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范文大全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写作方案 > 正文

    范进中举交流课事例例文

    时间:2021-10-13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范进中举交流课事例范文

    《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故事情节。下面豆花问答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范进中举交流课事例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

    《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共五十五回。它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中讽刺艺术的高峰,主要描写封建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揭露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

    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加上它那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科举制度使读书人如痴如狂的追求功名利禄。范进从20岁起屡试不第,苦苦挣扎直到垂老,一旦中举,竟然欢喜得疯了。《范进中举》中,主要写了主人公范进中举后的遭遇。中举前,范进家境败落,贫困至极:其人也是岳父胡屠户眼中的现世宝、烂忠厚没用的人。而一旦中举,范进虽喜极而疯,家道却立刻兴旺起来;张乡绅送来了白花花的银子,邻里送来了各种各样的礼物,惟恐巴结不上;在胡屠户眼中,范进又成了文曲星、姑老爷。这前后翻天覆地的变化,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腐朽的科学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无情地揭露、讽刺了胡屠户、张乡绅等人的丑恶嘴脸,表达了作者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

    课文围绕范进中举这个中心事件,着重刻画了范进、胡屠户和张静斋这几个人的形象。

    范进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大半生穷困潦倒,到54岁才考中秀才。课文刻画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尖锐的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胡屠户是一个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形象。他在范进中举前、后所表现出的截然不同的两副嘴脸,充分表现出他的这一性格特征。

    张静斋是作者刻画的次要人物。他结交新贵,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

    文章生动地把他们的丑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使我们看到封建社会世态炎凉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它对我们认识封建社会有一定的意义。

    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

    用人物的语言刻画人物的性格。文中胡屠户说的、骂的、训斥的、夸口的、奉承的、恭维的话,占了很大的篇幅,通过语言描写,把这个市侩形象栩栩如生的勾画了出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范进的语言也随着他的身份、地位的变化而不同。范进中举前,对胡屠户的训斥只是唯唯连声,低三下四的说:岳父见教的是。表现了他的迂腐、无能和逆来顺受。中举以后,他不再称胡屠户为岳父而改称老爹了。张静斋拜会范进时,用了那些表示最亲密友谊的词语,充分表现出这个老奸巨猾的乡绅的拉拢手段。

    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范进中举惊喜得发了疯这一情节,用的是夸张的写法,但不失真。中举发疯在当时的士人中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是会有的实情,因而是真实可信的。当时的读书人热衷举业,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痴,惊喜若狂。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的描写,具有尖辣的讽刺效果。

    对比手法主要运用于描写胡屠户这个人物。作者写了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篇2

    《范进中举》是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中的一篇自读课文。《范进中举》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真实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

    这篇文章运用了多种手法成功的刻画了范进、胡屠户等形象,是学生学习如何描写人物的好范文。

    二、教学对象分析

    初三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自己搜集资料并借助资料自学一些课文内容。但 作文 水平低。

    三、教法分析

    《范进中举》之前有教读课《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安琪的礼物》,学生学完这三篇教读课后,能够对小说的特点有所理解,所以能运用已学知识比较独立地阅读课文,并初步学会知识迁移。

    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更多的学生真正参与课堂,用导(教师导)、讲(学生讲)、议(众人议)、移(知识迁移)的教学模式。如果全由老师讲课,学生就会先有了一个定式思维,认为老师的都是对的,就不敢质疑不敢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但让学生先预习,再讲自己预习的收获和心得或预习时的疑问,其他的同学通过讨论可以发表与他不同的看法或解答他的疑难。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也常常有激烈的辩论,学生对所学也有了深刻的印象。

    同时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发表看法,没有标准答案。

    因为是自读课,所以文章内容的细致分析不会是重点,而人物形象如何刻画,我们如何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才是本课要点。

    四、教学目标

    1、能自己搜集资料,运用学过的小说知识基本读懂课文;

    2、培养学生大胆发表自己意见。

    3、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能知识迁移,学习如何写一个人。

    五、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能自己基本读懂课文;

    2、学会如何描写人物。

    六、解决办法

    教师作好引导,让学生有一个自己学习的.方向,并且教会学生归纳知识,懂得从课文吸收方法并应用于写作。

    七、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八、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平台。

    九、教学步骤

    (一)布置自学:

    1、自己搜集资料,借助资料并根据小说的特点,自读《范进中举》,读完后想想:

    A.读完这篇课文,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B.你认为文章刻画得最成功的是哪个人物?

