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范文大全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演讲稿 > 正文

    【散文】大河奔腾东流去

    时间:2021-09-22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散文】大河奔腾东流去

    我的老家住在周口黄泛区边上,小时候总听大人们老讲泛区泛区的,不知道咋回事,只知道泛区农场地肥水美,欣欣向荣。

    一邻居是六几年的老兵转业回家乡的,他算是村里见过大事面的人了。有一回大家伙儿都端着饭碗聚在胡同里边吃边“喷空儿”,他也在,讲起了黄河和黄泛区的故事,才终于明白,泛区是黄河泛滥区域,指1938年郑州花园口堤岸遭到破坏后的受灾地区。他还引用了陈毅《过黄泛区书所见》诗描述了泛区:“一过黄泛区,水茫茫。陷泥过膝及腰腹,人马欲渡川无梁。”从那时候起,对黄河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1992年底,我18岁,带着对黄河的敬畏和神秘感,我参军入伍了,新兵起运时在郑州坐的火车专列,北上到首都北京再转乘去山西大同的专列。当列车行驶到黄河大桥上时,整车厢的新兵都沸腾了,快看快看呀,黄河,黄河!或许,他们也像我一样来自豫东平原,从小到大,只听说过黄河,没见过黄河,所以才激动万分。

    只见一望无际的黄,水势敦厚,大气磅礴,古诗有曰: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奔腾不息的黄河有了这么豪放诗词的浓墨重彩,她变得愈发的神圣了。我激动得泪花盈目,此时此刻,黄河真正走进了我心里,多想让列车停下来,下去亲吻一下让我魂牵梦绕的母亲河啊。

    到了军营,我们学唱革命歌曲,除了《团结就是力量》《我是一个兵》,就是《保卫黄河》,高亢激昂的歌词和曲调,把我们新战士们的爱国热情一下子给点燃了: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

    时光荏苒,唱着嘹亮的军歌,放飞自己的报国梦想,我从一名列兵成长为一名下士,再从下士考入军官学校。记得军校毕业那年,南方多雨,大江咆哮,洪水泛滥猖獗。北方少雨,大河安澜,黄河九曲依然静静蜿蜒。

    我们全师官兵为支援地方经济建设,整建制地浩浩荡荡从塞北大同奔赴到内蒙古大草原的黄河两岸,参加热火朝天的“呼西光缆”施工大会战。我心中狂喜,总算有机会来到黄河边亲近她了,近距离地感受母亲河的雄伟壮丽。

    我们连的工地在托克托县境地,地处大青山南麓,西与贺兰山相通,从巍峨壮观,峰峦重叠的贺兰山向东可俯瞰黄河河套。相传大禹治水时,劈开贺兰山,引黄河北流,就有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滔滔气势。

    在这里,黄河生生不息的秉性也造就了胡杨三千年的刚烈:一千年不死,一千年不倒、一千年不朽。三种姿态的胡杨在我们施工工地随处可见,它们犹如三座不同的英雄丰碑,时时刻刻地焕发出无尽的黄河力量,对日夜奋战的官兵来说,是一种极大的鼓舞和激励。电缆沟施工,穿黄河破戈壁,无论任务再艰巨,没耽搁一天工期,骨头再难啃,没有一米验收不合格的,当地政府用各种方式慰问连队,还给各个连队纷纷赠送锦旗,以示感谢。

    施工中期,我们连受领的施工工地竟与黄河近在咫尺了,官兵们乐坏了,黄河流淌的声音像是一支庞大的拉拉队,呐喊助威。大家累了,到黄河边洗把脸,神清气爽,渴了,掬一捧“黄河乳汁”,甘冽心扉。一个个生龙活虎的样子,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儿。

    傍晚时分,夕阳西下,鳞波乍泛微风起,在光缆沟旁的沙砾堆上,头枕镐锹歇息,仰望伸手可摘的星辰,谁不浮想联翩呢?军人总想着练兵打仗,我们的施工行动犹如在疆场构筑军用工事,干着干着,耳边似乎传来古代战马的阵阵嘶鸣声和将士屯粮摆兵布阵的脚步声,眼前再现伐战的情景:

    将军发白马,旌节渡黄河。箫鼓聒川岳,沧溟涌涛波。

    在内蒙黄河两岸筑城障的事,《史记·匈奴传》有如此记载:太初四年,汉使光禄徐自为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余里,筑城障列亭,至庐朐。由此看来,汉王朝在这一带筑了很多城堡,几乎是步步为营。这些城堡,只要军队撤退,也就废弃了。但,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废弃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因为在当地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了,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

