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查报告
  • 谈话记录
  • 党建材料
  • 扫黑除恶
  • 党史学习
  • 学习强国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脱贫攻坚
  • 策划方案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教案设计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读后感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治国理政
  • 振兴乡镇
  • 公文范文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振兴乡镇 > 正文

    实施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报告13篇

    时间:2023-04-29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实施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报告13篇

    实施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报告篇1

      xx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监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以下简称省联社)团结带领全省农商银行,大力践行农村金融主力军的责任担当,把支持乡村振兴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以占全省金融机构20%左右的资金来源,发放了全省85%以上的脱贫人口小额信用贷款、50%以上的农户贷款和1/4左右的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为促进我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新时代“五美”乡村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至xx年12月末,全省农商银行涉农贷款余额3407.2亿元,较年初净增64.9亿元,实现了“持续增长”目标;今年累计投放乡村振兴贷款2009.4亿元,积极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优化乡村振兴服务机制

      坚持乡村振兴资源优先安排、贷款优先发放、服务优先满足,在经济资本配置、资金转移定价、薪酬费用安排、尽职免责激励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激发支持乡村振兴强大内生动力。

      一是制定信贷支持政策。紧扣省委、省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制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今年3月,省委一号文件出台后,第一时间优化了乡村振兴实施意见,细化了6个方面31条工作措施,制定了“十四五”时期“发放1万亿元以上乡村振兴专项贷款”目标,大力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全局。

      二是优化内部考核指标。优化了对辖内农商银行的综合考评制度,单列涉农信贷计划,重点加强对单户1000万元和100万元以下贷款的考核。同时,将巩固脱贫和乡村振兴贷款累放纳入综合考评,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引导新增信贷资源重点向乡村振兴领域倾斜。

      三是建立尽职免责机制。按照“违规追责、尽职免责”的原则,研究制定了“三农”贷款工作尽职免责办法,明确了贷前、贷中、贷后各环节尽职要求,只要勤勉尽职履行职责,即可按规定程序予以免责,同时适度放宽“三农”贷款不良容忍度,解除信贷工作人员后顾之忧,真正激发基层“敢贷、愿贷”内生动力,提升乡村振兴贷款投放积极性。

      二、扩大乡村振兴服务范围

      坚持“立足本土、服务社区、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保持战略定力,下沉服务重心,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一是加大重点领域金融供给。围绕14个省级重点产业链,重点加大了对粮食种植、现代农业生产、乡村旅游、环保养殖等领域支持力度,实现了对乡村振兴产业链条的全覆盖。全年累计发放现代农业发展贷款1618.1亿元,美丽乡村建设贷款220.5亿元,城乡融合发展贷款49.2亿元,文明新风建设贷款11.2亿元。

      二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积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金融服务工作,在过渡期内,对利益联结机制完善、稳定脱贫作用明显的产业扶贫贷款,全省农商银行切实做到不随意抽贷、断贷。继续保持金融帮扶政策总体不变,深入扎实做好过渡期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努力满足脱贫人口贷款需求,确保应贷尽贷。至年末,累计发放巩固脱贫攻坚贷款贷款496.32亿元,扶持建档立卡脱贫人口64.99万户;累计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151.51亿元,惠及34.34万户脱贫人口,余额和户数约占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90%以上。

      三是加强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全省农商银行实现了营业网点乡镇“全覆盖”,金融服务站“村村通”,农村居民可以享受到随时随地的金融服务。今年通过金融便民服务站办理助农交易971万笔,涉及金额46.2亿元。坚持普惠与智慧相结合,全面推进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等线上金融服务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应用,智能设备网点覆盖率达93%,并采取更有温度的服务措施,着力缩小老年人等弱势群体面临的“数字鸿沟”,构建完善了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全方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让广大农村居民享受到了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三、提升乡村振兴服务水平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以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不断创新乡村振兴产品体系,丰富支持乡村振兴的内涵,提升服务乡村振兴的质效。

      一是丰富支农信贷产品体系。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大局,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打造形成了小额农贷、创业担保贷款、“两权”抵押贷款等具有良好品牌效应和社会效应的传统优势产品。同时,根据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特点,创新了民宿贷、文旅贷、电商贷、畜禽洁养贷等产品,在全省首发乡村振兴卡,配套提供“乡村振兴贷”专项产品,为持卡客户提供同类同档次八折利率优惠。充分运用金融科技,建立信贷大平台,推出了百福惠农网贷、惠农e贷等数字风控金融产品,健全了服务乡村振兴全覆盖的产品体系。

      二是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以党建为引领、以“整村推进、整村授信”为依托、以“信用农户、信用村组、信用乡镇”评定为抓手的农村信用工程,充分利用村“两委”、驻村干部、普惠金融服务站等资源,以村为单位、以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为对象开展整村建档评级授信,实现“应授尽授”“能贷尽贷”。

      三是全面延伸乡村振兴服务。发扬“背包精神”,连续七年开展了扫村、扫街、扫户、扫园“四扫”服务,常态化举办了金融夜校、金融知识进万村活动,充分挖掘和主动满足各类客户金融需求。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事关共同富裕大局,事关全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全局。在下一步工作中,省联社将继续团结带领全省农商银行,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定扛起“金融赣军”龙头银行的使命担当,重点从以下方面入手,全力以赴把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工作做得更好:

      一是围绕“翻一番”目标,以更大决心增量扩面。持续加大乡村振兴金融供给,确保“十四五”时期贷款投放、客户数量翻一番。计划“十四五”时期,发放乡村振兴贷款1万亿元以上;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实现贷款基础客户增长一倍。

      二是立足“百千万”基础,以差异优势形成特色。以全省86家法人农商银行为主体,立足所在地的100个县市区,与地方经济同舟共济、同频共振。以全省2335个农商银行支行网点为载体,发挥覆盖乡村、社区、居民的资源优势,提供“千人千面”的差异化服务。以全省1.4万个金融服务点为依托,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助力乡村振兴实际行动,打通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三是聚力“大数据”支撑,以科技赋能创新服务。积极融入我省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和数字乡村建设大局,搭建农村大数据、银政企对接两大平台,对接农村资源、政府政务、信用村三类数据,拓展以大数据智能风控为支撑的产品体系,为支持乡村振兴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优质金融服务。

    实施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报告篇2

      根据区委确定的“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国土分局立足自身职能,根据区委《20__年__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计划》的安排部署,立即行动,落实责任和研究制定措施,大力开展了乡村振兴工作。

      一、乡村振兴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规划引领,超前安排。按照调整完善后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重点围绕土地整治和特色农业,加强了对农村建设用地规模、布局和时序的管控。

      二是实施“土地整治+”惠农工程。发挥土地整治的平台性、综合性作用,规划实施土地整治项目,改善项目区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打造田园综合体,让农民在土地整治中受益。

      (1)黄旗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施工完成,新打机井37眼、输水管道22246米、出水口509个、排气阀门井36个、泄水井36个、排水沟22670米、过路管涵15座、桥涵2座、闸房36座、变配电室1座、低压电缆14213米、塔杆组立架线300米、变压器1台、过路顶管69米、修建硬化路18961米、标志牌2座。该项目已完成区级初验,正准备市级评审。

      (2)去年已完成的12个土地整治项目共新增耕地1077.05亩,其中4个项目新增占补平衡指标500.6565亩,已完成省厅内业报备入库,正在进行外业核查。8个项目新增建设用地指标576.39亩,正进行报备入库。(主要用于北斗科技园、老龄产业园、中基食品产业园、军民融合产业园、帅天科技等园区用地)

      (3)20__年度共实施16个土地整治项目,拟新增耕地1434亩,涉及5个街道及发展区。其中11个小项目已经区政府批复,7个项目开始施工,1个项目完成施工,1个项目需重新招标,2个项目正安排前期工作;1个项目已完成规划设计与预算;4个项目已论证通过。

      三是科学安排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市国土资源局下达20__年土地利用计划后,根据乡村振兴战略,我们在安排时积极向农村倾斜,主要用于农村社区和农村产业园区,根据坊子实际科学安排确定了拟征收的相关地块,其中用于九龙街道下房社区8.2亩、坊安街道葫芦埠社区6.93亩、辛冬棚户区安置用地56.56亩、坊安西曹庄机械加工项目15.8亩。

      四是加快推进征地供地力度,做好乡村产业兴旺和农村生态宜居的土地保障。按照棚户区改造进度要求,加快棚户区改造的征地和供地。召开专门会议予以安排部署,突击决战,确保了凤凰辛冬片区、柳沟棚改片区等18个拆旧村庄土地征收报批进度,棚户区改造安置供地5宗,面积444.6915亩,成交价款6.6803亿元,确保了村民安置的顺利落地。在供地政策上打破工业用地低于15亩的不予供地的限制。今年在智能装备园供应低于15亩的地块3宗,坊安街道供地2宗。

      五是积极推进农村不动产统一登记。在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基础上,加快推进“房地一体”的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从人员、设备、资金上全力支持不动产登记网点向基层延伸,目前九龙街道已经具备受理登记条件。其他镇街正在积极筹备中。

      六是扎实推进第三次国土调查。开展第三次国土调查查清街道、村庄内部商服、工业、仓储、住宅等地类的土地利用状况。汇总形成各类自然资源数据,开展综合分析,为农村规划、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今年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开展坊子区第三次国土调查的通知》、成立了区第三次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开展了第三次土地调查宣传月活动,适时开展坊子区第三次国土调查作业队伍招标工作。

      二、下步工作打算

      在振兴乡村战略方面,下步我们拟有效运用以下政策措施:

      1.因地制宜编制村土地利用规划。对具有资源优势和突出特色的村庄,统筹城乡规模,因地制宜编制村土地利用规划,与住建部门村庄规划衔接,优化村庄布局,强化用途管制,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适时启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预留5%的建设用地规模,扩大乡村振兴用地空间。

