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范文大全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演讲稿 > 正文

    审计风险避免与控制开题报告

    时间:2021-10-10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审计风险的避免与控制 开 题 报 告 审计风险的避免与控制开题报告 【摘 要】 由于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和欺骗性,相应产生了一定的审计风险。因此,应当积极了解审计风险,正确认识审计风险,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使审计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 审计风险;

    含义;

    形成;

    防范;

    控制 有审计就有审计风险。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活动愈演愈烈,审计所承担的责任也就越大,审计难度就越高,审计风险也就随之增大。那么,如何规避审计风险也就成为一直以来人们不断探讨的问题。

    一、审计风险的含义及其特征 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中存在重大错弊而审计人员没有发现,作出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一)审计风险的客观性 通过审计风险的研究,人们只能熟悉和控制审计风险,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改变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条件,降低其发生的频率和减少损失的程度,而不能,也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普遍性。虽然审计风险通过最后的审计结论与预期的偏差表现出来,但这种偏差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审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风险因素的产生。

    (三)审计风险的潜在性 审计责任的存在是形成审计风险的一个基本因素,假如审计人员在执业上不受任何约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就不会形成审计风险,这就决定审计风险在一定时期里具有潜在性。

    (四)审计风险的偶然性。审计风险是由于某些客观原因,或审计人员并未意识到的主观原因造成的。即并非审计人员故意所为,审计人员在无意中接受了审计风险,又在无意中承担了审计风险带来的严重后果。

    (五)审计风险的可控性 审计风险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审计人员可以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通过有效的审计程序去抑制、降低或控制审计风险。

    二、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一)审计风险形成的客观原因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制度是否健全及会计工作是否规范是固有风险形成的根本原因。作为审计主体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并不直接参与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对于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凭证、账簿、报表)和其他资料(计划、协议、内部控制制度等)是否真实可靠,不十分清楚,往往是事后以这些资料为媒介进行间接审计。因此,审计主体在以会计资料作为主要审计对象时,其审计的质量完全依赖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问题在于,一些所谓的会计资料极有可能是被审计单位为了应付外界机构和人员而精心炮制的。审计中常常发现这样的问题,一些长期亏损、经营状况较差的企业,为了某种需要或达到经营过程的一定目的,虚报企业财务状况,人为调节某些资产和费用账户,导致企业资产不实。如:由于企业管理混乱,内控制度难以正常发挥作用,一些潜亏隐藏在账户中:“白条子”顶库,有账无物,账账、账实不符;

    一些费用该摊不摊,应提不提;

    多转、少转产品成本等等,从而使会计信息失真,导致审计人员产生错判,做出偏离事实的审计结论。

    二是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是否完善、经营状况是否稳定是控制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审计机关实施审计监督的基础,如果没有内部控制制度,或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或者内部控制执行不力,都会直接导致控制风险水平增高。在这种情况下开展真实性审计等审计项目,得出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简直是不可想象。如果内部控制制度较健全,执行较严格,就可以真正起到内部监督的作用,从而有效地降低控制风险。影响控制风险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状况。企业经营方式越复杂,内部管理层次越复杂,意味着对其审计的难度也越大,其审计工作面临的失误与差错会相应增大,其审计风险也会越来越大。企业经营状况越稳定,管理越健全,内部机构设置越透明,其经济活动就越规范,由此引申出来的控制风险就相对较低;

    反之控制风险就相对较高。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只能采用在财务收支审计中使用的原始审计方法,即依靠判断抽样法对查出的问题得出审计结论,同时,由于缺乏完整的权威的内控制度标准,使审计评价失去科学依据。

