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范文大全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写作方案 > 正文

    波澜壮阔70年,“三农”发展成就综述

    时间:2021-08-14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波澜壮阔70年“三农”发展成就综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是河南农业农村发展史上波澜壮阔的70年。

    8月28日,河南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系列主题第三场新闻发布会,河南省委农办主任、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申延平在会上表示,70年来,亿万中原儿女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抢抓机遇、应对挑战,砥砺前行、务实重干,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向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出彩中原奋力迈进。

    回顾河南“三农”发展成就,以下八个方面都交出了亮眼成绩单:

    一、粮食生产屡创佳绩

    河南坚持打好粮食生产这张王牌,始终把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政治责任扛在肩上,用占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1/4的小麦,粮食产量先后迈上1000亿斤、1100亿斤、1200亿斤、1300亿斤台阶,2018年达到1329.8亿斤、再创历史新高,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全省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142.8亿斤,增加到2018年的1329.8亿斤,增长8.3倍;

    人均粮食占有量由1949年的171公斤,增加到2018年的609.7公斤,增长2.6倍。今年我省夏粮总产749.08亿斤,较上年增加26.34亿斤,同比增幅3.6%;

    夏粮单产436.6公斤/亩,同比增幅4.5%,总产、单产均创历史新高,对全国夏粮增产贡献率达到45%。河南不仅解决了全省1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每年还调出400亿斤粮食及其制成品。各类农产品供应充足、质量安全,丰富了城乡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奶瓶子”。

    二、农业供给质量显著提高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河南提出“实现农业生产区域化、基地化、系列化”,到上世纪90年代提出“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再到本世纪初建设全国重要的优质粮生产和加工基地、优质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再到十八大以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完善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推进以“四优四化”为重点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发展,河南农业调整经历了从粮食作物到经济作物、从种植业到养殖业、从农业生产到产业发展的蜕变过程,农业的供给质量效益得到明显提高。2018年全省农村一二三产业产值占比分别为37.8%、60%、2.2%,二产比例占到了60%。粮经饲比例达到65.9:33.0:1.1。一是优质小麦快速发展。全省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达到1204万亩,占全省小麦面积的1/7、居全国第一位,优质专用小麦订单率达到90%,实际售价比普通小麦每斤高出1毛钱,实现了优质优价。二是优质花生快速发展。全省花生种植面积发展到2265万亩,居全国第一位,其中高油、高油酸花生占比超过50%。花生产量由1949年的6.90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572.45万吨,增长了81.96倍。全省油料产量由1949年的24.27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631.05万吨,增长了25倍。三是优质草畜快速发展。加快肉牛奶牛产业发展,推进生猪、家禽、肉羊产业健康发展,畜牧业产值居全国第二位,2018年肉类总产量达到662.7万吨,粮改饲面积达到108万亩。水产品总产量由1949年2000吨增加到2018年983817吨,增长了491倍。四是优质林果快速发展。全省优质林果面积达1356万亩,蔬菜产量由1978年的613.83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7260.67万吨,增长了10.83倍。设施蔬菜从无到有,2018年产量达到1858.61万吨,彻底改变了河南冬春蔬菜短缺的局面。水果产量由1978年的47.11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930万吨,增长了18.74倍。茶叶产量由1978年的0.1061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7.1万吨,增长了65.92倍。食用菌产值全国第一,蔬菜、中药材产值全国第三,三门峡的苹果、南阳的猕猴桃、焦作的山药、宁陵的酥梨等闻名全国。全省农产品供给充足,优质绿色农产品比重持续提升,农产品供给呈现出百花齐放、色彩斑斓的生动局面。

    三、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河南坚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探索走出了一条从“国人粮仓”到“国人厨房”再到“世界餐桌”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一是做大农业产业化集群。全省规划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520个,重点发展面(米)品、肉品、乳品、果蔬、油脂、饮品、茶叶、花卉(木)、中药材、调味品、林产品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化集群,产值规模达到1.1万亿元。漯河市已成为亚洲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和“中国食品名城”,永城被命名为“中国面粉城”,孟州市被誉为“中国皮革之都”。二是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省有207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年销售收入超亿元,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854家,共有54家涉农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市,涌现出了双汇、思念、三全、好想你等一大批全国知名企业。三是推动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以面、肉、油、乳、果蔬五大产业为重点,开展企业提级、延链增值、绿色发展、质量标准、品牌培育五大行动,主食产业化企业数量、总产值规模、整体工业化率等指标稳居全国首位。河南已成为全国第一粮食加工大省、第一肉制品大省,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全省工业的第一大支柱产业,生产了全国1/2的火腿肠、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7/10的水饺。

