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范文大全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写作方案 > 正文

    2020新教科版四年级上科学第二单元呼吸和消费教学设计

    时间:2021-10-10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2020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呼吸和消费 教学设计 1.感受我们的呼吸 【教材简析】 《感受我们的呼吸》是《呼吸与消化》单元的第一课,为后续《呼吸与健康生活》和《测量肺活量》两课的学习打基础。在本课中,学生通过感受呼吸的过程及用简单装置模拟人体呼吸,认识参与呼吸的人体器官,发现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聚焦板块通过一张儿童在水底下憋气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呼吸的思考及探究兴趣:无论白天晚上,我们时刻都在呼吸,不间断地呼吸是一项重要的生命活动。这是为什么呢?并呈现了一幅人体呼吸器官示意图,帮助学生思考与表达,同时为后续探索与研讨环节做辅助。

    探索板块分两个活动层次,第一次层次引导学生用感官体验呼吸过程,理解呼吸包括“一呼一吸”,同时通过用手摸的方法发现呼吸过程中胸腔与腹部的变化。第二层次活动用人体呼吸模拟器模拟人体的呼吸,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呼吸器官在呼吸过程中的变化,激发探究呼吸奥秘的兴趣。

    通过研讨活动,引导学生梳理探索活动中获得的信息,知道参与呼吸的器官及其作用,并期望学生在此基础上对呼吸产生进一步的研究兴趣。

    【学情分析】 在二年级下册《我们自己》单元中,学生从身体结构入手,逐步发展到对感觉器官的认识,并能用看、摸、听等方法,探知自己身体内部的情况。此外,学生对于呼吸有许多经验性的感性认识,他们能感受到鼻子、咽、喉在参与呼吸,知道呼吸需要空气,甚至有部分学生知道呼吸是为了得到氧气。但是大部分学生对于“为什么要呼吸”、“呼吸时人体外部和内部是怎样变化的”、“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是模糊的、不完善的。在学习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要经历自身体验观察与模拟实验的实践活动,通过观察、描述、交流活动发展对呼吸系统的新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通过自主感受,知道呼吸是人体的重要活动。

    2.学生通过观察呼吸模拟器和人体呼吸器官图,能说出鼻腔、口腔、气管、肺等器官共同参与呼吸活动。

    3.学生通过观察人体呼吸器官图和小组讨论,了解呼吸是气体交换的过程,氧气和二氧化碳两种气体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通过自主体验和观察,感受到呼吸时身体各部分的变化。

    2.学生通过进行人体呼吸的模拟实验,了解呼吸器官在呼吸过程中的协同合作。

    科学态度目标 1.学生通过呼吸体验活动,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

    2.学生通过进行人体呼吸的模拟实验,愿意倾听别人的观点,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氧气与人体生命活动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自身体验观察与模拟实验了解呼吸的过程是气体交换的过程,鼻腔、口腔、气管、肺等器官共同参与呼吸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在呼吸过程中体会呼吸器官在呼吸过程中的协同作用。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学习单、笔、呼吸过程模拟装置。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呼吸系统结构图、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人体呼吸器官示意图、班级记录表] 1.图片导入(儿童水下捏鼻子) (1)提问①:同学们,图片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2)提问②:如果你是他,你会有怎样的感受?(预设:难以呼吸) (3)提问③:说明我们每时每刻都需要呼吸,呼吸是我们的重要活动,这是为什么呢?(预设:为了吸收氧气或空气) (4)小结:氧气是维持生命所必须的物质。

    2.揭示课题:感受我们的呼吸。

    3.初始概念暴露:

    (1)提问①:你对呼吸有哪些了解?请说一说。

    (2)教师一一记录到班级记录表上。

    二、探索1:感受呼吸过程(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学习单、呼吸过程模拟装置] 1.推测呼吸器官 (1)提问①:你知道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 (2)提问②:你在呼吸的时候,身体的哪些变化可以支持你的观点? (聚焦至胸部和腹部) 2.呼吸体验活动。结合人体轮廓图或者自身进行指导并记录。

    (1)说明胸部位置,双手放在胸部,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的变化;

    说明腹部位置,双手放在腹部,感受呼吸时腹部变化。先自己感受再同桌之间面对面互相观察,并完成下列表格。提醒:一呼一吸算一次呼吸。

    身体部位 吸气 呼气 胸部 收缩 扩张 收缩 扩张 腹部 收缩 放松 收缩 放松 3.小结 (1)提问①: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 (2)学生回答:吸气胸部扩张,腹部收缩,呼气时,胸部收缩,腹部放松。

    三、探索2:模拟人体呼吸(预设15分钟) [过渡语]那么到底哪些器官参与了我们的呼吸,它们是怎么工作的呢? 1.认识装置 (1)出示人体呼吸模拟器,提问:各部分结构分别模拟人体的哪些部位? (2)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小结:塑料管模拟气管,两个气球模拟两个肺,塑料瓶模拟胸廓,底下的橡胶膜模拟膈肌。

    2.学生活动 提问①:怎样用这个装置来模拟吸气和呼气?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使装置模拟吸气和呼气。

    3.教师引导 (1)请两个典型的小组上来展示操作方法。

    提问①:两种方法都正确吗? 提问②:能用嘴巴去吹气和吸气吗? 提问③:呼吸时外力促使还是人体自主呼吸? 提问④:人体哪个部位是“呼吸的开关”呢? (2) 学生再次尝试用橡胶膜来控制呼吸。

    提问①:仔细观察人体呼吸模拟器,你发现了什么? 提问②:哪种情况模拟吸气?哪种情况模拟呼气? 四、研讨(预设10分钟) 1.交流讨论一:请结合呼吸模拟器和人体呼吸器官图,说一说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吸气时,他们是怎么配合的?呼气时他们是怎么配合的? 2.小结:吸气时,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腔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肺变大。呼气时,是含有二氧化碳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腔或口腔呼出,肺变小。二氧化碳也是植物制造养料所必须的原料哦! 3.交流讨论二:吸气和呼气时膈肌和胸腔分别是怎么运动的呢? 4.小结:吸气时膈肌向下,胸腔扩张;

    呼气时膈肌向上,胸腔收缩。

    5.提问:关于呼吸,你还想了解哪些事情? 【板书设计】 1.感受我们的呼吸 鼻腔/口腔 吸气:胸腔扩张,腹部收缩,膈肌向上 呼气 吸气 呼气:胸腔收缩,腹部放松,膈肌向下 气 管 肺 【作业设计】 1.呼气的过程是 。

    A.鼻子/口腔 气管 肺 B.肺 气管 鼻子/口腔 C.膈肌 肺 气管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长时间用口腔呼吸会对身体不利 B.氧气是维持生命所必须的物质,二氧化碳是植物制造养料所必须的原料 C.白天需要呼吸,夜晚睡着了就不需要呼吸 3.吸气时 。

    A.胸腔扩张,腹部收缩 B.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C.胸腔扩张,腹部放松 4.下列人体呼吸模拟器哪种情况模拟吸气,哪种情况模拟呼气? 四上《呼吸和消化》单元教学设计 2.呼吸和健康生活 【教材简析】 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人体进行呼吸其实就是一个气体交换的过程,呼吸包含呼气和吸气。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对不同状态下呼吸次数进行统计和分析,理解呼吸功能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引发对健康生活的思考。

    聚焦板块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问题“我们在不同状态下,呼吸会发生什么变化”。

    探索板块主要是学生通过统计、分析不同状态下的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发现运动可以改变人的呼吸次数,用可靠的数据来说明人体运动量越大,呼吸次数增加得越多。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到呼吸的过程其实就是气体交换的过程,知道运动后呼吸增加的原因是为了加快气体交换,保证正常的生命活动。

    在研讨板块,学生通过分析交流认识到人运动后会加快呼吸次数,知道锻炼可以增加肺功能,使我们人体更健康。同时通过测量脉搏初步了解伴随着呼吸次数的改变心跳也会随着改变,明白人体的器官是协同作用,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拓展板块,通过资料阅读明白肺是人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这个中转站的大小是可以通过锻炼增加的,所以经常锻炼有利于身体健康。

    【学情分析】 学生在平时锻炼的过程中,已经有了这样的经验:剧烈运动后呼吸会变得急促。甚至有的学生就已经知道了运动量越大,呼吸会愈急促这个规律。但是,对于有些活动也会减缓呼吸需要教师点拨,而对于用确切的数据来证实自己的感受是学生没有经历过的,且正确的测量呼吸次数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通过资料阅读,知道呼吸是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肺是身体进行气体交换的“中转站”。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会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吸入更多的氧气。

    3.学生通过拓展阅读,知道肺的功能大小是可以改变的,经常性锻炼可以使我们的身体更健康。

    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在人体活动对呼吸影响的活动中,能及时地记录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初步的分析。

    2.学生在人体活动对呼吸影响的活动中,能根据不同活动对呼吸次数的影响,提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 1.学生能够耐心、细致地完成测量活动,并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协作。

    2.学生在科学探究中能针对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或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学生通过拓展活动,了解呼吸与健康生活之间是有关联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通过统计与分析不同状态下呼吸次数的变化,理解呼吸功能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难点:学生通过统计与分析不同状态下呼吸次数的变化,理解呼吸功能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计时器,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一张白纸)。

    每个小组:计时器,小组汇总记录表,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 1.复习导入:上一节课,我们感受了呼吸,知道呼吸主要依靠什么器官进行呢?怎么样才算是呼吸一次?  预设学生回答:肺、一呼一吸(或者一吸一呼) 2.引出主题:那么你一分钟大概要呼吸几次? 学生预测:20次,30次……(至少有4-5个不同的预测) 3.追问:那一个人一分钟呼吸次数是固定不变的吗?说说你的理由。

    4.今天我们就继续来研究呼吸。板书课题:呼吸和健康生活 二、探索与发现:人体活动与呼吸(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1个计时器、学生活动手册、小组汇总记录表] 活动一、安静状态呼吸次数 1.提问:人在安静状态下一分钟呼吸几次呢? 2.出示计时器并介绍使用方法,记录单。

    3.提示:放松心情正常呼吸,不要刻意控制呼吸。指导测量呼吸的两种方法。

    4.学生集体实验:第一次测试1分钟呼吸的次数,并记录。

    5.(了解每个学生的呼吸次数,并分开统计:20次以下的,20-30次的,30次以上的。)刚才有些同学没有放松,这样测出来误差就比较大,为了减少误差,我们再来测两次,注意不要刻意控制呼吸。

    6.学生小组内测试,并记录。

    7.数据处理:三次测量后取相同数值较多的数;

    没有相同数值的,取位于中间大小的数。

    活动二、运动后人体呼吸次数 1.提问:你觉得哪些活动会让你的呼吸发生变化?(学生自由预测) 运动后,我们的呼吸会发生变化。

    2.运动后,我们的呼吸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根据场地,师生选择合适的活动2项。引导选择一项活动量小的活动,一项活动量大的活动。(教室里选择原地踏步1分钟,做连续深蹲20个) 3.提示:运动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保持安静,一个活动结束后马上测量1分钟呼吸次数,测量结果要及时记录在表格中,在进行第二个活动时一定要先恢复到安静状态的呼吸,再进行第二个活动。