    在大青山脚下,只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废弃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因为在当地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了,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了,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我从我的第二故乡山西、内蒙这两个黄河母亲恩泽的地方中来,踏着黄河奔腾不息的洪流足迹,又回到了河南故土,再次投入了母亲河的怀抱。

    2017年,从戎25载,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在军改大潮中,惜别热爱的军营,我脱下国防绿,重披“战袍”再出征,奔赴了脱贫攻坚“战场”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在转业岗前培训中,正好有一项课程安排,到王屋山脚下的黄河小浪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见学。又一次贴近黄河,领略了科学家和黄河科技工作者为造福一方所付的艰辛和取得辉煌成就的壮举,用这种博大的黄河精神和黄河文化,激励着我在带领全村4000多乡亲奔小康的大道上奋斗不止。

    黄河精神,治黄文化在这里生根开花,绽放光芒。诗人王怀让在《黄河》中写道:黄河,你流着一首史诗,你流着一部史记,你流出一个民族,你流出一片大陆,你流着悲欢离合。

    据陕县水文站实测,1933年是黄河有史以来输沙量最多的一年,44.3亿吨,年均16亿吨。不治,河渠淤塞,良田沙化,“黄河宁,天下平”一直是民众热切期盼的愿望。

    保护母亲河下游伏秋大汛岁岁安澜,一代代科学家和黄河科技工作者砥砺奋进,“除害兴利”、“蓄水拦沙”、“调水调沙”等一系列治河方略在小浪底大放异彩,造福一方,恩泽天下。使黄河下游防洪标准从不足百年一遇,一下子提高到千年一遇,年增加40亿立方米的供水量,灌溉农田2500万亩,发电60亿千瓦时。2003年,黄河遭遇多年未遇的“华西秋雨”,中下游10余次洪水拉起了警报,小浪底水利枢纽全力以赴,一次次化险为夷,直接防洪效益超过110亿元。

    周末去黄河游览区休闲,不免让人回忆起起当年毛主席在兰坝支线上视察黄河的故事。那是1952年10月30日,毛主席与河官王化云(曾向中央提出过《关于黄河治理方略的意见》)亲切交谈,毛主席问:“化云是哪两个字?”他回答:“是变化的化,云雨的云。”

    毛主席亲切而幽默地笑着说:“化云名字很好,化云为雨,半年化云,半年化雨就好了。”

    大家都笑了起来,使紧张的心情很快松弛了下来。

    当王化云向主席报告查勘金沙江上游通天河,从长江上源引水入黄的可能性的情况时,主席又幽了一默:“通天河就是猪八戒去过的那个地方吧!”大家都被逗笑了。

    主席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点来是可以的。”

    主席用兵如神,料事也如神。时隔半个多世纪,耗资千亿、举世瞩目的世界级工程南水北调落成,丹江水自渠首而出,一路自流向北,成就了中国南北两大河流——长江与黄河在中原大地的历史性“聚首”。

    当时,黄河成为阻挡南水北去的天然屏障。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咽喉”,穿黄工程开邙山、破泥沙、出河滩,排除万难穿越黄河,在郑州向西约30公里的黄河孤柏嘴,从空中俯瞰,南北岸像放置了两把琴身相对的巨大“吉他”,虽然看似分隔黄河两岸,但在河床下30米深处,两条4250米长的穿黄隧洞却将两岸紧密相连,长江水就是通过这两条穿黄而过的隧洞一路向北的。

    今年中秋时节,应友之约来到了嵩山西麓的紫云山赏景,朋友拿出当地酿造的高古酒小酌,说只有在这里才能真真切切地品味到李白在《将进酒》中所抒发的情怀了。你看,不远处依稀可见的山峦,就是当年李白作这首诗的诞生地。那里北眺黄河,南望马铃,西接龙门,东连少林,也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呢。

    诗仙李白与黄河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人生失意时,是黄河宽广的胸怀接纳了他,并馈赠于他旷达不拘的文化肚量。同样,奔腾不息的黄河有了李白诗作的润色映衬,也披上了一层更加狂野的面纱,愈发的神秘而桀骜。

    天宝初年,李白由道士吴人筠推荐进京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谗悔,被排挤出京,唐玄宗赐金放还。此时的李白内心极度烦闷,他选择了云游山河,想在漫漫旅途中寻找心灵的归宿。漫游梁、宋时,多次与友人岑勋、元丹丘相会,三人在黄河之滨颖阳山居登高饮宴,借酒放歌,发泄胸中的郁积,以抒发满腔不平之气。

    李白先是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表达了对光阴一去不返的无限感慨,继而又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来宽慰自己和友人,看开世情,把好时机,及时体会人生的快乐。接下来,诗情再掀波澜: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怀。良辰,痛饮,尽欢,酣畅淋漓。这千古传诵的名句无不透露着“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的磅礴气势和嘹亮音节,这不正是天水之铿锵,天籁之豪放吗?

