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范文大全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正文

    全面小康建设党课讲话稿

    时间:2021-10-06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全面小康建设党课讲稿

    《中国共产党章程》第八条规定:“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按照这一规定,党支部、党小组就是党内“三会一课”的责任主体,应该承担好策划、组织党员接受党课学习的任务。东星资源网精心为大家整理了全面小康建设党课讲稿,希望对你有帮助。

    全面小康建设党课讲稿一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立了党的新世纪新阶段新的奋斗目标。她为全国人民描绘了一幅小康社会的美妙蓝图。提出要在本世纪前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使十几亿中国人都得到实惠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个奋斗目标,连同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战略部署,共同构成了我们党和国家在新世纪之初的行动纲领。

    “小康社会”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所熟悉的一个概念,是人们十分向往和追求的一种比较富足的社会生活。邓小平同志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赋予这个概念以崭新的含义。邓小平同志指出:“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八百美元”,这样就必须是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这一万亿美元,反映到人民生活上,我们就叫小康水平;

    反映到国力上,就是较强国家”。为了实现小康,在小平同志“中国式现代化”、“翻两番”、“在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等一系列战略构想的基础上,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是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据统计,“三步走”的第一步目标,1987年已经达到;

    第二步目标,到1997年就提前完成;

    “人均800美元”的目标,到2000年胜利实现,实际达到854美元。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当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所谓新的发展阶段,是在胜利实现前两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的基础目标即将完成时,党的十五大就对我国到2019年、2020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发展目标做出了展望:即新世纪头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十五大的这个战略部署,也可以叫做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小三步”。20**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正是与上述这些部署相衔接、相适应的必然结果。

    为什么在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之后,十六大还要提出用大体20年的时间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呢?首先,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发展很不平衡,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同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还很大。即使东部沿海相对发达地区,大城市与山区、农村之间,发展水平也有不小的差距。也就是说,我们目前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基本上还停留在物质性的生存层次上,以精神性消费为特征的小康水平还比较低,同世界发达国家比差距还很巨大,甚至同一些比较富裕的发展中国家比也有较大的差距。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定政策,一定要始终着眼于12亿多人口这个基本事实。十六大报告指出了我们在发展中面临的矛盾、问题和制约因素,强调要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间的艰苦奋斗。因此,本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根据全国的整体发展情况做出的科学判断,是积极的和务实的。

    其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综合发展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大体涵盖了七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从宏观上规定了要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力争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二是规定了让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使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三是要求在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生存性需求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能够充分享受健康向上、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各种文化娱乐。四是在促使城乡居民和个人消费水平从初步小康向比较殷实的小康迈进的同时,能够提供足够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五是在提高生活消费水平的前提下,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六是在人得到全面发展的同时,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七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可望又可及的,它蕴含了十项具体指标。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越过3000美元;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000元(2000年不变价);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纯收入8000元;

    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

    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

    六是城镇化率超过50%;

    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达到20%;

    八是大学入学率20%以上;

    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以上;

    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总体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实现这个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这是因为(一)21世纪初,我国工业化进程已跨越初级阶段,进入中期阶段。但是,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主体,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决定了现代化的路程还很漫长。(二)从全国范围看,“三农”问题、城市化进程滞后、地区差距和收入差距扩大,都说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消除城乡差别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长远看,农村问题的根本解决,要靠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促进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这也是农村现代化和整个国家现代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甚至可能持续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三)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西部地区经济虽然纵向比较也取得了飞速的进步,但横向比较,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呈逐步扩大的趋势。今后一个时期,也就是2019年前,东西部地区发展水平的绝对差距,还将继续扩大。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步伐,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逐步扭转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需要长期艰苦奋斗。(四)目前,农民增收还相当困难,全国农村还有3000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还有6000多万人处于低水平的温饱,已经脱贫的人口中返贫的比例还相当高,城镇还有1800多万人纯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也需要长期艰苦奋斗。(五)未来30-40年,我国将新增人口3亿左右。预计205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与此同时,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的门槛。我们将面临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双重巨大压力,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相当艰巨。(六)我国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土地资源将大量损失,给安全带来巨大挑战;

    污染将加剧水资源的危机;

    矿产资源特别是能源供给不足,对国民经济的支持力度下降;

