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范文大全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工作计划 > 正文

    对于小课题研究思考原创

    时间:2021-08-08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篇一】

    某学校一位教师选择“高中政治学习小组策略的研究”作为自己的课题,在其研究背景部分他是这样表述的:

    改变学习方式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而合作与探究学习是课改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随着课改的逐步推进和深入,一线教师对合作与探究学习的认识已经跨越理念走向行动,从盲目尝试到有序运作,从注重形式到讲求实效。如何真正让学生的行为、认知、情感参与到小组合作探究中来……

    在上述案例中,我们发现这名教师的问题表述既不清晰,也不具体,更不是对自己课堂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所进行的实实在在的分析,因此给人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

    在每年的课题立项评审时,从提交的课题开题论证报告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的课题都存在一个致命的共性问题,即缺乏对自身教育教学问题的具体分析,而且部分课题所涉及的问题非常笼统,不具体、不聚焦、不明确且泛泛而谈者居多。问题不明晰、不明确,显然问题也就不可能真正得到解决。

    问题明确、具体是进行小课题研究的前提。我们来看一项“培养高一学生生物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的课题,该教师是这样分析问题的:其一,学生不能或不会阅读教材,读教材如同读小说,找不出关键词句或重点语句,难以领会其含义;

    其二,完成学习卷的基础填空时,只在教材中寻找所填内容,对教材知识不求看懂、理解;

    其三,做题时不能准确提取题干中的文字、图表和曲线等关键信息,以至于答非所问或者不会回答。不难看出,该教师是经过认真思考的,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也是比较透彻的,因此对问题的分析也比较到位。这样一来,该教师在进行小课题研究时,就会从这些问题出发,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课题研究,才具有真正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新问题是课题研究的起点

    在研究过程中,部分教师发现会产生一个或者多个新问题,这让他们觉得束手无策。事实上,这种现象是司空见惯的,而且我认为,发现新问题越多,就越能说明这些老师研究的深入性。

    比如,某教师在进行相关“提高高一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但他在研究过程中却发现这样一些新问题:其一,大多数学生的词汇量非常少,基本上无法开展阅读;

    其二,学生不喜欢阅读英语文章,不配合教师的预习阅读的要求;

    其三,英语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汉语表达方式的差异较大,大多数学生不习惯且不容易接受。这些新问题,也是在教学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新课题。

    那么,如何解决此种问题呢?首先,可以把这三个问题提炼为三项课题,诸如“提高高一学生英语词汇量的实践研究”、“培养高一学生英语阅读兴趣的实践研究”、“中英文语言表达方式差异性的实践研究”等。其次,要理顺这些课题之间的逻辑关系,相关英语阅读兴趣、英语词汇量、中英文语言表达方式差异性、英语阅读能力等四个方面,之间存在着先后顺序和一定的逻辑关联。这样就可以把原来的较大视角的课题暂时放一放,先研究“培养高一学生英语阅读兴趣的实践研究”、“提高高一学生英语词汇量的实践研究”两项课题,因为这两项课题是另外两项课题的前提。

    当然,在研究过程中可能还会产生其他新的问题,这也是正常的。由于新的问题不断产生,因此关于英语阅读教学研究的课题就会越做越大,越做越深入,时间越做越长,研究内容和研究领域也会越来越广阔。那么,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该教师也可能成为这个领域名副其实的专家了。

    问题意识至关重要

    不存在问题的课堂是没有的,不存在问题的学生是没有的,不存在问题的班级是没有的,不存在问题的教学也是没有的……各种教学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和广大教师日常的教育生活相伴而生的。因而,教师能否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正如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当前,全国各地的课改中,有人倡导“先学后教”的理念。然而,在具体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实际的问题,如课前预习效果不好、教学进度慢、学生课堂展示效果差、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课堂展示中学生的参与面较低、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加重,等等。这些问题都属于正常现象,关键是教师如何正确对待问题,积极思考问题,并主动以小课题研究的方式去解决问题。问题的出现,恰恰是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动力源泉。

    【篇二】

    去年,我们与两所中学合作开展了小课题研究的实践工作,在推进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小课题研究的真正魅力和价值,同时也进行了许多深入的思考。

