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范文大全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精美散文 > 正文

    面对乡村振兴问题和难点措施

    时间:2021-10-07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面对乡村振兴的问题和难点措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部署,是破解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发展困境的根本途径,是城乡协调发展政策演进的必然结果。下面来看面对乡村振兴的问题和难点措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部署,是破解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发展困境的根本途径。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农民增收难、农业农村投入资金不足、绿色发展任务艰巨、人才短缺等难点。新时代,要从根本上破解社会的主要矛盾,就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走中国特色的乡村全面振兴之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现阶段乡村发展存在三大突出问题

    近年来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发展受到思想观念障碍、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城市偏向政策长期延续等因素影响,面临着三大突出问题。

    一是现代农业发展乏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滞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虽然得到了快速提升,但仍滞后于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与世界发达国家农业增加值占比情况相比,我国农业增加值占比自2009年首次下降到10%以下,此后8年该比值仅下降1.23个百分点,按这一速度推算,到2041年我国农业增加值占比才能下降到5%。同时,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强度在世界范围内仍处于较高水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仍然是制约我国乡村发展的主要障碍。

    二是农村环境问题突出,老龄化、空心化日益严重。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相对于城市地区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但近年来以农业面源污染、农村人居环境不佳为代表的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从农业面源污染来看,我国农产品尤其是粮食增产高度依赖化肥、农药等农业化学品,长期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地膜以及规模化畜禽养殖产生的大量排泄物,导致出现耕地板结、土壤酸化、环境污染等问题。从农村人居环境来看,近年来农村“脏乱差”问题初步得到解决,但由于农村建设投资长期不足,导致农村人居环境依然较差,远不能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和安家落户,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三留守”等问题日益严重。

    三是农业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较低,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由于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供给长期不足,我国农民整体人力资本水平偏低的状况未得到根本转变,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处于较低水平,全国91.8%的农业从业人员仅具备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西部和东北地区接受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不超过7%,这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和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面临四大难点

    要破解乡村发展困境、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必须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当前,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仍存在几大难点和短板。

    一是农民增收难,持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短板。近年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明显乏力,农业生产对农民增收的贡献逐步下滑,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依靠农业经营净收入之外的国家财政或第二、第三产业支撑。同时,农村居民的收入绝对水平依然很低,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因此,增加农民收入,持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既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难点,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

    二是农业农村投入资金不足,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薄弱环节。从城乡基础设施基本情况对比看,在用水、燃气、生活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从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角度看,2016年,城市居民的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是农村居民的1.8倍,城市每千人口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数、每千人口拥有的执业(助理)医师数、每千人口拥有的注册护士数分别是农村的2.56倍、2.35倍和3.17倍;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和平均支出水平分别是农村的1.6倍和2.1倍。城乡居民在医疗卫生和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具有较大差距。因此,应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继续增加农业农村资金投入,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

    三是实现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任务艰巨。农业面源污染是造成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这主要来自长期不合理的使用化肥、农药以及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废弃物。目前,我国化肥、农药使用强度仍然很高,与国际安全上限标准和世界平均水平差距较大,优化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四是各类人才短缺,提高农民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是关键。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乡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日益显著,一大批有文化、有知识、懂技术、高素质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成为农村人口代表。农村人口的年龄构成、科学文化水平和素质远不能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需要,加之体制机制障碍以及农村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方面与城市的差距,鼓励人才下乡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成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亟待解决的难题。

    应建立健全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城乡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和农业农村发展的普遍不充分则是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集中体现。要从根本上破解社会的主要矛盾,就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中国特色的乡村全面振兴之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要立足我国国情农情特点,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和新动能,尽快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短板,推动农业农村全面发展和普遍繁荣。

    第一,始终紧绷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不放松。目前,我国粮食产能稳定达到新的水平,粮食供求总量呈现出宽松的态势。但从产品结构看,粮食主要品种结构性过剩和短缺并存的矛盾并未得到根本缓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必须坚持稳定粮食产能,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一是要进一步巩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严格农用地分类管理制度,加快推进稻谷、小麦、玉米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建立更加精准、更加有效的粮食支持政策体系,充分调动农民和新型主体的种粮积极性,保护和优化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二是要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种粮补贴、社会化服务、金融保险等方面,支持农民和各类新型主体利用流转土地种植粮食,推动规模化种粮,延伸产业链条;三是充分利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机遇,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和新型主体走出去;四是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确保主产区农民在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的同时能够获得稳定合理的收益。

