名牌产品50个,国家免检产品25个,中国驰名商标24件、浙江著名商标88件。

    (四)外向程度高。外向型经济发达是这些地方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他们借助上海这一国际化平台,大力引进外

    3 资,嫁接民营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实现了经济持续发展和结构不断优化。利用外资方面,昆山市聚集了全国近十分之一的台商,已累计批准外资项目5300个,到账外资超过140亿美元,世界500强已投资55个项目,外资企业产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到89.6%;张家港市累计引进外资企业1428家,到账外资50.7亿美元,其中投资超千万美元的项目390个,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9家落户。对外贸易方面,近年来这些县市的进出口总值都在数十亿甚至几百亿美元,接近或超过当年的生产总值,昆山市去年进出口总额达到534.4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323.2亿美元,分别是我市的20倍和23倍。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统筹利用国际资源,借势发展,目前江阴市境外注册企业已发展到114家,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达到23个。

    (五)发展环境好。在硬环境建设上,六地都致力于大投入、大开发、大发展,每年投入十几亿甚至几十亿元,着力抓好城市公用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到上海的“一小时经济圈”;凡愿意到他们这里投资创业的,都由当地政府做好前期基础工作,搞好“九通一平”,确保投资企业很快投产运行;下大气力搞好生态环境,建生态城,打文化牌,增强对外来资金、人才的吸引力。目前,他们大都集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等于一身,人居环境不断优化,成为名副其实的上海“后花园”。在软环境建设上,各地高招迭出,致力于营造浓厚的“亲商、富

    4 商、安商”氛围。各市县都具有省级项目审批权,只要不违背国家产业政策、不需要政府投资的项目,市县就可审批;建立了审批服务中心,把审批与服务整合在一起,审批事项大幅缩减,政府所有政策一律向全社会公开,做到及时、准确、全面,不搞“内外有别”;实行首问负责制和上报代理制,外商办事第一询问的人要全程负责,什么时间办成必须有明确答复;关心外商生活,按照外商的居住习惯,修建与外商本国居室同样的住房,对外商提供生活方面的“绿色通道”,与外商定期举办各种沙龙,听取对政府部门的意见,创造外商宾至如归的人文环境。

    二、主要经验

    这次学习考察,六县市超前的发展理念、创新的工作思路、良好的精神面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着力提升发展境界。六县市之所以创造了一个个令人瞩目的发展奇迹,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思想解放程度高、发展理念新,在他们高速发展的“经济快车”上承载的是敢为天下先的创新胆识。改革开放30年来,他们坚持以解放思想引领实践创新,先后抓住了发展乡镇企业、开放型经济、民营经济三次机遇,实现了“由农转工”、“由内转外”、“由单转多”三次历史性跨越,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现在,正致力于实践科学发展观走在全国前面,掀起新一轮解放思想的高潮。在发展理念上,

    5 他们更加注重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集约发展,不断超越传统模式,突破路径依赖,有力地推动了“由低到高、由大到强、由量到质”的根本性提升。江阴市提出了“个个都有好工作、家家都有好收入、处处都有好环境、天天都有好心情、人人都有好身体”的“幸福江阴”构想,实现了从单纯重GDP到突出民生和谐的嬗变,将发展的“指挥棒”真正转到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人民谋幸福上。在发展定位上,他们具有国际化、全球化、现代化的宽广视野和宏大气魄,瞄准国际一流的水准来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昆山市响亮地提出了 “整体发展学新加坡,产业提升学韩国,自主创新学台湾地区”的“三学”目标,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使昆山人均生产总值达到目前新加坡水平,电子信息主要产品接近韩国技术水平,科技创新能力达到台湾地区90年代末水平。在发展目标上,他们真正吃透了“发展是硬道理”的内涵,不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还是统筹发展、全面发展,始终把核心定位在加快发展方面,始终保持旺盛的发展欲望和冲动,始终自我加压负重奋进,努力找差距、找标杆,谋求更高层次的跨越发展。昆山的开发区建设、江阴的沿江开发、张家港的临港开发都干得热火朝天、如火如荼,张家港口岸已发展成为长江沿线最大的国际性贸易商港和中国县域口岸首个亿吨大港,去年实现海关税收137.5亿元。绍兴县的中国轻纺城是全国最大的轻纺市场,去年交易额达到500多亿元,现在又提出了 “买全球纺