    4.学生小组活动,并记录。

    5.组长负责统计把每个人的数据统计到小组汇总表中(包括刚才测得安静状态下的呼吸次数),粘贴到白纸上合成班级记录表投影展示。

    6.交流说发现:运动后人的呼吸次数会增加,运动量越大,每分钟的呼吸次数越多。

    活动三、探究呼吸变化的原因 [材料准备:两个保鲜膜袋,两根牛筋] 1.为什么运动后我们每分钟呼吸次数会增加,运动量越大增加的越多呢? 预测:因为运动量大我们需要的氧气多,因为运动后出汗多…… 2.教师演示:用一个塑料袋,装取一袋空气,这是我们吸进去的空气。吸一大口空气后,用塑料袋捂住口鼻,呼出一大袋空气,这是我们呼出来的空气。提问:你觉得这两袋空气有区别吗? (学生自由回答) 3.我们用肉眼很难观察出这两袋空气的区别,科学家在实验室里经过仔细的分析,比较出了这2袋空气的区别。(出示吸进去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对比表) 4.请仔细观察这两张图表,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学生发现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 5.追问:氧气怎么会减少?二氧化碳为什么会变多?(学生自主分析) 6.小结:我们体内所有的细胞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来帮助我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所以人体呼吸其实就是进行气体交换:氧气进入血液,部分被消耗掉,产生的二氧化碳会随剩余的空气排出。

    三.交流研讨:(预设8分钟) 1.哪些活动会影响我们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呢? (预设:运动后呼吸次数会增加) 2.那你知道什么活动能够减缓呼吸呢? (学生猜测:运动后静坐休息,睡觉……) 教师:是的,一个成人,一般在平静状态下一分钟呼吸20次左右,深层睡眠后呼吸次数约16次/分钟,但这也是因人而异的。由此我们知道了:在不同状态下,人体呼吸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小结:有的活动会使我们呼吸加快,有些活动会使我们呼吸减慢。

    3.运动后,呼吸次数的增加对我们的健康有什么好处呢? (预设:因为呼吸是气体交换的过程,跑步的时候需要更多的氧气,所以呼吸次数增加更有利于氧气的吸入,二氧化碳的排出,使得我们的细胞正常工作。经常运动的人肺的功能会更好。) 所以,呼吸和我们的健康是密不开分的。

    4.伴随着呼吸次数的增加,你的身体还有什么变化?(预设:心跳加速) 5.心跳加速我们可以通过测量脉搏的方法来了解,我们该如何来测量脉搏呢? (介绍方法,学生课后分别去完成测量安静状态下和运动后每分钟的脉搏次数) 6.心跳加速有什么作用?(学生自由回答) 小结:不同状态下我们的呼吸次数会发生改变,我们的心跳次数也会发生改变,因为我们人体是一个多器官协同合作的大系统。

    四、知识拓展(预设4分钟) 1.我们呼吸的主要器官是肺,它与我们的健康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阅读资料库) 2.教师解释:肺是气体交换的“中转站”,“中转站”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每次呼吸气体交换的量。虽然这个“中转站”每次能够交换的气体量是一定的,但是这个量的大小是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的,所以经常锻炼,可以使得我们的肺功能更加强大。

    3.小结:人每时每刻都在呼吸,保护好呼吸器官,才能更健康。

    【小组汇总记录表】 活动对呼吸次数的影响记录单 日期:

    活动 呼吸次数 姓名 安静状态下 原地踏步1分钟 连续深蹲20个 【板书设计】 2.呼吸和健康生活 加快 增强 依靠 保护 运动 呼吸(气体交换) 肺功能 健康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1中每测一次都要做到及时记录,时刻提醒学生要保证自然呼吸状态测,测3次。

    2.表格2中根据上课场地自己选择活动(一个活动量小一个活动量大,可补充在后面空白处)。

    【作业设计】 1.阅读右边资料,下列说错误的是 。

    A.呼出气体和吸入气体相比,其中氮气含量基 本不变。

    B.人在吸气的时候也会吸入部分二氧化碳。

    C.人在呼吸的时候呼出的气体都是二氧化碳。

    2. 会使人体每分钟呼吸次数增加得最多, 会使人体每分钟呼吸次数减少。

    A.慢走20步 B.睡觉时 C.跑100米 3.下表是明明同学记录的三种不同状态下一分钟呼吸次数。

    安静状态下 慢走1分钟后 跑完100米后 每分钟呼吸次数 23次 28次 55次 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 。

    4.下列做法不能保护我们的呼吸器官的是

    A.教室里经常通风开窗 B.大雾天外出活动 C.扫地前先洒水 四上《呼吸与消化》单元教学设计 3.测量肺活量 【教材简析】 《测量肺活量》是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的第三课。本单元分成三部分内容,分别是关注呼吸与健康的关系、研究食物对生命健康的重要性、探索食物消化的过程和变化,本课是第一部分的最后一课。学生在测量肺活量的活动中,收集、处理科学合理的数据,分析、反思自己的健康指数,树立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健康的意识。

    聚焦板块通过比较吹哨子时间的长短,引出什么是肺活量,从而聚焦本课的主题:测量自己的肺活量。探索板块通过测量自己的肺活量,明确肺活量如何取值,分析自己的健康指数。研讨板块通过对两个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提升肺活量。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感受我们的呼吸》和《呼吸与健康生活》,已经了解了人体基本的呼吸系统的结构与作用,运动可以使呼吸加快,知道肺在呼吸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前面两课的基础上再学习《测量肺活量》,在认知上是比较合理的。当然学生在体育课上也会对肺活量进行测量,这是教学可以利用的点,但是对于“肺活量是指什么”,“如何选择肺活量值”,“对人体的健康有什么意义”还需在课堂上加以引导。尤其是肺活量与健康生活之间的关系认识,还需建立在体育锻炼,加强肺部功能的基础之上。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通过教师引导,认识到肺活量是人体吸入最多的空气后,呼出去空气的量,是人体发育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

    2.学生通过对测得的肺活量值进行分析和反思,体会到进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加大肺活量,有利于身体健康。

    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通过利用简易的材料测量肺活量,掌握如何获取合理的数据,并初步学会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学生通过与国家标准肺活量数值的比较和分析,初步学会对自己测量的结果进行反思、评价。

    科学态度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活动,逐步学会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乐于与人合作交流。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逐步学会耐心、细致的完成测量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意识到呼吸系统与空气质量关系密切,逐步建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通过分析、反思肺活量测量数据,认识到积极锻炼提高肺活量的重要性。

    难点:学生通过分析、反思肺活量测量数据,认识到积极锻炼提高肺活量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学生探究准备:一个肺活量测试袋、一根吸管、回形针、学习单 教师教学准备:与学生相同的材料、各类肺活量测试器、哨子、班级肺活量统计表、本班学生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检测中的肺活量数据、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板贴、哨子] 1.出示哨子,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玩一个吹哨子比赛,想试一试吗? (1)出示游戏规则:吸一口气吹哨子,声音断了比赛结束,看看谁持续的时间长。开始游戏挑战。

    (2)提问:刚才这位同学赢得挑战的秘诀是什么? (预设:一次性多吸入空气) 2.出示肺活量的概念:人体一次性吸入最多的空气后,呼出空气的量就叫做肺活量。

    (1)提问:你知道自己的肺活量吗? (预设:在体育课上测量过肺活量,部分同学能说出自己的肺活量) (2) 提问:你想测量一下自己的肺活量吗? 3.出示课题:测量肺活量(板书) 二、探索:测量肺活量(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肺活量测试袋、吸管、回形针、学习单、班级肺活量统计表] 1.思考:如何才能测出自己的肺活量呢?想想办法。

    (预设:想办法将吹出的空气收集起来) 2.出示材料(肺活量测量袋、吸管、回形针),学习如何测量。

    (预设:学生先回答,然后请一个学生演示,讲解关键点) 微视频讲解,清楚测量要点:

    (1) 展开测量袋,放好吸管(确保测量袋中没有多余空气);

    (2) 深吸一口气,捏紧袋口,将气体从吸管呼入测量袋;

    (3) 肺部全部气体呼出后,拔掉吸管,向里卷折测量袋,直到卷不进去为止;

    (4)读取鼓起的测量袋上的最大数值,单位为毫升。

    3.出示学习单,多次测量,记录数据。

    4.讨论:肺活量如何取值。

    (预设:一般选择最大值作为肺活量值) 5.学生实验,巡视指导。

    (1)观察测量方法是否准确;

    (2)查看取值是否有误;

    (3)指导学生将测量的肺活量值填入班级统计表中。

    三、研讨:肺活量联系健康生活(预设12分钟) [材料准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中有关肺活量的数据] 1.展示班级记录表中学生的肺活量数据。

    提问:你测得的肺活量值和同学、老师一样吗?你觉得肺活量值和哪些因素有关?(预设:和性别、年龄有关) 引导:比较普通成年人和专业运动员的肺活量有什么差别?(预设:经常参加运动的肺活量明显比较大) 2.肺活量的重要性 提问:肺活量大小对人体健康有影响吗? (预设:1.肺活量大,供氧能力强,身体各个组织器官就不容易缺氧。2.肺活量大就不容易衰老。通过视频展示) 3.出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中有关肺活量的数据 (1) 提问:对比《国家学生体质标准》中肺活量的数值,你达标了吗? (预设:是或者不是) (2) 提问:如果你没有达标,我们可以怎么提高自己的肺活量呢? (预设:积极参加各项体育锻炼) 4.小结:提高肺活量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深呼吸、唱歌、大笑等等都是可以提高肺活量的,不过重要的是需要同学们的坚持,在耐心和毅力下才会有效果。

    【板书设计】 提高肺活量 影响肺活量的因素 测量肺活量 3.测量肺活量 单位:毫升 性别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最大值 年龄 是否参加体育锻炼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每个同学测量三次,三个数据选择相同数值最大的那个数作为自己的肺活量值。

    2.考虑到每个同学都需测量多次,建议增加下图活动记录,让学生对肺活量的取值有更清晰的认识。

    3.表格内记录的是小组同学的肺活量,各小组的数据再汇总起来就是全班学生的肺活量数据表。

    【作业设计】 1.下列材料能够测量肺活量的是 。

    A B C 2.测量肺活量的过程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一口气吹完可以再吹一口 B.呼气的时候,要捏紧袋口,以免漏气 C.卷折测量袋到其最鼓的时候方可 3.下列方法中不能帮助我们提高肺活量的是 。

    A.经常做深呼吸 B.多吃食物 C.每天坚持跳绳 4.下图是某个同学测得三次肺活量值,你觉得他的肺活量值应该是 。

    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肺活量值 2000毫升 1750毫升 2250毫升 A.2000毫升 B.1750毫升 C.2250毫升 四上《呼吸与消化》单元教学设计 4.一天的食物 【教材简析】 《一天的食物》一课是《呼吸与消化》单元消化部分的起始课,学生通过记录一天吃的食物,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学习收集和整理有用信息,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一日三餐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食物。在记录、整理和分类活动中,使学生发现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是丰富多样的,为后续探究食物的营养,合理饮食健康生活做铺垫。

