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范文大全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工作计划 > 正文

    临财莫如廉,中国文化中廉政观探讨

    时间:2020-08-31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廉”是为官从政的第一道防线,为官者如果拥有了廉洁的操守,就可以经受各种考验,立于不败之地。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治政廉为首”,强调为官廉乃正之本,对新时代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传统文化 党风廉政 反腐败斗争

     “廉”是为官从政的第一道防线,为官者如果拥有了廉洁的操守,就可以经受各种考验,立于不败之地。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治政廉为首”,强调为官廉乃正之本。《说苑·政理》记载了“临财莫如廉”的理念,讲的是孔子的弟子子贡将出任信阳长官,向孔子辞行,孔子对其寄予深切厚望,向子贡谆谆告诫:“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廉平之守,不可攻也。”至今读来,仍旧发人深省。意思是说身居官位,没有比公平更好的美德;面对财货,没有比廉洁更好的节操。“临财莫如廉”的理念,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中的廉政观,对新时代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 常怀律己之心,廉政以德 《周礼·小宰之职》记载:“小宰之职……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这六个方面,既是廉官的标准,又是考核官吏的尺度。而其中“廉”是根本、是主线,体现的是一种修养、一种品格,正如《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所言:“廉者,政之本也。” 中华民族历来把“礼、义、廉、耻”看作“国之四维”,其中“廉”是专门对官吏的道德要求。儒家思想把“清、慎、勤”看作为官从政的三大法宝,官员们如果拥有了这三大法宝,就可以保禄位、远耻辱。这里强调的“清”,就是指官员的清廉、廉洁,就是指官员清白高洁、不苛取。《孟子·离娄下》劝诫:“可以取,可以不取,取则伤廉。”实际上,“廉”与“贪”相对、“廉”与“德”共生,伤廉亦伤德,损廉亦损德,“廉德”才是为官从政首要之素养。《论语·述而》强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对官员来说,不贪赃枉法,不以权谋私,不取不义之财,就是讲廉德、修廉德。正所谓“道德当身,不以物惑”(《管子·戒》)。而讲廉德、修廉德,关键在于廉洁自律、慎始慎初。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并说:您以宝石为宝,但是我却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而这里的“宝”正是廉洁自律的高贵品质。北宋廉吏包拯,在他 60 岁生日时,皇上和文武百官要给他送礼贺寿,被他一一谢绝。皇上派六官司礼太监再送,又被退了回来。太监做诗一首让守门人送给包拯:“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之门外理不通。”包拯见诗即回诗一首:“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怕叨念功,操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2013 年 10 月 24 日,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到安徽包公祠参观,当时足足用了 92 分钟。让这位大国总理久久敬仰的不只是包公清廉为官的典故,更多的是中国古代官员两袖清风的为官品德,让他深受感触、备受鼓舞,让他流连不前、不时回望。

     《后汉书·杨震传》讲道:“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说的是因杨震举荐而走马上任昌邑令的王密,深夜拜访即将任东莱太守的杨震,并赠送黄金十斤时,被杨震退回的故事。《后汉书》上说:“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杨震能把“无知”作“有知”, 靠的就是慎始慎初的廉德做盾牌。

     清道光年间, 有一名叫冯志沂的进士, 喜爱收藏碑帖书画。一次,有人把装有宋拓名碑的盒子献给他。他连看都没看一眼就令人退了回去,部下劝道,为何不打开看看? 答曰,如果看了就难退了,因为但凡人们看见自己喜欢的东西,就难免心动;心一动,接下来就是接受,既接受,就会被利用,因此,还是不见为妙。冯志沂用自警自省,守住了廉洁自律的底线。看来,律己的关键是要战胜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能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身手、抗得住诱惑。

     历史反复证明, 一旦为官者突破了廉政这道防线, 当官生涯的“管涌”就难以堵住, 最终,也就难免会滑向犯罪的深渊。违规、违纪、违法,一旦有了初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总是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量变促质变过程。恶小不注意,任其发展,势必酿成大祸。《格言联璧·从政类》上说,“洁己方能不失己”;《上文丞相书》上说,“君子慎始而无后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一个人战胜不了自己,制度设计得再缜密,也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1]

     因此,党员干部要时刻洁身自好、清廉自守,在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前,切记要“守身如玉”,切记要“浪击身不斜、

