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范文大全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正文

    语文课文盼教学反思

    时间:2021-09-21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语文课文盼教学反思

    我们课文的题目是什么,大家读一下。你有没有“盼”过某些事情?把你盼望的事情和同位说一说。课文中的故事和雨衣有关,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是谁在盼,盼什么,愿望实现了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语文课文盼教学反思资料,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作者是如何描写心理活动的。

    4.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写了哪些事例。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盼”这一中心意思来写的,学习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袖、篷、缩”等15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课文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谜底。【出示课件2:谜语】 “一件小花衣,真是好稀奇。太阳出来不能穿,下雨穿上最神气。”(雨衣)

    2.【出示课件2】雨衣图片

    教师解题:我们课文的题目是什么,大家读一下。你有没有“盼”过某些事情?把你盼望的事情和同位说一说。课文中的故事和雨衣有关,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是谁在盼,盼什么,愿望实现了吗?(板书:16.盼)

    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铁凝,是一位著名女作家,1957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赵县,河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著作有《玫瑰门》、《大浴女》、《没有钮扣的红衬衫》、等100余篇、部,作品曾6次获包括“鲁迅文学奖”在内的国家级文学奖。由铁凝编剧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以及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部分作品已译成英、俄、德、法、日、韩、西班牙、丹麦、挪威、越南等多国文字。

    二、检查预习,纠正指导

    1.认读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1)“筒”与“桶”在用法上要区别;(2)“篷”与“蓬”字形区别,意义不同;(3)指导书写“嚷、酱、唇”等生字。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喧闹:喧哗热闹。

    理直气壮:理由正当充分,胆子壮,说话十分有气势。

    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诚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三、理清段落,概括大意

    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为什么以“盼”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全篇课文都是讲一个小朋友盼望下雨穿新雨衣的事情,所以以“盼”为题目。文中“妈妈送我新雨衣”“下雨没能穿雨衣”“终于穿上了雨衣”等情节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

    围绕“盼”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可能总结不全,教师指导学生读有关句段来帮助学生概括总结。

    3.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出示课件3】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妈妈送“我”新雨衣。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写盼望下雨。

    第三部分(第4—17自然段):写尽管下雨还是未能如愿。

    第四部分(第18—21自然段):写“我”终于穿上雨衣。

    分段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段落的划分,学生会产生分歧。对学生有道理的分段方法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四、朗读课文,体会心理

    1.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读一读,读完后想一想,这段文字是围绕什么意思写的。

    2.分角色用相应的语气读一读蕾蕾和妈妈对话的部分,体会这两个人物此时的心理活动。

    3.你自己认为哪一部分写得最好,读给同桌听一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逐段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领悟围绕中心意思,掌握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写的写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指名三名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并简单说说文中的蕾蕾盼什么?哪些地方看出她在盼?引导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一)第一部分

    1.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先写妈妈送给我一件新雨衣,再写我在晴天里迫不及待地穿上新雨衣。)

    (板书:妈妈送我新雨衣)

    2.课文中哪些词语写我十分喜欢新雨衣?为了穿新雨衣我做了什么傻事?(戴上雨帽,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 穿上雨衣热了一身汗)

    3.“你疯啦?”说明什么?(妈妈对蕾蕾的做法非常不理解。从侧面也看出蕾蕾的做法出人意料,同时说明蕾蕾太盼望穿雨衣了。)

    (二)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写得很简略,也容易理解,教师可用简练的语言一带而过。每天都在想,盼着下雨。

    (板书:天天盼下雨,想穿新雨衣)

    (三)第三部分

    1.默读第三段,思考:从全段来看,围绕什么中心意思来写的?

    (板书:虽然下雨了,但是没如愿)

    2.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对话,讨论回答问题。

    (1)作者认为什么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

    (下雨天,穿上新雨衣到外面去。)

    (2)“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我为什么这么兴奋?

    (外面在下雨,我可以穿上雨衣到外面去玩了。)

    (3)填空后,体会作者的心情。

    【出示课件5】(学生完成后先提问,然后出示答案)

    我兴奋地跑进楼门,妈妈让我 ____________________

    (准备听英语讲座)

    还差半小时,妈妈让我 ____________________

    (休息一会儿)

    我想去买酱油,妈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

    (她已经买了)

    我说炖肉需要很多酱油,妈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

    (她没说要炖肉)

    我说爸爸说要炖肉,妈妈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相信)

    (4)“我”把雨打玻璃窗说成“敲着鼓点”可以看出什么?

    (雨对“我”的吸引力非常大,为我带来难以抑制的激动。)

    (5)“我”为什么盼着雨停下来?

