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范文大全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正文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师生互动问题探讨

    时间:2021-08-15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素质要求的提升,对初中音乐教育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音乐课程也从以往的小学科变成了必修课程,音乐教学涉及到知识面非常广,它可以培养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会以单调的教学模式把音乐知识呈现给学生,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没有满足学生们活跃的思维,音乐课堂的提问方法和技巧存在着一定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教师应做出有效改变,应把教书与育人相结合,让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关键词:初中音乐;

    课堂教学;

    师生互动

    前言:初中音乐课程的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学是教学中的主要内容,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需要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去自我感受,教师做出适当的引导,使学生可以建立音乐需要,掌握音乐知识,在音乐鉴赏中获得情感体验和文化理解。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中,给予了学生太多的枷锁,在方法和方式上也太多陈旧,所以学生在互动中不主动,课堂教学的质量就不高,学生就没有得到综合性的发展。

    一、师生互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兴趣低

    在目前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太枯燥,学生的兴趣不高,所以在回应教师的方面就较差,互动根本就没有得以实行,主要还是教师在进行着教学。例如,在《爱我中华》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的互动无非就是让学生跟唱,或者让某一位学生进行演唱,本身大多数的中学生对于爱国歌曲就没有兴趣,这种传统的互动方式下,学生就更不会主动去参与到教学中,教学的效果就不好,学生不积极,获取到的成长就有限。

    (二)教师很少倾听学生的想法

    现在很多的初中教师在课堂互动中,并没有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限制学生的主动性,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见解,只要和教学大纲和自身理解不相符就认为是错误的,然后进行批评,根本没有体现出音乐课程的人文艺术性,这就造成学生消极对待师生互动,应付学习,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难度,也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是教师教学方法的失误,也是不尊重学生的表现[1]。音乐的学习是需要自我表达的,无论是鉴赏还是演唱、创作,都需要有情感融入其中,教师对学生的不尊重,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课堂会越来越沉闷,师生互动也得不到实施的条件。

    (三)教师缺乏积极引导

    新课改的下的初中音乐教学需要注重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自主学习,在音乐知识的理解和学习中获得素养提升。但是初中生在能力上在音乐的学习和理解能力上是较为欠缺的,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学[2]。教师在师生互动中都是安排既有的答案来进行互动,学生都是在接受,没有去探究的过程,音乐素养就没有得到形式。比如让学生感受一下《小鸟,小鸟》这首歌曲中的大自然,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已经将答案公布了,学生也就只能强行去理解,降低了教学质量。

    二、促进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良好开展的对策

    (一)提高师生互动的趣味性

    初中音乐教师可以利用自身作为音乐教师的特长,提高师生互动的趣味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进行音乐语言的建设,在互动内容上感受到新奇,并在形式上进行改革和创新,比如,安排学生进行接唱,以课程主体为中心,进行歌曲接龙等形式,让师生互动变的生动有趣,学生愿意参与到互动当中,这样活跃了课堂氛围,教学效率也会得到提升。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音乐课堂不只是让学生学习课本上的固定知识,还需要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学生们对当下的“b-box”唱法非常感兴趣,就可以给学生们展示鼓、电贝斯、电吉他等乐器,并利用多媒体播放这些乐器的各自基本节奏,学生熟悉了这些乐器的特点之后,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师生、生生之间展开交流,有哪些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们用嘴巴模拟乐器的声音,不限制他们模仿的乐器种类,每个人在讲台上唱出自己的“口技”节奏,这样还可以把音乐知识融入学生们喜欢的“b-box”中,鼓励学生结合动作、表情等表演,在比表演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即兴自编歌词,让其他学生拍手打节奏,表演完后,给予学生热情的掌声,这样能使不自信的学生在台上获得自信,在音乐课上得到自我展示,通过自己的创新思维,在课堂上获得音乐创作的灵感,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不一样的课堂氛围,在学生们表演完后,要听一听学生们的课堂收获,让学生们说一说,对说唱这一唱法的认识,使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三)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

    教师在课堂中需要尊重学生,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实行平等教学。当学生提出问题,发表意见时,给予学生肯定,并让学生将见解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学生在其中也可以得到积极性的发展,提高师生互动的效果。

    (四)设置与教学相关的情感引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在师生互动中设置情感引导,让学生有感情的进行演唱和鉴赏,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音乐理解来表达,这样素质教育就可以得到落实,而学生在引导下也可以提升音乐素养[3]。例如,在《音乐与人的情感世界》中,教师可以依据博爱、仁爱、母爱、情爱的主题,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与主题相契合的歌曲,并演唱出来,这样在情感的引导下,互动的效果有了保证,学生从中也可以得到个性化的发展,音乐的文化和情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结论:总而言之,初中音乐的课堂教学质量需要得到重视,对师生互动的教学环节需要进行创新,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发挥出学生的教学主体性,认识到师生互动中存在的问题,落实素质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式,让师生互动可以在课堂中有序进行,提高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中得到更多的展示,可以在其中自主获取到音乐知识,并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皓钰.关于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师生互动问题的分析[j].北方音乐,2018,38(18):184.

