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范文大全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精美散文 > 正文

    农机化发展形势分析总结投稿

    时间:2021-10-14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农机化发展形势分析总结精选五篇

    以下内容由豆花问答网收录,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第1篇:蚌埠市禹会区农机化发展情况调查

    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先進农业技术的载体,是改进和提高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新技术得以实现的关键性手段。农业机械化是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等的过程。我国农业要从根本上改变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传统生产方式,改变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不发达状态,促进更多的人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必须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也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一、地理及农业概况

    禹会区位于安徽北部,蚌埠市西部,有马城镇、长青乡和涂山风景区三个乡镇,39个行政村以及涂山园艺场和马城农场。全区耕地面积15万亩,其中马城镇是农业大镇,耕地面积9.5万亩,全区域以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有少量棉花、油菜等经济作物。

    二、禹会区农机化现状

    1.收获机械发展现状。禹会区种植结构是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少量经济作物是大豆、棉花、油菜。我区目前有稻麦联合收割机567台,玉米联合收获机46台,这613台联合收获机在保证我区午秋两季抢收、抢种的前提下,每年有100台机械跨区作业,积极创收。受我区地理环境与气候的影响,近几年,我区履带式联合收割机购买较多,在雨量大、地块湿和作物倒伏的情况下,比轮式收割机更利于田间作业。

    2.拖拉机发展状况。我区目前拖拉机保有量5956台,总动力83089千瓦。其中,小型拖拉机(14.7千瓦以下)5064台,总动力46698千瓦;大中型拖拉机892台,总动力36391千瓦,比重达到15%。在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推动下,从2012年开始,购机户购买的主要是大型拖拉机及配套机具,比如东方红、雷沃、约翰迪尔等一些品牌,成为购机户的首选,不仅购买的是80马力以上的拖拉机,更有100马力,甚至200马力的拖拉机。这些大马力拖拉机为全区土地进行深松深翻和旋播作业,推动了农机化耕整地水平。许多大型拖拉机手与外地土地承包大户和种植大户签订了作业合同,在农机社会化服务方面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2016年,我区100多台联合收割机和60多台大型拖拉机跨区域作业,创收820万元。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的落实,联合收割机和大型拖拉机的资金投入得当,使得农民收益满满。

    三、禹会区农机化发展水平

    1.主要农作物农机化作业情况。2016年,我区小麦、水稻、玉米机耕作业面积分别是8.8千公顷、3.73千公顷、2.4千公顷;小麦、水稻、玉米机播面积分别是6.16千公顷、1.2千公顷、1.92千公顷;小麦、水稻已经实现全程机械化收割。全区农业机械化综合生产能力逐年增加,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有效的改善了土壤条件,提高了土地产出率。

    2.农业装备加快更新换代速度。2016年底,我区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27684千瓦,2013年到2016年,大中型拖拉机(58.8千瓦以上)由19台增加到342台,同时小型拖拉机逐年递减。2013年,全区稻麦联合收获机265台,到2016年,稻麦联合收获机567台,并且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增加,玉米收获机已经达到46台,农业机械总动力逐年增加。

    3.农机化作业服务情况。我区有5个农机专业合作社,从业人员60人,其中1个省级农机合作社。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大都年轻、头脑灵活,为了合作社成员更好创收,联系周边土地流转大户、家庭农场,签订作业合同,提高农业机械使用率,使农民收益最大化。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锁定“三农”工作,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工作主线。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了具体的布署,实施智慧农业工程,实现按户连片耕种,推广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扶持培育农机作业、农田排灌、统防统治、烘干仓储等经营性服务组织,加快设施农业、畜禽水产养殖的农机装备等成为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的农机元素。

    四、结语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形成农业竞争力的核心,农业机械化不仅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还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并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同时它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要想改变农机化的落后面貌,必须加快农机化的发展。

