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范文大全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演讲稿 > 正文

    夹竹桃教学设计(4)_夹竹桃教学设计

    时间:2019-02-13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澄迈县第一小学 黄志宽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欣赏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动人的花影,培养审美情趣。

    3、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感受学界泰斗季老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文字,从字里行间感受夹竹桃的特点,以及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季老对夹竹桃特殊的情感,感受季老的人格魅力——夹竹桃精神。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株美丽的植物,请看大屏幕。仔细观察这种植物的叶和花,看哪位细心的同学能有所发现。

    (叶子特别像竹子的叶子,花朵特别像三月开的桃花。)

    板书:竹 桃

    师:的确,这种植物的叶片像竹,花朵如桃。人们就给它取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夹竹桃。

    板书:夹

    师:其实夹竹桃是一种常见的花,在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得到。也许它太平凡了,所以毫不起眼,可为何季羡林先生要花笔墨去描写它,还成了经典名篇呢?

    【设计意图:由夹竹桃的外形特征入手,抓住夹竹桃花和叶的特点,引出夹竹桃特殊的名字,并从它的不起眼提出疑问,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情境。直奔课文主题,属于有效学习。】

    二、初品“季老爱夹竹桃”

    课件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请一位同学朗读这个自然段。这个自然段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对作者来说,夹竹桃在心目中的地位很高,从两个“最”字可以看出来。

    师:这种写法是不是很常见呢?一般人写文章都会这样——以几个“最”突出自己所写的对象。但,看完季羡林的这段自序你会有新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季羡林的自序让学生理解季老文中用的两个“最”字不一般,不寻常,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及初步体会到季老对夹竹桃的特殊情感。】

    课件出示:

    “我扪心自问,我的感情是真实的,我的态度是严肃的,这一点绝不含糊。我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决不下笔去写。” ——《季羡林散文集.自序》

    金科玉律:现比喻必须遵守、不能变更的信条。

    师:看完这段季羡林的自序,你知道了什么?

    师: 我们知道了季老对夹竹桃的这份感情是真实的,是深厚的。

    师:全班同学再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季羡林对夹竹桃不一般的感情。

    再次读完这个自然段,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到底是什么让季老对这种很普通的花情有独钟呢?)

    师: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到文章里找出概括了这个原因的自然段。

    生自读课文。

    【设计意图: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在深入学习前进行质疑,也就是课堂上学生自己生成的学习目标,然后放手让学生去读,进行自我研读解决问题。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三、细品“夹竹桃之韧性美”

    生:第六自然段点明了作者爱上夹竹桃的原因。

    师:请你读一读。

    生读。课件出示:“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师:原来作者喜欢的就是夹竹桃的韧性和幻想。(板书:韧性 幻想)

    师:你们找的和他一样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我紧紧抓住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以作者的感情为主线,以最后一个自然段为突破口——夹竹桃的韧性是作者爱上夹竹桃的原因之一,直奔中心。】

    师:过渡:夹竹桃这样平常的花,因为他的韧性,以及能引起作者许多的幻想,所以在作者心中占有了不可替代的位置。让我们先来感受下夹竹桃的韧性吧。课文哪一自然段直接写了夹竹桃的韧性?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

    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用心读读此段,画出最能体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并写写自己的心得体会。

    学生自读,师巡视。

    【设计意图:文本是主体感悟的语言材料,对文本语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读来完成,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语文新课标也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注重让学生自读自悟“请同学们用心读读此段,画出最能体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并写写自己的心得体会。”在交流时,学生能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挑选自己熟悉、喜爱的句子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这样让学生对夹竹桃的韧性有自己的认识,不用老师再去强硬灌输给学生他们不能理解的东西。】

    师: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你从哪句话中感受到了夹竹桃的韧性?

    预设:

    生:第一句。两个“又”感受到夹竹桃的生生不息。

    课件出示第一句。“悄悄地一声不响”、“又”红色标记。

    生:第一句。从“悄悄地一声不响”,感受到夹竹桃的默默无闻。

    师:它,默默无闻,却又生生不息。这难道不是一种可贵的韧性吗?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夹竹桃的韧性吗?

