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范文大全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正文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精选)

    时间:2020-08-23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第一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2第二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第一课时)第三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第四课时)第四篇:《廉颇蔺相如列传》复习教案第五篇:《廉颇蔺相如列传》之完璧归赵教案更多相关范文

    第一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2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创教案

    一、导入

    t: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完璧归赵”这个成语吗?有谁知道它的本意和喻意呢?

    s:“完璧归赵” 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国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t:很好,请坐。事实上,完璧归赵不仅是一个成语,还是一个典故,就出自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板书题目)

    (过渡:——在深入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呢,老师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本文的作者、文体以

    及背景。)

    二、背景介绍

    t:本文的作者发愤著书,终于写出了千古不朽的史家绝唱,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s:(齐答)司马迁

    t:没错,他就是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板书作者) 司马迁呕心沥血,创作了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史记》,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听一段2分钟的音频,这段音频绘声绘色地讲述了完璧归赵的故事。大家听的时候,注意积累朗读技巧,同时体会蔺相如的思想感情。并思考本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体现了相如的哪些品质。)

    三、听音频。(板书:人物形象——例子——叙述技巧/表现手法)

    四、分析课文与课堂问答

    t:好了,刚才大家都听了《完璧归赵》的音频,相信“相如智斗秦皇”的场面也历历在目。那么,现在又谁愿意吃第一只“螃蟹”,勇敢地站起来给我们讲讲自己听了完璧归赵的故事后,有什么感受?觉得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并举例说明。

    s1:我觉得相如很勇敢,比如文中写道??

    t:嗯,很好,那你认为这里作者运用了哪些叙述技巧和表现手法呢?

    s1:??

    s2很聪明,睿智,观察力强,比如??

    ????

    附:《板书》

    人物形象———事例———叙述技巧/表现手法

    1 机智、冷静、善于观察夺心理

    2 爱国、善于辞令、不畏强暴威吓、说理神态

    3有勇有谋归璧、脱身心理

    第二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第一课时)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常用词。

    2、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 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常用词;
    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简介司马迁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简介《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侯,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竭尽终生精力最后完成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著作。《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我国史书的新体例——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本纪——给帝王作传的类别。

    世家——给诸侯作传的类别。

    列传——给名人作传的类别。

    书——典章、书籍。

    表——大事年表。

    鲁迅先生曾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就是说,作为一部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中国通史的《史记》,同时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或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导入。

    3、历史背景 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

    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展示字词缪公(mù )避匿 ( nì)缪贤( miào)

    汤镬(huò)虽驽 (nú)肉袒( tǎn)

    盆缶 (fǒu )案图(àn)可予不 (fǒu)

    渑池(miǎn)诈 佯 (yáng)列观(guàn )

    皆靡(mǐ)传舍 (zhuàn )甚倨( jù)

    不怿(yì )衣褐 (yìhè )睨柱(nì)

    三、学生听读理解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

    1—2节:
    廉蔺简介

    3—13节:
    完璧归赵。

    14—16 节:
    渑池相会。

    17—21 节负荆请罪

    四、集中学习1—13节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将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2、师生共同疏通,明确重点词语。

    3、落实文句翻译。

    4、品读“完璧归赵”的故事,分析蔺相如如何“使不辱于诸侯”。

    a、蔺相如出使前初显胆识:“宁许以负秦曲”。

    b、蔺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秦国不合礼数有三: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
    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
    “左右皆呼万岁”,左右侍从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

    c、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城”后怎么办?

    设计智取:璧有瑕,请指示王。

    说理斗争: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誓死捍卫: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d、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策?

    首先,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

    其次,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e、归璧于赵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秦王交代的?

