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范文大全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工作计划 > 正文

    云南民居建筑考察报告例文x

    时间:2021-09-15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云南民居建筑考察报告模板

    篇一:考察报告格式

    考察报告写作文本格式要求

    没有参加该线路的考察的同学,需要在学校就近城市进行考察,并将考察报告与之前的申请书复印件一并装订。

    一、递交要求及格式:

    1、审核合格后,文章必须要严格按格式要求排版。

    2、全班论文统一装订成册。班长或学习委员注意,封面格式见附件。封面需要采用 a3 铜版纸打印,并胶装。(每个同学不需要单独设定封面)

    二、考察报告的具体格式要求

    1、文章题目格式:宋体、三号、加粗、居中;设置为:一级标题

    2、文章中插入的图片必须大小一样,图片居中,并附有图片说明。图号采用如:图 1

    3、正文部分均采用:宋体、小四、1.5 倍行距。

    三、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三级标题设置方法

    以下举例设置一级标题的过程,其他二级标题、三级标题设置方法与一级标题相同。

    第一步:选择要设置的文字内容

    第二步:从格式中选择“标题一”

    第三步:再分别设置其字体、字号大小、加粗模式(需要加粗的才设置)、居中模式(需要居中时才设置)

    四、封面格式见下页(以班级为单位打印,个人不需要)

    五、文章格式详细要求见后面的范文

    封面(打印时删除)

    2014 年艺术设计专业(本科)

    专业考察报告

    考察路线:北京、平遥、西安

    考察时间:2014 年 3 月 21 日至 4 月 1 日 班 级:艺术设计(环境*****班)

    队教师:******

    装订册数:共**册第**册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云南民居建筑装饰造型传统元素的传承与保护 姓名:*** 班级:*** 学号:**** 考核成绩:(宋体,小四,居中)

    (空一格)

    摘要(宋体,四号,加粗):××××××××××××××××××××××××××××××××××××××××××××××××××××××××××××××××××××××××××××××××××××××××××××××××××××××××××××。(200 字以内,宋体,小四, 1.5 倍行距)

    (空一格)

    关键词(宋体,四号,加粗):×××;×××;×××(3-5 个关键词,宋体,小四,)

    (空一格)

    ×××××××××××××××××××××××××××××××××××××××××××××××××××××××××××××××××××××××××××××××××××××××××××××××××××××××××××××××××××××××××××××××××××××××××××××××××××××××××××××××××××××××××××××××××××××××××××××××××××××××××××××××××××××××××××××××××××××××××××××× ××××××××××××××(正文部分:宋体,小四,1.5 倍行距)

    一、营造出剧景的真实感(二级标题,四号,加粗)

    ××××××××××××××××××××××××××××××××××××××××××××××××××××××××××××××××××××××××××××××××××××××××××××××××××××××××××××××××××××××××××××××××××××××××××××××××××××××××××××××××××××××××××

    ××××××××××××××××××××××××××××××××××××××××××××××××××××××××××××××××××××××××××××××××××,如图 1 话剧《一九七七》。(文字部分:宋体,小四,1.5 倍行距)

    图 1 话剧《一九七七》(宋体、五号、居中)

    二、加强角色外观形象的塑造(二级标题,四号,加粗)

    ××××××××××××××××××××××××××××××××××××××××××××××××××××××××××××××××××××××××××××××××××××××××××××××××××××(文字部分:宋体,小四,1.5 倍行距)

    2.1 角色造型(三级标题,小四号,不加粗)

    ××××××××××××××××××××××××××××××××××××××××××××××××××××××××××××××××××××××××××××××××××××××××××××××××××××××××××××××××××(文字部分:宋体,小四,1.5 倍行距)

    2.2 形象塑造(三级标题,小四号,不加粗)

    ××××××××××××××××××××××××××××××××××××××××××××××××××××××××××××××××××××××××××××××××××××××××××××××××××××××××××××××××××(文字部分:宋体,小四,1.5 倍行距)

    2.3 情感表达(三级标题,小四号,不加粗)

    ××××××××××××××××××××××××××××××××××××××××××××××××××××××××××××××××××××××××××××××××××××××××××××××××××××××××××××××××××(文字部分:宋体,小四,1.5 倍行距)三、暗示人

    物情感的变化(二级标题,四号,加粗)

    ××××××××××××××××××××××××××××××××××××××××××××××××××××××××××××××××××××××××××××××××××××××××××××××××××××××××××××××××××(文字部分:宋体,小四,1.5 倍行距)

    四、总结(二级标题,四号,加粗)

    ××××××××××××××××××××××××××××××××××××××××××××××××××××××××××××××××××××××××××××××××××××××××××××××××××××××××××××××××××(文字部分:宋体,小四,1.5 倍行距)

    参考文献:(二级标题,四号,加粗)

    [1]金长烈.《舞台灯光》.[j].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年

    [2]郑国思.《论剧场艺术》.[j].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6 年

    [3]王字钢.《舞台灯光设计》.[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年

    [4]秦俊香.《影视心理学》.[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 年 (文献内容的字体为:宋体、小四、单倍行距)

    篇二:云南民居建筑装饰造型传统元素的传承与保护

    云南民居建筑装饰造型传统元素的传承与保护

    摘要: 为期两周的云南考察活动结束了。临行前我们每个人都怀着美好的憧憬,旅程结束后,细细品味,也有很多值得我们珍藏的地方。云南是个美丽的地方,据导游介绍,全国 55 个少数民族中,云南就占到 52 个。不同的民族,相互交融,和睦相处。各民族的历史、地理、文化、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不同,也就产生了多姿多彩,奇异独特的民族风情,使云南别有一番风味。这次的行程,我们考察了昆明、大理、香格里拉、丽江。对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特色进行了解,特别是对云南大理市的居民建筑民族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云南大理当地的建筑特点结合了现在的设计,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和感触,在以后的设计中,无论是室内,广告,还是装饰品,等等我们都可以大量的加入云南民族的特色。让我们

    的设计有更大的突破,也让我们中国的文化得到更大推广。

    关键词:大理居民建筑、民族文化

    云南大理概况

    1.1 大理地理位置 大理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总面积 29459 平方公里,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山川秀丽,四季如春,是祖国大西南一块待开发的宝地。全州辖一市十一县,是一个居住着汉、白、彝、回、傈僳、藏、纳西等 26 个民族的地区,1999 年末总人口 326.09 万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 50%,其中白族人口 108.53万人,是一个以白族为自治民族的自治州,是闻名于世的电影“五朵金花”的故乡。州府所在地大理市,是滇缅、滇藏公路交汇地。

    1.2 大理自然地貌

    大理境内有巍峨苍山,浩瀚洱海。东是鸡足山的南出山脉,海拔在 2500~

    3000 米之间;西为点苍山脉,平均海拔 3782 米,最高 4122 米;洱海是燕山造山运动时昆明凹陷地区产生的断层湖泊,平均水深 9 米,海拔 1973 米。大理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民族风情浓郁,是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

    1.3 大理历史文化 大理历史文化渊源流长,素有“文献名邦”之称。早在三千多年前,洱海周围就有白族先民繁衍生息。秦汉之际,通过蜀(四川)、身毒(印度)古道就已与内地和国外进行文化交流。唐朝时期的南诏国,宋代的大理国,均建都于大理。唐宋五百年间,大理曾是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3 大理气候特点

    大理州地处低纬高原,在低纬度高海拔地理条件综合影响下,形成了低纬高原季风气候特点:(1)四季温差小。较接近北回归线,太阳辐射角度较大且变化辐度小,形成年温差小,四季不明显的气候特点,“四时之气,常如初春,寒止于凉,暑止于温”,四季温差不大;(2)干湿季分明,冬干夏雨;(3)垂直差异显著。全州由于地形地貌复杂,海拔高差悬殊,气候的垂直差异显著。气温随海拔高度增高而降低,雨量随海拔增高而增多。河谷热,坝区暖,山区凉,高山寒,立体气候明显;(4)气象灾害多。由于季风环流的不稳定性和不同天气系统的影响,大理州气象灾害较多。常见的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低温、洪涝、霜冻、冰雹、大风等。