    预设:读得好:我似乎看到了一株默默中透着坚韧的夹竹桃。让我们学着他的样子一起读好这句话。生齐读。

    读得平淡:我从你的朗读中感受到了夹竹桃的默默无闻,然而似乎韧性还不够。谁再来试试。

    ……

    生:第二句。从“无日不迎风吐艳”感受到夹竹桃的韧性。

    课件出示第二句。“无日不迎风吐艳”红色标记。

    师:你很会找重点词语。“无日不迎风吐艳”就是——

    师:夹竹桃无日不迎风吐艳,那它从什么时候开到什么时候呢?

    生:从春天一直开到秋天。(板书:花期长)

    师:你感受过和煦的春风吗?经历过盛夏的暴雨吗?耐受过深秋的清冷吗?

    在和煦的春风里,许多花——

    生:竞相开放,争奇斗艳,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美不胜收……

    师:在盛夏的暴雨里,许多花——

    生:东倒西歪,枝折花落……

    师:在深秋的清冷里,许多花——

    生:枯萎凋谢……

    师:许多花都会随着季节的更替,气候的变化,盛开、凋谢,不断变化着。而我们的夹竹桃变化了吗?

    生:无日不迎风吐艳。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

    课件点出第一句。

    生齐读。

    师:引读:在和煦的春风里——

    在盛夏的暴雨里——

    在深秋的清冷里——

    师:——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这难道不是一种非常可贵的韧性吗?

    (板书:可贵)

    谁能读好第二句话?

    生读。如果感情平淡,师指导:虽然夹竹桃一年三季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没有改变什么,但是我们读书不应该一个调啊。比如,气候要读出变化,春风可以再温柔些,夏雨还要再猛烈些……

    【设计意图:这课的教学中,我的追求目标是让学生在情境中品读语言,欣赏语言。不仅要让学生领略到夹竹桃的美,更要让学生领略到语言的美。因此在这部分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注重让学生抓住重点的词语,重点体会,提高朗读效果。让学生读出环境的变化,读出夹竹桃旺盛的生命力。】

    师:你还能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夹竹桃的韧性?

    生:第三句。从“无不奉陪”感受到夹竹桃的韧性。

    课件出示第三句。“无不奉陪”红色标记。

    师:“无不奉陪”就是——

    生:没有不陪伴,全都相陪。

    师: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也能说明它“无不奉陪”?

    生:一直,一直。

    师:两个“一直。”令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师:这难道不是可贵的韧性吗?谁能读出这种韧性?

    生读。

    生:第四句。作者把小院里其他花与夹竹桃进行对比更突出夹竹桃的韧性。

    师:你拥有作家的眼光,看出了对比手法的运用。能读好这句话吗?

    师:你们从他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感受到夹竹桃的韧性、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敬佩……

    师:带着感受读此话。

    师:夹竹桃陪伴了哪些花呢?让我们一起去季老的小院看一看吧!

    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

    师:我请三位同学分季节来读一读,此段的首尾两句大家一起读。

    生读。

    师:播放图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片。你觉得季老家小院的花如何?能用书中的一些词语来形容一下吗?

    师:花多吗?简直是——应有尽有啊!

    季老家的小院里,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我不禁要问,夹竹桃在哪呢?

    引读——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前4句。

    师: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同学们,当夹竹桃的韧性在你我心中悄悄生根时,我的心头随之还产生了一个疑问。课文题为“夹竹桃”,著名的语言学家、散文家季羡林先生为何洋洋洒洒用了200来字,一口气介绍了14种夹竹桃以外的花,却只字不提夹竹桃,是浪费笔墨吗?是离题万里吗?