    循序渐进的描写方法让我很惊奇。

    《黄河东流去》读后感

    《黄河东流去》是李凖所写的一本关于看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本小说,故事描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黄河边上的农民故事,它以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扒开黄河,淹没四十四个县造成空前浩劫为题材,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历史最长的一次大迁徙。这本书写出了当时大灾难之后,在迁徙的过程中,那些农户家的悲欢离合与斗争历程。

    作者在黄泛区做过农民,感受过那里的生活,也为广大的灾民感到同情,为他们的奋斗精神而感动,他将那里看到的,听到的的动人的故事,和那些人物悲壮斗争的场景以文章形式写出来。通过黄河岸七户农户家庭的坎坷命运与不同遭遇,反映出旧中国劳动人民的深重苦难,也反映了他们参加斗争的必由之路。这部作品的生活气息十分浓郁,语言朴实无华,人物塑造真实可信,栩栩如生。塑造了较为典型的农民形象如:徐秋斋、王跑、海长松、老清、李麦等。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黄河边上人们在大灾难之前,在面临死亡线上,他们不是放弃,气馁,而是坚定对生的希望、对活的欲望的,还有他们艰苦卓绝的吃苦精神、团结互助的精神、以及在爱情、亲情、友情方面所表现出来的那些坚守。同时他们也在用他们的故事告诉了我们——最基层的广大劳动人民,他们身上的道德品质、伦理爱情、智慧与创造力,是如此的光辉灿烂。这是我们五千年文化的结晶,也是我们这个古老中国的生命力,更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

    在滚滚的黄河水冲击之下,农民的家没了,他们被迫离开自己出-__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生长大的故土,踏上艰苦的迁徙之途。而在途中不断发生的事又给我们展示了在那个时代背景之下不同阶层的不同面貌。以海骡子为代表的地主和权贵阶层不惜以出卖国家来换取利益与权利,他们忘记了自己本是中国人的事实,去结交侵略自己国土的日本人,甚至海骡子还结合陆胡理去骗以李麦为首的逃亡农民去帮日本人挖矿。明知那是一个害人之事却将这说成天大的好事。他们压榨百姓,贪赃枉法,丑陋的嘴脸被刻画淋漓尽致,他们是历史的罪人,永远是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受人们唾弃的。而以爱爱妈妈为代表的一些小农民阶级在城市的生活中慢慢失去了原来的淳朴,慢慢变得嫌贫爱富,巴结权贵。但是以李麦为代表的淳朴农民却一直保持着质朴的本性,坚持自己的道德底线,在生存或堕落之间,给出自己的人生答案,让我们敬佩。 小说的人物刻画性格鲜明,形象丰满。我最喜欢的人物之一是一个叫徐秋斋的老人,他会算卦,刚开始没什么印象。后来在海南亭要砍村里那两棵百年杨树开始,我关注到他。村民们不希望这两棵杨树被砍掉,但是又没有办法。大家都以为这次保不住这两棵树了,谁知第二天树流血了,海南亭本身就因为相信“前不在桑,后不摘柳,门前不栽鬼拍手(杨树)”的旧说法而想方设法砍树。现在树被砍的部分流血他就害怕了,两棵树就这样保留下来了。文章里没有具体点明这件事的操纵者,但是在一个细节中却暗示了--那天只闻到徐秋斋的家中有炖鸡子的味道。那时候就觉得这个老人好厉害呀,居然可以想到这么奇妙的办法。充满了睿智。随着故事的发展,他的聪明也越来越凸显出来,对这个人物的喜爱也越来越深。

    -__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2 他不与那些地主阶层直接对上,却会为那些受害的贫苦农民讨回公道。像李麦,她受海南亭欺负,无法讨回她爹的棺材时,是徐秋斋教她办法,顺利安葬了死去的亲人。这也体现出这个人物的善良与正直。在逃亡到寻母口时,他遇上了梁晴,梁晴被盐行的老板骗去了盐钱。他在摆摊算卦,听到这件事,他气愤填膺,连卦都不算了,拉上梁晴去找盐行老板算账。在他帮助梁晴讨回盐钱后却拒绝了梁晴的回报,即使当时的他并没有钱。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却是依靠自己的聪明帮助他人。他正义,但是又不是只有一腔热血的猛汉,他聪明有时候又机智狡诈。那是一件是令我印象最深的事情,王跑的驴子被治安团抢了,面对权势比自己大的坏人大家都没有办法,他却利用一直蛐蛐和一套牛马经让坏人乖乖掏出钱来,赚回了王跑的驴子钱,并且还是没有任何正面冲突的情况之下。让人不禁感叹这个老头子正是聪明极了,让人心服口服。虽然只是一个算卦的老人却又如此的聪明才智,让人敬佩不已。