    C.阅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疑问?或者有什么知识你想了解但无从了解?

    请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以备课堂上拿出来讨论。

    (二) 导(即教师导入。)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最主要的方式是什么吗?(科举。)对了,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十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一朝成名天下知。然而,很多人数十年苦读依旧美梦落空,有的人能美梦成真,从此踏上富贵之路,也有的人为科举演出了一出出悲喜剧。今天我们来学习《范进中举》这一课,让我们一起看看范进究竟命运如何?范进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三) 讲(请学生把自己预习时的心得体会或疑问讲出来,让大家一起讨论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师: 同学们已经自学了这篇课文,也把一些感受与心得或疑问记录下来了,请几个同学来给我们讲讲。

    (四) 议(让同学大胆发表自己意见,是疑问的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帮助他解决,是感受的请同学们议一议,有不同意见的可以辩一辩。)

    同学们议完后,教师归纳小结并引导学生想深一点。

    出示幻灯片:

    问:1.为什么范进会对科举如此痴迷?中举后又为什么会疯了?

    (因为一旦中举,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境况,功名富贵马上就会到来。前一刻范进还无米下锅,马上就说他中了举,几十年朝思慕想的功名富贵到手了,时间太短而变化太大,所以范进会疯了。)

    2.如果你是与范进同年代的读书人,你会像他一样去考科举吗?

    3、你怎么看封建社会的科举?你又怎么看现在的高考?两者之间有区别吗?

    (这两道题不要求有标准答案,是开放性题,只要求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移(知识迁移)

    1.从文章出发

    1、小说描写的年代距今已有接近三百年,为什么我们仍然对《范进中举》如此感兴趣?为什么我们似乎亲眼见到了范进、胡屠户?

    (因为课文写得好,尤其是人物,刻画得很成功。)

    2、请谈谈课文刻画人物所用的方法。

    (主要用了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也用了对比手法,尤其是胡屠户,还用了夸张、讽刺手法。)

    2、迁移到课外。

    出示幻灯片:

    下面的话,出自哪篇课文,是出自哪个人物之口?

    “那么,我对你说,讯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又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约瑟夫,去叫他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

    师:同学们,你们一下子就能答出来,证明作者描写的这些人物给你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可是,你可以写一个人,不出现他的名字而让人猜出他是谁吗?

    出示幻灯片:

    请学习《范进中举》中的描写人物的方法,用几句话写一写身边的同学,请不要出现所写同学的名字。(可以是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

    写完之后,请一些同学把自己写的短文读出来,让其他同学猜猜写的是谁,猜中的证明写得不错,同学猜不中的,小作者可要加把劲练习写作。

    (五)教师小结并布置作业

    作业:请运用课堂上学习的写作方法写一个你熟悉的人,题目自拟,要求600字以上,夹叙夹议,要求有描写方法和具体事例,要写出人物的特点。

    篇3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故事情节。(重点)

    3.学习小说的对比手法。(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儒生周进,考了几十次连个秀才也没考上,受尽了困顿和屈辱。一次在贡院撞号饭,口吐鲜血,满地打滚,闹得不可开交时,四个商人出于怜悯,替他捐了个监生进场考试。从此他步步高升。后来他主持秀才考试,一个考了二十多次的老童生引起了周进的高度注意,周进顿生怜悯,为其填了个第一名,这个老童生便是范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范进中举》。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年幼聪明,才识过人,不善于治理家业,喜欢慷慨资助别人,与朋友歌吟豪饮。二十三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直不利。代表作《儒林外史》。

    2.《儒林外史》

    是我国文学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习气,成功地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3.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带挈(qiè)体统(tǒng)劈手(pī)

    醉醺醺(xūn)商酌(zhuó)尖酸(suān)