     沙打眼不迷”。用共产党人的纯真初心,用洁身端行的内心从容,用律己达人道德操守,守住清廉本色。

     2 常念贪欲之害,廉洁奉公 “贪似火,无制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必滔天。”所谓“欲”, 乃世人追求物质精神之满足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中国自古就有人有“七情六欲”的说法。人有欲望是正常的。但是,欲望过盛却往往会害己害人,为官者更是如此。一旦贪欲横行,主政一方必危害一方。从历朝历代的腐败大案要案看,腐败分子的出现无不危及社会,无不祸害百姓,无不殃及家庭。也正因为如此,自古以来就提倡官员要节贪欲、控贪欲、止贪欲。要求官员们做到,纵使有炫目的名、珍奇的物、丰厚的利……依旧“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依旧“任凭物欲裹挟,淡然拂之而不弱”。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宰相公仪休有个吃鱼的嗜好。许多人都争相买鱼,然后进献给他。但是,公仪休从来都不接受。他的弟子问他说:“既然先生您爱好吃鱼,为什么不肯接受鱼呢?”公仪休回答说:“因为我爱吃鱼,所以不能接受。如果我接受了别人的鱼,就要迁就别人,而迁就别人,就会违背法令,一旦违背了法令,最终就必然会被免职。而没有了职位,我再爱吃鱼,也没有人会送鱼给我了。而我呢,也会因为没有俸禄买鱼吃而再也吃不到鱼了。因此,我从来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样,我就不会被免去宰相的职位,我的俸禄足够我买鱼吃。”面对诱惑,公仪休抗拒诱惑、廉洁守正,既保住了官职节操,又保住了稳定生活。

     然而,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在《警世恒言》中讲的一个故事则不然。说的是一位姓薛的官员在生病发烧昏迷中,梦见自己化为一条鲤鱼,跃入湖中。而他入湖之际,恰逢渔夫垂钓,尽管薛官员心里明白,饵中有钩,吞之必完,但他还是经不住鱼饵诱惑,张口吞之,于是,被渔夫钓去。可见,廉洁与贪婪之间,往往只是一步之遥、一念之差。只有克制贪欲、消除贪欲,才能一尘不染、清廉若水、两袖清风。

     《论语·为政》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为官只有戒贪欲、守清廉,自身才能“硬气”,施政才有“底气”, 做人才有“正气”, 百姓才会“服气”。明代况钟,于宣德五年,曾外放苏州知府,他到任后以廉立足、以廉立业,严惩贪官污吏,平反冤狱,兴修学府,关心民间疾苦,被苏州人称为“况青天”。昆剧《十五贯》,以歌颂况钟而使其妇孺皆知。正统五年,他任满赴京考绩,在饯别苏州父老诗中,他以“清风两袖朝天去,不带江南一两棉”的崇高境界向父老“述职”。

     普通官员尚能如此,一国之君更应垂范朝臣、戒贪守廉。在明朝开国初期,太祖朱元璋就告诫百官首先要心忧“初定”之天下。据有关资料分析,明初政治清明、百姓口碑叫好,与当时的官员能够心忧“初定”、止欲守廉不无关系。

     《劝诫全书》上说:“欲不除,似蛾扑灯,焚身乃止。焚不了,如猩嗜酒,鞭血方休。”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领导干部在“欲望馅饼”面前,一旦利欲熏心,就会利令智昏、沟壑难填,将党纪国法抛之脑后,腐化堕落,贪得无厌,以至掉进“欲望陷阱”,自毁前程甚至葬送身家性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人廉洁自律不过关,做人就没有骨气。要牢记清廉是福、贪欲是祸的道理,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任何时候都要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 [2] 由此可见,贪欲对党员干部来说,是最危险的东西。正如一些学者所说:虽然它没有牙齿,但可以吃掉你的理想;它没有双脚,但可以勾引你走向歧途;它没有烟味,但可以熏黑你的灵魂;它没有砒霜,但可以毒害你的情操、意志和人格,使你坠入深渊。“寒不改叶绿,暖不争红花”。作为党员干部,要时刻告诫自己,淡泊名利,清介自守;要时刻告诫自己,不忘初心,不失其正;要时刻告诫自己,贪婪之心,毒如蛇蝎,“壁立千仞, 无欲则刚。”