    (二)审计风险形成的主观原因包括三个方面 1.审计主体的个人知识结构、专业水平、审计技能及工作经验等业务因素是制约检查风险的重要根据。在审计实践中,对审计事项的判断、认定、归纳与综合等,依赖于审计人员知识水平、技能及经验等,这些直接影响着审计质量的优劣,构成了审计风险的主观性因素。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能力,包括审计人员在进行判断的基础上运用恰当审计程序的能力。作为审计主体的审计人员,知识结构越健全、专业水平越高、审计技能越娴熟、审计经验越丰富,那么对审计客观的把握能力就越强,发现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隐含的虚假信息及挖掘其内部存在问题的本领就越高,反映到审计主体方面的检查风险概率就越低。如果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人员构成还无法适应审计事业发展的要求,审计人员素质不高,诸如专业水平欠佳、审计技能生疏、工作经验不足,那么对审计的客观把握能力就越低,揭示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的虚假内容及深入提出相关问题的本领就越差,审计检查风险概率就越大。检查风险会随着个人知识的逐步丰富、技能不断提高、经验日益积累,做出的审计结论更趋符合事实,检查风险也会向低概率方向发展。

    2.审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令人堪忧。审计是一种专门技术服务,审计人员有责任做好自己的审查工作,以查出可能对财务报表有重大影响的差错。可见,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对审计的结论相当重要。审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要求审计人员是高层次的德才兼备的人才,他们必须具有高尚的品德,正直的人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必须具有扎实的会计、审计、法律知识和审计基本技能,具有敏锐的分析能力和准确的判定能力。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审计人员并不是人人能够达到上述要求,这样也就不可避免地会限制审计工作的开展,影响审计质量。目前在我国,不仅注册会计师数量奇缺,即使拥有注册会计师证书的人,往往也只是挂靠在一个单位,独立性较差,工作责任心就可想而知了。

    3.审计主体所选择的审计方法本身存在缺陷。当前,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工作逐步电算化,而审计工作大量地采用抽样方法。抽样方法的运用使审查的结果必然带有一定的误差。随着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的复杂、庞大,其审计取证的难度越来越大,审计成本越来越高。由于抽样水平受到审计人员自身能力、水平以及审计经验的限制,很容易判断失误,基于这种方法本身存在遗漏问题,不可避免地潜存和增大了检查风险。这也为审计主体如何避免因技术进步及审计方法的革新而导致增大检查风险提出了新的课题。对审计主体来说,如何鉴别被审计单位利用计算机人为进行财务造假,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审计人员即使具备了传统意义上较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如果计算机运用水平不高,同样面临着较高的检查风险。

    三、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要想使审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则需要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入手。即不仅要从外部给审计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且事务所本身也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在审计准备、实施和报告阶段采取各种风险管理和控制对策,以减少审计风险,避免风险损失。

    (一)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良好的执业环境是注册会计师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只有有了良好的执业环境,注册会计师才能在执业时坚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从而使审计质量得以保证。但是,从最近几年发生的审计案例看,不少是由于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受到被审计单位甚至是某些政府部门的压力而不得不违规、违心地出具虚假审计报告。一旦出现问题,就会使自己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因此,注册会计师审计迫切需要一个良好的执业环境。新《会计法》的颁布实施,使单位负责人成为承担会计责任的主体,再加上其他相关规定,加大了遏制会计造假的力度,从而为注册会计师审计创造良好、宽松的社会环境提供了条件。

    (二)转变观念,强化风险意识 应该看到,正确认识审计风险是职业界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人们对审计期望值的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责任和风险也越来越大,职业界将会更加关心如何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在降低审计成本的同时,高质量完成审计任务,并有效地避免审计风险及其损失。因此,审计人员一定要冲破传统审计思路的束缚,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并在执行审计业务的过程中,寻求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控制审计风险。

    (三)引入风险管理的模式 首先,事前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为保证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中,应对客户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并以此为出发点,制定审计策略和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审计计划,使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这主要包括客户和客户管理者两个方面。客户方面主要有经营环境因素分析,组织结构因素分析;

    管理者方面主要有管理者品行、能力分析和管理者变更情况分析等。其次,事中对审计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主要指选择减轻风险的技术和方法,建立减轻风险的程序以规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风险。审计风险的控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为以下几方面,如:接受客户的风险控制,选派审计人员的风险控制,审计计划的风险控制,审计证据的风险控制,编制审计报告的风险控制,审计质量检查等。最后,事后对审计风险进行总结。即对上述所做工作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检查、修正和评估,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

