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范文大全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正文

    高中语文第5单元抱负与使命10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演说马克思墓前讲话教案人教版必修下册

    时间:2021-09-10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本单元两课四篇课文对应“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课标学习任务群。几篇课文都是围绕着“抱负与使命”的主题展开的,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包括实用性文本的独立阅读与理解,日常社会生活需要的口头与书面的表达交流。

    [单元目标] 素养目标 对应内容 学习提示 语言建构与运用 学习演讲词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多种表达方法的运用。

    1.抓主旨,明观点。演讲词的主题明确、条目清晰,主要观点一一列出,要注意筛选整合。

    2.理结构,明层次。抓住演讲词的主题、线索和作者思路,理清结构层次,体会其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特点。

    3.把握观点,分析手法。学习议论性的文章,要把握中心论点,明确文章是如何围绕论点摆事实、讲道理,如何运用例证、引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来证明观点的。

    思维发展与提升 把握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铺陈等论证手法,学习严密的论证过程。

    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会演讲词的情感力量,揣摩其中的感情、语气和文采,学习其鼓动性和艺术性的结合。

    文化传承与理解 学习古人在表达观点和情感认识等方面的特点,体味不同文体在表达情感上的不同风采。结合自己掌握的历史、现实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提升自己的思考探究能力。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演讲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它旨在调动起听众情绪,并引起听众的共鸣,从而传达出你所要传达的思想、观点、感悟。

    面对志同道合的革命友人,一代伟人马克思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激情演讲,他高瞻远瞩,富有前瞻性地向世界宣告了无产阶级的伟大使命,第一次提出了要担负起资本主义灭亡“执刑者”责任的构想。这篇演讲至今闪耀着睿智的光辉。

    一个伟人的去世令世界震惊,因为他是如此伟大:在自然科学方面有他的发现,在社会科学方面有他的真知灼见,在革命实践中也有他的卓越贡献。他的人格是如此迷人,革命者向他致敬,无产者对他表示爱戴。若干年后,他的英名和事业仍然被人们牢记。他就是马克

    思。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说,正展现出两位革命导师之间的深情厚谊。

    《谏逐客书》 《与妻书》 一篇随事谏诤、议论政务的奏疏理足词胜,雄辩滔滔,打动了秦王嬴政,使他收回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一封传寄亲人、吐露心声的书信,与妻诀别,倾诉衷肠,以对妻子的无限爱恋之情而动人,以对国家的拳拳之心而感人,使人不禁潸然泪下,感慨万千。

    李斯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历数秦国过去因任用客卿而逐渐富强的史实,切中秦王一统天下的雄心。林觉民追忆往昔,情真意切,表达“吾至爱汝”的深情,直抒“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勇决。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缝隙.(xì)

    走锭.(dìng)

    毋.庸(wú) 衰颓.(tuí)

    狡狯.(kuài)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壳  外壳.(ké)地壳.(qiào)

    (2)尽  尽.管(jǐn)尽.人皆知(jìn)

    2.语境辨析法 这场瓢泼似.(shì)的大雨足足下了一整天,这座古老的城市到处一片汪洋,粗略估计,似.(sì)乎比任何一年雨水都要大。

    二、写对字形 (1)  粉suì(

    )纯cuì(

    (2)  争biàn(

    )biàn(

    )别

    (3)  páo(

    )土pào(

    )菜

    [答案] (1)碎 粹 (2)辩 辨 (3)刨 泡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征兆·征候 “征兆”指预感到的或即将出现的迹象。“征候”指发生某种情况的迹象。二者大多数情况下可以通用,但“征兆”有时搭配对象是“人”。

    (2)卑劣·卑鄙 “卑劣”指卑鄙恶劣。侧重表示行为卑贱、低劣,语气比“卑鄙”重。“卑鄙”指言行恶劣,不道德。侧重表示心地肮脏、丑恶,多指言行、品德的恶劣。

    2.明确词义 (1)微不足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可思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惊慌失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狡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愚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2)原来是佛教用语,含有神秘奥妙的意思。后形容对事物或言论无法想象,很难理解。