    ①义责秦王 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②坚明约束 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

    ③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④提出希望 提出希望:“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

    f、出使结果如何?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两国僵持,进入对立状态。

    g、概括:写“完璧归赵”,着重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表现方法:
    ①直接描写(如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②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5、学生诵读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完璧归赵

    渑池相会

    负荆请罪

    第三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第四课时)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快速背诵练习

    1.逐层练习背诵。

    ①相如拜为上卿(提示:“位在廉颇之右”为此层核心句。)

    ②廉颇“宣言”(提示:由两段话组成,前一段说原因,重在比功劳;
    后一段说行动,这是此层的核心句。)

    ③相如“避匿”(提示:包括“称病”不朝和“引车避匿”两件事,由此引出舍人进谏。)

    ④相如答舍人谏(提示:这一层是重点,要结合诵读进一步理解内容,要读出语气。以下各点可供参考:

    a舍人的话乃世俗之见;

    b相如问“孰与秦王”,使人反思;

    c“顾吾念之”以下乃相如正意,居高临下,使人叹服,真乃字字金玉,掷地有声;
    d要比较下面两组句子的语气: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反问中包含递升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反问兼感叹)

    ⑤廉颇“负荆”(提示:核心是“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这一句,要表现自责很深的语气。)

    2.贯穿背诵。

    二、选材及布局研究

    1.有人说,第2段“蔺相如者,赵人也。为宦者令缪贤舍人”一句可删。理由有二:(1)删去此段则第1段和第3段衔接得自然;
    (2)此句与第4段开头“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重复。试据文章布局的道理给予反驳。(不可删的理由有二:(1)本文是一篇“合传”,廉蔺二人,一将一相,相互配合,对维护赵国的安全起了重要作用。按《史记》体例,在传记开头将二人并提,表明二人的事业是密不可分的。(2)这样开头既突出了廉颇的战功,又突出了蔺相如的出身低微,可使读者了解缪贤举贤、赵王破格提拔、廉颇“宣言”而后“负荆”的深刻意义。)

    2.相如奉璧使秦一节是按怎样的层次来叙述的?

    这样的布局有什么好处?(在献璧后作者依次描绘了蔺相如三次有步骤的行动:取璧、保璧、归璧。无不紧扣着和氏璧的命运。这样的布局使蔺相如如同置身于一个五光十色的舞台,其机智果敢的性格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3.本文第12段已将“完璧归赵”故事叙述完毕,为什么作者在它后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在全文结构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揭露了秦王“以城易璧”的骗局,肯定了赵反欺骗斗争的胜利;
    另一方面又暗示秦王恼羞成怒,导致对赵采取军事行动,由此过渡到下文。”

    4.从来史笔求简。试比较下面两组话,说说哪一种写法好?

    ①a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b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勇而有谋,宜可使。”

    ②a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臣等不肖,请辞去。”

    b于是舍人相与谏蔺相如,欲辞去。

    (b的写法不好。①用b的写法,则缪贤敢于荐舍人去充当使者、赵王同意召见相如,均不可得而知,视国家大事为儿戏,不符合史家选材原则。②用b的写法,略去谏的内容,则下文“独畏廉将军哉”失去所本。)

    ※5.紧接本文,原作还有这样一段话:

    “是岁,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畿,拔之。后三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后四年,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其明年,赵奢破秦军于阏与下。”

    说说这段话在文章中的作用。

    ※表示参考题,下同。

    (这是对上文的补笔,略写“廉蔺交欢”后五年间赵国的大事,从侧面赞扬廉蔺二人精诚团结,在军事上产生了积极的结果。)

    三、整理字词

    1.检查练习第三题的完成情况。

    2.分类。

    a一词多义类:

    负:①依仗(负其强)

    ②承担,使承担(宁许以负秦曲)

    ③背着(肉袒负荆)

    ④辜负(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⑤背弃(负约不偿城)

    引:①把箭射出去(引而不发)

    ②拉(欲引相如去)

    ③延请(引赵使者蔺相如)

    ④掉转(引车避匿)

    幸:①侥幸(则幸得脱矣)

    ②表敬用(大王亦幸赦臣)