    思考一:什么是小课题研究

    案例1:高二(9)班常社卫老师的小课题:模仿·创新模式对中学生英语写作的促进效果研究。课堂上,常老师以“学习卷”为载体,让学生进行英语模仿写作。课后,常老师谈到希望学生通过模仿写作,最后能够创新写作,即先“临帖”再“破帖”。但操作过程中学生也遇到了一些实际问题,如模仿容易创新难;

    背诵范文困难;

    不会使用英语常用句式,等等。

    案例2:高二(3)班周莉老师的小课题:高中英语阅读课中提问类型的调查分析。课堂中,周老师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但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很高,课堂出现“冷场”。课后,周老师向我解释课堂效果之所以不好,是因为学生没有认真预习。另外一个经过预习的班课堂效果就很好。

    在这两则案例中,教师有几个共同特征:在研究过程中都发现了问题或困惑,都进行了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对改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

    能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寻求支持。

    两位教师以课题为载体,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不断探究、思考、总结,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是小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学会了思考和发现新问题,同时在寻求解决方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小课题研究一旦形成研究成果,这将会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素养的提高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思考二:教师需要怎样的课题研究

    有一所学校小课题研究的中期评估结束了,这标志着该校小课题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中期评估结束后,我们一直在思考:教师究竟需要怎样的课题研究?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吗?是为了掌握课题研究的技能吗?还是为了获奖呢?显然,上述三点都不是,至少不全是。之所以让教师做课题研究,我们是想挖掘课题研究背后的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

    问题意识的形成。中期评估汇报中,大部分老师反映越研究问题越多。研究中问题越来越多,恰好说明大家已经深入到研究之中,发现了很多过去课堂上被忽略的或没有被关注的问题,恰恰是这些问题制约了课堂效率的提高。“发现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意识是每名教师都应该具有的素质,但很多教师忙于教学,难以意识到自己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也就很难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在行动中研究。问题意识的形成只是一个起点,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汇报中,许多教师谈到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还有教师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

    甚至有些教师在研究过程中不得不解决自己课题之外的问题。其实,无论教师课题研究进行到什么程度,大家其实都在不断地探索、研究、行动之中。因为,教师始终处于教学的情境之中,问题随时、随处都会产生。我们最终目的就是帮助教师提高思考、探索、研究的精神和素养,真正把研究作为一种工作方式,真正实现“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

    愿意学习和写作。汇报中,许多教师说自己比以前爱学习、爱看书了,甚至写东西也比以前写得长了。学习本应该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多数教师除了教科书或习题资料外,已经很少阅读其他的书籍,更谈不上写东西了。很多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力却退步了,这是一个很可怕的后果。所以,我们要求教师看书、学习和写作,使自身不断地充实,使课堂教学不断地丰富,从而真正体验课堂教学带来的快乐。

    课题研究只是一个抓手,教师问题意识的形成、不断在行动中研究、愿意学习和写作等才是我们做课题研究真正想要实现的目的。做课题研究,学会一些基本的研究技能或解决一个问题只是我们成长的最基本诉求,而通过课题研究掌握更多的能力和素养,这才是让教师一生都受用无穷的。

    思考三:开展小课题研究的价值是什么

    小课题研究的价值在于通过研究来提高教师的能力,即反思能力、总结能力和改进课堂教学的能力。这三种能力是有层次的,其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学会思考。思考是一种能力,对于同一节课、同一个问题,甚至是同一种现象,不同人思考的内容和认识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比如,对同一节课的评价,有些教师的点评就能鞭辟入里、条理清晰、环环相扣、入木三分,这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往往是长期训练的结果。搞课题研究,就是要提高教师的思考能力,不仅要经常性思考,而且要知道思考什么、怎么思考等,只有这样教师的思考才会更敏锐、更深邃。

    学会总结。总结是研究过程中基于思考基础之上的一种归纳能力。工作或生活中的问题需要总结,亮点需要总结,成功经验需要总结,失败经历也需要总结。这些总结是个人思维系统化、逻辑化、体系化的过程,是思考的升华与提炼。在工作中,有些教师在谈论某个问题的时候常常滔滔不绝,但一旦让他形成文字性材料就“卡壳”了,究其原因就在于不善于总结,不善于表达。而课题研究的过程就是提高总结能力,培养表达能力,提高思维的缜密性和逻辑性的过程。

