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范文大全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正文

    走进党史纪念馆:重温红色历史 品味岁月沧桑

    时间:2021-05-10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开天辟地 焕然一新 艰苦卓绝 前赴后继。英勇顽强 有理有节 实事求是 继往开来。以下是博通范文网小编为您推荐走进党史纪念馆:重温红色历史 品味岁月沧桑。
     

    走进党史纪念馆:重温红色历史 品味岁月沧桑

      每年7月1日建党节这天,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都会走进中共青岛党史纪念馆,在一张埠头修配所的老照片前伫立良久。这名老人叫郝铭盘,照片里是抗日战争时期他从事地下工作的地方。许多老同志都有不时来纪念馆参观的习惯,他们早年见证了中国的动荡岁月,付出过血泪和艰辛。进入晚年后,这些老人到纪念馆重温那段浩浩荡荡的历史,回顾自己曾在这段洪流中翻起的小浪花时仍难以掩饰内心的激动。昨日,记者走进中共青岛党史纪念馆,探寻青岛中共党组织建立之初的峥嵘岁月,以及老一辈人的奋斗故事。

      纪念馆内勾勒建党历程

      市北区海岸路18号,在葱郁树木的掩映下,有几排红瓦白墙的德式砖瓦房,这就是中共青岛党史纪念馆。纪念馆外,王尽美、刘少奇、邓恩铭、李蔚农的塑像静立在生机勃勃的小花园中。走进纪念馆,里面的史料详细介绍了青岛早期中共党组织负责人邓恩铭、王象午、李慰农和老一辈革命家王尽美、刘少奇等人物的风云故事。1923年8月,青岛第一个中共党组织中共青岛组成立,早期组织负责人在此领导了四方机厂、日商纱厂工人大罢工,推动形成了青岛历史上第一次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基本陈列馆有市民捐献的许多历史资料和文物,如抗日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老照片和战士遗物,抗美援朝时期中国士兵写的家书和决心书。馆员谭玉玲告诉记者,这里原本是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20xx年,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政府第一次修复旧址,建立了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纪念馆。20xx年,市委对旧址第二次修复,并在此基础上,扩建为中共青岛党史纪念馆。

      职工宿舍伟人曾聚首

      纪念馆内有一处古香古色的德式院落,谭玉玲指着左手边第一栋房屋说,这就是纪念馆内的镇馆之宝。这片院落的房屋是典型的德式建筑,砖木结构,外墙为红色清水砖墙,蘑菇石墙基,样式简洁大方。这间屋子是其中比较普通的一间,屋内面积不大,一室一厅,左手是卧室,右手是会客室。会客室摆着一张硬板床,悬挂着曾在这里工作过的王尽美、刘少奇、邓恩铭、李慰农等四位老一辈革命家的照片。

      邓恩铭同志1922年在青岛开展工作时,住在泰山路附近。他经常要乘坐人力车或马车到海岸路附近的工人中间开展宣传活动,但是路上常常遇到军警盘查。为了给他的活动找个立脚点,中共早期党员王象午在四方机厂给他找了一份绘图员的工作,这间宿舍里就成为邓恩铭的住处。1923年8月,青岛第一个中共党组织成立,这间屋子就成为青岛早期党组织领导工人运动的重要阵地。王尽美、刘少奇、邓恩铭、李慰农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这里工作生活过,他们领导了四方机厂、日商纱厂工人大罢工,推动形成了青岛历史上第一次反帝爱国运动高潮,在全国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我们调取了与王象午同时期进入四方机厂的朱仪亭的档案,发现当时绘图员每月的工资是95块银元,这在当时绝对是高工资。”谭玉玲介绍说。与高工资形成对比的是,这间屋子摆设很简朴,只有两张桌子,几把椅子,还有用木板和长板凳搭起的床。记者了解到,王象午当时拿到工资后很大一部分都贴补给了有困难的工友。他每天还打两份工,既要做胶澳日报的编辑,又要到台东镇小学当教员,挣钱不少,但是仍只吃窝头和咸菜,十分清贫。