    (3)害怕、慌张,举止失去常态,不知怎么办才好。

    (4)狡诈。

    (5)愚笨;不伶俐。

    [语言运用] 1.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写法和词语运用的正误,并将错误的改正。

    他们在支援这种工业所引起的社会革命方面肯定是不会落.(luò)在最后的,这种革命意味着他们的本阶级在全世界的解放,这种革命同资本的统治和雇用.奴隶制具有同等..的普遍性质。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落”应读作“là”;“用”应写作“佣”;“同等”应为“同样”。

    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我知道英国工人阶级从上世纪中叶以来进行了多么英勇的斗争,________________。

    A.资产阶级历史学家把这些斗争掩盖起来和隐瞒不说使其不为世人所熟悉 B.这些斗争不为世人熟悉只是因为资产阶级历史学家把它们掩盖起来和隐瞒不说 C.这些斗争只是因为资产阶级历史学家把它们掩盖起来和隐瞒不说才不为世人所熟悉

    D.资产阶级历史学家掩盖和隐瞒这些斗争最终使其不为世人所熟悉 C [整句话主要强调“斗争”,下半句要用“顶真”手法才衔接自然,排除 A、D 两项;B 项,“不为世人熟悉”有误,应是“为……所……”。] 3.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成分残缺,“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缺少宾语,应在其后补出“的神奇力量”。

    [资料链接]

    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马克思 马克思(1818—1883),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创者,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

    马克思创立的广为人知的哲学思想为历史唯物主义,其最大的愿望是对于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创立了伟大的经济理论。就他个人而言,他的极其伟大的著作是《资本论》,马克思确立他的阐述原则是“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认为,这是“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东西,这是“精髓”,后来人可以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去研究。

    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人民报》是宪章派的周报,1852 年 5 月由革命的宪章运动的领袖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朋友厄·琼斯在伦敦创办。1856 年 4 月 14 日,马克思被邀请作为伦敦的外国流亡革命人士的正式代表,出席为纪念宪章派报纸《人民报》创刊四周年而举行的宴会。他利用请他第一个讲话的机会,作了这次关于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使命的演说。

    演 说 演说,是指在公众场合,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手段,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大体有如下四种:照读式演讲、背诵式演讲、提纲式演讲、即兴式演讲。

    (1)照读式演讲。演讲者拿着事先写好的演讲稿,走上演讲台,逐字逐句地向听众宣读一遍。其内容经过慎重考虑,语言经过反复推敲,结构经过精心安排,话讲得郑重。它比较适合在重要而严肃的场合运用。

    (2)背诵式演讲。演讲者事先写好演讲稿,反复照背,背熟后上讲台,脱稿向听众演讲。这种演讲方式比较适合于演讲比赛和初学演讲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检验和培养演讲者的演讲能力。其缺点是不便于演讲者临场发挥,使听众觉得矫揉造作,一旦忘词,就难以继续,往往会当场出丑。

    (3)提纲式演讲。演讲者只把演讲的主要内容和层次结构,按照提纲的形式写出来,借助它进行演讲,而不必一字一句写成演讲稿的演讲方式,演讲者提纲挈领地把整个演讲的主要观点、论据、结构层次等用简练的句子排列出来,作为演讲时的提示,靠它开启思路。

    (4)即兴式演讲。演讲者预先没有充分准备而临场生情动意所发表的演讲,它是一种难度最大、要求最高、效果最佳的演讲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针对听众的心理和需要,灵活机动,迅速调动语言的一切积极因素,生动形象,具有直接感染力,是其他各种演讲方式都无法比拟的。

    [文本鉴赏]

    在这篇演说中,马克思把 1848 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将来的无产阶级革命以比喻性的评价对照起来,通过列举大量事实,把无产阶级革命的宏伟气势、重大意义展示在听众的面前。演说者将睿智的思想和深刻的理论表达得鲜活生动,极具鼓动性和感召力。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答案] ①势不可挡 ②资产阶级的执刑者