    攀谈(pān)桑梓(zǐ)簇拥(cù)

    侥幸(jiǎo)权变(quán)轩敞(xuān)

    4.词语解释

    带挈:挈带。文中指提携,意思是“让人沾我的光,得到好运气”。

    唯唯连声:连连答应,形容十分恭顺。

    作揖:拱手行礼。

    倒运:事情不顺利,倒霉。

    狗血喷头:形容骂得很凶。

    不省人事:昏迷,失去了知觉。

    商酌:商量斟酌。

    5.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

    明确:课文围绕主要人物扣住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对比描写了范进中举前后不同的境遇。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

    明确:开端:范进借钱应试

    发展:范进卖鸡

    :范进喜极而疯,胡屠户治疯

    结局:张乡绅来访

    (二)对比手法

    1.阅读第1-2自然段内容,说说中举前范进的家境如何。胡屠户和众乡邻对他的态度如何。在这种情况下,他仍偷偷地参加乡试,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家境:每日小菜饭;不知猪油味;饿了两三天;乡试无盘费。

    胡屠户:鄙视、讽刺、嘲弄:现世宝--癞--尖嘴猴腮--不三不四。

    众乡邻:家里饿了两三天,无人关心无人问。

    说明了:热衷功名利禄,沉迷于仕途。

    2.阅读3-12自然段内容,说说中举后范进的经济条件发生了怎样的巨大变化。胡屠户和众乡邻、张乡绅对他的态度如何。这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经济条件:众人送米送粮送钱送肉又送房。

    胡屠户:巴结奉承:才学高、品貌好、天上星宿、贤婿老爷

    众乡邻:极力讨好:拿蛋送酒、背米捉鸡、搬桌拿椅、飞奔找人、帮忙治疯

    张乡绅:百般拉拢:称兄年谊、送银赠房

    这说明了:中举后范进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得到了提高。

    3.小说将范进中举前后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形成鲜明对比,有何用意?

    明确:通过对比,突出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命运的主宰,以及在这种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势利关系和世态的炎凉,增强了作品的讽刺效果。

    四、板书设计

    范进中举中举前中举后

    范进贫困潦倒衣食无忧、喜极而疯

    胡屠户欺贫爱富阿谀奉承、慷慨大方

    邻人、张乡绅不闻不问趋炎附势、巴结攀附

    五、课外拓展

    1.学习了《范进中举》后,有同学作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请你完成下联和横批。

    上联:忆往昔,无米无柴,谁肯雪中送炭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横批: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看今朝,有酒有肉,都来锦上添花;世态炎凉

    2.“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很多人认为现行的教育制度和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没什么区别,学生就是“现代的范进”。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说说你的理解。

    示例:不同意。现行的教育制度和封建科举制度不一样。现行教育就个人而言,是培养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传授文化技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社会而言,是培养有用人才,服务于社会。而封建科举制度对个人来说,是名利的竞技场;对社会而言,其选拔人才的作用已丧失。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结合情节和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重点)

    2.赏读小说的精彩句段,赏析细节描写,学习讽刺手法。(重点)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鲁迅说:“迨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这是对《儒林外史》进步思想和讽刺艺术的的概括。这一节,我们继续来学习《范进中举》。

    二、自主预习

    讽刺是本文突出的艺术手法。阅读中把你认为好笑的情节标记出来,想一想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

    示例1: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在挨了一个巴掌后才清醒过来。中举,对范进来说自然是荣耀之至,但挨巴掌却是受辱,荣而后辱,这是作者有意鞭挞他的丑恶灵魂,具有极强的讽刺意义。

    示例2:写范进的疯态:“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这些细节生动地揭示了范进内心和外形的矛盾:就内心而言,他是个胜利者,他感到扬眉吐气,因而拍着手大笑;他要向周围的人宣布自己的宿愿已经实现,所以往门外飞跑,跑到集上。但在外形上他却是个失败者,头发跌散,两手黄泥,遍身是水,如同落汤鸡一样。这就是强烈的讽刺。