    石油和木材等资源将主要依赖进口。对国计民生具有战略意义的石油、水、土地、重要矿产资源的储备和保护,需要长期艰苦努力。(七)21世纪全球范围科技将突飞猛进,产业结构将加速调整,我国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总体上占优势的巨大压力。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挑战,我国要缩小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不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是不行的。为此,十六大强调,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这是实现新世纪新阶段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可以肯定,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的祖国必将更加繁荣,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全面小康建设党课讲稿二

    同志们:

    高质量发展是一场关系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没有坚强有力的党建做保证是很难实现的。习近平反复强调,要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为全面从严治觉确立了新标杆。党的建设高质量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是体现在牢牢把握政治统领这一重大原则上。政治建设,是我们党的根本建设。我们之所以感到方向感越来越强,就在于加强了政治统领。比如,在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更加巩固,党的领导进一步加强,我们从来没有感觉到像现在这样主旋律这么响亮、正能量这样强劲、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这样巩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首先,“四个意识”要树得牢。各级党组织都要紧跟总书记步伐,紧扣党中央节拍,带领群众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确保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在xx落地生效。其次,重大关系和重大问题要把握得好。比如,局部和全局的关系,要自觉地在大局下谋划工作,在大局下思考问题,地方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比如,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在一个x亿人口的大市,发展慢了各种矛盾就会凸显;社会如果不稳定,反过来又会影响发展。第三,要善于从政治上观察问题。比如,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政治,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是政治,搞好生态环境保护也是政治。这些问题如果仅从一般意义上去理解,认识就到不了位,标准就高不起来,措施也就落不了地。

    二是体现在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一看家本领上。毛主席说过,如果我们觉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新时代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就是要真信、真学、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信,就是深刻认识这一伟大思想的真理力量和深远指导意义。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靠的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指引。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在邓小平理论的指下,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下,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很多老同志说,读毛主席著作的感觉,就好像在山穷水尽之处忽然有人给你指出了一条出路,在一片黑暗之中有人给你透出一线光明。今天,我们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大的感觉是,当实践中遇到困难时,当工作打不开局面时,当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时,总能从中找到方向、找到答案、找到勇气,这就是真理的力量。真学,就是切实以这一伟大思想武装头脑。对照新时代的要求,干部身上存在的短板不算少,但最大的短板还是理论武装不够。补上这个短板,是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一是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研读原著。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仅要有集体学习的制度,更要养成平时自学的习惯。如果一个同志一个月能读上5篇,一年下来就是60篇,这个要求不算高,但也不一定都做到了。二是要努力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比如,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如果我们真正在思想上树牢了,就会在脱贫攻坚等工作中投入更多的精力;总书记强调的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如果深刻理解了,就会自觉在工作中担责、担难、担险;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如果在头脑中真正扎根了,就不会去搞那些花花哨哨的东西。三是要和实践对接、向群众请教。关起门来是学不好的,只有到实践中学,到群众中学,才能找到老师,接上地气,真正学懂弄通。真用,就是把学习成果体现在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上。我去地方调研时说过“看特色识干部”的话,就是说哪个地方如果能够看出工作特点来,就说明这个地方的干部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做得好、工作水平层次高。

    三是体现在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上。政治生态是检验我们管党治党是否有力的重要标尺。一个地方政治生态好,主要表现是风清气正。什么是风清气正?就是领导有威信、干部有激情、群众有信心。领导的威信来自哪里?关键是两条:一要干事,二要干净。干部的激情来自哪里?关键在于用人导向正、工作导向实、考核导向准,能够把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激发更多干部忘我工作、干事创业,让干部感到干不好工作就寝食难安、对不住组织。群众的信心来自哪里?关键也是两条:一是要让他们看到党的形象越来越好,感受到党组织是主心骨,可以依靠和信赖;感受到党的干部有好作风,真心实意为他们服务;感受到党员像党员,困难面前能挺在前面。二是发展的成果越来越多,群众从中能得到实惠。群众信心不断增强,本身就是巨大的正能量。

    四是体现在凝心聚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上。党的建设历来是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的,从来不是一项“虚工作”,其“实”和“效”就体现在不断推进党的事业发展上。“四个伟大”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奋斗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是车之两轮,党就是中间“驾辕”的。如果“驾辕”的不够坚强有力,实现奋斗目标就没有希望。为什么强调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因为只有我们党不断强筋健骨,变得越来越有力量,才能更好地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抓好第一要务。就我市来说,尽管经济总量很大,但人均水平不高、发展质量不高,科学发展的任务还很重。完成总书记交给我们的使命,哪一个方面都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我们必须始终把党的建设牢牢抓在手上,不断提高水平,以此来推动经济发展的高质量。