      20xx年建立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纪念馆时,为了展现原貌,他们采访了上个世纪20年代就住在这里的老住户。通过老人们的回忆,以及朱仪亭当年拍摄的照片,他们复原了这个院落,连屋里的陈设也是根据当年常来这里开会的老同志回忆布置的。这间屋子里除了卧室,客厅里也有一张床。当年刘少奇来青岛工作时,就住在王象午的客厅里。

      老写字台上秘密印布告

      在纪念馆文物保管室内,记者看到了一张不起眼的旧写字台,抽屉里铺着旧报纸,此外空空无物。不过,1949年5月,就是在这张写字台上,中共老党员聂希文夫妇印刷了上万张策反国民党政府军警和政务人员的传单,给解放青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今年已经90多岁的聂希文讲述,这张写字台是他的传家宝,陪伴他度过10多年的青岛地下战斗岁月。这张写字台是上世纪30年代,他父亲聂子俸从专营外国家具的商店买到的。走上革命道路后,聂希文每天深夜都伏在这张写字台上学习组织秘密传送进来的文章。

      1949年5月临近青岛解放时,他和妻子根据党组织的指示,在这张写字台上秘密印刷 《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一万余张,分批装在点心盒里,分给地下战线的战友们。战友们再将布告装入各式各样的信封,邮寄给国民党守敌上层官员,向他们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法令,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解放军接管青岛前,这些人在协助维持治安,保存武器、档案等方面做了大量积极有效的工作。

      “老支前”捐献奖状

      在纪念馆,记者看到了一张“‘淮海战役’双三等功奖状”。奖状纸面已经泛黄,正中是毛主席戴军帽的头像,文字内容为“胶东西海区平度县蟠桃区寨子村民工戴春良同志在淮海战役中胜利完成任务经评委会评议为两个三等功,特发奖状”,落款时间为“民国三十八年二月五日”,即1949年。

      20xx年,平度市一名老农民将这张奖状捐赠给了纪念馆,他就是奖状上表扬的戴春良。戴春良在淮海战役期间曾是支前民工队长,因为任务完成出色,获得奖状。他还参加过解放高密城的战斗,一次因枪支后部突然喷火灼伤眼睛,被迫离开部队返回家乡,后来一直在家中务农。20xx年纪念馆征集藏品时,老人主动将这份珍贵的奖状捐献出来。“陈毅同志曾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戴春良就是当时‘推小车’的支前队伍中的一员。”谭玉玲说。

      家书还原“最可爱的人”

      纪念馆内还展示了抗美援朝时期战士们所写的几封家书,这些战士中有些已经牺牲在战场上,但是这些家书被他们的家人保藏了下来。谭玉玲介绍,这些家书很多都是战士的后代捐献的。“他们的家人觉得家书保存在纪念馆里更有意义,所以我们建馆时,他们就捐来了。”谭玉玲说。除了温情脉脉的家书,馆中还有志愿军出战朝鲜前写下的决心书。决心书已经破旧泛黄,上面字体略显幼稚,还有多处涂改,但是言语真切,反映出志愿军保家卫国的志气。

      这份决心书是老人刘锡之捐赠的。1953年4月,他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炮三师十三团入朝参战,担任通讯排排长,同时也负责保管战士们写下的决心书,有的被他夹在日记本中保存。在一次奉命外出寻找营部驻扎点的任务中,刘锡之在冰冷的河水中冻伤了双腿,回国休养,同时将战士们的决心书也带回国内。此后,刘锡之历经了数次搬家,但一直悉心保管决心书,最后将其捐献给了党史纪念馆。

      将建成资料共享平台

      中共青岛党史纪念馆一直努力把这里建成社会教育阵地。据粗略统计,纪念馆到现在已经接待各级党员群众60余万人,观众留言20余万字,与50多个单位建立了共建基地,开展主题教育和党史宣讲活动200余次,成为全市党员教育锻炼的重要阵地。

      “我们馆中的党史资料十分丰富,其中部分珍贵资料在外面恐怕都找不到。”谭玉玲说,馆员们常常四处打听搜集党史资料和最新的研究文献。如今纪念馆中的历史资料和实物不断丰富,离不开大家的努力。他们希望把纪念馆建设成一个资料共享和社会教育平台,让这些资料能发挥研究利用价值。


     

    推荐访问:党史 纪念馆 范文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