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范文大全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正文

    信息化基础知识什么是信息化

    时间:2021-10-02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信息化基础知识什么是信息化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信息化基础知识什么是信息化》的内容,具体内容: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那么你对信息化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信息化基础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信...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那么你对信息化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信息化基础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信息化的概念

    一般性定义

    信息化的概念起源于 60 年代的日本,首先是由日本学者梅棹忠夫提出来的,而后被译成英文传播到西方,西方社会普遍使用"信息社会"和"信息化"的概念是 70 年代后期才开始的.

    关于信息化的表述,在中国学术界和政府内部作过较长时间的研讨。如有的认为,信息化就是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的现代化;有的认为,信息化就是从物质生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向信息产业占主导地位社会转变的发展过程;有的认为,信息化就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进的过程,如此等等。

    1997 年召开的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对信息化和国家信息化定义为:"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国家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

    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实现信息化就要构筑和完善 6 个要素(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设国家信息网络,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培育信息化人才,制定和完善信息化政策)的国家信息化体系.

    定义

    信息化代表了一种信息技术被高度应用,信息资源被高度共享,从而使得人的智能潜力以及社会物质资源潜力被充分发挥,个人行为、组织决策和社会运行趋于合理化的理想状态。同时信息化也是 IT 产业发展与 IT 在社会经济各部门扩散的基础之上的,不断运用 IT 改造传统的经济、社会结构从而通往如前所述的理想状态的一段持续的过程。

    此定义综合了以下学者的定义

    ⑴1963 年,日本学者 Tadao Umesao 在题为《论信息产业》的文章中,提出"信息化是指通讯现代化、计算机化和行为合理化的总称。"其中行为合理化是指人类按公认的合理准则与规范进行;通讯现代化是指社会活动中的信息交流基于现代通信技术基础上进行的过程;计算机化是社会组织和组织间信息的产生、存储、处理(或控制)、传递等广泛采用先进计算机技术和设备管理的过程,而现代通信技术是在计算机控制与管理下实现的。因此,社会计算机化的程度是衡量社会是否进入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⑵林毅夫等指出:"所谓信息化,是指建立在 IT 产业发展与 IT 在社会经济各部门扩散的基础之上,运用 IT 改造传统的经济、社会结构的过程"。

    ⑶赵苹等给信息化所下的定义则是:"信息化是指人们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达到较高的程度,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推动人的智能潜力和社会物质资源潜力充分发挥,使社会经济向高效、优质方向发展的历史进程"。

    信息管理学定义

    指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普及的基础之上,社会和经济的各个方面发生深刻的变革,通过提高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水平,在各种社会活动的功能和效率上的大幅地提高,从而达到人类社会的新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水平的过程。通常我们称之为"管理信息化"。

    信息化生产力

    信息化生产力是迄今人类最先进的生产力,它要求要有先进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一切不适应该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将随之改变。完整的信息化内涵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⑴信息网络体系,包括信息资源,各种信息系统,公用通信网络平台等。

    ⑵信息产业基础,包括信息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信息装备制造,信息咨询服务等。

    ⑶社会运行环境,包括现代工农业、管理体制、政策法律、规章制度、文化教育、道德观念等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

    ⑷效用积累过程,包括劳动者素质,国家现代化水平,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不断进步等。

    信息化的作用

    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信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很多学者

    都对此进行了尝试。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两种论述:一种是将信息化的作用概括为支柱作用与改造作用两个方面;另一种是将信息化的作用概括为先导作用、软化作用、替代作用、增值作用与优化作用等五个方面。这些观点对我们充分认识信息化的经济功能(或作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此不可忽视。信息化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信息产业的经济作用予以体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产业的支柱作用

    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支柱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⑴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信息产业以 3 倍于国民经济的速度发展,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比重不断攀升,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率不断提高,间接贡献率稳步提高。⑵信息产业将发展成为最大的产业。到2005 年年底,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比重将超过 30%,其在国家外贸出口中的支柱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各产业中位居前列,将发展成为最大的产业。

    信息产业的基础作用

    信息产业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这一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⑴通信网络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网络与信息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强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软件业是确保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根本保障。⑵信息技术和装备是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各国争夺科技、经济、军事主导权和制高点的战略性产业。

    信息产业的先导作用

    信息产业是国家经济的先导产业。这一作用体现在 4 个方面:⑴信息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社会再生产的基础。⑵信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群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带动其他高新技术产业腾飞的龙头产业。⑶信息产业的不断拓展,信息技术向国民经济各领域的不断渗透,将创造出新的产业门类。⑷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将缩短技术创新的周期,极大提高国家的知识创新能力。