      2.加强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支持。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土地利用计划指标,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和产业融合发展,优先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用地,鼓励利用村庄集体存量建设用地,对急需落地的重点项目,实行评估认定制度,纳入优先预支计划指标范围,给予重点保障。

      3.深入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优先保障农民权益。按照比例探索建立新增计划指标、增减挂钩节余指标配比使用制度。积极引导国有大中型企业、社会资本参与增减挂钩,加快项目实施进度,提升项目质量。

    实施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报告篇3

      尊敬的各位领导、人大代表:

      根据会议的安排,下面我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进行简要的情况介绍,也希望在座的各位能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

      一、对新农村建设的探索及实践

      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农业发展,提出坚持“抓两头、带中间”,力争用10年时间把全市1043个行政村全部建成高水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此基础上,我区积极探索振兴乡村之路,先后开展村企合作、产业导入、产业培育、名镇名村建设、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等工作。其中,省级新农村示范片依托完善的基础设施,生态宜居的村庄环境,产业兴旺的农村经济,治理有效的基层组织,共建共享的文明乡风,顺利通过广东省“两年基本实现目标”的绩效评估,获评“优秀”等级,“农村有产业、农民有就业、农村有环境、农村有服务、农村有治理”的五有目标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二、创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做法及成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针对农村产业“空心化”、村庄“空巢化”,工商资本进入农村不热、农民增收渠道不多等问题,我区首创市场化模式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产城村人”融合为发展导向,利用社会资本激活农村资源资产活力,实现农村发展“第二次飞跃”:

      一是推动乡村振兴改革试点。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区委、区政府大力践行“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精神作风,通过第五次党代会第二次会议等重要会议,将乡村振兴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予以部署,制定并印发组织实施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学懂提神”、“弄通提能”“做实提效”工作方案,经过大量的摸底调查、研究,创新提出以市场化模式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法,并率先与碧桂园、华侨城达成合作共识,实施乡村振兴试点项目。

      二是高标准全域谋划乡村振兴。在区委、区政府牵头下,各镇、街道迅速开展资源排查,掌握家底,并结合各行政村资源禀赋,制定《镇(街道)全域乡村振兴三年总体规划方案工作表》,明确了试点片区、产业定位、具体工作、发展规模,按照全区102个行政村统一按照市场化模式分三年(xx年30%、xx年40%、xx年30%的行政村覆盖比例)推进。根据中央、省、市精神,结合我区实际,高标准谋划制定《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案。

      三是强化绩效考核压实责任。举全区之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制定《xx年x区表格化捆绑式绩效考核方案》,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纳入到有关绩效考核工作,通过落实表格化捆绑式绩效考核作为推动各项工作的重要抓手,把产业振兴最终成果落到促进农民就业、增产增收上来,全力以赴推动农村农民生活富裕。

      四是打造试点推动全面开花。随着试点项目的推进,我区以市场化模式实施乡村振兴实现全面开花,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落实各类乡村项目共计77个,其中已开工建设30个,初步形成以田园综合体、文化旅游、商业商贸、电商物流、现代金融、城市更新等多种业态带动乡村振兴的发展格局。

      三、存在的困难及建议

      (一)推进乡村振兴人员保障问题。推进乡村振兴,人是关键一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上到中央下到基层都非常重视,但是还缺乏相应的组织保障。例如乡村振兴对于基层特别是村委书记、小组长来说,是个新鲜事物,缺乏相应的认识。但往往工作的开展,他们是主要推动者和实施者,如果意识不转变,那么乡村振兴落地就比较困难。因而在组织保障上不仅需要锻造干事创业的干部队伍继续解放思想,勇于担当,真抓实干,还要选好配强基层组织带头人深入开展基层党建标准化建设,努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强建优,充分发挥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作用,并且发挥乡贤作用,鼓励乡贤带领乡亲共同致富创收。

      (二)乡村振兴财政投入保障问题。推进乡村振兴,财政保障是重要因素。根据资源摸排,目前我区存在三种类型农村情况:第一类城镇化程度较高,以二三产为支撑的准城中村;第二类资源丰富,但发展滞后,需导入产业激发发展动能的村庄;第三类是资源匮乏、经济发展薄弱村,亟需政府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的村庄。我区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原则,将村庄捆绑导入产业形成规划编制规划发展。然而占大部分比例的第三类型的农村,虽然随着政府的逐年增加投入,农村面的村巷道、路灯、垃圾处理、学校等硬性条件逐渐完善,但是重大基础设施覆盖面、有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设施条件等还相对滞后。乡村公共服务与城镇相比,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方面不均衡,农民群众的获得感有待提升。因此,需要建立乡村振兴财政投入机制进行精准施策,将乡村振兴建设资金列入每年财政预算,同时科学系统整合政府公共财政资金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

      (三)农村土地利用问题。当前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土地利用工作中,存在村庄村土地利用规划与村庄规划期限不一致,且村庄规划对村庄建设用地的需求远远超过村土地利用规划实际建设用地规模,无法发挥村土地利用规划在“多规合一”中“底盘”作用,导致实际编制的村土地利用规划和村庄规划难以落地实施。此外,建设用地项目预审和用地审批时限过长,程序复杂造成部分重大建设项目无法及时落地。对此,建议市级层面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和指导意见。

      下来,在此基础上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继续拓展乡村振兴范围,积极调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让乡村振兴成为x经济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为全市乃至全省走在前列主动担当、多做贡献。

    实施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报告篇4

     

      20xx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监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以下简称省联社)团结带领全省农商银行,大力践行农村金融主力军的责任担当,把支持乡村振兴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以占全省金融机构20%左右的资金来源,发放了全省85%以上的脱贫人口小额信用贷款、50%以上的农户贷款和1/4左右的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为促进我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新时代“五美”乡村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至20xx年12月末,全省农商银行涉农贷款余额3407.2亿元,较年初净增64.9亿元,实现了“持续增长”目标;今年累计投放乡村振兴贷款2009.4亿元,积极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优化乡村振兴服务机制

      坚持乡村振兴资源优先安排、贷款优先发放、服务优先满足,在经济资本配置、资金转移定价、薪酬费用安排、尽职免责激励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激发支持乡村振兴强大内生动力。一是制定信贷支持政策。紧扣省委、省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制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今年3月,省委一号文件出台后,第一时间优化了乡村振兴实施意见,细化了6个方面31条工作措施,制定了“十四五”时期“发放1万亿元以上乡村振兴专项贷款”目标,大力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全局。二是优化内部考核指标。优化了对辖内农商银行的综合考评制度,单列涉农信贷计划,重点加强对单户1000万元和100万元以下贷款的考核。同时,将巩固脱贫和乡村振兴贷款累放纳入综合考评,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引导新增信贷资源重点向乡村振兴领域倾斜。三是建立尽职免责机制。按照“违规追责、尽职免责”的原则,研究制定了“三农”贷款工作尽职免责办法,明确了贷前、贷中、贷后各环节尽职要求,只要勤勉尽职履行职责,即可按规定程序予以免责,同时适度放宽“三农”贷款不良容忍度,解除信贷工作人员后顾之忧,真正激发基层“敢贷、愿贷”内生动力,提升乡村振兴贷款投放积极性。

      二、扩大乡村振兴服务范围

      坚持“立足本土、服务社区、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保持战略定力,下沉服务重心,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一是加大重点领域金融供给。围绕14个省级重点产业链,重点加大了对粮食种植、现代农业生产、乡村旅游、环保养殖等领域支持力度,实现了对乡村振兴产业链条的全覆盖。全年累计发放现代农业发展贷款1618.1亿元,美丽乡村建设贷款220.5亿元,城乡融合发展贷款49.2亿元,文明新风建设贷款11.2亿元。二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积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金融服务工作,在过渡期内,对利益联结机制完善、稳定脱贫作用明显的产业扶贫贷款,全省农商银行切实做到不随意抽贷、断贷。继续保持金融帮扶政策总体不变,深入扎实做好过渡期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努力满足脱贫人口贷款需求,确保应贷尽贷。至年末,累计发放巩固脱贫攻坚贷款贷款496.32亿元,扶持建档立卡脱贫人口64.99万户;累计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151.51亿元,惠及34.34万户脱贫人口,余额和户数约占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90%以上。三是加强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全省农商银行实现了营业网点乡镇“全覆盖”,金融服务站“村村通”,农村居民可以享受到随时随地的金融服务。今年通过金融便民服务站办理助农交易971万笔,涉及金额46.2亿元。坚持普惠与智慧相结合,全面推进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等线上金融服务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应用,智能设备网点覆盖率达93%,并采取更有温度的服务措施,着力缩小老年人等弱势群体面临的“数字鸿沟”,构建完善了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全方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让广大农村居民享受到了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三、提升乡村振兴服务水平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以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不断创新乡村振兴产品体系,丰富支持乡村振兴的内涵,提升服务乡村振兴的质效。一是丰富支农信贷产品体系。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大局,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打造形成了小额农贷、创业担保贷款、“两权”抵押贷款等具有良好品牌效应和社会效应的传统优势产品。同时,根据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特点,创新了民宿贷、文旅贷、电商贷、畜禽洁养贷等产品,在全省首发乡村振兴卡,配套提供“乡村振兴贷”专项产品,为持卡客户提供同类同档次八折利率优惠。充分运用金融科技,建立信贷大平台,推出了百福惠农网贷、惠农e贷等数字风控金融产品,健全了服务乡村振兴全覆盖的产品体系。二是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以党建为引领、以“整村推进、整村授信”为依托、以“信用农户、信用村组、信用乡镇”评定为抓手的农村信用工程,充分利用村“两委”、驻村干部、普惠金融服务站等资源,以村为单位、以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为对象开展整村建档评级授信,实现“应授尽授”“能贷尽贷”。三是全面延伸乡村振兴服务。发扬“背包精神”,连续七年开展了扫村、扫街、扫户、扫园“四扫”服务,常态化举办了金融夜校、金融知识进万村活动,充分挖掘和主动满足各类客户金融需求。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事关共同富裕大局,事关全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全局。在下一步工作中,省联社将继续团结带领全省农商银行,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定扛起“金融赣军”龙头银行的使命担当,重点从以下方面入手,全力以赴把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工作做得更好:

      一是围绕“翻一番”目标,以更大决心增量扩面。持续加大乡村振兴金融供给,确保“十四五”时期贷款投放、客户数量翻一番。计划“十四五”时期,发放乡村振兴贷款1万亿元以上;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实现贷款基础客户增长一倍。二是立足“百千万”基础,以差异优势形成特色。以全省86家法人农商银行为主体,立足所在地的100个县市区,与地方经济同舟共济、同频共振。以全省2335个农商银行支行网点为载体,发挥覆盖乡村、社区、居民的资源优势,提供“千人千面”的差异化服务。以全省1.4万个金融服务点为依托,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助力乡村振兴实际行动,打通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三是聚力“大数据”支撑,以科技赋能创新服务。积极融入我省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和数字乡村建设大局,搭建农村大数据、银政企对接两大平台,对接农村资源、政府政务、信用村三类数据,拓展以大数据智能风控为支撑的产品体系,为支持乡村振兴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优质金融服务。

    实施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报告篇5

      今年以来,我市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xx省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实施办法》要求,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及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市农村工作实际,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突破口,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着力点,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根本动力,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了农业提质增效、农村文明进步、农民增收致富。

      一、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

      中央、省委印发《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xx省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实施办法》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贯彻落实《条例》《实施办法》作为市、镇、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遵循,迅速掀起学习贯彻热潮,做到两个融合,一是与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相融合,把学习《条例》《实施办法》作为“守初心、担使命”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深刻领会、把握核心要义,抓好贯彻落实;二是与当前农业农村实际工作开展相融合,真正把《条例》《实施办法》作为指导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的精髓,确保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通过理论中心组学习、专题辅导讲座、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引导全市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会重大意义、精神实质和工作要求,使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部署要求上来,全面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做好党的农村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形成推动乡村振兴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情况

      (一)建立乡村振兴工作体系

      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县、乡、村”三级书记直接抓乡村振兴工作格局。组建了产业、文化、组织、生态、人才5个乡村振兴工作专班。聘请xx社会科学院编制完成了《**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xx-2022年)》,5个相关部门也制定了各自的实施方案。xx年4月23日,召开了以“打基础、优环境、强三农”为主题的全市乡村振兴推进大会,对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安排部署。一年来,市委、市政府通过会议推动、指导调研、通知简报、检查考核等多种手段,全力推动各项工作开展。xx年11月8日,召开乡村振兴考核指标和农村人居环境项目进展情况调度会,督促各相关部门确保年底前完成乡村考核指标和农村人居环境年初规划项目。

      (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发展科技农业。在新发地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的基础上,xx年,组织硕诚、新发地两个现代农业园区分别成功申报了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及xx省农业创新驿站,同时,硕诚园区又申报了xx年xx省农业创新驿站;聘请了xx农大2名教授为首席专家,其他果蔬相关专业和流通专业的专家、教授为成员的两个专家团队,打造**市农业科技创新平台;通过驿站平台,引导全市蔬菜扩大种植面积,强化果蔬高新品种和技术成果的引进转化,提升产品质量,推动我市水果、蔬菜绿色高效发展。

      依托科茂种业繁育基地,大力建设一主多元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充分利用科研育种能力以及与院校联系密切的优势,建设小麦农业科技集成创新示范基地,开展小麦产业试验、示范和北方冬麦区小麦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公关,研究小麦新品种选育、绿色高产高效技术,促进小麦生产由重产量向绿色高效高产方向转变。

      2、发展绿色农业。一是积极实施冬小麦节水品种及配套技术项目。xx年共实施6.5万亩,项目累计投资945万元,项目实施面积13.5万亩,实现节水675万m3。

      二是强化施肥技术推广。推进化肥减量增效,组织技术指导员、专家组成员下乡进村入户,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通过建立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健全智能配肥站、推广高效新型肥料和科学施肥技术、引导农民进行有机肥使用等技术措施,实现农业绿色发展。今年以来,全市共发放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明白纸、图册2万余份,建立耕地质量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试验示范基地5个、核心示范区2100亩,推广各类配方肥1100吨,缓控释肥6000吨,面积15万亩,依托100户科技示范主体开展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全市亩均减肥2公斤(折纯)以上,降低肥料投入成本5元以上。

      三是大力推广节药技术。加强病虫害监测预报,提高病虫预报到位率;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社会化服务,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同时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推广绿色防控技术,降低化学农药用量;推广科学施药技术,提高精准用药水平;推广新型植保机械,提高农药利用率。xx年,全市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39%,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29%,全市农药使用量降低2%以上。

      四是大力宣传地膜回收。着力解决农田残膜污染,加大0.01毫米标准地膜的推广力度,同时宣传、发动进行地膜捡拾回收,积极探索地膜污染解决路径,切实解决白色污染问题。xx年全市地膜用量91.2吨,回收量为75.8吨,回收率为83%。

      五是抓好林业生态建设。xx年以“做强生态支撑,助力雄安新区建设,服务协同发展”为中心,为雄安新区打造绿色屏障为首任,根据《**市雄安新区周边绿化工作方案》文件要求,结合实际,大力开展白沟河生态林带、环雄安生态林带、生态片林建设,实施规模造林、村庄绿化及农田林网、堤防绿化、高固路廊道绿化,xx年实际绿化面积21535亩,完成任务面积的107.6%。

      六是抓好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105家规模养殖场配建粪污处理设施,带动了全市所有规模养殖场、白沟河两侧一公里内养殖户、方官生猪密集区和新城蛋鸡密集区的321个养殖场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提高全市养殖场户的粪污处理设施配建率,基本解决了养殖污水直接外排和畜禽粪污随便堆放的问题;建成了年处理3万吨畜禽粪污,年生产有机肥1万吨的粪污处理中心1个,全市规模养殖场粪污设施配建率达到了100%,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2%,超额完成了年度75%的任务目标。

      3.发展品牌农业。确定**黄桃为我市优特农产品,制定了《**市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实施方案》《**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施方案》,全力打造**黄桃特色品牌。目前,黄桃作为地理标志认证农产品出口美国、日本和韩国3个国家。

      依托**市科茂种业有限公司,针对“中麦175”小麦品种锌元素含量高的优势,加工富锌小麦面粉,打造富锌小麦品牌。目前已开始批量生产,主供京、津、保等大中城市。

      4.发展质量农业。创建**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8个,其中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市级精品园区2家,完成“三品一标”认证企业6家,认定品种20个,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68.1%。蔬菜种植标准化覆盖率为74.1%,创建省级标准化养殖场一个,县级标准化示范场15个,规模养殖场110个,畜牧业标准化率为77.3%。标准化养殖覆盖率平均值为72.1%。

      优化种植结构,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按照粮—经—饲的结构要求,今年发展苜蓿3000亩,青伫玉米8000亩,鲜食玉米4000亩;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今年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220名,市政府出台了《**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管理办法》,积极开展示范家庭农场创建活动,组织申报省、**市级示范农场4家。落实市财政扶持资金,按照新型经营主体财政扶持项目实施方案,已实施完成。

      (三)深化农村改革

      1.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截止目前,全市13个镇、办事处、409个行政村,已完成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界定、股权设置量化、“三会”同建工作,已完成集体经济组织登记的村数220个,占总任务村数的53.8%。

      2.充分运用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在xx年基本完成的基础上,认真开展回头看,督促各镇办事处,针对遗留问题制定扫尾工作方案,层层落实责任,争取达到应确尽确,不留死角,要求把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全部发放到农户手中,防止镇村将证书滞留,同时,全力开展档案整理工作,及时进行扫描。完善确权数据库成果、土地承包管理信息系统,抓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系统的运行和规范运作,为土地流转,抵押担保,惠农政策落实等提供信息技术支持。

      3.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自然人向法人农业转变,培育新型农业主体,积极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向现代农业园区、新型经营主体集中,严格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全市土地流转率达到36.8%,发展、扶持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多种经营模式和服务体系,推进规模经营。根据省**市空壳合作社治理方案,制定了我市实施方案,加强对合作社的排查,协调各部门、各镇、办事处按照各自职责开展工作,一方面,坚决查处非法集资,另一方面,清理空壳社,规范合作社运营,从而促进合作社健康发展。

      4.完善服务体系强化农业工作支撑。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开展农民教育培训,依托现代农业园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平台,完善科技示范推广体系,重点推广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根据工作需要,加强推广体系人员队伍和机构建设,优化农技推广区域站运行机制,健全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设。

      (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不断提档升级。进一步加强园区建设,按照“全域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着力构建产城一体、区域融合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用现代农业产业助推乡村振兴,**市龙安泰集团智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荷兰英姆普公司(IGMPR)签约合作,将引进荷兰最先进的花卉和园艺设计、智能温室、无土栽培、水肥一体以及管理培训等农业技术项目,促进我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xx新发地食品加工产业园项目开始建设,总投资20.3亿元,占地636亩,新建原辅料库、中央大厨房、超市统仓加工配送区、农产品精深加工区、成品冷链仓储区、物联网智能集配平台、检验检疫中心及配套设施等。项目建成后,年加工配送能力180万吨,实现年销售收入5.2亿元,直接带动就业岗位2100余个,间接带动就业岗位4600余个。二是加大园区建设力度。我市建成市级以上园区8家,其中省级园区2家,**市级精品园区2家,**市级园区4家。园区总规划面积15万亩,实际建成5万余亩,园区累计完成投资55亿元,园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1个,绿色食品认证1个,取得地理标志1个,注册“昊龙农业”、“青沃谷”等商标7个。以肖官营镇的冀康现代农业园区为核心,打造采摘观光休闲农业精品旅游区,xx年又投资2400万元,建设占地246亩砖混温室大棚72个,以义和庄村为核心发展5000亩三膜西瓜种植基地;以军城办事处平安店村为核心,通过村庄民居翻建、改建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水上乐园和生态餐厅,流转周边土地3000亩,建设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园区建设极大提升了农业的科技支撑与管理水平,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互联网+”农产品销售渠道日益壮大。建设电商平台,推行农业经营网络化,大力引导企业建设、利用电商平台,推进农业电子商务,推动优质农产品上网销售。淘实惠在我市建立了409家服务站点,实现了农村电商全覆盖,平台交易额达3000多万元。xx新发地农产品物流园在搞好农产品市场批发销售的同时,也建立了自己的电商平台,实现了线上和线下销售结合,冀康、碧照轩、硕诚、青沃谷等现代农业园区及同兴农林畜牧有限公司也建立了自己的网络销售平台和微信平台,扩大了销售量。