    五是体现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上。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大量事例证明,哪个地方发展得好、社会和谐稳定,必然和基层党组织强有关;哪个地方比较乱,黑恶势力猖獗,必定和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相连。近年来,我们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上下了很大工夫,但依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市委之所以强调要像重视市县换届一样抓好村(社区)“两委”换届,就是因为它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我市有x万个基层党组织、x万名党员,如果每个基层党组织都建强了,每名党员的先锋作用都发挥好了,xx再次崛起就有了坚实支撑。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三基”建设,建强基层组织、夯实基础工作、提升基本能力,以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过硬,为党的建设高质量作出贡献。

    六是体现在党的工作机制务实管用上。制度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真正管用。在党的工作机制上,过去有不少好的做法,现在依然管用,要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比如,领导干部经常下基层调研就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好机制。同老百姓坐在一条板凳上,学会了群众语言,就容易跟老百姓沟通;坚持寓教育于服务之中做群众工作,就会事半功倍。比如,领导干部讲党课就是推动学习的好机制。因为如果不认真学习、思考和准备,就讲不深、讲不透,就经不起干部群众的评判。比如,交纳党费和佩戴党徽就是强化党的意识的好机制。党员自己去交党费,就会时刻想到自己是个党员,就要履行党员义务;党员戴上党徽,随时接受群众监督,就会感受到身,上始终有沉甸甸的责任。比如,多掌握干部平时的表现和老百姓的口碑就是考察干部的好机制。不能到用干部的时候才仓促考察,平时就要积累情况,这有利于更全面地了解和识别干部,也是提高干部工作质量的重要方法。机制要务实管用,还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进行创新。比如,有些基层单位实行的党员积分管理就是推动党员发挥作用的好机制。用积分记录党员表现、衡量党员作用,能激发党员的内生动力,调动党员的积极性。比如,经常研判社会风险点,有针对性制定防范措施,把工作关口前,就是做好稳定工作的好机制,实践证明也十分有效。我们要及时总结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并及时上升为制度,实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载体创新,真正做到用好的制度管人管事管权。

    怎么实现党的建设高质量?关键是要抓好“三个注重”。一是注重根本建设。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思想建设为引领,做到纲举目张,带动党的建设整体推进。比如说,党的工作的中心环节就是组织众、动员群众、教育群众,抓住了这些就抓住了根本。二是注重基础建设。只有党的组织、党员队伍强起来,党的建设才会真正得到加强。如果每一个基层党组织说话都有人听,发出号召都有人跟,如果每一个党员身边都能凝聚起一批群众,我们党的力量就更加强大。三是注重长远建设。推动党的建设高质量,不能抓抓停停、时紧时松,必须经常抓、见常态,深入抓、见实招,持久抓、见长效。既要立足解决当前问题,更要瞄准长远目标,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坚持“三个注重”,在党的建设上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定落实“两个坚决维护”,始终对党绝对忠诚。坚决维护习近平权威和核心地位,坚决维护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对党绝对忠诚,这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对党员干部的最桐本要求。我们讲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央不能停留在一般性表态上,而要落实到一个个具体的行动上。我们都要经常同一间自己,每当中央作出重大决策部署、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之后,有没有自觉地学习,学习的效果有没有转化成工作成果?对总书记倾心倾力抓的脱贫、环保等工作,自己抓得实不实、盯得紧不紧?每年到基层联系点去了几次?督促解决了多少问题?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有没有走样,有没有搞变通,政治的弦是不是绷紧了?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平时有没有意识到,是不是等领导批示了之后才去动手解决?落实“两个坚决维护”,始终对党绝对忠诚,不能有丝毫杂质,不能有丝毫虚假,必须体现在对总书记的步伐步步紧跟上,体现在对党中央决策部署听令而行、闻令而动上。