    (让雨留到明天再下,因为今天“我”没机会出去了。)

    (四)第四部分

    1.“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是因为什么?

    (没想到又下雨了,“我”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这真是意外的惊喜。)

    2.“我”这次为什么会“理直气壮”?

    (妈妈没有理由不让“我”穿雨衣了。)

    3.“小心翼翼”是因为什么?

    (怕弄坏了新雨衣)

    4.读课文最后一段话,你从中看出作者什么心情?

    (兴奋、满足、高兴)

    (板书:雨天帮助我,穿上新雨衣)

    三、整体回顾,体会写法

    (一)出示问题【出示课件6】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2.课文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选出你认为最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二)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1.学生汇报课件第一题,师生评价,教师指导:课文通过以下事例来写出我的“盼”

    (1)晴天穿雨衣,热了一身汗。

    (2)“我”每天盼着变天。

    (3)看外面下雨,“我”想找借口出去,穿穿新雨衣。

    (4)“我”盼着今天的雨留到明天再下,那样就可以穿新雨衣了。

    (5)看见雨点落在许多马路、小杨树上的样子想象出雨点落在新雨衣上的样子。

    2.学生汇报课件第二题,师生评价,教师指导:课文具体描写“盼”这一心理活动的地方:

    (1)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2)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四、畅谈收获,课下练笔

    1.请同学们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2.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看到了一个急切盼望下雨,一心想穿上新雨衣的孩子。课文围绕“盼”这个中心意思,选取了好几个事例来写。我们也要学习这种写法,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3.课下,请同学们从下面的意思中选一个,并以此为中心写一段话。

    (板书: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写)

    板书设计:

    16.盼

    妈妈送我新雨衣

    天天盼下雨,想穿新雨衣

    虽然下雨了,但是没如愿

    雨天帮助我,穿上新雨衣

    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写

    教学反思:

    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我在讲解课文时,抓住课文主线进行学习,让学生通过自读、探究来理解课文。

    我逐段引领学生学习课文,让学生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来分析,对学生进行词句段的训练,最后出示两大问题: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2.课文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选出你认为最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我引导学生先探究,然后汇报,最后教师指导,向学生讲清楚本课的重点,即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写文章要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我认为本节课在安排写作练习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作品,互相提出建议,做好修改。

    挺耐读的!

    有许多值得他人借鉴的东西啊。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

    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在教学本课之前,我让学生搜集季羡林先生写的讴歌母亲为主题的文章,以及他在德国留学期间的一些资料,为学习课文、感悟作者

    的思想情感打基础。接着,在导入新课时,我让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小苗和大树的对话》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结合课前了解到的有关材料,交流各自对作者及文章背景的了解;从各自对母亲的感情入手,获得对文章主题的粗浅把握。由于文章情感丰富,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贯穿全文,所以,我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具体感悟,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深厚情感,并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画找相关句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加深理解,感受作者对母亲,尤其是对祖国母亲不变的情感。首先是对亲生母亲的感情,我让学生重点研读文章第2自然段。“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联系上下文,让学生感受从六岁离开母亲到母亲去世,作者有十多年时间不在母亲身边,虽然中间有短暂回归,但毕竟时间短暂,没有与母亲促膝长谈的机会,如今母亲逝世,即使想报答养育之恩,也永无机会,因此心中觉得伤心难过:“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作者曾经暗下决心,一旦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就立即迎养母亲,以弥补长久离开母亲的遗憾。然而没等作者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了人世,作者的愿望永远无法实现了。“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作者觉得,随着母亲的死,生活变得毫无意义,一切都变得空虚和寂寞了,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做什么,只有遗憾和悔恨一直充满心头。我尽力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接着转入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这部分有学生比较难理解的语句,如,为什么作者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中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他想到了什么?作者回忆房东太太的时候,为什么会产生“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念头?作者到底在寻一个什么梦?为什么作者又说“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我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并结合相关资料去理解、感悟句子。还有些句子,如,“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此时,我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体验;“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我积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在作者记忆深处的母亲的身影,从而体会人物情感。

    上完这节课,我发现季老经历的时代和背景与学生生活的年代与背景相差甚远,孩子们都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受着父母们的百般宠爱,享受着优越的生活条件,要他们感同身受地体会、理解作者当时的时代背景及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确实有一定的困难,学生们根本体会不到个中的艰辛、痛苦与无助,因此,上类似的课文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让他们激情洋溢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细细体会、感同身受与作者产生共鸣才是最值得我去思考的。

    推荐访问:课文 反思 语文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