    任务一 梳理文章内容,感知作者的观点态度 1.这篇演讲是在英国伦敦举行的《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发表的演说,为什么从 1848年革命谈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他称这场革命“只不过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当时,1848 年革命的壮烈场面、浩大声势还深深印在听众的心中。因此,从听众的接受心理来看,马克思对 1848 年革命的这种评价就与听众的接受期待产生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了听众。

    2.如何理解第三段中提及的“不敢否认的事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敢否认的事实”是指现代工业、科学与现代贫困、衰颓之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对抗,即“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却显露出衰颓的征兆”。其中,前者构成了爆发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经济基础,而后者则说明了这场革命的时机已经成熟。

    3.“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争辩的事实”,“这种对抗”表现在哪些方面?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现:①机器提高生产效率却带来工人的贫穷和劳动强度的提高;②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而大多数人更加贫困;③无序竞争使社会道德日益沦丧;④人所创造的技术,反过来成为束缚人自身的枷锁;⑤人成为物质的奴隶。

    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使现代工业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站在了人们生活福祉、社会安定和谐的对立面。

    任务二 赏析精妙的语言,感受演讲词的魅力 4.在这篇演说中,马克思是怎样安排演讲的结构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演说中,马克思先以诗一般的语言提示“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下蕴蓄的革命力量,再通过分析工业和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巨大对抗,阐明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原因,最后作出无产阶级就是资本主义灭亡的“执刑者”的预言。整篇演说逻辑严谨,围绕主题分析透彻,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5.马克思的语言风趣幽默,但是非常具有锋芒和战斗力,试结合文本分析马克思是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进行演讲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比喻、对比。马克思把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喻为“一片汪洋大海”,一旦它汹涌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马克思把 1848 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将来的无产阶级革命以比喻性的评价对照起来,这就把后者的宏伟气势、重大意义艺术地展示在听众的面前,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从将革命形象比喻为“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到对革命“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无底深渊。在看来似乎坚硬的外表下面,现出了一片汪洋大海”。把“细小的裂口和缝隙”和“无底深渊”“汪洋大海”进行对比,写出了 1848 年革命的重要意义。

    ②语言灵活,妙用典故。“我们的勇敢的朋友好人儿罗宾,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革命”“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语言精彩幽默;那个经常在这一切矛盾中出现的“狡狯的精灵”“菲默法庭”的判决等典故,使整个演讲始终处在一种鲜活的语境和生动的文化氛围中。

    任务三 合作探究 6.马克思在《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中说:“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双重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观点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

    的好处是十分明显的。它不仅极大地改善和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还对人类的精神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电影、电视、广播、视频以及各种各样的书刊报纸、计算机网络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精神享受,成了左右人们思想、情操的主要传播媒介。这些都是科学技术带给我们的礼物。

    (观点二)科学技术尽管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人类对科技应用不当等原因,其快速发展反而可能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环境污染、智能犯罪、能源危机、资源枯竭等都是科技发展的副产品。在物质足够发达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关注我们生存的环境,越来越强调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强调对技术作用的反思。

    (观点三)我们要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所具有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全面正确地理解科技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趋利避害,在思想上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运用法律、道德等各种手段约束人们的行为,以减小或消除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使科技与社会相互渗透、和谐发展,推进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悼.念(dào)

    芜.杂(wú)

    诽谤..(fěi)(bànɡ) 诬蔑.(miè)

    诅咒..(zǔ)(zhòu)

    浅尝辄.止(zhé)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创  创.立(chuàng)创.伤(chuāng)

    (2)豁  豁.出去(huō)豁.然开朗(huò)

    (3)应  应.允(yīng)得心应.手(yìng)

    (4)给  给.以(gěi)给.予(jǐ)

    (5)抹 抹.布(mā)涂抹.(mǒ)拐弯抹.角(mò)