    示例3:写胡屠户的贪婪相:“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这里揭示的是胡屠户言语和动作的矛盾:银子已经紧紧地攥在手里了,嘴上却偏说不要,暴露了这个市侩嗜钱如命的本性。

    三、合作探究

    (一)人物形象探究

    1.分析范进的形象

    (1)选文对范进的塑造主要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请找出典例,赏析其作用。

    明确:

    选句1:范进说道:“是了。我也记得是中的第七名。”

    提示:范进清醒后什么都记不得了,但却清楚地记得“中的是第七名”,这入木三分的讽刺描写,不仅突出了范进的丑恶形象,而且尖锐地讽刺和揭露了封建知识分子热衷功名富贵、甘当封建统治阶级爪牙的本质,抨击了罪恶的科举制度。

    赏析:运用语言描写,写出了范进热衷功名的特点,也表现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之深。

    选句2:范进唯唯连声,叫浑家把肠子煮了,烫起酒来,在茅草棚下坐着。

    赏析:运用神态和动作描写,表现了范进未中举前对胡屠户的温顺,表现了他精神的猥琐与恭顺、麻木。

    选句3: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赏析: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突出了范进得知中举后,不敢确信、惊喜过望的心理和得意忘形的神态,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之深。

    (2)结合上述分析,请概括范进的人物形象。

    明确:范进:热衷功名、懦弱丑陋、虚伪世故。

    (3)联系作品来看,作者塑造范进这一形象有何深刻用意?

    明确:通过塑造范进这一典型人物,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之深。

    2.分析胡屠户的形象

    (1)从文中找出描写胡屠户的精彩语句,品味揣摩,赏析其作用。

    选句1:胡屠户凶神似的走到跟前,说道:“该死的畜生!你中了甚么?”一个嘴巴打将去。

    赏析:运用神态、语言、动作描写,写出了胡屠户的圆滑世故和趋炎附势的性格,也间接表现了他深受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

    选句2: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

    赏析:运用动作描写把胡屠户的凶相刻画得入木三分,传神地表现了胡屠户对范进蔑视程度已达到极点。

    选句3:又转回头来望着女儿,说道:“我早上拿了钱来……骂这死砍头短命的奴才!”

    赏析:运用了语言描写,点明了胡屠户对范进前倨后恭的原因,体现了他虚伪势利、趋炎附势的个性。

    选句4: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赏析:运用动作(细节)描写,写出了胡屠户对中举之后的女婿极尽巴结奉承之能事,突出了他心灵的卑劣,讽刺意味更足。

    (2)结合上述分析,请概括胡屠户的人物形象。

    明确:胡屠户:前倨后恭、趋炎附势、贪婪虚伪、惟利是图。

    3.结合对众邻居的描述,谈谈众邻居、张乡绅在文中是怎样的形象。

    提示:众邻居、张乡绅对未中举的范进漠不关心,对中举后的范进争相送米送钱送酒送房,可以从中看出这群人的形象。

    明确:趋炎附势、虚伪世故。

    (二)研读重点语段

    阅读课文第5自然段(“范进不看便罢”至“再为商酌”),回答问题。

    1.作者描写范进喜极而疯,富有层次,请将这一情节梳理完整。

    明确:惊喜--昏厥--疯跑--跌进泥塘--疯走集上

    2.下面的句子分别对主人公进行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1)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2)众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

    提示:第(1)句是对主人公的动作、外貌描写,第(2)句则是对主人公的侧面描写。作用要围绕人物的性格特点解答。

    明确:(1)动作、外貌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了范进疯后的丑态,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之深,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2)侧面描写;用众人的表现,烘托范进发疯的不可思议。

    3.“噫!好了!我中了!”请揣摩范进说这句话时的内心活动,用第一人称描述下来。

    示例:“我”终于中举了,可以摆脱贫穷屈辱了,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了。

    4.联系全文来看,本段描写范进和众人的表现,对突出作品主题有何作用?

    明确:刻画范进发疯的丑态和众人趋炎附势的嘴脸,真实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心灵的毒害以及在封建科举制度下形成的炎凉世态。

    (三)孔乙己与范进比较

    我们前面还学过一位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形象--孔乙己。孔乙己与范进有什么异同之处?