      3.休闲、观光农业得以快速发展。组织现有省级星级休闲农业企业针对自身特点,大力开展采摘、科普、农家乐等项目,吸引京津及周边群众进行休闲、观光、采摘。筛选出包含青沃谷现代农业园区、冀康休闲农庄、杜村梨花节、硕诚现代农业园区在内满足游客春季赏梨花、玩采摘、品美食的精品休闲农业观光线路1条,并入选xx省37条春季赏花观光线路。积极推进休闲农业建设,冀康园区被评为四星级休闲农业园区,硕诚园区被评为四星级采摘园,青沃谷园区被评为三星级采摘园。

      (五)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改善

      在近几年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基础上,以我市被确定为xx省首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域完成示范县和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为契机,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村庄清洁行动、村庄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美化亮化、美丽庭院建设、村庄规划编制等十项专项行动,推动了农村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上半年我市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在全省位于第二十七名,在**市位于第一名。xx年6月4日,**市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推进会在我市召开,**市委副书记闫继红对我市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10月24日我市代表**市接受了xx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域完成示范县的考核验收。

      1.建立农村生活垃圾长效机制。6月1日,通过公开招标,确定了**善美环境卫生有限公司、**亢腾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两家保洁服务公司,招聘保洁员910名,对我市409个行政村全部实行农村保洁和垃圾收集市场化运行模式。共建设地埋式垃圾台站998个,购置垃圾压缩转运车辆47台,基本实现垃圾日产日清,每日清运垃圾290余吨。将农村生活垃圾全部转运到市垃圾处理场规范处置,实现了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置全覆盖。

      2.大力改善农村道路通行条件。乡村路网方面,xx年农村路网改造提升104个村,里程69.4公里。农村村内道路方面,投资7500万元,新修改造全市13个镇办215个村主次干道142.5公里60万平方米。基本实现了全市域村庄主街道硬化全覆盖。

      3.实施村庄绿化、美化和亮化行动。投资3000万元,在继续深入开展“五清三建一改”行动基础上,对全市县、乡道路两侧可视范围村庄外立面及村庄主街道两侧、雄安新区周边乡镇所有连村道路可视范围村庄外立面及村内主要道路两侧,按照统一风格,进行乳胶漆粉刷改造337万平方米,并适当绘制文化墙,实现村庄美化全覆盖,有效提升了全市农村整体风貌。投资516万元,安装路灯9117盏。在各村主街道两侧、文化广场、学校、村民中心等重要场所安装、更换照明设施,实现村村亮化全覆盖。投资505万元,种植乡土树木92061棵,进一步提升农村绿化水平。

      4.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活动。坚持“党建带妇建、妇建服务党建”,把美丽庭院创建作为“一把手”工程。截止目前,已成功创建美丽庭院36200户,精品庭院5621户。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的任务。

      5.全力推进厕所改造工作。我市属于二类县,在全面实现卫生厕所达标的基础上,坚持自我加压,主动提高改厕工作标准,并坚持进度服从质量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无害化卫生厕所提升改造。xx年上半年安排第一批无害化厕所改造17000座。xx年11月通过政府采购方式,又安排无害化厕所改造任务15000座。全年累计安排无害化厕所改造32000座。财政用于改厕资金达到6400万元。

      6.突出抓好高铁高速沿线环境集中整治。共清理历史积存垃圾100余处,清运垃圾500余立方。安装路灯400余盏,植树11万余株。建成小游园55处,小菜园129处。同时,将沿京石高速、京石高铁的村庄面貌提升列入乡村振兴同步打造,新打造梁家营廊道绿化节点、紫泉河景观河道两个生态景观节点,新建成前曲堤、赵辛庄等一批乡村振兴示范点。

      7.稳步推进农村污水治理。按照《**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及纳污坑塘整治专项实施方案》要求,实施了白沟河傍水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设处理站5座,处理能力360吨/日,建设配套管网40106米。此外,方官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等工程扎实推进。

      (六)推进农村文化振兴

      1.夯实基础,农村文化建设成效显著。全市13个镇、办事处建成了28个综合文化站,409个行政村建成了农家书屋,补充图书40082册,让农家书屋成乡村振兴的“文化粮仓”;建成了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409个。210个行政村建成了农村文体广场;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已完成5170户;409个村的“村村通”大喇叭工程已经全部完成。为各村配发了锣、鼓、镲等文艺器材560套,舞蹈演出服装100套,并为每村配备了音响设备。各村街建起了文艺活动组织。

      2.扶持队伍,文艺团体不断发展壮大。实施基层文艺骨干培训计划,组织举办了广场舞、书法、舞蹈、绘画、戏剧等方面的培训,培训人数达到1000余人。对在群众性文艺活动中形成的小型演唱班子和具有相应规模的大型文艺社团,给与器材支持和业务指导,使文艺团队不断上水平、文艺队伍不断壮大,逐渐形成了辛桥艺友戏曲歌舞团、杨漫撒友德京剧团等20多个定期活动的小型演唱班。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挖掘整理7个类别1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申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县级非遗项目已达33个。其中石辛庄古典音乐会、上四调、南乐会、大义店冰雹会非遗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在挖掘新项目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原有非遗项目的保护、支持力度,每年都组织多次不同形式的非遗展示,参与者越来越多,使我市的非遗项目得以传承和发展。

      3.文化下乡,庆祝活动丰富多彩。以庆祝建国70周年为主线,积极开展“我和我的祖国”群众文化系列主题活动,切实营造热烈喜庆的社会氛围。开展了“悦读分享”读书会5期;“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32场;戏曲进校园20场;“文艺彩色周末”20期;戏曲下乡演出206场。

      (七)推进农村生态振兴

      为消除**东西部地区落差,实现全市均衡发展,先后投资32159.2万元,实施了京白、高固沿线等“百里画廊”绿化美化工程。在高固公路、京白公路、112国道、十白公路、107国道两侧各建设100米绿色长廊,绿化面积13200亩。在重要区域和交通枢纽突出打造景观节点。在冀康农业园北门户、南门户、S030线**市南市界、铁路桥节点、X301与涿白路节点、张贲营节点、十白线**白沟交界节点、G112与京白线交叉路口节点、肖官营红绿灯、八堵墙路口等,用花草打造雕塑,建设景观岛。增强了乡村主通道的景观效果,缩小了城市绿化落差,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八)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保障

      优良的组织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效保证,目前我市村两委党政一人兼达到261名,占比64%,50岁以下正职干部282名;高中及以上学历326人,占比79.7%;致富带头人等优秀人才315人,占比77%;支部书记“四个结构比例”均高于省市要求。xx年,重点创建提升60个“三带六区”党建示范典型,目前正在有序开展。为有效改善乡村治理体系,近年来投入4000万元,打造了“两个代办”升级版,已有婚姻登记等15项服务事项实现了网上代办,全市13个镇、办事处409个村全部建立了五星级便民服务中心(室)。出台了《**市农村信访安全稳定工作奖惩办法(试行)》,市财政拿出500余万元,对实现市委确定的全年未发生信访、安全、稳定问题的村街全部兑现奖惩。

      (九)全力打造省级乡村振兴核心区

      基于**市区位独特优势和坚实工作基础,按照“全域统筹、重点打造、精品示范、辐射带动”的原则,长远规划,分步推进,确定了全域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的宏伟目标,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域完成示范县工作基础上,先期构建“一片四线五点”的乡村振兴核心示范区。“一片”:以肖官营镇连片14个村、“四线”(京石高速沿线、京武高铁沿线、京白路沿线、高固路沿线等四条重要交通干线)、“五点”(张六庄镇镇区、泗庄镇镇区、东马营镇镇区、军城办事处平安店村、辛桥镇连片村(范庄子村、陈庄子村、柳庄子村)。

      三、存在问题

      (一)农村产业发展层次仍待提升。主导产业不优不强,引领产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整体规模偏小,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

      (二)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仍待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市市域内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展也不平衡,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有待提高。

      (三)长效管理机制亟待建立。厕所清掏及粪污处理、树木养护、公共设施维护工作亟待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四)群众观念亟待改变。长期以来受传统习惯和落后观念的影响,村民公共卫生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较为淡薄。

      四、下一步工作重点及打算

      根据当前乡村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部署,我市强力推进乡村振兴以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各项措施的落实,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取得一定进展,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但是分析乡村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当前面临的形势还很严峻,下一步,我市将着重做好如下工作。

      (一)进一步强化城乡融合发展理念,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

      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要求,坚持书记抓、抓书记,聚焦xx年“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把更多的资金、土地指标向“三农”倾斜,细化各项措施,狠抓工作落实,扎扎实实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二)打好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在抓好xx年项目扫尾基础上,再实施一批人居环境整治项目。

      1.坚持质量优先,深入推进厕所革命。总结历年改厕成功经验,持续改进施工质量,优化改厕技术模式,在高质量完成xx年度已招标采购的32000座厕所基础上,再完成15000座以上改厕任务。确保改一座,成一座,能用一座。