    [2]曲艳香.浅析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问题[j].北方音乐,2017,37(22):221.

    [3]王秀玲.基于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师生互动问题的认识与分析[j].北方音乐,2017,37(20):162.

    真爱这篇文章,学到的东西很多。

    浅析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

    (数学与应用数学)

    张 青

    1

    浅析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

    张 青

    论文摘要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着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形式单调。

    二、内容偏颇。

    三、深度不够。

    四、互动作用失衡。然后针对这四个问题,又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对策:

    一、建立现代教学观。

    二、进行增强互动的教学设计。

    三、提高教师的教学敏感性。

    四、培养学生的有关习惯与能力。

    关键词 课堂教学 互动 师生互动

    “互动”从狭义来讲,指在一定社会背景和具体情景下,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这一时空内,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既指师生间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也指师生间通过信息交换和行为交换所导致的相互间心理上、行为上的改变。师生互动既包括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也包括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在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等各个领域已进入了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时代。这就要求我国的教育、教学必需进行改革,才能顺应新时代潮流的要求。为此,我国教育部门对教育教学进行了彻底的改革:拟定了新课程标准,改用了新教材,在具体实施时,要求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

    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整合、交流和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伟大目标。

    在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学过程不再被看作是一种纯粹的给予和接受的静态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师生互动”因此而成为研究课堂教学过程的热点话题。师生互动是师生的双向交往,双向构建的过程。在高质量的互动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既让教师真切地体验到了生命活动的真正存在以及自我实现价值的真谛,也让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当前课堂上发生的师生互动存在着许多与新课程教学理念不相符的现象,归纳出了四个方面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对策,希望能对改善课堂教学现状起一点作用,从而建立积极、适宜、和谐的师生互动。

    一、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㈠ 形式单调:师生间的互动较多,学生间的互动较少。

    课堂互动的主体由教师和学生组成。但学生作为课堂互动双方中的一方,可以学生全体、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三种身份出现。这样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可组成

    2 多种形式,如教师与学生全体、教师与学生小组、教师与学生个体、学生全体与学生全体、学生小组与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所采用的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全体,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而教师与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与个体、群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等多向主体互动严重缺乏。

    ㈡深度不够:浅层次互动较多,深层次互动较少。 在课堂教学的互动中,我们常常听到教师连珠炮似的提问,学生机械反应似的回答,这一问一答看似闹忙,实际上,此为“物理运动”,而非“化学反应”,即缺乏教师对学生的深入启发,也缺乏学生对教师问题的深入思考,这些现象,反映出课堂的互动大多在浅层次上进行着,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矛盾的激化,也没有情绪的激动,整个课堂成一单线条前进,而没有大海似的潮起潮落,波浪翻涌。

    ㈢内容偏颇:认知互动较多,行为互动较少。 师生互动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人际交往,其内容也应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把师生互动的内容分为认知互动、情意互动和行为互动三种,包括认知方式、情感、价值观的促进形成,知识技能的获得,智慧的交流和提高,主体人格的完善等等。但由于现行的课堂教学以知识掌握为主要目标,把情感态度的形成等目标视为促进认知的辅助性目标,因而课堂上缺乏与学生真诚的内心沟通,缺乏与学生真挚的情感交流;更不舍得花时间让学生交换意见,发出和体验彼此的心声;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展示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于是,课堂互动主要体现在认知的矛盾发生和解决过程上,而严重缺乏心灵的美化、情感的升华、人格的提升等过程。

    ㈣ 互动作用失衡:单向型互动较多,成员型互动较少。

    在分析课堂中的师生角色时,我们经常受到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把师生关系定为主客体关系。于是师生互动也由此成为教师为主体与学生为客体之间的一种相对作用和影响。师生互动大多体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服从”影响,教师常常作为唯一的信息源指向学生,在互动作用中占据了强势地位。