    ③宠幸(幸于赵王)

    小结:①抓住一个最基本的意思;
    ②结合上下文内容加以引申。

    b引申的一个特殊种类——词义随用法的变化而变化:

    ①名词活用如动词。

    衣:穿(乃使其从者衣褐)

    刃:杀(左右欲刃相如)

    舍:安置住下(舍相如广成传舍)

    ②形容词、动词的活用。

    完:使??完好(臣请完璧归赵)

    毕:将??进行完毕(毕礼而归之)

    归:送回(毕礼而归之)

    破:把??弄破(恐其破璧)

    急:使??急、逼迫(大王必欲急臣)

    小结:要注意变化后的意思跟原义是有联系的。

    四、布置作业

    1.背诵最后五段。

    ※2.明人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认为,“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他的理由是:“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秦(本站向你推荐:WWw.HaowoRd.COm)将白起)十万众压邯郸(赵都),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第四篇:《廉颇蔺相如列传》复习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复习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①解释加点字。

    取阳晋(夺取 );
    拜为上卿( 封官、授官 );
    以勇气闻于诸侯(凭借)( 闻名) ②翻译句子。

    廉颇是赵国的优秀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做赵国的大将去攻打齐国,把齐国打得大败,夺取了阳晋,被任命做上卿,凭他的勇气在诸侯国之间闻名。

    ③整理语法。

    词法:无

    句法:判断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介后句:以勇气闻于诸侯

    2、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欲予秦,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①解释加点字。

    使人遗赵王书( 派)( 送);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用、拿)(交换 );
    徒见欺(白白地) ②翻译句子。

    秦昭王听到了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换取这块宝玉。(赵王)想把这块宝玉让给秦王,秦国的城池恐怕得不到,白白地受骗。

    ③整理语法。

    词法:无

    句法:被动句:徒见欺

    3、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 ①解释加点字。

    窃计欲亡走燕( 私下里)(投奔);
    何以知之( 凭借 )

    ②翻译句子。

    商量不出结果来,想找个可以出使秦国并回报秦国的人,也没有找到。赵王问:“(你)凭借什么知道他可以?”回答说:“我曾经有罪,私下里打算想要从赵国出逃投奔燕国。” ③整理语法。

    词法:古今异义:走

    句法:定后句:求人可使报秦者

    宾前句:何以知之

    4、臣舍人相如问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①解释加点字。

    夫赵强而燕弱(句首发语词);
    君幸于赵王(宠幸 )

    ②翻译句子。

    我的门客蔺相如问我说:“你凭借什么了解燕王?”赵国强大而燕国弱小,而你又被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要和你结交。

    ③整理语法。

    词法:无

    句法:宾前句:君何以知燕王

    被动、介后句:而君幸于赵王

    介后句:故燕王欲结于君

    5、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①解释加点字。

    肉袒(脱去上衣,露出肩膀 );
    幸得脱(侥幸);
    亦幸赦臣( 幸好 );
    窃( 私下里 );
    宜(应该)

    ②翻译句子。

    你不如赤身伏在斧锧上,请求大王处罚,或许能侥幸得到赦免。我听从了他的计谋,大王也幸好赦免了我。我私下认为那个人是个勇士,又有智谋,应该可以出使。

    ③整理语法。

    词法:固定词组:以为:认为。

    句法:判断句: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6、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①解释加点字。

    易(交换);
    可予不( 同“否” );
    奈何(怎么办);
    均(权衡、比较);
    负( 使??承担);
    曲( 理亏)

    ②翻译句子。

    秦王用十五座城池请求交换我的和氏璧,可以给他吗?拿了我的璧,不给我城池,怎么办?权衡这两个策略,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