      2.实施村庄道路硬化提升项目。计划投资8000万元,对尚未完成主街道硬化的村进行主街道硬化改造,对破损严重的路面进行翻修改造。进一步提升农村道路通行条件。

      3.实施村庄美化工程。对乡级以上道路两侧可视范围内墙体外立面进行巡查,对未实施美化改造和施工时间较长、美化效果较差的墙面进行喷涂粉刷,并按统一风格补文化墙,实现全市域农村主干交通美化全覆盖。同时,选取一批基础较好的村,采取先进工艺,对主街道等重要节点实行高标准美化改造,提升美丽乡村颜值。

      (三)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依托新发地等龙头企业、大市场,立足于服务京津、保障雄安,努力调结构、增效益、提质量,推动农业现代化。

      1.调整结构。适度压减高耗能低质低效农作物面积,增加设施农业、农业产业园、农业规模化产业基地和生产绿化面积。

      2.增效益。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以新发地食品加工产业园为载体,立足粮食、蔬菜、畜禽等主导产业资源优势,扶持蔬菜、豆制品、面粉和方便食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

      3.提质量。进一步健全覆盖全产业链的农产品生产标准,扶持绿色有机农产品,大力实施品牌提升计划,培树黄桃、肉鸡等区域公用品牌。

      (四)抓试点示范,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区、示范线和示范点

      借力京雄高速、荣乌新线、东方路东延等一批大项目,立足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创建,继续打造“一片四线五点”省级乡村振兴核心区;打造方官镇14个村市级乡村振兴示范区;结合交通通道建设,再着力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线。通过率先全面高标准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打造一批有特色、可复制、引领带动周边发展的乡村振兴示范典型。

      (五)抓农村创建活动,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在全市农村开展“美丽庭院”、“四村联创”(美丽乡村、平安乡村、文明乡村、产业强村)、“五进农家”(医疗进农家、法律进农家、社会保险进农家、金融信贷进农家、农艺服务进农家)等系列创建活动。

      特此报告。

    实施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报告篇6

      我局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继续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挡升级,建立全域覆盖、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实施区域城乡交通一体化行动,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助力乡村振兴。下面是呢子范文网小编为您推荐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情况报告。

      2021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监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以下简称省联社)团结带领全省农商银行,大力践行农村金融主力军的责任担当,把支持乡村振兴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以占全省金融机构20%左右的资金来源,发放了全省85%以上的脱贫人口小额信用贷款、50%以上的农户贷款和1/4左右的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为促进我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新时代“五美”乡村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至2021年12月末,全省农商银行涉农贷款余额3407.2亿元,较年初净增64.9亿元,实现了“持续增长”目标;今年累计投放乡村振兴贷款2009.4亿元,积极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优化乡村振兴服务机制

      坚持乡村振兴资源优先安排、贷款优先发放、服务优先满足,在经济资本配置、资金转移定价、薪酬费用安排、尽职免责激励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激发支持乡村振兴强大内生动力。一是制定信贷支持政策。紧扣省委、省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制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今年3月,省委一号文件出台后,第一时间优化了乡村振兴实施意见,细化了6个方面31条工作措施,制定了“十四五”时期“发放1万亿元以上乡村振兴专项贷款”目标,大力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全局。二是优化内部考核指标。优化了对辖内农商银行的综合考评制度,单列涉农信贷计划,重点加强对单户1000万元和100万元以下贷款的考核。同时,将巩固脱贫和乡村振兴贷款累放纳入综合考评,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引导新增信贷资源重点向乡村振兴领域倾斜。三是建立尽职免责机制。按照“违规追责、尽职免责”的原则,研究制定了“三农”贷款工作尽职免责办法,明确了贷前、贷中、贷后各环节尽职要求,只要勤勉尽职履行职责,即可按规定程序予以免责,同时适度放宽“三农”贷款不良容忍度,解除信贷工作人员后顾之忧,真正激发基层“敢贷、愿贷”内生动力,提升乡村振兴贷款投放积极性。

      二、扩大乡村振兴服务范围

      坚持“立足本土、服务社区、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保持战略定力,下沉服务重心,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一是加大重点领域金融供给。围绕14个省级重点产业链,重点加大了对粮食种植、现代农业生产、乡村旅游、环保养殖等领域支持力度,实现了对乡村振兴产业链条的全覆盖。全年累计发放现代农业发展贷款1618.1亿元,美丽乡村建设贷款220.5亿元,城乡融合发展贷款49.2亿元,文明新风建设贷款11.2亿元。二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积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金融服务工作,在过渡期内,对利益联结机制完善、稳定脱贫作用明显的产业扶贫贷款,全省农商银行切实做到不随意抽贷、断贷。继续保持金融帮扶政策总体不变,深入扎实做好过渡期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努力满足脱贫人口贷款需求,确保应贷尽贷。至年末,累计发放巩固脱贫攻坚贷款贷款496.32亿元,扶持建档立卡脱贫人口64.99万户;累计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151.51亿元,惠及34.34万户脱贫人口,余额和户数约占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90%以上。三是加强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全省农商银行实现了营业网点乡镇“全覆盖”,金融服务站“村村通”,农村居民可以享受到随时随地的金融服务。今年通过金融便民服务站办理助农交易971万笔,涉及金额46.2亿元。坚持普惠与智慧相结合,全面推进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等线上金融服务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应用,智能设备网点覆盖率达93%,并采取更有温度的服务措施,着力缩小老年人等弱势群体面临的“数字鸿沟”,构建完善了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全方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让广大农村居民享受到了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三、提升乡村振兴服务水平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以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不断创新乡村振兴产品体系,丰富支持乡村振兴的内涵,提升服务乡村振兴的质效。一是丰富支农信贷产品体系。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大局,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打造形成了小额农贷、创业担保贷款、“两权”抵押贷款等具有良好品牌效应和社会效应的传统优势产品。同时,根据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特点,创新了民宿贷、文旅贷、电商贷、畜禽洁养贷等产品,在全省首发乡村振兴卡,配套提供“乡村振兴贷”专项产品,为持卡客户提供同类同档次八折利率优惠。充分运用金融科技,建立信贷大平台,推出了百福惠农网贷、惠农e贷等数字风控金融产品,健全了服务乡村振兴全覆盖的产品体系。二是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以党建为引领、以“整村推进、整村授信”为依托、以“信用农户、信用村组、信用乡镇”评定为抓手的农村信用工程,充分利用村“两委”、驻村干部、普惠金融服务站等资源,以村为单位、以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为对象开展整村建档评级授信,实现“应授尽授”“能贷尽贷”。三是全面延伸乡村振兴服务。发扬“背包精神”,连续七年开展了扫村、扫街、扫户、扫园“四扫”服务,常态化举办了金融夜校、金融知识进万村活动,充分挖掘和主动满足各类客户金融需求。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事关共同富裕大局,事关全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全局。在下一步工作中,省联社将继续团结带领全省农商银行,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定扛起“金融赣军”龙头银行的使命担当,重点从以下方面入手,全力以赴把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工作做得更好:

      一是围绕“翻一番”目标,以更大决心增量扩面。持续加大乡村振兴金融供给,确保“十四五”时期贷款投放、客户数量翻一番。计划“十四五”时期,发放乡村振兴贷款1万亿元以上;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实现贷款基础客户增长一倍。二是立足“百千万”基础,以差异优势形成特色。以全省86家法人农商银行为主体,立足所在地的100个县市区,与地方经济同舟共济、同频共振。以全省2335个农商银行支行网点为载体,发挥覆盖乡村、社区、居民的资源优势,提供“千人千面”的差异化服务。以全省1.4万个金融服务点为依托,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助力乡村振兴实际行动,打通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三是聚力“大数据”支撑,以科技赋能创新服务。积极融入我省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和数字乡村建设大局,搭建农村大数据、银政企对接两大平台,对接农村资源、政府政务、信用村三类数据,拓展以大数据智能风控为支撑的产品体系,为支持乡村振兴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优质金融服务。

    实施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报告篇7

      一、大力发展农业“新六产”,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结合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工作,将“现代高效农业”确定为全县“_+_”主导产业之一,明确了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转换路径和任务目标。

      (一)主攻方向。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创新多元化产业融合模式,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培育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促进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三链重构”,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加快培育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

      (二)转换路径。一是塑造新型业态。以农产品加工为骨干,向前、向后延伸产业链条,构建从田头到餐桌无缝对接的产业体系。二是培育新型主体。重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农民通过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途径,实现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三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利用各自资源相互入股,采取保底收购、股权分红和二次利润返还等方式,让农民分享加工和流通环节利润。

      (三)发展目标。到__年,现代高效农业总体发展水平稳步提升,新业态增加值在农业增加值中的占比显著提高,农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农村活力显著增强,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二、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着力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后劲。

      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是主抓手。将乡村振兴作为提报筛选县级重点建设项目的重要领域,全年确定的__个县级重点项目,涉及乡村振兴领域的项目有__个,占比达到__%,总投资__亿元,占全部投资的__%。

      (一)实施了“百日攻坚行动”。自_月份以来,结合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适时启动了“百日攻坚行动”,从县级重点项目中择优筛选出__个“四新”“四化”项目,倒排工期,节点推进,严格周调度、月通报、分类考核、“红”“黑”榜通报制度。上述__个项目中,涉及乡村振兴领域的项目有__个,占比达到__%。百日攻坚行动结束后,__个乡村振兴领域项目全部开工,完成投资__亿元,投资完成率超过__%,其中樱之崮田园综合体、托福太阳城两个项目,被列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现场观摩项目,为我县获得总评第_名的好成绩贡献了力量。

      (二)积极申报纳入上级重大项目库。今年以来,县发改局按照“四新”“四化”要求,先后两批报送省、市级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建设项目__个,其中乡村振兴类项目__个,总投资__亿元。截至目前,我县共有__个纳入第一批省市重大项目库,其中金水河田园综合体项目被列为省级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第二批项目名单尚未反馈。