    6 织品、卖全球纺织品”的目标,努力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纺织市场集群。在发展思路上,他们对市场经济的驾驭和把握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研究市场规律、推进产业升级、进行资本运作等方面都游刃有余。特别是他们观念新、措施多、办法活,倡导“不讲不能办,只讲怎么办”,“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有效地破解了发展中的难题,促进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这次考察的六县市,都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把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作为发展最紧迫的任务,着力推进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传统产业品牌化、高新产业规模化、服务产业专业化,加快实现经济由总量大向结构优、效益好、实力强转变。一是三产联动协调发展。六县市注重发挥工业经济强势,按照“强工、兴商、优农”的发展思路,统筹推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江阴市以发展和管理工业的思路发展农业,提出了“接二连三”的发展理念,使农业发展紧接二产、密连三产,高效农业面积已达27万亩,农业规模经营比例达到67%,培育了阳光、华西、海澜、升泰等十大农业示范园区。六县市都确立了“退二进三”的发展思路,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撬动点和突破口来抓,下大气力提高服务业在三产中的比重。绍兴县大力实施轻纺城“611”建设计划,计划用6年时间,建成100幢高层企业总部和现代商务大厦,三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每年提

    7 高一个百分点以上,到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0%。文化历史名城常熟市,注重发挥境内生态、文化资源优势,做好生态文化旅游文章,开发建设了宝岩生态观光园、尚湖风景区、沙家浜风景区等旅游度假区,带动了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今年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9.6%。15年前由常熟农民办起的简易服装批发市场——江苏常熟招商城,如今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去年成交额达到120亿元。二是调优存量提升增量。绍兴县纺织产业十分发达,被誉为“托在一块布上的城市”。去年以来,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他们把产业与市场联动作为纺织产业和轻纺市场转型升级的基本方针,按照“延伸产业链、推进高端化、增强竞争力”的思路,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逐步转移低端低附加值的生产制造环节,着力把柯桥地区建设成为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的高端区和核心区。位于苏州与上海交界处的昆山市花桥镇,按照建设国际卫星商务城的发展方向,下大气力搬走了40多家小企业,大手笔兴建了占地50平方公里的花桥国际商务城,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区域总部、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实现了由“腾笼换鸟”向 “腾笼换凤”的转变,推进了昆山产业转型升级。三是抓大扶小集聚发展。六县市精心打造各具特色的经济园区和产业带,形成了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和完整的产业链。张家港市在发展规模经济上坚持抓大扶小,去年全市年销售过亿元的企业达到212家,过百亿元企业7家,12家重点骨干企业产品销售

    8 和利税总额分别占全市的50.2%和64.9%。沙钢集团作为张家港规模经济的代表,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仅长江沿岸大小码头就绵延10公里,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155亿元、利税145亿元,成为国内第

    三、世界第七大钢铁企业。在扶优扶强的同时,每年都筛选100家规模成长型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努力做大做强,增强了规模经济的持续拉动作用。四是借力发展内外联动。改革开放以来江浙地区的经济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积极接受上海辐射实现借力发展的历史。一直以来,他们都在探索和寻求自己在“大上海”经济圈中的定位,加快接轨上海的步伐,外向型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昆山市依托东邻上海的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每天引进境外投资超过1000万美元,实现出口3000万美元以上,全国千分之十七的到账外资被它“吃进”,千分之二十四的进出口总额由它完成。在招商方式上,重点推进产业链招商,由市级领导牵头组建专门招商班子,着力做好“补缺、补短、补软”文章,推进产业延伸转型升级。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通车,使处于交通末梢的慈溪市一跃提升为交通枢纽,他们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积极融入长三角、环杭州湾及宁波都市区,大力发展大桥经济,规划建设了杭州湾新区、慈东工业区,在接轨大上海中有效接纳先进产业转移,先后引进了韩国SK、美国库柏、吉利汽车等一批大项目,促进了块状经济向集约经济转型,提升了整体发展水平。五是自主研发创新驱动。 “拥有世界顶级技术,才能有市场话