    聚焦板块展示的食物图片隐含着人的食物构成是“丰富的”,呈现的问题“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回忆一天的食物,为探究活动做铺垫。

    探索板块主要有两个层次活动。第一层次引导学生记录一天的食物,通过统计小组或全班学生的食物,发现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是非常丰富的。第二层次引导学生确立分类标准,给食物进行不同的分类,在分类过程中再次体会食物的多样性。

    研讨板块引导学生梳理探索活动中获得的信息,发现一天中所吃的食物是非常丰富的,并认识到食物的分类方法是多样的。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了解了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要想满足身体对营养的需求,要吃各种各样的食物。关于食物,学生在以前的生活与学习中有着较多的体验,这些体验都会构成本单元学习的基础。但孩子们对于食物的关注常常是零散的,想到和遇到的问题多是喜欢吃什么、吃的是什么等问题,即使涉及饮食健康问题,得到的解释也不尽全面。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孩子们尝试用一种与以往不同的眼光来看待“食物”,发现食物与人体生命活动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并发现食物自身会发生奇妙的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通过对食物进行记录和分类,发现我们一天要吃很多不同的食物来保持身体健康。

    2.学生能根据一定的标准对食物进行分类。

    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统计分析,发现一天中所吃的食物是非常丰富的。

    2.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使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并通过记录的方式将分类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描述。

    科学态度目标 1.学生通过对食物的记录与分类的活动,逐步学会细致地思考、筛分。

    2.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集体的研究讨论活动,并表述自己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学生在对食物进行记录和分类活动中认识到人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食物转化为人体所需要的养料与能量。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在对食物进行记录和分类活动中,发现我们吃的食物是丰富多样的。

    难点:学生通过对多种多样的食物进行分类,发现我们吃的食物是丰富多样的。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三餐统计表。

    小组:学生活动手册、按餐别统计的调查记录表、食物卡片。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1.猜谜语 (1)一粒粒,像珍珠,白灿灿,锅里铺,煮熟香气飘满屋,引得饥肠咕噜噜。(大米) (2)底下平平,上面圆圆,白白香香,松松软软。(馒头) (3)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个白胖子。(花生) 2.中国有许多关于食物的谜语和俗语,大家知道哪些关于食物的俗语? (预设: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3.我们的生活离得开食物吗?是的,我们的生活和食物息息相关,我们一天要吃三餐:早餐、午餐和晚餐,大家回忆一下,昨天一天你吃了什么? (预设:吃了豆腐鱼汤,还吃了面条/吃了包子、红烧肉、鸡翅、豆角) 4.今天我们就要来研究一天的食物。揭示课题:一天的食物(板书)。

    二、活动一:记录统计一天中吃的食物(预设15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统计表] 1.引言:你能把一日三餐的食物按照早餐、午餐和晚餐记录在这张表格中吗?(展示三餐记录表) 2.提问:刚刚有同学说他吃了一碗面条,大家想一想这碗面条算几种食物呢?(预设:里面有一个鸡蛋,青菜,牛肉和面条) 3.分析:一碗丰盛的面条里面是由面条、青菜、鸡蛋和牛肉四种食物组成。许多食品是由多种食物组成,大家一定要注意由多种食物组成的要分开来记录哦! 4.布置要求:大家都很好的掌握了正确找出食物数量的技能,接下来大家把自己昨天的三餐食物记录到三餐记录表中吧!在填写表格时,大家要按照三餐有序地记录,在完成记录之后要和小伙伴交流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汇报。

    6.小组汇总:大家在分享的时候发现很多食物都出现了重复,为了方便我们更好地研究食物,我们需要把每个人的三餐统计表按照小组汇总成一张大表格,让食物能够更加清楚地呈现在大家面前。在汇总时,重复的食物只需要记录一次,汇总的是整个小组所有成员三餐的食物,并数一数小组成员昨天一天一共吃了多少种食物?(预设:20-30种) 7.小结:同学们,一天中我们要吃很多种不同的食物,我们每天的饮食是丰富多样的。这么多的食物,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的眼花缭乱呀!面对丰富的食物,我们想要更好的认识它们,不妨对采用分类的方式来研究一下吧! 三、活动二:对一天中的食物进行分类(预设15钟) [材料准备:食物卡片、分类表] 1.提出要求:分类首先要确定一定的标准,例如我们刚刚在记录食物时,按照三餐顺序:早餐、午餐和晚餐进行记录的,这个方法就是按照进餐时间进行分类的。同学们,你有哪些分类方法,赶紧把你的食物先写到卡片上,然后依据一定的标准分一分吧! 2.小组讨论,教师进行指导,并督促学生将食物填写到卡片上。

    3.学生分享小组交流成果。

    (预设:(1)按照生吃和熟吃可以分为生食和熟食;

    (2)按食物的来源分为植物类食物和动物类食物;

    (3)按照食物的种类分为荤食和素食;

    (4)按照食物的性质分为主食和副食等) 4.每组学生挑选一种分类方式对组内的食物进行分类。

    5.交流:

    (1)主食和副食分类:主食是我们餐桌上的主要食物,一般指用粮食制成的,能够很快地帮助我们填饱肚子的食物;

    副食指的是下饭的鱼肉蔬菜等。

    让学生按照这一分类标准对小组的食物卡片进行分类,完成后分享交流。

    (2)植物类食物和动物类食物分类:植物类食物是指以植物的种子、果实或组织部分为原料,直接或加工以后为人类提供能量或物质来源的食品;

    动物类食物是动物来源的食物,包括畜禽肉、蛋类、水产品、奶及其制品等。

    让学生按照这一分类标准对小组的食物卡片进行分类,完成后分享交流。

    (3)荤食和素食分类:荤食指的是含有肉类的食物;

    素食指的是不含肉、家禽、海鲜等动物产品的蔬菜食物 让学生按照这一分类标准对小组的食物卡片进行分类,完成后分享交流。

    6.小结:通过分类我们发现,每天我们都在吃不同种类的食物,食物种类繁多。

    四、总结拓展:(预设5分钟) 1.今天我们通过记录、整理、分类等科学研究方法对一天的食物进行了研究,讨论研究了如何记录一天中三餐的食物,对于丰富多彩的食物有许多种分类标准可以帮助我们分类整理。关于食物还有许多可以研究的问题,下课后大家可以继续研究,例如:

    (1)一天中甚至一周内,哪类食物吃得最多,哪类食物吃的最少? (2)如何选择食物种类更有利于我们身体健康? (3)每天我们都在吃不同种类的食物,这是为什么呢?如何做到合理搭配,均衡饮食呢?请小朋友们赶快去找找答案吧! 【板书设计】 一天的食物 1.记录:记录下一日三餐的食物 由多种食物组成的要分来记录 2.整理 3.分类 生吃或熟吃:生食和熟食 食物的来源:植物类食物和动物类食物 食物的种类:荤食和素食 食物的性质:主食和副食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一天的食物记录》表格在学生交流讨论过程中记录,边小组合作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明确表格的填写要求,做正确的记录 2.进行分类时,根据学生确定的分类标准灵活使用。

    【作业设计】 1.下面食物中,属于荤食的是 。

    A.卷心菜 B.豆腐 C.螃蟹 2.以下食物中,适合生吃的是 。

    A.香蕉 B.鸡肉 C.大米 3.土豆鸡块这道菜属于 食物。

    A.植物类 B.动物类 C.植物类和动物类 4.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饮食是我们从外界获取能量的重要活动 B.蔬菜含有丰富的营养,但加热后,营养就会被破坏,所以蔬菜都应该生吃 C.我们一天要吃很多不同的食物来保持身体的健康 四上《呼吸与消化》单元教学设计 5.食物中的营养 【教材简析】 《食物中的营养》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年册第二单元《食物》中的第二课。学生在之前已经对一天中吃过的食物进行调查、统计和分类,发现人们一天需要吃很多不同的食物来保持身体健康。本节课,将对食物所含有的营养成分进行探究,认识到人们一天需要从食物中获得丰富的营养,是让学生懂得营养全面、均衡的基础。

    聚焦板块通过提问“每天我们都会食用种类丰富的食物,这会给我们带来什么益处呢”来了解学生的最初想法,并引领学生思考食物有哪些营养。

    探索板块,设计了检验淀粉和脂肪这两个简单的实验。运用碘酒和淀粉发生变色反应的原理来鉴别食物中的淀粉;

    运用脂肪在白纸上擦一擦或者压一压会产生油渍的原理来鉴别食物中的脂肪;

    在教师或成年人的指导,运用双缩脲试剂(燃烧法)鉴别食物中蛋白质;

    另外食物的营养成分相当丰富,学生掌握的有关信息不会很全面,所以教科书提醒学生可以阅读食品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来获取更多的信息。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将“一天的食物卡”完善成为“一天的食物营养卡”,学生就能回答“丰富的食物给我们提供了哪些营养”这个问题了。接着让他们找找“ 有没有一种食物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让学生了解没有一种食物会具有所有的营养,为后面的均衡膳食作铺垫。同时使学生明白,在面对一天中丰富的食物的时候也就是面对着丰富的营养。

    【学情分析】 学生对营养或多或少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每个学生的差异也很大,也有些是错误的认知。因此,在课前和课中要给予学生暴露前认知的机会,教师针对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调整,让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全面和深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2.人体保持健康需要的营养成分包括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3.没有一种食物会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所以我们要吃各种不同的食物。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的方法检验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2.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资料获取信息,丰富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的类别等方面的认识。

    科学态度目标 1.在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中,感受各种营养与支撑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产生继续探究食物的兴趣。

    2.在完善一天中食物统计的记录活动中,建立严谨细致的研究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认识到人类可以运用一定的技术辨别食物中的营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实验的方法检测食物中的糖类和脂肪 难点:用双缩脲试剂检测食物中的蛋白质 【教学准备】 教师:双缩脲试剂AB、滴管、蛋清稀释液、试管、⑤食物中的营养1支、小量筒2个、豆腐(糊状)1份、肥肉(糊状)1份、馒头(糊状)少许、食物中的营养成相关资料、课件等。

    小组:上节课使用的“一天的食物”记录卡;蔬菜、马铃薯、西红柿、食用油、肥肉、花生、核桃、馒头、米饭、花菜、芋头、面条、棉签、白纸、淀粉、水、碘酒、滴管、小碗、棉签、镊子;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1.教师呈现一天的食物记录卡,继而提问:我们每天都会食用种类丰富的食 物,这会给我们带来什么益处呢?”(预设:食物会给我们提供能量;

    给我们提供营养;

    帮我什么生长;

    维持生命。) 2.揭示课题:我们可以从丰富的食物中获得很多的营养。今天我们一起来研 究《食物中的营养》。

    二、初探:认识食物中的营养 1.提问:(逐步展示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下 面这些食物会给我们提供什么营养呢?这些营养有什么作用? 3.预设:蛋白质是人体肌肉、内脏、血液等的主要成分;