    二、云南大理居民建筑

    2.1 大理古城建筑特点 大理古城东临碧波荡漾的洱海,西

    倚常年青翠的苍山,形成了“一水绕苍

    山,苍山抱古城”的城市格局。现存的

    大理古城是以明朝初年恢复的,城呈方

    形,开四门,上建城楼,下有卫城,更

    有南北三条溪水作为天然屏障,城墙外

    层是砖砌的,城内由南到北,一条大街横贯其中,深街幽巷,由西到东纵横交错,全城清一色的清瓦屋面, 鹅卵石堆砌的墙壁,显示着大理的古朴、别致、优雅。门头“大理”二字是集郭沫若书法而成。

    由南城门进城, 一条直通北门的复兴路,成了繁华的街市,沿街店铺比肩而设,出售大理石、扎染等民族工艺品及珠宝玉石。

    2.2 大理白族居民建筑特点

    白族民居与游牧民族不同,白族自古以来从事水稻为主的农业生产。定居是农耕民族最主要的特征 ,因此,注重居住条件就成了白族最传统的生活方式。在客籍和土著杂居的地方,过去曾有 这样的俗语流行:说白族人是"大瓦房,空腔腔",客籍人则是"茅草房,油香香",意思 是白族人节衣缩食到了倾其所有也要建造起结实舒适的住宅,而客籍人即便是住在简陋的茅草房里,吃食却毫不马虎,茅草房里经常油味飘香。在旧时代,建盖一所像样一点的住房, 往往成了白族人花毕生精力的大事。他们追求住宅宽敞舒适,以家庭为单位自成院落,在功能上要具有住宿、煮饭、祭祀祖先、接待客人、储备粮食、饲养牲畜等作用。

    大理石头多,白族民居大都就地取材,广泛采用石头为主要建筑材料。大理民间有"大理 有三宝,石头砌墙墙不倒"的俗语,指的就是建房取材的特点。石头不仅用在打基础、砌墙 壁 ,也用于门窗头的横梁。这种用材的特征沿袭的是南诏时的建筑方式。据记载,南诏的民居 建筑就是"巷陌皆垒石为之,高丈余,连延数里不断"。

    就从院落布局、建筑结构和内外等基本风格来看,白族民居与中原民居建筑有着传统 上的承袭。由于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上的差异,白族民居又有自己明显

    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现在以白族四合院与北京四合院为例作大致的比 较,首先从主房的方位来看,北京四合院的主房以坐北朝南为贵;而白族民居的主房一般是坐西向东,这与大理地处由北向南的横 断山脉帚形山系形成的山谷坝子的特点有关,依山傍水,必然坐西向东。其次,北京四合院的住房大多是一层的平房,而白族民居基本上都是两层。

    白族民居的平面布局和组合形式一般有"一正两耳"、"两房一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和"走马转角楼"等。采用什么形式,由房主人的经济条件 和家族大小、人口多寡所决定。白族民居的大门大都开在东北角上,门不能直通院子,必须 用墙壁遮挡,遮挡墙上一般写上"福"字。

    白族一切建筑,包括普通民居,都离不开精美的雕刻、绘画装饰。

    木雕多用于建筑物的格子门、横披、板裾、耍头、吊柱等部份。卷草、飞龙、蝙蝠、玉兔, 各种动植物图案造型千变万化,运用自如。更有不少带象征意义的,如"金狮吊绣球"、" 麒麟望芭蕉"、"丹凤含珠"、"秋菊太平"等等情趣盎然的图案作品。白族木雕巧匠们还 特别擅长作玲珑剔透的三至五层"透漏雕",多层次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都表现得栩栩如生。

    "粉墙画壁"也是白族建筑装饰的一大特色。墙体的砖柱和贴砖都刷灰勾缝,墙心粉白,檐 口彩画宽窄不同,饰有色彩相间的装饰带。以各种几何图形布置"花空"作花鸟、山水 ,书法等文人字画,表现出一种清新雅致的情趣。

    富于装饰的门楼可以说明白族建筑图案的一个综合表现。一般都采用殿阁造型,飞檐串角, 再以泥塑、木雕、彩画、石刻、大理石屏、凸花青砖等组合成丰富多彩的立体图案,显得富 丽堂皇,又不失古朴大方的整体风格。

    白族很讲求住宅环境的优雅和整洁。多数人家的天井里一般都砌有花坛,种上几株山茶、缅桂、丹桂、石榴、香椽等乔木花果树。花坛边沿或屋檐口放置兰花等盆花。种花爱花是白族的传统美德。

    2.3 大理三塔建筑特点

    大理三塔,它是大理的象征,是云南古代历史文

    化的象征,也是中国南方最古老最雄伟的建筑之一。崇圣寺原是在三塔之西,靠苍山一面,其山门距三塔主塔约 120 米,是南诏国第 10 代王劝丰祐所建。

    大理三塔建筑特点

    1)类似西安小雁塔,是典型的唐塔风格, 表现了唐宋时期的云南与内地的密切联系;

    (2) 大理三塔层数均为偶数,而内地塔为奇数;

    (3)中原塔由基座向上直线收缩,下大上小,呈梯形,而大理三塔上下较小,中部较大,外部轮廓呈曲线,具有曲线美。

    三、云南大理民族文化

    3.1 大理民族服饰文化 大理白族服饰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白族男性的服饰,上身着白色对襟衣,外套坎肩,下穿白色或蓝色宽裤,头缠白包头,肩挂绣花挂包,脚穿黑布剪口鞋,这种装饰色调明快大方,彰显白族男性的英俊潇洒。而白族女性服饰的基本构件为白色右衽大襟衣,外加红、蓝、黑等色领褂(又称坎肩,无领)和围腰,下穿花边裤式样多为紧身和束腰,色调上追求明快大方,对比强烈。妇女发式为辫子盘头顶,缠以鲜红头绳,然后用绣花或彩色头巾包裹,左侧垂下雪白的缨穗。戴银质耳坠,领褂右衽佩有银制“三须”、“五须”。手上喜戴银质、珐琅或玉石的手镯和戒指,脚穿绣花鞋。未婚姑娘头戴色彩鲜艳的绣花头巾或花手帕,形如满月,发辫盘于头帕外,缠以大红绒线,一侧垂下雪白的缨穗。这一身打扮,结构映衬协调,色彩飘逸,对比明快,线条婀娜多姿。从服装样式上来说,白族服饰的产生除了代表本民族特色以及美观以外,

    篇三:云南采风报告

    云南采风报告

    云南特色民居建筑文化考察

    班级:环艺 1001

    姓名:袁媛

    指导老师:王秀秀

    云南特色民居建筑文化考察

    环艺 1001 袁媛

    摘要:云南各地都有不同的民居建筑。丽江纳西族、怒江傈僳族的木楞房,元江哈尼族的土掌房,西双版纳傣、景颇族的竹楼,大理等地彝、白族的重檐瓦房

    以及白族由重檐瓦房发展成形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及彝族发展成形的“一颗印”式等,在结构、布局、装饰、工艺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典型化和规范化的风格,具有浓厚的云南民族色彩和地方特点。

    关键字:云南民居、建筑

    云南是我国民族最多的省份,全省共有 51 个民族,其中人口 5000 以上并有固定分布范围的有 26 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其中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有 15 个:白、哈尼、傣族、傈僳、拉祜、佤、纳西、景颇、布朗、普米、阿昌、怒族、基诺、德昂、独龙。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它的少数民族总人口(1433 万)名列第 2 位(仅次于广西)。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比重为 33.41%,居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的第 7 位(次于西藏、新疆、青海、广西、贵州、宁夏)。其中人数最多的彝族占总人口的 11%。