    二、针对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现真正的师生互动

    ㈠ 建立现代教学观。

    1、建立师生交往、共同对话的教学本质观。 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它是人类交往活动中更特殊的一种。因此,交往可以看作是教学过程的一种本质。而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每个人都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的,每个人都是彼此相互认识和交流的对象,每个人都应具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因此,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教师与学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2、建立变通、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观。 迄今为止,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沿用的仍然是理性分析主义理论。它造成我们的课堂显得严谨有余、生气不足,条理清晰、创新不够。事实上,我们的课堂

    3 教学由于师生带有灵性的参与,应该充满感性的成份,应该具有勃勃的生机。首先,课堂教学是师生交互活动的过程,交互活动不断地进行,课堂就将发生不断的变化和意外。其次,现代知识观也坚持认为,教材教案等一切文本的意义都具有不确定性,师生皆可对之进行不同的诠释与解读,进行不断地界定和再界定。教学过程还其本来面目,应该是多元变通、动态生成性的。如:在小学语文课上教:“读一读,说说,下面的日期各是什么?”时,一位教师原本的设计是让学生了解各个日期是什么节日,这些节日是纪念什么的节日。当教学任务即将完成时,他提出了一个问题:说说你最喜欢哪个节日,为什么?同学们纷纷举手踊跃发言,突然一个急不可待的学生喊出了一句话:“老师,我可不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节日画下来?”一句话提醒了这位教师,作为一年级的孩子,绘画可是他们最喜欢的表达方式之一呀!他怎么就没想到让孩子们用五彩的画笔,描绘出他们心里的美好节日呢?于是他立即热情赞扬这位同学的建议,并让同学们画了起来。十几分钟后,大部分同学都画好了。他让部分同学上台讲解他们的作品,又让其余的同学在小组内交流。望着同学们那一张张欣喜、兴奋、满足的小脸,望着那一幅幅五彩的图画,这位教师深深感受到了学生这股无限活鲜的潜力。

    ㈡ 进行增强互动的教学设计。

    1、设计发散性问题,扩大互动空间。 这种问题应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可选择性,它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作策略的选择、材料的选择、思路的选择,而不仅仅是对某一具体操作方法的选择;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设计作多种假设与猜测,当教师把发散性问题抛掷给学生,就如把学生投置于一个偌大的陌生领域,学生可以放开手脚,但在茫然四顾之际又必须加强联系找到救生之路,为学生扩大了互动空间和互动需求。

    2、设计多向合作的学习活动,拓宽互动途径。

    学生互动受性别、性格、空间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性别相同,空间位置较近的学生之间容易产生互动,互补型性格的学生之间也较易发生互动。适当遵循互动规律,有利于建立积极适宜的互动。低年级学生由于组织能力、自控能力较低,宜于多设计同桌间、前后桌之间的两人合作学习活动。高年级学生适宜多设计四人组学习活动,增大互动的人际空间。在设计合作学习活动时,要兼顾到组与组之间的影响,教师对小组的影响,小组对成员个人影响,以此开发多种互动渠道。如:如在教学《行程应用题》时,我先让同桌同学实验:①、两人同时相对走来,再背对走开;②、同时同向走去。这样我不急于下结论,而是让学生先做,体会、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然后,让学生根据具体问题,进行探索、讨论和交流,总结出问题的结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进行点拨。这样,比事先给学生讲出这个方法,再一步一步进行巩固练习要好得多。在研究问题,探索结论的过程中,师生、生生自主探究、互动交流,使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促进学生协作交流。学生不仅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促进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3、设计生活化、情境化、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丰富互动内容。

    在生动、多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交流的话题增多,情感体验丰富,思路打得开,彼此间容易发生相互影响,往往会产生“触类旁通”之感,或“触一发而动全身”的现象,感性上也容易产生沟通。所以课堂上除了老师准备丰富的材料、设计丰富的环境外,还要引导学生收集各种信息资料,带到课堂上来,使课堂上的每个人都作为信息源,让学生在充满信息的环境中接受多方刺激、发生互