    四、农业物质技术条件大幅提升

    河南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持续提升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为弱质农业“强筋壮骨”,农业生产正在从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转向依靠科技进步、从主要依靠人力畜力转向主要依靠机械动力,看天吃饭、肩挑背扛的传统耕作方式正在成为历史。一是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全国率先开展大规模高标准农田建设,并率先颁布实施《河南省高标准粮田保护条例》,截至2018年底,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163万亩,约占到全省耕地面积的一半;

    平均每亩耕地的粮食产能提高150斤。二是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组织编制了全省“四水同治”建设总体规划和10个专项规划,实施10大重点水利工程,加大灌区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91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200万亩,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三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小麦、玉米育种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0.7%,农技推广体系基本形成。“十二五”以来累计获得国家科技奖项3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4项。2018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四是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省农机总动力超过1亿千瓦,是1978年的6.79倍,居全国第2位。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从2012年的73.5%提升到2018年82.6%,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五、农业发展方式深刻转变

    河南坚持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一是推进质量兴农。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定实施了650项省级农业地方标准,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一半以上,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全省主要农产品检测合格率连续5年稳定在97%以上。二是推进绿色兴农。全省化肥、农药均从2016年开始实现负增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比2016年分别提高30个百分点。持之以恒抓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8%,支撑了全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三是推进品牌强农。培育省级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40个、农业企业品牌90个、农产品品牌270个,正阳花生、新乡小麦、郑州黄河鲤鱼、南阳黄牛等4个区域公用品牌入选中国百强,78个企业品牌入选中国驰名商标。四是加强乡村物流建设。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企业及“四通一达”物流快递企业均在县市设有物流网点或区域分拨中心,并逐步向行政村延伸。冷链产品消费量约900万吨、增长11.1%,冷链物流总额1700亿元、增长10%,冷库总容量达到740万立方米、增长15%。全省通过电商促进农产品实现网上销售191亿元,34个国家级和27个省级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累计电商交易额1608.1亿元。

    六、农村面貌发生巨变

    河南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抓手,持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农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乡风文明不断提升,乡村治理不断加强。一是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森林河南,2018年完成造林260万亩,森林抚育改造450万亩。全面建成5级河长体系、4级湖长体系,共清理河道4.1万公里,治理河塘2080座,初步实现了河畅、水清目标。二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省85%的县市实行城乡一体化保洁,85%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群众对村庄环境的满意度连续三年达到80%以上。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27.7%的乡镇政府所在地、27.4%的风景名胜区、17.2%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村庄建有污水管网和处理设施。积极开展厕所革命,做好农村户用厕所改造,2018年全省完成200万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按照“四美乡村”标准在全省打造1000个示范村,引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的整体提升。三是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全省累计建成“四好农村路”3.8万公里,6个县成功创建国家“四好农村路”示范县、为全国创建最多的省份之一。农村公路里程达23.12万公里,今年年底前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行政村100%通客车。全省集中供水人口达7207万人、集中供水率89%,其中自来水覆盖人口7126万人,85%的村用上了自来水。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全面完成贫困村电网改造任务。

    七、农村改革全面深化

    河南立足省情农情,尊重基层实践创造,不断推动农村改革向纵深发展。从人民公社到“大包干”,从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到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从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到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从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到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从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改革农村税费制度到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农村改革不断深化,推动农村社会不断进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坚持聚焦农民和土地、农民和集体、农民和市民的关系,以土地制度改革为牵引,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推动农村改革全面深化,促进农业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一是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重点放活土地经营权,积极发展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适度规模经营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62%。二是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基本完成,抓住被确定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的契机,全面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不断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三是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制订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措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已经形成。四是加强农村金融体制创新。填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乡镇实现银行业金融机构全覆盖,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达98.2%。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扩大抵押担保范围,探索出金融扶贫“卢氏模式”、普惠金融“兰考经验”。

    八、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河南坚持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探索建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有效办法与长效机制,不断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一是持续提升农民收入。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7年超过城镇居民,2018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831元,城乡收入比缩小到2.3:1。二是持续提升农民消费水平。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10392元,比2012年增加5360元,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全省农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22.32台、空调94.28台、移动电话262.71部,彻底改变了农民“一穷二白”的面貌。三是持续提升农村公共服务。84.8%的县(市、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居民医保制度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9.02%。行政村标准化卫生室全覆盖,85.3%的行政村建有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作者的言语很棒。