    (6)数 数.目(shù)如数.家珍(shǔ)数.见不鲜(shuò)

    2.语境辨析法 (1)中国汇率改革应量.(liàng)力而行,一味冒进会带来不可估量.(liang)的负面结果。

    (2)要想使工作计划不成为空.(kōng)谈和空.(kòng)白无用的纸质文档,对不确定因素的预见和事先防范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3)在这座城市中,盖.(Gě)天翼兄弟小心翼翼地掩盖.(gài)他们的姓氏,避开他人好奇的目光和无穷无尽的问题。

    二、写对字形 (1) sǔn(

    )失yǔn(

    )落yǔn(

    )命

    (2) wú(

    )杂wǔ(

    )然wǔ(

    )媚 (3) gū(

    )计gū(

    )酒hù(

    )恶不悛

    (4) fěi(

    )谤fěi(

    )薄fēi(

    )红 (5) 活pō(

    )题bá(

    )坚忍不bá(

    (6) dào(

    )念泥nào(

    )diào(

    )队 (7) zǔ(

    )咒jū(

    )击jǔ(

    )丧 [答案] (1)损 陨 殒 (2)芜 怃 妩 (3)估 沽 怙 (4)诽 菲 绯 (5)泼 跋 拔 (6)悼 淖 掉 (7)诅 狙 沮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估计·估量 二者都含有“大概的推断”的意思。“估计”指根据某些情况,对事物的性质、数量、变化等做大概的推断。“估量”指估计。“估计”的运用范围比“估量”广。有时可通用,如“阶级力量的估量(估计)”,但有的用“估计”不用“估量”,如“石渠的长度估计有二十米”。

    (2)悼念·怀念 二者都有对人的一种怀念的意思。“悼念”指怀念死者,表示哀痛。“怀念”指思念,既可指对生者,也可指对亡者。二者在运用对象上有差别,“怀念”运用范围比“悼念”广。

    (3)肤浅·浮浅 二者都表示浅,不深。“肤浅”指某人对事物的看法,体验等不深,侧重于浅。常用于观点、认识、体会、理论等等。“浮浅”形容一个人的学识、修养、感情很浅薄。

    2.明确词义 (1)不可估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繁芜丛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豁然开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浅尝辄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卓有成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永垂不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难以估计,形容巨大。

    (2)多而杂乱,没有条理(多指文章)。

    (3)形容由狭隘幽暗变为开朗明亮。引申为由疑惑变为通晓领悟。

    (4)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做深入研究。

    (5)形容成绩、效果显著。

    (6)(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语言运用] 1.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写法和词语运用的正误,并将错误的改正。

    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迤.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bō)和立竿见影....地进行斗争。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迤”应写作“施”;“拔”应读作“bá”;“立竿见影”应为“卓有成效”。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 ②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 ③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④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 ⑤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⑥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A.①④②③⑤⑥

    B.①③②⑥④⑤ C.⑥①③②④⑤ D.①③⑥②④⑤ B [①“首先”与③“然后”衔接紧密,可确定①③的顺序,排除 A 项。⑥“这个基础”指②中的“基础”,据此可确定②⑥的顺序;②“所以”是对①③的总结,据此可确定①③②⑥的顺序。这样就可以确定答案为 B 项。] 3.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这位巨人逝

    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成分残缺,“都是不可估量”缺少宾语,应在其后补出“的损失”。

    [资料链接]

    国际无产阶级领袖——恩格斯 恩格斯(1820—1895),德国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国际无产阶级的领袖。1847 年 12 月至 1848 年 1 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公开升起共产主义运动的旗帜,是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恩格斯在从事理论工作的同时,还肩负着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担。1889 年 7 月,在他的直接领导和关怀下,各国社会主义政党建立第二国际,进一步团结和发展了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力量,使社会主义运动获得广阔的发展。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于 1883 年 3 月 14 日在英国伦敦逝世。他的逝世,在欧美等国家引起了广泛而深刻的反响。3 月 17 日,在伦敦郊区的海格特公墓,人们为马克思举行了隆重而简朴的葬礼,参加者是他们亲密的战友和亲属等。恩格斯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对于伟大的导师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悼念,用英语发表了这篇讲话,对于马克思所做的伟大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