    一,云南民居及其分布。

    因为云南复杂的地理气候特点和多民族的影响,云南的建筑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云南有着各种各样的民居

    二,云南民居具体分析

    云南各种形式的民居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各民族的经济技术条件而的以存在和发展。在自然条件相同或接近的地区,由于各民族人民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文化程度,艺术爱好,经济条件,生活水平的不同。各民居的布局和风格上也有所不同。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云南各少数民族民居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一),结构

    云南各少数民居与云南丰富的森林资源想适应,以木结构为主。在当时的社会自然条件下,有一下特点。

    1, 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

    2, 适应地震区防震的要求。

    3, 便于就地取材和适应各地气候条件。

    (二)平面布局

    一般以“间”为单位组成三间单幢建筑再以这种单幢建筑组成各种平面形式的

    民居。另一种布局,如同现代单幢花园式住宅,不以“间”为单位,平面比较灵

    活多样,有方形,矩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

    (三)各居民建筑具体分析。

    白族民居

    白族主要聚居地区位于云南省西部,属高原的西南峡谷区。点苍山,鸡足山雄峙洱海之滨,山川秀丽。大理,喜州一带,西倚苍山如屏,东临洱海如镜,风景如画;剑川的金华,也大体相似,西靠金华山东望剑湖,都有清澈山泉流经市区。大理地区以风大著称,适应这这一特点,民居在朝向,布局上很注意避风,内院夏廊出檐较深,采用石板封檐等。该地区地震次数多,震级高,建筑抗震能力强。平面布局典型形式是“三坊一照壁”级“四合五天井”。既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有适应了当地气候环境。

    纳西族民居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位于云南西部,聚居在青藏高原的南端,山川秀丽风景优美。全县地形复杂,气候,雨量差异很大,丽江县的气候被称为立体气候。干湿季分明,季风显著,日照比较充分。与其社会,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是,该民族的建筑最早为井干式的木楞房,大门入口一般设置东,西向的侧角。经过不断发展 ,该民族民居的平面组合形式为方形或长方形,外形较为规整,主要有“三坊一照壁”,四合同及“四合五天井”,两重院,两坊房,一坊房依山引水,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哈尼族民居

    哈尼族主要分布在滇南红河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也就是哀牢山和无量山之间的广阔山区。他们大多居住在半山区,那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他们分布的广大山区,森林茂密,物产丰富这一民族的民居主要为土掌房。其平面类型主要为曲尺形;三合院有房和两边耳房组成封闭空间,构成独家院落;四合院,由房,两边耳房及门廊组成,外型较为方正,四面封闭。在平面布局中,以土掌房晒台位置不同有以下几种;仅正方廊为晒台的,廊及一耳房为晒台的,廊及二耳房为晒台的,廊及所对耳房为晒台的。正房,耳房都为土掌房的。这一民族的民居是长期以来地形,气候,自然,习俗等等影响形成的。

    彝族民居彝族一般居住在海拔两千至三千米的山区或半山区。滇南红河两岸,山川秀丽,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具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优越条件。彝

    族民居大体可以分为;土掌房,瓦房,井干式房。民居一宅一户,适合独家独户的生活习惯,平面形式有无内院与有内院两种。平面形式基本是方形,曲尺形,三合院,四合院等。昆明地区为一颗印民居。彝族善于适应自然特点,以经济手段,建造出适合自然,社会,经济等发展的民居。

    傣族民居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我省西部是平原多于山地的地形。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位于我省最西部。地势起伏差异大。傣族人民多居住于河谷平坝地区,地势较低,属热带气候,该地区,河谷纵横,土地肥沃。受其自然地理条件影响,傣族民居主要为干阑式建筑。其布局灵活多样,房间大大小也根据使用性质有所区别。

    景颇族民居

    景颇族聚居的山区,海拔一般在 1500 到 2000 米左右。气候温和。气候明显分为雨季和旱季。适应其所在地区自然条件,其民居多架空楼居,分低楼及高楼,平面多为长条形。木为骨架,片竹或圆竹做墙,草 顶,屋面呈倒梯形。屋脊向山墙方向伸出以获得较好的防雨效果。其房屋类型有低式楼,高式楼,平房,傣族干阑式,外廊式,该民居利于防潮通风,便于排水,有能适应地形变化节约土方工程。

    德昂族民居

    德昂族居住地区山峦叠翠,竹木成林,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属亚热带气候。其民居多建在郁郁葱葱的山梁上,一户一院,类似傣族竹楼,是干阑建筑,木梁柱,木屋架,竹壁草顶,楼上住人煮饭,楼下养畜牲。平面布置为矩形。其民居与其地理气候相适应。

    佤族民居 佤族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属热带山区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山高谷深,林木茂密。其民居多建在崇山峻岭的山腰活山峦起伏的山顶,其民居各地不一,有干阑式竹楼,竹芭墙,土坯墙,草顶活瓦顶平房。

    拉祜族民居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边陲,澜沧江西面的山区。其居住地区山峦起伏,溪涧纵横。山间坝子,土壤肥沃,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林木茂密。雨季和旱季分明,属亚热带气候。其传统建筑是竹木结构的草顶干阑建筑发展后为土

    木结构的土坯房活土掌房,还有平房适应当地气候与其经济社会发展。

    三,云南个别民居详解

    (一)喜洲严家大院

    严家民居旅游公司不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现有 2000 多平方米的停车场,建筑面积 3800 多平方米。总占地面积 5200 多平方米。比原来老宅扩大了近三倍。白族三道茶歌舞表演自开业之日起,天天演出,从未间断,经久不衰,累计演出三万多场次,共接待国内外嘉宾近四佰万人次。曾多次荣获大理州旅游知识技能大赛“白族三道茶歌舞表演”第一名和团体一等奖等殊荣。

    严学侯先生设计和建造的严家民居中,传承着白族民居传统建筑形式;传承着白族建筑精美的木雕、泥塑、石刻、书法、彩绘等艺术手法。在严家民居三道茶歌舞表演中,传承着白族传统的民间民俗舞蹈、传统的白族小调和大本曲弹唱等古老的表演形式。大理喜洲严家民居,就是以白族建筑艺术、民风民俗旅游文化这一窗口向世界各国以及全国各地的游客们。

    严家院共由自北而南的两院 “三坊一照壁”( 由三间两层组成一个建筑单元,即由三方带厦的房屋和照壁围成一个院落,庭院中种植花木。),两院“四合五天井”

    (由四方带厦房屋组成,有四个院落,其中四 方房子中间的院落最大,每两房子相交各有一个漏角天井,共四个,较小。)二层楼房和一院独立的三层西式别墅共五院组成;前四院相连为一个整体,主房四方均居西:厢房五方,中三方为“两面照”(即一方兼两院),下房两方;楼上、楼下均有回廊,可通所有房间;后一院为花园式别墅,周筑围墙,西北侧留一门道通第四院;总大门在第一院北侧,入大门有深巷,前二院的两座大门和后三院的一座大门均与此门巷相连。

    (二)建水朱家花园

    朱家花园是清末富绅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前后历经约 30 年,于宣统年间终于落成。该建筑占地 2 万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5000 多平方米,主体建筑呈“纵四横三”布局,为建水典型的并列联排组合式居民建筑群体。房舍格局井然有序,院落层出迭进,计有大小天井 42 个。整组建筑陡脊飞檐、雕梁画栋、精美高雅。庭院厅堂布置合理,空间景观层次丰富且