      (三)超前谋划__年项目。按照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的工作思路,自__月初开始,县发改局突出“四新四化”导向和“实体经济、社会民生、生态文明”三类大领域,围绕“__”产业,谋划储备了一批行业技术领先、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税收贡献率高的大项目好项目。截止目前,已初步筛选确定县级重点项目__个,年度计划投资__亿元,其中涉及乡村振兴领域项目__个,总投资__亿元。

      三、加强对上争取,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政策资金支持。

      乡村振兴,离不开上级的大力支持。县发改局把争取上级政策和自己支持,作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重要手段,不断加大对上争取力度。

      (一)成功争取乡村振兴示范县。今年_月份,县发改局按照_省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创建工程实施方案精神和要求,立足我县资源禀赋、生态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积极申报我县争创_省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县。_月__日,省发改委、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委农工办、省财政厅等__部门联合发文,公布了全省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创建名单,我县被确定为示范县(全省共__个,全市仅我县_个),__镇__社区、__镇__区、__镇__村、__村等_个村被确定为示范村。

      (二)积极申报乡村振兴重大项目库项目。按照省发改委、省农发行《关于做好乡村振兴重大项目库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要求,组织各乡镇街区、县直有关部门对照八大领域,认真筛选提报乡村振兴重大项目。截至目前,共申报项目__个,总投资__亿元。在对上述项目基本情况逐一审查、分析的基础上,初步确定了推荐名单,分别是:__县农业创业创新示范园项目、金水河田园综合体项目、重点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在水一方”云蒙康体小镇项目、云蒙湖生态旅游景区桃源古寨项目、__县交警安泰、党校片区两个城中村棚户区改造项目、岱崮地貌旅游区项目、__县乡村振兴示范县建设项目。

      (三)全力争取上级无偿项目资金。今年年以来,通过发改系统争取到位上级无偿资金__万元,其中,__镇__村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__万元,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项目__万元,野店镇、岱崮镇、桃墟镇水毁修复项目__万元,梓河岱崮坡里段河道治理项目__万元。这些资金为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突出顶层设计引领,高标准编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为切实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引领性和可操作性,经多方对接考察筛选,并经县主要领导同意,拟委托中国农业大学编制我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__月__日,中国农业大学褚庆全教授到__与县发改局就规划编制费用、时间等进行了协商。当前,县发改局正按照规划编制方的有关要求,进行规划前期资料搜集,并初步确定了乡村振兴的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推进措施。

      (一)基本原则。坚持党管农村工作,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干部配备、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公共服务上加快补齐短板。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把维护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乡村全面振兴,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宜居为关键,乡风文明为保障,治理有效为基础,生活富裕为根本,整体部署、协调推进。

      (二)发展目标。初步打算到__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健全完善。到__年,乡村振兴的主体框架基本成熟,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初步构建,农业“新六产”发展格局全面形成,农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乡村振兴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三)推进措施。初步想法是:构建乡村发展新格局,走融合发展之路;发展农业“新六产”,走质量兴农之路;打造生态宜居乡村,走绿色发展之路;培育乡村文明新风,走文化兴盛之路;构建新型治理结构,走乡村善治之路;保障改善农村民生,走共同富裕之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走创新发展之路;实施人才兴农战略,强化资源要素支撑。

      总的来说,县发改局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下了不少功夫,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成绩是阶段性的,与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和群众的期盼还有不小差距,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是:重点项目建设推进较慢,投资完成率低于平均水平;加快乡村振兴的思路不够宽,措施较单一;乡村振兴规划编制进度较慢,没有达到时限要求等。下一步,我们将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进一步强化重点项目督导管理。一方面,对今年的__个乡村振兴领域县级重点项目开工情况、投资完成情况、投产运营情况,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全面摸排,列出台账,分类施策,逐个“敲开核桃”、“扫清路障”,确保明年顺利开工。另一方面,对明年的__个乡村振兴领域重点项目,继续严格执行“周调度、月通报、半年分析、年度考核”制度,全力破解制约瓶颈,推动全县重点项目建设再上新台阶、再创新辉煌。

      二是进一步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__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三条主线是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和新旧动能转换,三者相辅相成。今后,县发改局将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成果,运用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各项具体工作中。同时,积极做好乡村振兴示范县建设工作,打造乡村振兴“__样板”,总结形成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

      三是进一步加快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当前,规划编制前期准备工作正有序开展,为后续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下一步我们将督促规划编制机构加快规划编制进度,争取__年__月__日前完成规划编制工作。

    实施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报告篇8

      一、优化乡村振兴服务机制

      坚持乡村振兴资源优先安排、贷款优先发放、服务优先满足,在经济资本配置、资金转移定价、薪酬费用安排、尽职免责激励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激发支持乡村振兴强大内生动力。一是制定信贷支持政策。紧扣省委、省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制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今年3月,省委一号文件出台后,第一时间优化了乡村振兴实施意见,细化了6个方面31条工作措施,制定了“十四五”时期“发放1万亿元以上乡村振兴专项贷款”目标,大力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全局。二是优化内部考核指标。优化了对辖内农商银行的综合考评制度,单列涉农信贷计划,重点加强对单户1000万元和100万元以下贷款的考核。同时,将巩固脱贫和乡村振兴贷款累放纳入综合考评,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引导新增信贷资源重点向乡村振兴领域倾斜。三是建立尽职免责机制。按照“违规追责、尽职免责”的原则,研究制定了“三农”贷款工作尽职免责办法,明确了贷前、贷中、贷后各环节尽职要求,只要勤勉尽职履行职责,即可按规定程序予以免责,同时适度放宽“三农”贷款不良容忍度,解除信贷工作人员后顾之忧,真正激发基层“敢贷、愿贷”内生动力,提升乡村振兴贷款投放积极性。

      二、扩大乡村振兴服务范围

      坚持“立足本土、服务社区、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保持战略定力,下沉服务重心,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一是加大重点领域金融供给。围绕14个省级重点产业链,重点加大了对粮食种植、现代农业生产、乡村旅游、环保养殖等领域支持力度,实现了对乡村振兴产业链条的全覆盖。全年累计发放现代农业发展贷款1618.1亿元,美丽乡村建设贷款220.5亿元,城乡融合发展贷款49.2亿元,文明新风建设贷款11.2亿元。二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积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金融服务工作,在过渡期内,对利益联结机制完善、稳定脱贫作用明显的产业扶贫贷款,全省农商银行切实做到不随意抽贷、断贷。继续保持金融帮扶政策总体不变,深入扎实做好过渡期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努力满足脱贫人口贷款需求,确保应贷尽贷。至年末,累计发放巩固脱贫攻坚贷款贷款496.32亿元,扶持建档立卡脱贫人口64.99万户;累计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151.51亿元,惠及34.34万户脱贫人口,余额和户数约占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90%以上。三是加强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全省农商银行实现了营业网点乡镇“全覆盖”,金融服务站“村村通”,农村居民可以享受到随时随地的金融服务。今年通过金融便民服务站办理助农交易971万笔,涉及金额46.2亿元。坚持普惠与智慧相结合,全面推进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等线上金融服务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应用,智能设备网点覆盖率达93%,并采取更有温度的服务措施,着力缩小老年人等弱势群体面临的“数字鸿沟”,构建完善了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全方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让广大农村居民享受到了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三、提升乡村振兴服务水平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以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不断创新乡村振兴产品体系,丰富支持乡村振兴的内涵,提升服务乡村振兴的质效。一是丰富支农信贷产品体系。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大局,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打造形成了小额农贷、创业担保贷款、“两权”抵押贷款等具有良好品牌效应和社会效应的传统优势产品。同时,根据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特点,创新了民宿贷、文旅贷、电商贷、畜禽洁养贷等产品,在全省首发乡村振兴卡,配套提供“乡村振兴贷”专项产品,为持卡客户提供同类同档次八折利率优惠。充分运用金融科技,建立信贷大平台,推出了百福惠农网贷、惠农e贷等数字风控金融产品,健全了服务乡村振兴全覆盖的产品体系。二是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以党建为引领、以“整村推进、整村授信”为依托、以“信用农户、信用村组、信用乡镇”评定为抓手的农村信用工程,充分利用村“两委”、驻村干部、普惠金融服务站等资源,以村为单位、以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为对象开展整村建档评级授信,实现“应授尽授”“能贷尽贷”。三是全面延伸乡村振兴服务。发扬“背包精神”,连续七年开展了扫村、扫街、扫户、扫园“四扫”服务,常态化举办了金融夜校、金融知识进万村活动,充分挖掘和主动满足各类客户金融需求。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事关共同富裕大局,事关全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全局。在下一步工作中,省联社将继续团结带领全省农商银行,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定扛起“金融赣军”龙头银行的使命担当,重点从以下方面入手,全力以赴把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工作做得更好:

      一是围绕“翻一番”目标,以更大决心增量扩面。持续加大乡村振兴金融供给,确保“十四五”时期贷款投放、客户数量翻一番。计划“十四五”时期,发放乡村振兴贷款1万亿元以上;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实现贷款基础客户增长一倍。二是立足“百千万”基础,以差异优势形成特色。以全省86家法人农商银行为主体,立足所在地的100个县市区,与地方经济同舟共济、同频共振。以全省2335个农商银行支行网点为载体,发挥覆盖乡村、社区、居民的资源优势,提供“千人千面”的差异化服务。以全省1.4万个金融服务点为依托,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助力乡村振兴实际行动,打通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三是聚力“大数据”支撑,以科技赋能创新服务。积极融入我省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和数字乡村建设大局,搭建农村大数据、银政企对接两大平台,对接农村资源、政府政务、信用村三类数据,拓展以大数据智能风控为支撑的产品体系,为支持乡村振兴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优质金融服务。

     

     

    实施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报告篇9

      为了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幸福美丽乡村,乡政府按照县农业局建设要求,结合我乡实际,开展了以“生产发展、农民增收、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自身素质为重点的幸福美丽新农村建设。乡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典型示范、逐步推进和国家投入、乡村自筹、部门扶持、农民参与的方式建设一批幸福美丽新农村的典范,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制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促进了全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又快又好的发展。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建立健全“三抓”工作机制