    ③整理语法。

    词法:通假字:不,同“否”。

    固定词组:奈何:怎么办。

    词类活用:使动:负,使??承担

    句法:省略句:宁许以负秦曲。

    7、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①解释加点字。

    必(如果);
    奉璧(同“捧”);
    完( 使??完);
    西(向西) ②翻译句子。

    大王如果没有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前往出使。城池划入赵国那么和氏璧留在秦国;
    城池不入赵国,我请求使璧完整地回归赵国。赵王于是就派遣相如捧着璧向西进入秦国。

    ③整理语法。

    词法:通假字:“奉”同“捧”。

    词类活用:使动:完,使??完整。

    名作状:西,向西。

    句法:无。

    8、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璧有瑕,请指示王。

    ①解释加点字。

    奏(进献);
    示美人及左右( 给??看)( 嫔妃);
    指示( 指出来给??看 ) ②翻译句子。

    相如捧着璧进献给秦王。秦王很高兴,传璧来把它给嫔妃和侍从人员看,大家都连呼万岁。璧有瑕疵,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③整理语法。

    词法:通假字:“奉”同“捧”。

    古今异义:美人:嫔妃;
    指示:指出来给??看。

    句法:省略句: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9、相如因持譬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①解释加点字。

    却( 后退);
    上(向上);
    以为( 认为);
    布衣(百姓)

    ②翻译句子。

    蔺相如于是拿着璧后退几步,靠殿柱站着,气得头发向上直冲帽子。(我们)商议想要不给秦王璧,我认为百姓间的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何况大国之间呢?

    ③整理语法。

    词法:词类活用,名作状,上,向上。

    固定词组:以为,认为。

    句法:固定句式:尚??况???

    10、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①解释加点字。

    以(因为);
    逆( 违背、触犯);
    欢( 欢心);
    拜( 行拜礼)

    ②翻译句子。

    况且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违背了强大的秦国的欢心,不可以。于是赵王就斋戒了五天,让我捧着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送出国书。

    ③整理语法。

    词法:词类活用:形作名,欢,欢心。

    通假字:奉同捧,捧着;
    庭同廷,朝廷。

    句法:倒装句,介后句:拜送书于庭

    11、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据,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①解释加点字。

    严( 尊重);
    威( 威望);
    修( 修饰);
    据( 傲慢)

    ②翻译句子。

    (我)尊重大国的威望来表示敬意。现在我来了,大王在一般的宫殿了接见我,态度十分傲慢,拿到了璧,把它传给嫔妃看,来戏弄我。

    ③整理语法。

    词法:词类活用:形作动,严,尊重;
    形作名,威,威望。

    古今异义:美人:嫔妃。

    句法:省略、介后句:大王见臣列观

    1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①解释加点字。

    必( 如果);
    急( 逼迫);
    碎( 使??碎);
    睨(斜眼看) ②翻译句子。

    大王如果想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与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相如拿着璧斜眼看着柱子,想要用它来击打柱子。

    ③整理语法。

    词法:词类活用:形作动,急,逼迫。使动:碎,使??碎。

    句法:省略句:欲以击柱。

    13、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①解释加点字。

    辞谢(婉言道歉);
    固(坚决);
    案(同“按”,审察,察看);
    从此以往(从这里到那里) ②翻译句子。

    秦王害怕他撞坏璧,于是婉言道歉,坚决请求,召来管版图的官吏察看地图,指出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池划归赵国。

    ③整理语法。

    词法:通假字:案

    古今异义:从此以往

    句法:无

    14、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①解释加点字。

    度( 估计 );
    特(只,不过 );
    诈( 欺骗 );
    佯( 假装 );
    共传(公认) ②翻译句子。

    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用这种欺骗的手段,假装划给赵国城池,其实不能到手;
    和氏璧,是天下所公认的宝玉。

    ③整理语法。

    词法:无。

    句法:判断句: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15、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①解释加点字。

    宜( 应该);
    九宾(最隆重的礼节);
    度( 估计);
    舍(安置住宿) ②翻译句子。

    现在大王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用“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宝玉。秦王估量了一下,知道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安置相如住在广成宾馆里。