    信息产业的核心作用

    信息产业是推进国家信息化、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产业。这一作用体现在 3 个方面:⑴通信网络和信息技术装备是国家信息化的物资基础和主要动力。⑵信息技术的普及和信息产品的广泛应用,将推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⑶信息产业的发展大量降低物资消耗和交易成本,对实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集约型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下一页更多有关"信息化基础知识"的内容

    很高兴可以读到这么出色的作品。

    信息化基础知识

    1.1

    要求

    建造、开发等活动有一个科学的名字叫项目。

    1.2

    信息化基本概念

    1、信息与信息化

    1)信息

    信息既是一种客观存在,又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信息就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和状态变化方式的自我表述。

    同时信息也会被人们认识并加以利用,此时信息就是能够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人们认识事务的“状态和方式”的含义并把他们描述为信息以利用信息来创建价值,从而为其后的决策提供依据。 2)数据

    数据是反映客观事务属性的记录。 3)决策信息

    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称为决策信息。决策信息是建立在数据基础上的。 4)知识

    知识就是知道什么、知道为什么、知道怎么做、知道谁。这样的界定可以概括为“知识是4个W”。

    智慧是以知识为根基的,加上个人的运用能力、综合判断、创造力及实践能力来创造价值。 智慧是人类基于已有的知识,针对物质世界运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根据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对比、演络进而找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5)信息化

    信息化的核心是通过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在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充分应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生产工具,创建信息时代社会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使国家的综合实力、社会的文明素质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全面达到现代化水平。

    1 信息化过程通过一个个的项目来完成。这些项目建成的信息系统作为各行各业、各单位的数字神经系统,支持和推动相关行业和相关单位的发展。

    信息系统的功能就在服务各行业、各单位业务发展过程中得以体现。如一个企业的MRP系统,它的功能不仅要支持企业的进销存,还要支持生产和财务,根据具体企业的需要MRP还可以具有其他一些功能。

    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不再是孤立分散的单个技术的应用,而是组成具有庞大规模的、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去支持、改造各行各业的业务。这种网络作为各行各业业务的数字神经系统已改变和正在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将使人类社会发生及其深刻的变化。

    2、国家信息化体系要素

    国家信息化体系的六大要素即:

    ① 信息资源 ② 国家信息网络 ③ 信息技术应用 ④ 信息技术和产业 ⑤ 信息化人才

    ⑥ 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

    这个体系是根据中国国情确定的,与国外提出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有所不同。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如下:

    我国信息化发展包括指导思想、战略方针和战略目标。

    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坚持以改革开发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信息化,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军事等领域发展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国家信息化水平,走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促进我国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方针是:统筹规划,资源共享,深化应用,务求实效,面向市场,立足创新,军民结合,安全可靠。

    2006-2020年期间,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具体战略目标是:

    2 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 实现信息技术自助创新、信息产业发展的跨越。

     提升网络普及水平、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信息安全保障水平。

     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的能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能力和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1.3

    电子政务

    1、电子政务的概念、内容和技术形式

    1)电子政务概念

    电子政府是指政府机构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政府组织机构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电子政务模型可简单的概括为两个方面:政府部门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办公的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决策科学化;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充分进行信息共享与服务、加强群众监督、提高办事效率及促进政务公开等等。

    上述的为狭义的电子政务,广义的电子政务概念除包括狭义的电子政务外,还包括电子党务、电子政协和电子人大等。

    2)电子政务的内容

    电子政务的内容非常广泛,国内外也有不同的内容规范,根据国家政府所规划的项目来看,电子政务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 政府间的电子政务  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  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

    当然政府部门的内部网络除支持政府内部业务之外,更是电子政务的网络基础。 3)电子政务的技术形式

    电子政务从技术上讲,包括如下内容:

    第一:电子政务是必须借助于电子信息化硬件系统、数字网络技术和相应软件技术的综合服务系统:硬件部分:包括内部局域网、外部互联网、系统通信系统和专用线路等;软件部分:

    3 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信息传输平台、权限管理平台、文件形成和审批上传系统、新闻发布系统、服务管理系统、政策法规发布系统、用户服务和管理系统、人事及档案管理系统、福利及住房公积金管理系统等十个系统。

    第二:电子政务是处理与政府有关的公开事务、内部事务的综合管理系统,包括政府机关内部的行政事务外,还包括立法、司法部门以及其他一些公共组织的管理事务,如检务、审务、社区事务等。

    第三:电子政务是新型的、先进的、革命性的政务管理系统。电子政务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政府管理事务原封不动的搬到互联网上,而是对其进行组织结构的重组和业务流程的再造。因此,电子政府在管理方面与传统政府管理之间有显著的区别。