    变化无穷,形成“迷宫式”建筑 群。时有单身游客在没有导游情况下,进门不久,就不知身在何处?出口在何方?庞大的建筑群,错综复杂的排列,瞬间将人带进一个犹如迷宫一般的大宅子中,大有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的感觉。从朱家花园的房屋和庭院建筑的格局,人们也不难推想当年朱氏家族的生活状况与当时红墙白瓦,木质陶瓷的生活艺术。以朱家花园为代表的民居建筑是建水古城的得要组成部分,它内雅外秀、形制规整、布局灵活,空间丰富、层次渐进,环境清幽、色彩淡雅、有度、结构统一,在丰富的形式中包容了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内地文化与边疆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专家学者来建水考察后,认为如此巨大规模而又保存完好的民居建筑群在国内实属罕见,都给予较高的评价。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孙铁青还挥毫题词:“朱家宗祠,华丽民居,旅游开放,建水一奇”。

    四,云南民居建筑文化考察总结

    云南,各个不同的民族,相互交融,和睦相处。在一个省份就有这么多的民族并且和睦相处,这在世界上是很罕见的。各民族的历史、地理、文化、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不同,也就产生了多姿多彩,奇异独特的民族风情,使云南别有一番风味。这次让我看到了我们在建筑上面所缺乏的东西,我们的建筑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落后于发达地区或者是国外一些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大突破的国家,就云南省来说,我们拥有很大一部分值得开发和发展的资源。例如名族特色,实现在新的建筑上依旧保留原有的名族特色。现今的建筑只达到了实用的效果而在欣赏这一方面就没有太大的体现,这也给了我们启发,也给建筑工业敲响了警钟,督促他们开发技术,满足市场及建筑者的要求。此次建筑认识开拓了我们的见识和视野,更是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我们的祖宗的智慧,我们要维护我国各地的优秀文化历史传统,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之源,文化之根,结合自己的智慧和现代文明使祖国建筑文化之根从新汲取营养,从新发芽,不断壮大,再一次崛起在世界的建筑林上。

    参考文献:《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美)约瑟夫·洛克、《南行记》艾芜。

    细节很棒。

    梅州客家民居建筑考察报告

    副连、kelefe、我和楚山的大鸟四人一行,于2005年1月14日至1月17日在梅州市部分地区参访了一些著名的客家民居建筑,撰写调查报告如下:

    梅州客家民居建筑考察报告

    前言:

    2005年1月14日至1月17日,我们前往广东省梅州市实地考察了棣华居、锦华庐、联芳楼、南华又庐、花萼楼、泰安楼、承德楼、万秋楼等客家民居建筑。梅州的客家民居现今的保存状况参差不齐,我们大致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梅州客家民居建筑的代表——围龙屋,以梅县的南口镇最为集中。这些旧屋因长年失修已破败不堪,其中居住着因无财力而无法搬出围屋的老人与小孩,他们以耕田为生活依据,生活贫苦;此类举例:品一公祠

    2、家中生活比较富裕,集资大面积整修老屋,更有甚者全面粉刷油漆,改围龙屋为酒店茶馆以此揽客。我们从建筑学角度认为此举不但破坏了建筑原来的风格样式,亦糟践了客家的民族文化。这种问题在全国旧建筑保护中普遍存在,如江南园林的原有意境保修问题;举例:泰安楼、万秋楼、承德楼

    3、因建筑结构典型且完整而被多方学者考察测绘,得以完整保存下来,无论对建筑界、考古界还是对普通老百姓都是一笔珍贵的宝藏。只是可惜老屋的主人亦认识到房屋的价值,自行加收了2元到5元不等的门票;举例:棣华居、联芳楼、南华又庐

    4、政府收购老屋周围的农田,兴建以此屋为主题的“保护公园”。原建筑依原样修复并仍有原居民居住。我们认为这种办法既能保护旧建筑的又能传扬客家文化,但其中因生活贫困而无法搬出的居民只得到少量的补偿,且因此失去了农田也就是失去了稳定的生活来源,着实令人担忧;举例:泰安楼

    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血缘的亲情也在不断被冲淡。新一代的客家年轻人向往外面的世界,向往大城市,向往一切新生事物,族群聚居的古老围屋渐渐空旷荒芜。社会的繁荣安定,也决定了以防守为目的的客家围屋必须退出历史舞台。但前人留下的宝藏不能在我们手中被摧毁埋葬,不管是为了保存悠久的客家文化,还是为了保持城市的延续性,抑或是……我们都得保证这份宝藏能够一代一代传下去,供子子孙孙瞻仰,回忆。

    关键词:梅州 客家 民居 建筑 围龙屋 土楼 围屋

    基本路线与行程

    2005年1月14日

    下午三点到达梅州火车站,休顿片刻之后,首先参观了位于梅县新县城的一座围龙屋——济济楼,以及济济楼对面正在修建的集客家建筑风格于一体的现代化围屋——大新城围龙居。紧接着来到了梅县程江镇夏万秋村的万秋楼——已被台湾一老板购买并改建成为酒楼。

    2005年1月15日

    中国围龙屋最为集中的地方就是广东省梅县,而南口镇侨乡村是最典型的一个村落,这里的客家围龙屋保存得最多、最完整,我们在车上一路过来就能看到散布在山脚那一座接着一座的围龙屋和杠式围楼,而且南口的民居大都以“庐”命名。在当地人的指示下,我们找到了侨乡村远近驰名的“屋中屋”——南华又庐,还参访了南口其它比较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如锦华庐、塘肚村最古老的品一公祠(具有300多年历史)等。随后经过艰难的问索参访了梅县白宫镇新联村中西合璧的联芳楼和典型的围龙屋建筑——棣华居。

    2005年1月16日

    梅州市大埔县位于韩江中上游,东连福建平和、北接福建永定,因此这里的客家民居比起梅县的来要更有特色。事实上,大埔的客家民居已经综合了福建客家和梅州客家的建筑特色,这里民居建筑形式多样、种类齐全,被誉为“客家建筑大观园”。

    很遗憾,由于时间(一天)和路程(从梅县到大埔的大东镇有一百多公里)的限制,我们翻山越岭急匆匆地参访了大埔县大东镇联丰村的花萼楼和湖寮镇县城龙岗村的泰安楼,其中还在回途一栋颇具特色的“上下门楼”——景足东南民居前停留了片刻。

    2005年1月17日

    这天主要行程是观光。下午到达梅州城区东山小溪唇的黄遵宪故居人境庐,在人境庐旁边发现了一座颇具特色的客家民居“恩元第”。它的特点首先在于,它的正门并不是开在建筑物中轴线上,二是在其左边,从下天井右边深入还别有洞天,竟然还存在另外一个上下堂,建于“人境庐”之后,由于空间上要配合人境庐,或者是家族扩大的需要,只能在人境庐之后建房,这样无规则形状的建筑在梅州并不常见,傍晚我们到已经改装为围龙屋(星园)酒店的承德楼考察。与此同时我们的梅州之行也就此告一段落。

     

     

    梅州地理概述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北邻福建省的武平、上杭、永定、平和四县,西北接江西省寻邬县,西面连广东省河源市的龙川、紫金县,西南、南面与汕尾市的陆河县、揭阳市的榕城区、揭西县相接,东南面和潮州市潮安县、饶平县相连。全境“七山二水一分田”,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和“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的美称,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曾经举办过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和世界客家联谊会,誉称世界的“客都”,具有浓郁的别有特色的客家风情。作为广东中山大学城市规划二年级的学生,我们此次梅州之行就以客家优秀文化的重要体现者——客家民居建筑作为考察对象。

     

    考察具体情况报告

    一、梅州客家民居分类及其代表建筑介绍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加上来自国内外多种文化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不但造就了客家人独特的风俗人情,更影响了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形式。因此梅州市的客家民居类型多样、形式丰富,其中包括了:围楼式、围龙式、殿堂式、中西混合式、五凤楼式、走马楼式、纵列式、四点金式、穿堂式、锁头式、下山虎式等等。而这其中更是以“围龙式”享誉中外,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有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