    (四)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一是认真学习相关法规,加强职业道德和廉政建设。经常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律知识讲座,让审计人员做到知法、守法、用法,排除各种主、客观因素对审计工作的影响,使审计行为符合法定程序,审计评价符合依据,审计结论客观公正。经常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廉政建设教育,用制度规范、约束审计人员的行为,防止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和以权谋私。二是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运用水平。当前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通过设计、修改应用程序或系统软件进行的舞弊将增加,审计人员如何鉴别被审计单位利用计算机人为财务造假等现象,已是当务之急。为控制审计风险和提高审计效率,运用科学的电子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对电子账目进行全面审计,以满足现代审计需求已提到日程上,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提高计算机的运用水平。

    (五)加强自我保护,促进有关法规的健全 其一,签订业务约定书。业务约定书可以明确委托方的会计责任和受托方的审计责任,明确业务的性质,范围及双方的权力和义务,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约。这样一旦发生法律诉讼就有可能将审计风险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其二,提取风险基金或购买责任保险。在西方国家投保充分的责任险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一项重要保护措施。在我国《注册会计师法》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应按规定建立职业风险基金,办理职业风险。但保险公司还未开展责任险业务,行业协会应积极与保险公司磋商,努力促成该项业务。其三,促进法律、法规的健全。

    (六)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审计人员的人身侵害 审计的职业风险还体现在审计人员的人身安全方面。审计机关是经济监督执法部门,随着审计工作的不断深化和审计力度的不断加强,必然会涉及到被审单位、个人的经济、政治利益,尤其是审计人员参与查办大案要案,与犯罪分子斗智斗勇,一些不安全的因素将越来越多,审计人员和家属受到威胁、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要增强审计人员的安全防患意识,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审计人员要注意审计工作方法,注意工作的隐蔽性和保密性,保护自身安全,降低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略

    很经典的文章!

    大学生信用卡业务风险控制

    (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随着国内信用卡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各商业银行开始进一步细分与拓展目标群体,于是具有良好素质和拓展潜力并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学生成为了各银行的重要目标人群。2004年9月20日,金诚国际信用管理有限公司与广东发展银行联合发行了首张“大学生信用卡”,广东发展银行成为我国第一家以大学生作为发卡主体的信用卡发卡银行,在高校发行了第一张大学生信用卡。从2004到2009的5年间,大学校园曾经是各家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必争之地,中国大学生作为信用卡消费的一支特殊群体,也深刻地经历了信用卡从初生到辉煌的各个瞬间。各个商业银行都以大学生为发卡对象,推出种类繁多的大学生信用卡,中国工商银行发行快乐猪福信用卡、中国建设银行发行龙卡名校卡、招商银行发行Young卡、深圳发展银行发行上海青年卡、兴业银行发行加菲猫信用卡。

    随着大学生信用卡发卡量的日益扩大,在校大学生持有信用卡人数与日俱增,许多大学生迅速跻身为信用卡持卡族,信用卡在大学中逐渐普及。但是由于许多大学生对信用卡的使用以及计费方法等并不了解,卡片激活率低,大学生本身并没有经济收入,有些同学自制力弱,不能理智消费,超额负债后拆东墙补西墙,最终出现坏账,甚至有大学生毕业前办理信用卡大肆透支消费,毕业后只留下打上负值的信用卡账户,人却没了影踪,大学生的信用问题给各大银行留下了阴影。在2009年,各家银行对于大学生之一潜在市场的认同有了新的变化,摆在学校里的信用卡申办摊点不见了,寝室里也不再听到信用卡推销人员的敲门声了。各家银行着手调整了信用卡市场战略,都收缩了大学生信用卡的办理,大部分商业银行甚至己经暂停办理大学生信用卡。

    银行开拓大学生信用卡市场,这一发展战略是正确的。但是,各大银行却只追求办卡的数量,不顾办卡质量和后期的服务与管理,是造成大学生信用卡信用度偏低的主要原因。大学生属于无工作、无固定收入的群体,其还款能力是与其他信用卡用户有差异的。银行应该针对大学生信用卡市场的差异性,制定信用卡业务风险控制策略和业务发展策略,如果只是盲目的放弃市场,对于银行来说,是一种损失。与此相同,大学生的信用问题并不是由单一因素所造成的,如果银行将大学生信用问题盲目的强加在大学生身上,对于大学生的身心也是一种伤害,而大学生没能够有效的利用信用卡进行消费,对于大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损失。为了能够寻求银行与大学生“互利双赢”的局面,本文针对大学生信用卡的风险控制管理进行研究,希望能够给予更多建设性的建议与对策。

