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范文大全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精美散文 > 正文

    音乐批评艺术教育中意义

    时间:2021-10-14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音乐批评在艺术教育中的意义

    【内容摘要】音乐批评是音乐学的重要分支,是音乐艺术实践中的重要环节,是音乐大众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全民音乐鉴赏能力、普及素质教育有着积极作用。文章以音乐批评多元化的发展历程为切入点,分析新时代音乐批评多元化的特点,总结批评手段与音乐艺术发展的结合点,以期对艺术教育的发展和音乐批评进行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音乐批评;媒介多元化;艺术教育

    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5 个“人”的工作目标,即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一种具体教育形式,我国高校越来越重视艺术教育,然而艺术教育应该如何教、如何学,笔者认为,音乐批评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方式。音乐批评是以文化学、哲学、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单一的或综合性的理性眼光,审视音乐艺术的现实事项(理念、活动、音响文本与符号文本等)的一种理性建构活动,是将音乐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有机地应用于音乐艺术审美评价、历史评价等实践中的一门应用性学科[2]。在我国,音乐批评是一门新兴学科,正处于起步、亟待发展的阶段。如今音乐批评的媒介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另一方面,使艺术教育者意识到音乐批评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一、我国音乐批评媒介多元化的发展历程

    如今,随着爱好音乐和学习音乐的人数剧增,各式各样的音乐选拔类节目应运而生。从上世纪 80 年代的“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到《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再到 2018 年开播的《声入人心》,它们为我国音乐新人、新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推动了音乐创作的发展。这些节目通过提高受众的参与度赢得了巨大的市场,节目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式的采访、第二现场等也成为收视亮点。新颖的节目形式不仅拉近了参赛者、评委与受众的距离,同时将音乐批评带入人们的视野中。除此之外,互联网的加入使受众与节目的距离更近一步,就普及率而言,电视、网络的覆盖面及影响力远超专业刊物和报纸,专家点评、参赛者点评以及赛后采访的每一句话、每一帧画面,都有以亿为单位的受众在接收;受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可以通过网络表达自己对参赛者、评委以及音乐作品的见解,互动的即时性是传统音乐批评所不具备的,这些新的媒介引领着音乐批评朝着新方向发展。

    二、音乐批评媒介多元化发展的特点

    当今多元化的音乐批评都有其自身特点和不足,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这些多元化的音乐批评平台和视角,对整个音乐批评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刊物中音乐批评的特点

    1.专业性强

    能够以论著、期刊论文独立发表的音乐批评,大多出自对这一学科有着深入的实践与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一篇文章从最初的设计、问题提出,到最后成文、定稿,需要历经多次打磨和不断揣度。因此,

    刊物中的音乐批评其专业程度毋庸置疑。

    2.传播力和影响力小

    专家、学者精心打磨的成果若仅通过文字呈现,其传播力、普及度相较于电视和互联网来说是最弱的。虽然这些学术成果会被各个数据库、期刊网所收录,但在实际应用中,它们更多的是专家和学者阅读、研究的对象,对于非专业学生以及其他受众来说依旧是阳春白雪,不利于音乐批评“量”与“质”的发展。

    (二)电视节目中音乐批评的特点

    1.时效性与广泛性强

    目前的音乐选拔类节目大部分为录播,在季末一般采用现场直播的方式,而现场直播“其零时差的时效性是任何其他报道手段所无法比拟的,过程和结果都是无法准确预测和控制的,这种动态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悬念也正体现了直播的魅力”[4]。音乐选拔类节目的直播对参赛者的艺术修养和专业技能,以及即兴发挥与即兴表演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临场的心理因素会影响参赛者的音准、咬字吐字、节奏、艺术处理等各个方面;同样地,评委以及评审团需根据参赛者临场表演所展现的问题,进行即时、准确的评论。这种即时评估的反馈机制其意义有两点:一是评委对参赛者进行即时的指导和激励;二是通过即时的评价与反馈,参赛者和受众由单向学习变为多方互动。在特定的情景和环境中,评委、参赛者和在场观众汇聚灵感、碰撞出思想上的火花。此外,电视节目强大的文化传播力和影响的广泛性也是刊物无法达到的。在广播电视传媒业中,影响力是支撑整个传媒发展

    的决定性因素。音乐选拔类节目利用电视媒介的优越性,使评委与参赛者、评委与现场观众,以及评委之间、参赛者之间、受众之间的交流更具开放性;它将音乐作品及音乐评论直接展示在受众面前,使音乐评论的影响力得到极大提高,进而提高了受众的音乐审美能力及批评判断能力,音乐批评的专家学者也能通过现实事项找到问题,进而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这种开放性的交流有助于音乐艺术的发展,对音乐批评学科的发展有着深远的作用,甚至对大众文化的发展也会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音乐的创作与表演等实践活动的繁荣与发展,是音乐批评发展的基本前提和直接推动力;音乐实践活动与批评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共存共荣的”[5]。可以说,电视节目较于刊物上的音乐批评,其突出的元素就是实践。电视节目将实践与批评联系起来,并完整地展现在受众面前,其广泛性与传播力是刊物无可比拟的。