    二是坚定理想信念,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动实践。开展学习教育为的都是“补钙”,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理想信念说到底就是信仰,信仰缺失了,就会“骨质疏松”,得“软骨病”。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不是通不可及、虚无绿缈的,而是要通过一个个阶段性目标的实现,一步步向远大目标迈进。让xx再次崛起,打开了各地方、各部门、每个人出彩的无限空间。衡量我市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是否坚定,很重要的就是看他能否为xx再次崛起贡献力量。大家都要结合实际,找到出彩的发力点,每个同志都要考虑为xx再次崛起做什么,通过无数大大小小的出彩,共同描绘出浓墨重彩的美好画卷。

    三是强化理论武装,真正做到学懂弄通做实。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决定着政治敏锐的程度、思维视野的广度、思想境界的深度。理论武装不能简单理解为读几本书、写几本笔记,要做到学深悟透、知行合一。要把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当前要结合即将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章为学习重点,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二卷结合起来学,对标党的指导思想,对标入党誓词,经常照一照自己,切实学思践悟。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要做好“结合”“转化”的文章,把理论学习与开展调查研究、推动工作结合起来,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把各种情况搞清摸透,不断完善工作思路、目标和举措,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指导性。

    四是厚植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良好政治生态。总书记指出,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1940年2月,毛主席在延安民众大会的讲演中十分自豪地说,这里一没有贪官污史,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一口气讲了“十个没有”,反映了当时延安良好的党风、政风,正是这种积极向上的党内政治文化,奠定了我们党渡过难关的根基。我们倡导和弘扬的党内政治文化,就是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比如忠诚老实,这是党内政治文化的基石,从1922年的党章到今天的党章,历经17次修改,但始终都把忠诚老实铭刻在党章上。比如实事求是,这是党内政治文化的精髓,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直都把实事求是作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注重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政治智慧,传承革命文化的精神特质,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从精神中汲取营养,通过厚植政治文化培育风清气正的土壤,形成健康清朗的政治生态。加强党内政治文化,既要靠各级党组织去推动,也要靠每个党员干部身体力行,要全面坚守,全方位向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对标看齐;要落细落小,体现在日常工作生活的一言一行中;要长期坚持,一辈子牢记、一辈子践行、一辈子维护。

    五是树好用人导向,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导向就是风向标。风往哪里吹、旗子往哪里打,党员干部就会跟着往哪里走。最近,中央出台了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就是一个重要导向。当前,我市干部队伍总体上是担当作为的,干事创业的激情是高的,这是一个基本判断,否则就不会有今天发展的好局面。但也应该看到,一些干部不同程度存在畏难、焦虑、困惑等情绪。这里有干部理想信念不坚定、价值观出现偏差的原因,也有能力不适应、对从严监督不适应的问题,还有工作中激励手段不到位、制度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对干部既要严管约束,也要厚爱激励。选好人、用对人,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激励。用人导向一定要鲜明,就是要坚持好干部标准,突出事业为上、以事择人,大力选拔敢于负贵、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尤其是在关键时刻、重大任务面前豁得出来、冲得上去的干部,长期在艰苦地区默默工作作出贡献的干部,一贯自我要求严格、保持低调的干部,党性观念强、自觉服从组织安排的干部,真正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机会有舞台,让政治强、作风实、不张扬的干部挑重担。

    六是全面提升本领,涵养干事创业底气。新时代,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的矛盾和问题发生了深刻变化,工作对象和工作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党员干部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对于一级党组织来讲,本领强不强,关键看能不能领好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发展,把广大干部群众凝聚在党的旗帜下,这就需要不断增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对于广大干部来讲,本领强不强,主要看是否具备了党的十九大报告讲的“八种本领”。比如,学习本领。市委巡视发现,某县县委班子9人有8人答不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某县科级干部培训班毕业时进行应知应会知识测试,有一个干部只得了7分。试想,连最基本的知识都不知道,又怎么能做好自己的工作呢?连入党誓词都不知道,又怎么能对党忠诚呢?比如,群众工作本领。现在有的干部与群众交谈,喜欢讲空话、大话、套话、官话,这样群众只会和你越来越远。如果我们真心实意给群众办实事,把关怀送到关键时,效果就大不一样。有的地方党组织在易地扶贫撤迁中,先把领袖像挂在搬迁户的新家里,老百姓就会感觉这个新家是党给的,是习近平给的,就会发自内心地感激党、感恩领袖。这就是做群众工作本领强的表现。比如,驾驭风险本领。总书记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三个一以贯之”的重要方面,充分表明了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对各种风险要做到心中有数、提前防范、及时处置、有效应对,不让小风险演化为大风险,不让个别风险演化为综合风险,不让局部风险演化为区域性或系统性风险。在能力问题上,我们都不能说自己很强了,都要有危机感。要认真落实总书记要求,扎扎实实学习、扎扎实实磨炼、扎扎实实提高。