    9 语权”。这是六县市领导干部和企业老板经常说起的一句话。目前江阴市工业企业拥有科研开发机构156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博士后工作站8家,国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64家;有90多家企业参与国家标准制定,企业正在由卖技术向卖标准转变。昆山市龙腾光电有限公司落户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仅两年多的时间,液晶显示面板产能已升至中国第一,以其为中心的昆山光电产业园五年后将形成1000亿元的产业链。依托龙腾光电,昆山又建成了“江苏省新型平板显示技术研究院”,被列为江苏省科技厅重大研发机构项目,获得了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2007年,该市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25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3.7%。

    (三)坚持区域统筹发展,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六县市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起步早、规划细、工作实,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城乡差距逐步缩小。目前,六县市城市化率都达到60%以上,城乡收入差距在2:1左右,昆山市达到1.81:1。一是统筹推进城乡规划布局。六县市坚持规划先行,把所辖区域作为一个整体,制定出城市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把各项建设臵于市镇村规划的范畴,全面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慈溪市初步形成了“一个中心、四个片区”的市域空间布局,正在研究完善农村宅基地流转等相关政策,积极推进农村居住方式和农民建房方式改革,引导农民向集中居住区集中。二是统筹推进城乡基

    10 础设施建设。江阴市城乡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在全国率先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100%。农村公路通车里程1700多公里,所有行政村全部开通了公交车;光缆、有线电视网、供水网100%覆盖自然村,污水处理设施100%覆盖乡镇。张家港市区通乡镇公路全部达到六车道。三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江阴市实行产业带动、村企互动,在城区重点发展服务业,开发区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乡镇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以工业为主的“草本经济”,形成城乡产业统筹发展的格局。目前,全市已有上百家工业企业直接投资兴办农业,总投资超500万元的农业项目达80多个,涌现出了华西现代农林科技示范园、阳光生态农林园、海澜农业园等一批新型现代农业基地。四是统筹推进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昆山市建立了统筹城乡的就业服务网络,每年拨出2000万元专项资金,为农民技能培训“埋单”。目前昆山80%的农村劳动力拥有一技之长,全市22万农村劳动力有19.8万在非农领域就业。同时,实行城乡统一的保障标准,市财政每年拿出6亿元用于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全市近10万女满55岁、男满60岁的农民“无门槛”直接进入农村养老保障,31万农民与城镇职工一样“刷卡”看病。去年,昆山农民从财政转移支付中得到的收入占其总收入近15%。五是统筹推进城乡居民集中安置。绍兴县提出“新型城镇就是小城市、农村新社区就是小城镇小集镇”的理念,以拆迁改造为突破口,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为重点,加

    11 快农村人口向城镇和农村新社区集中、工业向园区和集聚点集中、农田向大户集中,积极构筑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今年已由24个村启动农民公寓建设,总建筑面积18.05万平方米,仅上半年就拆除城(镇)中村和其它项目建筑面积77万平方米。江阴市新桥镇通过推进农民向城镇集中,探索出了“工作在园区、居住在镇区、生活在社区”的现代农村新模式,成为全国农村康居示范工程、新农村建设示范小区。目前,全镇已有一半以上农民集中在城镇小区,实行规模经营的农田达1万多亩,占农田总量的82%。

    (四)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推进普惠均衡发展。六县市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不断强化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已增加人民福祉为依归,更加注重民生改善的均衡性、普惠性,把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发展首先为富民,评价最终在群众”,这是六县市在发展过程中遵循的基本理念。昆山市提出“看富裕程度不能以平均数代替大多数,要让大多数达到平均数”,大力实施“富民优先”战略,把富民作为发展的第一导向,不断完善群众持续增收机制,提升共同富裕水平。特别是鼓励合作创业、合作富民,全市组建了200多家农村富民、社区股份、土地股份三大合作组织,一半以上的农户在富民合作社拥有了股份,农村每4户就有一个“老板”。目前,昆山年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的农村家庭占75%以上,农民收入中来自于经营性收入、投资性收入、资产性收入比重占