    作者:姚敏

    第2篇:试析丘陵区农机化发展对策

    我国幅员辽阔,13亿中华儿女在960万km2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实践现代化建设,丘陵地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左右,丘陵区农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全国农业的发展。丘陵地区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关键部分,如何进一步提升其农业生产力水平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一定提升,但受到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丘陵地区农机化推行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丘陵地区农业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基于此,笔者基于基础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分析讨论丘陵区农机化推广。

    1丘陵区农机化发展现状

    1.1劳动力转移为农机化提供条件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城市建设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丘陵山区中的耕作能手開始通过承包、租赁等形式将耕地进行集中化管理,这为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在农地流转政策引导下,丘陵地区各类农业合作社成立,数量与规模逐渐发展,对部分农地进行统一化的管理与经营,使大型农机开始在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1]。

    1.2示范推广力度加大

    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丘陵地区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农机化的推行,在实践中加大了示范推广力度,使丘陵地区农民切身感受到了农业机械化生产对于自身的优势,从而为丘陵山区农机化的全面推行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大部分丘陵地区各级农业部门已通过形式多样的方式开展农业机械化的示范工作,如支持合作社引进先进的农机具、召集附近的农民群众进行参观,提高了广大农民对于农业机械化的认知程度[2]。

    1.3国家相关政策逐步完善

    近年来,随着党中央对“三农”问题重视程度的提升,党和政府在领导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大力推行农机化推广工作,相关政策不断完善,2004—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颁布8个中央一号文件,为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丘陵地区各级地方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加大了对农业合作社以及农民购置农机具的经济补贴力度,激发了农民购买农机具的热情,加速了丘陵地区农机化的进程。

    1.4农机具创新能力提升

    由于丘陵地区地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造成农业机械化生产过程中,大中型机械设备无法使用,这就要求在丘陵区推行能农机化的过程中,根据丘陵区地形地貌的特征,设计与之相适应的农业机械设备。现阶段,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针对丘陵地区的微小型机械,如微耕机、斜跨式收割机等得到广泛应用,加速了丘陵山区农机化的推行。

    2丘陵区推广农机化中存在的问题

    2.1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在丘陵地区,地势高低不平、地块普遍较小。虽然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田间路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改善,但路面狭窄、路面质量不好、坡度弯度较大等现象广泛存在,无法满足农机化对于基础设施的要求;与此同时,田间作业的道路并不是十分通畅,导致农机作业的条件不足,影响农机作用的全面发挥以及工作效率,进而阻碍了丘陵地区农机化推广的整体进程。

    2.2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农业机械化的推行是一项复杂性、系统性的工作,不仅需要广大农民的支持,同样需要相关部门的管理与服务。近年来,虽然国家推进农地规模经营实践中,地方政府对于农机化的推行力度加强,但丘陵的山区的农机化整体服务水平依旧差强人意,主要表现在农机专业性人才匮乏,导致对于农民的技术培训工作无法有效开展,不能为农民提供专业性的指导与帮助,使得农机具无法全面使用,最终制约丘陵地区农机化的整体推行[3]。

    2.3农机具投入力度不足

    尽管国家针对农机化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强,但从总体上而言,丘陵区农机化的投入力度依然无法满足农机化全面推行的要求。首先,乡镇以及县级政府相关部门对于农机化的重视程度不足,支持与扶持力度不能满足大规模农业机械化生产的需要;其次,对于人力资源的投入力度不足,导致无法引进与吸引专业化的人才参与到农机化的推广实践工作中,最终制约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4]。

    3关于丘陵区推行农机化对策的思考

    3.1充分遵循丘陵区农机化的原则

    基于丘陵地区的自身特征,在丘陵区实现农机化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两项基本原则:第一,实用性与效益性原则,这是丘陵区农机化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基础性原则,即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的过程中,应根据丘陵地区的地形特征,引进与使用适应区域农业生产实际的农机具,确保在落实农机化以后,能够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使得农民得到经济回报;第二,以主要农作物生产作为突破口的原则,丘陵山区地形复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作物种类较多,这就导致相应的农机具类型较多,所以应抓住主要的农作物生产环节,研发、引进、宣传、培训使得其在实践生产中,机械化生产的优越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以此为切入点使得广大农民清晰认知农业机械化生产的重要意义,进而发挥主观能动性,支持农机化的落实[5]。