    就是语言这一点已让我很敬佩。

    工业经济跨越发展 制造大国屹立东方

    ——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三

    建国 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在几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实现了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世界第一工业制造大国 的历史性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工业制造加快向高质量发展推进。新中国工业为我国经济的繁荣、人民生活的富裕安康,以及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一、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推动我国由一个贫穷落后

    的农业国成长为世界第一工业制造大国

    70年前的旧中国,由于长期战乱,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工业企业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只能生产少量粗加工产品。经过新中国 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我国工业成功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大跨越,使我国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世界第一工业制造大国,中国工业为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工业生产突飞猛进,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建国 70 年来,我国工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破浪前行。工业增加值从

    1952年的 120亿元增加到 2018年的 305160亿元,按不变价

    格计算增长970.6倍,年均增长11.0 。分阶段看,国民经济恢复及“一五”时期(1949-1957年),我国工业生产迅速增长。建国初期仅用三年的时间,就奇迹般地在战争废墟上恢复了国民经济。同时在整个“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增加值保持了年均19.8 的增长速度。“二五”时期至改革开放以前(1958年-1978年),受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等影响,工业建设遭到很大损失。但在部分老一辈革命家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工业经济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总量规模进一步扩大。1978年,工业增加值 1622亿元, 按不变价格计算,比1952年增长15.9倍,年均增长11.5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工业焕发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经济规模迅速壮大。1992年我国工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大关,2007年突破 10万亿元大关,2012年突破 20万亿大关,2018年突破 30万亿元大关,按不变价格计算,2018年比 1978年增

    长56.4倍,年均增长10.7 。我国工业国际影响力发生历史性变化。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按现价美元测算,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自此以后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2017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份额高达27.0 ,成为驱动全球工业增长的重要引擎。

    (二)工业生产能力迅猛增长,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建国初期,我国只能生产纱、布、火柴、肥皂、面粉等

    为数甚少的日用生活消费品,经过 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国工业生产能力迅猛增长,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进入世界前列。原煤、钢铁、建材、化工等能源原材料行业已形成庞大的生产能力。2018年,原煤产量 36.8亿吨, 比 1949年增长 115倍;粗钢产量 9.3亿吨,增长 5799倍;

    水泥产量 22.1亿吨,增长 3344倍;平板玻璃 8.7亿重量箱,

    增长 803 倍;化肥产量 5424.4 万吨,增长 9040 倍。

    主要消费品行业实现了供应不足向供应充裕的巨大转变。2018年,纱产量 2958.9万吨,比 1949年增长 89.5倍;

    布产量 657.3亿米,增长 33.8倍。日用消费品丰富多彩。据轻工联合会资料显示,如今我国钟表、自行车、缝纫机、电池、啤酒、家具、塑料加工机械等 100多种轻工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

    高技术装备类产品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18年,我国手机、计算机和彩电等产品产量分别达 18亿部、3.1亿台、

    1.9亿台,占全球总产量的比重在70 -90 之间;汽车产量为 2781.9万辆,连续多年蝉联全球第一;高铁动车组已成中国靓丽名片,走出国门。工业供给能力的增长,为我国国民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工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 大货物贸易出口国。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由于国内主要工业品供应短缺,加上工业发展模式是半封闭型的,仅有少量的对外贸易,出口商品也多以初级产品和资源性产品为

    主。改革开放以来,依托完备产业基础和综合成本优势,我 国对外贸易量质齐升,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1978年我国货物出口总额仅为 168亿元人民币,2018年已达到 16.4万亿

    元,增长 979倍。自 2009年起,我国已连续多年稳居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地位。

    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建国初期,我国出口商品中 80 以上是初级产品。1978年,初级产品出口比重下降到53.5 , 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到46.5 ,2000年以后工业制成品上升到

    90 以上。其中,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成为出口主力。2018 年,机电产品出口 9.6万亿元,占我国出口总值的比重接近

    60 。同时,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快更新换代,出口产品

    档次和质量不断提高,家电、皮革、家具、自行车、五金制品、电池等行业已成为我国在全球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行业。

    (四)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一些技术已从跟跑到领跑。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工业技术能力比较薄弱。随着国家 经济实力的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创新驱动战略的指引下,工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作为创新主体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科技创新水平显著提高,成为促进我国工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

    企业研发力量不断增强。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达 10.2万家,比 2004年增长 5倍,