    脂肪和糖类是人体 的主要供能物质;

    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以调节身体机能;

    水占人体的70%左右。

    4.总结:食物中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和水这六大营养,每 种营养有不同的作用。

    三、探索:检验食物中的营养 (一)食物中的淀粉和脂肪 1.提问:原来食物中有那么多营养。你能用火眼金睛看到这些食物中的营养吗?那要怎么鉴定食物中有这些营养呢?(预设: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 2.演示实验:微课演示检验淀粉和脂肪的方法。

    3.提问:如何检验淀粉?如何判断食物中有淀粉?如何检验脂肪?如何判断食物中有脂肪?(预设:用滴管取适量碘酒,滴到被检测的食物上,如果出现蓝紫色,说明食物中有淀粉。将食物在白纸上涂抹或者挤压,如果出现油渍说明食物中含有脂肪) 4.分组实验:分组实验检验食物中的淀粉和脂肪。(教师提供的材料+学生自带的材料) 5.交流反馈:哪些食物中含有较多淀粉?哪些食物中淀粉较少? 哪些食物中含有较多脂肪?哪些食物不含脂肪? (二)食物中的蛋白质 1.过渡:除了淀粉和脂肪外,食物中还含有许多的营养成分。如何检验食物 中的蛋白质呢?(预设:可以用燃烧的方法。闻起来有烧焦的羽毛味。) 2.总结:检验食物中的蛋白质有许多方法,除了同学们说的燃烧法闻气味之外,还可以用双缩脲试剂来检验。

    3.演示:用双缩脲试剂检验蛋清中的蛋白质。( 具体步骤为: (1) 用量筒量取2毫升的蛋清稀释液,再用量筒量取2毫升的双缩脲试剂A液。(2) 将量取的双缩脲试剂A液和蛋清稀释液分别倒入同一试管中,振荡均匀,液体仍为无色。(3) 再用滴管往试管中加入3-4滴双缩脲试剂B,振荡均匀,可见试管内出现紫色,这就表明蛋清溶液含有蛋白质。) 4.提问:用双缩脲试剂检测食物中的蛋白质,观察到什么现象能够说明食物中含有蛋白质?(预设:试剂呈现紫色) 5.提示:如果是固体的食物,需要先将食物弄碎,弄成浆液。

    6.学生演示: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豆腐(糊状)、肥肉(糊状)和馒头(糊状)中的蛋白质。(一边演示,一边分析) 四、研讨:深入认识食物中的营养(预设15分钟) 1.小亮一天的食物给他提供了哪些营养? 2我一天中的食物提供能了哪些营养?试着把一天中的食物表变成营养成分表。(把一天中的食物记录表拿出来,并在相应的营养成分下打“√”) 总结:没有任何一种食物含有所有营养成分,要注意饮食的多样性。

    【板书设计】 食物中有营养 主 蛋白质:构成人体肌肉、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 要 脂肪 营 糖类 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养 维生素 成 矿物质 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分 水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活动记录的表格填写,需要学生边实验边记录,并且尝试分析记录数据。

    2.在分析上节课统计出来的一天食物营养成分时,要引导孩子一种食物有可能含有几种营养成分,不要遗漏。

    【作业设计】 1.下列食物中脂肪含量最多的是( )。

    A.花生 B.白菜 C.土豆 2.鉴别食物中的淀粉,下列方法正确的是( )。

    A.滴上几滴碘酒 B.滴上几滴花生油 C.用火烤 3.鉴别食物中的蛋白质,下列方法不正确的是( )。

    A.用碘酒检验 B.用双缩脲试剂检验 C.用火烤闻气味 4.填一填:人体维持健康需要蛋白质、脂肪、糖类、矿物质之外,还需要( )、( )等。

    5.连一连:

    蛋白质 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糖类、脂肪 人体肌肉、内脏、血液等的主要成分 维生素、矿物质 调节身体机能 水 人体占体重近70%左右 四上《呼吸与消化》单元教学设计 6.营养要均衡 【教材简析】 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人的生命活动需要不同种类的食物,并从中获取多种所需的营养成分。本节课学生将从对整体的调查研究回到对个体的研究上,用自己一天中的食物搭配与整体需要比较,与科学的膳食宝塔比较,来了解均衡膳食的意义和操作方法。

    聚焦板块,学生思考面对种类丰富、营养不同的食物,该怎么选择搭配?学生将反思自己一天中吃的食物是否“吃对了”。

    探索板块,学生主要从两方面认识“平衡膳食宝塔”。首先从膳食宝塔中了解一天中要吃的食物有哪些种类,旨在指向食物种类的丰富性。然后认识到“平衡膳食宝塔”下一层食物的食用量要大于上一层食物的食用量。接着学生通过将对应“平衡膳食宝塔”,来调整自己一天的食物,从而进一步认识“平衡膳食宝塔”和营养均衡的操作方法。

    研讨板块,学生从“梳理科学知识——结合科学知识反思自己的饮食习惯——用科学知识指导自己健康饮食”的逻辑过程中梳理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课外知识以及家长的叮嘱中已经知道了:每天的食物要丰富,要每天吃水果蔬菜,营养要均衡。但是关于“平衡膳食宝塔”学生并不十分了解,对于不同营养的大致摄入量也不清楚。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人体所需的营养种类和数量是有一定范围的,所以我们需要搭配膳食,保证营养的均衡。
 2.搭配膳食营养要做到品种多样,并保持合理数量。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阅读资料的方式,获取有用的信息,并通过自己的分析以及集体的研讨,形成认识。
 2.有效处理营养需求量与食物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处理后的信息科学地搭配菜品。

    科学态度目标 在理解均衡膳食的基础上,建立健康生活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科学知识可以指导人们科学饮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搭配膳食时营养要品种多样,并保持合理数量。

    难点:根据“平衡膳食宝塔”有效处理营养需求量与食物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平衡膳食宝塔资料、挂图等。

    学生:均衡膳食食物搭配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1.创设情境:小明不爱吃蔬菜和米饭,只喜欢吃肉,你们觉得这样饮食健康吗?(预设:不健康,营养不均衡) 提问:那怎样搭配食物才能营养均衡呢?(预设:蔬菜多一点,肉少一点,米饭必须吃。) 2.揭示课题:营养要均衡(板书) 二、探索:认识膳食宝塔(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均衡膳食食物搭配记录表、平衡膳食宝塔资料、挂图] 1.“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营养配比的参考标准,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它。

    提示:请同学们边看边思考以下问题 (1) 观察“膳食宝塔”中一天要吃的食物有哪些种类? (2)每层食物的食用量有什么区别? 2.学生反馈交流对膳食宝塔的认识。

    3.请大家把自己一天中的食物记录卡按照宝塔各层食物的分类进行摆放。观察自己吃的食物是否在每一层都出现了,各种食物的食用量与宝塔中的食物量是否接近。

    4.学生根据膳食宝塔分类摆放自己的食物记录卡,并观察。

    三、研讨:参照膳食宝塔调整饮食(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均衡膳食食物搭配记录表、平衡膳食宝塔资料、挂图] 1.说一说自己在这一天中的饮食有什么特点?是否存在问题? 2.学生讨论交流。

    3.参照平衡膳食宝塔,把“一天的食物”记录中所吃的食物做一些调整。

    四、拓展:给家人设计一张食谱(预设5分钟) 请帮家人设计一张一天的食谱,把食谱中的食物所需的材料也列出来,爸爸妈妈帮忙烧,最后还要请爸爸妈妈根据膳食宝塔打分哦。

    【板书设计】 食物种类丰富 6.营养要均衡 下一层食用量大于上一层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无活动手册 【作业设计】 1.下列做法有利于营养均衡的是( )。

    A.多吃爱吃的食物 B.荤素搭配 C.糖能提供能量,可以大量吃 2.根据中国居民膳食宝塔,下列( )的食用量应该最多。

    A.蔬菜类 B.谷薯类 C.大豆及坚果类 3.下列关于膳食宝塔说法错误的是( )。

    A.我们要参照膳食宝塔的标准,丰富食物种类 B.膳食宝塔越下层的食物食用量越多 C.我们要严格按照膳食宝塔的标准饮食,一点也不能有偏差 四上《呼吸与消化》单元教学设计 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6节课的学习,学生充分认识了食物、食物的营养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吃进去的食物在人体内还会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转化成养料和能量供人体吸收,这个过程叫消化,承担消化工作的器官叫消化器官。本节课要研究食物在消化第一站——口腔中的变化。

    聚焦板块通过回忆一天的食物,并思考“吃下去的食物发生了哪些变化?”引出学生对消化器官的探究。

    探索板块分两大活动,活动一主要通过观察食物从进入口腔到被咽下去之前的变化,了解口腔的初步消化功能,并体验牙齿、唾液的作用。活动二主要通过角色扮演游戏,了解口腔内牙齿、舌头和唾液的协调作用。

    通过探索活动后的研讨,学生可以认识到食物在口腔的初步消化,以及口腔各器官的功能,并进一步理解口腔的消化对整个消化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学生对食物在口腔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食物被咬碎、嚼烂等,也有一部分学生知道口腔里牙齿的类型和作用,但是对食物的变化更多的是一种感觉,真正细致的观察很少,对食物中看不见的变化更是了解不多,口腔内唾液的作用也容易被忽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食物在口腔里会经历初步的消化过程。

    2.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

    3.牙齿有三种,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保护好牙齿,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描述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以及牙齿形状的特点、分布,能对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进行简单的记录。

    2.分角色扮演“馒头”“牙齿”“舌”,模拟馒头在口腔中的初步消化过程,感受牙齿、舌和唾液的共同作用。

    3.能够在角色扮演中不断完善对牙齿结构及运动特点的认识,有意识地对自己的原有观念进行补充或修正。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够认真细致地观察和实事求是地描述牙齿的结构和运动特点。

    2.愿意与他人分享食物在口腔里消化过程的研究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口腔对消化食物的重要作用,有健康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食物在口腔的变化,感受牙齿、舌和唾液的共同作用。

    难点:了解唾液对食物消化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角色扮演用的门齿、犬齿、臼齿及舌头、食物的模型,口腔模型,教学课件等。

    小组:饼干、镜子、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1.动态出示食物图片,提问:今天你吃了什么? 学生回答吃的各种食物 2.提问:吃下去的食物发生了哪些变化? 预设:变成了营养、变成黏糊糊的等 3.食物变成我们身体需要的养料和能量需要经过消化器官的消化,在消化过程中它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呢?让我们先来了解食物消化的第一站——口腔 4.揭示课题: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板书) 二、探索:

    活动一:饼干在口腔里的变化(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每人一块饼干、2人一面镜子、学生活动手册,碘酒、口腔模型] 1.猜一猜:饼干在口腔里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作出猜测 2.学生咀嚼饼干但不能吞咽,相互合作,观察对方口腔内的变化,并通过镜子观察自己口腔内饼干的变化。(或视频演示) 3.描述并记录饼干在口腔中的变化。

    4.研讨:食物在口腔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现象 小结:

    干的一整块——变碎变湿——糊状更软 4.饼干含有的营养物质是糖类(淀粉),咀嚼后淀粉含量是否发生变化呢? 请出小助手:碘酒,说说碘酒可以怎么帮忙? 三个不同咀嚼程度的饼干,分别滴上两滴碘酒,观察并交流现象。

    想一想: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颜色越深,淀粉含量越多,颜色越浅,淀粉含量越少,咀嚼后饼干中的淀粉含量变少了。) 思考:是谁把淀粉变没了?预设:牙齿嚼没了、唾液化掉了等。

    演示实验:唾液和清水的对比实验(视频,机动,可作为课后拓展) 5.口腔里有什么? 介绍口腔内的结构:牙齿、舌头、分泌的唾液。

    学生用镜子观察口腔内的结构。

    观察牙齿的形状,并根据形状分类 同伴互助:根据形状分类,数一数相同类别的牙齿的分布及数量 介绍不同形状牙齿的作用 活动二:角色扮演:模拟食物在口腔的消化过程(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门齿、犬齿形状的卡纸片,小纸箱(模拟臼齿),吹鼓的塑料袋(模拟舌头),食物模型] 1.出示模拟材料,说一说模拟材料的特点,以及操作要求。

    教师可以适当的提出问题,如:

    不同的牙齿咬食物时,有什么特点? 口腔内的食物是怎么运输的? 上下牙齿咬合时有什么特点? 2.学生分两个大组进行角色扮演游戏,体验牙齿、舌头、唾液在口腔消化中发挥的作用。

    3.研讨:

    学生分享游戏中的发现 小结:门齿切断食物,犬齿撕碎食物,臼齿磨碎、咀嚼食物,舌头运输食物等。

    三、拓展:狼吞虎咽还是细嚼慢咽?(预设5分钟) 1.出示一个馒头,说一说馒头在口腔中会发生什么变化? 2.如果还没有变成湿润的糊状就吞下去了,可能会怎样呢? 3.辩论:狼吞虎咽好,还是细嚼慢咽好?说说理由 小结:口腔各结构在消化食物的过程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如果没有在口腔做好初步消化,将不利于身体健康。

    4.知识讲解:保护牙齿的意义。

    5.拓展实验: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机动) 【板书设计】 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饼干:

    门齿 切 干的一整块 牙齿 臼齿 磨 变碎变湿 犬齿 撕 糊状变软 唾液 润湿、消化淀粉 舌头 搅拌、运输 【作业设计】 1.人的牙齿可以分为三种,其中可以切断食物的是( )。

    A.门齿 B.犬齿 C.臼齿 2.口腔中,能够搅拌并运输食物的是( )。

    A.牙齿 B.唾液 C.舌头 3.人体所需要的养料和能量来自于( )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A.消化器官 B.呼吸器官 C.血液循环器官 4.食物在( )进行了初步消化。

    A.口腔 B.胃 C.鼻子 四上 《呼吸与消化》单元教学设计 8.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教材简析】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第8课的内容。通过前面7课内容的学习,学生对人类身体的结构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对消化器官有一定的初步认识,他们一般都知道口腔、食道、胃、肠等消化器官名称,对它们的功能也有初步的认识,但是有些认识并不正确。本节课的学习,将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正确认识各个消化器官及其功能,能初步明确身体内部有一整套的器官来分解消化食物,食物进入人体后是要在一整套消化器官共同作用下才被吸收利用的。本课和上一节课“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都在体现一种人体结构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帮助学生在认识上建立联系。

    聚焦板块,通过启发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一些场景的回忆,结合人体轮廓图对消化器官进行辨别,形成对消化器官的初步认识 探索板块,首先引导学生在人体轮廓图上呈现自己对于食物在人体中消化过程的初始想法,再让学生对照教师提供科学家绘画的人体消化系统图进行阅读分析、修正、完善自己的认识。在讨论修正过程中,引导学生对“食管”和“胃”的形态和功能进行模拟实验研究。

    研讨板块,设计了三个问题,通过这三个问题的研讨,旨在引导学生明白各个消化器官的功能与形态的联系,同时希望学生能将各个消化器官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的意识。

    拓展板块,用一个“小提示”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来进一步了解事物的消化过程。同时提醒学生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来保护各消化器官,从而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学情分析】 食物的消化,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话题。说熟悉,是因为我们每天都要吃食物,但哪些器官参与了消化?它们各起什么作用?食物按怎样的顺序被消化、吸收?对学生来说是模糊的。很多学生在前概念里认为胃是最主要的消化场所,食物营养都是在胃里被吸收的,所以本课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通过对比科学家绘画的人体消化图来让学生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然后通过模拟实验、观看视频、小组讨论等学习方法,让学生对消化系统有一个初步、整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人体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每个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2.食物在人体内会按顺序进入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引导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制出食物消化过程图,并能够在不断完 善认识的过程中,对自己的画的食物消化图进行补充完善。

    2.在教师引导下能查阅资料,了解食物在体内消化的过程,对照资料能完善自己对人体消化器官的认识。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合作交流。

    2.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消化器官可以将食物转变成我们可以吸收的营养与能量,健康生活可以 保护消化器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各个消化器官的功能,理解器官的功能是由结构决定的。

    难点:理解消化道的蠕动,理解食物消化是由多个器官共同协作而完成的,建立系统和有联系的观点。

    【教学准备】 教师:人体消化器官的图、课件等 小组:一个塑料袋,一小段透明管子,面包、煮熟的南瓜、米饭、切碎的水果等食物、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1.谈话交流:上节课我们了解了食物在口腔被初步消化,发生了很多变化。

    2.当食物进入身体后,还会经历哪些器官,是按照什么样的路线进行的? 3.揭示课题: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板书课题) 二、探索:食物在人体里的”旅行“路线(预设8分钟) 1.请同学们拿出活动手册,在空白的人体轮廓图中画出这些器官,你怎么想的就怎么画。

    2.学生画图。

    3.请学生上来,实物投影展示并简单介绍。

    4.每个同学画出的消化器官和顺序都不一样,疑惑:到底是哪些器官,什么顺序,在各个器官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三、研讨: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预设25分钟) 1.谁有好办法,帮助我们确切地知道食物在人体中“旅行”的路线呢? (预设学生可能的回答:网上搜索资料、查阅百科书、解剖、模型、CT 、B超 、X线、看录像等等) 2.请同学们认真对照科学家通过以上多种方式获得的人体消化图。

    看看你的哪些想法是合理真实的。

    (教师出示课件展示”科学家绘制的人体消化图”。) 3.学生分小组交流比较并完成记录自己合理或不合理的想法。

    4.学生汇报认为合理的路线(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

    5.师生共同交流各个器官的结构与它的功能有什么关联。

    (口腔—磨碎食物—牙齿、舌头、唾液) (食道—运输—蠕动、直) (胃—磨的更细—肌肉发达、有消化液) (小肠—吸收食物的营养—长) (大肠—吸收水分) 5.出示吸管和装有食物和水的塑料袋,这两种材料可以模拟什么器官?(预设:食道和胃) 怎么模拟?(挤压吸管模拟食道蠕动,反复揉捏塑料袋模拟胃蠕动消化食物) 6.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

    7.学生汇报:挤压吸管使食物往前移动说明食道是靠蠕动来运输食物的,其他的消化器官也是如此。反复揉捏塑料袋,袋中的食物从小块变成了糊状,这说明通过胃的蠕动,食物从小块变成了食糜。

    8.现在我们对食物在体内的旅行已经有了详细的了解,接着请看科学家研究获得的食物在人体内被消化、吸收的整个过程。(播放食物在体内消化的完整过程) 9.这段录像告诉我们实际上参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不止这5个器官,还有肝脏、胆囊、胰腺它们会分泌出消化液,流入胃、小肠,参与食物的消化。

    如果缺少几个器官,还能正常完成消化和吸收的任务吗?(预设:不能)所以这个任务是由这些器官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的,这就是一个整体——消化系统。人的任何一项生命活动都是如此。

    四、拓展: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预设5分钟) 1.同学们有被噎到、胃痛、肚子饿、肚子痛、牙痛的经历吗?(预设:有)你知道是怎么引起的吗?(预设:……) 2.消化器官对我们人体健康非常重要,我们应该怎样来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呢?(预设:……) 3.在民间有很多关于饮食健康的谚语和儿歌。如:

    饮食健康我知道 饮食卫生要注意,变质食物不要吃。

    细嚼慢咽易消化,定时定量有节制。

    三餐分配要合理,合理搭配不偏食。

    饭后休息半小时,适当运动促消化。

    专心吃饭肠胃好,心情愉快身体棒。

    【板书设计】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食物 口腔 磨碎食物 食道 运输食物 胃 磨得更细 小肠 吸收营养 大肠 吸收水分 粪便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内容在学生探索研讨过程中,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2.画图时最好提醒学生用铅笔画,以便修改完善时保持图片的清楚整洁。

    【作业设计】 一、判断题 1.人体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我们每天吃的食物。( √ ) 2.人体的每个消化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都需要我们的爱护。( √ ) 3.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不会影响消化,而且能节约时间。( × ) 4.吃得太多会增加胃的负担,但饿肚子却不会影响胃的健康。( × ) 二、连线题 1.口腔 ( 3 ) 把食物运输到胃里 2.胃 ( 2 )把食物变成食糜,消化食物 3.食道 ( 1 )使食物破碎,并初步消化食物 4.大肠 ( 5 )吸收养分最主要的地方 5.小肠 ( 4 )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分 四上《呼吸与消化》单元教学设计 《呼吸与消化》单元整理 【教材简析】 “呼吸与消化”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我们自己”单元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人体内部结构及其与外界物质的联系。这个单元以“人体具有进行各种生命活动所需的器官,和外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为线索设计了有层次的探索活动:1~3 课关注呼吸与健康的关系;

    4~6 课研究食物对生命健康的重要性;

    7~8 课探索食物消化的过程与变化。以此促进学生对人体系统的认识与理解,为高段学习“健康生活”打下基础。在本单元学习中,学生将有机会体验与探索人体呼吸与消化过程,了解空气、食物对生命健康的重要性,认识人体用于呼吸与摄取养分的器官;

    感受人体不同部分的器官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建立“系统化”的人体结构概念。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了一个单元的学习、活动和体验,认识呼吸是我们的身体从外界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

    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

    吃进肚子里的所有食物,都要通过消化为人类提供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以及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但对于“人体就像一台复杂而神奇的机器,多个系统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作为自然界的一种生命体,人体与外界物质有着紧密的‘不可思议’的联系”的认识,还需要通过单元整理回顾进一步巩固。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

    ● 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 自然界的物质以“食物”的形式与人类产生联系;

    ● 消化器官将食物转变为人体可以吸收的养料与能量;

    ● 人体就像一台复杂而神奇的机器,多系统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

    ● 人体需要通过各种器官与外界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才能维持生命活动。科学探究目标 :

    ● 经历对相关科学词汇回顾,整理,再认识的过程;