     3 常思居官之危,以廉生威 唐代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旨在提醒唐太宗,想到自己的地位高而险,就要谦虚谨慎、自我约束。这对于广大官员而言,都应当是自省自强的良策,都应该以此为警言,时刻居安思危,清廉为官,以廉赢取民心,以廉巩固权力。因为,百姓最痛恨的就是官员贪污腐败,历朝历代亡国的罪魁祸首几乎都是因为贪腐所致,无论是夏商周三代,或是汉唐盛世,还是宋元明清,概莫能外。充分说明,廉洁为官,事关官员的德行、政治的公正、百姓的福祉以及国家的兴衰。可以说,权力是一柄双刃剑,清廉行使,即可造福人民、荣耀自身;反之,则民心散、官位丢、政权危。正所谓“清廉立国、贪腐亡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追溯我国历史,因贪腐而亡国的大事屡见不鲜。夏初的太康失国,夏朝的衰落与灭亡,无一不是统治者自身骄奢贪逸而引起的结果。商朝末年,商纣王及其奸臣费仲因贪贿而接受周人的贿赂,把囚禁于羡里监狱的文王释放,结果放虎归山,自取灭亡。周朝后期,周厉王重用贪臣荣夷公,专权好利,最后被国人赶下了台。周幽王不仅本人贪图享乐,喜好声色,而且重用贪臣,最终身死国灭,把“赫赫宗周”给断送了。春秋时期,虞国国君因贪贿而接受晋国的贿赂,让开大路,让晋国前去攻打虞国的邻国虢国,结果待晋献公消灭了虢国之后,虞国“唇亡齿寒”,最后被晋国灭亡。吴王夫差及其太宰韶因贪贿而接受被打败了的越国送来的贿赂,同意与越国求和,结果养虎贻患,越兴吴灭。盛世听危言,警钟应长鸣。这既是对历史的沉思,也是对现实的思考。北宋欧阳修就曾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感叹:“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所以,对于今天的党员干部来说,无论职位有多高、权力有多大,都应该从亡国事件中,吸取教训、引为借鉴;都应该居安思危、忧国忧民、勤政廉政,都应该警钟长鸣、节欲戒贪、清白从政 。

     “前车之鉴,殷鉴不远。”在西安碑林有一则明代的 36 字官箴:“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下属不惧怕我的严格,而是惧怕我的廉明;老百姓不是佩服我的才能,而是佩服我的公正。公正就能使老百姓不敢不尊重自己,廉明就能使僚属不敢欺骗上司。公正使人明察,廉明产生威信,可谓是不怒自威。古人讲:“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则多困于所溺。”因此,朱镕基在任时,曾在不同场合向领导干部们推荐这则箴言。他说,自己从小就会背这则箴言,希望每个领导干部都能深刻理解这段话对于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

     重温党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战胜国民党,关键就在于我们党施廉政、得民心。可谓“公生明,廉生威”。所以说,一部党的光辉史,也是一部党的廉政史。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对党内出现的贪腐行为实行“零容忍”。早在 1926 年 8 月,中共中央就向全党发出《关于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的通告》,向腐败雷霆出击;1932年,叶坪村苏维埃政府主席谢步升因贪腐被执行枪决,是中国共产党反腐历史上被枪毙的第一个贪官;1934 年,左祥云因贪污工程款 246.7 元,被执行死刑;1940 年,功绩卓著的肖玉璧因贪污 3000 元被处以极刑;1952 年,刘青山、张子善两人皆因贪腐被枪毙,等等。这些案件也正好印证了陈毅元帅的忠告:“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和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可见,中国共产党反腐决心历来之大、反腐行动历来之实。

     而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却恰恰相反,在惩贪治腐上雷声大、雨点小,常常“雨过地皮湿”。美国在蒋介石战败后的白皮书中说,蒋介石军队其实早已败了,不败于战场而败于官场,败于官场无所不在的腐化。1948 年,蒋经国上海打老虎,曾信誓旦旦地说,只要是违犯国法者,不论其官职多高、财力多厚,都坚决依法惩办、不徇私情。但是,当他得知最大最硬的老虎无外乎扬子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孔令侃时,碍于其姨母正是“第一夫人”宋美龄时,他动摇了。而就在蒋经国摇摆不定的时候,蒋介石又召见上海文武官员,亲自为扬子案开脱:“是人都有些个亲戚,总不能看着亲戚丢脸,空图个铁面无私呢?这个案子还是打消了吧!”我们可以很直观地看到,腐败、贪婪已经成为国民党政府的一个标志。“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对比之下,我们就能很清晰得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答案,那便是“施廉政、得民心”。

     “从官重恭慎, 立身贵廉明”。对党员干部而言, 自觉地做到廉洁为官,不仅是党性、作风、道德的反映,也决定了自身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公信力。我们常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提醒着广大党员干部,要“吾日三省吾身”,从思想深处解决好“为谁当官、怎样当官”的问题,解决好“为谁掌权、如何用权”的问题。时刻以法律法规来约束自己,用党的纪律来规范自己,用先哲廉政思想涵养自己,用腐败典型警示自己,用先进人物鞭策自己。始终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在学、思、践、悟中,走好群众路线,筑牢廉政防线。

     《中说·王道》中有言:“廉者常乐无求,贪者常虞不足。”反观我们的一生,家有万担粮,一日只能吃三餐;家有千间房,一夜只能睡一席之地。作为党员干部,都是党的一分子,与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我们要知足常乐、节欲戒贪,忠信廉洁,克己奉公,“仰不愧天、俯不愧地、内不愧心”,守住心中的那片净土。

     注释

     [1] 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国方正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

     [2]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 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N]. 人民日报, 2019-03-02(01).

    推荐访问:中国文化 探讨 廉政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