    3.2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丘陵地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已成为制约丘陵区农业机械化生产的主要因素,所以在加速丘陵区农机化的实践过程中应该积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府相关部门应对乡村道路建设、农田基础建设等基础设施进行总体性与科学性的规划,基于农机化的要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把实施“村村通”公路的工作力度贯穿到农田机耕道路建设中,不断改善农机作业通行条件;要支持和引导地块相对集中、条件适宜的地区加快基本农田改造,小块田改大块田、弯田变方田,清除地块间的隔离障碍。

    3.3实现丘陵区农地规范化流转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全面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但在农业机械化生产,实现农地规模经营的过程中,个体经营的现状已经成为制约进一步推动农机化推广的主要因素。为了在根本上解决小农经营这一现状,推动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相关部门应积极开展有序的农地流转,有效引导具有一定生产能力与经营理念的农户对大规模农地进行规模化经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积极引进先进的农机设备,实现由粗放生产模式向集约化农业生产的转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规模效益的提升,推动丘陵山区农业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4结语

    全面推进丘陵区农机化水平的提升是提高丘陵区乃至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需要,是实现农地规模经营的需要,是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现阶段丘陵区农机化推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依然存在一系列问题,制约丘陵区农地规模效益的提升,阻碍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实现。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使相关部门在推行农机化的过程中,充分遵循丘陵区农业机械化生产原则的基础上,完善基础设施及社会服务体系,强化农机具的开发,加强技术培训力度,推动丘陵区农业机械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实现农地的规模经营,进而推动我国农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作者:吕明生

    第3篇:张掖市甘州区沿山乡镇农机化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1沿山鄉镇农机化发展现状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安阳乡是祁连山沿山贫困农业地区,属沿山冷凉灌区,是省列重点插花型扶贫乡镇之一。耕地面积3486hm2,有宜林宜农荒地1333hm2。至2016年底,安阳乡拥有农机组织和农机户1691户,农机原值3218万元,农机总动力39325kW;拥有各类拖拉机790台,配套机具1873套(件),农用运输车1629辆,农产品加工机械116台,畜牧养殖机械395台。2016年机耕完成面积3486hm2,机播2326hm2,机收2032hm2,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3%,农机经营总收入2087万元,农机经营纯收入960万元。农业生产的机耕、机播、机收、粮食饲草加工和运输等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农机的大量应用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面对农机化事业快速发展的局面,农村自然地理条件、农机行业的人员素质、管理体制、装备结构和服务体系等方面存在一些不协调的地方。

    2农机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存在的问题

    2.1自然条件及基础设施差

    安阳乡自然地理条件差、地形复杂;耕地面积大,地块大小不一;田间道路坑洼不平,面窄弯多;地块之间多为田间小径,地块落差大,导致农机作业空间和作业效率受到限制,功能弱化,严重挫伤农机合作社和农机户的购机积极性,影响了农机化的发展。

    2.2经济基础薄弱和农民素质低

    安阳乡属于甘肃省省列贫困乡镇,人均收入低,农机购买力弱,尤其是大中型拖拉机农机具,虽有购机补贴政策的支持,但是投入大、投资回收期长,限制农机拥有量的发展。加之由于灌水困难,农业生产效益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老人、妇女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他们普遍文化素质低,掌握农机操作技术差,制约了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2.3种植规模大,生产规模小

    祁连山沿山贫困地区由于地理位置、水土资源、人口素质等因素的制约,思想观念相对封闭落后,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不强。作物种植品种多、规模小、模式多样,大多以种植大麦、小麦、油菜、马铃薯和中药材等传统农作物为主,一般农户购买农机具只用于自家农业生产,限制了本地农机功能发挥,造成农机使用率低,农机资源重复浪费,严重影响农机技术推广。