    ● 以观察、记录、交流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建构解释、集体论证等科学实践。

    科学态度目标 ● 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 在探究学习中,发现人体的生命活动与空气、食物的关系,感受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复习本单元的科学词汇,整体梳理、回顾本单元学习内容。

    难点:通过复习本单元的科学词汇,整体梳理、回顾本单元学习内容,进一步建构“呼吸与消化”相关的科学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PPT课件等。

    学生:记录纸、笔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1.复习聚焦:通过了一个单元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些科学词汇,同学们能回忆起来哪些呢?(预设:呼吸、肺活量、蛋白质……学生按自己的水平自由回答) 过渡:这么多科学词汇,一下子也很难说全、说准、说明白,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对单元学习进行回顾整理吧! 2.揭示课题:《呼吸与消化》单元整理(板书) 二、探索:再现科学词汇(预设30分钟) 1.通过本单元的探究学习,我们知道了“呼吸”是人体的重要活动,“呼吸”和“肺活量”就是本单元最先了解的两个科学词汇,关于这部分学习,大家现在有哪些认识呢? 提示:大家可以围绕以下问题,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并把自己小组的结果,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下来。

    (1) 参与呼吸的人体器官主要有哪些? (2) 呼吸时,身体会有怎样的变化? (3)运动前后呼吸和心跳次数的变化可以告诉我们什么? (4)“肺活量”是指什么?我们是怎样测量的? (5)“肺活量”对身体健康有什么影响? 2.学生小组内部讨论、记录、交流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3.除了呼吸之外,要使人体维持生命活动,还有一项很重要的从外界获得能量的活动,就是饮食,食物是人体与外界联系的又一个“桥梁”。围绕以下问题,我们一起来回顾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并尝试把相关科学词汇找出来哦! (1)我们每天会吃多少种食物? (2)不同食物会给我们带来哪些营养?对人体有什么作用? (3)怎样才能让我们的饮食更健康? (4)食物进入人体会经历怎样的“旅行”?发生怎样的改变? (会经过哪些人体器官?这些器官分别会发挥怎样的作用?) 4.学生小组内部讨论交流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并圈画出主要科学词汇。

    三、研讨:再认识“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预设5分钟) 1.说一说“呼吸系统”的组成器官、各自功能及工作过程;

    2.说一说“消化系统”的组成器官、各自功能及工作过程;

    3.尝试说一说“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

    【板书设计】 《呼吸和消化》单元整理 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 呼吸 平衡膳食宝塔 肺活量 消化器官 消化系统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无活动手册 【作业设计】 1.小明中餐吃了米饭、青菜和牛肉,其中主要含有蛋白质的是( )。

    A.米饭 B.青菜 C.牛肉 2.中餐后,食物营养成分主要在小明的( )被吸收。

    A.胃 B.大肠 C.小肠 3.午休结束小明来到操场打篮球,运动过后,他的呼吸会( )。

    A.加快 B.变慢 C.不变

    很出色的文章。

    最喜欢的文章之一。

    第二单元总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2)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3)圆顶形、球形等弧形结构与拱形有紧密联系,生物体构造中存在着拱形结构。 (4)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5)设计和建造桥需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如造桥的要求,材料的特性和数量、形状和结构等。

    2.过程与方法

    (1)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2)引导学生经历一个“推测——实验、制作和探索——将探索结果与假设相比较”的科学探究过程。

    (3)提高观察、比较、描述和评价的能力。

    (4)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承受重物的立体框架结构。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既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验证。

    (2)关注生物体构造与其生活的联系和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验科学与技术结合的乐趣。

    (3)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体验把探究结果与猜测相比较的重要性。 (4)发展尊重他人、认真倾听、敢于发表意见的品质。 教学重点:

    (1)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 (2)将探索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进行反思。

    (3)桥梁有多种不同结构,有的桥梁有多种结构合为一体。 (4)知道设计和建造桥需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 教学难点:

    (1)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

    (2)生物体的拱形形状对它们自身有什么意义 (3)知道抵抗弯曲的原理。 (4)高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

    教、学具准备:教师:课件、磁带盒、尺等包装箱瓦楞纸板;学生:垫圈一盒、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实验记录表、直尺、实验用的大小相同的纸若干张、垫圈、包装箱瓦楞纸板、语文书四本、尺、透明胶、完整的和剖成对半的乒乓球若干个、完整的和剪开的塑料瓶若干个、安全帽、贝壳、锅盖、灯泡、鸡蛋等。

    抵抗弯曲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2)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2)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既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验证。

    教学重点: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

    教、学具准备:教师:课件,磁带盒,尺等;每组学生:一号材料(垫圈一盒,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二号材料(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实验记录表,直尺。

    教学时间:35分钟 教学过程: 优秀案例 个案生成

    (一)认识柱子和横梁

    1.播放课件:

    同学们,我们到成都去城里面要经过许多大桥,请同学们欣赏下面桥梁,他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从中发现大桥是由桥墩来支撑桥面,引出横梁和柱子)

    2.引导学生认识柱子和横梁。

    让学生认识教室里的横梁和柱子,教师点拨。得出:直立的材料称为柱子,横放的材料称为横梁。

    3.比较横梁和柱子谁最容易弯曲?

    引导学生认识柱子承受的压力是把柱子压短、压碎,横梁承受的压力要把横梁压弯、压断,所以横梁比较容易弯曲。研究横梁的抗弯曲能力是建筑学上的一个重要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如何增强桥的抗弯曲能力。

    4.揭题:抵抗弯曲

    5.讨论并猜测:横梁的抗弯曲能力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可能会得出桥的长短、桥的材料、桥的宽度以及厚

    度等)

    (二)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1.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1)今天要用厚纸来做横梁来搭一座桥,你觉得应该怎么搭?

    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垫圈放的位置,垫圈放的方法,桥墩的高度,桥梁的长度等。如学生不能完整得出,教师通过错误的演示,让学生发现错误,纠正错误,从而完善设计。

    (2)教师演示搭的纸桥梁很容易弯曲,有什么方法可以提高它的抗弯曲能力呢? (3)学生设计对比实验

    为了使实验更科学、更公平,我们应该控制哪些条件不改变(桥墩的高度,桥梁的长度,纸张的厚度,同种材料的纸张,单个垫圈的重量)?怎样控制?改变了哪个条件?(宽度)如何改变?(采用1倍、2倍、4倍的同种纸张,)

    (4)预测:2倍宽和4倍宽分别能放几个垫圈?为什么这么想?

    (实验前先预测再实测,不但能提高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关注程度,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思考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5)学生实验

    (6)小组汇报数据,教师进行数据汇总。

    通过刚才实验和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增加梁的宽度,能增强梁的抵抗弯曲能力。)

    2.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研究。

    (1)学生讨论设计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研究实验

    桥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我们又该控制哪些条件不改变?(桥墩的高度,桥梁的长度,纸张的宽度,同种材料的纸张,单个垫圈的重量等)怎样控制?什么条件变了?(厚度)

    (2)先来预测一下,2倍厚和4倍厚的纸横梁分别可以放多少个垫圈?并说说你这样猜测的理由?(根据1倍厚的经验进行预测;先做一个预测后一个)

    (3)小组领取材料并实验。

    (4)学生汇报,教师进行数据汇总。

    (5)观察数据,得出结论。(增加梁的厚度,能增强梁的抵抗弯曲能力。)

    3.比较数据,得出结论。

    把宽度和厚度的数据汇总表的数据进行比较,得出增加纸的厚度,能显著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

    (三)解释横梁平放好还是立着放好

    1.讨论

    现在老师想考验一下大家,看看咱们班谁是最出色的建筑师,这里有一块横梁,你认为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为什么?

    2.体验活动

    咱们现场用尺子来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一下。

    在横放和立放的尺子上挂重物,观察哪一种方法挂的重物多?

    (四)课外延伸

    增加了纸的宽度和厚度能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但增加了重量和增加了材料的用量。你能不能用这张纸既不增加它的宽度又不增加它的厚度就能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课后大家继续去探究。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抵抗弯曲 柱子:直立 横梁:横放

    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是:增加梁的宽度,能增强梁的抵抗弯曲能力。 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是:增加梁的厚度,能增强梁的抵抗弯曲能力。 横梁的放置方法:立着放 教后反思: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

    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

    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做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小组合作实验进行探究的必要性。 乐于根据观察做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教学重点:知道通过形状的改变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教学难点:知道抵抗弯曲的原理。

    教、学具准备:为小组准备:实验用的大小相同的纸若干张、垫圈、包装箱瓦楞纸板、语文书四本、尺、透明胶。

    教师自己准备:包装箱瓦楞纸板 教学时间:35分钟 教学过程: 优秀案例 个案生成

    一、复习导入

    在前一节课中,我们研究了纸的抗弯曲能力,我们发现纸的抗弯曲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厚度和宽度) 那纸的抗弯曲能力除了与厚度、宽度有关,如果我把薄薄的一张纸的形状改变一下,它的抗弯曲能力会怎么样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板书)

    二、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1. 教师出示一张纸让学生讨论,在这张纸长度不变的基础上,同学们能折出哪些形状呢?

    按照学生说的把形状画在黑板上.(板书:形状)

    2. 请同学们拿出作业本,来预测一下这些不同形状的纸的抗弯曲能力! (预测前出示实验的纸) 抽两组的预测的结

    果写在黑板上.(板书:预测) 3.我们已经进行了预测,那我们接下来要进行实测了,在实测时应控制哪些条件不变呢?同学们可以想一下在前一节课的实验中我们是控制哪些条件不变的和我们这里有相同之处嘛!(板书:实测) 注意:两边的高度不变,垫圈放的位置要在中间而且要轻轻的放, 实验时纸梁架空的距离不变(我们统一为11厘米).4.学生分组实验:每个小组至少选择两种形状进行实测并记录:学生实验的同时教师巡视每个小组(特别关注预测的两组)

    预测抗弯曲能力 实测抗弯曲能力 5.汇报实验结果: 两种情况以上测好的同学请举手,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实验的情况,请几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板书:实验数据) 6.教师提问:看了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发现了改变纸的形状可以增强纸的抗弯曲能力.)或者提:纸的形状改变了,他的抗弯曲能力怎么样呢? 7.结论:改变形状抗弯曲能力增强.(板书: 改变形状抗弯曲能力增强) 进一步解释:让同学再观察一下改变形状的纸,出示一张没有改变形状的纸和改变形状的纸相比较,我们发现纸的什么改变了?(宽度减小了,厚度增加了)我们在前一节学到过增加厚度比增加宽度更能加强抗弯曲能力.薄薄的一张纸把它的形状改变以后,他的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强了,那么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材料也是通过改变形状来改变抗弯曲能力的.出示钢材,为了节省钢材,把它们做成了这样各种形状,虽然材料节省了,但抗弯曲能力仍旧很强.