    2.专业性较弱

    音乐选拔类节目归根结底是电视节目,需要考虑收视率。因此,在当今音乐选拔类节目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因为提高节目收视率、为节目带来更多商业价值而邀请“明星评委”的现象[6]。“明星评委”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最主要的就是专业性降低,甚至会使大众的艺术审美产生偏差。

    (三)网络平台中音乐批评的特点

    1.传播性与时效性极强

    网络是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三大传统传播媒体之后的第四种媒体。其特点在于传播范围极广、传播速度极快。不仅如此,网络还搭建起

    传播主体与客体双方的沟通平台。在电视节目的时效性与广泛性分析中,笔者提到传播主体对客体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单向的,受众无法及时将自己的评论、观点反馈给传播主体,而这些网络平台都可以做到。

    2.专业性低

    人人都能参与讨论、评论的平台固然对音乐批评的“量”起到一定作用,但随之而来的是音乐批评良莠不齐,出现“质”的下滑。在网络传播过程中,专家、学者、音乐人的身份界定模糊,缺乏判断力的受众很容易受到影响而产生艺术审美偏移。

    三、音乐批评在艺术教育中的意义

    (一)新的学科思想引导艺术教育普及化发展

    刊物上的音乐批评大多是理论知识,缺少针对具体实例、通过不同学科的实践进行分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足。而电视节目、网络平台这种新颖的批评媒介,通过通俗易懂的艺术形式发挥其最大功效,易于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尤其能激发高校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热情。但是这种批评形式对剖析表象之下的深刻问题有局限性。例如,电视节目有时间限制以及节目效果的要求,而网络平台带有碎片化信息特点,有些话题无法深入。因此,艺术教育应填补这些媒介在音乐方面尤其是音乐艺术理论方面的空缺。音乐批评学科的新特点、新思路、新方式,为艺术教育教学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将音乐批评引入艺术教育,对推动音乐批评自身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

    (二)在“专业”与“主流”之间搭建桥梁

    目前,电视节目和网络平台中的音乐批评,将复杂的、逻辑性较强的批判思维和观点通过通俗易懂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来,这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有利于音乐批评的发展及传播。但同时,不应忽视电视节目自身的利益诉求以及网络平台音乐批评的质量问题。在实践过程中,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接触的“主流”音乐及“主流”审美远多于“专业”音乐及“专业”审美。在无法改变主流音乐发展的情况下,应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加入音乐批评,在专业与主流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以专业的视角分析主流音乐。音乐批评对艺术教育者自身的艺术素养要求极高,不仅要通晓音乐学,还要与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有机结合,教学中要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与音乐视野,增强音乐艺术理解的深度与广度。

    (三)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的音乐审美

    音乐批评主要涉及两个领域,即音乐和批评,它所体现的是科学与艺术、主观与客观、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统一[7]。在音乐批评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应将音乐批评纳入高校艺术教育中。因为音乐批评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教育实践中,不仅教师要进行音乐批评,学生也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教师要进行引导和指导,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的音乐审美。

    参考文献:

    [1]新华网.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提出的这些“数字”别有深意[EB/OL].

    [2明言.20世纪中国音乐批评导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3]居其宏.我国音乐批评的新时期状态[J].音乐研究,2008(3).

    [4]王辉.现场直播彰显电视传播优势[J].记者摇篮,2008(6).

    [5]金铮.音乐选秀节目中评委的定位与作用[J].新闻战线,2016 (20).

    [6]冯效刚.音乐批评导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

    作者:左洁 田雅靖

    行文流畅,可借鉴。

    2010论文·教育科

    批评教育艺术

    【摘要】在班级管理中,批评,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这一手段使用得当,可起到树立正气、打击歪风邪气、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教师在批评犯了错误的学生时,一定要注意批评的艺术,要多动脑筋,尽量避免采用容易引起学生反抗情绪的强烈措施,而以春风化雨般的柔性教育开导学生,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引起自责,把纪律约束体现到行动上来。

    【关键词】批评教育,循循善诱,示范暗示,教育方式。

    一个学校中,班主任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实施者,在整个教学工作、学校管理中他(她)是举足轻重的。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意义在于班主任是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者,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新人的培育者,是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组织者、领导者,是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作为一个班主任教师,正确教育每个学生,以人为本,多给学生鼓励固然重要,但对学生的批评也不可少。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怎么能让学生知错能改,更好地成长起来呢?要使批评达到一定效果,就要和学生心理相融、感情相通。只有正确分析和研究被批评学生心理状态和特点,采用不同的批评方法,才能很好地产生批评的效果。

    一、分析原因、就事论事

    青少年绝大多数都想改正错误,但由于自制力差,有时难免会再三的做错事。有经验的班主任批评学生时,不会揭学生的旧疮疤,或新账老账一起算,而是就事论事,指出错误的性质和危害,并启发学生反省,同时错误一经处理,就不再提起,给学生一个改正错误的时间。