    2.4基层农机推广网络不健全

    由于沿山乡镇离市区较远,信息不灵,政府对农机部门的经费投入不足,很少组织人员到外地进行学习、考察、交流。加之乡镇农机管理人员少且不固定,有些是兼职,导致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推广困难。

    3农机化发展的对策

    3.1加强宣传培训

    加强农机政策法规和农机实用技术的宣传,通过农机现场演示会、培训班、科技下乡等形式,培养一批懂政策、懂技术、讲诚信、会操作、善经营、能致富及保安全的农机服务队伍。

    3.2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沿山乡镇基础设施差是制约农机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期望各级政府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制定合理规划,分步推进沿山乡镇的老农田改造,因地制宜实施渠、路、林配套建设,小农田改大农田,改善大中型农机具的作业条件。

    3.3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以效益为中心,探索“企业+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发展模式,促进农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经营,从而加快农机发展步伐。

    3.4加快农机专业社和农机大户的发展

    沿山乡镇虽然农机合作社发展比较晚,规模不大。但是,在提高本地农机作业水平,促进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方面,这些合作组织整合了农机资源,提高农机利用率和增加农机经营收入。同时,根据农时统筹安排、机动灵活,拉长作业链条,为农机具的进一步推广增添活力。

    3.5发展农机化要走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路子

    农机是为农业服务的,是实现农艺操作的工具,首先必须满足农艺的要求,并与农艺紧密结合,才能发挥其作用。多年农机工作实践证明,凡是得到广泛推广使用的农机具,一定是符合当时当地机械作业的农艺要求的,而且增产增效是人力所不及的。

    3.6加强乡镇农机管理队伍建设

    地方政府要配齐乡镇农机工作人员,投入一定的资金,提供宽松的学习培训机会和发展空间,使乡镇农机工作人员能安心留下和留得住,能全身心投入到沿山乡镇农机化发展事业中。

    4结语

    沿山乡镇农机化工作的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支持、农业部门的通力协作、农民观念的转变,而且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队伍,强化农机服务能力,切实为农机的发展和推广夯实基础及创造有利条件。

    作者:杨浩

    第4篇:农机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农机社会化服务也在逐渐的成为一种有效的经营方式,它把过去分散的农机户与广阔的农机作业市场进行了紧密的有机结合,把农机资源进行了重新分配,使得各种资源都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实现更大的农业价值。

    1.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

    进入新时代后,国家对于农业机械化生产格外的关注,并投入了许多的农业机械化设备用来辅助农业声场,使得农业生产紧跟着时代的步伐,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农机化的生产工作在本质上就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同时可以降低生产的成本、提高生产的效率,也能改善生态环境,让整个农业生产变得更加科学合理,为此农机化生产是很有必要的。农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也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使其从过去的单一性生产逐步的向经济性精品农业机械化生产,这就使得农机保有量不断的增加,也就使得农业科技含量也在增加,为整个社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2.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农机化工作还没有引起各级管理部门的足够重视

    农机化工作普及程度不高是因为还没有引起相关领导的重视,如果仅靠农机管理部门进行工作,这是远远不够的,况且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一定要保证有充足的资金来保证整个农机化顺利进行。

    2.2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

    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的原因就在于基层的农机队伍人员素质普遍都不高,且人员队伍也不怎么稳定,况且在管理上常年都是用“双重管理、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在乡镇的农机队伍中人员都比较分散,对于财产的管理也不是很严苛,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很打击农机人员工作的积极性的,同时也是上级部门管理比较稀松所造成的。在实际的乡镇农机人员队伍中,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在知识层次上都比较偏低,我们的各种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在农业这块并不是很健全,这也使得农机技术的推广困难重重。

    2.3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相对比较滞后

    就现在的农业生产机制来看,是属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规模的经营发展速度并不快。在一些刚起步的小城镇中,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之间的转移非常缓慢,农民出现离土却不离乡的现象,严重制约了农村土地自身流转的实施,抑制了人们对于农机化的需求。