    三、瓦楞纸板的研究

    今天材料比较多,老师用一个纸箱子装了过来,我发现纸箱上还藏着个秘密呢!现在我给每个小组发一小块这样的纸板,你们可以感觉一下,并观察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汇报,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硬板纸的内部结构

    原来硬板纸除了比较厚之外,更主要是里面有了抗完全能力特别强的波浪形,这种形状又象瓦楞状,我们就把这种纸叫“瓦楞纸”。

    接下来同学们可以把瓦楞纸板剥开看看各部分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各部分的软硬怎样的? 教师提问:为什么中间层要做成“波浪型”呢?这样有什么好处吗? 有时为了进一步增强抗弯曲能力,也把瓦楞纸板做成五成,甚至七成.

    四、小结: 课外同学们可以去观察一些材料的形状,并研究一下形状的变化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改变形状能增强抗弯曲能力 教后反思:

    拱形的力量

    教学目标:

    1、认识拱形结构和拱形受力的特点,了解拱形结构在建筑上的应用;

    2、能根据拱形结构的形变来分析拱形受力的状况。

    3、能够在实验的过程中进行思考,逐步深入地研究拱形比平形能承受更多压力的原因 教学重点: 认识拱形能够增强抗弯曲的能力。 教学难点:拱形如何加强抗弯曲的能力。 教、学具准备:纸板、铁片、图片、自制课件 教学时间:35分钟 教学过程: 优秀案例 个案生成

    一、导入

    师:相信大家都看过古装片,我们发现,古代的城门都是什么形状的呢? 生:拱形的。 师:给你一张纸,你能示范出“拱形”到底是什么形状的吗? 生:(将纸弯曲)作成拱。

    师:象这样弯曲的纸的形状叫拱形。(出示拱足)

    师:古代城门为什么都做成拱形呢?这一节,就让我们来研究“拱形的力量。”

    二、测试纸拱的承重能力

    实验一:做一个纸拱,试试它能承受多大的重量。 师:你材料为一张纸,一些垫圈,你的方法?

    生:将纸做成拱形,用垫圈测试它能承受多大的压力。 师:让我们来做一个纸拱,将它放在桌面上。如图。你在实际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生:纸拱不容易做,很难固定在桌面上。 师:我们只要将纸卷一卷再松开(教师示范)。

    注意事项:

    1、轻轻的依个放垫圈,将垫圈放于纸拱的中间。

    师:你的纸拱能承受多大的重量? (学生实验,并交流实验结果)。

    师:在拱形受压的过程中,拱形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发现拱在受压时,拱足会向两边推。(师补充:即会产生向外推的力。)

    师:大家发现,拱形受压时,拱形的形状变化是向着哪些方向的?

    生:向下和向两边。

    师:也就是说,拱形受压时,可以将受到的压力分解为向下的压力和向两边的外推力。

    师:那为什么这个纸拱不能承受稍微大一点的力?

    生:这个拱形受压就伸展平了,所以承受不了多大的压力。 师:要是拱能多承受几个垫圈,我们该怎么办?

    生:在拱足的两端各放一本书,将拱足抵住,这样就抵消了它向两边的外推力,拱就可以多承受垫圈的重量。

    实验

    二、测试在拱足的两端各放一本书时,纸拱的承重能力

    师:在拱足的两端各放一本书,使纸拱不塌下来。测量这样的拱能承受几个垫圈的重量。

    你的方法?

    生:在拱足的两端各放一本书,用垫圈测试它能承受多大的压力。

    师:你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发现纸拱有个特点,纸拱变形的很严重了都不倒塌。那什么时候什么标准才算纸拱的承载能力呢?

    师:当纸拱严重变形,放上去的垫圈哗的一下子掉下来的时候,就算是超过了纸拱的承载能力了,就相当于纸拱垮掉了。

    (学生再次实验)

    师:你的纸拱承载能力有多大? (学生交流)

    师:随着压力的不断增大,纸拱有什么变化? 生:随着压力的不断增大,纸拱严重变形。 师:怎样才能使纸拱承受更大的压力?

    生:多用几本书抵住纸拱,使纸拱承受更大的压力。

    实验

    三、多用几本书抵住纸拱,测试纸拱的承重能力 师:多用几本书抵住纸拱,测试它能承受多少个垫圈?(学生实验,交流)

    生:能承受较多的垫圈。

    师:仔细观察纸拱在压力的作用下是如何变形的? 生:向下和向两边变形。

    师:在上述的3个实验中,我们是如何增大纸拱的受压能力的?

    生:抵住拱足。 师:为什么我们抵住拱足,纸拱就可以承受那么大的压力? 生:拱形受压会产生一向外推的力,抵住拱足就等于抵住了这个力,拱就能承载能大的重量。

    三、拓展知识

    师:现在,人们利用小块的砖、石材也可以建造很大很坚固的拱桥,为什么?

    生:拱形承载重量时,能把压力向下、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形各部分相互挤压,结合的更加紧密。拱形受压会产生一向外推的力,抵住拱足就等于抵住了这个力,拱就能承载能大的重量。 四本堂小结

    师:本堂课你学到了什么?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拱形的力量 外推力 外推力

    压力

    教后反思:

    找拱形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圆顶形、球形等弧形结构与拱形有紧密联系,生物体构造中存在着拱形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能识别生活中的拱形、圆顶形和球形等弧形结构的物体,并通过联想、推理与实验对弧形结构的物体作合理的解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生物体构造与其生活的联系和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验科学与技术结合的乐趣。

    教学重点:圆顶形、球形承受压力的特点

    教学难点:生物体的拱形形状对它们自身有什么意义 教、学具准备:

    1、完整的和剖成对半的乒乓球若干个

    2、完整的和剪开的塑料瓶若干个

    3、安全帽、贝壳、锅盖、灯泡、鸡蛋等 教学时间:35分钟 教学过程: 优秀案例 个案生成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在讨论拱形建筑时,关于这一类物品(出示圆顶形物品、建筑)是否属于拱形有了争议。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类物品。要想了解它们与拱形是否有联系,我们要从哪些方面去研究?(形状、承受压力的性能)课件演示拱形的形状与承受压力的示意图。

    (二)研究圆顶形、球形承受压力的特点

    1、观察圆顶形物品(课件图片)的形状有什么特点。

    2、提问:这些物体为什么做成圆顶形,它们承受压力的能力如何?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

    3、观察实验分析:

    (1)观察剖成两半的乒乓球,看球壳的厚薄,捏一捏乒乓球的软硬。(出示实物乒乓球)

    (2)估计一下,把半个乒乓球扣在桌上向下压它,能承受多大的压力?(演示实验) (3)你们认为圆顶形承受压力的能力如何?它与拱形有联系吗?试着解释一下圆顶形承受压力的特点。学生各抒己见后演示课件说明圆顶形可以看成是若干拱形的结合。 (4)提问:拱形的拱脚是要用力抵住的,圆顶形为什么不需要?

    4、出示整个乒乓球:两个半球形可以组合成一个球形,球形与拱形会有什么联系? (1)学生推理,演示课件。

    (2)演示握鸡蛋,说明:球形也可以看成是若干个拱形的组合,球形在各个方向上都是拱形。球形的任何一个地方受力,力都可以向四周均匀地分散开来。这就是我们平时捏不破鸡蛋的道理。另外比如电灯泡,为了更透亮,玻璃壳很薄,但做成球形,就比较坚固了。

    5、我们还能列举出哪些类似拱形受力特点的形状?

    (注:这个环节学生可能举出身体结构中的例子,如头、肩等。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后面“塑料瓶形状的分析”与“生物体中的拱形”的活动顺序可以灵活调动)

    (三)塑料瓶形状的分析

    1、谈话。

    看来我们周围利用拱形增加材料强度的例子很多。(出示塑料瓶)这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塑料瓶,它的形状设计包含了哪些科学道理?

    2、指导研究。

    (1)观察:塑料瓶上部、中部、底部是什么形状,表面还有哪些形状? (2)推理:(以底部为例)塑料饮料瓶底部大多做成圆顶形,为什么?

    (3)验证:比较平底瓶与圆顶形底瓶的承受压力能力。 (4)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3、小组自主研究其他部位的形状。

    4、汇报交流。

    (四)生物体中的拱形

    1、我们研究了人工设计的物体。我们自己身体中存在着拱形结构吗?(板书:找拱形)

    2、观察乌龟、贝壳、蛋壳,这些形状对它们自身有什么意义?

    3、还有哪些生物体中存在着拱形结构?

    (五)小结:研究了拱形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找拱形

    圆弧

    圆顶形

    球形

    ∕ 拱形的组合 教后反思:

    做框架

    教学目标: 科学 概念

    1、框架结构的优点是节省材料,构造坚固。

    2、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过程与方法

    1、用三角形框架来加固框架结构。

    2、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承受重物的立体框架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动脑、动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认识框架结构的优点是什么? 教学难点:认识框架结构的作用是如何产生的? 教、学具准备:为小组准备:竹棍、橡皮筋、尺子。教师准备:框架结构建筑视频和 课件 。 教学时间:35分钟 教学过程: 优秀案例 个案生成

    一、集中话题

    1、引入:同学们,最令我们中国人自豪的就是我国08年成功的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做为奥运会主场馆的国家体育场以它独特的建筑风格给各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它有奇特的名字,同学们知道这处建筑的名字吗?(鸟巢)

    2、谈话:想了解它吗?

    3、播放鸟巢视频。

    4、指导观察建筑特点。

    5、交流观察结果。

    6、提问:目前像这种骨架式的建筑形式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去年四川地震之后,各地新建的楼房都采用这种结构,同学们知道这种构造叫什么吗?

    7、小结:像这种骨架式的建筑形式叫做框架结构。(板书)

    二、指导探究

    (一)发觉源认知、提升探究欲望

    1、提问: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建筑采用了框架结构?

    2、学生 互相交流:起重机的塔架、过山车、输电线路铁塔--------。

    3、谈话:这么多地方都采用这种框架结构,一定有它的 科学 道理。同学们猜想一下,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4、让我们通过做框架来研究一下这里边的 科学 道理。(板书:做框架)

    三、指导做中学、亲历 科学 探究 (一)动手做框架

    1、教师出示一个立方体

    2、学生 利用竹棍和橡皮筋设计制作立方体框架。

    3、指导 学生 观察立方体框架的各个面都是什么形状。

    4、学生 动手尝试把重物放到立方体框架上观察承担情况。

    5、小结:看来现在各个面是四边形的框架承重并不是很好,大家有什么办法加固让它承载更大的力度呢? (二)加固框架

    1、讨论:怎样加固立体框架

    2、在记录单上画草图

    3、强调:每加固一次都将重物放到框架上观察承重变化

    4、分组实践加固框架,教师适时指导

    5、学生 展示加固的成果,描述加固活动中的新发现

    6、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动手做,发现立方体各个面是四边形时容易变形,但在四边形中增加斜杆就能让整个立方体框架坚固起来。四边形加上斜杆发生了什么变化?

    7、指导 学生 观察发现:四边形对角增加斜杆形成多个三角形。

    (三)探究斜杆的作用

    1、谈话:不管大家的做法如何,都是在四边形里加入斜杆,使里面形成三角形。那么加上斜杆产生的是什么力量呢?

    2、教师利用 学生 的框架演示:推压框架,分析斜杆产生力量。

    3、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三角形让框架更结实的奥秘在哪儿吗?