    ③整理语法。

    词法:通假字:宾;

    词类活用,名作动,舍。

    句法:倒装句,介后句:设九宾于廷。

    16、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①解释加点字。

    决(必定);
    负约(违背盟约);
    衣褐(穿着粗布衣服);
    亡(逃跑);
    归(使??归 ) ②翻译句子。

    相如估计秦王虽说答应斋戒,但必定会违背盟约不把城池给赵国,就派他的随从穿上粗布衣服,怀里藏着宝玉,从小路逃跑,把宝玉送回赵国。

    ③整理语法。

    词法:词类活用,名作动,衣褐;
    怀;
    使动,归。

    句法:无

    第五篇:《廉颇蔺相如列传》之完璧归赵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之完璧归赵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

    2、概括文中的故事情节,把握矛盾冲突,分析蔺相如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积累文言常用知识;
    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1、充分利用学生手头上已有的文言文学习资料,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

    2、课前布置预习。预习注意:①对照注解和文言文译注资料疏通文句;

    ②按照顺序叙述本故事的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自主学习】

    二、导学案“自我检测”部分。

    【合作探究】

    三、看表演,听故事,归纳故事情节

    开端:秦王求璧

    发展:决策入琴

    高潮:智斗秦王

    结局:完璧归赵

    四、品读“完璧归赵”的故事,分析蔺相如如何“使不辱于诸侯”。

    出使前

    (一)品读3——5段

    1、出使前,赵国情形如何?

    在和氏璧的去留问题上,赵国君臣难以抉择,蔺相如就是在举国求才、求贤若渴的情况下出场的,这样安排为他后文智勇双全、忠心报国做下了铺垫。

    2、出使前,蔺相如是什么人?

    “缪贤舍人”。缪贤一语道破,“其人勇士,有智谋”,“臣尝有罪”这一段不得不叹服蔺相如胆识过人。

    3、蔺相如决策的根据是什么?达不到目的是又将采用什么办法呢?

    “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城不如,城请完璧归赵”

    蔺相如:初显胆识

    出使中

    (二)阅读6——11段

    1、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明确:秦国不合礼数有三: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

    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

    左右侍从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

    蔺相如:过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2、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赵城”后怎么办?

    明确:①设计智取。乃前(上前,名作动)曰:“壁有暇,请指示王。”(示,给??看。意 思是: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②说理斗争。相如一方面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来批评秦王的欺骗手段;
    另一方面以赵王的谦诚来批判秦王的傲慢、不讲信义。(要求学生讲解“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这一句。)

    ③誓死捍卫。相如“倚柱,怒发上冲冠”这里写出了相如的愤怒表情。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以言辞表现相如的勇气。

    “相如持其壁脱柱,欲以击柱。”又以动作表现相如誓死捍卫的决心。

    3、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策?

    首先,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

    其次,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蔺相如:勇敢机智、敢于献身

    4、归璧于赵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秦王交代的?

    ①义责秦王。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②坚明约束。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

    ③道歉请罪。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④提出希望。“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

    蔺相如:足智多谋、勇敢、不畏强暴

    5、秦王两次接见蔺相如有哪些不同?这对提现蔺相如的个人形象有什么作用?

    地点

    礼节

    第一次

    章台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第二次

    斋五日,设九宾礼

    秦王恃强凛弱,间接烘托蔺相如大智大勇的个人形象。

    出使后

    (三)、品析12—13段

    1、出使结果如何?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两国僵持,进入对立状态。

    “完璧归赵”,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五、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①直接描写(如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②间接描写(以群臣素手无策、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拓展延伸】

    1、秦王的如意算盘落空了,他对大臣们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王的如意算盘落空了,他__________ 对大臣们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王的如意算盘落空了,他__________对大臣们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向您推荐更多文章:

    《廉颇蔺相如列传》读后感

    廉颇蔺相如列传(1)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上课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

    推荐访问:列传 教案 廉颇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