    悼 词 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或文章。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悼词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一切形式的悼念性文章,狭义的悼词专指在追悼大会上对死者表示敬意与哀思的宣读式的专用哀悼的文体。

    悼词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总结死者生平业绩,肯定其一生的贡献。

    (2)悼词的内容是积极向上的,情感基调是昂扬健康的。

    (3)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具有多样性。

    [文本鉴赏]

    在这篇悼词中,恩格斯对马克思伟大的一生做了精要的总结,从科学研究成就和革命斗

    争业绩两个方面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赞颂了马克思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终生的崇高精神。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深沉哀悼之情。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答案] ①评述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及其影响 ②抒情

    任务一 厘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1.《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十分规范的悼词。悼词结构一般分开头、主体、结尾三个部分,其写法如下表。请根据表格提示,简要写出本文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开头 述其哀 ① 主题 ② ③ 结尾 ④ 表达对马克思的怀念之情 [答案] ①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情形 ②赞其功 ③评价作为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马克思的伟大功绩 ④颂其德 2.这篇悼词的中心段落是哪一段?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中心段落是文章的第 2 段。

    (2)因为这一段是对马克思一生的巨大贡献及他对于世界的重要意义的总概括,起统领下文的作用:前一个“对于”从革命实践角度,评价了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统领第 7、8 两段;第二个“对于”从科学理论角度,评价了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统领第 3 至 6 段。

    3.统观全文,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一生的主要贡献有哪些?请填写下表。

    理论方面 ① ② ③ 实践方面 ① ②

    ③ [答案] (1)理论方面:①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②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剩余价值) ③在其他许多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2)实践方面:①出版进步报纸和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 ②在巴黎等地各组织中工作 ③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任务二 鉴赏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4.品读课文第 1 段,说说恩格斯是怎样告诉世人马克思逝世这一噩耗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停止思想”“睡着了”运用了讳饰的修辞手法,委婉含蓄地写出了作者极度悲痛的心情以及对马克思的尊敬。“在安乐椅上”说明了马克思临终时的姿态,表明这位无产阶级导师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流露出对死者忘我工作精神的赞颂。

    5.恩格斯在全文中先后用了“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革命家”来称呼马克思,称呼的变化代表了作者对马克思评价角度的变化,也包含了作者慎重的思考和深沉的情感。请谈谈你对恩格斯对马克思的各种称呼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文章开头部分分别用“他”“这个人”“这位巨人”来指称马克思,使“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这一称呼作为对马克思的核心评价的内涵得以反复揭示和再三强调,而且这样的表达,显示了悼词平静的叙述口吻,语言含蓄、隽永而深沉,作为最亲密的战友,以此方式寄托哀思,更显悲痛。

    文章后面的部分先后出现了“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样的句子,其用意在于表明马克思之所以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就在于他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更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是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方面的双重巨人。这里的“科学家”和“革命家”是在“思想家”统属下并列的两个种概念。

    6.在评述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时,作者说“豁然开朗”,而说以前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试揣摩“豁然开朗”“在黑暗中摸索”这两个短语蕴含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就是剩余价值规律。资产阶级通过无偿占有剩余价值来剥削工人,具有一定的隐蔽性。马克思以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

    家具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他们不可能发现真理,不可能正确解释这个问题,所以作者说他们是“在黑暗中摸索”。相反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整个资本主义制度就是建立在资本家对工人残酷剥削的基础之上的。这个学说彻底地否定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的说法,所以作者用了“豁然开朗”这个词。这样“豁然开朗”与“在黑暗中摸索”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从而热情地赞颂了马克思这一伟大发现的意义。

    赏析重要的词句 这类题目,一般考查的是在文中反复出现的或用得精妙、大有深意的词句,让考生揣摩其含意,或结合语段的内容,具体分析其在写人叙事、表情达意、情节结构等方面的作用和产生的艺术效果。