    2、电子政务建设的过程模式和技术模式

    电子政务不仅仅是政府信息中心的工作,不是体制改革办公室的工作 ,而是各级领导,尤其领导班子一把手的工作。

    电子政务系统的建立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是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在服务内容实施方面,是一个从试行到适应、由怀疑到自觉贯彻的长期过程。各层领导的决心、各层领导的示范和领头作用,既是建立电子政务系统的关键,也是实施电子政务的关键。

    3、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适应改革开发和现代化建设对政务工作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和监管的有效性,更好的服务企业、公民和社会;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通过积极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增强政府工作的科学性、协调性和民主性,全面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加快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原则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电子政务建设要坚持以下原则: (1)统一规划,加强领导 (2)需求主导,突出重点。 (3)整合资源,拉动产业。

    4 (4)统一标准,保障安全。

    4、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1)目标

    “十五”期间建成的或完善的各级电子政务应用系统,能够积极支持和大幅度提高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公共服务能力,电子政务体系框架将初步形成,为下一个五年计划期的电子政务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主要任务

    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任务有:

    (1)建设和整合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 (2)建设和完善重点业务系统。 (3)规划和开发重要的政务信息资源。 (4)积极推进公共服务。

    (5)基本建立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6)完善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 (7)加强公务员信息化培训和考核。 (8)加强推进电子政务法制建设。

    1.4

    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

    1、企业信息化的概念、目的、规划和方法

    1)企业信息化的概念和目的

    概括地说,企业信息化就是“在企业作业、管理、决策的各个层面,科学计算、过程控制、事务处理、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引进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改革管理体制和机制,从而大幅度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

    通俗的讲,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将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到企业的生产和运营管理中,

    利用信息技术来改造和提升自己的业务和管理水平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贯彻先进的管理理念,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去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

    5 理和销售等等,及时为企业的决策系统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决策信息和决策参考,以便对需求做出迅速的反应,其本质是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信息化首先需要从合理有效的规划开始。企业信息化规划,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在理解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与业务规划的基础上,诊断、评估企业管理和信息技术的现状,优化企业业务流程,结合所属行业信息化方面的实践经验和对最新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掌握,提出企业信息化发展趋势的远景、目标和战略,制定企业信息化的系统架构、确定信息化系统各部分的逻辑关系,以及具体信息系统的架构设计、选型和实施策略,协调发展的进行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及时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以及有效充分的利用企业的资源,以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企业信息化的规划和方法

    将通过下面九个步骤来进行有效的信息化规划: (1)环境分析

    环境分析是规划的依据。需要深入分析企业所处的国内外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企业具有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发展机遇与威胁等。其中包括要分析行业、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发展特点、发展动力、发展方向以及信息技术在行业发展中起的作用,除此之外还要了解同行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包括具体技术、实现功能、应用范围、实施手段以及成果和教训等。 (2)企业战略分析

    企业信息化是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服务的,为了进行企业信息化的规划,在这部分,要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需求。通过分析,明确企业战略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使信息化更好的支持企业的发展战略。 (3)分析与评估企业现状

    对企业的现状进行分析与评估应从一下两个方面着手:企业的业务能力现状和企业的信息技术能力以现状。

    (4)企业关键业务流程分析与优化

    分析并确定那些流程中不合理,效率低、与企业战略不符的流程与环节,发现能够在现有环境中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并使企业获得竞争力的关键业务驱动力以及关键流程,从而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和外部环境,进一步优化流程。 (5)信息化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在企业战略分析和现状评估的基础上,按照优化流程的业务运作模式,制定企业适应未来发展的信息化战略,指出信息化的需求。需求分析包括系统基础网络平台、应用系

    6

    统、信息安全、数据库等需求的等。 (6)信息化战略的制定

    制定企业信息化的指导纲领并适时调整,争取企业以最适合的规模、最适合的成本、去做最适合的信息化工作。包括:

     根据企业的战略需求,明确企业信息化的愿景和使命,定义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和企业信息化在实现企业战略过程中应起的作用。

     起草企业信息化的基本原则。它是指为加强企业信息化能力而提出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性的方针。

     制定信息化目标。明确信息技术对每一个业务支持的理想状态,即IT战略目标。 (7)确定信息化的总体构架和标准

    在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基于业务发展需求和对信息化的需求,首先从系统功能、信息架构和系统体系的三个方面对信息系统应用进行规划,确定信息化体系结构的总体构架,同时还需要拟定信息技术标准。 (8)信息化项目分解