    第二,建立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联动机制。一方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前提,要根据未来城乡人口格局来确定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布局,做好产业布局和村庄整治规划。另一方面,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要鼓励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流动,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第三,构建可持续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乡村振兴的落脚点是生活富裕,而生活富裕的关键在增收,农民增收则要依靠农村产业支撑。要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快农村产业发展,建立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并把农村产业发展的着眼点放在农民增收上,促进农民增收模式尽快由城市导向型向农村导向型转变,要进一步优化农民的收入结构,多渠道培育新的收入增长点。

    第四,明确乡村全面振兴的标志和实施路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是当前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内涵,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五个关键支撑点。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其标志在于要形成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其关键在于要让更多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能出彩,人才数量、结构和质量能够满足乡村振兴的需要;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其核心是实现乡风文明,要实现农民精神文明素质的提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其标志是要实现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打造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建设生态宜居的人居环境,让农村更像农村;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保障条件,其标志是要培养造就一批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和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建立一个更加有效、多元共治、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新型机制。

    第五,采取分区分类的差别化推进策略。由于我国乡村辽阔,村庄类型多样,村情差异较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定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施策,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村庄,实行分区分类的差别化推进策略,鼓励探索多种形式的乡村振兴模式,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样板。

    两学一做是指: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

    三严三实: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四个意识”:是指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服务乡村振兴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严重,农信社(农商银行)业务拓展空间进一步萎缩。

    二是受城镇化影响,留守老人、妇女成为了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土地流转“高成本”,加之部分农户应对市场信息变化的能力薄弱,拍脑袋做决策,盲目投资,造成区域内“三农”经济活力不足、可持续性差,致使“贷款难、难贷款”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三是当前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农业是仍属弱质产业,生长周期长、管理水平低,存在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又因社会诚信环境缺失,涉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信社(农商银行)支持农村经济的积极性。

    三、下一步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党建统领,坚守市场定位。乡村振兴是党的新时代伟大事业,也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农信社(农商银行)要强化党建统领,要牢固市场定位,按照“回归本源、专注主业”的要求,把“支农支小支微”

    (二)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产业融合。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对此,农信社(农商银行),一是突出支持发展优势产业。立足各县(市、区)资源禀赋特点,以农产品品牌提升为导向,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打造好扶沟蔬菜、西华养殖、太康纺织、鹿邑尾毛等优势产业发展,形成一批具有文化底蕴、鲜明地域特征的特色农产品品牌。二是突出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围绕打造“三园一体”,重点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规模种养殖大户等经营主体,并积极支持构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模式的新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切实推动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三是突出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与现代农业结合,促进优势互补,并为产业链提供信贷、结算、咨询等一揽子服务,有效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快速融合发展。

    (三)创新服务方式,满足多元需求。在全力做好金融扶贫的基础上,围绕乡村能人、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官、农村电商等特定创业创新主体的金融需求,一是创新信贷品种。在继续完善“家庭贷、精英贷、白领贷、商圈贷”等10余个富有周口特色的信贷新品种的基础上,根据市场变化充分激活农村生产要素,创新推出农村居民房屋产权、林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以便农户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二是强化科技运用。协调地方政府牵头,农信社(农商银行)为主导,加快农村大数据建设,并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媒介,实现信贷业务网上申请、受理、审查、审批,进一步拓宽业务发展空间。三是创新服务手段。通过“三扫五进、网格化营销管理”等方式,对农户、产业户、龙头企业及外出务工人员实施智慧建档,因户施策,分层营销,批量授信,全程跟踪服务,进一步巩固农村金融主阵地。

    (四)提升客户体验,强推普惠金融。按照“星级网点、特色银行”创建要求,加快物理网点改造升级,合理布放自助机具,并进一步完善手机银行、网络银行、微信银行等线上服务平台的功能。组织专业人员研究上线网上商城手机客户端,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与特色产业大客户共同搭建“云电商平台”,切实提高本地农产品竞争力。以金燕卡为载体,依托网上银行、小额信贷、代理业务、二维码支付等产品,积极优化产品组合,不断强化与医疗、教育、水电等行业的合作,让金燕卡账户成为各种产品的主绑账户,真正让农户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现代金融服务。扎实开展“普及金融知识”宣讲活动,针对农户所关心的惠农政策、金融知识和金融产品,通过发放宣传单、现场演示、文艺演出、有奖问答等喜闻乐见的方式,多角度、全方位进行知识政策普及,进一步丰富群众金融文化生活。

    (五)完善公司治理,调整战略规划。按照“双一流”银行创建标准和“六项机制”要求,站在健全公司治理的角度,加强分析研判、做好公司治理的顶层设计。强力推进文化建设,抓好干部员工价值观念、发展理念、团队意识、行为规范、职业操守等层面的培育和提升,进一步增强服务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近期、中期、远期目标,上下联动,谋划调整专项服务方案,并将工作责任梳理细化到相关条线部门,确保各阶段性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同时,强化协调,积极推进政府风险基金分担模式,建立“政府+银行+担保”“政府+银行+担保+保险”等合作机制,进一步降低涉农贷款风险。