    明确:异:范进终于中举,而孔乙己直到临死“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

    设疑:(1)范进遭胡屠户辱骂还唯唯连声,而孔乙己在酒客们嘲笑他有偷窃行为时,为什么硬撑“窃书不能算偷”,范进能在大庭广众中寻人买鸡,孔乙己却饿得“脸色青白”也不肯脱下长衫?

    (2)范进中举后,对张乡绅曲意附和,而孔乙己对人们问他识不识字都不屑回答?

    (3)孔乙己穷得要讨饭,却将茴香豆分给孩子,范进却在胡屠户受银假谦让时,又说“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的客气话?

    从疑问中明白范进自卑自贱、圆滑世故、狡诈虚伪,而孔乙己虽穷困却有清高的傲气,腐儒之风,带着些许善良。

    同:同受封建科举的毒害,都迂腐至极,都不会“营生”,对社会的摆布都同样的软弱无力。(质疑:若孔乙己也中了举,他会怎样?从而明确两人的共同之处)

    腐朽的科举制度使读书人以功名为念,将青春乃至大半生浪费在应试和科场上,致使读书人只知经书八股,根本没有真才实学,丧失谋生的本领。

    这种制度一面造成一批爬在人民头上的老爷,一面造成一大批对社会毫无价值的废物。从另一角度而言,范进和孔乙己犹如一对孪生兄弟,他们命运的差异仅仅是个形式问题,而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中与不中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无论如何都逃不出悲剧的命运(或在福禄中生,或在困顿中死),这是社会的悲剧!

    四、板书设计

    范进中举范进:热衷功名、懦弱丑陋、

    虚伪世故

    胡屠户:前倨后恭、趋炎附势、

    贪婪虚伪、惟利是图

    五、课外拓展

    本文通过多处细节描写,将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和胡屠户那种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前倨后恭的市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请你任选一个场面,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神态,80字以上。

    示例:她又看见了一只蝴蝶,便调皮地奔过去,蝴蝶上下飞舞,她目不转睛地盯着蝴蝶,蝴蝶终于停在了一朵花上。她躬着背,脚尖小心翼翼地踮着,汗珠从她的脸上滴落下来,她蹑手蹑脚地走到蝴蝶旁,猛地一弯腰,双手把花朵上的蝴蝶一捧。又小心地把双手露出点缝,把头靠在手缝上看,一不小心让蝴蝶飞出了双手。她又急又气地撅着小嘴,双手往腰上一插,但马上又像只小鹿似的蹦跳着追赶另一个目标去了。

    篇4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范进中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这是一部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读书人残害的名著。目前语文教材版本较多,但都选入了《范进中举》,可见本文在语文教材中的重要性。本篇课文共需二课时,今天我重点说第一课时。

    2、教学目标:教科书上的单元说明中明确指出本单元的教学要点为: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并能对语言特色有一定的体会,从而逐步提高文学欣赏能力。因此,结合本文内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吴敬梓及《儒林外史》。(2)通过分析范进中举前后的表现,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3)体会小说夸张、讽刺的手法。第一课时完成前两个目标。

    3、教学重点和难点: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确立本文的教学重点为:阅读理解小说中人物语言、动作、行为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难点:理解范进发疯的原因及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

    说教法、学法:

    1、教法: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以下教法指导学习:提问法,长文短教,因而教师提问的导向作用是很有必要的。提问精而巧,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点拨法,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表格法,填写“中举前后对比”表格,突出主旨。

    2、学法:初四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小说常识和自学能力,感性认识较强,但理性分析不足。本文内容生动、语言形象,初中学生容易被其情节和语言所吸引,而忽略对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分析。在鉴赏本篇小说时,采用圈点法、讨论法、朗读法,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从上册学过的《孔已己》导入,联系到我国古代封建科举考试。

    (二) (二) 交流预习:1、首先简单交流教学案文学常识填写情况,让学生对《儒林外史》有个初步的了解;2、通过批改教学案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有重点地进行强调,完成字词积累。