    2.4获取农机化信息途径非常少

    对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新技术以及新机具的需求是非常多的,而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对于这部分内容的获取渠道相当地少,在多数乡镇级别的农机站中,因为经费问题让很多信息都不能及时有效地更新,导致很多知识都不能提高,根本不能跟上现代化技术发展的步伐。

    3.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策

    3.1调整结构、重点扶持

    在我国农村建设的同时,要始终把在粮食生产过程中的机械化问题居于重要的位置,在种植面积相对比较大的农业生产地区,是非常适合机械作业,同时,这一地区有一定的市场需求,这对于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率的提升有着非常大的作用,要选择任何时机对农民加以引导和扶持,对其进行重点突破。此外,还要做好与农民群体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要把农机推广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3.2加大农机化的投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对于现代化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的完善和实施,我国对于农民工向城市化发展的政策中有很多优惠条件,促使很多农民工逐渐向城市转向,这一政策的实施,有助于农业大戶的发展,这也就诱发了其对于农业机制在很多方面的需求。因此,在农业机制的不断推广中,相关工作人员要抓住时代的机遇、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资金的争取、不断加大对于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坚持以财政资金作为向导,用多种途径刺激农民的投资,此外,还要对全社会的民众进行鼓励,促使其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同时,还要不断加大对农机化项目自身的建设力度,在科学技术的指导下,做好农机的推广工作以及应用,同时,还要不断增强服务质量。

    3.3适应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农机化服务

    相关农机的主管单位要不断加强对于农机服务队伍自身的建设以及业务培训工作,此外,还要不断促进该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加大对于农机推广制度以及体系的关注力度。同时,还要加强对于农机管理以及推广和服务的新途径的探索。

    3.4加快构建新型农机管理体系

    在农业市场的发展中,存在着很多农业机械化,因此有必要重视以及加强对其的调控,综合利用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以及行政手段对农机进行一定的管理,对农机化进行一定的协调,使其处于平衡阶段,还要不断提升农机的质量和效率。可以把农机化的管理向政策研究和统筹规划以及组织协调上转移。要切实做好对于农机推广的服务工作。将对于农机化的宏观管理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促进农业机制的发展,才能促进宏观调控以及市场需求之间的不断合作,将农机管理逐渐向经济环境的建设上扭转。遵循一定的市场经济运作以及对农机的管理进行一定的指导和服务,不断促进农机管理与实际需求相结合,在此基础上,不断促进农业分大力发展。

    总结:

    农机化作为农业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杠杆。只有使用农业机械才能实施先进的农业技术,实现农业的优质高产只有使用农业机械才能使农民从低附加值的粮食生产中解脱出来,有条件去从事高附加值的产业从而增加收入生活富裕。

    作者:杨世斌

    第5篇:农机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

    1农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1农民综合素质跟不上农机化发展的潮流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传统老农民的形象一直树立在人们的心中,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虽然农村人的思想意识与文化素质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与我国农业经济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相比,仍十分落后。所以,农机化的发展需要有新型农民队伍来支撑和推动。而就现实情况来看,农村种田的人员大多都是上了岁数不方便外出打工的农民,他们对于现代化的技术及设备接受能力低,动手操作能力差,这就大大阻碍了农机化的发展。

    1.2农村的实际环境阻碍着农机化的发展

    从农村的实际环境情况来看,通往农田的道路大都是乡间小路,而且没有形成大规模成片作业的形式,仍旧是小家小户的种植模式,这对于农机化作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现代化的农机多是大型的,对于这些小型田块很难顺利进行耕种,发挥不出农机的最大效用。

    1.3农机技术得不到及时的推广与普及

    虽然当前农村各项信息已经不再闭塞,但仍旧没有达到网络信息化水平,农户对于一些农业信息比较漠然,加之农业推广人员的工作效率不高、推广费用不足等原因,使农机技术得不到农民的积极响应,许多新技术、新农机在农村得不到合理的利用;还有一些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心理上对农业工作不重视,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认为种田没有什么科技含量,不需要下真功夫,这就给农机化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1]。