    七是持续转变作风,赢得人民群众真心拥护。作风,是党在人民群众中的样子。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稍一放松就会反弹。党中央抓八项规定这么长时间,仍有人当耳旁风,“四风”反弹回潮隐惠犹存,必须紧盯不放、寸步不让、深挖不止。比如,工作不实问题。有的工作浮在面上,搞应付了事、短期行为,基础没打实、心里没有底,一遇到检查就心慌急躁,甚至搞弄虚作假。前段时间,中央第一环保督察组就在我市发现了几起造假问题。弄虚作假,看似聪明,最终既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比如,“面子工程”问题。有的地方同一地块先后4次举行项目开工莫基仪式,但至今没有一个项目落地。如果为了“面子”牺牲“里子”,不仅加大行政内耗,还会损害党和政府形象。比如,“文山会海”问题。现在虽有了一定程度地解决,但从市里到下面,问题还是不少,甚至有些地方和单位会议文件数量不减反增。会议不能不开,关键是要解决问题;文件不能不发,关键是要提高执行力。解决这些问题,要从市里带头,一级做给一级看。比如,行动少落实差的问题。有的地方和单位热衷于向上申请规划、试点和政策支持,但把牌子扛回来后,放在那里睡大觉,推进和落实的成效不明显。比如,特权思想问题。有的地方办公用房超标、超标准接待等特权现象依然存在。我们要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一刻不停歇地纠正“四风”,特别是大力整治变异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切实管出习惯,化风成俗。

    八是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夺取压倒性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大批腐败分子被绳之以法,被疏远了的党群关系又拉近了,被损伤了的党的形象又重塑了。但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至今还有些人不警醒、不收敛、不收手。近年来群众对基层干部的举报数量上升很快,这说明正风反腐向下传导的压力还不够。各级党组织要扛稳压实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各级党委(党组)书记要严格落实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依法依纪履行职责。要一个阶段盯住一个阶段的突出问题,以坚如磐石的决心、坚不可摧的意志把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要用好用活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特别是要找到监督提醒的有效办法,让更多的党员干部知错知止。身边的典型案件更有说服力,比开多少次会议的效果都要好。在这方面,我市探索的以案促改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要持续深化,推动常态化、制度化,把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增强“查办一起案件,教育一批干部,完善一套制度,解决一类问题”的效果。中央巡视组很快就要反馈意见了,要把抓好巡视整改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把整改成果转化为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实际成效。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每一名党员干部都是参与者、实践者,而不是旁观者。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更要思考该交上怎样的答卷。大家要多想想肩上的责任担当是什么、组织的信任希望是什么、群众眼里的期盼是什么,倍加珍惜建功立业的难得机遇和干事创业的宽广舞台,带头树牢“四个意识”,带头解放思想,带头真抓实干,带头服务群众,带头严格自律,在社会发展历程中留下脚印,在干部群众中留下口碑,真正无愧于伟大的时代,无愧于善良的百姓,无愧于美好的人生。要树起更高的工作标准。工作标准高低,体现格局站位,决定事业成败。现在一些同志不是不想干事,而是不适应新时代的变化,思想观念、知识储备、能力素质没有及时跟上。如果把过去比喻成上高中,现在就是上大学,标准和要求大不一样了,我们要识变、应变、求资,自觉用新时代的新标准来审视问题、应对挑战、推进工作、争创一流,以高标准来实现高质量要主动转变领导方式。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乃至发展方式的转变,归根结底都源于领导方式的转变。新时代能不能选准方向、走对路子、取得实效,关键看领导方式是否科学有效。现在有不少同志之所以在工作中有时感到迷茫、感到无奈,关键在于领导方式没有转变过来。比如,怎么运用市场经济的思维、把握创新的规律来培育发展新经济;比如,怎么以法治的思维和法治的方式来处理信访维稳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改变过去的老套路,在创新领导方式中打开工作新局面。要习惯在监督下开展工作。“严”本来就是管党治党的常态,全面从严治党是向本源的回归,既没有退路,更不会停歇,越往后笼子扎得越紧,越往后要求越严。对于这种大趋势,大家都要问一问自己,头脑是不是清醒了,认识是不是透彻了,是不是都做好准备了。巡视巡察、检查督察、督导考核等各种监督已成为常态,如果不去主动适应,把日常工作做扎实,就会疲于应付,甚至犯低级错误。监督不是束缚,也不是不信任,而是一种正常的工作方式。如果我们真正在思想上把监督当作对自己的关心、支持和爱护,当作加强改进工作的动力和鞭策,学会在监督下修身律己、担当作为,就会有更宽广的胸襟、更坚定的自信、更从容的态度,行得更稳、走得更远。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xx今天发展的成就是亿万xx儿女顽强拼搏、接力奋斗的结果。长期以来,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置身于这片充满生机的沃土,我们从来没有感到像今天这样离梦想这么近,从来没有感到像今天这样信心这么足。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同志们,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调研指导xx时的重要讲话,解放思想,担当作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懈奋斗,努力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全面小康建设党课讲稿三