    下面我们根据实地考察情况和所见所得,就其中的五种进行详细的建筑分析和介绍

    围楼式

    围楼式的民居建筑有方形围楼和圆柱形围楼两种风格。它是客家人来到梅州初期的一种民居建筑形式,多见于闽、粤、赣边沿山区,流传时间较长,其特点:宏伟壮观,聚式群居,便于防守自卫,是目前粤东北客家地区土围楼规模最大,设计最精美,保存最完整的民居古建筑。与长方形围楼相比,圆柱形围楼除了在形态上有所不同之外,其结构大致相同,但是这种建筑早已被前人所淘汰,现在丰顺和大埔两县毗邻的福

    建山区和大埔的英雅山还留存有部分这样的建筑物。该建筑亦被认为“世界四大民居建筑”之一。

    一、圆楼——花萼楼

    花萼楼位于大埔县大东镇联丰村,距县城有45公里,也即是靠近广东和福建的边界处,我们足足坐了两个多小时的车,经过了崎岖曲折的山路才来到这座建于明万历36年(公元1608年)的圆形土楼。它距今有近400年的历史,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广东土楼之最的称号。

    1、周围环境与概况

    花萼楼四周都是葱绿的高山,一条小河从旁蜿蜒而过。我们沿着刚修不久的为参观此楼的游客专门修建的盘山公路百步九折了十几分钟才豁然开朗地看到了这座宏伟的建筑,而在这之前,这里是极为封闭的盆地,与外界联系极少, 这也

    是花萼楼经历了如此长的时光冲刷仍能保持原样和那么晚才被发现的原因。这座圆楼的周围还分布着一些后来加建的楼房,形成了一个依山傍水的聚落。

    花萼楼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86平方米,属土木结构的圆形建筑。共有三环,三环连成一体,内环为一层30个房间,二环为二层60间,外环为三层120间,共有210个房间。楼高11.9米,楼的墙体用生土筑而成,底层宽2米,顶层宽1.3米。

    2、花萼楼的建筑词汇

    (1)土墙和卵石墙脚

    远望花萼楼,其造型之优美让人赞叹不已,难怪日本学者茂木靖一郎教授称此类土楼为“天上掉下的飞碟,地下冒出的蘑菇”。土筑的墙体不仅取材方便、适应环境,更能使居民居住舒适,冬暖夏凉。花萼楼的墙脚是利用河边的大鹅卵石拼砌而成的,在当地居民们的热心指导和帮助之下我们了解到其非凡的作 用:首先,它是建在洪水线以上,有利于围楼的排水;其次,紧密排放的鹅卵石相互卡住,不容易被敌人从外

    撬开,起到防御的功能;还有,这种结构能防止毛细现象,使地下水不至于沿墙脚向上渗,起到保护墙身的作用。

    和福建的许多圆楼一样,花萼楼的墙也是通过板筑的方法将土一层一层垒起来的。所谓的板筑,就是先用木板平衡架起,再将土倒进板间,然后人工用重物将土舂紧。据当地人介绍,夯墙的用料是粘土、细石、竹筋或稻草等混合而成的,虽然材料是如此的简陋,但土墙却十分坚固,400年的历史也没有使它衰老。墙上只开小窗,达到防卫的要求。

    土墙对外封闭,对内开放,解决了采光通风需要的通透与防御需要的封闭的矛盾,表现为一种强烈的向心性。

     

    (2)大门和门厅

    整座楼只有一个大门供出入,大门框用厚而宽的花岗岩石板组成,大门板钉上坚厚的铁皮,这些设施是为抵御外人侵扰而特意设计的。然而,现在的铁皮因锈蚀得厉害而已经给拆下来了。大门内部一侧的土墙内藏有一条15×15cm,长约3米的木条,将其拉出插入另一侧的墙洞就成了坚实的门栓,真难以想象当时是如何将这么粗长的木条放置在墙里!福建的围楼在大门上甚至装有水幕机关,以防火攻;花萼楼却没有这样的结构,这是由于大门在重建时被拆掉了。

    我们穿过大门进到门厅时,看到一个正方形的下凹地方。这样不是很不方便进出吗?我们感到很奇怪,后来询问屋里的人才知道,这个地方叫天井,其上是通透的,其下置有暗沟,有利于下雨时排水。

    (3)内部结构与祖堂

    福建一般的围楼屋是一环的,少数有二环,甚至三环,但环与环之间不相连,以同心圆的形式组合而成。花萼楼就特别在它是三环 连在一起的,紧紧相套。它共有200多个房间,每一间房是并列的关系,在当时封建严酷的等级制度之下,它能做到这样,是难能可贵的。

     

    最内环主要是住人,还有一部分养牲口,里面两环则主要做仓库使用。这与传统的福建围楼有较大的差别,如福建永定的承启楼,底层为厨房,二层为谷仓,三四层为卧室。花萼楼内还有面积为283.4平方米的圆形天井,用大小不等的鹅卵石铺成,中心装饰着一个直径3米的古钱币图案,寓意着人们祈求丰衣足食的心愿。

    祖堂位于内环正对大门位置,里面也有一个天井,上面开通,便于采光。据当地人说,祖堂和围拢屋的龙厅,是重要的风水位置,是龙脉所在,因而用于供奉祖先,同时也有较多的装饰。

    3、与福建围楼屋的关系

    由于花萼楼靠近边界,它深深受到了福建永定围楼屋的圆形结构的影响,而与梅州其他地方的围龙屋显得格格不入。但它又有自己的特点,如上面所述的三环合一体等。

    二、方楼——泰安楼

    泰安楼位于梅州市大埔县湖寮镇龙岗村,我们乘坐汽车经过大埔县城时就已经远远地看到一座乌黑的石头建筑的雏形,那就是泰安楼。根据其简介,泰安楼大约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4年),距今已有240年的历史,是国内极为罕见的石方围楼。该楼及附属建筑占地面积6684平方米,其中主楼占地2577平方米,其中主楼占地2577平方米,两侧书斋占地2764平方米,门坪及花台占地1325平方米,共有200个房间。

    泰安楼属砖石木结构建筑,长49米,宽52.6米,高11米,呈四方形。墙身分三层,

    一、二层外墙为石墙,三层外墙及内墙为砖墙,这与花萼楼有所不同,它的墙身大部分是由大鹅卵石和粘土混合砌成的,鹅卵石没有经过人工的打磨,却可堆成方方正正的形状,我们不能不感叹客家人的智慧与技术。因楼外墙为石墙,故该楼俗称方石楼。楼正面有一座被装饰成牌坊式的大门,窗眼密布。

    从泰安楼的内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木架构,这种木架构属于中国古建筑中的穿斗式架构。

    穿斗结构的柱子是直接升上去的,中间用穿枋联系,使其稳定,然后柱子端头是檩条来支撑瓦屋面。这种构架用料较少,具有省工、省料,便于施工和比较经济的优点。同时,密列的立柱也便于安装壁板和筑夹泥墙,这就使泰安楼内外的砖木融合在一起,经济稳当。

    值得一提的是,泰安楼的第三层的走廊是设置在外部的,通过小窗与外部相连,这个走廊仿如一条地下通道,如果没有小窗的采光,就会伸手不见五指了。这样的设置,同样出于一个目的——防御,便于楼内的人把守,看哨。

    泰安楼里面是左右对称的,中间有祖堂,两边住人,然而现在两边都改成厨房了,我们来到这里已经是傍晚,可以见到从烟囱飘出来的缕缕炊烟。中间的祖堂又采用了另一种木架构形式——抬梁式,抬梁式有以下特点:1.在柱顶或柱网上,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架数层叠架的梁,梁逐

    层缩短,层间叠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2.相邻层架间,在各层梁的两端和最上层梁中间小柱上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屋顶的骨架。