    1.4农机制造不完善

    农机的研发与农业生产及发展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因为农民本来就对新生的事物怀有抵触情绪,如果农机的使用效果及质量达不到他们的要求,他们就会更加反对这种现代化机械的使用,宁愿费时、费力,也要求保险。比如,玉米联合收获机在农村的发展就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磨合,才慢慢被人们所认可。所以,农机制造商一定要对其产品质量与售后服务等环节做到尽善尽美。首先,要避免急功近利现象,有些农机生产厂家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对于农机的安全性、可靠性及适应性未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挖掘,贸然投入生产,从而导致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合农民的胃口,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影响了大家对农机的信赖度,使农机化的发展之路更加坎坷。其次,农机化发展体系不健全。虽然现代化农机生产已经如火如荼,但从整体上来看,农业机械仍旧满足不了农村对高端科技的需要,基础工业相对落后,工业体系不完善等成为影响农机制造的主要因素。而且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不断增强,对农业机械的舒适度及节能环保性能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这是对农机化进程的一项重大考验。最后,农机化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在当前形势下,虽然国家对于农业补贴额度已经屡次上升,但仍旧不能满足机械化进程的需求量,这就使一些新技术、新器具不能及时取代陈旧且落后的农机具,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路上的障碍[2]。

    2农机化发展进程中的矛盾

    现代化的农村已经不再是贫穷落后的面貌,人们的思想及精神意识都已经焕然一新,他们迫切需要新型农机来代替人工劳动,但政府的扶持力度及各种机械设备的供给却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这就造成已经老化的机械不能得到及时的淘汰,而新型的农机又补充不上来等矛盾,继而出现农机化发展中的种种不平衡现象。而且一些现代化的农业机械也不能适应大多数农田作业,出现农业机械化与农田作业不协调的情况。农民所需要的现代化农机就是要让他们既省力又增产,而现实状况却不容乐观,需要加大协调与发展力度。

    值得一读。

    值得费时间的好范文。

    成武县农机化发展情况调查分析

    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基础,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改造传统农业最主要的手段。近几年,成武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农机推广工作,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大力推广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狠抓农机推广服务组织建设,积极实施农机科技创新,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提升了农作物的生产效益,农机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农机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目前,全县农机总值达4.6亿元,农机总动力92.3万千瓦,平均百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109.9千瓦,农用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4万台,联合收割机保有量1539台,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74%。主要呈现五个特点。

    (一)农机推广全面展开。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借助中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服务农业生产、调整农机结构、改进耕作习惯为重点,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重点推广了大型拖拉机、小麦联合收割机、玉米联合收割机、免耕播种机、精播半精播等品种,深翻深松、机种机收的水平大幅度提高,特别是粮食作物,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目前,全县小麦联合收割机 930 台,平均百亩小麦拥有0.11台;玉米联合收割机445台,平均百亩玉米拥有0.114台。

    (二)农机服务组织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一是建立合作组织。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社的桥梁纽带作用,截至目前,全县发展农机专业服务组织 65 个,主要包括县农机协会和14个农机分会,18个农机跨区作业服务队,10 个农机合作社,并帮助他们建章立制,使其规范化、科学化、服务社会化。二是发展农机大户。把发展农机大户作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积极争取上级在资金、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的优惠和扶持,全县共发展固定资产达2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85 个,户均实现跨区收入 5.8万元。三是促进“多赢”。为提高农机服务水平、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进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把一定范围内的农民机手组织起来开展合作经营,并逐步建立农机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利益机制,推广“协会+作业队+农户”、“合作社+农户”、订单作业等农机服务模式,使三者之间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使农民从中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如天宫庙镇永振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拥有自走式小麦联合收割机5台,玉米联合收获机4台,大型拖拉机4台,其它各种配套机具20台,服务车2台,固定资产总值达140余万元。合作社通过跨区作业、订单作业,年作业收入达到50多万元。