    (三) 整体感知:1、让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故事情节。2、让学生再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这个环节主要分课前和课堂两个步骤完成:教学案的课前预习部分指导学生通过自学了解故事情节,知道小说写了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遭遇,大致分两部分。请学生在书上画出他中举前后的巨大变化,并口头复述。这样学生对情节和人物就有了整体的看法,通过课堂上预习交流环节进一步加深认识,既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也突出了老师的指导作用。3、速读课文,完成表格。教学案上显示表格内容,从四个方面对范进中举前后进行比较,这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学习,完成表格的过程就是全面把握课文的过程。为下面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旨做好铺垫。

    (四)课堂探究。针对课文我设计了二个问题:你认为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是为了帮助学生从文中对范进的刻画归纳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第二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学生根据问题先读书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

    (五)拓展延伸:孔乙己沦为乞丐,可范进中举成了“老爷”,两个人的命运相反,为什么说《范进中举》一文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毒害?通过和《孔已己》的对比,加深对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的认识。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总结提升。

    (六)小结:归纳文章的主旨,让学生明确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七)布置作业。说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以范进中举前后分为两部分,力图表现情节的清晰。然后引导学生从范进的外在表现挖掘人物背后的内在本质。通过范进中举前后的种种对比,将范进中举前后的性格特点“猥琐懦弱”和“圆滑世故”分别写在“疯”字的两旁。通过探究范进发疯的原因,明确其自身原因就在于“热衷功名”。我的板书设计力求干净精炼,而又能突出人物形象。

    我的上述教学设计,以《新课标》为理念,围绕《范进中举》的人物形象展开。在教的过程中,我试图通过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让他们主要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完成把握范进形象、理解主题的目标。本着这样的思考,我精心设计教学案,争取对学生学习起到辅助作用。上述的设计与想法如有不妥,请各位老师领导不吝赐教。

    篇5

    .你喜欢读这篇文章吗?读出了什么?

    生:八股取士制度

    生:“儒林外史”——讽刺小说。

    师:从题目中哪个字能感受到是写读书人的生活的?

    生:儒林。

    师:这是最好的讽刺小说。本文9页半,能配上插图就更好了,就更加形象生动了。快速浏览文章,你看看,你想在哪儿给文章配插图。

    (一)配插图,悉内容

    如果给本文配一副或几幅插图,你会在文中的那个段落,配上什么样的插图?

    要求:1.阅读文章

    2.用波浪线勾画出文章值得配插图的地方

    配图围绕环境、人物、情节

    老师的四幅图,放在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合适?

    用描写说话,用人物说话,用环境说话。

    生畅所欲言

    (二)品文章,话讽刺

    本文如何体现“婉而多讽”?

    要求1.跳读文章

    2.用括号标出体现讽刺的地方,结合具体语句进行批注

    3.展示时先朗读相关段落,再结合批注进行交流

    分析”婉“

    生:(1)报录人的话——见这种人见多了——可见科举制度把好多人给逼疯了。

    师:通过报录人的一句话就分析出来了。

    生(2):中举前没米下锅,中举后有房子有银子——科举制度使人有钱有权了。

    生(3):前后对比

    师 如果中举前张乡绅遇到范进,会有怎样的举动?

    “一向有失亲近”

    师:中举之前,范进有一句完整的话吗?

    “看了一遍,又念了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到”噫!好了!我中了!“

    ——他想到了什么?

    师:范进为什么会发疯?周围的人对他的发疯感到不可思议吗?

    没有!科举制度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生(4)胡屠户的巴掌

    师:胡屠户的巴掌不仅打在了范进的身上,而且打在了科举制度身上,封建科举制度培养出的读书人身上。

    分析”讽刺“”刺“的含义:

    师:范进中举看似是一件很开心的事,但通过科举制度我们看到了周围各色人的变化,是令人深思,发人深省的悲剧故事。

    我觉得蛮好的。

    作者加油。

    范进中举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范进中举》,下面我主要从说教材分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范进中举》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这是一部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读书人残害的名著。目前语文教材版本较多,但都选入了《范进中举》,可见本文在语文教材中的重要性。本篇课文共需二课时。