    批评通常是在事情发生后出现的,教师一定要深入实际,调查情况,通过研究分析后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给予公正合理的批评。客观公正是教师对学生作出评价的最基本要求。

    有时,教师会用“你总是怎么样怎么样”,“你从来”、“你根本”等这类以偏概全的字眼,使学生心理觉得受冤枉。所以在选定评语之前,教师要明确你要批评的是针对学生的哪一件事,哪一个行为。点明了某一值得批评的行为,千万不要“以点带面”,将犯错误学生的所有行为

    笼统地纳入批评的目标,也不至于因某一位同学有违纪行为而在班会上批评全班同学。对学生而言,针对某一具体行为的批评是比较容易接受的。所以,批语时要分析原因,就事论事,做到客观、公正、针对性强。

    二、循循善诱,诚心开导

    汉代学者刘向有言曰:“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学生做了错事或违反了纪律,班主任必须要怀着爱心,抱着理解,心平气和地加以引导,让其感到你是在真心诚意在帮他,从而自觉地认识错误并加以改正。那种尽管是正确的,但却是硬邦邦的,粗暴刻薄的语言,甚至谩骂式的批评往往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明知有错也不肯向你认错,并与批评者发生争执。这样一来,就与批评学生的出发点南辕北辙了。俗话说,“哀莫大于心死”,“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成功的老师是深悟“良言”妙用的。他们善于观察与揣摩学生的心态处境,然后选择时机有针对性地用“良言”抚慰他、温暖他、鼓励他。

    三、先表扬,后批评

    美国著名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能是对赞赏的渴求。”先表扬,后批评的做法,学生易于接受。表扬让他感到自豪与自信,产生了自我价值感。马卡连柯说:“应该善于发现学生比眼前所表现出来的更多的优点,这样做永远是正确的。”[1]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学生也不例外,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坚持人人熟知的“以表扬为主,以批评为辅”的教育原则。

    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要让学生说话。要让犯错误的学生谈自己的想法,真正找到问题的结症在什么地方。有时候学生的行为结果是错的,但是其动机是令人敬佩的,这时应先对其动机进行表扬,再对其行为进行分析批评。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学生也乐于接受批评,改正错误。批评以后,要听听学生对问题的看法,作好善后工作,使其心悦诚服。

    四、因人而异、对症下药

    班主任批评学生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如对性格活泼、反应敏捷的学生给予直接式的批评;对性格内向、感情脆弱的学生进行对比式批评;对于逆反心理严重的学生宜用缓冲式或书信批评;对脾气暴燥,行为易被语言所激的学生要用商讨式批评。

    五、以身作则,示范暗示

    当学生犯错误时,传统的方法是严厉地指责、批评、说教。其实,在使用这些方法时,学生的心灵是处于一种闭合状态的,容易伤学生的自尊心,教育效果并不理想。我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暗示是一种巧妙的批评方法,但是寻求暗示的方式是非常重要的,而暗示的方式很多,可以以笑话、故事、寓言等方式暗示,其中最直接的就是教师本身要以身作则,示范暗示。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正人者,先正己。”教师的言行,应为学生的楷模。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先做到。用自己的行动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无声的批评,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批评学生时应庄重严肃,语气恳切,切忌体态不正,仪表不端。有些教师批评学生带手机进课堂,自己的手机却常在课堂上响起,有些教师批评学生时把椅子歪靠墙上,翘起二郎腿,或口叼香烟,喷吐烟圈;有的散开钮扣,或掀起衬衫;有的摔课本、拍桌子等,这些举动,不但会使学生产生反批评的心理,降低批评的效果,而且有损教师自身形象。

    六、侧重引导,灵活转化

    一般的批评多半把重点放在“错”的地方,而未指明今后该怎样做?如果学生听了你的批评而没有任何行动,又有何意义呢?这样的批评收不到积极的效果。真正懂得批评的老师则侧重引导,侧重的正而不是误。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批评时要说明该做的事,指出改正的方向,让学生用积极的态度思考批评的问题。

    学生犯了错误,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感到后悔,这时教师不须批评,而应给予关心和体贴,给予改正错误的机会,当学生犯了错误,通过教育有了正确的反应,接受教师的指点并积极付诸于行动,改掉了错误的行为习惯,这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赞许,恰当地给予表扬,批评转化为表扬,达到了批评的最佳效果。

    七、注重善后,加强巩固

    即使是最温和的批评,也是对学生否定性的评价。由于中学生自尊体现的极端性,批评之后,感情上也很可能会产生自卑、消沉、低落等消极反应,教师应细心观察这些变化一方面要教育其正确对待批评,另一方面对其批评后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教师要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必须用爱心欣赏每一位学生。总之,对学

    生的批评要把握适度。有一点是我们教育者必须格守的,这就是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尽管我们的批评未必会有切肤之痛的深刻,但能从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出发,学生最终会领悟到老师的用意。善用批评这一教育方式会与表扬有异曲同工之效。

    参考文献:

    [1] 董维佳.实施积极的情感教育 促进高职学生的认知学习[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

    果真是一篇不错的文章!

    推荐访问:批评 意义 艺术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