    楼正面有一座被装饰成牌坊式的大门。楼内中轴线主体建筑为平房,分上、下二堂,上堂中堂书“祖宗功德”,陈列先祖神主牌,并作为祭祀的祠堂。堂左右侧设厢房,楼内平房四周为天井,三层方形楼房将主体平房环抱在中间,形成楼中有屋、屋外有楼的格局,楼两侧各有一座书斋,是供族人读书求学的场所。楼内右侧天井有口水井,井水清澈可口,现仍可饮用。

    泰安楼历史悠久,外观雄伟粗犷,布局科学合理,文化内涵丰富,是梅州市大埔县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也是中国与世界民居建筑史上的文化瑰宝。

    2002年7月17日,广东省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埔县已将该楼和大东镇花萼楼一起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围龙式

    一、围龙屋建筑历史与风格

    自唐末五代之后,因为发生第二次中原汉族的大批南迁,乃至北宋后期,南来的客户已经超过当地的土著人户,而此时的文化、物质条件又有了较大的进步,客家民居的建筑也有所变革——由全封闭形式转向半封闭形式的“围龙屋”建筑,这种形式既保留了中原的宗族祠堂性质,同时又结合地方的地理环境,创造出美观实用的新形式的建筑物。

    围龙屋一般建在依山傍水的山坡或山丘下,之间相距数百或数十米,有的则坐落于山丘与耕地交接的坡地上,背山面田,前低后高,有利于排水和通风透光。它有着奇特结构和合理布局,既有古代宫廷的神韵,又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其主要

    结构类型有:两堂两横一围龙、两堂四横一围龙、三堂两横一围龙、三堂四横一围龙及二围龙、三围龙甚至六围龙等。一般以中间的正堂正屋形式的方形屋或二字屋为基础,周围的围屋层层扩建自由组合。从一个屋的规模也可看出某姓家族的人丁兴衰。尽管规模大小不同,但围龙屋的基本设施却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主要包括:风水塘、禾坪、大门、斗门、伸手、正堂、花胎、龙厅、排水沟、游廊、天井、巷道、正屋、花厅、花阶、围屋、杂屋、厕所、畜棚等。关闭了通向外界的大门,这里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最多时100多户人家同住在一个大围龙屋内。

    二、围龙屋建筑词汇

    由于历史的长期积累,围龙屋在梅州早已是司空见惯的民居建筑了,我们走访了大大小小的围龙屋不下十座,在考察和访问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分析,从中归纳了围龙屋的一些基本特点。围龙屋的构造具有独特的防御和实用功能,同时还被赋予一定的迷信色彩。下面按围龙屋的廊、堂、厅等名称和位置(从下到上、由外及内),择重说明如下:

    池塘:屋前的池塘多为半月形,可用来蓄水防旱、养鱼灌溉、调节气温等,同时又是一道天然防线。池塘随围屋的扩建而扩大,宽度须得超过两个侧门边上的狗洞,才能保证风水不外流。

    斗门(外大门):通向里屋的两扇大门,分别叫左斗门和右斗门,也是客家文化最集中体现的一个部位。

    客家人源于河南正宗的中原汉族文化,在几次大迁徙的过程中一直都保留了尊礼重长,崇尚文化的优良传统和风俗习惯,在这两扇斗门中更能体现出来。平时家中的左斗门是紧闭不能开启的,家人都是从右边的斗门进出,只有当家中来了身份显赫的高官贵族或者家中操办大喜事,如迎亲或族中长辈来临方可敞开大门迎接贵客,它象征客家人传统礼节,左右斗门的根本区别在于:左边的大门比右边的大门更高、更宽敞。

    左右伸手:客家人在建造房子时,首先是要考虑到风水格局,最为常用的一种叫太师椅形,根据椅形来划分屋子各部分:前有垫,后有靠,一边扶手,这样住在屋里的人就像坐在太师椅上,四平八稳,高高在上。

    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所看到的围龙屋正面大都不是平面的,左右两边总有往前凸出而建的房子。

    水井:客家民居有对外封闭、对内开放的功能,因此客家人在建房子的时候就要将日常所需考虑进去:建房子时不但把水井、菜地和养牲口的房子,而且把果树、鱼塘也一同圈入围屋里去,从而做到足不出户却可自给自足。

    确实,我们所参访的客家民居都无一例外地有一口水井。只是水井的位置会随着建筑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从考察的结果来看,大部分水井被安排在右伸手附近。

    禾坪:禾坪是全屋人公用的活动场所,平时晾晒稻谷,节日则用来舞龙、舞狮等。禾坪的宽度十分讲究,一般与正屋的高度相等,尺寸由特有的一种“鲁班尺”测量吉凶后来定。

    花阶:处于上堂和围屋之间的一块半圆形龟背状空地,这种造型有利于排水和灌溉。其坡面的斜度、形状和朝向也要由风水师依据建屋者的生辰八字合过来决定。较为讲究的花阶把两角做成三级台阶,据当地的管理员介绍,花阶的尺寸即使是少了或者多了一公分(一厘米)也会影响到子孙后代的运气和屋主的财运等问题。

    过道廊(走廊):正屋与横屋、围龙与正屋的相连处。上面架着横栋盖瓦的游路,以避风雨,方便往来,故称“廊”。而且具有一定的高度,不同位置的过道廊其高度也不相同,这也是由风水和下雨时雨水滴溅的高度所决定的。滴水的距离和角度设计经过精心设计,当雨水沿着屋檐滴到地上时,既不会溅着人,也有利于雨水的排放。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房门前都会有高出收水地面的平台。

    上、中、下3堂:整队中轴线大门。上堂设祖宗牌位、祭祀香案。凡临终者,在此按男左女右规俗正寝归宗。中堂是意识、宴会的主要场地。下堂是婚丧大事时,锣鼓八音的乐坛和乔夫的席位。

    五方龙神:客家人都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所以每座围龙屋在花胎与正屋交界的中心地方都会安放五个神位按五行八卦中的:金、木、水、火、土来排列,曰:“五方龙神”,其象征着整个屋的风水和寓意着其后代人丁兴旺而且在各行各业人才辈出。

    花胎(也叫花头):在正堂后面与围屋中间的半月形(如龟背)空地,其上铺有鹅卵石,是生活服务空间,用于晒衣、洗菜、搁置杂物。

    龙厅:即是围龙屋的中轴线房间。它正对上堂祖神位,较两边的房子大些,平时是堆放公物如天井板、桌凳、锣鼓等的保管厅。

    风水树:每个围龙屋后都种植一圈树木,将围屋整个包住,俗称屋衣树,也就是风水树。

    围龙屋的基本风格特点离不开以上几点,另外,它不但建筑奇特,宏伟庞大,而且设计得极其精巧和科学,一些微小的细节都能说明客家人聪明与才智。

    排水沟:在正屋的正堂连接二个天井之间的排水沟设计如图:

    客家人为什么把水渠设计成这样呢?客家人在建屋之时都已考虑到排水方面的问题,如果设计得不好容易造成积污、堵塞,所以客家人利用了水漩涡的原理来解决这个问题。在每一个折角下面都放置一个水缸,在水缸里面再放置一个浮球,当水柱注入水缸时球就会旋转,从而产生涡流现象将流入水缸里的泥沙卷走,使水渠里常年保持畅通无

    沉积。这种结构不但有实用意义,而且还是风水术数中的一个部位,按顺序分别在每个水缸里放置了:笔墨、算盘、如意,喻意为他的后代首先要出读书人、文人,其次是生意人和当官的。

    防盗门与暗锁:客家有条谜语:“巴掌安宽,手臂安长,日里用不着,夜里一暗铺用到天光。”打一日常用品,这就是客家人的门锁。

    围龙屋不但居住条件好而且防御系数也非常的高,每个大门都有两道防线,一是木栓门,二是木板门。因为白天的时候家里的男丁大多数都出去干活了,家里只有老人小孩,而家里的大门白天必须是敞开的,所以客家人就设计了一道防盗木栓门如图所示:

    每个大门用五根木拴放进预留的孔里。通过拉动机关便可锁住,每扇木板门其内部都设有暗锁,当木栓穿过锁眼时,暗锁起作用,从外表是一点看不出来而且也摸不到的,只有非常熟悉他的人才能打开,从而起到防盗作用。

    三、历史与现状:

    围龙屋的建筑资金来源主要有两点:一为同姓集资;一为族中海外经商成功者出资。从距今400年的清初到距今100年的民国,客家人不断从福建往广东梅州地区迁徙,大大小小的围龙屋不断兴建。此间随着家族的兴衰,社会的动荡变迁,屋子也由崭新到败落,整修,再败落,再整修。到了改革开放,社会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今天,围龙屋又该如何叙述往日的荣耀?