    2、教学目标:

    教科书上的单元说明中明确指出本单元的教学要点为: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并能对语言特色有一定的体会,从而逐步提高文学欣赏能力。因此,结合本文内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分析范进中举前后的表现,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2)体会小说夸张、讽刺的手法。第一课时完成前两个目标,第二课时完成第三个目标。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确立本文的教学重点为:(1)阅读理解小说中人物语言、动作、行为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2)理解范进发疯的原因及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难点:高度夸张的讽刺艺术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我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认识:语文课堂教学解决学生问题,要让学生读文本,品语言。

    (1) 比较阅读。用比较阅读方法,实现阅读教学中的正迁移。学生已经了解了孔乙己的形象特点,以此为切入点,与范进进行比较分析,认识范进的人物形象。①比较范进和孔乙己的生活环境、内心状态,初步认识范进的形象特点。②对比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表现,丰富人物形象。③对比二人的命运,挖掘人物命运根源,全面认识人物形象。

    (2) 合作探究。本课给学生合作学习的空间,对有争议性的问题,以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形成自己的独特体验。

    (3).表格法。填写表格,突出主旨。

    2、学法:初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小说常识和自学能力,感性认识较强,但理性分析不足。本文内容生动、语言形象,初中学生容易被其情节和语言所吸引,而忽略对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分析。在鉴赏本篇小说时,采用圈点法、讨论法、朗读法,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从学过的《孔已己》导入,联系到我国古代封建科举考试。

    (二)了解经历,关注人物

    老师简要地说一下范进34年的求学经历,快速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到范进这一形象上。

    (三)各抒己见,概说人物:

    在“各抒己见,概说人物”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谈谈对范进的看法。在上节课梳理情节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以文本为依据,自由概说自己对范进的认识。从学生的回答中,我能了解到他们对范进这一形象的认识程度。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我将和学生一起归纳对范进的共识,同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个性化的阅读见解。

    (四)自主合作,初识人物(表格法、比较法)

    我以学生比较感兴趣但又容易忽略要点的第二自然段为例,进行片段教学,提出三个问题:1范进的生活环境与孔乙己有何区别?2同样屡试屡败,范进对科举考试的态度与孔乙己有何区别?3范进的性格与孔乙己有何区别?学生阅读课文,把握关键语句,发现范进与无家无业、失去信念的孔乙己不同,他有娘有妻,还有个粗俗的岳父,他外表懦弱但对科举无比痴迷,意志异常坚韧,形成了以隐忍为主的性格特点(孔乙己是张扬)。这是学生深入分析的结果,很有价值。我用板书记录学生发言的要点,生成了人物形象特点。

    需要补充的是,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把握文本,通过对重要语句的理解认识人物特征。例如:“如今就痴心想中起老爷来”“趁早收了这心”“如不进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瞒着丈人,到城里乡试”表现了范进对科举的痴迷、执着。“范进因没有盘缠,走去同丈人商议”“辞了丈人回来”表现了范进的懦弱、没有自尊。

    (五)深入探究,理解人物(表格法、比较法)

    此时,范进的形象是不完整的,很多材料认为:范进中举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物形象前后是截然不同的。学生会怎样认识中举后范进的人物形象呢?

    首先搜索范进前后变化的语句。如“岳父见教的是——方才费了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范进向他作揖,坐下——范进迎了出去……让了进来,到堂屋内平磕了头,分宾主坐下。作揖谢了,又说了一会儿,打躬作别。”

    围绕这些文字,学生进行探究,研究的问题: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范进的变化。学生阅读课文,前后对比人物,会形成多种认识,如“环境的变化使范进发生了变化”,又如“范进一直是个圆滑世故虚伪的人”,再如“中举前范进现实生活是一种状态,精神生活是另一种状态,他对未来的生活作过预想,甚至作过预演。”对这些看法,我表示尊重和支持。(我的个人观点是:范进一直是个圆滑世故的人,他的唯唯诺诺,说话会看对象都表现了这一点;孔乙己对谁都是满口之乎者也,表现得很纯真、很幼稚。)