    生:是为了对比衬托夹竹桃的韧性。

    师:原来如此,想必这就是散文所谓的“形散而神不散。”

    (板书:对比烘托 形散而神不散)

    【设计意图:抓住三四小节的花期长短的对比,关注到迎春花的炫耀张扬和夹竹桃默默无闻的对比,花开花落,唯有夹竹桃始终默默开放的对比,通过朗读训练,读出夹竹桃的品格,体会课文的人文性。把课文的表达分解成直观形象的内容。以此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四、再品“夹竹桃之花影美”

    师: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季羡林老先生不仅留恋夹竹桃花期的——

    生读,韧性可贵,

    师:还留恋——

    生读,月光下的花影。(板书:花影美)

    师:浏览第五节,花影的特点是——

    生:引起幻想。(板书:引起)

    师板书:

    师:自读第五节,思考:为什么能引起“我”的幻想?

    生: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

    师:仅仅是这些吗?读读上面一句。

    生读: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

    师:这句给你什么感受?

    生:这句让人感受花香浓烈。

    师:具体从哪感受到的?

    生:“香气却毫不含糊”可以感受到花香浓烈。

    生:从“浓浓烈烈”可以感受到花香扑鼻而来,到处都是花香。

    师:继续小声读读,思考:还能从哪些文字中感受到花香浓烈?

    生:“袭”能感受到。

    师:平时用“袭”形容什么?

    生:形容攻击别人,出其不意。

    生:这里的“袭”形容花香浓烈袭人。

    生:把人都熏醉了。

    师:把“袭”换成“飘”,再读一读,感觉呢?

    生:“飘”给人的感觉花香似有似无。

    生:“飘”没有“袭”感觉花香浓烈。

    师:这就是语言的魅力,作者用词的巧妙。

    师:再读读第五节,看看引起了作者哪些幻想,画出关键的词眼。

    生:地图、荇藻、墨竹。

    师:幻想丰富,齐读幻想的句子。

    生读。

    师:我们一句一句细细读。

    生读:“我幻想它是地图……就像远渡重洋的海轮。”

    师:哪些句子让你具体感受到花影像地图?

    生:“这一堆影子是亚洲……就像远渡重洋的海轮。”

    师:如果作者直接写像地图,没有下面的句子描写,什么感受?

    生:下面的句子描写具体,让人感觉真的看到地图一样,很形象。

    师: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生:单单只写像地图,就显得生硬,不充实。

    师:那哪些句子具体感受到了像“荇藻”?

    生读:“我眼前就真的出现了小池塘,夜蛾飞过……”

    师:那墨竹的具体描写呢?

    生:“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师:是啊。此段不仅有概括讲述,更有具体地描写,让人身临其境;不仅有静态地讲述,更有动态地描绘,把景写活了。层次清晰、语言生动、淳朴不乏味,季老用深厚的语言功底给读者展示出一幅幅美妙的月下花影图。让我们配上音乐美美地读一读。

    师:学语文,我们不仅要学习文字写了什么,还要学会运用,下面展开你的幻想,来写一句——出示【我幻想它是……】

    生写。交流。

    生:我幻想它是南极和北极,它就真的是南北极了。这一堆影子是冰川,那一堆影子是水电站,恰巧有小虫子飞过,那就是中山站和长城站。

    我幻想它是一丛错落有致的珊瑚,它居然就是珊瑚丛了,静谧地沉睡在无边的海底。偶尔有几只小鸟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成了活泼的海洋生物,这只是旗鱼,那只是海龟。

    我幻想它是一张乐谱,这是二分音符;那是八分音符,正巧一只瓢虫爬来就成了一个圆圆的符点,仿佛在等凑齐了音符,就开始演奏“夹竹桃交响曲”。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思维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言能力的基础。

    这个部分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让学生通过仔细阅读对文字产生合理联想,再播放音乐配乐朗读,孩子们朗读的感觉一下子就找到了。在优美的音乐中,在如诗如画的文字中,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此时引发他们的联想——月影下的夹竹桃还像什么呢?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无数美妙的遐想并转换成语言表述出来,既训练了口语表达能力,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月下夹竹桃的美。】

    五、回味“大家的写作态度及情感”

    师:同样是夹竹桃为什么在别人眼里很平常,而在季先生眼里却发现它的花期的韧性可贵和花影的引起幻想呢?

    生各抒己见。

    师:其实这和作者独特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有很大关系,想了解吗?