    分析整个信息化过程中的资源投入和工作重点中存在的问题,确定弥补差距所需要的行动,将整个信息化过程分解为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若干项目,定义每一个项目的范围、业务前提、收益、优先次序、以及预计的时间、成本和资源;并对项目进行分派和管理,选择每一个项目的实施部门或小组,确定对每一个项目进行监控与管理的原则、过程和手段。 (9)信息化保障分析

    针对每个项目,进行保障性分析,即按重视性排列优先顺序,进行准备度评分,并根据结果做出初步取舍,形成路标规划,然后对项目进行财务分析,根据公司财力,决定取舍。

    2、企业资源规划

    ERP概念由美国公司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它是由MRP逐步演变并结合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而来的,大致经历了基本的MRP、闭环MRP、MRPII和ERP四个阶段。 (1)20世纪60年代初出现了基本的MRP(物料需求计划)。

    (2) 20实际70年代,出现了考虑了企业现有的生产能力的闭环MRP。 (3)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制造资源计划。

    (4)20世纪90年代,在MRPII中引入质量管理、设备管理、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

    7 形成了统一的企业资源计划,即ERP。一般来说,ERP是用来识别和规划企业资源,对采购、生产、成本、库存、销售、运输、财务、人力资源等进行规划和优化,从而达到最佳资源组合,使企业利润最大化。表面上看,ERP是一个软件,实际上他体现了最新的企业管理思想。

    3、客户关系管理

    CRM系统是基于方法学、软件和互联网的以有组织的方式帮助企业管理客户关系的信息系统。它的意义如下:

    (1)CRM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注重的是与客户的交流,企业的经营是以客户为中心,而不是传统的是市场或产品为中心。

    (2)CRM在注重提高客户满意度的同时,一定要把帮助企业提高获取利润的能力作为重要指标。

    (3)CRM的实施要求企业对其业务功能进行重新设计,并对工作流程进行重组(BPR),将业务的中心转移到客户,同时要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有重点的采取不同的策略。

    4、供应链管理

    1)供应链的概念

    供应链描述的不仅是企业间的采购、供应关系,还包括与外部供应链成员的联系。关于供应链的现代概念,有三个组成部分: (1)核心企业

    供应链系统中一般都会有一个企业在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对网链中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调度等工作协调中心的作用,称该企业为核心企业。供应链关注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以及与一切前向的关系,核心企业与用户、用户的用户以及一切后向的关系。 (2)战略伙伴的关系

    早期的自发企业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大都是各自为战,往往缺乏共同的目标;现在,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更加注重建立供应链中的战略伙伴关系,都积极的寻找有效方法,与重要的供应商和用户更有效的协同开展工作,以便对供应链这一复杂系统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进而从整体上降低产品或者服务的成本,取得更好的绩效。 (3)增值练

    8 供应链也是一条增值链,在整个供应链过程中物料会增加价值,给相关的企业带来收益。 2)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思想和方法,是在满足服务水平要求的同时,为了使产品或服务成本达到最低而采用的供应商、制造商、仓库和超市有效结合成一体来生产产品,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各种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并把正确数量的产品在正确的时间配送到正确的地点的一套管理方法。

    5、企业应用集成

    1)企业应用集成的概念

    EAI是一个商业计算术语,指的是帮助企业升级、合并、整理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计划、方法和工具。通常,企业已经有一个旧的应用系统及数据库,当它增加或迁移到新的采用了Internet、e-commerce、Extranet以及其他新技术的系统时,常常还希望保留那些旧的系统。 EAI会针对企业的业务和应用制定一个总体规划,并考虑如何使已有的应用适应新的方案,然后设计一些有效的方法,在增加新的应用和数据的同时,使已有的系统得到重新应用。 2)EAI的目标 EAI有如下目标:

    (1)使得企业具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开发的应用集成信息系统,建立企业的信息门户。 (2)实现企业内保留的原有应用程序、数据源和新增的应用程序、数据源之间的信息共享、数据通信、功能交互、无限制的分享数据和业务过程。

    (3)通过EAI。对企业的业务过程进行重组、再造,转变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加快资金流转,全面提升企业的运作效率、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实现系统的管理目标,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4)通过构建这样一个集成的、面向客户的、高度伸缩性的信息系统,为企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3)企业应用集成的层次

    企业应用集成包括企业内部应用集成和企业间应用集成。

    ① 企业内部应用集成(Inter-EAI)又包括如下三个层次的集成:  部门内部集成

    9  部门之间集成  企业内部集成

    ② 企业间应用集成(B2B-EAI)又包括如下二个层次的集成:  稳定集成  随机集成

    6、电子商务

    根据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电子商务概念可分为原始电子商务与现代电子商务。 1)原始电子商务概念