    除了聪明的徐秋斋老人,李麦也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物,在面对灾难时的那一份沉着冷静,组织大家一起逃难。在申奶奶面对逃难的艰苦失去信心要一个人留在被大水淹埋的村庄等死时,她掷地有声说到:“走不动,我们背你,要不动饭,我们给你要。”拉起申奶奶声的欲望。她从不想放弃谁,她想的都是如何让大家生存下去。逃难到寻母口时,工作难找,她看着旅店的被单脏乱,就找老板商量,为妇女们找到一份工作,支撑生活。她质朴,坚强,在逃亡中更体现出患难与共的品质。她身上还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在海骡子用-__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3 谎言为日本人招募华工怂恿大家伙去东北挖矿时,她揭穿了他的阴谋,更是唾弃其行为’还撕毁了儿子天亮的良民证,她不认为在自己中国的国土之上还需要日本人的认同才是良民,她不希望儿子帮日本人干活。她不愿意为侵略自己国家的人出卖劳动力,她宁愿逃离这个地方重新寻找安置的地方。她伙同徐秋斋一起带领难民在新军的帮组下抢了日本人的粮船,后来还把儿子天亮送去参加新四军,她希望自己儿子参军抗日,拯救这个被侵略的国土,而自己却留下来继续抗争。李麦的身上所体现的品质是广大农村妇女所拥有的美好品质。可以说她是坚强善良的广大农村妇女的代表,而她的善良与豁达也是她渐渐成为了村中的主心骨。除了李麦这个女性人物,春义的媳妇凤英,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会变通,不因循守旧,她努力赢得陈柱子的信任,学习与人打交道的生活经验,并开始学着尝试自己单干,即使自己的丈夫并不认同自己的做法,坚持种地才是本分,她却坚持自己的做法。最终建起自己的饭铺。这种学会变通的性格也使她成为生活的强者,她很快适应困苦的生活,努力而乐观地生活下去。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之中能够生存下去才是王道,偶尔变通一下并非坏事,只要你的质朴善良还没有丢弃,坚守底线,那么改变一下人生的方向有何不可。

    李麦,凤英让我们敬佩,但是也有的人让我们觉得心酸。玉兰、秀兰为了不让一家人饿死,牺牲了自己的一生来换取家人生存下去的希望,她们身上所体现的那种对家庭的责任感让人叹服、敬佩同时又觉得悲哀。如果不是绝境谁愿意把自己的一生都糟蹋掉。还有被卖掉-__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4 的小响,在她的哥哥小健来救她时,她用微弱的声音向那个老头子求道:“二爷,我把碟子都刷完了,水烟袋也擦过了,我害怕,别叫妈打我”,在小建和花鸭子走进来时,她看见花鸭子时惊恐而呆滞的目光,看见自己的大哥时张开双手疯了似地扑向小建的场景让人心疼。她曾经那么天真烂漫的小女孩,现在却变得这番模样,无法想象这段时间她到底经历了怎样的磨难。那一声大哥叫的让人心酸落泪。她还那么小却要经历这么多的磨难,是那个时代背景的悲剧。不过终究还是幸运她被救了回来,若是没有,那么无法想象她是否可以生存下去。 看完整本书后,我总是觉得自己是幸运的,生活在这个和平的时代,没有战争,不会因为黄河被扒而被迫背井离乡。看着那些书中的人物在那个时期的不同生活,不同的命运走向,总是会因为那些勇敢而坚强的人们的故事而感动,也为他们的遭遇而同情。我们没有经历狗那种磨难,我们无法想象在那种环境下她们的生存是怎样的艰辛。但是同时我又总会想起书中李凖说的,她们身上所体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的结晶,是我们这个伟大而古老的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这个评价无疑是十分准确的,她们坚强乐观,有责任心,热爱自己的国家,也愿意为这个国家而付出,为家庭而付出,无论是他还是她,都令我们敬佩。我们也应该学会对自己负责,对社会、国家负责,做个有责任感的人。

    -__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5

    说教多了一些!

    推荐访问:东流 大河 奔腾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