    隆重庆祝了新中国71华诞,走过了极不平凡的2020年,岁月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对近14亿行进在民族复兴金光大道上的中国人民来说,这一次的跨年钟声,格外激荡人心;这一刻,寓意非同一般。2020年,这将是全面小康社会如期建成、我们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成功实现之年。这一年,必将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光辉一笔!

    让我们热烈地拥抱2021年!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人民亲切地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掷地有声地宣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必须实现,而且必须全面实现,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

    人民亲切地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憧憬满怀:“我们将努力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那将是中国历史乃至人类发展史上一个令人激动的重大时刻。”

    ……

    2020年,全面小康将圆满收官,时光正在见证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筚路蓝缕、胼手胝足创造的人间奇迹!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从2000多年前的《诗经》开始,“小康”作为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代名词,就成为中华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和社会理想。然而,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小康对于广大百姓只是镜花水月。进入近代,列强入侵、危机重重,民生凋敝、水深火热,“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小康更成为中国人遥不可及的奢望。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坚定扛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大任,团结带领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确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与人民心心相印的中国共产党,最懂得人民站起来之后的所思所盼。

    1955年,毛泽东同志信心满怀地宣告:“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社会主义新中国激情浩荡,亿万人民意气风发地投身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热气腾腾的社会主义建设,用自己的双手一砖一瓦“建设一个新世界”。

    历史定格这一幕。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小康之家”的概念。

    “小康”这一古老而美好的概念,从此被创造性地用来诠释中国现代化坐标上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小康”,这一亿万人民日益耳熟能详的时代语词,以它特有的吸引力,激励与召唤着一个时代的进取精神,推动着中国大步迈向未来。正是怀着对这一美好愿景的真诚向往,党团结带领人民规划了奋斗目标,明确了发展战略,在拼搏苦干中闯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道路越走越宽广,小康梦想越来越清晰,现代化内涵越来越丰富。从温饱到小康,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追求小康生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小康的宏伟蓝图壮美似锦。这是一个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的全面小康,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环境生态更加友好的全面小康。

    全面小康,谈何容易?改革开放伊始的1978年,中国还有数以亿计的绝对贫困人口。那时,“排队、凭票、缺货”是常见的场景,人们梦寐以求的是拥有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三转一响”,彩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四大件”更是奢望。那时,成为“万元户”,是许多家庭奋斗的标杆。

    治理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凝聚起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披荆斩棘、勇往直前,不断刷新世界减贫的历史记录。从1978年到2012年,中国的绝对贫困人口减少了将近7个亿。

    成绩无比巨大,但更难走的路还在后面。2012年,打开中国的国情版图,832个贫困县、12.8万个贫困村、9000多万贫困人口赫然入眼。这些地区绝大部分属于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生产生活条件差、自然灾害多发、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因病致贫、贫困代际传递、产业发展滞后问题突出……

    “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让9000多万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把这个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短板补齐,成为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也注定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

    作为这场战斗的总指挥,习近平总书记运筹帷幄,更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始终走在访贫问苦的最前边,冲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