    课件出示资料。师配乐深情介绍:

    季羡林,生于1911年,1930年考上清华大学,1934年前往德国哥廷根大学深造。1941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由于二战爆发,交通断绝,回国受阻,饱受煎熬的他仍然苦读不辍。

    1946年,他回到阔别11年的祖国,任北大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在文革的十年浩劫中遭受迫害,惨挨批斗,经常被打得遍体鳞伤、不得动弹,还被关过牛棚并下乡劳改。当时许多同志都不堪忍受这种非人的生活,但季羡林面对人生的坎坷,不抱怨,不自弃,甚至笑称“这样的锻炼是古今中外所没有的的。”更令人惊讶的是,季老从“牛棚”出来后,被勒令看楼门,守电话,成为一个“不可见接触者”。然而,他晚上坚持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写成小纸条装在口袋里,白天守楼时,脑袋不停止思考,把散文改成有韵的诗。280万字、8卷本的《罗摩衍那》就这样被翻译出来。

    文革后,他恢复了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职位,还当过北京大学副校长,并且仍笔耕不辍,著作丰硕。

    师:从中,你读懂了什么呢?

    生:我读懂了季羡林先生就像夹竹桃一样充满韧性。

    季羡林先生没有在文革中倒下,就因为他和夹竹桃一样有韧性。

    季羡林先生在饱受迫害的情况下仍然不忘做学问,翻译出史诗巨著《罗摩衍那》,这不正是他夹竹桃般的韧性的体现吗?

    师:同学们,正是夹竹桃般的韧性,支撑着他一步步走向成功。从这平凡的夹竹桃身上,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借夹竹桃他道出了自己的情怀。(板书:状物咏怀)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用缓慢的幻灯片播放,音乐的渲染,深情并茂地介绍,使得学生被这位大师所震惊、感动,同时也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季老喜爱夹竹桃的深层缘由。引领他们感受夹竹桃充满情趣景象的同时,感受其中蕴含的人格魅力。感受到夹竹桃 “摇摇儿女花,挺挺君子操”的妙趣横生的景象和坚韧的品格正是季老的一生写照。季老也兼具了竹的高风亮节与桃的“灼灼其华”。这才是季老喜欢夹竹桃的真正原因。】

    花似人,人似花,文章不是无情物,而是作者精神的寄托,人格的象征啊。想到自己的坎坷经历,看着这充满韧性的夹竹桃,季老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板书:爱)齐读第一段——

    课件出示第一段。

    生读:

    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师:不仅在开头季先生直接表达了对夹竹桃的留恋,结尾也进行了呼应。结构严谨规范。

    出示:【最后一节】生读

    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师:再读季老的这句话,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可以是有关季老的,有关夹竹桃的,有关写作态度和方法的……

    出示读:

    “我扪心自问,我的感情是真实的,我的态度是严肃的,这一点绝不含糊。我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决不下笔去写。”

    ——《季羡林散文集.自序》

    金科玉律:现比喻必须遵守、不能变更的信条。

    【设计意图:再次出示季老的自序,呼应课堂开始,请学生谈感悟,在理解了季老喜欢夹竹桃的深层原因后,汲取季羡林身上的优秀品格,熏陶坚韧不拔的人格精神,感受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拓展本文的教学目标深华本课的人文素养。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完美地统一起来。】

    六、小结

    师:真实的情感,独特的生活体验,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严谨规范的语言文字,这是季羡林写作绝不含糊的金科玉律。正因为此,这篇《夹竹桃》成为了经典名篇。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以夹竹桃花形做板书既形象地体现夹竹桃的美丽,更一目了然地凸显季羡林喜爱夹竹桃的两大原因,将课文的中心内容突出来。夹竹桃狭长的叶片上板书的内容是文章的写法,不仅醒目而且很好地与花瓣内课文内容的板书区分开来,自然不造作,寓意于图,做到美观与实用的辩证统一。】

    推荐访问:夹竹桃 教学设计 夹竹桃教学设计(4) 夹竹桃优秀教学设计 夹竹桃名师教学设计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