    12 总收入的40%以上,群众对全面小康的认可度提高到76.5%。江阴市提出,创新发展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就是既要和谐共建,做好经济“蛋糕”;也要幸福共享,分好利益“蛋糕”,实行“以民生需求倒逼经济转型优化,以经济发展保障民生改善提高”,通过推进产业结构的持续提升、经济文化融合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着力增加民生投入,满足日益增长的民富欲望和不断提升的民享期盼。慈溪市大力倡导“慈惠三北,溪通四海”的新慈溪精神,致力于惠民安民,全力推进十大民生工程,努力建设人人都有幸福感的和谐慈溪。

    (五)坚持改革创新,着力增创发展新优势。作为全国最发达的地区,六县市始终站在改革创新的前沿,不断推动改革由单项突破向综合配套挺进,向管理创新要质量,向制度创新要水平,着力攻坚破难,优化发展环境,最大限度激发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努力增创区域发展的新优势。一是积极打造服务型政府。昆山市大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五年七次大提速,目前全市95%的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项目进入行政审批服务中心,80%的项目现场办结。张家港市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门成立了中小企业投诉中心;各乡镇都设立经济服务中心,专门为企业服务。今年出台了涉及行政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农业农村、优化所有制结构、社会事业、社会救助体系等六大类共21项改革方案。绍兴县深入落实“能办的立即办、可这样办那样办的按企业要求办、一时不能办的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办、目前确实不能办的及时

    13 主动作好解释”的政府服务基本要求,实行县领导服务企业制度,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营造“高效、规范、廉洁”的投资服务环境。二是着力破解发展难题。面对当前复杂困难的经济环境,六县市不等不靠,充分发挥“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作用,努力攻坚破难,把握发展的主动权。绍兴县从体制机制上入手,不断探索完善“亩产论英雄”的导向、约束、评判等机制,将农业领域“亩产”概念引入工业领域,进行工业企业效益评价,倒逼企业走科学发展之路,提高单位产出率,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效益产出。为解决发展用地紧张状况,绍兴县在加大城中村、镇中村、区中村、空心村拆迁改造的同时,出台了新的人均用地、用地结构等城乡规划控制标准,合理确定各项建设的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做深“上天、入地、加密”文章,最大信度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慈溪市积极探索“宅基地换住宅”的模式,引导散居的农民进社区公寓,腾出宅基地用于发展经济。江阴市新桥镇通过实施农民向城镇集中,户均占地面积由原先的0.72亩降到0.25亩,全镇腾出3000亩地用于统一规划建设。为解决资金问题,六县市都引进了多家境内外金融机构,设立地区总部或分支机构,不断扩大信贷总量;积极开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试点,不断增加资金来源;通过推进企业上市、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等途径,不断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例,千方百计保障资金供给。为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绍兴县成立了10多家小额贷款担保公司,

    14 县财政拿出6亿元专门用于企业贷款贴息,奖励行业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并成立了金融办公室,加强对各银行的考核激励,确保县域新增贷款增幅和存贷比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六县市十分重视人才建设,纷纷出台关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大力引进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智力支撑作用。三是实施强镇扩权。从2006年底开始,绍兴县在全省统一的农村综合改革中,按照“充分授权、权责统一”的原则,坚持能放则放,积极推进新型城镇“扩权”政策,将9个政府经济社会管理部门在辖区内的管理职权,分步委托给镇政府直接行使,并从委托部门或相关部门选调16名干部充实五个镇任副职或中层干部,在委托行使职权程序上只须同时抄送县相关职能部门备案,对五镇需上报省、市有关部门的审批事项,县主管局只需“见章盖章”履行上报手续。同时,积极改革县乡财政体制,提高对乡镇的财政分成比例,对超过上年财政收入基数的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其地方留成部分全部留给乡镇;将镇域内的土地出让净收益全额返还给乡镇。在新型城镇试行党政正职“一肩挑”制度,加大干部下派和交流力度,建立了统筹调配中心镇干部的机制,实行权责统一。通过强镇扩权,使新型城镇拥有了充分的事权、财权、人权,切实提高了工作效率,充分调动了乡镇履行管理职责的能力和积极性。四是强化作风保障。考察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在他们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都有一种干事创业、敢做敢为的强大精