    学会改进课堂教学的能力。学会反思、学会总结是必要的,但学会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才是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在课题研究中,教师在反思和总结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己的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处理能力等,以适应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教学任务、不同课型的要求。这些能力是一名教师专业水平的真实体现。

    思考四:如何看待小课题研究与日常工作

    “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我们的研究不能脱离我们的实际工作,而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也要做一些深入的研究,以改进我们的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但事实上,很多教师将研究和工作混为一谈,课题结题时,结题报告也写得像是一份工作总结,缺少研究和探索思考的成分。

    不可否认,研究与工作确有相通之处,但二者不能完全重合或互相取代。举个简单的例子,如课题“教师有效备课方式”,如果作为一项学校的常规性工作,就是学校制定制度,规定怎样开展备课,教师按照规定来开展备课活动,学校进行考核或检查等。但如果作为一项课题来研究的话,就是要找出现有备课方式的不足之处,然后在实践中思考、总结、研究和改进这种备课方式。这样,工作和研究就融为一体,但二者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因此,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既是一种工作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研究方式,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工作为研究提供了探索的基点,而研究为工作提供了无穷的动力与活力,工作检验研究的效果,研究推动工作的开展。尤其对于课堂教学来说,研究更是老师们寻求快乐、高效和活力课堂的源泉。

    思考五:研究效果和研究成果哪个更重要

    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最终都要以一定的形式呈现有形成果,如研究报告、论文、教育案例、教学反思、教育叙事等,这些成果都是教师辛勤劳动的结晶。多年来,管理部门或学校往往只对这些有形成果进行评奖、表彰,而这些成果究竟有多大价值,对课堂教学有多大的促进作用,却很少有人真正关注。这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了课题研究表面的“虚假”繁荣和对课题研究的“功利性”追求。因此,课题研究对于很多学校和教师来说就是一种“摆设”,这使得课题研究始终无法在学校扎根,教师不乐意做研究也就不足为怪了。因此,学校对小课题研究的评价机制作一些变革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我认为,对小课题研究的结题验收和评奖,要考虑两个层面的因素:一方面要看课题研究的有形成果是否有价值,材料是否丰富,研究过程是否扎实;

    一方面也要看课题研究的效果,即课题研究的成果在实际的教学或管理工作中是否真正解决了问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即校本研究既要重成果也要重效果,这是小课题研究生命力持续的保障。

    【篇三】

    中小学教师进行课题研究,重在行动。只有边做研究边收集资料,把好“材料积累关”,才能资料翔实,研究实在,成果丰富有效。

    课题资料如何收集

    就一项研究课题来说,收集哪些资料是广大教师比较关心的问题。我认为,教师应随时随地搜集、积累与整理资料,特别要注意收集原始数据与材料。收集的资料主要包括:课题开题论证报告和课题实施方案;

    调查问卷及相关分析数据;

    教育科研各项规章制度;

    访谈、观察、走访的原始记录;

    典型课堂纪实、教案、课后分析记录;

    课题研究人员平时的笔记、随笔、反思及案例材料;

    与课题研究有关的文字、照片、录像、录音等资料;

    课题研究各阶段形成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包括调查报告、论文、经验总结、专著等;

    中期或者结题总结报告,等等。

    以某校教师的课题“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研究”为例,具体说明一下怎样收集课题的研究资料。首先,课题负责人要撰写一份该课题的开题论证报告,对该课题研究背景、内容、计划、预期成果等进行论证。其次,设计调查问卷,了解目前学生作业现状、教师作业设计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除了问卷调查外,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如走访、观察、访谈等方式了解作业现状,随时记录相关的真实情况。三是要组织课题组人员对部分课堂进行实录,研究教案,并进行课后评析,尤其重点关注对作业情况的评价。四是要求课题组人员定期写一些与该课题相关的反思、随笔、案例等。五是中期或者结题时要撰写汇报材料、整理的有关数据等。六是及时收集与课题研究有关的文字、照片、录像、录音等资料。此外,还可以收集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优秀习题集、教育科研制度、公开发表或出版的论文、论著等。以上这些材料稍加整理,就可以作为撰写结题报告的资料。