    解答这类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

    (2)对于词语,考虑其词性和语境、语意。对于句子,考虑其表层意义、深层意义和表达方式、句式特点。

    (3)考虑有没有使用修辞手法。

    (4)考虑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5)考虑在行文结构上的作用。

    (6)考虑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7.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恩格斯说“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这里为什么要用一个“将”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现在我们生活的时代,马克思的思想已经至少在中国变成了现实。而当时,共产主义运动才刚刚兴起,马克思主义的追随者还只是少数,就连当时参加马克思葬礼的人也只有十来个人。在那样一个时代,恩格斯说“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而且认为他的英名就活在他的“事业”之中。虽然他离开了世界,但在恩格斯看来,“人类失去了一个头脑,而且是它在当代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一个头脑”。但无产阶级革命并不会因此而停止自己的运动,而且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因此,“将”字表明了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不朽生命力的信心。

    任务三 合作探究 8.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我们把这一切都考虑过了,如果我们生活的条件容许我们选择任何一种职业,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一种使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而现在好多同学看着

    社会上流行什么就想着将来从事这一行业,请你谈谈对将来职业选择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观点一)选择职业可以说是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第一步,对职业的选择要慎重,不能太过随意,选择正确的职业,对于顺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很大的帮助。起点决定高度,职业选择的眼光要高一些。

    (观点二)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来讲,特别应该学习马克思志存高远的精神。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智者、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瑕的伟大人物。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祉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逻辑严密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中心是论述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而这主要是通过“思想家”和“革命家”两个方面来论述的。前者表现在创立无产阶级理论上,后者表现在参加伟大的革命实践活动上,而这两个重点,又是紧扣第 2 段中两个“对于”来阐发的。

    逻辑严密还表现在文章各个部分、各个段落之间的紧密联系上。从全文来说,有的地方用了过渡段(如第 2、5 段);就段与段之间来说,一般都用了总括上文、引起下文的过渡性语句(如第 2 段的“这个人的逝世”,第 4 段的“不仅如此”,第 5 段的“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第 6 段的“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第 7 段的“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第 8 段的“正因为这样”)。这样,不仅使得段落过渡自然、结构严谨,而且使得论述内容重点突出,层次井然。这是作者思路清晰的反映,也体现了悼词的特点。

    2.写法指导

    逻辑严密“两注意” 文章要有严密的逻辑性,必须注意段落间的衔接和照应。

    (1)注意衔接。所谓衔接,即指段落与段落或层次与层次之间的过渡形式。常见的有三种:

    ①借助关联词语来衔接。如用“因此”“由此观之”“然而”“但是”“总之”“综上所述”等,这类关联词语一般放在段首或句首,起到衔接作用。

    ②运用语句来衔接。即用一个句子,放在两个需要过渡的段落或层次之间,起承前启后的作用,又称过渡句。

    ③运用独立的段落来衔接。其作用与过渡句相同,当过渡段就是一句话时,这样的过渡段同时也是过渡句。

    运用衔接手段,可使文章层次更加清晰,结构更加严谨。尤其是当论述的内容重点或论述方面发生转变时,一定要注意衔接。这种转变可以表示为上下文之间的多种关系:承接、转折、深入、补充、因果等。其次由分论到总论,或由总论到分论,或是由这个问题的论述转到另一个问题的论述时,也要注意衔接。

    (2)注意照应。所谓照应,即人们常说的“呼应”。它不像衔接那样,可由单独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构成,而必须由前后相关的成双成组的语句或段落构成。常常是交代在前,照应在后;暗示在前,揭示在后;伏笔在前,应笔在后。合理而巧妙地运用照应,不但使文章脉络贯通,章法灵活致密,而且可以使文章中某些关键的内容得到强化,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或启示。常见的照应方式有:开头照应标题、结尾照应开头和中心、分析议论照应前文的叙说、总说照应分说或分说照应总说等。