    15 神力量作支撑。用他们自己的话讲就是:“好区位不如好干部,好政策、好服务更要看好作风”。我们所接触的从领导干部到一般群众,无不体现出把握全局、精通本职的素质,雷厉风行、勤奋敬业的作风,不知疲倦、充满激情的干劲。昆山市提出了“公务员就是服务员”的服务理念,大力倡导“敢于突破、敢于负责、敢于争取”的“三个敢于”精神,只要是有利于昆山发展的事,只要是基层和企业欢迎的事,只要是符合发展规律的事,都要敢抓敢管,尽职尽责办好。绍兴县在县直机关大力推行“瘦身健体”,后备干部必须到乡镇挂职,并承担招商引资、拆迁改造、新农村建设等急难险重任务,通过实践锻炼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对全县招商引资、拆迁改造等重点工作实行半月一通报,加强督促调度;对乡镇和街道办事处由组织部门负责,分类分层次进行考核,实行乡镇党委书记月排名制度,考核结果与奖惩任用挂钩,对连续两年排名末位的进行交流,极大地调动了干部工作积极性。在全国惟一的内河港型保税区——张家港保税区展厅内有这样一组介绍:45天拆迁1284户农民住房;20天架设完毕隔离带;120天建成一座万吨级化工码头;200天通过海关总署验收……这是张家港人精神的真实写照。

    三、几点建议

    (一)把解放思想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思想解放、善抓机遇、敢为人先,这是江浙县域经济成功的根本保证。江浙地区讲解放思想,不空对空,不大而化之,而是体现在具体

    16 的、实在的行动上,落实到出思路、干发展、拿真招上。我们学习江浙经验,在解放思想上应做到:一是善抓机遇,加快发展。要像江浙那样,在每一次机遇面前,看得准、抓得巧、用得好,把国家每一次大的政策调整都变成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做政策出台前的推动者,而不是政策出台后的执行者。当前,我们要变国家宏观调控压力为动力,统筹内外资源,整合市属县域、油地军校力量,大胆试、勇于闯、善于干,把向上争取与先干起来紧密结合,不等不靠,加快发展,率先突破。二是攻坚破难,服务发展。当前,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各级各部门应真正为企业着想,全力帮助企业度过难关。要主动研究对策措施,灵活变通政策规定,特别是有关职能部门,应破除揽权争利的部门行为,减免或缓缴有关收费,搞好服务,做到“一切围绕发展转”。三是真抓实干,推动发展。江浙地区的发展经验,我们有很多事情其实认识得比较早,宣传发动也不少,问题是没有完全落实。学习江浙经验,就要敢于担责、真抓实干,在提高执行力上狠下功夫。对每一个项目,每一项任务,都要明确目标,责任到人,定标准、定时限、定奖惩,干好干孬有说法。加大干部交流力度,推行市县之间、县乡之间、经济部门与非经济部门之间轮岗,在经济一线、急难险重任务和基层实践中来锻炼、识别干部。这应成为我们的一个基本导向。

    (二)统筹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一是统筹发展规划。树立市属、县域“一盘棋”思想,研究制定全市县域经济发展

    17 规划,明确各县区的发展目标、定位、思路和重点,并与全市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搞好衔接。二是统筹产业布局。各县区发展情况不同,产业发展重点也不相同。市里应根据各县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潜力等,与县区共同确定各自的特色优势产业,像XX区的石油装备制造,XX区的海洋化工,XX县的橡胶轮胎、新能源新材料,XX县的精细化工,XX县的纺织等,都已具备了发展特色产业集群的雏形。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统一规划布局,每个县区选定1—2个特色产业集群,重点突破。三是统筹园区建设。江浙地区的园区,分工明确,特色突出,竞争力非常强。我市各园区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低而散、小而全,功能不明确,特色不突出。下一步,应根据市、县发展重点和产业方向,按照专业化发展、差异化竞争的要求,统筹搞好园区发展规划,通过细分市场、细分产业,科学定位园区特色,增强园区吸引力,避免发展方向不明、产业结构雷同、内部恶性竞争的问题。同时,聘请国内外专家对园区高点定位,做到一次规划,整体成型,分步实施,滚动开发,推动园区建设优化升级。