    4 动。我们在教学互动中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数学课件开展互动,还可以进行游戏性互动。我听过一位语文老师的一节课,他教的是《秋天里》,为了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教师创设了三个情境:①走进秋天,亲身体验——“我们眼中的秋天”。秋天,教师和家长带着学生走进大自然,在树下捡落叶,在田间看稻田,在花前赏菊花,在山头听鸟鸣,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观察、感受、交流,收集秋天的图片。②开展竞赛,合作贴图——“我们手中的秋天”。以开展小组合作贴图竞赛的形式创设竞赛情境,学生一边动手合作将准备的图片贴成一幅图画,一边商量贴什么图和怎样贴图。③看图引思,分享趣事——“我们心中的秋天”。 以书上的情境图为依据制作动画课件,创设图像情境,激发学生对秋天趣事进行回忆和想象,在师生、生生的询问交流中一起分享心中的秋天。随后,虚拟“秋天”,让学生以“秋天,我想对你说”的形式吐露真情。这样,学生在多种多样活泼有趣的情境中,真正地做到了眼动、耳动、口动、手动、心动,不仅进行了口语交际训练,还在关爱大自然、关爱社会中学会了人文关怀。

    4、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习惯。

    霍懋征老师说过: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不同的学生会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通过学生的沟通互动,他们会看到各种不同的理解和思路。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可理清自己的思路、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他们会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通过合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在课堂上,我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进行交流讨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为了不使这种学习方式不流于形式,我又从细微处着眼,进行指导,让每个学生承担着不同的学习任务,每人承担的角色随时变化,每人都要与他人交流、合作。教师参与其中,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给予必要的提示。这样,学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它同学的解题过程做出思考,教学过程既是学习的过程,同时又是学生交往、思维碰撞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㈢ 提高教师的教学敏感性。

    教师既作为一方与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产生互动,同时又应该是课堂互动的调控者。因此,教师应提高教学敏感性,充分挖掘和利用课堂中的一切互动因素,调整互动、促进互动。

    1、创造时机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促进互动。 课堂中,如果教师不注意引导,很多学生会由于害怕被别人发现错误而掩饰、遮盖自己真实的学习过程。有的学生本来有自己的想法却随大流人云亦云,有的学生本来有疑问也不敢提出来让大家讨论。于是原本一次深刻的思维碰撞机会就错过了,原本一次很好的情感交流机会也错过了。因此,老师可以跟学生共同创造一些课堂制度:如奖励发表异议的、鼓励大胆发言的、批评讥笑别人错误的等等,让每个学生都敢于暴露真实的思维、愿意表达真切的情感体验、大胆实施自己的学习策略,以促进生生间、师生间产生更广泛更深刻的互动。

    2、捕捉并重组课堂信息,调整互动。

    教学过程中,仍普遍存在着教师为实施自己的“教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漠视学生课堂表现的现象。往往在老师的不经意间,学生产生了一个典型的疑问、生出了一朵创新思维的火花,掠过一丝情感的变化,如果我们老师善于把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出来,加以重组整合,或许可以引发一场激烈的讨论,引起深刻的认同,广泛的共鸣,给下面的课堂带来一份精彩。

    5 ㈣ 培养学生的有关习惯与能力。

    1、耐心倾听的习惯。

    倾听别人发言、理解别人是与人产生互动的前提。倾听别人发言的时候,就是学生理解别人的时候,也是学生把别人与自己比较、对照的时候。可是,现在课堂上常有学生不善于,没有耐心听别人发言。所以,在一位学生发言之后,经常叫另一学生复述别人的发言、概括别人的发言,有利于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2、善于表达的能力。

    表达是否清晰、生动,对互动效果也有很大影响。要让学生明白发言的过程是跟全班同学交流的过程,所以要说得清楚、明白、生动。另外可要求学生从有条理到简洁再到有感情,这样一步步提高表达能力。

    3、善于反省的习惯和能力。

    培养学生经常反省自己的真实思想过程,有利于学生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异,有利于学生在互动中扬长避短。做到“知己知彼”,是建立积极、健康互动的基础。真实的课堂是一个具有时间、空间、人际间等多向维度的立体系统,其间充满了即时兴的、不确定的、无法预料的成份。所以,改变研究视角,直接对课堂的动态实况进行透视,可以帮助我们取得对课堂鲜活而全面的认识。

    总之,教学是一个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师生两方面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与协调配合,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说到底就是要改变“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全程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切实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因此,只有变教师的“独角戏”为师生的“交响乐”并让互动成为其中的主旋律,师生才能在和谐配合的过程中更好地教和更好地学,最终达到师生共赢。

    [ 参考文献]:

    [1] 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 云南教育 2001年第4期, P36~54 [2]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6 [3] 陈爱芯著:《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5 [4]刘杰、张俊芳主编:《云南教育》,云南教育报刊社。2004.06 [5]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05

    才思敏捷。

    推荐访问:互动 课堂教学 师生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