    3.迁移运用 请以“善待生命”为中心论点,写一篇不少于 300 字的短文。要求:有理有据,能举出实例展开论证,逻辑严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善待生命,就要让人生过得有意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孟德老当益壮,晚年壮心不减。“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周不为世俗所累,曳尾于泥潭之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淡泊名利,留下千古佳话。而反观周兴、来俊臣之辈,罗织罪名,滥杀无辜,使自己不得善终。生命应得到善待,一心追名逐利而不择手段者,其生命定然黯淡无光。

    善待生命,需要忍受人生的痛苦。古代史学家司马迁,在因李陵事件遭受腐刑后,承受着极大的生理、心理上的痛苦,忍辱含垢,发愤著书,终于使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问世。身受眼盲、耳聋、口哑三种痛苦的海伦·凯勒曾这样写:“我的眼睛是明亮的,只不过这个世界太黑暗。”她用顽强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种种困难,

    勇敢地接受生命的挑战,写出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那样的传世之作,被评为“二十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获得“总统自由勋章”。

    善待生命,你才能有建功立业的壮举,才能有淡泊名利的情怀;善待生命,你才会有跳出痛苦的豁达,拥有超然的心境。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马克思的一生是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而奋斗的,他毕生的真正使命是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在这个崇高目标的指引下,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创办杂志和报纸宣传革命,创立了领导各国工人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的组织——国际工人协会。马克思是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最崇敬的领袖。因为有崇高的追求,马克思建立了伟大功绩;因为有崇高的追求,马克思赢得了工人阶级的普遍爱戴。一个人要想做出不凡的功绩,就得有崇高的追求。

    【应用角度】

    “追求崇高”“使命”“奋斗”“功绩”等。

    2.素材应用 追求崇高,就是追求崇高的人生理想,追求崇高的奋斗目标,人生因追求崇高而熠熠生辉。马克思说:“如果人仅仅为自己劳动,也许他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智者,卓越的诗人,但是他永远也不能成为真正完善和真正伟大的人。”马克思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和恩格斯一起,创建革命理论,指导工人运动,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奋斗终生。历史上那些为人们所敬仰的伟大人物,都是为国家、民族甚至为全人类而劳动、而付出的人。在镭提炼成 功以后,有人劝居里夫人向政府申请专利权,垄断镭的制造以此发大财。居里夫人说:“那是违背科学精神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应该公开发表,别人要研制,不应受到任何限制。”“何况镭是对病人有好处的,我们不应当借此来牟利。”居里夫人让科学服务于全人类,而不谋求个人私利,她的人格是伟大的,她的精神是崇高的,这正是她受人敬仰的原因。我们应该学习伟人追求崇高的品格,选专业或职业,不要只看到经济利益,应多考虑给广大群众带来更大益处。

    [诵国学经典] 1.[先贤语录]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选自《论语·公冶长》) [古文今译]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脏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知行启迪]

    孔子的学生宰予白天睡觉,孔子对他大加非难。这件事并不似表面所说的那么简单。结合《论语》相关篇章内容可以看出,宰予对孔子学说存有异端思想,所以受到孔子斥责。此外,孔子在这里还提出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即听其言而观其行。

    2.[先贤语录]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选自《论语·公冶长》) [古文今译]

    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孔子听说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知行启迪]

    凡事三思,一般总是利多弊少,为什么孔子听说以后,并不同意季文子的这种做法呢?有人说:“文子生平盖祸福利害之计太明,故其美恶两不相掩,皆三思之病也。其思之至三者,特以世故太深,过为谨慎;然其流弊将至利害徇一己之私矣。”(宦懋庸《论语稽》)当时季文子做事过于谨慎,顾虑太多,所以就会产生各种弊病。从某个角度看,孔子的话也不无道理。

    引用的东西都很有说服力!

    期待更多更好的范文。

    很受用的一篇范文,谢谢分享!

    推荐访问:人民报 马克思 会上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