    资料收集的基本途径

    课题资料的收集应贯穿整个课题的研究过程。一般而言,教师收集资料的途径主要包括:网络下载、报刊阅读、专家报告、读书笔记、教学反思、教育案例、调查问卷及分析、访谈或观察案例、教育随笔等。收集资料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而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真正考验的还是教师的智慧和勤于动手的习惯,因为需要收集的研究资料时时处处都会产生,关键是相关教师是否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资料的归类与整理

    建议各位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准备一些纸质的档案袋,或者在电脑上建立一个文件夹,随时随地把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事实证明,建立课题档案袋或文件夹,会使课题研究有条不紊地开展,使课题研究过程扎实有效,使课题结论更加言之有物,使教师的专业素养不断提高。

    利用纸质档案袋收集资料虽然是较为传统的方法,但也是必不可少的。收集到的资料可以按顺序放入袋中,档案袋的封面最好按顺序标注清楚资料类别与内容。如果内容较多的话,可以准备几个纸质的档案袋,分别装入不同内容的资料,并在封面标注清楚。在电脑上建立文件夹,是比较方便快捷的收集资料方式。建立文件夹时,最好多分几个层级,并在某一层级文件夹上标注清楚资料的内容与类别。

    有了档案袋或者文件夹之后,在查阅资料或者撰写结题报告时,可以根据不同内容需要查阅,非常方便。然后按照结题报告的格式或者要求把资料进行整合与加工,充实完善到结题报告中去。这样,结题报告将会言之有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也能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资料收集需注意的问题

    对课题组成员来说,应树立较强的资料收集意识。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阶段形成的研究资料,都要及时收集起来。

    一些课题研究资料比较容易收集,但也有一些研究资料需要课题组成员的细心观察、了解、捕捉,需随时随地细心留意。如进行相关“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课题的研究,就要认真关注近期教育部相关的“减负”文件。课堂上,要仔细观察学生的作业现状,并私下与学生进行交流,尽量多掌握一些更真实的素材。

    一般小课题研究的过程都不太长,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资料都应该收集起来,尤其是部分看起来没有太大价值的材料也不能落下。一篇质量较高的结题报告,需要丰富、全面的资料才能血肉丰满,才具有说服力。

    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是课题研究的生命。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如实地记录相关过程中发生的一切现象,调查结果、数据分析要正确、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收集资料,对资料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不要过多修改,更不能凭个人的主观愿望取舍资料。

    【篇四】

    课堂教学诊断是一种研究行为

    前一段时间,我们让小课题组的教师观摩了**中学的一节英语课,然后让大家完成一份作业:首先,针对这节课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其次,把该问题写成一个小课题的题目。再其次,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一个或几个解决办法。最后,写出对本节课或者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和思考。从作业完成情况看,部分教师的诊断结果不尽如人意,如问题描述不够具体、不够聚焦,问题含混不清。部分教师问题列举过多,且多是泛泛之谈。部分教师的问题比较肤浅,没有太大价值。当然,也有部分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价值。

    课堂教学问题诊断,就是发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并进行分析、积极改进的过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课堂教学诊断也是一种研究行为。我们之所以拿出一节课让大家共同诊断,其主要目的是培养教师的课堂教学诊断能力,帮助他们树立课堂教学的问题意识。事实上,诊断某节课,同时也是老师们在对自己的课堂进行诊断,因为这种诊断能力是可以迁移的。

    真正的研究离不开课堂教学

    我们首先来看一段顺口溜:“名词是秃子,必须戴帽子;

    可数名词单,前边a和an;

    元音因素前,必须an来管;

    其他各情况,都用a来连。”英语中有关“可数名词和不定冠词”的关系,学生反映总是搞不明白,于是**5中的王允仿老师就编写了这样一段顺口溜。

    通过顺口溜或者讲故事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英语语法知识,这是教师智慧的体现。我们都知道,英语语法是英语教学中较难的内容之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那么,如何让学生掌握这些英语语法知识呢?王老师通过大量的故事、顺口溜、典故等,给枯燥无味的英语语法增添了很多的乐趣,使学生对英语语法爱学、乐学、会学,并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与潜能。