    4、播放动画。

    5、小结: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可以加固我们的框架,并且框架中三角形越多,结构越坚固。

    四、回顾 科学 知识应用于生活

    1、我们在 科学 探究活动中不但收获了知识,还体验到了参与的快乐,同时大家还应该意识到合作的重要。回顾,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或感想要说的吗?

    2、三角形有稳定性在 数学 上课上我们曾了解过,今天我们在科学课又进一步得到了证实,同学们能不能将我们学到的 科学 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呢.

    3、学生 描述自己的想法。

    4、总结 :只要同学们能够把学到的 科学 知识应用于生活,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越来越好。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在将来一定能为我们国家设计出更加优秀的建筑来。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做框架

    三角形

    稳固

    长方形

    不稳固

    加斜杠

    稳固

    教后反思: 建高塔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引导学生经历一个“推测——实验、制作和探索——将探索结果与假设相比较”的科学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体验把探究结果与猜测相比较的重要性。 科学知识:通过经历塔的稳定性的探究过程,认识框架铁塔和其他物体稳固不倒的前提因素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

    教学重点:将探索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进行反思。 教学难点:高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

    教、学具准备:1.教师材料:课件、电风扇。2.分组材料:学生科学文件夹、大小不同的塑料瓶、小石子、筷子、透明胶、长尺、铅笔与水笔、绳。 教学时间:35分钟 教学过程: 优秀案例 个案生成

    一、创设情境,进入探究主题

    师:在生活中你们都见过塔吗?那么在你们的脑海里,塔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回答.情景导入:同学们,老师今天想做一次导游,我要带领大家去领略一些美丽的风景。

    (课件展示)参观世界上著名的塔。

    各位游客,领略了世界名塔的风采,让我们思考一下:这样高大的塔要承受哪些方面力的作用呢? 生:地震,狂风暴雨….

    师: [师放课件]看大屏幕,左边的是西安雁塔广场的大雁塔,右边的是法国的埃菲尔铁塔,这些塔经历狂风暴雨的洗礼已成百上千年了。然而直到今天,他们风采依旧,观察这些塔,它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些高耸入云的塔经久不倒的秘密在哪呢?

    你们猜猜,组内讨论讨论,把猜想的结果写在实验报告单

    上。写的时候要清楚、简单、明了。 (学生讨论猜想塔不容易倒的原因。)

    师:哪一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组的猜想。 生:(汇报)……

    二、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师:为了证实你们的猜想是否有道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建一座高塔”,[板书:建高塔] 师:为了证实一这些猜测,咱们来做个实验,看,这个塑料瓶瓶口向下放与瓶底向下放,哪个更稳?(出示两个上小下大的同种饮料瓶,分别用瓶口端与瓶底端竖立在演示台上) 生:……

    师:你能证明给大家看吗?(生往两个瓶身上吹气,瓶口朝下的倒了。) 师:我来换一种方法,再试一试.我将底下垫的台板靠近我的那端慢慢地抬起,口朝下的迅速倒下。 师:效果很明显吧,为什么呢? 预测生:……

    师:就如刚才大家所言,上小下大放得稳。

    师:指着瓶底朝下的瓶,那么你有办法让它更稳吗? 生:……

    师:加沙子或水的目的是什么?预测生:让它变重。 师:好,我这儿有四种情况的塑料瓶,一种是空的,一种在整个瓶身的三分之一处加水,一种在整个瓶身的二分之一处加水,一种是满瓶,咱们来试一试哪一种更稳好吗? 师演示实验.师:为什么不是整瓶最后到下?学生回答…… 师:你的意思是上面轻下面重比较稳对吧。 实验验证

    三、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及高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

    同学们,想不想也当一次工程师,设计建造一座美丽的塔呢?好,请大家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材料,根据我们的猜想,设计并建造一座属于你们自己的塔。让我们比一比谁造的塔又高又稳又美观

    师:在建塔前,咱们一起来学习工程师的细致和严谨,首先思考如下问题,A、有哪些办法让塔更稳,B、怎样建能让塔最高. 提醒:也请考虑美观和节约耗材的问题。 (学生制作高塔,填写实验报告单) (开始汇报)

    师:你对刚才的制作与最初的猜想比较一下,你们组为什么这么设计?

    ①你们采用哪些方法使自己的塔建得这么坚固?②你们认为自己还有哪些方面做的还不够?该怎样改进?

    师:让我们看一看,哪个小组建的塔最坚固,最漂亮。 把塔放于斜面上测试其稳定性及抗风能力{防守让学生自己验证} 试分析:它的抗风能力与框架结构的高塔相比,谁强?为什么?

    四、欣赏群塔,谈收获

    师:联系生活实际,与塔的结构相类似的有吗? 生:……

    五、课后拓展。

    同学们,看了大家建造的高塔,我深感欣慰。我相信,总有一天,你们会用自己的智慧建造出一座真正坚固美观又实用的高塔,有没有信心?我期待那一天早些到来。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建高塔 底部越大越不易倒 底部越重越不易倒 框架结构抗风能力更强 地基陷于地下越多越不易倒 教后反思:

    桥的形状和结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桥梁有多种不同结构,有的桥梁把多种结构合为一体。 ● 桥的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过程与方法

    ● 提高观察、比较、描述和评价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 体会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 感受和欣赏桥梁的形状结构之美。

    教学重点:桥梁有多种不同结构,有的桥梁有多种结构合为一体。 教学难点:桥的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教、学具准备:小组准备:吸管或竹征、粗线。教师准备:木板或瓦楞纸板、绳子。 教学时间:35分钟 教学过程: 优秀案例 个案生成

    一、教师引领学生从观察教科书中三种结构的桥开始: 一幅是苏州的宝带桥,是一座连续的石拱桥;一幅是常见的高架公路桥,是水泥直梁桥;一幅是南京长江大桥,是钢框架梁桥。这是前几课研究过的拱形、条形和框架三种结构。然后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桥梁的结构越来越多样了”一句引入认识多样的拱桥和钢索来激起学生的兴趣。

    二、认识各式各样的拱桥: 本部分插入了四种不同的拱桥:一幅是西藏拉萨铁路大桥,它使

    用了钢筋水泥又用了钢框架结构(桥面在拱下方)。一幅是法国古代的石拱桥——加尔德桥,桥上流着从山上引下来的水,桥又跨过下面的河,它共有三层。一幅是长江三峡山峻岭中的一座钢筋水泥拱桥。一幅是扬州瘦西湖里造型

    优美的“二十四桥”(石拱桥)。通过观察:

    A、让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找出各自的优点所以,引导学生从桥的大小、用途,拱的形状以及建造用的材料来寻找不同。

    B、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了解到有桥面在拱下方和桥面在拱上方的两种桥梁结构。 C、分析两种不同的桥梁结构:

    桥面在拱上方:桥下空间高,便于船的通行。

    桥面在拱下方:桥面低,与道路连接容易;桥面拉住拱足,能抵消拱的外推力。

    D、做一个模型试验:试验一下,向下压拱圈或拉拱圈,它容易变形吗?能承受压力或拉力吗?

    三、大跨度的钢索桥:

    1、教师简单介绍索桥的“家史”: 很早很早以前,人们从缠绕在大树间的藤蔓得到启示,用腾蔓做成了吊桥,后来用铁链代替藤蔓建造出了铁索桥。再后来得益于科技的发展,用钢丝编成的缆绳建造出了跨度达千米以上的钢索桥。

    2、让学生们观察教科书上的钢索桥结构。(教师范画标出结构名称)

    钢索桥:①桥塔;②桥面;③钢缆三部分组成 其作用:

    钢缆:是桥承重的主要构件。

    桥塔:是支承钢缆的主要构件,理解桥塔修得很高是为了降低钢缆的拉力。

    钢索桥的特点是:从结构看是吊桥;从功能看跨度很大。

    3、让两位学生进行模拟实验,体验一下“钢缆”的拉力。

    4、观察分析教科书中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它跨度为1280米,引领学生注意其结构,这座桥把框架结构、拱形结构,钢索结构都用上了。

    小结:此桥的形状和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用途,材料和技术。桥梁反映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状况。

    四、拓展活动:

    讨论:如何做一名桥梁设计师。

    归纳:要考虑用什么材料,采用什么结构,为什么采用这种结构,估计跨度大约是多少,它的作用是什么,有什么特点等。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拱桥 拱的高度不同 拱的两边推力不同

    拉索桥 教后反思:

    用纸造一座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设计和建造桥需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如造桥的要求,材料的特性和数量、形状和结构等。

    过程与方法

    ● 经历设计、制作、介绍交流的过程,体会设计的重要性。 ● 应用形状结构的知识及经验设计和制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发展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

    ● 发展尊重他人、认真倾听、敢于发表意见的品质。 教学重点:知道设计和建造桥需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

    教学难点:能应用形状结构的知识及经验设计和制作一座美观坚固的桥。 教、学具准备:旧报纸一张、胶带、剪子、尺子、胶水。 教学时间:35分钟 教学过程: 优秀案例 个案生成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前面的课里,我们认识了各种形状的和结构的桥,那你觉得一座好的桥应该符合哪些条件呢?(板书:坚固、美观)

    2.今天我们也要象桥梁工程师一样来造一座坚固又美观的桥。不过我们使我们使用的材料是一张报纸和少量胶带、胶水。(板书课题:用纸造一座桥)

    二、设计方案

    1.用纸设计造桥,你觉得最困难或是最难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我们在设计时还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2.是呀,设计建造一座桥是要受到许多标准限制的,我们今天的造桥标准就是:桥要能跨越25cm宽的河面,桥面宽度为双车道,能承载十几辆这样的小车。你们有没

    有信心能造出这样一座桥?

    3.在造桥前我们要有一个详细的设计方案,请把你们的想法,记录在这个设计方案中。

    4.分组设计方案。

    5.哪一小组来说说你们组的设计方案?你们打算采用哪些结构?你们如何做钢索?

    6.同学们在制作的时候要注意:①制作时间为20分钟。②要达到造桥的标准,要美观、坚固、尽量节省材料。③造好的桥不能过分或过久承重。④只能用一张报纸和少量胶带、胶水,不能添加其它材料。⑤可以用1角硬币代替小车。

    三、制作活动

    分小组制造桥,时间为20分钟。

    四、介绍交流

    1.桥造好了,我们得向大家介绍一下呀,那要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才能让大家全面的了解我们组的桥呢?是不是还可以给桥取个好听的名字呢

    2.我们还可以参考书上44页的内容来进行介绍。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3.好,准备好了吗?哪一组先来?

    4.你们认为他们的桥哪里设计得巧妙?哪里还需要改进?

    五、小结

    今天大家都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造出了既坚固又美观、还节省材料的桥,那你们有没有信心用两张报纸造一座更大更好的桥呢?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我们的桥展示评奖大会

    描述分、比较分、承重分,总评分 最佳作品奖 最佳评委奖

    单项奖 省料奖

    美观奖

    实用奖 参与奖 教后反思: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四年级 教科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