    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从2004年的6.2 上升至2017年

    的27.4 ,提高21.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R&D经费支出 12013亿元,比 2004年增长 9.9倍,研发投入强度(R& D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由2004年的0.56 提升至1.06 ,提高了0.5个百分点。

    研发成果日益丰硕。2017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有效发明专利数 93.4万件,比 2004年增长 29.8倍。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成为第二大国际专利申请国,仅排在美国之后。部分产品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轨道交通设备和通讯设备产业方面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多次蝉联全球超算 500强榜首。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取得重要成果,北斗导航进入组网新时代。

    二、现代工业体系逐步形成,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旧中国,我国工业部门残缺不全,只有采矿业、纺织业和简单的加工业。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 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产业政策,对工业经济内部结构进行了多次重大调整,我国现代工业体系逐步形成,产业结构在 不断调整中优化升级。

    (一)建立了门类比较健全的工业体系。建国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建设,从“一五”开始就将有限的资源, 重点投向工业部门,为此后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经过 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煤炭、石油加工、化工、机械、建材、轻纺、食品、医

    药等工业行业不断由小到大,一些新兴的工业行业如航空航天工业、汽车工业、电子通信工业等也从无到有,迅速发展起来。目前我国已拥有 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一个行业比较齐全、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现代工业体系已经形成。

    (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建国以来,我国传统工业在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不断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技术改造等实现产业升级、脱胎换骨。如水泥行业 2012年底前基本淘汰了机立窑、干法中空窑、立波尔窑、

    湿法窑,目前新型干法水泥基本全覆盖。截至 2017年,中

    国拥有 1715条新型干法生产线,其中日产万吨的生产线有

    13条。煤炭行业 1997年就开始整顿关闭非法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煤矿,同时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2017年,大型煤矿企业的采煤机械化程度提高到96 ,掘进机械化程度提高

    到54 。钢铁行业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冶炼、轧制设备,钢材品种质量提升实现巨大突破,大多数钢材品种的自给率超过了100 。有色金属工业实现了从主要技术装备依赖进口到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和电解铝技术输出国外的转变, 落后的自焙槽电解铝生产工艺已经全部淘汰,中厚板高端航空铝材已用于大飞机和军工等领域,高铁用铝材全部实现了国产化。

    (三)新兴产业不断加快孕育发展。建国初期至 90年

    代,我国工业结构是以钢铁、建材、农副食品、纺织等传统

    行业为主。进入 21世纪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动能加快孕育发展,工业经济不断向中高端迈进。2018年,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1.7、

    8.1 ,增速快于规模以上工业5.5和1.9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13.9 和32.9 。2018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8.9 ,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 2.7个百分点。主要代表性产品增势强劲。2018年,新能源汽车产量比上年增长66.2 ,生物基化学纤维增长23.5 , 智能电视增长17.7 ,锂离子电池增长12.9 ,集成电路增长9.7 。移动通信、语音识别、第三代核电“华龙一号”、掘进装备等跻身世界前列,集成电路制造、C919大型客机、高档数控机床、大型船舶制造装备等加快追赶国际先进水平,龙门五轴机床、8万吨模锻压力机等装备填补多项国内空白。

    (四)智能制造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进展加快。一是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据工信部材料,截至 2018年 9 月,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和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67.8 和48.5 。二是“互联网+制造业”新模式不断

    涌现。截至 2018年 6月,开展网络化协同、服务型制造、个性化定制的企业比例分别达33.7、24.7、7.6 。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在服装、家具等行业加快推广,协同研发制造在

    汽车、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领域日益兴起。三是工业互联网发展已迈出实质步伐。工业互联网已经广泛应用于石油、石化、钢铁、家电、服装、机械、能源等行业,国内具有一定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总数超过了 50 家,

    重点平台平均连接的设备数量达到了 59 万台。

    三、多种经济成份携手共同发展,经济活力大幅跃升

    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工业所有制结构的经济成分基本上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1978年,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国有企业占77.6 ,集体企业占22.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破除所有制问题上的传统观念束缚,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打开了大门,多种所有制经济携手共同发展。

    (一)国有企业在优化调整中发展壮大。1952年,我国国有企业实现利润总额 28.2亿元,固定资产原值 149亿元。

    经过建国几十年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 40 年“扩权让利”,“利改税”、“承包经营责任制”和“股份制”等艰 难探索,国有企业活力、创造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2018 年,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 18583亿元,比 1952