    二、研究意义

    (一)现实意义

    对于大学生这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信用卡消费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其便捷的支付方式、时尚的支付感觉、辅助理财的特性、使用的安全性、以及较高的服务质量等优点,受到了广大大学生的青睐。通过开拓大学生信用卡市场,可以说银行和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双赢”的效果。

    一方面,银行通过大学生刷卡带来了丰厚的手续费收入,而以后消费者用卡所需支付的年服务费和透支利息,也将成为银行卡业务收入的两大来源。

    另一方面,大学生不仅可以提一前消费,如果信用记录优良,还可申请更高透支额度信用卡。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在毕业时,可以建立自己的“信用档案”,在校期间的消费还款记录也会以个人信用报告的形式提交给求职单位,从而为大学生增加就业机会,甚至为将来创业申请贷款等提供信用佐证。这样,大学生在持卡消费的同时也为自己领取了一张“诚信”身份证。

    (二)理论意义

    1.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大学生信用卡业务探寻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风险控制技术方法; 2.由于信用卡业务在我国的实践经验较少,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借鉴了发达国家的风险控制经验,为该学科的发展完善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3.将风险控制理论创新性地用于信用卡业务,对学科交叉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三、研究内容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2.我国大学生信用卡业务发展现状与问题

    2.1 大学生信用卡业务发展历程现状

    2.1.1 我国信用卡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2.1.2 大学生信用卡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2.2 大学生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2.1 法制环境尚不完善 2.2.2 银行内控体系不够健全 2.2.3 信用体系存在缺陷

    2.2.4 银行风险控制手段不够科学

    3.大学生信用卡业务的风险及成因分析

    3.1 大学生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类型

    3.1.1 信用风险 3.1.2 欺诈风险 3.1.3 操作风险 3.1.4 法律风险

    3.2 大学生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特点

    3.2.1 风险涉及范围广泛 3.2.2 风险具有突发性 3.2.3 风险具有分散性

    3.3 大学生信用卡业务的风险成因分析

    3.3.1 大学生群体分析 3.3.2 银行业务分析

    4.大学生信用卡业务风险控制与管理

    4.1 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4.2 健全银行的内控体系

    4.3 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提升信用素质 4.4 建立全过程风险控制机制 4.5 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信用体系 5.结论

    四、文献综述

    [1] So Young Sohn, Kyong Taek Lim, Yonghan Ju.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credit line management for credit card busine[J].Computers and Operations Research, 2014.

    [2] Vikram Jambulapati, Joanna Stavins.Credit Card Act of 2009:what did banks do?[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14.

    [3] Charles Blankson, Audhesh Paswan, Kwabena G.Boakye.College students\\" consumption of credit card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ank Marketing, 2012.

    [4] Adam M.Hancock, Bryce L.Jorgensen, Melvin S.Swanson.College Students and Credit Card Use: The Role of Parents, Work Experience, Financial Knowledge, and Credit Card Attitudes [J].Journal of Family and Economic Iues, 2013.

    [5] 彭韶兵.财务风险机理与控制分析[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年.[6] 任兆璋.金融风险防范与控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7] 李家军.信用风险控制的博弈[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

    [8] 王江.转轨经济中商业银行制度变革与风险控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

    [9] 姚南南.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研究[D].河北:河北经贸大学,2014年3月.[10] 张敏,刘颖.关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探讨——信用卡风险及其控制[J].经营管理者,2014(17).

    [11] 陶涛.如何防范信用卡市场的风险[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24).[12] 曹军.信用卡开卡流程风险及其防范控制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14(01).[13] 冯毅.流程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问题研究[J].中国信用卡,2014(09).

    [14] 李诗晗.关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机制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年(3).[15] 王旻.商业银行大学生信用卡风险管理问题新思考[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9年(4).

    [16] 陈莹,黄钰.在校大学生信用卡产品的创新[J].商业经济,2006年(16).

    我的心声。

    推荐访问:开题 审计 风险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