    其实,这些看似简单、有趣的故事或顺口溜,恰恰都是长期研究的结果。从王老师身上,我们可以明白一个道理,即研究没有止境——课堂教学就是研究的试验田,学生就是研究的对象,学习效率就是研究的结果。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则最有可能变成教育工作的能手。”

    研究成果应体现在课堂上

    我们再看一则案例:

    以《游褒禅山记》的教学为例,为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中学**老师在课堂上采取了多种阅读方式。第一轮,低声自由朗读,重点矫正字音。第二轮,轻声自由朗读,调整呼吸,感知断句。第三轮,放声自由朗读,熟悉整段内容。第四轮,组内合作朗读,查找对方的优缺点。第五轮,听录音,看视频,在视听享受的同时,矫正自己的朗读,进一步理解文本。第六轮,班级分组朗读,取长补短,再次熟悉文本。第七轮,背诵过关。因为形式的多样性,使得学生对文章能够有较多的接触与认识,从而有利于后期对文本展开进一步学习。

    以上案例,显然是教师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进行的有效尝试。相关研究,就是针对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困惑而采取的相应解决办法。

    谨防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脱节

    我们也发现,部分课题研究成果丰硕的教师在自己所在学校并不受相关领导和教师认可,有时甚至成为他人的“笑柄”。原因何在?其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教师所教学科没有取得较为出色的成绩。也就是说,在目前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该教师并没有用突出的教学成果来说服其他老师并证明自己。那么,部分善于研究的教师,为何其教育教学成绩没有像他的课题研究一样令人瞩目呢?其核心问题在于这些教师的研究成果与课堂教学还没有较好地结合起来,出现了研究和教学“两张皮”的现象。部分教师知道课题怎么做、做什么,研究思路非常清晰,而且也善于表达,但其研究成果和他自己的课堂教学并无内在联系,他并没有把研究成果转化为课堂上实实在在的教学行为,因此,其课堂研究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教学质量也难以提高。

    教师做课题研究,主要目的应该聚焦于课堂上那些实在的问题,是基于课堂的研究行为。比如,一个学困生,一节课,一个教学环节,等等,都可以成为研究对象,成为研究的切入点。教师的课题研究一旦脱离了具体课堂教学,就失去了课题研究的根基和现实意义。

    【篇五】

    从一个案例谈起

    **老师担任高一年级物理学科的教学工作。开学之初她非常苦恼,因为她任课的同一年级的四个班级构成复杂,分别是创新班、普通班、美术班和舞蹈班。创新班学生基础比其他三个班好,美术班和舞蹈班学生的个性特点差别又很大。物理学科因其知识容量大、题目难度深等特点常常令学生头痛不已。该校学生进校途径的多样性,致使他们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习方法等也各有不同,这些因素给相关课堂教学带来很大困扰。

    如何让物理课堂教学更有效,如何进行有针对性、个性化的分层教学,从而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呢?为此,谢老师确立了一项校级小课题“高一物理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

    确立课题之后,谢老师开始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与各班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广泛交流,初步了解了各个班级的情况。与此同时,谢老师通过不同途径,如阅读书籍、听讲座、专题查询等方式,逐步明确了研究思路。

    研究过程中,谢老师根据已了解的一些方法,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其主要做法是:一是设置分层学习目标。发展优等层次,对创新班学生,实行少讲多练;

    帮助中等层次,对普通班学生,着重帮助他们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提高后进层次,对艺术班学生放低起点,浅讲多练,调动学习积极性。二是分层推进。分层实施教学活动,包括分层设置导学案、分层管理导学案、实施课堂流程分层。三是分类指导,即分层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四是分层作业,即分层布置难度合适、题量合适的作业。五是分层评价,即分层对学生进行激励。在实施分层教学实践后,效果逐步显现出来。

    将所发现问题设计成课题

    从上面案例可以看出,其实小课题研究的路径并不神秘。此案例中,谢老师的问题是:其所任课的同一年级四个班级构成复杂,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习方法等差别较大。这些问题导致了物理课堂教学的难度。面对目前无法改变的现状,如何让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并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就是问题的关键。谢老师经过思考之后确立了一项校级课题“高一物理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