      乡把幸福美丽新农村建设纳入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进一步建立健全“三抓”工作机制:一是乡村重点抓。年初,乡成立了幸福美丽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下设了专门办公室,建立健全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工作人员专门抓的工作机制。乡根据20__年乡的实际情况制定下发了新农村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幸福美丽新农村建设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认真做好建设规划,采取目标化管理的.方式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具体工作中要把各项工作任务细化为每一个具体指标,逐一进行落实。二是工作小组指导抓。乡成立了20__幸福美丽新农村建设工作小组,负责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协调、服务工作。结合灾后重建和扶贫开发双攻坚任务,组织开展了“四进农村”活动,即科技培训进农村、政策法律进农村、文明新风进农村、致富项目进农村;切实做到“五联”,即思想教育联做,环境卫生联搞,文明新风联抓,公益事业联办,产业项目联谋,因地制宜地制定农村增收方案。

      二、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坚持把握“四项”原则

      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专项推进工作中乡把握“四项”原则:一是政府引导,以农民为主体的原则。各村两委班子充分发挥导向作用,按照《县域新村总体规划》和“四型五中心”要求,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通过资金支持、项目扶持等形式,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切实尊重农民意愿,主要依靠农民开展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引导不误导,领办不包办,真正把农民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新农村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二是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的原则。我们本着“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民主商议、注重实效”的原则,结合乡实际,围绕产业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明确工作思路,提出建设任务,搞好建设布局,突出建设重点,强化建设措施,健全建设机制,积极稳妥有序地开展新村建设工作。三是突出产业、全面发展的原则。通过招商引资上项目,增强发展后劲。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四是多元投资,齐抓共建的原则。

      三、基础先行、务求实效,突出抓好“四基”建设

      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从农村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入手,突出抓了“五基”建设。即:农村基础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基本素质提高,农民基本生活改善,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把农村产业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落脚点,下大力量抓好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规划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1、在农村基础产业发展方面,我们加快了农牧业结构调整步伐。乡农村经济总收入4078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383万元,畜牧业收入1385万元,林业收入765万元,第三产业505万元,劳务创收1082万元。

      2、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新进展。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引导相结合,进一步加快城镇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3、提高农民素质,培育了新型农民。各村创建了农民文化活动室,完善农家书屋,组织农民参加培训,提高农民劳务素质,增加农民再就业和新产业发展。

      4、在农民基本生活得到了改善。重点围绕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完成年度“四改、三建、三清、两调”和旧村落改造任务,搞好人畜饮水、公路建设、沼气能源综合利用、文化活动中心等建设项目规划的落实,完善“1+n”村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四、重视档案管理,健全监督机制

      乡政府高度重视惠农政策落实,建立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建立监督举报机制,设立举报电话、信箱,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完善农村建设、政策落实档案管理,在今年农村建设政策落实中无违纪违规问题,群众满意度高。

    实施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报告篇10

      20__年,我镇按照略办发[20_]14号和略办字[20__]27号文件精神,根据“四美”的总体目标,为全面完成村县级示范村建设任务,镇村干部齐抓共管,上下一心,在产业发展、农民生活、乡风文明、乡村面貌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群众的文明意识、环保意识得到了提升,整体环境焕然一新。现将20__年度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于3月25日召开党委会专题研究部署我镇村“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工作,成立了由镇长胡涛任组长,镇人大主席刘建波、副镇长张任副组长,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包村干部为成员的镇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党政办,由张同志负责办理日常工作,汤波同志负责美丽乡村建设联络工作。镇村干部明确了各自的工作任务,夯实了工作责任,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

      二、制定实施方案

      按照城乡统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突出特色的要求,由镇党委、政府牵头,组织相关工作人员深入村进行调研,了解村上的发展现状和群众的发展期望,并召开了村两委会议进行研究讨论。结合村的实际情况,制订了20__年村“美丽乡村”县级示范村建设实施方案,努力打造村容整洁环境美、科学规划布局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三、引导群众参与

      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但能够为群众带来实惠,推动农村社会改革,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生活方式转变、环境提升、文化娱乐繁荣、民主法制普及,在工作中我们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引导农民大力发展增收产业,除陈规陋习,立文明新约,创建特色鲜明、自然和谐的文明新村。镇村干部上下联动,将“村规民约”与“卫生公约”有机结合起来,每月组织开展一次环境卫生大扫除,对排水沟渠进行硬化、清理,从根本上治理“五乱”。在20__年度美丽乡村建设中,村累计发动群众投资14.37万元,群众投劳4224工作日。

      四、统筹整合力量

      为了加快县级示范村的建设,我镇把美丽乡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环境污染治理、农村清洁工程、危房改造建设、县级部门驻村联户扶贫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了政府投入、社会参与、农民自筹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目前,我们重点在增收产业方面提高农民收入,使农民过上好日子:

      1.在产业增收方面,村成立了“石参种植合作社”,争取石参种植项目扶持资金100万元,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全村236户农户参与,共种植石参600亩。年产量达2吨,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40元。

      2.村利用自身土地优势,发展千亩核桃园种植,种植核桃树12000株,并积极争取成立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发展天麻10000窝,引导村民在核桃、天麻、杜仲等方面创业增收,形成了以核桃和天麻为主的主导产业,同时加大对当地特色种植业的扶持力度,发展石参__0亩。

      3.为了确保全体村民的用水安全,村两委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帮扶,投资14万元新修农村安全饮水工程1处。镇政府自筹1.9万元为村新建垃圾池2个,新设垃圾箱10个,配备专职保洁员1人,争取项目资金投资45万元为村疏浚沟渠1.3公里,治理河道0.3公里,争取资金12万元整治农田40亩,投资22万元新建村组主干道0.8公里,硬化入户步道0.2公里。

      4.镇上筹资,村上筹劳,对村道路进行日常维护,对道路周边环境卫生进行清扫整理,治理路边乱堆乱放,硬化、清理排水沟渠等。

      今后,我们将按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实施方案,保质保量完成示范村建设任务,争取把村建设成为村新、景美、业盛、人和的农民幸福家园新农村,以此辐射带动全镇其余4个村在产业发展、农民生活、乡风文明、乡村面貌上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实施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报告篇11

      在过渡期内,对利益联结机制完善、稳定脱贫作用明显的产业扶贫贷款,全省农商银行切实做到不随意抽贷、断贷。下面是天涯涛源范文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xx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情况报告,希望大家喜欢。

      20xx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监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以下简称省联社)团结带领全省农商银行,大力践行农村金融主力军的责任担当,把支持乡村振兴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以占全省金融机构20%左右的资金来源,发放了全省85%以上的脱贫人口小额信用贷款、50%以上的农户贷款和1/4左右的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为促进我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新时代“五美”乡村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至20xx年12月末,全省农商银行涉农贷款余额3407.2亿元,较年初净增64.9亿元,实现了“持续增长”目标;今年累计投放乡村振兴贷款2009.4亿元,积极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优化乡村振兴服务机制

      坚持乡村振兴资源优先安排、贷款优先发放、服务优先满足,在经济资本配置、资金转移定价、薪酬费用安排、尽职免责激励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激发支持乡村振兴强大内生动力。

      一是制定信贷支持政策。紧扣省委、省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制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今年3月,省委一号文件出台后,第一时间优化了乡村振兴实施意见,细化了6个方面31条工作措施,制定了“十四五”时期“发放1万亿元以上乡村振兴专项贷款”目标,大力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全局。

      二是优化内部考核指标。优化了对辖内农商银行的综合考评制度,单列涉农信贷计划,重点加强对单户1000万元和100万元以下贷款的考核。同时,将巩固脱贫和乡村振兴贷款累放纳入综合考评,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引导新增信贷资源重点向乡村振兴领域倾斜。

      三是建立尽职免责机制。按照“违规追责、尽职免责”的原则,研究制定了“三农”贷款工作尽职免责办法,明确了贷前、贷中、贷后各环节尽职要求,只要勤勉尽职履行职责,即可按规定程序予以免责,同时适度放宽“三农”贷款不良容忍度,解除信贷工作人员后顾之忧,真正激发基层“敢贷、愿贷”内生动力,提升乡村振兴贷款投放积极性。

      二、扩大乡村振兴服务范围

      坚持“立足本土、服务社区、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保持战略定力,下沉服务重心,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一是加大重点领域金融供给。围绕14个省级重点产业链,重点加大了对粮食种植、现代农业生产、乡村旅游、环保养殖等领域支持力度,实现了对乡村振兴产业链条的全覆盖。全年累计发放现代农业发展贷款1618.1亿元,美丽乡村建设贷款220.5亿元,城乡融合发展贷款49.2亿元,文明新风建设贷款11.2亿元。

      二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积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金融服务工作,在过渡期内,对利益联结机制完善、稳定脱贫作用明显的产业扶贫贷款,全省农商银行切实做到不随意抽贷、断贷。继续保持金融帮扶政策总体不变,深入扎实做好过渡期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努力满足脱贫人口贷款需求,确保应贷尽贷。至年末,累计发放巩固脱贫攻坚贷款贷款496.32亿元,扶持建档立卡脱贫人口64.99万户;累计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151.51亿元,惠及34.34万户脱贫人口,余额和户数约占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90%以上。

      三是加强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全省农商银行实现了营业网点乡镇“全覆盖”,金融服务站“村村通”,农村居民可以享受到随时随地的金融服务。今年通过金融便民服务站办理助农交易971万笔,涉及金额46.2亿元。坚持普惠与智慧相结合,全面推进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等线上金融服务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应用,智能设备网点覆盖率达93%,并采取更有温度的服务措施,着力缩小老年人等弱势群体面临的“数字鸿沟”,构建完善了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全方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让广大农村居民享受到了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三、提升乡村振兴服务水平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以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不断创新乡村振兴产品体系,丰富支持乡村振兴的内涵,提升服务乡村振兴的质效。