    殿堂式

    一、南华又庐建筑历史简介

    在清末以前,嘉应州(梅州)民居多为低屋、次殿堂式平建筑。殿堂式建筑一般都表现为中原汉族府第门庭的风格。它采用的是中国民族传统建筑工艺中最为先进的抬梁式和斗拱式混合结构,布局严谨,讲究座向,左右对称,堂皇美观,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南口镇的南华又庐和松口镇的源远楼等。

    “南华又庐”的创建人潘祥初系有名的侨商。南口潘家原来在侨乡村有一座祖屋“南华庐”,是一座围龙屋,潘祥初发迹之后,在村里另觅土地,建造属于他这一支系的堂皇大屋,为不忘根本,就把新建的房子命名为“南华又庐”。

    二、建筑词汇

    1、屋名“南华又庐”

    前面我们已经向读者介绍了“又”字的来源。而在我们考察的客家民居之中,称之为“堂”、“楼”的不计其数,当我们看到这一座建筑被命名为“庐”的时候,我们不禁请教屋内的管理者——屋主的孙子潘老先生。潘先生说,要有一定规模的才能叫“庐”,最起码要有二十个房间。

    2、排水系统

    客家建筑的排水系统一般都是明沟与暗沟互相结合的:在天井四周设有明沟,另有下水道通往暗沟,前面已经讲过了围龙屋的排水系统,而南华又庐的暗沟清理系统设计使用的却是有别于围龙屋的新奇方案。在暗沟里放置了几十条小龟,任由它们在交错的沟里爬行,同时也疏通了沟里的杂物;而且龟的寿命比较长,需求也简单,它们只要有足够的水分,并以沟里的小生物为食就可以存活很长时间。这给我们“动水不塞”的启示。

    3、池塘

    南华又庐不像一般的客家建筑,它前面没有一个半圆形的大水塘,但是却有围起过的痕迹,就此我们询问主人,他告诉我们,原来那里是围起来准备建水塘的,后来因为一个叔公出海时翻船,大难回到家后就大病不起,不久也便撒手人寰,为此家人特意把水塘填埋了。但用水和防火问题怎么解决呢?于是屋主就在屋里厨房旁边设了两个蓄水池,以备不时之需。

    4、屋中之屋

    南华又庐俗称为“屋中屋”,是因为它外表是一座完整的房屋,而其中各堂既可独立又可联体。创建人潘祥初一共有八个儿子,每个儿子各占一个堂屋,两边各有四屋,自左向右名称分别为:“中兴伊始、长发琪祥”。

    5、亭台楼阁

    下堂有一个类似古时候的戏台的鱼池,听说过去台下的水会转动,称为“风水轮”,以示风水的转动。

    主人还特意带我们参观了屋后的碉堡,碉堡里有朝向不同方向的五个枪眼,另一边还有一个“葫芦眼”,它的作用一是做为枪眼,二还有观赏装饰的作用。

    在一面墙边有倒塌的“走马楼”的痕迹,走马楼是天井之上连接两个房间的通道。

    客家人男女、等级尊卑观念极为强烈,外围的房子都是住佣人或侍婢或放置柴木的杂房,内围才是住主人的。

    也许从孙百思的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和读懂这一座气势非凡的客家民居。

    南华又庐赞

    田心出大屋, 思考诚深远,

    是著名建筑, 八房各有屋。

    占地二十亩, 十八载建成。

    结构新奇独, 祥初公督促。

    栋高檐飞舞, 大屋有气派。

    亭台善布局, 壮丽夺人目。

    十厅九井誉, 誉满海内外。

    屋内有园屋, 观光知未知。

    屋后大果园, 百年今相聚。

    屋右栽花木, 泪飞不是哭。

    饮用水长流, 子孙要立志。

    广场真不俗, 多为民造福。

    中西合璧式

    一、建筑历史

    民国时期的建筑于之前的建筑相比,则各有风貌,更具特色。这大概因为较多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漂泊海外的客家游子们在国外经商致富,不忘故土,眷恋民族的传统生活,荣归故里后置田建屋。他们依然采用传统的围龙屋或堂横屋的平面布局,又参照了南洋的建筑风格,局部稍作改动,门窗、厅堂加之西式装修,特别是增设阳台的做法,使古老深沉的传统建筑焕发出清新的气息。以下我们就以联芳楼为代表讲讲这种客家民居建筑。

     

    二、建筑简介

    联芳楼坐落于梅县白宫镇富良美村。它是清末民初由旅居印尼的侨胞丘麟祥、丘星祥兄弟合资兴建的。这栋楼房从1928年开始规划,1931年开始正式动工,历经3年耗资24万光洋建成。水泥、钢筋、石灰等所有的建筑材料都直接由国外购进。楼名取“五叶联芳华①”而来。

    从外观上看,我们简直就不相信它是中国的民居建筑,联芳楼就像一座西式别墅,与周围的传统客家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联芳楼右边不远处就是一座典型又保存完整的围龙屋——棣华居,在不和谐中却透着和谐。

    联芳楼长近百米,宽四五十米,总占地面积有3600多平方米,共有房间98间。四周以建筑物环成“围屋”大院。屋的正面是三个凸起的钟楼式大门,让我们叹为观止的是其楼面精妙绝伦的雕塑,其上下左右及所有窗户顶端,都装置着匀称的各种动物、花草浮雕,大大小小不下一二百幅,钟楼上端既有雄鹰展翅,天使临门等有浓郁西方建筑风格的塑像,又有狮子滚球,双龙夺宝等典型中式建筑特色的雕像。 纵观整

    座楼面,富丽堂皇。“围屋”内,分建房室一百多间,“十厅九井,三堂四廊”。最后是一间长长的枕头屋。堂、厅、房间、走廊、天井、楼上楼下,设计十分巧妙。屋内的屏风、立柱、房梁都有以牡丹、凤凰等民族传统图案为主题的装饰,镶金配木门,掉漆的屏风更显示出了此楼的悠久历史。就连楼梯转角平台的地板上都有以凤凰、麒麟为主题的雕刻装饰,更显此楼主人当时的富有风光。

    整座联芳楼表现出浓郁的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是传统客家建筑形式与现代西方建筑内容的融合体,印证了梅州市“华侨之乡”的美名。

    三、与福建客家民居对比

    在闽南侨乡也到处可见“洋楼式”的民居建筑。它们具有和梅州的类似的建筑背景:都是在辛亥革命后不少华侨还乡定居而兴建的,普遍具有骑楼式房屋、花瓶式栏杆、西洋式柱廊、平屋顶兼作活动空间,都颇具开放性,但却保留传统的布局、封火山墙的曲线和对比强烈的色彩。

    另外,与梅州不同的是,福建具有曲折的海岸线,众多的深水良港和岛屿,为海上交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福建历史上出现东方第一大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海上交通的发展促进了中外商贸和文化的交流,使得福建民居明显地刻上海洋文化的痕迹。所以中西合璧成为了福建沿海民居的一大特点。

    如福建永定县湖坑镇洪坑村的“土楼王子”振成楼,就是中西合璧式客家建筑的典型。如果说联芳楼是“外西内中”的话,振成楼就有“外土内洋,中西合壁”之风。外环楼乃架梁式土木结构,内环楼却是砖木结构并仿西洋式装修,为土楼中所罕见。另外由于永定最吸引人的就是圆形土楼,因此它的中西合璧也主要体现在土楼建筑上,梅州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其后多为将弧形的围龙和花头部分变成了长条形、直线形,横置如枕,当地人称“枕头屋”。

    二、维修与保护问题

    当当地居民被问及自己老屋的保护问题时,都显得无可奈何,眼看自己差不多住了一辈子的老屋因岁月的流逝而一天一天衰落下去却无能为力,不禁感到伤心;即便是有政府的支持和保护,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来修缮这些极有历史价值的老屋。我们也深受感染,希望有人能早日发现这些老屋的历史意义和建筑价值,重新修葺,让它门重放光辉,但我们不能不担心的是,修葺后的围龙屋还能保持它那种特有的韵味吗,还能保持它那种独特的性格吗?