    由问题到课题,完成了研究的第一步。课题题目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即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在拟定课题题目时,有这样几种情况需要注意:一是课题题目最好用陈述句,不提倡使用疑问句、祈使句或比喻句,如“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积极性”、“让我们的班级更亮丽”等不宜作课题题目。二是一项课题最好专注研究一个主题,如“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就是两个主题,需要分解为两项课题:“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三是课题的题目一般不得超过20个字符,应明确具体,例如“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如何深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小学应用题课堂教学的实验与探索研究”作为题目就太长了,需要简化。四是题目不宜过大。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能力培养研究”之类题目就太大,需要细化和分解。

    问题诊断要准确

    上述案例中,谢老师在课题提出之后,首先开始的是对相关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及与各班班主任的广泛交流,这种对情况的全面了解非常必要。

    只有摸清了问题的具体原因,才会提出有针对性、可行性、合理性的改进方法。问题诊断的前提是要了解、调查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以求“药到病除”。问题诊断的主要方法有:一是观察,主要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事物、了解情况。二是访谈,包括对话、走访、笔谈、qq群等形式,要对问题进行深入交流。三是问卷调查,主要以问卷的形式了解情况。总之,要深入掌握问题症结,明确问题产生的原因,就需要教师身体力行,俯下身去,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颗敏锐发现问题的心。

    寻找适当方法解决问题

    案例中,谢老师尝试一些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如分层设置学习目标、分层推进、分类指导、分层作业、分层评价等。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大多数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目标也明确了,物理考试成绩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在普通班讲得太少或练得太少,学生获得的知识不系统;

    而艺术班学生,完全放弃了练习。

    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教师有目的、有意识不断尝试和实践的过程。尤其一些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具有反复性、复杂性,这是对教师耐心和智慧的考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三种情况:一是方法很实用,问题迎刃而解。二是方法不适合,问题一时难以解决。三是方法只是解决了部分问题,或者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因而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过程,也可以成为教师不断深化自己课题研究的过程。

    【篇六】

    教师需要小课题研究,这既是教师的一种责任或一种工作方式,同时也是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捷径。

    走出小课题研究的认识误区

    在一些中小学教师看来,课题研究似乎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其问题关键还是认识上存在着一些误区,主要体现在:

    神秘论。有些中小学教师把课题研究看得深不可测,导致课题研究在中小学很难有太多的“市场”。课题研究到底是什么?我认为,简而言之,课题研究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把这一过程总结出来。正是通过这种持续性的研究行为,提高了教师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负担论。在部分学校,课题研究已经成为众多教师的负担。大部分教师平时工作十分繁忙,如果再把研究当作另外一件事来做,自然就增加了工作量。其实,“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既是一种工作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研究方式,二者应合二为一。工作为研究提供对象,而研究为推动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智力支持,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单一论。如果教师把课题研究仅仅当作一个待解决的问题,显然远远不够。教师往往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还需要解决相似的或者由这个问题引发的一系列新问题。同时,还要勤于发现和思考新问题,积极主动地进行经验总结。

    速成论。通过课题研究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学科教学能力,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教师只有静下心来,持续地深入钻研学生、课堂、教材等,才会有所收获。

    游离论。部分教师会为研究而研究、为写论文而研究,这种研究显然是很难深入的,也违背了研究初衷。课题应是产生于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我们的研究就是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显然,那种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的研究是一种虚假的研究行为。

    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小课题研究的价值就在于通过研究来提高教师自身能力,如反思能力、总结能力和改进课堂教学的能力。通过课题研究工作,提升个人专业素养,是课题研究的价值取向和魅力所在。

    促进教师个人的思考能力。对于同一个问题、同一节课、同一种现象,不同教师的认识程度显然是不一样的。比如,观完一节课后,大家在交流过程中,就会发现部分教师的点评是鞭辟入里、条理清晰的,其实这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搞课题研究,就是要培养教师的思考能力。只有在研究中持续不断地思考,才会使我们的思考更敏捷、更敏锐、更深邃。

    提升教师个人的经验总结能力。在平时的工作或生活中,问题需要总结,成功也需要总结;

    他人的好经验需要总结,自己的失败经历也需要总结。这些经验总结就是个人思维不断系统化、缜密化、严谨化的过程。课题研究的过程,就是要不断培养教师个人的经验总结能力,进而提升个人专业素养。