    年增长 658倍;2017年固定资产原值 309410亿元,比 1952

    年增长 2076倍。国有企业不断优化战略布局,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保持主导地位。2018年,在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和电力生产供应业中,国有控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所在行业的比重分别高达93.2 和91.7 ;在石

    油加工、冶金、有色等重要的原材料工业领域,国有控股工业所占比重在37.0 -61.1 之间。国有企业为推进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民营经济和私营企业逐渐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及相关政策的制定经历了一个从探索到完善的过程。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提出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党的十五大 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提出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党 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私营经济一步步由弱到强、逐步成长壮大。2001年,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 3.2万家,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为18.9 ,资产总计、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 为3.9、7.7 和6.0 。2018年,私营企业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数量已超过一半,资产总计、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占比均超过20 。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为我国工业经济持续发展注入活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新时代,港澳台同胞积极响应,率先前来投资。1978年,第一

    位港商广东投资办厂,此后一大批港澳台商借助“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纷纷来内地投资兴业。2018年末,大陆境内规模以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已达 2.3万家,吸纳就业

    人数达 956万人,主营业务收入 9.9万亿元。港澳台资企业不仅带来了资金、技术、人才,更为内地输入了先进的理念 和管理经验,成为我国工业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

    (四)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1979年,我国颁布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外商投资企业加快增长,一些国外大公司、大集团、大财团纷纷以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投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出台了一系列利用外资重大举措,为外商投资企业长期发展创造更好条件。外商投资由最初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逐步拓展到计算机、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高新技术领域。2018年规模以上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已达 2.5

    万家,吸纳就业人数达 931万人,主营业务收入 14万亿元。不断开放的中国制造业受益于国外资本、技术和人才的投入,同时也为外资企业持续提供了良好回报。

    四、不同地区工业总量均实现历史性飞跃,区域经济不

    断向协调发展推进

    旧中国的工业主要聚集于东部地区,布局极不平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上世纪 6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就进行了

    以大小三线建设为中心的地区工业布局大调整。改革开放初期,东部地区凭借其区位优势和政策优惠率先发展,区域经 济发展差距有所拉大。世纪之交,国家高度重视中西部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西部地区发展潜力不断释放,区域发展协调性逐步增强。

    (一)东部地区在我国工业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对全国工业经济起着压舱石和导向标的作用。1952年,东部地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就已经超过一半。经过 70年的大

    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 40年的率先发展,东部地区规模持续扩大,在由速度向质量转型升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2018年东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达到38089亿元,比 1978年增长 117倍,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57.4 。2017年东部地区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61.6 。

    (二)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工业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对全 国工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中西部地区受历史、自然和区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总体发展水平与东部一直存在较大差距。随着国家出台一系列振兴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发展战略,相关地区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8年中西部地区实现利润总额分别为 13498亿元和 12000亿元,较

    1978年分别增长 192倍和 147倍;东北地区工业企业实现利

    润总额为 2764 亿元,较 1978 年增长 21 倍。

    (三)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 来,相关地区工业经济质量不断提升。2018年长江经济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 46.7万亿元,占全国工业的

    比重为45.7 ,较2014年41.6 的比重,提高了4.1个百分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2017年长江经济带地区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 值的比重为53.2 。部分新兴产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集聚效应。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取得积极进展,产业转移协作有序 推进,初步形成了京津冀创新协作新模式,一大批跨区域重大产业项目与共建园区陆续落地,为京津冀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四)区域政策趋于精准,区域经济在不断调整中向协调联动推进。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上更加精准,更加注重跨行政区域、大区域的协调发展,各地区经济发展的联系更加密切, 区域发展差距有所缩小。2018年,中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4 ,西部地区为6.9 ,分别比东部地区

    快 1.8和 1.3个百分点,2018年,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

    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工业的比重分别为22.8 和17.5 ,与

    2000年13.9 和11.3 的比重相比,分别提高了8.9和6.2 个百分点。近年来,东北地区经济增速有所放缓,2016年东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3.1 ,随着一系列东北振兴的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措施的逐步落地,东北工业企

    稳势头不断巩固。2017年工业增加值增长4.2 ,2018年增长6.1 。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有所扭转, 不同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新中国成立 70年,中国人民凭着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闯劲,凭着一股滴水穿石的韧劲,创造了波澜壮阔、世界瞩目的工业奇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未来,中国工业仍然还有很多山要爬,还有很多坎要过,但只要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工业一定会再创新的辉煌,再创让世界刮目相看的历史奇 迹。

    推荐访问:波澜壮阔 三农 综述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