    (三)农机跨区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组织农机跨区作业是我县参加作业互助、延长作业时间、提高作业收入的重要途径。每年,县农机协会都多次都联系安徽、湖北、河南、河北等省及省内各市县的农机同行洽谈跨区作业事宜,并先后多次组织各乡镇农机分会负责人、农机经纪人赴有关省市考察跨区作业市场。年组织跨区作业机械550 台以上,完成作业面积 44万亩以上,实现收入1800 多万元。年接收外地跨区作业机械 450 台,并积极做好燃料供应、机械维修等服务,深受农机手的好评。

    (四)经济作物机械化收获实现新突破。围绕主导产业——大蒜的机械化收获,积极研发新机具。投资1.5亿元建设山东全盛农机设备有限公司,对大蒜收获机进行设计改造、产品论证。目前,已经完成了产品定型,正在批量生产,年计划生产大蒜收获机2000多台以及其它多种农机产品。为加快大蒜收获机械化的推广普及,在大田集镇、白浮图镇成立了3个大蒜机收合作社,帮助合作社培训机手50多人,就大蒜收获机的使用、维修等技术进行了培训。

    (五)农机新科技推广逐步深入。一是积极创建农机科技示范园。为促进保护性耕地机械化技术及机具的推广,建立县级农机科技示范园2处共7000多亩,乡级科技示范园2

    处共2000 余亩,通过召开推广演示会、作业现场会,让农民看到了效果充分发挥了示范园的带动作用。二是大力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积极推广三夏小麦联合收获、秸秆还田、玉米免耕播种和三秋玉米机收、秸秆覆盖、小麦免耕播种“一条龙”保护性耕作模式。今年,发展小麦免耕播种面积3.9万亩。三是搞好秸秆综合利用。积极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和循环经济发展,三夏期间共捡收小麦秸秆近2万吨,占产生秸秆总量的50%,为农民增加收入200余万元。三秋期间,推广青贮、还田等秸秆循环综合利用模式,玉米秸秆转化占到了70%,农民靠玉米秸秆每亩增加收入100多元,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二、农机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体系建设亟待加强。我县的乡镇农机管理服务机构普遍存在着机构不健全、知识结构老化、技术力量缺乏等问题。一些技术人员对高新适用农机一知半解,无法为农户提供规范的指导和帮助。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体系改革的滞后,导致一些乡镇农机管理服务功能弱化,农机工作裹足不前,给全县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二)农机服务组织发展需要进一步壮大规范。我县农机协会依托县镇两级农机管理服务部门的信息技术优势组建,协会的领导也主要由相关部门负责同志担任,需要逐步从政府包揽管理向农民自我经营管理过渡。协会组建的跨区作业队组织形式也比较松散,机手间的利益连接不紧密,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农机合作社在我县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待在发展中逐步规范、逐步壮大。

    (三)农机跨区作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近年来,各地联合收割机增长迅猛。今年,我县联合收割机就新增200余台。大量机具涌入跨区作业市场,导致作业市场逐步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而今年油价大幅上调。由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农机作业的成本升高,直接造成机手跨区作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减。

    三、加快农机化发展的建议和思考

    (一)加强基层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公益性和经营性分开的原则,加快推进基层农机服务体系改革,明确基层农机推广服务机构的公益性职能,积极争取各级财政的支持,保障基层农机推广技术人员的工资待遇。改革用人机制,加强教育培训,建设一支专业基础好、业务能力强、爱岗敬业、年富力强的基层农机管理、推广服务队伍。

    (二)加快农机服务组织建设。加强以县农机协会为龙头的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建设,重点扶持农机专业大户发展,充分利用农机大户的龙头带动作用,鼓励和引导农民机手按照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加快发展农机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加快推进集约化作业的农机服务方式。

    (三)进一步提高农机跨区作业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县乡两级农机协会的信息技术优势,不断开辟新的作业市场,同时鼓励跨区作业队与相关作业区域建立点对点的长期协作关系,引导机手有序流动作业,避免盲目外出,增加作业成本。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农民投资发展服务收益较高的新型适用农业机械,避免重复投资,造成资源浪费。

    推荐访问:形势分析 投稿 农机化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