    使用电子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商务活动。凡使用了诸如电报、电话、广播、电视、传真以及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等手段、工具与技术进行商务活动,都可以称之为电子商务。

    2)现代电子商务的概念

    使用基于互联网的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和在线支付方式进行商务活动,可以认为EDI电子数据交换是连接原始电子商务和现代电子商务的纽带。

    通俗的讲,电子商务是指交易当事人或参与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主要是因特网)所进行的各类商业活动,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贸易。

    电子商务可分为企业对终端客户的电子商务(B2C)、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B2B)、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电子商务(B2G)、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C2C)等四种主要类型。 当然企业的内部网络除支持企业内部业务之外,更是电子商务的网络基础。

    1.5

    商业智能

    1、商业智能的概念

    商业智能能将组织中现有的数据转化为知识,帮助组织做出明智的业务经营决策。商业智能能够帮助组织的业务经营决策,既可以是操作层和战略层的决策。为了将数据转化为知识,需要利用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工具和数据挖掘技术。商业智能是数据仓库、OLAP和

    10 数据挖掘技术等的综合应用。

    商业智能是一种解决方案,是对商业信息的搜集、管理和分析过程,目的是使企业的各级决策者获得知识或洞察力。促使他们做出对企业更有利的决策。商业智能一般由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数据备份和恢复等部分组成。商业智能的关键是从来自企业或组织的许多不同IT系统的数据中提取出有用的数据并进行清理,以保证数据的正确性,然后经过抽取、转换和装载,即ETL,合并到一个组织级的数据仓库里,从而得到组织数据的全局视图,在此基础上利用合适的查询和分析工具、数据挖掘工具OLAP工具等对其进行分析和处理(这时信息为辅助决策的知识),最后将知识呈现给管理者,为管理者的决策过程提供支持。

    1.6 习题及其分析

    习题1

    建设企业信息系统因遵循一定的原则,应该自上而下的规划和自下而上的实施。

    支持整个企业需求的信息系统规模都比较大,这样大的系统应该是自上而下的规划和自下而上的分部实施,这样信息系统才能按部就班的以模块化的形式进行建设,并照顾到企业的重点部门和资金投入的问题。 习题2 电子政务和传统的政务的业务流程不同。

    所谓电子政务,是指国家机关在政务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和办公,并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电子政务建设不是简单将政府原有的职能计算化或网络化,由于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政府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难度大大降低,使得政府在行为方式和组织结构等方面的优化重组成为现实。

    所以电子政务是一项重要的政府创新,是政务活动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它可以导致政府结构的调整以及业务流程的重组,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传统的政府办公以纸质文件或传统媒体为信息传递、交流的媒介,而电子政务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协同办公系统、WWW网站等交换、发布信息,办公手段和其与公众沟通的手段有了重大的变化,变得交互性更强和交互性更强,效率更高。

    11 习题三

    财务管理强调的是事后核算,实际发生原则是财务管理的首要原则。

    ERP软件强调的是“事前计划、事中控制、时候分析”的管理理念和及时调整。

    而一般的进销存软件就是针对企业的库存开发的,是在库存模块的基础上加上了采购和销售的模块所构成的。使用进销存软件能够大致了解到企业某些原材料采购数量、库存数量、销售数量以及他们各自的资金占用情况,但是了解不到企业比较关心的每种产品的成本构成等信息。 习题4 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是企业信息系统的重要目标。

    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推动、替身和发展各个行业、造福于人类社会的过程。 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将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到企业的生产和运营管理中,利用信息技术来改造和提升自己业务和管理水平的过程。

    信息化的过程是通过一个个的项目来完成的。这些项目建成的信息系统作为各行业、各单位的数字神经系统,支持和推动相关行业和相关单位的发展。

    信息系统的功能就在服务各行业、各单位的过程中得以体现,如一个企业的MRP系统,它的功能不仅支持企业的进销存业务,还要支持生产和财务,根据具体企业的需要,MRP还可以具有其他的一些功能,同时MRP要求各部门各业务的数据统一和集中。

    因此,企业信息系统不仅支持企业的单个业务,集成的企业信息系统也支持企业的业务协同,进而支持企业的信息共享。

    习题五

    企业信息系统项目的基础是企业项目战略规划,规划的起点是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和信息需求转换为信息系统的目标,实施信息系统项目是为企业建立数据处理中心,以满足各级管理人员关于信息的需求,它坚持以应用为中心的原则。

    12

    看了之后懂得的实在很多!

    推荐访问:信息化 基础知识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