    (六)打造诚信环境,树立文明新风。积极与地方政府对接,明确“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评定标准,不断修订、细化和完善相关制度和流程。主动与组织部、乡镇政府联姻,向村两委派出“农信村官”,进村入户送信息、送资金、送服务,并对本村经济组织和农户基本情况建立台账,努力使“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对评为“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的,要将评价结果作为确定授信额度大小、衡量利率高低等方面的参考依据,在贷款、利率、贴息补偿等方面给予优惠,以此来优化乡村信用环境。对不讲诚信的贷款户进行重拳打击、公开曝光,营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舆论氛围,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1.PPP简介

    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融资模式。通常模式是由社会资本承担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基础设施的大部分工作,并通过“使用者付费”及必要的“政府付费”获得合理投资回报;政府部门负责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价格和质量监管,以保证公共利益最大化。 2.银行:PPP业务主力担纲 2.1.业务模式丰富 2.1.1.信贷模式 信贷资金参与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是银行最传统、最主要的模式。商业银行信贷可以有两种模式参与PPP项目:其一是直接向PPP项目进行信贷投放,交易对手方是政府或指定机构;其二是向中标PPP项目的公司进行贷款,间接参与PPP项目。在实践当中银行一般倾向于后者,交易的对手方通常为实力强大的央企、国企,以及现金流充足或长期合作的民营企业,即使PPP项目遭遇失败,通常也不会对这些企业的还款能力造成太大影响。需要指出的是,银行通过信贷模式参与PPP项目实质与传统模式无异,只是换了一种形式而已。由 2.1.2.投贷模式

    PPP项目一般以债权形式获取固定的利息收入,投贷模式是指商业银行以同时发放贷款加上股权投资的方式参与PPP项目。这种模式下,商业银行既发放了贷款成为了PPP项目的债权人,也动用了投行资金参与,成为PPP项目的股东。这样一来,商业银行除了获得固定的利息收入之外,还可以享受股息分红。最重要的是,商业银行成为PPP项目股东之后,可以直接参与PPP项目的运作。

    但由于监管对商业银行开展股权投资还有很多限制,因此商业银行往往通过间接方式参与。众多具有控股金融集团背景的商业银行,比如中信银行、平安银行,可以通过集团化作战来绕开监管限制。集团旗下专业金融机构能通过自身的先进项目运作经验和优秀的项目团队指导PPP项目的推进和管理,有利于商业银行自身把控项目风险。一般而言,债权人与股东有不一样的风险偏好和战略目标,通过投贷模式搭建这个利益共同平台,商业银行不仅可以运用自身集团在信息、渠道、产品、客户方面的多元化优势成为PPP项目的牵头人,以更宏观的战略角度来评估项目,还可以在风险控制方面凭借自身成熟的风险评估和调查体系发挥有效的作用。投贷模式一般适用于需要金融机构参与管理监督的经营类项目,要求项目具有一定的成长性和盈利性,但是也会产生一定的经营风险。 2.1.3.产业基金

    产业基金的模式适用于综合化、子项目多且融资需求庞大的PPP项目。这类项目少数几家企业和银行无法完成,因此需要从社会中广泛募集资金以弥补缺口。在这种模式中,银行一方面直接为基金提供信贷资金或自由资金支持,获得利息收入或分红;另一方面银行可以通过理财资金购买产业基金,从中获得管理费收入。 2.1.4.理财模式

    商业银行通过银行理财参与PPP项目也有两种模式。一是直接模式,即银行理财资金直接对接项目基金、项目公司,形式包括产业基金、理财直接融资工具等。其中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它由商业银行作为发起管理人设立、直接以单一企业的债权融资为资金投向、在指定的登记托管结算机构统一托管、由合格的投资者进行投资交易、在指定渠道进行公开信息披露的标准化投资载体,也是银监会重点推动的创新产品之一。理财直接融资工具目前限制还比较多、流动性较差,且符合资质的企业更愿意通过发债的形式募集资金,因此规模还比较有限。此外,这种模式是资产证券化尚不成熟背景下的产物,将随着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不断推进而不断被取代。

    二是间接模式,即银行理财资金购买其他金融机构的资管产品,主要的方式包括:信托计划、资管计划等。在这种模式下,商业银行受监管限制较少,既不用过度担心不良风险也不需要承担经营的压力,银行只需要做好评估工作和资产合理配置即可。具体模式和案例详见后文对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分析。 2.1.5.综合金融服务

    收藏妥妥的!

    一开始的想法恰恰和作者相反,后来反而觉得是自己想错了!

    推荐访问:难点 振兴 乡村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