    (三)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强县”战略。我们与江浙地区的差距,主要是差在工业上。江浙地区在经济总量大的情况下,仍然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像张家港市,工业总量已达到3220亿元,仍提出工业总量到5000亿元时才能把调整放在首位。对我市来讲,“做大”应当是第

    18 一位的任务。当前,要下大气力做好三篇文章:一是抓大扶小。实施骨干企业带动战略,推进最优的要素配臵,提供最佳的政府服务,举全力培植更多“龙头型”企业集团。把企业上市作为培植大企业的重要手段,力争推介更多企业实现境内外上市。实施“成长型中小企业”扶持计划,每年选取50—100家有市场、有潜力的中小企业,集中各项扶持资金,根据中小企业特点,贴心服务,精心扶持,促其尽快做大做强。二是改造提升。对我市石油化工、石油装备、橡胶轮胎、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一方面技改资金、科技三项经费等应重点倾斜,着力提升技术水平,推动产业升级,扩大产业规模,提高集聚效应;另一方面,舍得拿出优势企业资源,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基地型”项目,对我市传统产业进行整合改造。三是外引内联。注重招商项目的针对性,根据产业集群发展需求,针对产业链的薄弱环节,有选择的招商“补短”;加大产业招商力度,充分利用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加快外资向本土产业的融入,着力“补软”;瞄准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引进能带动产业发展的大项目、大企业,着力“补缺”。对我市传统优势产业特别是橡胶轮胎、纺织、石油装备制造等产业,应加大横向联合,建立行业技术研发中心,形成分工协作关系,并依托龙头企业,打造统一品牌,推进传统产业品牌化。

    (四)着力破解县域经济发展难题。一是破解融资难题。优化县域金融布局,鼓励商业银行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特点增

    19 设分支机构。借助市商业银行发展为区域性商业银行、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的机遇,合理布局县域金融网点。积极争取,尽快成立村镇银行。加快股份制银行引进力度,增加县域资金供应量。鼓励金融机构扩大基层行审贷权限,开发适合县域企业和农村特点的金融产品,搞活信贷。对各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在县域吸收的存款,应严格落实主要用于县域的规定,并力争比例逐年提高。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鼓励民间资本成立担保机构,支持发展企业互助担保和商业担保业务,解决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探索设立风险创业基金,支持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二是破解用地难题。统筹全市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用地。借鉴江浙经验,对重大项目建设用地,争取省里实行“点供”。鼓励各县区采取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和建设用地臵换等办法,拓展发展空间。整合各类土地资源,采取退二进

    三、退城进园、旧村旧城改造等措施,盘活存量土地。推行“以亩产论英雄”,以单位亩产上缴税金作为评价标准,着力提高投资率和容积率。试行核发“两年期临时土地使用证”,督促企业尽快开工建设。三是破解体制难题。认真研究、合理划分市县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理顺管理体制,完善调控职能,明确责任范围,调动县区的积极性。推行“强县扩权”,对能由县区审批的事项,一律下放县区;不能下放的审批权,可采取委托县区职能部门审核,市直部门采取“见章盖章”的方式,履行报批手续。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对分享税

    20 源,提高县乡分成或返还比例;对市级专项扶持资金,降低“门槛”和配套要求,并对各类扶持资金集中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五)着力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一是优化政务环境。确立服务是第一投资环境的理念,让全过程、全领域、全天候服务融入每一位干部职工的思维,努力为投资者创造宽松、高效的服务环境。二是优化政策环境。强化对县域经济的政策支持,制订扶持特色产业、中小企业、融资、用地、用电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加大执行落实力度,发挥好政策效应。深化促强扶弱政策,选取10个强乡镇和10个弱乡镇,一年一考核,三年一评比;对10个弱乡镇,实行市直经济部门对口帮扶。三是优化执法环境。加快建立以服务为核心的优化环境长效机制,变治标为治本。对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行为严厉查处,一查到底,严肃处理,切实维护投资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四是优化社会环境。加快政府信用建设,以落实招商引资践约、部门服务践诺、优惠政策践行为重点,塑造守时、守约、守信的政府形象,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浓厚氛围。

    21

    上下文连接得很流畅。

    心灵的震撼。

    推荐访问:经济发展 考察 材料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