    提高教师个人的课堂教学能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效率,这是课题研究的最主要目的。比如,针对不同的课型,是否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针对不同班级,是否可以进行差异性的课堂组织教学;

    针对不同的教学任务,是否可以施以不同的备课方式,等等。通过课题研究,使教师不断地、自觉地改进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备课方式、教学行为、教育方法等,进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课题为抓手,改进课堂教学

    “抓手”,原义是指人手可以抓握的部位,只要把手“抓”在上面,人便有了依托,有了凭借。如乘公共汽车,车厢里有“抓手”。各种机械和工具,如果没有抓手,人就无法操控。那么,课题研究作为抓手显然是该词的引申意义,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课题研究是开展工作的重要途径、突破口或者切入点;

    二是指课题是解决问题的载体。

    在当前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面对一些具体的问题与困惑,课题研究显然是教师切实可行的一种重要工作方式。“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理想状态,但事实上很多教师难以把工作和研究合二为一,往往就是因为缺少课题这样一个最有效的载体和抓手,因此工作中往往缺乏研究的成分。比如,某教师教高二年级数学,发现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低,因此也多次想办法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但收效甚微。后来该教师确立一项课题“数学课堂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的调查研究”。确立课题后,该教师进行调查分析,采取一系列措施和办法,并及时总结经验。一段时间后,该班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果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该教师的“抓手”就是课题研究。通过对“如何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的研究,他有效解决了课堂上的实际问题。

    值得花时间读一读。

    小课题研究实践五思

    胡远明

    思考一:什么是小课题研究

    案例1:高二(9)班常社卫老师的小课题:模仿·创新模式对中学生英语写作的促进效果研究。课堂上,常老师以“学习卷”为载体,让学生进行英语模仿写作。课后,常老师谈到希望学生通过模仿写作,最后能够创新写作,即先“临帖”再“破帖”。但操作过程中学生也遇到了一些实际问题,如模仿容易创新难;背诵范文困难;不会使用英语常用句式,等等。

    案例2:高二(3)班周莉老师的小课题:高中英语阅读课中提问类型的调查分析。课堂中,周老师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但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很高,课堂出现“冷场”。课后,周老师向我解释课堂效果之所以不好,是因为学生没有认真预习。另外一个经过预习的班课堂效果就很好。

    在这两则案例中,教师有几个共同特征:在研究过程中都发现了问题或困惑,都进行了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对改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能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寻求支持。

    两位教师以课题为载体,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不断探究、思考、总结,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是小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学会了思考和发现新问题,同时在寻求解决方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小课题研究一旦形成研究成果,这将会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素养的提高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思考二:教师需要怎样的课题研究

    有一所学校小课题研究的中期评估结束了,这标志着该校小课题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中期评估结束后,我们一直在思考:教师究竟需要怎样的课题研究?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吗?是为了掌握课题研究的技能吗?还是为了获奖呢?显然,上述三点都不是,至少不全是。之所以让教师做课题研究,我们是想挖掘课题研究背后的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

    问题意识的形成。中期评估汇报中,大部分老师反映越研究问题越多。研究中问题越来越多,恰好说明大家已经深入到研究之中,发现了很多过去课堂上被忽略的或没有被关注的问题,恰恰是这些问题制约了课堂效率的提高。“发现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意识是每名教师都应该具有的素质,但很多教师忙于教学,难以意识到自己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也就很难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在行动中研究。问题意识的形成只是一个起点,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汇报中,许多教师谈到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还有教师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甚至有些教师在研究过程中不得不解决自己课题之外的问题。其实,无论教师课题研究进行到什么程度,大家其实都在不断地探索、研究、行动之中。因为,教师始终处于教学的情境之中,问题随时、随处都会产生。我们最终目的就是帮助教师提高思考、探索、研究的精神和素养,真正把研究作为一种工作方式,真正实现“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

    愿意学习和写作。汇报中,许多教师说自己比以前爱学习、爱看书了,甚至写东西也比以前写得长了。学习本应该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多数教师除了教科书或习题资料外,已经很少阅读其他的书籍,更谈不上写东西了。很多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力却退步了,这是一个很可怕的后果。所以,我们要求教师看书、学习和写作,使自身不断地充实,使课堂教学不断地丰富,从而真正体验课堂教学带来的快乐。