    下面我们再以泰安楼为例:

    1、“西湖公园”——守护天使

    为保护这座著名古楼,同时也为游客及民众提供一个充满浓郁客家风情的文化场所,大埔县委县政府多方筹资,于2004年6月3日动工兴建大型保护公园——西湖公园。保护公园建成后,有关部门计划在该楼展出客家人生活生产工具及有关场景,使之成为客家民俗风情博览馆。2005年1月公园开放,我们去的时候已经看到有几间空置的房间挂、摆着不少展品。楼顶屋檐也被修葺一新,围墙和其他旅游设施仍在修建。

    2、“保护”背后的隐情

    修建的西湖公园似乎成了泰安楼的守护天使,给它一道防护的篱笆。然而,群众的心声是真实的,让我们听听泰安楼居民的看法。

    住在二楼的一位老伯热情地接受了我们的访问,他告诉我们,他已经60岁了,没有固定的工作,在西湖公园计划实施之前一直靠种田为生。他的老婆生病卧床,家里还有一个11岁的独女。他给我们一个信息:政府在公园简介里面介绍说“荒地变公园”,其实泰安楼周围原来是一片片的水田,老伯以及泰安楼附近的居民祖祖辈辈耕作在这片水田之上。而当“西湖公园”的计划摆出来以后,政府开始向他们征地,并承诺征地之后会给他们安排,然而按照老伯所说,政府征地后却并没有履行“安排”的承诺,只给了他们一人一万多的补偿金,如今他们家徒四壁,我们也为他们渺茫的未来担忧。

    (1)安土重迁——无辜与无奈

    泰安楼如今只剩下十几户人家,面对着即将来临的泰安楼展厅的对外开放,这些居民都必须面临搬迁的选择。我们问老伯,愿不愿意搬出去,他说,如果政府处理得当的话,他是愿意搬出去的。然而就目前为止,已经搬出去的人家都是比较富裕的,他们已经在外面买了房子,留下的都是一些老弱的、像老伯这样的贫困家庭。他们没有能力、没有资本在外面买房子,只能留下,对他们来说,困难的不是搬出去,而是该搬出去后何去何从。面对这个问题,老伯一脸无奈。

    (2)宽容与理解

    自己的祖屋被开发作旅游景点,要接纳四方的游客,曾经平静的生活就这样被打破,泰安楼的居民们没有怨言吗?对此老伯表示了极高的宽容和理解,他说其实在这里开展室,好处还是蛮多的: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客家文化,以实现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公园和楼正式开放后,他们也不是一点好处都得不到的,政府的门票收入将会有一部分分成给他们……所以,不管是无奈也好,乐意也罢,住在屋里的人们普遍都是接受并欢迎游客们的参观的。

    3、保护?破坏?

    谈到在楼内开设展览间,泰安楼的居民无不心怀担忧。政府想要保护文物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往往忽略了许多后续的问题。老伯说道:泰安楼作为大埔文化的展廊对外开放以后,他们最担忧的就是由于游览者的不注意而破坏了这座建筑。比如小孩子会蹦蹦跳跳,这对有两百多年历史的木楼板来说,的确是个不小的打击;有些游客还有可能随地吐痰或者扔垃圾等不道德行为。旅游区的开发,给当地带来经济的腾飞同时,如果缺乏科学的指导和有力的管理措施,也会带来严重的景点破坏,素有“华北天然植物园”和“植物基层库”美称的历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和山西五老峰国家森林公园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

    三、传承与发展

    客家民居建筑作为汉族五大传统住宅形式之一,是迫切需要后代的保护和传承的。可是如今不少的梅州人都搬离了这些传统民居,被搬离的祖屋又缺乏照顾,破损严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红卫兵对传统民居的破坏可以说是最严重的。现在的客家人,对自己祖屋建筑的功能、艺术和技术等的知识已经知之颇少,不少人把围龙屋与客家民居建筑等同在一起,更不用说建造出如此考虑周到、做工考究的建筑来了。这多少给人“前人种谷后人摘”的意味。

    由宝丽华集团公司投资2.5亿元在梅县新县城修建的大新城围龙居,按照我们前面对客家民居建筑的分类严格来讲,其实是仿造客家民居中的圆土楼而建的多层商品房,内部形制与围龙屋完全不同。可是市民们都被误导了,他们都把这个“围龙居”称为“新式围龙屋”。

     

    下图是在雁南飞茶田旅游度假村的围龙大酒店,和大新城围龙居一样,建造的时候都已经放弃了客家民居建筑本身的功能性、技术性和艺术性。

    因此,如何把客家民居建筑这种特殊的客家文化传承下去,并继续发展发扬,成了专业人士的重要课题之一。

    当初围龙屋的建筑资金主要有两点来源:一为同姓集资;一为族中海外经商有成者出资。从距今400年的清初到距今100年的民国,客家人不断从福建往广东梅州地区迁徙,大大小小的围龙屋不断兴建。此间随着家族的兴衰,社会的动荡变迁,屋子也由崭新到败落,整修,再败落,再整修。到了改革开放,社会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今天,围龙屋又在如何叙述他往日的荣耀。

    四、小结

    目前梅州的民居建筑以极具传统特色的围龙屋居多,但是由于数量不少,加之农民居住的需要,我们所参访的围龙屋中几乎没有一座是仅供参观考察的,我们的参访不免打扰了当地居民的宁静生活,但他们仍然友善地回答我们的问题。在梅县南口镇、白宫镇参访民居时,居民们更是非常热情地协助我们,在他们的帮助之下我们才得以深入了解围龙屋的建筑精髓和所蕴含的浓郁的客家文化。

    从功能性上来说,它体现了客家先民强烈的排他性。

    从技术性上来说,如前面所提到的一些建筑技巧和风水,可以看出客家先民建造他们的房子时所用到的全面的建筑思维。当时的生产力并不高,然而从建筑用地和建筑材料的选择,瓦的烧制,到水渠的设计挖掘,楼房的搭建,都是客家先辈们经过精心的思考和勤劳的双手做出来的。

    从艺术性上来说,无论是木雕还是石雕,都那么精美绝伦,而雕刻的精美度也极大地反映了建造者的家庭富裕状况。

    参考资料:

    1 李柏林编著 《梅州史迹纵览》 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2 黄汉民 《客家土楼民居》 福建教育出版社

    3 谢重光 《闽西客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注释:

    ① 晚宋的石溪心月《墨梅一题序》:“……顷在四明同清凉范长老游大梅,或索和花光师墨梅十题,题曰悬崖放下,曰绝后再苏,曰平地春回,曰淡中有味,曰一枝横出,曰五叶联芳,曰高下随宜,曰正偏自在,曰幻花灭尽,曰实相常圆。”

    虽然通俗,但是讲的道理很有用。

    推荐访问:例文 云南 民居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