      一是丰富支农信贷产品体系。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大局,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打造形成了小额农贷、创业担保贷款、“两权”抵押贷款等具有良好品牌效应和社会效应的传统优势产品。同时,根据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特点,创新了民宿贷、文旅贷、电商贷、畜禽洁养贷等产品,在全省首发乡村振兴卡,配套提供“乡村振兴贷”专项产品,为持卡客户提供同类同档次八折利率优惠。充分运用金融科技,建立信贷大平台,推出了百福惠农网贷、惠农e贷等数字风控金融产品,健全了服务乡村振兴全覆盖的产品体系。

      二是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以党建为引领、以“整村推进、整村授信”为依托、以“信用农户、信用村组、信用乡镇”评定为抓手的农村信用工程,充分利用村“两委”、驻村干部、普惠金融服务站等资源,以村为单位、以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为对象开展整村建档评级授信,实现“应授尽授”“能贷尽贷”。

      三是全面延伸乡村振兴服务。发扬“背包精神”,连续七年开展了扫村、扫街、扫户、扫园“四扫”服务,常态化举办了金融夜校、金融知识进万村活动,充分挖掘和主动满足各类客户金融需求。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事关共同富裕大局,事关全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全局。在下一步工作中,省联社将继续团结带领全省农商银行,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定扛起“金融赣军”龙头银行的使命担当,重点从以下方面入手,全力以赴把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工作做得更好:

      一是围绕“翻一番”目标,以更大决心增量扩面。持续加大乡村振兴金融供给,确保“十四五”时期贷款投放、客户数量翻一番。计划“十四五”时期,发放乡村振兴贷款1万亿元以上;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实现贷款基础客户增长一倍。

      二是立足“百千万”基础,以差异优势形成特色。以全省86家法人农商银行为主体,立足所在地的100个县市区,与地方经济同舟共济、同频共振。以全省2335个农商银行支行网点为载体,发挥覆盖乡村、社区、居民的资源优势,提供“千人千面”的差异化服务。以全省1.4万个金融服务点为依托,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助力乡村振兴实际行动,打通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三是聚力“大数据”支撑,以科技赋能创新服务。积极融入我省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和数字乡村建设大局,搭建农村大数据、银政企对接两大平台,对接农村资源、政府政务、信用村三类数据,拓展以大数据智能风控为支撑的产品体系,为支持乡村振兴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优质金融服务。

    实施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报告篇12

     

      2021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监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以下简称省联社)团结带领全省农商银行,大力践行农村金融主力军的责任担当,把支持乡村振兴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以占全省金融机构20%左右的资金来源,发放了全省85%以上的脱贫人口小额信用贷款、50%以上的农户贷款和1/4左右的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为促进我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新时代“五美”乡村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至2021年12月末,全省农商银行涉农贷款余额3407.2亿元,较年初净增64.9亿元,实现了“持续增长”目标;今年累计投放乡村振兴贷款2009.4亿元,积极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优化乡村振兴服务机制

      坚持乡村振兴资源优先安排、贷款优先发放、服务优先满足,在经济资本配置、资金转移定价、薪酬费用安排、尽职免责激励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激发支持乡村振兴强大内生动力。一是制定信贷支持政策。紧扣省委、省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制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今年3月,省委一号文件出台后,第一时间优化了乡村振兴实施意见,细化了6个方面31条工作措施,制定了“十四五”时期“发放1万亿元以上乡村振兴专项贷款”目标,大力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全局。二是优化内部考核指标。优化了对辖内农商银行的综合考评制度,单列涉农信贷计划,重点加强对单户1000万元和100万元以下贷款的考核。同时,将巩固脱贫和乡村振兴贷款累放纳入综合考评,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引导新增信贷资源重点向乡村振兴领域倾斜。三是建立尽职免责机制。按照“违规追责、尽职免责”的原则,研究制定了“三农”贷款工作尽职免责办法,明确了贷前、贷中、贷后各环节尽职要求,只要勤勉尽职履行职责,即可按规定程序予以免责,同时适度放宽“三农”贷款不良容忍度,解除信贷工作人员后顾之忧,真正激发基层“敢贷、愿贷”内生动力,提升乡村振兴贷款投放积极性。

      二、扩大乡村振兴服务范围

      坚持“立足本土、服务社区、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保持战略定力,下沉服务重心,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一是加大重点领域金融供给。围绕14个省级重点产业链,重点加大了对粮食种植、现代农业生产、乡村旅游、环保养殖等领域支持力度,实现了对乡村振兴产业链条的全覆盖。全年累计发放现代农业发展贷款1618.1亿元,美丽乡村建设贷款220.5亿元,城乡融合发展贷款49.2亿元,文明新风建设贷款11.2亿元。二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积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金融服务工作,在过渡期内,对利益联结机制完善、稳定脱贫作用明显的产业扶贫贷款,全省农商银行切实做到不随意抽贷、断贷。继续保持金融帮扶政策总体不变,深入扎实做好过渡期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努力满足脱贫人口贷款需求,确保应贷尽贷。至年末,累计发放巩固脱贫攻坚贷款贷款496.32亿元,扶持建档立卡脱贫人口64.99万户;累计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151.51亿元,惠及34.34万户脱贫人口,余额和户数约占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90%以上。三是加强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全省农商银行实现了营业网点乡镇“全覆盖”,金融服务站“村村通”,农村居民可以享受到随时随地的金融服务。今年通过金融便民服务站办理助农交易971万笔,涉及金额46.2亿元。坚持普惠与智慧相结合,全面推进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等线上金融服务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应用,智能设备网点覆盖率达93%,并采取更有温度的服务措施,着力缩小老年人等弱势群体面临的“数字鸿沟”,构建完善了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全方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让广大农村居民享受到了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三、提升乡村振兴服务水平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以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不断创新乡村振兴产品体系,丰富支持乡村振兴的内涵,提升服务乡村振兴的质效。一是丰富支农信贷产品体系。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大局,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打造形成了小额农贷、创业担保贷款、“两权”抵押贷款等具有良好品牌效应和社会效应的传统优势产品。同时,根据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特点,创新了民宿贷、文旅贷、电商贷、畜禽洁养贷等产品,在全省首发乡村振兴卡,配套提供“乡村振兴贷”专项产品,为持卡客户提供同类同档次八折利率优惠。充分运用金融科技,建立信贷大平台,推出了百福惠农网贷、惠农e贷等数字风控金融产品,健全了服务乡村振兴全覆盖的产品体系。二是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以党建为引领、以“整村推进、整村授信”为依托、以“信用农户、信用村组、信用乡镇”评定为抓手的农村信用工程,充分利用村“两委”、驻村干部、普惠金融服务站等资源,以村为单位、以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为对象开展整村建档评级授信,实现“应授尽授”“能贷尽贷”。三是全面延伸乡村振兴服务。发扬“背包精神”,连续七年开展了扫村、扫街、扫户、扫园“四扫”服务,常态化举办了金融夜校、金融知识进万村活动,充分挖掘和主动满足各类客户金融需求。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事关共同富裕大局,事关全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全局。在下一步工作中,省联社将继续团结带领全省农商银行,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定扛起“金融赣军”龙头银行的使命担当,重点从以下方面入手,全力以赴把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工作做得更好:

      一是围绕“翻一番”目标,以更大决心增量扩面。持续加大乡村振兴金融供给,确保“十四五”时期贷款投放、客户数量翻一番。计划“十四五”时期,发放乡村振兴贷款1万亿元以上;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实现贷款基础客户增长一倍。二是立足“百千万”基础,以差异优势形成特色。以全省86家法人农商银行为主体,立足所在地的100个县市区,与地方经济同舟共济、同频共振。以全省2335个农商银行支行网点为载体,发挥覆盖乡村、社区、居民的资源优势,提供“千人千面”的差异化服务。以全省1.4万个金融服务点为依托,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助力乡村振兴实际行动,打通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三是聚力“大数据”支撑,以科技赋能创新服务。积极融入我省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和数字乡村建设大局,搭建农村大数据、银政企对接两大平台,对接农村资源、政府政务、信用村三类数据,拓展以大数据智能风控为支撑的产品体系,为支持乡村振兴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优质金融服务。

    实施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报告篇13

      一、工作进展情况

      (一)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实施党建年度综合考核,将村级党组织建设情况进行分类定级,采取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抓两头、促中间”的办法,进一步健全农村党建工作的动力机制,着力营造你追我赶、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按照省委、市委部署要求,结合20__年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对基层党组织实行分类动态管理,加大先进村级党组织的培育和软弱涣散党组织的整顿力度,积极创建“五好”党组织,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结合20__年换届选举工作,我局联合市组织部,深入各县(市、区)、开发区、投资区巡查摸排,调查摸底,加大对软弱涣散党组织的整顿力度。

      (二)进一步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做好农村社会救助兜底工作,做好农民重特大救助等社会救助工作,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构建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加快老龄事业发展。截止目前城乡低保包括低保兜底资金共计支出:4486万元,保障人口达15332户,37772人左右,农牧民重特大救助截止目前医疗救助2177人,支出资金763.45万元,救助限额内救助率已达到70%。1-10月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信息管理系统录入留守儿童288名、困境儿童279名、散居孤儿187名,同时进一步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1-10月对全县1960名60岁以上失能和半失能老人、80周岁高龄老人实施居家养老服务,支出资金58.8万元,20__年我局将争取在全县4个公办养老机构建立日间照料中心,进一步为集中供养老人提供多样化服务。继续对城镇“三无”人员、农村“五保”对象和孤儿实现集中供养全覆盖。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1、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建立健全村务联系会议制度,构建民事名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设施网络,扩大农牧区社区服务设施综合覆盖面,完善政府购买社区组织服务机制。

      2、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动态化精细化管理,把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全面落实特困供养制度。

      3、构建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加快老龄事业发展。

    推荐访问:工作情况 振兴 乡村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