    课题研究只是一个抓手,教师问题意识的形成、不断在行动中研究、愿意学习和写作等才是我们做课题研究真正想要实现的目的。做课题研究,学会一些基本的研究技能或解决一个问题只是我们成长的最基本诉求,而通过课题研究掌握更多的能力和素养,这才是让教师一生都受用无穷的。

    思考三:开展小课题研究的价值是什么

    小课题研究的价值在于通过研究来提高教师的能力,即反思能力、总结能力和改进课堂教学的能力。这三种能力是有层次的,其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学会思考。思考是一种能力,对于同一节课、同一个问题,甚至是同一种现象,不同人思考的内容和认识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比如,对同一节课的评价,有些教师的点评就能鞭辟入里、条理清晰、环环相扣、入木三分,这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往往是长期训练的结果。搞课题研究,就是要提高教师的思考能力,不仅要经常性思考,而且要知道思考什么、怎么思考等,只有这样教师的思考才会更敏锐、更深邃。

    学会总结。总结是研究过程中基于思考基础之上的一种归纳能力。工作或生活中的问题需要总结,亮点需要总结,成功经验需要总结,失败经历也需要总结。这些总结是个人思维系统化、逻辑化、体系化的过程,是思考的升华与提炼。在工作中,有些教师在谈论某个问题的时候常常滔滔不绝,但一旦让他形成文字性材料就“卡壳”了,究其原因就在于不善于总结,不善于表达。而课题研究的过程就是提高总结能力,培养表达能力,提高思维的缜密性和逻辑性的过程。 学会改进课堂教学的能力。学会反思、学会总结是必要的,但学会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才是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在课题研究中,教师在反思和总结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己的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处理能力等,以适应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教学任务、不同课型的要求。这些能力是一名教师专业水平的真实体现。

    思考四:如何看待小课题研究与日常工作

    “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我们的研究不能脱离我们的实际工作,而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也要做一些深入的研究,以改进我们的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但事实上,很多教师将研究和工作混为一谈,课题结题时,结题报告也写得像是一份工作总结,缺少研究和探索思考的成分。

    不可否认,研究与工作确有相通之处,但二者不能完全重合或互相取代。举个简单的例子,如课题“教师有效备课方式”,如果作为一项学校的常规性工作,就是学校制定制度,规定怎样开展备课,教师按照规定来开展备课活动,学校进行考核或检查等。但如果作为一项课题来研究的话,就是要找出现有备课方式的不足之处,然后在实践中思考、总结、研究和改进这种备课方式。这样,工作和研究就融为一体,但二者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因此,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既是一种工作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研究方式,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工作为研究提供了探索的基点,而研究为工作提供了无穷的动力与活力,工作检验研究的效果,研究推动工作的开展。尤其对于课堂教学来说,研究更是老师们寻求快乐、高效和活力课堂的源泉。

    思考五:研究效果和研究成果哪个更重要

    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最终都要以一定的形式呈现有形成果,如研究报告、论文、教育案例、教学反思、教育叙事等,这些成果都是教师辛勤劳动的结晶。多年来,管理部门或学校往往只对这些有形成果进行评奖、表彰,而这些成果究竟有多大价值,对课堂教学有多大的促进作用,却很少有人真正关注。这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了课题研究表面的“虚假”繁荣和对课题研究的“功利性”追求。因此,课题研究对于很多学校和教师来说就是一种“摆设”,这使得课题研究始终无法在学校扎根,教师不乐意做研究也就不足为怪了。因此,学校对小课题研究的评价机制作一些变革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我认为,对小课题研究的结题验收和评奖,要考虑两个层面的因素:一方面要看课题研究的有形成果是否有价值,材料是否丰富,研究过程是否扎实;一方面也要看课题研究的效果,即课题研究的成果在实际的教学或管理工作中是否真正解决了问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即校本研究既要重成果也要重效果,这是小课题研究生命力持续的保障。

    摘自《中国教育报》

    想通了很多之前困扰我的问题。

    推荐访问:课题研究 思考 原创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