    20**年最后几天,刚刚就任一个多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冒着严寒驱车来到河北省阜平县考察。“阜平不富,死不瞑目。”聂荣臻元帅生前的心愿,促使他一定要去看看。临行前,习近平总书记特意要求不许安排、不能导演,要看真贫、察真情。走进老乡的家中,他仔细询问,认真察看,语重心长地嘱托当地干部和随行负责同志: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不可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定要想方设法让乡亲们快点脱贫致富奔小康。

    20**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省湘西州有名的贫困村十八洞村。在那里,他同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围坐一起,温情地拉家常、话发展,一起商量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好办法。一位不识字也不会说“官话”的苗族大妈,把习近平总书记迎入家中,非常客气地问:“怎么称呼您?”习近平总书记含笑作答:“我是人民的勤务员。”

    以“人民的勤务员”自我定位的习近平总书记,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历史担当,风雨无阻地奔波在一个又一个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用脚步丈量了所有集中连片的特困地区。在一次又一次的考察调研中,他不断思考、谋划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先后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两不愁三保障”“打响脱贫攻坚战”等带有方向性、引领性的战略规划和部署,稳稳地构筑起脱贫攻坚的“四梁八柱”。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面小康,这是无数人用实干和奋斗,用汗水心血乃至生命铸就的现代化丰碑。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虽然没有战火硝烟、枪林弹雨,却同样气壮山河、感天动地。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党的十八大以来的8年间,特别是全面小康进入决胜阶段之后,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截至20**年底,全国95%以上的贫困人口可以实现脱贫,90%以上的贫困县可以实现摘帽。这不仅创造了我国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也是一份世界减贫史上从未有过的成绩单。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三大攻坚战齐头并进,全面小康渐行渐近。

    全面小康,对千千万万中国人来说,蕴含着千钧的力量、无穷的意义,它是一个个家庭梦想成真、笑颜绽放的鲜活故事。这一点,阜平县今日欣欣向荣的景象可以作证,十八洞村今天的幸福生活可以作证,梁家河旧貌换新颜的巨变可以作证,寿宁县下党乡越过越红火的日子可以作证;绿水青山、碧草蓝天可以作证,琳琅满目的商品可以作证,快捷的高铁、便利的网络支付可以作证,欢快的广场舞、遍及世界的中国游客可以作证,无处不在的“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的动人旋律可以作证……

    “蓄之既久,其发必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被压抑的创造激情如江河奔涌的释放,这是新中国70年无惧风雨、高歌猛进、大踏步跟上时代的传奇,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一往无前、不可阻挡的历史必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我们党领导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无比正确,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无比优越。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响鼓重锤、一鼓作气!要看到,当前国内外风险挑战日益增多,面对纷繁复杂的形势,尤需增强定力、坚定信心、砥砺奋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同时也是通向下一个更加伟大胜利的新起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征程即将开启,使命更加光荣、任务更加艰巨。全党必须团结一致、勠力同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紧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奋勇向前,走稳走好三大攻坚战的每一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起点上,继续前行、接续奋斗。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地展望: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这是我们人生之大幸。

    千年梦想,百年奋斗,今朝梦圆。告别贫困,走向富足,我们正向全面小康大步走去。我们必定会以无比的自豪、坚定的自信、永不懈怠的奋斗,决胜全面小康,迎接这“人生之大幸”!

    过去已去,未来已来。2021年,欢迎你!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当代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地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党的十六大所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针对我国目前所达到的低水平、不全面和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状态而言的。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三个“更”,即“更高水平”、“更全面”和“更平衡”。

    2)所谓更高水平,是指到2020年使我国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要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使我国的小康社会建立在一个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之上。具体而言,就是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

    3)所谓更全面,是指到2020年使我国居民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获得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更为充分的满足,获得政治、精神文化生活更为充分的满足,获得优美生态环境和个性自由方面更为充分的满足,等等。

    4)所谓更平衡,是指到2020年使我国目前明显存在的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社会阶层差别等不断扩大的趋势得到扭转并逐步缩小,使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大幅度提高,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总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人类自身的协调发展,其本质是富民强国、民主进步、文明和谐,亦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强国富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需要。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

    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

    第二,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第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

    另外,大力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和平外交,维护和平、稳定的内外部环境,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千万不可忽视。

    全面建设小康将使我国成为 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成为人们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的国家,成为人们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民主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国家。

    构思巧妙,联系材料,有见得!

    我要学习这种写作方式!

    推荐访问:党课 全面小康 讲话稿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