    这些看法其实带有共性,即范进圆滑世故、虚伪贪婪的形象特点是一致的,我继续记录学生发言要点,丰富人物形象特点。

    回顾前面学生所提的一些问题,比如有学生可能想到“范进是个老实人吗?”这个问题,再次认识到他不是老实人,是怯懦,隐忍,圆滑的人。再更正、补充导入环节的答案,学生对范进有了比较丰富的认识。

    (六)人物小结

    二人命运虽然不同,但都是可悲的。学生通过分析“孔乙己的命运是可悲的,你认为范进的命运是可喜的吗?”这个问题,对比二人之间的共同点,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和社会制度对人的摧残和戕害。这个小结使学生挖掘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

    (七)情感体验

    虽然两位作者对笔下人物的情感不同,但学生有别人无法替代的主观审美体验。学生对比人物,表达自己对范进和孔乙己的态度,我对他们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正确导向。例如:我尊重每位同学的看法。但要提醒大家:在挫折中不要放弃理想,在成长中不要丢掉善良,在奋斗中不要丧失尊严。

    (八)作业

    为学生提供几个假想的情节,学生依据对人物的理解推测发生发展的可能性,把书中的人物变成审美意义上的人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

    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围绕范进这个人物形象展开。在小说中,范进最直接的外在表现就是疯。所以我把“疯”这个字写在板书的中央,并且用圆圈加以强调。然后引导学生从范进的外在表现挖掘人物背后的内在本质。通过范进中举前后的种种对比,将范进中举前后的性格特点“猥琐懦弱”和“圆滑世故”分别写在“疯”字的两旁。通过探究范进发疯的原因,明确其自身原因就在于“热衷功名”。这个词我会写在板书“疯”字的下面,是想让学生明白“疯” 的表象也好,“猥琐懦弱”和“圆滑世故”的性格也好,都是范进“热衷功名”的具体表现。我的板书设计力求干净精炼,而又能突出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一 说教学内容

    本课选自《儒林外史》,而《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杰出之作,语言的讽刺艺术是本书的突出成就。因此,这节课,我确立了“语言的讽刺艺术”这一难点来进行教学。因为对讽刺艺术的探讨可将文中的人物、主题等方面都联系起来,也可将《儒林外史》“古典讽刺小说”的特色展现出来,让学生学习经典,并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二、说教学过程

    既然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本文的语言艺术,因此,我旨在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达到训练语言、品味语言和运用语言的目的。为此,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三个主要环节:

    (一) 欣赏讽刺

    这一环节主要以学生的“读”为主,采用学生的自读、跟着录音读和创造性的朗读来进行,通过对讽刺艺术的初步欣赏和感知,来达到训练语言的目的,让学生读出兴趣、读出方法、读出讽刺味道。

    (二)探讨讽刺

    这一环节主要以学生的“思”为主,采用教师给出思考题后,学生合作、讨论、交流的形式来进行,通过对讽刺艺术的深入探讨和分析,来感悟人物形象、了解文章主题,以达到品味语言的目的。为了能让学生明确探讨方向,有话可说,我提供了一个发言模式“读__,我感悟到:作者通过对人物__的描写,运用

    __手法,讽刺了 __”的句式,考虑到要不禁锢学生的思维,致使学生的思维定式,我也允许学生可自创发言句式,以适应学生个性化的需要。

    (三)运用讽刺

    这一环节主要以学生的“写”和“说”为主,采用教师提供课外延伸的有关讽刺艺术的事例让学生举一反三,(如名人关于讽刺的事例,春节晚会上的小品等)根据讽刺艺术的方法和特点进行创作的形式来进行,通过对讽刺艺术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来达到运用语言、说话得体的目的。

    总之,“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对本课语言的学习,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由此及彼,学会自己运用、驾驭语言,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更得体、更生动、更富有表现力。以上三个环节,正是为了抓住“讽刺艺术”这一突破口,让学生能够看懂、听懂、运用含有讽刺艺术的语言,以免弄出笑话,也让学生能在学习语言中掌握语言表达的各种技巧。

    推荐访问:例文 中举 事例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